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⑤促进学生认识历史

3、历史课程设计的模式P30

(一)学科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科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是以学科作为编制的基本依据。(二)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取向,以学习者的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础

(三)问题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作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

4、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的主要类型P32

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设计方案类型:通史式、主题式、课题式的历史课程

5、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P34

①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②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③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6、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P46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成为学习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本科学位、科目众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要求,体现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

适应性。

7、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P49

①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的性质,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基础

教育的范畴。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全面阐释课程目标。心课程提出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了

全新的诠释。

③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

④精选历史教学内容。

⑤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力图将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为中学历史学习体系。避免教学内容上的

成人化和专业化倾向。

⑥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衔接。

⑦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动手动脑,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第三章历史教育目标伦

1、史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宗旨:

1.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2.史学具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

3.史学与生俱来的鼓舞教育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

4.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5.吸纳消化古今优秀文化,增加知识

2、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经济、促进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功能

3、历史课程功能转变: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学生得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只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一个模式发展,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终身发展。

2、历史课程功能转变:

①历史课程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②历史课程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通识知识”。

③历史课程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要求

4、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的依据:

1.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需求

3.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4.历史学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5、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中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四个要点:一是时限。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三是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发展状态与最终的发展水平。四是国家的期望,即符合一定的社会需求。

6、学习历史基本要求:

1、历史基础知识。

2、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特点:

1.积极吸纳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徕构建目标体系。

2.对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3.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8、以学生发展为本表现:

1.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

2.目标确立的全面性,从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出发。

3.目标具有针对性,对时代需求和教育实际,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9、历史教育目标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1.注意健全人格发展

2.强调学会学习历史、学会做人。

3.关注人文精神的铸造

第四章历史教材论

1、历史教材的含义P88

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2、制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因素P92

①要符合国家立场。编纂收到政府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约束,又必须接受政府教育部门的审查,因而从内容选材到观点论述都要体现国家政权或者主流社会的立场

②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第一历史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深入,改变了对整个历史的看法。第二,更新了一些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第三:考古学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第四,历史教材论及历史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程度的发展。第一、必须从传统的“教本”向“学本”发展,穿插生动故事,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第二,不宜编入艰难涩懂的知识或者不成熟的学术观点。

总的来说,历史教科书编纂第一、内容要难易程度、叙述深度、分量大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要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要采用学术界成熟的观点和看法。第四,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叙述的史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历史学习方法。

3、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P99

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定性原则、工具性原则、渐进性原则。

4、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P112

①注意选择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

②注意选择体现基础性特点的内容

③注意选择体现时代性特点的内容

5、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P116

①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②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

③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④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6、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

①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②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③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④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7、如何有效运用教科书P125

①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

②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充实教学内容

③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

④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第五章历史教学论(上)

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现P129

认识的目标、主体、对象、条件、活动具有特殊性

2、历史教学过程特征P130

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

3、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结构)P133

激发动机、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评估反馈

4、教学原则的含义P138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及实施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5、中学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原则P140

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原则

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③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④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

⑤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⑥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⑦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6、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P147

(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

(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

(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

(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

(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第六章历史教学论(下)

1、历史课堂讲授方法P152

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2、谈话法的含义P155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3、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因素P157

①是否适于历史的教学特点

②是否适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③是否适于教学内容的特点

④是否适于学生的学习

⑤是否适于教师本人的教学

⑥是否适于教学实践的要求

4、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P162

讨论、辩论、史料研习、角色扮演、竞赛、制作

5、历史课堂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P163

①对于讨论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实现有一定的准备

②讨论的问题应是学习的重点,使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重点

③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发言,并把讨论引向深入。

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拓学生的思路。

⑤在总结时要特别注意在方法上的指导。

6、教师在课堂辩论中的作用P164

①要选择可供辩论的题目

②要帮助学生为辩论做好准备,如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准备论据、分工合作等;

③辩论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

7、角色扮演的含义P165

是通过运用复现或虚拟的场景及人物的表现,呈现历史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与历史相似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到历史真正的情感。

8、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P176

明确目的、合理设计、重点突出、综合使用、调动学生、教师引导

9、历史教师备课的重要性P179

①是教师重视教师工作的具体体现

②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

③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梯

10、怎样进行学期教学的备课P181

全面钻研课程标准、认真通读教科书、了解任课班级学生情况、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准备教学资源和用具

11、历史课程标准的含义P181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课时教学备课的程序P185

①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研究课题的立意和地位

③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

④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

⑤发掘历史知识的内涵

⑥找准教学的重点

⑦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⑧考虑教学方式方法

⑨设计教学活动

十准备教学资源

十一编写课时教案

13、教学重点的选定P189

①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②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③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14、如何突出重点P190

