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_许建文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_许建文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33·

经济学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许建文 赵 洋 王刚毅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从农业的自然、社会

属性揭示了农业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指出资本主义带来了土地所有权的革命,推动了土

地集中和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农业社会化和合理化经营,但资本主义农业不是

社会化的合理的经营方式,存在着私有制与农业社会化和合理化的基本矛盾;结合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设土地公有、合作经营,集体

劳动,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资本主义农业 社会主义农业

作者许建文(1964-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四川绵阳 621010);赵 洋

(1980-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四川绵阳 621010);王刚毅(1985- )西南

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绵阳 6210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农业的分析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农业存在着私有制与社会化和合理化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认识了农业的重要地位,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农业生产的特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立论起点。

他们从农业的基本功能和产业贡献的角度认识了农业的重要地位。首先,认为任何民族“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①。人类只有在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人类的“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因此,农业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其次,认为农业和工业都是创造财富的部门,“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实践研究”(07XKS002)的阶段性成果。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4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的基础”①,“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是资本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②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将更多的食物、劳力以及原料、资金等提供到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因此,农业是社会分工、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就农业生产本身来说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③,农业生产“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④,“由于无法控制的自然条件,年景的好坏等等,同量劳动可以体现为极不相等的使用价值量,因此,一定量的这种使用价值会有极不相同的价格”⑤,“自然在农业中是作为机器和有机体参与人的劳动的”⑥,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多因性和波动性,农业是弱质产业。第二,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不一致。所谓劳动期间是指“由许多依次进行、相互联系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生产时间是指“资本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马克思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播种与收获、葡萄酒的榨汁与发酵、林木的栽培与砍伐等生产时间与劳动期间的不一致,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征,解释了农业兼业经营的自然基础。这种不一致还表现在农业投资、储备增加和生产技术变革的情况下,“要求增加预付在生产上的即投在工资、肥料、种子等等上的流动资本”,“必须在较长的时间内为生产而预付,尽管它只是逐渐进入现实的生产过程”⑦,导致农业经营资本的增加、周转速度和利润率远远低于工业生产,使得农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异常艰难,也使得农民对产业资本具有最强的依赖性。第三,农业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一致,农产品“作为本身的生产资料加入生产过程”⑧。如,由农业提供的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无须通过流通过程加入到了下一个生产过程;粮食由农民自己食用,延续了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总之,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互相交织的物质能量转化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英、法、德、美等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形成和演变是改造旧的土地所有制和落后经营方法的历史,资本主义农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不是社会化的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立论基础。

1.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分析

他们考察了传统农业的小生产方式,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起点。农业小生产方式是以个体小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经营规模狭小的生产方式,是农民维持生计、发展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具有产生、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劳动主体是个体小农,他们“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⑨,没有形成一个阶级;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⑩,作为劳动对象的土地是“他们的劳动和资本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13、715、8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28-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3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1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7、266、271、272-27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61-6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17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0页。

·34·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小农的土地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①。农业小生产方式不能成为主导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受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造成了被消灭的物质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资本主义农业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描述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画面,指出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②对农民进行掠夺,资本主义农业的表现各不相同,发展也不平衡。

他们以英国为例,解剖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历史。首先,马克思称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描述了1688年以前圈地运动的场景。运动初期圈地规模小、数量少,“是作为个人的暴力行为进行的”,一方面“怨声不断(只是有时中止),抱怨资本主义经济在农村日益发展,农民日益被消灭,另一方面又看到,这些农民不断重新出现,虽然他们人数在减少,处境日益恶化”。到17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总结了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地主、资本家掀起的圈地热潮,“地主借以把人民的土地当作私有财产赠送给自己的法令,是剥夺人民的法令”,“对国有土地的掠夺,特别是对公有地的不断的盗窃,……并且促使农村居民变成无产阶级,把他们‘游离’出来投向工业”。因此,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③。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由“懒惰的农场主被实业家,农业资本家所取代,土地耕种者变为纯粹的雇佣工人,农业大规模经营,即以积聚的资本经营”④,工厂制度“甚至在现代的大农业中——由于这一生产领域的特点而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变化,——也占统治地位”⑤,“农业从谋生的手段变成了一种营业”⑥,带来了土地所有权的革命,推动了土地集中和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建立了以工厂经营为模式、雇佣劳动为特征、盈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单位——租地农场和家庭农场。马克思还分析道,“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⑦,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⑧,英国以牺牲农民为代价走上了现代化道路,预言资本主义将在农业中占据统治地位,个体农民也将灭亡。其次,马克思认为,由于工业革命的推进,农场主为了生产更多的农产品供应城市,积极追求土地集中,扩大农业投资,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他考察了英国农业使用蒸汽机以及其他各种新式工具、修建排水工程、采用圈养牲畜和人工种植饲料、使用矿物质化学肥料等等情况,指出:“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在农业中,机器和蒸汽也愈来愈占统治地位”⑨,“最陈旧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⑩,“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铸就了英国农业现代化事业。

