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1期

·94·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史 巍 韩秋红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继承了现代性批判本有的人类精神的形而上

追求,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理论现实之维。深入透彻地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

价值,需要从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和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入手加以研究。黑格

尔开启概念化、思辨性的现代性批判之路;卢卡奇力图克服现代性的概念化而引导其走

向现实,却没有真正实现;马克思则从现代性批判的现实性维度和人类精神的形而上追

求的维度指引了现代性批判与人类形而上精神内在契合之路,实现现代性批判理论双重

维度的内在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 现代性批判 精神追求

作者史巍(1981-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 130117);韩秋红(1956-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117)。

在当下一片认为现代性批判已经过时、重构现代性才是新的理论热点的哗然之声中重提现代性批判问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在我们看来,重构现代性是现代性批判本身的应有之意。因为现代性批判自始至终都不是独自存在的,而是始终与人类精神的形而上追求相伴而行。这一精神引导现代性批判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缘此,哈贝马斯才说,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在从事这项未竟事业的思想家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是公认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如何在现代性批判本真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如何更为深刻地认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价值和理论魅力?这就需要我们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置于现代性批判的发展脉络和辩证演进的过程中重新审视。我们发现在现代性批判理论中有几位处于前沿和关节点位置的思想家是我们无法绕开的,黑格尔、卢卡奇就是这样的思想家。因此我们必须从黑格尔、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入手,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真意。

黑格尔是在现代性批判意义上真正具有关节点意义的第一位思想家。如果哈贝马斯说得不错的话,以面向未来、追新逐异为特征的现代性只能在自身的内部寻求规范,那么主体性原则就是时代意识的源头,也是现代性的源头。因此,从人类能够自觉反思自身存在之时,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萌生,而康德的主体形而上学更是以从理论基点上走向了主体的存在,从而因其在理论视阈方面的开创性以及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超越而被赋予了“现代”的性质。但“康德把现代世界说成是一座思想大厦,由此可见,康德哲学尽管明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征,但康德哲学并没有把这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超越与哲学观的当代变革”(项目编号:05BZX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个时代当作我们所讨论的意义上的现代来对待。黑格尔也只是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把康德哲学看作是现代的标准的自我解释。黑格尔认为自己已经发现,康德经过深入反思之后有关时代的表达中仍然存在着不明确的地方,因为康德并没有意识到理性内部的分化、文化形态的划分以及所有这些领域的分离等就是意味着分裂。所以,康德就不去理会那因主体性原则而产生的种种分离所带来的需求。”①黑格尔正好相反,他认为哲学必须正视这种需求,进而他认为“问题在于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标准:它既是从现代世界中抽取出来的,同时又引导人们去认识现代世界,即它同样也适用于批判自身内部发生了分裂的现代。”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理解了“现代”一词。在黑格尔看来,现代一词应该被当作一种历史概念加以使用,即他认为现代是一个代表时代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是与诸如革命、进步、变革、解放、自由、民主、危机以及时代精神等动态的概念一同出现的。哈贝马斯评价黑格尔为:“使现代脱离外在于它的历史规范影响这个过程并升格为哲学问题的第一人”。③黑格尔认为一个“前无古人”的现代必须在自身内部发生分裂的前提下巩固自己的地位,有关此的忧虑,是“需要的根源”。“黑格尔同时阐明了现代世界的优越性及危机所在,即这时一个进步与异化精神共存的世界,因此,有关现代的最初探讨即已包含了现代的批判。黑格尔的任务在于,通过弥合康德主体和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所带来的鸿沟,使得现代性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获得向上发展的动力。

在黑格尔看来,首先应该认识到理性内部是存在分化的,不能仅仅将理性理解为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应该理解为世界和历史的本质。理性更应该被理解成为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扬弃、自我提升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但能够使得生活关系系统发生分裂,也应能够以其自身的力量将其统合起来”。④黑格尔在自己的《精神现象学》中,将理性的发展设定为正、反、合三个必要的环节,这恰如倪梁康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从精神自己将自己理解为主观的意识,到精神自己将自己理解为独立自为的自我,最后精神自己将自己理解为绝对精神。这样黑格尔就用主体的绝对自我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弥合了康德在物自体和存在之间划出的鸿沟,使得主体从自身的本质中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黑格尔批判了自然与精神、感性与知性、知性与理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判断力与想象力、自我与非我、有限与无限、知识与信仰等在哲学上的对峙,否则,哲学批判无法保证满足唤起客观性的要求。主观唯心主义批判也就是现代批判;惟其如此,现代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并从内部巩固自身。为了实现这一计划,除了反思之外,批判不能也不允许使用其他工具,因为批判发现,反思乃是新的时代原则的最纯粹的表达。如果说现代应从自身当中寻求证明,那么,黑格尔就势必要根据一种启蒙原则自身内部的辩证法再去阐释现代的批判概念。”⑤这样,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使得现代性本身通过自我反思获得了一种鲜明的自我意识,并通过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使得自身呈现为一种完满性。这种完满性对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古代哲学是一种彻底的拒斥。