重点的切入、重点的激活、重点的丰富、重点的认识、重点的巩固

15、如何处理难点P190

(一)深入浅出的处理原则

1、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讲、详讲。强干弱枝。

2、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

3、高度概括的板书,归纳突出。

4、反复强调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实行多层次的要求

(三)讲深讲透、弄懂记牢的原则

1、围绕重点、难点补充内容,通过感性材料,帮助理解抽象的理论。

2、围绕重点、难点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化整为零,分散讲解难点。

3、复习巩固消化重点、难点,进行前后联系、对比。

16、课堂导入的技艺P194

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时事导入、经验导入、设疑导入、直观导入、诗歌导入、文献导入、趣事导入、乡情导入

17、如何运用导入的技艺P199

①导入的目的要明确

②要适应学生的学习

③导入的内容要与问题结合

④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18、板书形式P200

纲要式的板书、图示式的板书、图表式板书、线索式板书

教学板书主要有如下特点:(一)直观性(二)简洁性(三)启发性(四)趣味性(五)示范性教学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特点,好的板书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板书时的字形字迹、书写笔顺、演算步骤、解题方法、制图技巧、板书态度与作风、习惯动作与语言等,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六)审美性

19、课堂提问的原则P204

①问题应紧扣教学内容

②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

③问题应有启发性

④问题应有探究性

⑤问题的难易要适中

⑥问题要与历史学习有直接的关系

20、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事项P206

1、要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提问。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要把握提问的节奏与频率。

4、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

5、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6、及时引导学生回答。

7、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8、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

21、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P212

①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概念的特征

②要对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

③阐述历史概念要有实例做说明

④讲解和运用历史概念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⑤注意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复习巩固

22、教师掌握演示教具的基本操作要求P218

1.点名主题

2.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3.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

4.演示要符合规范

5.使全班学生能够观察到

6.引出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7.与讲授同步进行

8.适时收敛

9.适量

第九章历史教师论

1、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P326

①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关系

②历史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

2、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P332

作为传授者、研究者、反思型的教师

3、历史教师角色意识定位P333

(1)指导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并让学生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指导学生进行符合科学规范和方法的历史学习。

(2)合作者。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是合作者。比如民主地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多样的且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等。

(3)开发者,主要包括改善课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等。

(4)反思者,反思基于教学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对自己的教学做全面的解剖和反思。(同时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4、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P342

(一)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这包括1、崇高的敬业精神,2、关爱自己的授教对象,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3、处处为人师表,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二)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这包括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2.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史学理论知识,3、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三)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这包括 1.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建构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课程能力,3.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四)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

(五)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

5、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P343

1.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2.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史学理论知识。

3.具备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读史学名著和专业研究期刊、读教育学心理学的等书籍、读哲学地理生物其他学科书籍

6、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P345

①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②建构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课程能力

③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历史教师进修的重要性P348

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实教师修养;

②汲取当代的新文化、新知识,体现时代精神;

③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总结教育思想和优化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的研究精神。

一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是通过更新学科教学观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历史教师进修的途径和方式P351

历史教师的离职进修、校本进修、远程进修培训

9、历史教师进修的主要内容P356

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进修、专业知识进修、教育理论知识的进修、现代教学技能的进修

10、中学历史教师进修与提高应注意的问题P359

①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②制定切实可行的进修计划

③注重进修的反思与实践

④实现进修中的互动

⑤挤出时间进修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出题人:答题人:判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性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7、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 A、课堂教学类型 B、课堂教学内容 C、历史知识特点 D、学生的身心特点 8、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9、备课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A、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学期备课 B、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单元备课 C、个人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历史教案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即()。 A、知识型、教法型、综合性 B、知识型、教法型、详案 C、详案、简案、微案 D、教法型、详案、简案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看法对吗?为什么? 三、简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2016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极其不和谐局面,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之()。 A. 推行国有化政策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 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2..从结果上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之处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种族歧视状况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财权 4.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B. 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 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 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5.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6.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后来加冕称皇帝的是()。 A. 威廉二世 B. 查理二世 C. 路易十八 D. 拿破仑 7.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 海地 B. 玻利维亚 C. 墨西哥 D. 哥伦比亚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事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晤 9.俾斯麦完成统一德国的主要手段是()。 A. 改革内政 B. 加强经济实力 C. 推行"铁血政策" D. 动员全国人民 10. 19世纪中期,深入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居里夫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1.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A. 上课准备充分 B. 课堂活跃有序 C. 师生平等 D. 教学民主 12.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地位。 A. 主导 B. 领导 C. 辅助 D. 启发指导 13.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 前摄干扰 B. 超限抑制 C. 消退抑制 D. 倒摄干扰 14. ()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A. 学生 B. 教材 C. 学习过程 D. 学习情境 15. 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 群体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群体规范 D. 学校人际关系 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6.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是、。 17.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因素与因素的影响。