他们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英国农业的具体影响。第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08、9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92、817、790、793、80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6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5、341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1页。

·35·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业机械的发展”①,大规模使用机器耕种成为常规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第二,农业完全转入资本主义生产轨道。“由于农业不能再在自己内部自然而然地找到它自己的生产条件,这些条件已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存在于农业之外(而且,这种存在于农业之外的部门,连同这个外在的部门具有的那全部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成了农业的生产条件)”②。资本主义通过市场交易将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和产品作为商品纳入农业生产过程,使整个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第三,农业劳动力绝对地和相对地减少。马克思说,英国农业在采取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各种措施以后,“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后,又使得农村人口相对过剩起来了”③,机器“一方面代替了马,把马从经营上排挤出去,另一方面也把农业短工游离出来,造成了一个人为的过剩人口”④。这就决定了英国还存在着劳动密集度高和流动性强的家庭劳动,存在着由大工业和大农业所造成的过剩人口的最后避难所。“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农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从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⑤,劳动力在农业与工业、城市和农村之间呈现双向流动的态势。

2.对资本主义农业利弊的分析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实现了农业社会化和合理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是指把分散的、封闭的、落后的、小规模的农业小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农业从生产到销售都受到资本的全程控制;农业合理化是指把最新科学技术和经营手段运用于农业的生产和管理,充分利用了土地和各种资源。这是资本主义农业进步的表现。

他们把这种进步置身于对资本主义体系来进行认识,认为土地集中是现代大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资本化经营使农民无止境地分离,土地的集中和分散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它自身发展所要求的社会化生产存在着不可消融的矛盾,土地私人占有“把土地所有权弄成荒谬的东西”,决定了资本主义农业还不是真正的合理的农业。进而指出了资本主义农业社会化和合理化存在的两大弊端。第一,造成了对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分析说,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所有者把经济发展后不断增长的地租收益“装进他们的私人腰包”⑥,吸引了更多资本购买土地,在资本投资没有利润的情况下,农业资本家不会追加农业投资,不会进行农业改良,不会雇佣工人,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闲置;租地农场主也力求避免在租期内无法收回投资的风险,竭力掠夺土壤肥力,加速了土地贫瘠化的进程。从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的角度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⑦;城市化“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⑧;工业化增加了对木材的需求,“漫长的生产时间(只包括比较短的劳动时间),从而漫长的资本周转期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⑨。恩格斯针对18、19世纪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或正在出现的无林化现象,指出:“它和农民的破产一样,是资产阶级社会存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17、7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0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7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97、69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1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页。

·36·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在的重要条件之一”①,警示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②。第二,造成了农业工人和小农等农业生产者的日益贫困。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将大量农业人口从封建宗法关系和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有利于这种转化的条件”。通过“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③,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和农业工人,失地农民只能服从资本的安排。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也是以直接生产者的赤贫为代价而取得的”,“大土地所有制就在劳动力的天然能力躲藏的最后领域,在劳动力作为更新民族生活力的后备力量贮存起来的最后领域,即在农村本身中,破坏了劳动力。”④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农业中存在着私有制与社会化和合理化的矛盾,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农业合理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资本主义农业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设想。

1.土地公有是社会主义农业的所有制形式

他们认为土地公有为农业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利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实现土地公有的方法。