当黑格尔将绝对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的绝对合力试图弥合康德所遗留下来的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二分之时,这种弥合的力量却看似内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实质上却在绝对精神否定之否定的极致处自我锁死。现代性批判似乎只是为了达到这种极致而存在,而其中内涵的形而上精神追求的无上张力却被局限在了理性向绝对理性发展的路途中,这导致了现代性的“死亡”。这正如查尔斯·泰勒在《黑格尔与现代社会》中说的那样,“古代希腊完成了自然与人类最高表现形式间最完美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③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④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⑤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95·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1期

的统一。换言之,在当时,人之成为人,是自然而然的。不过,这美丽的统一已死了;而且,它必须死掉,因为,我们要实现为彻底自由的存有者,就必须使理性发展到的自我澄明的更高境界,而使理性发展到那个阶段,所付出的代价是这统一必须死亡。……为了成长,人必须在自己内在方面加以区分。尤其理性的成长,以及彻底自由的成长,更要求与自然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决裂。现代人必须与他自己的自我交战。因此,丧失原始的统一,是无法避免的;而回归亦复不可能”。①这就是现代性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因此,黑格尔通过现代性批判使得现代性找到了生长之路的同时,又将与现代性批判同样重要的人类精神的形而上追求彻底终结了。这正如哈贝马斯所说:“黑格尔根据自身的原则来把握现代性,其目的是要把哲学作为一种一体化的力量,克服由于反思本身所带来的一切实证性——进而克服现代的分裂现象。可惜,黑格尔只是在表面上取得了成功。”②事实上,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失却了人类形而上精神追求这一终极性的意义之意义。

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性批判队伍中一群最为猛烈的斗士,那么卢卡奇无疑是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最前沿的关键性人物。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卢卡奇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充满着精神性和历史感的“绝对观念”,他也认为:“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看到了,我从黑格尔那里获得来的伦理唯心主义带有浪漫的反资本主义因素,对我在这场危机后关于世界的看法还是起了革命的积极作用。”③这些从黑格尔那里获得的革命的积极因素正是黑格尔哲学中所蕴含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精神的形而上追求。

在卢卡奇看来,人类文明始终存在两种张力:一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人本精神,一是以可计算性和定量化为特征的科学精神。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的加剧,两种文化精神之间存在的张力和冲突日益加剧,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人在机械体系中的抽象化。这成为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境。“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④卢卡奇的理想就是恢复被科学精神遮蔽的人本精神。同时卢卡奇在其作品中认为自己不是套用黑格尔的术语,而是套用费希特的话将现时代定性为“无以复加的罪恶年代”,他认为其从小生活在现存制度下所产生的仇恨和蔑视,使其能够摆脱对现存世界的敬畏。面对现代性的危机和困境,卢卡奇也曾迷惘过:“毫不奇怪,现存的一切在其中表现为费希特所说的那种绝对罪孽的状况,任何希望和出路都带有纯粹的海市蜃楼的空想性质。”⑤

然而之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为卢卡奇的理论带来了新的曙光。“只有俄国十月革命才真正打开了通向未来的窗口;沙皇的倒台,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崩溃,使我们见到曙光。……我们——终于!终于!——看到了人类摆脱战争和资本主义的道路。”⑥这使得卢卡奇坚信马克思才是现代性批判最勇猛的斗士,马克思的理论才真正切中现代性问题的最要害之处。因此,卢卡奇毕生努力都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恢复”被第二国际的“所谓的理论家们”扭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原貌,“《历史与阶级意识》代表了当时想要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恢复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本质的也许

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徐文瑞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第11-12页。

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页。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3页。

⑤张双利:《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末世论的洞见》,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⑥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页。

·96·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是最激进的尝试。”①这在卢卡奇看来是为了现代性批判而寻找最为锐利的武器。

与黑格尔注重体系的建构不同,卢卡奇更加重视方法。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关键仅仅是方法,“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的接收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 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的接收马克思研究的结果。他不是对这个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而这一方法在卢卡奇看来就是他所说的“历史总体性辩证法”。②“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这种人是从上述简单的、纯粹的(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直接的、自发的规定出发,从它们前进到对具体的总体的认识,也就是前进到在观念中再现现实。”③卢卡奇正是想用马克思的“历史总体性辩证法”来重新审视现实。