中学历史课堂改革的有益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改革的有益探讨 要培养新型的人才,学校必须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转变到新课改当中来。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未来有用人才。新课改重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又是综合性非常复杂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谈些我的看法。 1 师生互动和协作要求 新的历史课程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协作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新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以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学习由重知识转变为重能力、方法的培养和应用。 新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建立一套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河方法,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河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 2 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认识误区: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便不自觉地有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当观众。 在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做到教师善导,激活课堂,使学生乐学,使师生互动起来。 教师善导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并且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规律的。再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精心设计和实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和激励机制,把学生引导到历史教学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求理解、自致其知。 教师善导就是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情感的教学方法。 如何创设历史情境,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初中历史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

《初中历史教学法》模拟试题库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 3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4、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容之间的矛盾和学生与教法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6、历史的表象有: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和事件表象。 7、在课堂上,讲课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艺术和管理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全人发展 2、课程资源 3、史论结合原则 4、实例论证法 5、实物直观 三、问答题(共35分) 1、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10分) 2、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3、简述备课的意义、要求和方式。(15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下面是《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目标。请分析它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少而精。 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对策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组织 对策 【摘要】本文以目前的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指出了新课标下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并针对现状及提出的问题,从教学组织入手提出了解决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12-01 一历史教材教学现状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考,考试范围主要是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三本书加任意一本选修。教材内容以专题史出现,对原有的高中教材进行了强力度的整合,大大区别于原来的高中教材和现在的初中教材,编排更为科学。但是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特别差,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就特别差,其作为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整合后的高中专题史教材的接受能力就更差,这给教学带来了潜在的困难。 2.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材几乎每一堂课都设有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课中练习题几个环节,特别突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解析与探究要求学生的能力水平更高一些。这个环节和历史高考中的材料题相似,有益于提高学生读取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高考实战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这种能力的练习,很多普通高中高一基本不涉及,高二分了文理班级之后能有一点点提高,高三才开始大量地接触和练习,才开始靠近高考。 3.学生的课堂纪律 普通高中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稍差于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其余大部分都是初中的落后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性特别差,另有一小部分是学生想上学、但是家里不让读书、没等毕业就会辍学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这样的生源,历史老师负担很重。 4.学生的分数 目前以某普高高三文科生为例,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满分100分,单科成绩最高分可达80分以上(但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尖子生分数在60分以上,而班级平均分数则在34~50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属于应付了事、不学习,从而影响了班级总分。 二从教学组织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我国的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历史教学法课程是怎样建立、发展起来的?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任务:认识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你准备怎样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有哪些? 1)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 2)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3)历史科学发展的现有状况; 4)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是什么?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4)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3,历史课程的主要设计模式有哪些? 1)学科中心设计模式; 2)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 3)问题中心设计模式。 4,历史课程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 1)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2)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3)历史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新课改中历史课程是如何编制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历史教育目标论 1,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对我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看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试制定一堂历史课的教育目标。 3,关于完善我国历史学科能力目标体系,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第四章历史教材论 1,什么是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的种类有哪些? 2,影响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因素有哪些? 1)要符合国家的立场; 2)要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 3)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发展程度。 3,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规定性原则; 5)工具性原则; 6)渐进性原则。 4,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材、呈现方式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注意选择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注意选择体现“基础性”特点的内容;注意选择体现时代性特点的内容。 呈现方式:一种是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中外历史分述的通史体教科书;一种是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中外历史混编的专题体教科书。 基本特点:编排力求生动活波;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5,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如何有效运用历史教科书? 作用: 1)历史课堂最重要的媒介资源 2)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3)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4)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有效运用: 1)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 2)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 3)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 4)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第五章&第六章历史教学论 1,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1)激发动机 2)感知历史 3)理解历史 4)运用知识 5)巩固知识 6)评估反馈 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1196--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备考题库1119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范围着眼于:()。 A.历史的真相 B.教育的理论 C.历史教学的应用 D.历史研究的功能 正确答案:C (2)广义的历史教育史相较于人类教育史:()。 A.更长 B.更短 C.一样长 D.难以比较 正确答案:C (3)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编制而言,其基础性主要指向两方面,即普及性和:()。 A.非专业性 B.专业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正确答案:A (4)我国现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类型为()。

