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一带一路

外文名称:One Belt And One Road(OBAOR)

提出国:中国

线路:北线、中线、南线

提出时间:2013年9月7日

目录

一思想起源

二启动背景

2.1 古代背景

2.2 时代背景

2.3 构思提出

2.4 中国背景

三启动原则

四启动目的

4.1 启动意义

4.2 三重使命

4.3 共建原则

五启动经过

5.1启动战略

5.2框架思路

5.3敲定省份

5.4丝路新图

5.5 安排部署

5.6 领导小组

六深层含义

七官方版图

7.1 “一带一路”官方版图发布加入海上丝路南线7.2 一带一路的版图

八“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8.1“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8.2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8.3“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九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

9.1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上)

9.2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下)

十“一带一路”终将形成“命运共同体”

十一“一带一路”布局全方位开放

11.1 从“向东”到“向西向南”

11.2互联互通循序渐进

十二海陆丝绸之路各地博弈

12.1 以次区域合作支撑中国和平崛起

12.2绕不开的美国

十三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读及中国的对策十四“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探究十五“一带一路”中的平衡术

15.1丝路今昔

15.2局限和挑战

十六新加坡眼中的“一带一路”

16.1 文化战略上表示认同

16.2外交政策上保持克制

16.3让参与国有归属感

十七“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17.1高度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17.2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7.3 对“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路径的几点思考

十八解读:“一带一路”里没被点名的省份

18.1 有强调且定位清晰的

18.2提到城市但没提省份的18.3虽有提及但定位模糊的18.4还有哪些“三不沾”省份十九项目落地

一思想起源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二启动背景

2.1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以洛阳、长安为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同时也是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

西汉时期,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

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中国丝绸,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

东汉时期,班超从洛阳出发,再次出使西域,他到达了西域,他的随从到达了罗马。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也是在东汉,印度僧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将佛教传入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拓展了丝绸之路。

唐代,洛阳人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历时19年到印度求取真经,促进了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写下了《大唐西域记》。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2.2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3 构思提出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4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三启动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四启动目的

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

4.1 启动意义

1、“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2、“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3、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

4、“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5、“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

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6、“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4.2 三重使命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

4.3 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系,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五启动经过

5.1启动战略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即“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现实可行的通道路线是:连接东北亚和欧盟这2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区域的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体和中心的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珲春——吉林——长春——白城——蒙古国——俄罗斯——欧盟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规划。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

5.2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5.3敲定省份

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

5.4丝路新图

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5、中心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5.5 安排部署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

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习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批示要求,安排部署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王沪宁、汪洋、杨晶、杨洁篪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5.6领导小组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王沪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汪洋: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晶: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杨洁篪:国务委员

六深层含义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1],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将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2]

七官方版图

7.1 “一带一路”官方版图发布加入海上丝路南线

2015年4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共建繁荣》,在央视发布的“一带一路”版图当中,首次加入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线——从南海到南太平洋的路线。这一路线与官方文件相一致,但此前媒体制作的相关图片中并未体现出来。[3]

7.2 一带一路的版图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八“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蕴藏了无限的机遇。

8.1“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

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8.2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8.3“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九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

“一带一路”有助于实现中国与周边、与亚欧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将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

丝路精神,贯穿古今开新篇。

9.1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上)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反响积极。

两千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尽管多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但驼铃声声,舟楫相望,丝绸之路从未完全中断。尽管古代交通和技术条件远逊于今,但商人、智者、学子、使节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开辟和经营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有大有小,但都因丝绸之路受益匪浅。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丝绸之路展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今天,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但同时也面临新老挑战和不进则退的压力。如何巩固亚洲和平发展局面,进一步凝聚亚洲国家共识和力量,实现整体振兴,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课题。“一带一路”倡议在此背景下提出恰逢其时。

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有力促进了亚洲的和平发展。但需要看到的是,亚洲区域合作与欧洲和北美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亚洲各个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联系不紧密,对深化区域合作构成不小的阻碍。“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各次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和资金流向正酝酿深刻变化,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挖掘域内和本国的内需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一带一路”建设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各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内陆国家和各国边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各国之间削减贸易投资成本与壁垒。

亚欧大陆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发展水平各异,未来发展需要发挥多样化优势,走多样化道路,因此人员沟通、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至关重要。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国与国、人与人交流的结晶,建设“一带一路”将发掘古代丝绸之路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蕴,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人际交往,发挥人文交流的潜力,进一步扩大各国民间友好的基础。

“一带一路”,涵盖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省区市,紧扣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将助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国与周边、与亚欧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将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的发展,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一带一路”,新时期中国外交特别是周边外交的亮点。繁荣共进的美好未来,值得本地区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期待。