在马克思之后,卢卡奇第一个用理论家的敏锐的触觉意识到了现代性问题,并试图给予现代性开出自己的“处方”,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哈贝马斯指出,卢卡奇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可以理解为“现代性的病理学”。“如果不以真正的实践为基础,不以作为其原始形式和模型的劳动力为基础,过渡夸张实践概念可以走向其反面: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直观之中”。④为此,卢卡奇看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应该用“历史辩证法”审视社会现实本身。而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就是普遍的物化。哈贝马斯指出,卢卡奇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归结为物化,“同时从物化和合理化双重角度来考察社会劳动领域与生活世界语境的分离过程”。在卢卡奇看来,他对物化的考察是为了说明“抽象的、可比较的劳动如何形成一个这样的社会范畴形式,并从而对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对象性形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物化是资本主义通过商品的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性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⑤物化的存在导致“时间就失去了它的质的、可变的、流动的性质:它凝固成一个精确划定界限、在量上可测定的、由在量上可测定的一些‘物’充满的连续统一体,即凝固成一个空间”,⑥这样人的生命就从时间上的可度量性转变为作为占有一定空间的存在形式——物。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对象性形式预先判断了世界关系,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能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某种事物发生关系所借以的方式方法。”⑦物化现象更为深刻的表现是导致“物化意识”的产生。这样,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直指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和巨大的倒退,揭露了工具理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获得对现实与人的支配或统治的权力,同时卢卡奇也为无产阶级设定了自由和解放的终极理想。

卢卡奇反对黑格尔式的将显而易见的矛盾从“精神科学的角度”将其统一起来,并构造一种有机的内在精神发展的过程,力图将黑格尔的概念的逻辑转化为现实的逻辑,因此卢卡奇将黑格尔通过纯粹逻辑的和哲学的方式提出的:通过消除外化,自我意识向自身返回,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从而使得绝对精神达到自身的最高阶段的过程转变为一种社会历史的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是通过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是历史同一的主客体而实现的,而卢卡奇认为通过现代性批判唤醒无产阶级的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16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1页。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6页。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页。

⑤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47页。

⑥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4页。

⑦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曹卫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449页。

·97·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1期

阶级意识就是现代性批判的现实之路。因此,在卢卡奇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成为如何使得无产阶级产生自觉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最突出的表现是总体的丧失,导致科学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事实。物化使社会单面化、零碎化,于是出现了“孤立”的事实的复合体,而这种“崇拜事实”的科学以它的精密的抽象摧毁了总体性、使主体只能面对着独立的客体,而无法看到一个主客体同一的总体。资产阶级思想仅仅以直接、简单的方式再现社会生活,对社会现实采取非批判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模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过渡性。“古典哲学在发展史上处于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它的目的是从思想上克服资产阶级社会,思辨地复活在这个社会中并被这个社会毁灭了的人,然而其结果只是达到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完全思想上的再现和先验的推演。只有这种推演的方式,即辩证的方法超越了资产阶级社会。”①

由于资产阶级越来越失去了思想上把握社会总体的能力,因此丧失了领导这个社会的使命。需要一个新的阶级来完成,“这个阶级能够在其自身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行为的主体,主体—客体的统一,创世的“我们:也就是无产阶级。”②因此卢卡奇力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达到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他提出:“如果无产阶级不想分享资产阶级的命运,在趋向崩溃的资本主义的危机中屈辱和痛苦地死去,它就必须以充分有意识的方式完成这一任务。”③然而,卢卡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却没有真正的回答好这样的问题,他提出了要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却没有指出如何唤醒之现实道路,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生活在普遍的物化环境当中,受资产阶级物化意识的困扰,如何能够生发出自觉的阶级意识,这一点似乎是卢卡奇理论最为关键的缺环。卢卡奇之所以能够在现代性批判问题上取得如此成就可能正如其所说的那样:“从黑格尔那里获得来的伦理唯心主义带有浪漫的反资本主义因素,对我在这场危机后关于世界的看法还是起了革命的积极作用。”④但其在现代性批判上的缺陷——即卢卡奇力图将现代性问题还原为现实问题却始终无法真正找到通达现实的路径——其原因也恰恰在于卢卡奇思想中的黑格尔式痕迹,这正如他自己的评价:“我们看到了未能对黑格尔遗产进行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从而——在双重意义上——予以扬弃影响。”⑤ 卢卡奇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体沿着卢卡奇开创的将现代性批判现实化道路继续前进,然而由于他们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找到真正将现代性的理论批判与现实批判统一的路径——实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批判虽然广博精深,却始终不能通达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黑格尔是着力于现代性批判体系的建构,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力图对现实问题进行现代性批判却始终无法实现,那么马克思则是在现代性问题上将现代性批判与形而上精神双重维度的契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继往开来的思想家。在黑格尔那里,哲学的使命并确定为“用概念去解决懒散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批判的钝化和现实意义的弱化是一致的。”⑥在黑格尔将现代性批判作为一种合力将其封闭在理性和自我意识之内之时,现代性批判也因钝化和现实意义的弱化随之“死亡”。而如果如西方马克思主义那样仅仅将现代性批判理解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1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2页。

