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行政法学

现代行政法学

现代行政法学
现代行政法学

第一篇行政法学导论

第一章现代行政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行政法涉及的所有问题和所有方面,无不与行政权的存在和运行有关。本书将行政权作为行政法学全部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旨在强调现代行政法关注的重点及其价值导向,其核心是依法行政,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刑侦关系部门法,行政关系实质上是行政主题形式行政权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监督行政关系是其他社会主体监督行政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行政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行政与行政权的区别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在一切政治制度中,只有两种基本的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现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前者谓之政治,后者谓之行政。

行政权最早是由英国人洛克最早提出来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指其学科对某一概念或范畴的率先涉及与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门学科关注的焦点和发展趋向。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行政法的作用是规范和制约行政权,监督并保障行政权的实施,保护公民和一般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增进公共利益。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的科学。

二.行政权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行政权的含义及其变化

在初始时期,行政权没有独立的表现形式,而是同其他国家权利交叉混杂在一起,以一种笼统性的权利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于国家职能分工的需要,行政权在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中,与立法权,司法权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独立和相互制约的体制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权往往被表述为行政职权,被赋予严格的法律含义,成为由法定的主体在法定的职能范围内,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一定的行政事务进行处理的权力。

用现代的视角来看,行政权是指国家权力体系中负责执行权力机关意志的专门机关,用以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保障与增进社会福利的公共权力。

(二)行政权的特征

1.行政权具有公共性;

2.行政权具有优先性和先定性;

3.行政权具有决定性与强制性;

4.行政权具有不可自由处分性;

5.行政权具有执行性。

三.行政权的内容

1.制定行政规范权;

2.行政决定权;

3.行政制裁权;

4.行政强制权;

5.行政确认权;

6.行政监督检查权;

7.行政裁决权;

8.行政委托权。

四.行政权限

(一)行政权限的基本内涵

在具体的政治体制下,行政权的地位是不同的。涉及两方面的内容:1.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的权力界限;2.行政权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关系。

(三)行政权与立法权的界限

传统的理论普遍认为,立法权是直接代表民意的国家权力,因此,世界上觉大多数国家都把立法权规定为地位最高,最具权威性的权力,而立法机关便自然取得最高法律地位。

议会权至上的体制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于客观的需要,议会向政府频频授予立法权,议会独家行使立法权的格局被打破了。议会和行政开始平分立法权。

在我国,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与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比较:1.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是创制社会规范的活动,是根本性的立法;而特定行政机关在行政职权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是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执行权力机关的意志,这种立法具有从属性和执行性的特点。2.权力机关有授权立法的权力,这是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的一种形式;而行政机关只有在立法机关授权的情况下,财政创制社会规范。3.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活动严格意义上的立法活动;而特定行政机关的职权立法不需要权力机关的明确授权,它只是为了贯彻落实法律。

(四)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界限

1.行政权是主动执行法律的权力;而司法权是裁决争议或纠纷的权力。

2.行政权所要实现的是将法律的规定运用于现在和将来尚未推行的事项和关系;而司法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法律解决已经发生争议的事项和关系。

3.行政权的运行功能一般是积极主动执法;而司法权运行的功能是消极状态下的适用法律。

笔者认为行政机关所裁决的争议应具备三个条件:

1.这些争议发生在行政管理活动之中,或者它们本身就是行政争议,或者是与行政管理活动有联系的其他争议;

2.这些争议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行政机关裁决争议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含义

(一)大陆法系国家学者对行政法的认识

(二)英美法系国家对行政法的认识

(三)大陆法系行政法与英美法系行政法的比较

1.法律体系不同。大陆法系行政法构成一个独立的公法体系;英美法系无公法私法之分,行政法不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2.侧重的内容不同。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比较注重调整内部关系,即行政机关个组成部门之间的关系;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则强调调整外部关系,即注重调整行政机关与私人之间的关系。

3.司法体制不同。大陆法系国家设有完全独立于普通法院之外并与其并列的自成体系的行政法院,即在司法体制上实行双轨制,两套法院平行并列,互不从属;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体制实行单轨制,一切诉讼都有普通法院按照普通法程序管辖。

4.适用的法律规则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以适用行政法规则为原则,以适用一般法律规则为补充和例外;英美法系国家以适用一般法律规范为原则。

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定义。作者认为,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监督以及对行政权产生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以下几点:

1.行政法是设定行政权力的法;

2.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权力如何行使的法;

3.行政法是监督行政权的法;

4.行政法是对行政权产生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

二.行政法调整的对象

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在监督行政主体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行政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调整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的行为准则。它由法定的事实条件、行为模式和相应的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