9.2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意义(下)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开放包容,携手发展谋共赢。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蕴含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将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十“一带一路”终将形成“命运共同体”

“‘新世纪丝绸之路’关系亚非、亚欧,甚至辐射到太平洋沿岸的部分国家,最终要形成的就是跟周边国家和区域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者叫命运共同体。”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如是表示。

驼铃声声,孤烟袅袅;海船起锚,波光粼粼。古代陆上与海上的两条丝绸之路,在今天衍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倡议。在中国新闻社23日于泉州主办的“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上,“丝路经济”联成“命运共同体”引发热议。

裘援平在会间指出,“一带一路”光靠中国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周边国家共同的参与,这种参与可以给所有参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沿路,一条向海,从西汉王朝到明朝郑和下西洋2000多年来,不但开启了中国与海外的商贸合作,更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张伟在发言时指出,近年来,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人文交往也在不断增多,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方贸易额只有4.6亿美元,而2012年这个数字已达到460亿美元,增长了近100倍。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联结国家马来西亚,近年马中贸易也不断提升。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翁忠义表示,马中关系近年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就是贸易建设,不仅可以利用马中关系的市场资源优势,而且有利于提升区域发展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创造就业机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就此介绍说,自那以后,从中央到中西部和沿海各省份都在进行战略谋划和具体设计。东盟国家、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印度等中国的邻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们希望能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相衔接,这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蕴涵的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不能单纯地看成是海上丝绸之路,应该看成是和平友谊的丝绸之路,可以看成是中国当代绿色经济、海洋经济之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谈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时表示,把它看作是一个各国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也透露,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后,很多国家领导人表示很重要,很有建设性,切合时代潮流和各方需求。这不仅将惠及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也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刘劲松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首先是因为丝绸之路是一个美好的倡议和话题,各国都有强烈的共鸣。关于丝绸之路很多美好的故事,共性有一点,就是坚持和平、平等、开放、包容。

刘劲松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符合时代潮流,亚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如何巩固和平发展,进一步凝聚亚洲国家的共识和力量,增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和谐亚洲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课题。

当下,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丝绸之路沿线有31亿人口,如果将亚欧大陆也算在内,GDP占了全世界60%以上,陆地面积占40%,贸易额占了46%,这是谁也不能忽视的大市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看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机制。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启动两年多;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已经有四个年头,发展趋势非常好,在抵抗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国际社会对于丝绸之路的复兴有高度的共识,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复兴丝绸之路的共识赋予了新的活力,而实现这一构想的出路在于创造一个共赢局面。”曲星说。

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通往欧洲发达经济体,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互利互赢的合作潜力巨大。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相通,血脉相亲,是天然的合作伙伴;而且,“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

分析指,沿着陆路与海上的两条丝绸之路,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望将沿线国家和地区再次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创造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给地区经济注入更大的活力,利益和福祉将进一步放大。

十一“一带一路”布局全方位开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的又一抓手。对此,专家指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是打通向西向南开放的通道,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将带动相关省份的开放步伐。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国家对外全面开放的重要抓手,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外经贸的排头兵主要是东南沿海省份的话,那么新时期下全方位开放的先锋就是中西部省份。

11.1 从“向东”到“向西向南”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用好现有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明确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支持在有条件的国家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与更多的沿线国家探讨建设自贸区,促进经贸畅通。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加快推进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推进落实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投资协议,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建立健全区域经贸合作平台,拓展贸易投资合作领域,积极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提升合作水平。加快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是打通向西开放的通道,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将带动相关省份的开放步伐。”“从历史上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端是从东南沿海省份开始的向东开放,外贸、外资、对外投资方面都是如此。但从新时期的国家战略上看,向西向南开放是全面开放的必经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实际上就是向西向南开放的抓手和落脚点。”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刘旭讲道,所谓的“向西向南”和“向东”都是宏观的说法,从特点上看,“向西向南”与“向东”最大的不同是:新时期下,扩大开放的合作对象中出现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11.2互联互通循序渐进

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涉及诸多发展中国家,初期的互联互通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刘旭解释说:“这里的互联互通建设不仅指交通领域的建设,还包括通讯、网络、口岸、信息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刘旭不久前刚刚去过文莱、缅甸等国家,切身体会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情况。除此之外,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加深与沿路各国的交往与沟通。

“过去我们的沿边省份与中东欧、东南亚、中亚等地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新时期需要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下更大的力气,作更大的文章。”刘旭说。