③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页。

⑤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页。

⑥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98·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为对现实的批判,现代性批判也终将因其丧失内在的张力而凋落。如何通过揭示现代性问题使得现代性批判得以重生,如何将现代性批判与本应与之相伴而生的形而上精神真正合而为一,这是马克思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在黑格尔看来,现代性批判作为一种内在否定的合力旨在达到康德所遗留下来的理性与现实的和解,然而他过分的执著于将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存在与存在者之间在概念、范畴和体系上的推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思辨的、逻辑的表达,即使努力的用理性的力量统摄现实,但最终却仅仅得到了扼杀了现代性批判无限张力的结果。而马克思继续了他的问题,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批判想要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范畴的推演,因为这还是仅仅局限于理性自身之内,在理性自身之内谈论理性和现实的和解,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想要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必定要在理性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寻找一种统摄二者的力量。马克思认为不管理性以何种样态——“想象的理性”、“理性的概念框架”——呈现都不是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现代性就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时代的社会问题,正如吉登斯所言:“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①因此,“对马克思来说,社会——‘现代政治社会现实’——是基础,宗教生活、哲学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作为抽象物从中分离出来了”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将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头脚倒置,重新奠定于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础之上。

“现代性”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③现代性表征了一种与传统相互区别的、以变动不居为特征时代精神。对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现代性的把握,马克思认为这种以变动不据为特点的时代精神实际上是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曾形象地描述:“中世纪的俗语‘没有无主的土地’被现代俗语‘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后一俗语清楚地表明了死的物质对人的完全统治。”④马克思虽然一方面强调现代性的“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⑤但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现代性以商品形式呈现的资本需要以变动不拘的运动方式实现自身,在实现自身的同时,“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⑥“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⑦因此,马克思指出:“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5页。

⑤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99·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1期

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①现代性的危机就在于“每个人都失去了他的独立自足性而对其他人物发生无数的依存关系。……他的每种活动并不是活的,不是各人有各人的方式,而是日渐采取按照一般常规的机械方式。在这种工业文化里,人与人互相利用,互相排挤,这就一方面产生最酷毒状态的贫穷,一方面就产生一批富人。”②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是通过揭示现代的内在矛盾,即为人类描述了一幅自由和解放的理想图景,却事实上将人类带入了具有内在普遍性的奴役和压迫之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最终指向的是政治解放基础上的人类解放。马克思从事的诸如宗教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针对现代性问题的现代性批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③马克思对现代性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批判的层面上,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寻求解决现代性问题的途径。“如果没有同制度的内在可能性结合起来的话,寻求社会变迁在实践上就没有什么作用。正是借助于该原则,马克思才使自己与乌托邦主义鲜明的区别开来。”④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⑤。

马克思提出人的理想状态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⑥它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马克思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联系起来的批判理论,历史有一个总体的方向,而且历史将集中在一种革命的力量上,这就是无产阶级,它是一个‘世界性阶级’”。⑦因此,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⑧这样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体察到了现代性所带来的意义世界的危机,并以批判的反思精神来抗议这种无意义感,在批判中去寻找精神的家园。在对人的意义世界的危机的反思中,马克思发现了新的文明诞生的可能。这种新的文明不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性或绝对概念的产物,也不再仅仅是小布尔乔亚式面对现实的无力的感伤,这种新的文明是作为旧世界掘墓人的斗士的无产阶级来造就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上升为社会解放,最终实现作为终极理想化的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所创造的新世界既脚踏实地根基于现实,又以人类理想的终极追求引领人们不断接近完美的理想。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在马克思这里得到了完满的结合,这种完满既与浪漫主义的怀旧思想相对立,也与现代化的自鸣得意相抵触,真正实现了现代性批判与人类形而上精神追求的水乳交融。

如果说黑格尔是一位艺术家,他想要完成的是一件无懈可击的精美的“理性”的艺术品;那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2-173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3页。