A.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 正确答案:B (5)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知识的掌握 B.理念的升华 C.教学时间的完善 D.探究 正确答案:D (6)在我国,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D (7)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学习与其他性质的历史学习不同,它更突出() A.知识价值 B.文本价值 C.教育价值 D.平等价值

正确答案:C (8)现代的历史知识观,强调历史知识的()。 A.客观真实 B.有效掌握 C.结构成分 D.解释功能 正确答案:D (9)总结性历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对象 正确答案:C (10)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历史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 A.主要地位 B.次要地位 C.核心地位 D.关键地位 正确答案:C (11)评价历史教师的教学,依据的是()。 A.历史教学环境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学法资料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doc

第八章历史学习评价论 1.历史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P270 根据中学历史学科实施的一般过程,最常用的是基准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五种类型。 (1)基准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某种学习要求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基准性评价的参照系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也被称为“绝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帮助学生和有关方面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入”,找出与客观要求或标准的正、负距离,提出改进活进一提高的建议。 一般而言,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基准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应严格依据进入特定中学历史学习阶段的要求或标准来确定,适当兼顾被评价学生的特色或发展潜力。 (2)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而发生的变化与进步,及其幅度或速度而进行的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把评价的着眼点集中在学生的动态变化与发展上,评价的参照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或过程,因此,也被称为“相对评价”。 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形成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來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也可依据被评价学生的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来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评价这些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 (3)诊断性评价:是针対学习行为中的某一方面、局部或特征进行的评价过程。因此,也被称为专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深入剖析这些学习的方面、局部或特征,以期得到更为有用的评价建议。诊断性评价的项目设计,一般只针对所需诊断的学习方面、局部或特征。另外,诊断性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给学生一个总的结论,而是注重其中每一类项目的情况和它们所形成的结构作分析性描述与评价。 (4)终结性评价:是特定的中学历史学习阶段或训练活动告一段落,为了检查或战士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终结性评价既包括学期学年结朿时的小评价,又包括初中、高中阶段毕业时的总结性评价。因此,也被称为“准入”或“绝对”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了解学生对这一时期学习活动的认识、看法或意见; 第二,了解相对于这一吋期学习目标而言的发展; 第三,帮助所有学生提高责任心、成就感和发展观; 第四,促使这一时期学习的成果得以巩固,经验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发扬,问题得以认识,偏差得以校正; 第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了解,使他们进一步关心、支持和帮助教学活动的发展。 (5)选拔性评价:是根据某一共同的目的或要求,为了选出参选学生中的优胜者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在操作上它往往与升学或竞赛等形式相联系,所以,也被称为“升学评价”或“竞赛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仔细研究选拔目的或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符合选拔要求又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评价技术和实施程序。 第二,切实保障专家团体组成和工作的权威性、“三公”原则的落实、参选学生的权利和要求、公众团体的意愿与倾向、组织者本身的自律与调控,以及各有关方面必要的対话、交流和监督机制。 第三,反复推敲评价的每一坏节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带來的各种导向性暗示, 预测暗示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后果。 2.试题的难度p282 难度又称通过率、答对率、得分率,通常指测验项目(如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学业测验为例,是试题对学生学业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1)难度计算 难度通常以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Z比或考生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满分值Z比来表示。前者主要用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解答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名词解释 1.中学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亦称学习指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 (2)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 A.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B.掌握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C.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3)学法指导的方式 传授示范讲评辅导交流 2.历史学习评价 是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为准绳,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运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收集信息,对中学历史学科所引起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强化、完善或改进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历史课程实施和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3.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 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或的个体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得知识技能,并掌握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5.课程: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根据课程计划编排的一门具体教学科目。 6.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7.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8.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 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9.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自主探究、实践多样、开放综合,重在过程的特点。 10.历史学习测量 中学历史测量是按学习评价的目的、任务,收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反应、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2017-03-29 15:22:48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2期 付心中 【摘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本文则从家国情怀教育角度着手,对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探索思考,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体现历史教育功能。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运用 从先秦时期宗法制起源,家国情怀就一直延续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写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一、家国情怀教育 “家,居也”,“国,邦也”,“情怀”则指情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为思想领域的“家国情怀”,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最终形成的。首先,家国情怀萌芽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优越感的沉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士”却为人推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国情怀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识逐渐上升,孤芳自赏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无法施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下营造出远离自现实,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和王朝更迭使得诸多遗民旧臣不忘古国,“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某个阶层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识。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思国、忧国心绪逐渐被沉淀起来。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则使得国内割地赔款、国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不断自省,最终形成“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的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培养个人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理解国与家的相互关系,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个人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国荣一体意识层面,责任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居安思危意识层面。 二、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策 1.教学设计层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