初步的互联互通后,“一带一路”尚需双边或多边国家间更多地对接和交往。刘旭举了个例子:渝新欧铁路和蓉欧快铁碰到了相似的问题:自中国出口的产品多,自欧洲返程的货物基本没有。“这里有相关国家的政策问题,也有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所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见成效,应循序渐进。”

陈耀则呼吁:“目前国家还没有对"一带一路"作出明确的规划,应尽快出台国家规划,促进其有序发展。”

向西向南开放是战略布局,需要各方长时间共同努力,不会一蹴而就。“相关国家有产业、劳动力、资源、市场方面的种种优势,这种优势带来的合作潜力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得到逐步释放,从而促进我国中西部省份外经贸的发展,加快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进程。”刘旭说。

十二海陆丝绸之路各地博弈

自去年9、10月份,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后,相关地方政府纷纷跟进,借势提出各种概念和口号,核心意图是争地位、要政策。

12.1 以次区域合作支撑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是以中国的战略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以中国和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最高标准,而不是在照顾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周边关系。

“一带一路”分别对应中亚和东南亚地区。这些都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在提出这两条新“丝绸之路”之后,中国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外事工作最高层次的会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

是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空间,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我们的周边外交政策是以中国的战略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以中国和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最高标准,而不是在照顾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周边关系,这是和以往相比最重大的变化。”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正是因为中国把周边外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所以与周边的区域合作就变得重要。

在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外交战略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重心,与周边国家推进地区一体化成为新的方向。如何支撑这个新战略?那就需要具体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一带一路”也就应运而生。

此外,还有正在研究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而东北亚地区由于局势复杂,且中日矛盾深重,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条件尚不成熟。

这种区域一体化的合作,最终要形成命运共同体。这也是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的核心。

在习近平访问印尼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就提出要与东盟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在阎学通看来,中国不仅是要跟东南亚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而是要和周边所有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从而服务于民族复兴。

不过,美国国际关系学家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一个论断是:中国不能和平崛起,而是也会走向美国那样的扩张与征服之路,这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惧。

“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两个理念比较突出:‘和平崛起’和‘共同发展’,就是命运共同体。”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中国亚太学会会长张蕴岭对记者表示,“一路一带”的提出,是“创建一路繁荣,带来一片新文明”,体现出中国走新型大国而非传统大国的道路,不会走西方传统的“打开一条道,占领一片地”那样的殖民道路。

封建时代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吞并别人的土地,殖民主义时代靠的是扩张,冷

战时期靠的是军事对抗,在全球化时代,推进一体化成为中国崛起和实现民族复兴选择的道路。

“过去一直讲,谁来养活中国,那是美国人的思路,这个模式不行。因为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世界很难支撑,只有大家都发展起来,中国才能得到共同繁荣的利益,实现自己的长久发展。”张蕴岭表示,前一阶段中国是利用改革开放和外部资源发展自己,未来要从综合经济体变成一个大市场,中国要与别国共建共同发展带,把周边作为战略依托。

不过,这需要周边国家的响应。

12.2绕不开的美国

在中央推进新战略时,地方政府应该将自己的诉求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不能因追求地方利益而消解国家整体战略。

“一带一路”除了与周边地区密切相关,也势必对中美关系形成一定影响。

自奥巴马在第一届总统任期内推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又推出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战略,而该协定对中国战略意图微妙。那么,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否是应对美国强化在亚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存在?

“二者没有任何关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认为,有没有TPP,中国都需要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大战略。

阎学通认为,美国推动TPP的目标不排除在经济上有防范中国的意图,但其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一个取代WTO的世界经济规则。“美国对WTO的经济规范不满意,要改变的是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规则,这个目标要高于防范中国。”

在此基础上,美国不仅提出TPP,还推出了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打算用这两套规则取代WTO规则。

“美国人的理由是,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停滞,WTO已经不能指望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表示,中国现在积极推动WTO巴厘岛协议,但美国拉了印尼、新加坡、越南、日本等谈TPP。“不过,这样的参与国,也使得TPP标准不可能太高,所以TPP是美国跟中国博弈的一个思路,用一些新标准来规制中国的行为——但这总比遏制中国好。”

中国对于TPP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因为,经过一些分析研究,加入TPP 对中国总体利大于弊。中国也尝试加入TPP——虽然目前这仍存在障碍,但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所有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没有办法完全抛开中国。

“如果美国不让中国参加TPP,那也没有办法;如果能参加,当然要参加。因为所有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国都应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应该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阎学通表示。

虽然“一带一路”并非针对TPP或美国,但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东盟10国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TPP的一个对手。RCEP的基础是,东盟五个10+1自贸区(东盟与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比TPP合作基础要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