④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⑦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100·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医者,他们不断诊断现代性问题的症结,力图为现代性问题开出药方;而马克思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而高超的建筑师,他亲手建构起美轮美奂而又触手可及的人类生活世界的精神家园。如果说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代表了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理性或主体性推向无上的顶峰,因此现代性批判本身因其显而易见的工具性丧失了其理想性的维度;如果说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则代表了一种时代意识,即面对时代提出的问题力图从现实性的层面寻找解决的途径,然而这种寻找却也因缺乏张力而无法真正将时代的问题囊括其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理路,现代性批判不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更是一种目的,即现代性批判就是现代性的不断重建。

现代性批判不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更是以其现实性获得了厚重的思想根基,现代性批判也不再是面向理论问题的自我理解和自我阐释,而更是一种为着人类终极性的精神理想而不断面向时代问题、理解时代问题、解决时代问题的伟大实践。无疑马克思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亲手在其犀利的锋芒摧毁的地方重新建立起人类的精神家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政治学批判所彰显的人类自由解放之理想,将现代性批判精神真正开启。他在肯定历史的生成性与未来性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和虚假性,将现代性批判呈现为时代的显性问题和能够持续下去的问题。现代性问题不断,现代性批判不止;现代性批判不止,现代性事业未竟!在未竟的现代性事业面前,马克思开启了使现代性问题不断、现代性批判不止的现代性批判的真实路径——只有按照马克思所开启的现代性批判之路——现实批判与理想追求相一致,才能将现代性事业真正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3]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4]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5]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6]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编辑:汪世锦)