他们指出,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剥削形式,使农民获得政治解放和人身自由。资产阶级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地租由国家掌握以代替捐税,这“不过是产业资本家仇视土地所有者的一种公开表现而已”⑤。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确立后,他们就不会再有土地国有化的行动。农业工人只有把“土地从大农民和更大的封建主私人占有中夺取过来,而变作由农业工人的合作团体集体耕种的社会财产时,他们才能摆脱可怕的贫困”⑥,成为反对大土地私有制的阶级力量,提供了实行土地国有化的主观条件;而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和集中,“迫使资本主义农场主在农业中采用集体的和有组织的劳动并使用机器和其他发明”,也因为“一方面居民的需要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造成的农产品供求紧张提供了实行土地国有化的客观条件,“土地国有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必然性”⑦。他们在1840年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剥夺地产,把地租供国家支出之用”⑧,实行土地国有是大土地私有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首要措施。1848年,就德国土地国有化问题,提出了“各邦君主的领地和其他封建地产,一切矿山、矿井等等,全部归国家所有”、“农民的抵押地宣布为国家所有。这些抵押地的利息由农民缴纳给国家”、“在租佃制流行的地区,地租或租金作为赋税缴纳给国家”⑨等措施。他们强调,土地国有取缔了绝对地租,土地为国家利益而耕种,“由于个人任意经营而引起的农产品减少的现象,自然就不可能发生了”,还“将使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归根到底将完全消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⑩。恩格斯还深刻地认识到,政权掌握在有产阶级手中,“任何国有化都不是消灭剥削,而只是改变其形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4、8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97、9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8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5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4、6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9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5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5、67页。

·37·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式”①,无产阶级还要采取其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

他们以法国为例,探讨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实践土地国有化的问题。马克思说,法国农民痴情迷恋着他那一小块土地及其有名无实的所有权,成为“任何社会进步尤其是土地国有化的最坚决的反对者”,“陷入了同产业工人阶级相对立的极其不幸的境地”,农民土地所有制是这类国家实现土地国有化的最大障碍。机器大工业只是提供了改造农民小土地私有制的物质前提,这类国家的无产阶级“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从而把他们吸引到革命方面来;这些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②,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引导小农走集体合作化道路。

他们还分析了印度、中国、俄国、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东方国家的社会形态。1881年以后,他们以俄国为例,指出这类国家可以利用既有的农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俄国虽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它“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俄国农村公社“一方面,公有制以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公社基础稳固,同时,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获得发展”,这是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公社的土地公有制构成了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基础,而俄国土地又有利于进行大规模使用机器的联合耕种,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便于实现从小土地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过渡,俄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因此,“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③。恩格斯也说,农村公社和劳动组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④。他们还指出了俄国农村公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俄国“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提供物质条件。内部条件是俄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⑤,只有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配合,才能保证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物质技术成果进入革命成功了的俄国。恩格斯认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⑥。

2.国有农场和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组织形式

他们对土地公有后的社会主义农业经营问题进行了探讨,主张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国有农场和合作社经营,集体劳动是社会主义农业的劳动形式。

他们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了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组织劳动或者让无产者在国家的田庄、工厂、作坊中工作”⑦,成立农业产业军,“把没收下来的封建地产变为国家财产,变成工人农场,由联合起来的农村无产阶级利用大规模农业的一切优点来进行耕种”⑧等国家经营农场的主张。

他们还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思想以及19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农业生产合作运动的实践中吸取合理成分,认为合作社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桥梁。他们指出,合作运动的重大功绩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6、6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5、434、26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4、431、44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02-50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6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97页。

·38·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于“用事实证明了那种专制的、产生赤贫现象的、供劳动附属于资本的现代制度将被共和的、带来繁荣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的制度所代替的可能性”①。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化后,“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个人或工人协作社,只会造成他们之间的残酷竞争,引起地租的增长,从而给占有者提供了靠生产者为生的新的方便”,不可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改造,反对把国有土地分给农民。无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化后,“把土地交给联合起来的农业劳动者,就等于使社会仅仅听从一个生产者阶级的支配”②。社会主义的任务不是把土地所有权和农业劳动分离开来,“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③,实现土地与农民的直接结合。马克思还在基于消灭商品经济的认识下,尤为重视农业生产合作,指出社会主义农业要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经营,共同耕种,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组织单位为生产合作社,“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④,“以合作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以古代类型的所有制最高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⑤,直接动摇了资本主义农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消灭剥削,使农民摆脱贫困。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实行土地国有,恩格斯“建议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愈来愈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全国大生产合作社的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监督下,把大地产“转交给现在就已经耕种着这些土地并将组织成合作社的农业工人使用”⑥。这样,农业生产合作社既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发挥农业工人的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体现了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保证了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的计划和监督,“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就不可能压过全社会的整个利益”⑦。他还论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改造小农的基本原则。首先,“我们根本不能设想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不废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可以运用丹麦社会党人的设想,个体农民“把自己的土地结合为一个大田庄,共同出力耕种,并按入股土地、预付资金和所出劳力的比例分配收入”的方法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其次,不能违反小农意志,在顺应农民长期养成的小私有者心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耐心等待小农自愿加入合作社。第三,通过合作社规模生产优越性的示范作用,通过教育让小农懂得合作社是自己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第四,给合作社提供财政帮助,国家银行可以接收合作社的“一切抵押债务并将利率大大减低;从社会资金中抽拨贷款来建立大规模生产(贷款不一定或者不只是限于金钱,而且可以是必需的产品:机器、人造肥料等等)及其他各种便利”,逐渐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他还提出了合作社规模经营后,产生剩余劳动力的解决方法,“或是从邻近的大田庄中另拨出一些田地给农民合作社支配,或是给这些农民以资金和可能性去从事副业,尽可能并且主要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消费”,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还要处理好合作社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逐渐把农民合作社转变为更高级的形式,使整个合作社及其各别社员的权利和义务跟整个社会其他部分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平等的地位”⑧。当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渐发展为全国大生产合作社的组成部分后,可以利用它来逐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3.农业和工业结合、城乡统筹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6、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6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3-44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85、58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16-41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80、581页。

