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doc - 初中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doc - 初中

一、概述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

·课题来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所需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2.比较阅读法:以对比的写法为突破口,理解《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圈点批注法:充分感知文本,提高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朗读录音带、三用机。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重点字音

及朗读的语气、语速、停顿等,要求及时圈点标注。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字音,可以先让一名学生指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多媒体显示: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qēng)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继续注意文中的重点字音及朗读的语气、停顿等。指

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对于学生读的不准的语句,教师可以重点示范,让学生多

试读几遍,用心体会。

3.指导翻译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2)学生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书上进行圈点标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

指导。

(3)小组代表提出组内的疑难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4.教师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

..之晚乎

..掌事大兄何见事

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及鲁肃过.寻阳蒙乃始就.学

(2)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⑥卿言多务,孰若孤?

讨论明确:

(1)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当涂:当道,当权。

见事:认清事物。涉猎:粗略地阅读。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过:到。就:从事。

(2)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3)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

②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③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④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⑥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5.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6.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①: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示例②:“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三)、研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形象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细心揣摩,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扮演

孙权、吕蒙、鲁肃,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用心揣摩文章语言,看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

全班交流,采用“学生交流朗读体会——学生试读,师生共品共评,学生再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对文章语言加以揣摩,读出感情。

1、孙权一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吕蒙此时的心理活动,学生口述,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托。) 2.孙权二劝

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吕蒙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看屏幕,思考:将括号内的文字删掉,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明确:“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出孙权的复杂心理,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3.鲁肃叹学

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试读,品评,再读。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思考:孙权、吕蒙对话与吕蒙、鲁肃对话在语气、语调上有哪些区别呢?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涵其中。

4.千古风流人物

本文体现了作者取材的精当和对语言的锤炼,虽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并在熟读中背诵课文。

(四)、综合感情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过程给你哪些启示呢?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从文中吕蒙一开始不愿读书,到接受孙权的劝告,最终学有所成,我感受到读书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同时我也感受到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

从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最终使吕蒙有所提高,我感受到一个人要善于向别人提出恰当的意见.并且提建议时语气要委婉,使对方容易接受。

从文中鲁肃对吕蒙的变化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并与他结友而别,我感受到一个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变化,当别人有所提高时,自己、应该真诚地向对方表达赞美、祝贺。

从吕蒙通过读书得到提高,我感受到开卷有益,读书可以给人以才干,给人以光彩,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三、作业布置

1、整理笔记,过关文下注释。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二、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2.默读课文,梳理“预习·导学”的答案,准备回答。

3.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你还遇到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包括“预习·导学”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集中体现)

5.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研讨,解决疑难问题。(四人一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三组代表报告研讨纪要,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小结。)

6.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学习本文,你已经读懂了哪些问题,回顾、审视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看看哪些地方是有成效的,哪些地方走了弯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一步一步学会学习。将你的体会与同学共享(包括“预习·导学”时已解决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设计

授课教师 执教学校 授课内容 评价 权评 价 指 标 评价等级 项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默读课文 梳理梳理 检查作业 学生互动 教学小结 老师解难 学生质疑 教学总结

项目重

A B C D 目得分

目标要求评价5%

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语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致力于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 4 3 2 5%

有明确的重难点预设,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协调统一,符合学

情,便于操作。

5 4 3 2

过程实施评价20%

整体

设计

●教学内容定位准确、设计科学、深广适度、容量得当。

●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

教学手段恰当、实用,流程通畅,环节清晰,节奏适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运用“尝试发现

—探究形成—联想应用”的学习方法。

20

16

15

11

10

6

5

0 20%

学生

行为

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勇于

创新,参与面广,有层次,有深度。

●注重方法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否定,富于想像,合作、交流、

探究的学习风气浓厚。

多种感官与思维方式协调,积极投身问题解决与探索行为之

中。

●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过程。

20

16

15

11

10

6

5

0 20%

教师

行为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热情,评价学生中肯、积极、多元。

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关照个体,因材施教,鼓励求新求异,

突出双向、多向的思维互动交流。

教法灵活得当,富于创新(能适当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

学资源,灵活有效地运用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注重进行学法指导)。

体现良好的语文素养、个人素质和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能用较标准的普通话教学。

●高效利用时间,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

20

16

15

11

10

6

5

效果检测评价30%

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心情愉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提问和书面检

查正确率高,课堂民主、开放、互动、和谐、融洽,学生知识技能

掌握,能力增强,素养得到整体提高。

30

22

21

15

14

8

7

特色加分0—5分理由

评语

评课人评课时间总分

八、帮助和总结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

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力图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