·10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拥有者无穷的独特魅力。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5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因此它的鲜明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其基本的特征是:科学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坚持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面向现实与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统一。 一. 科学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现时代的表现,以及现实中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规律和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首先包含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由于自身的普遍联系而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支配下发生着,社会历史发展也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性质,社会中人创造历史的活动,既不能撇开现存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又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环境与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充满着批判性。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永恒的、绝对不动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了所有一切事物都包括自身的暂时性。正是基于这种批判性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反对对一切已丧失其生命力的旧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在变革已成为必要时,坚定地支持合乎规律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是把科学性和批判性看作内在统一的。科学性和批判性互为前提、互为保证。 二. 坚持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最初审视(一)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最初审视(一) 摘要: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理论视域。对现代性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剖析资本、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性进行了最初审视。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资本;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现代性”是一个复杂、模糊且至今难以定论的概念。它大体是指一种开放、动态、不断去魅、各个构成因素之间难以协调的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样态,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取代旧的传统秩序的复杂过程。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但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家。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现代性主要意味着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及其基本原则。对于今天的学术界来说,现代性已成为各种问题争论所共享的一个问题背景,在此背景中凸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主宰现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的理论视域。马克思身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以资本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地平线,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则是现代社会的哲学地平线。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审视、对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发生地的。 一、资本——马克思对现代性最初审视的主要对象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直逼现代性的本质蕴涵。资本分析是其现代性审视的核心。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对现代性的批判构成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内在基础。马克思通过分析工资与地租,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在国民经济学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斗争、战争,被承认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一个静态的、可供观察的对象,而是一种动态的运动,资本运动的逻辑就是无限制地增殖自己、膨胀自己。资本运动的这一逻辑,是建立在资本家追求财富的无限欲望之上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经常把资本家称为“人格化的资本”。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文明是由资本为其奠定基础并制定方向的,资本乃成为现代经济一社会的总纲、原则,支配一切的普遍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是社会中“支配一切的权力”。资本扩张过程推进的生活世界货币化,是资本带给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变革,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因此,毋庸置疑的是,资本乃构成现代世界的主导原则,亦即构成现代性之最基本的支柱之一。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政治、文化,甚至神圣的宗教,都以它为中心而舞动。资本统治的世界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世界,一个物化的世界。资本成为人的异己的东西,支配着人的生活,奴役着人的身心。在这个世界中,“活动的社会性,正如产品的社会形式以及个人对生产的参与,在这里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表现为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互相间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个人为转移的,并且是从毫不相干的个人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关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被物驱使,成为物的奴隶。主体生的人被全面客体化,资本成为惟一“能动的”主体。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及其现代世界乃资产阶级按照其性格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性的命运”与“资本的命运”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资本”乃是现代社会的“基因”,在其中蕴藏着全部现代社会的奥秘,离开对资本、对资产阶级实质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整个现代社会及其进程。因此,从“资本的角度”来透视“现代社会”,从“资本的命运”出发来探讨“现代性的命运”,就被马克思自觉地选择为解剖现代世界最恰当、最有效的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学生姓名:石珍珍 学生学号:01008017 院系专业: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在年级:2010级 任课教师:程宝华 完成日期:2011年11月17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内容摘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 国的文化土壤中使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这是当代 中国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备性,唯物主义, 自从19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孕育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来,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跨时代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和强烈光芒,震撼了世界,照亮了全球,已成为哲学音谱中的最强音。之所以如此,实乃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体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胜利过程并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经历了一条充满着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激烈斗争的曲折道路,这条道路当然还要继续延伸,但可以预言,曲折和斗争将是这条延伸道路的特征。 近年来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和“学派论”就是这一预言的佐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 人类社会的进程迈入19世纪以后,世界上人类的实践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就为哲学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初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在西欧各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阶级关系日益清晰、简单和明朗化。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都表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来保证工人运动的不断胜利,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了实际需要和客观的可能。 同时,19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时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过程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新学科纷纷出现,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也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阶级斗争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他们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吸收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机械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大概过程。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无实践根据的空想的神话,而是依据真正的社会、自然、思维几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对古典的各个哲学流派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实现思想升华,实现理论再创造的结果。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立即又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一、马克思学说对于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关键词: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 1、现代性:modernity,有137种定义,可见理解其含义的角度之多,但是马克思揭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原则和纲领,也就是是现代世界称之为现代世界的某种东西。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 (1)资本(物质动因):重商主义时代进行大量的货币累积,但是单纯的货币累积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投入流通,并且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之上的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可见资本要求增殖,因此在此现代性的作用下,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增长,并且对于增长高度敏感。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处于一种“进步强制”的状态,当人们有一天认为增长可有可无,那意味着现代社会行将崩溃。正是资本增殖的根本属性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把增长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基本法则。 (2)现代形而上学(实现手段):即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简而言之,即资本以何种方式增殖。人们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但是这是一种传统的、非现代的方式。而现代方式即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提高生产率则是使生产变成科学的生产性应用的过程。 2、有原则高度:马克思并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第一人,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重农主义就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认为积累货币是罪恶的根源,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在于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在地洞里钻来钻去的城市居民。而卢梭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后盾式人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使人文明起来,使人类没落下去,使人类没落的并非金和银,而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海涅曾对浪漫主义者进行过定义:他们设想一个黄金时代,即原始的自然状态,认为那是最优越的,而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没落的。在《爱弥儿》中,卢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儿童回归自然状态,此外,他反对医学,认为医院是人在死亡之前不断练习死亡的场所。写完了《爱弥儿》,卢梭分别寄给了伏尔泰和康德,伏尔泰回信说:卢梭对自然状态的伟大描写让他都想回到森林里用四条腿走路了(讽刺),而康德则五天没有出门散步,并在书房里挂了卢梭的画像,卢梭的自由概念奠定了德国哲学的基础。至于普鲁东、西斯蒙第都有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在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一次长谈的文字记录中,他们二人对于现代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汤因比表示希望出生在中国新疆或者尼泊尔,因为只有那里没有被现代性腐蚀地人人都想自杀。他们两人更认为GDP最恰当的含义是“人类受损害的尺度”,池田大作认为应该让世界的科学、技术、工业停滞50年,让人们进行一场精神的回归。但是以上均不是原则高度的批判,原则高度的批判应该既非浪漫主义的(回到黄金时代,开历史的倒车),又非只诉诸精神和道德而不真正诉诸社会改造。因此,慈善事业尽管是一项美好的事业,但缺乏原则高度,因为它是以贫困必须首先被生产出来为前提的,它并不能带来社会的改造。 3、批判:真正的批判应该是八个字“澄清前提,划定界限”,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就是在探究人类的知识是否有前提,又是否有界限。康德后来说他就是要为人类的知识划定界限,从而为信仰留出地盘。举个例子,在伦理上有一种公平叫行使公平,它是指一种无条件、无前提、无界限的公平。比如如何形式公平地分蛋糕?人们给出的答案是选定一个人企鹅蛋糕,然后让他最后一个进行选择,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形式公平因为只有尽可能公平地分蛋糕才能保证分蛋糕的人拿到他所可能得到的最大份。但是人们往往忽视这样的形式公平是需要前提的,即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前者不言自明,而后者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性,这种人格性是建立在一切宗法的、血缘的、裙带的关系彻底解体的废墟上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