·39·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酿造了城乡矛盾和工农业矛盾,也为消除矛盾提供了物质前提,预见了社会主义将建立适合农业特点、人的充分发展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

他们辩证认识了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使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集中起来,财产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①,资产阶级“创立了规模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了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②。恩格斯指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下解脱出来”,扩大了耕地面积,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的“染料植物以及其他输入的植物品种也种植起来了……对整个农业起了良好的影响”③;化肥补充了土壤中缺乏的元素,交通运输工具缩短了城乡距离,电力减轻了农业劳动的体力支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要求,实行了农工商联合经营;贫困化的城市工人成为农业工人和劳动农民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动力。他们还指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城市工业发展的速度、程度,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城市还通过垄断价格、赋税制度、行会、商业欺诈以及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业生产者,使农民处于贫困境地;由于工业和人口集中在城市,农产品运到城市加工和消费,导致农业的副产品和粪尿等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作为肥料还原土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粪便和垃圾给城市公共卫生带来难题,市民因长年得不到劳动、体育锻炼及新鲜空气,农民则因居住分散,不能享受应有的精神文化生活,“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④。

他们认为,消除这些矛盾“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⑤,但单靠意愿是不能消除的。提出了消灭城乡、工农、脑力和体力劳动差别的两个条件:第一,恩格斯说,“资本主义的工业已经使自己相对地摆脱了本身所需原料的产地的地方局限性”,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绰绰有余地超出那种从比较远的地方运输原料或燃料所花费的劳动”,出现了工业向农村发展的趋势,“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⑥,以电力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⑦。第二,资本主义造就了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既从事工业劳动又从事农业劳动,工农业的劳动分工逐渐消失。

他们认为,消除这些矛盾的根本是废除私有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实现农业和工业结合、城乡统筹的方法就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第一,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安排社会经济发展,使工农业生产发生密切联系。“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便城乡的融合”⑧。第二,创造条件,使城乡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条件日益接近。如,交通工具的发展,“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⑨。第三,国家提供资金,依靠农村公社的力量经营工业,使排挤出农业的工人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尽可能实现人口的平均分布,实现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1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4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68、37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13页。

·40·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①,满足城市工人健康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将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在工农业劳动的分工消失和同一批人既从事工业劳动又从事农业劳动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差别也被消灭,人类将进入理想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英、法、德、美等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研究,对未来社会的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建构了社会主义农业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的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的实现农业社会化和合理化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目标,仍然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的可能性、基本要求、条件和原则,正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样,是在对资本主义农业批判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事实和过程中得出的主张,仅仅描绘了社会主义农业的蓝图。没有就社会主义农业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进行预测和分析。这就告诫后人,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农业思想,不能照搬照抄。

第三,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过程中,只是运用了基本原则,但没有充分保障农民的发展权益,农业集体组织和农业计划管理也存在局限,导致了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疑问或责难。其实质在于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生产特点的分析。这也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农业思想时,要根据本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尊重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坚持他们提出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取得的农业社会化(市场化)和农业合理化(科学技术)成就,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与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建设符合自身国情的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 丁泽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农业的思想》,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

[2] 李典军:《社会主义农业思想史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 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4] 方兴起:《农业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论俄国农业公社》,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5] 屈炳祥:《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载《经济学家》2009年第4期。

(编辑:黄华德)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1页。

·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