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 对资本主义精神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高度的分析,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开始的。其实早在韦伯等西方学者对此分析以前,马克思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天才分析”、周详透彻地研究的第一人,他对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论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自始至终沿着两条路线演进:一是从经济事实层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进行的科学性分析,一是对这一经济过程的价值性的精神批判,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 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 什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马克思又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的。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但不等于没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和批判思想。统观《资本论》以后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精神既是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表现,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经济伦理这一单一层面上,它是与经济伦理相区别相联系而存在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过程和经济行为等所决定的主体的精神状况,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机、道德伦理以及价值取向的抽象、综合表达。 现在看第二个问题,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谈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表现形式,一般商品社会追求的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因而主体就有着不同的精神动机和追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各种非人道、不道德现象,对资产阶级的经济伦理道德进行了批判,他还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关系状况,如拜物教现象、人的异化等。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批判分析构成了总体分析的重要一环。 二、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 资本主义精神到底是指什么? 归纳起来,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思想的内涵有四个方面,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贪欲精神、剥削精神、利己精神和拜物教精神。 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贪欲精神。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积累来自贪欲。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初期,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此外,资本的生产来自贪欲。马克思把工厂主和封建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做了比较,封建主从剥削形式上、程度上、劳动界限上以及劳动立法等方面都无法和工厂主相比。资本“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界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 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无情的剥削精神。工作日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资本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它也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的剥削精神。在资本论第八章中,马克思运用了大量材料、用血和火的文字揭露资本家榨取工人血汗的残酷方法和制度,他还以花边业、陶器业、火柴业、壁纸业、面包业、铁路工人、女裁缝、铁匠等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批判了资本家对童工、妇女的残酷压榨和使用,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了揭露。他指出,“1833年到1864年的英国工厂立法史,比任何东西都更能说明资本精神的特征! ”。 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利己精神。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私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我批判[上]-精选资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我批判[上] 大部分老一代俄罗斯人文科学家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Т?И?奥伊泽尔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962年)一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参考书目?这本书是作者在1947―1955年为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们讲授同题课程的基础上准备的?当时,奥伊泽尔曼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副教授,然后成为教授和西欧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尽管具有正统性,这本教程因为打算寻求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些被逻辑矛盾所充斥的活动――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激进主义到革命共产主义,到《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和这个党的组织者――生活事实和思想演变的真实性而显得与众不同?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我曾在1952―1953学年听过这门课?与其他许多听众一样,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那种图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其哲学学说,充满着尖锐的,时而是紧张的反对某些理论思想流派的斗争,长期与原来的同路人分道扬镳――这就是年轻的教授所描述的确凿而清晰的图景? 这部著作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肯定性的评论文章刊登在《共产党人》?《哲学问题》等杂志上?不久,又出版了俄文第二版(1970年)和第三版(1986年)?这部著作被列为大学教程,还被评为罗蒙诺索夫奖(莫斯科大学,1965年)和国家奖(1983年)?它还被翻译到日本?波兰?民主德国?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韩国;苏联“进步"出版社还用英文出版过该书?这部书的作者从莫斯科大学调到了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晚些时候,到俄罗斯科学院工作,在那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西欧哲学史和历史哲学发展进程的著作,他主管哲学史部近20年,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现在是顾问? 那么,现在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Т?И?奥伊泽尔曼院士对其1962年版的专著修改后出版,书名定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他为自己提出了怎样的目的和任务呢?作者在序言中写道,首先,把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整个教条式的论断和教条式的叙述样式中"解放之前的专著,作为自己的目的?[1]不能认为,这仅指的是文体的风格和局部的准确说明?当然,这些少不了,同时还增加了现实的观点和新文献的评述?新专著的结构,它的章节在原书的基础上扩大了:共分两部分?五章和若干节;当然,部分章节的措辞和排列发生了某些变化?笔者注意到,最彻底地重新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个小节,这不是偶然的?事实上,Т?И?奥伊泽尔曼重新思考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形成过程,以及对其内容和阶段的评价性理解?他实现这一从新理论立场原则出发的研究工作,是在他最近20年中养成的,努力从过去真诚地吸收了的神话部分和外部意识形态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这允许作者在哲学史和整个哲学的各种领域中获得新的科学结论?它们汇集成一系列文章和专著发表:《作为哲学史的哲学》(1999年)?《马克思主义和乌托邦主义》(2003年)?《为修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 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流变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应当予以批判和超越的否定性概念。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成功地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学说——共产主义学说。然而,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观念发生了流变。这种流变具有历史的深层根源,它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留下一定的缺憾。正本清源,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武器,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实践/社会学说/共产主义 【正文】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整个哲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具力度的一个部分。在这个理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了既具科学精神、又具人文精神的批判,并进而提出了超越这种意识形态的初步设想,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在对这个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有一些十分关键的问题,即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马克思是如何对待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在以后又是如何发生流变的?这种流变产生了什么后果?这些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关系到整个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马克思是如何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被理解为一门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学问。他认为,意识形态的职责就是要科学地分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批判各种对观念的神秘主义理解。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中却体现出一种实证主义的非批判倾向。据俞吾金教授的观点,这部著作,“至少是作为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识及其作用’本身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学的,因而也是对真实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歪曲和神秘化”[1](P62)。于是,意识形态的含义就逐渐出现了逆转,意识形态被指认为粉饰现存、掩盖真实的观念和思想。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的批判,通过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认识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虚伪性和隐蔽性,意识到这些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他开始认为,这种具有虚伪性和隐蔽性的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与国家机器一起发挥维护社会、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他开始以自己在托拉西的基础上创制的Ideologie(意识形态)来指认这种思想观念。《莱茵报》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工作就是揭示这种意识形态的实质和社会作用。 首先,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的政治哲学进行批判,指出这种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对国家的神秘化和对国家本质的遮蔽,因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虚假性。黑格尔是“通过对君主立宪国家形式的颂扬,表现了他向王室和贵族暗送秋波的庸人心理”[2](P65)。第二,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宗教观点的批判,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既反映着社会的现实矛盾,同时又在现实矛盾上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把世俗问题变形、归结为宗教问题是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活动的一个基本手法。第三,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进行批判,指出他们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理所当然的自然现象进行“实证”的分析,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异化本质和历史暂时性,掩盖了劳动的异化性质。因此,国民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维护。第四,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指出以“批判的批判”自居的青年黑格尔派表面上革命性十足,实际上他们对黑格尔哲学采取非批判的态度;表面上充满着斗争性,实际上远离现实,只是在和现实的影子作斗争;表面上弥漫着批判的力量,实际上只是在意识领域,主要是对宗教进行不切实际的抽象批判。因此,他们的思想终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总结马克思对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指的是对当时社会采取非批判和维护态度的思想观念体系,其主要的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和社会学说、道德、哲学、宗教等等,在社会地位上,它总体上属于统治阶级意识的范畴,或虽不属于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但对统治阶级的统治自觉或不自觉地起着维护和辩护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这半学期开了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我听了觉得很多东西很有道理,但是我同样也有很多问题,希望有somebody读到我这篇文章后帮我解决一下。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这种分类方法我觉得有些欠妥,前两者这样说我不反对,但是社会主义只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怎么能说它是三大部分之一,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把“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也加入进马克思主义,成为四大部分?可见,分科学社会主义为一部分其实并不科学,只是在当下跟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但是这样可能就会就会导致人们只知道社会主义而忽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分离开来,甚至可能受西方“统一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才是最终的发展模式的错误影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我认为,有必要将科学社会主义改为科学共产主义。 而且,课本上说马克思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哲学是思维的精华,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是一种科学而抽象的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主义的核心应该是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进行深刻剖析,得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而且通过历史辩证法得出“两个决不会”的结论,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在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对未来政治经济体系的科学预测,不可否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进行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新的开拓,补充和完善,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我认为当代社会说它是核心,只是为了强加在人们头脑中一个印象——社会主义就是最完美的,仅仅是为了政治服务,其实并不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最基本的原理(如最基本的宇宙原理),而政治经济学只是用这种原理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如牛顿运动定律),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解决社会主义的问题(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而“科学共产主义”则是解决共产主义的问题(如相对论下的量子力学——比喻有些不恰当,敬请见谅)。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一切,思维是物质的反映,应坚持唯物论,而且马克思主义也指明了唯心论的认知根源——事物是复杂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可能有正确的,可能有错误的,而唯心主义就是人类思想史上一颗不结果实的花。可是唯心论就真的那么不堪吗?唯物论就真的那么完美吗? 我对此表示怀疑:就个人而言,很多人青年时期天不怕,地不怕地坚信唯物论,坚信可知论,如一代大师章太炎先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可是到了晚年却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假如按照孔子所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随心所欲”年龄增长所知增加的话,那么唯物主义好像比不过唯心主义更科学吧!就国家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可是德国人,研究出了这套社会主义的理论,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点,德国人应该接受社会主义理论更多,更深才对,为什么东西德国最终合并的联邦德国实现资本主义,而不实行更科学的社会主义呢?纵然,有些社会主义学者美其言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唯物论不见得尽善尽美;就整个历史进程中看,哲学体系从刚开始建立到现在基本上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搏击的过程,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到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再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还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等,就从马克思主义最“真理”的历史辩证法看,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谁能说是唯心论否定唯物论,后来更科学的唯物论否定唯心论,唯物论是真理,还是唯物论否定唯心论,后来更科学的唯心论否定唯物论,而唯心论是真理呢?(这个问题我实在解决不通,就不说我的诡辩解法了) 3,马克思、恩格斯等理论家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领域的分析,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模式,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分析,大胆提出“两个必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