法定事实条件,是指引起法律关系实现的法律事实。

行为模式由可以为、必须为和不得为三种模式构成,由此行政法律规范可以相应的分为三

类,即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相应的法律后果是指行政主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行为加以保护或给予的奖励或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给予的法律制裁。

四.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表现形式,也即行政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法律形式。

第一类渊源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特定行政机关独立制定的行政规范,也称为行政法的一般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规章。

第二类渊源法律解释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两种形式。

五.行政法的特点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文件数量居个部门法之首。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1.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2.具有相对易变性。

第三节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行政法调整的对象非常广泛;

2.行政法是全面实施宪法的部门法;

3.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行政法的作用

行政法的作用是指行政法所能产生的实际社会功效。

1.行政法具有规范行政权的作用;

2.行政法具有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值新旧体制交替之际,改革开放正在深化和加快,行政法的作用就尤其显得重要。但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的领域。

第二章行政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国外研究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况

我国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发展过程(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特征:

1.普遍性;

2.指导性;

3.基础性。

我国依法行政原则的提出

1.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产物;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3.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有助于规定行政法治建设的原则性和方向性;

2.有助于保证行政法制建设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3.有助于把握释法与适法的准确性与严肃性;

4.有助于确立行政主体的权威性与责任性。

第二节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涵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一)职权法定;(二)依据法律:(三)法律优位,指上一位阶层次的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于下一位阶层次的法律规范的效力,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法律制度内部的统一与和谐。(四)法律保留,包括绝对保留和相对保留。绝对保留,是指该事项的设定权只归法律,任何其他国家机关不得行使,也不得授权其他国家机关行使。相对保留,是指该事项的设定权原属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以通过授权,授予其他行政机关行使。(五)权责统一,即职权与职责统一。(六)例外应急,指在特殊情况下,行政主体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大局出发,行使紧急权力,以处理国家面临的或局部地区出现的非常事件。紧急权力的行使条件:1.符合法定条件;2.符合法定目的;3.符合法定程序。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一)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含义

行政合理性原则又称为适当行政原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目的和公共利益的考虑,在法定的范围内,自行决定或自由选择自身行为的方式、种类和幅度的权力。

(二)适当行政原则的基本内容

1.行政行为应合乎客观规律;

2.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

3.做出行政行为的依据要充分、客观;

4.行政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5.行政行为要合乎情理;

6.行政行为要符合正义

三.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关系

(一)区别

1.适用的范围不同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全方位适用的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主要适用于行政自由裁量行为。

2.表现方式不同

行政合法性原则通过强制性规则羁束行政行为;行政合理性原则通过弹性规则制约“法所不及”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

3.法律地位不同

合理性原则的实施必须以法律的框架为边界,不得超越合法性范围,不得与合法性原则相对立。

(二)联系

行政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合法还是非法的问题;行政合理性原则主要解决适当还是不适当的问题。

1.统一的本质性。行政合法性是行政合理性的基础,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补充。

2.矛盾的现实性。

3.统一性与矛盾的交替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

我国面临任务:通过法定程序,把合法却不合理的行政法律规范尽快补充、修改乃至废除,把合理却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尽快给予科学性直至上升为法律,从而保证立法、执法以及司法的良性互动。这就是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

第一节行政法律关系概述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内涵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由行政法加以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不同与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行政法律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和行政法律关系内容。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恒定性。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各类当事人之中,必定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这是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前提。

2.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特殊性。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3.行政主体享有一定程度的特权性。

当代中国的行政法律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并呈现新的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身份和地位上的多样性;

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相互性。

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力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当事人。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内涵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权实施过程中的权力行使者、承受者和参加者的总称。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二.行政主体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及其资格要件

行政主体是指在公共行政中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够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权、并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

3.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4.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因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二)行政主体的资格

行政主体的资格是指行政主体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组织要件和法律要件。

1.组织要件

行政机关成为行政主体的要件是:只要是它在行使法定的行政权就能成立。

2.法律要件

第一,依法享有行政职权;第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第三,依法独立承担责任。

(三)行政主体的分类

1.职权行政主体。

指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设定、享有行政权力、能够独立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

2.授权行政主体。

指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将部分行政职权授予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享有,该组织依此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同时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意义:第一,可以减轻职权行政主体的工作负担;第二,授予一些熟悉情况、具有专业优势的其他组织以部分行政职权,可以更好的完善行政管理。

行政委托,是指有权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管理职权委托给其他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行使,受委托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以委托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

(四)行政委托和法律、法规授权都是转让行政权力的行为,但是两者有明显区别:

1.权力来源不同。前者来自行政主体授权,后者来自法律、法规的授予。

2.权力性质不同。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受委托组织获得的权力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一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在法律法规授权关系中,被授权组织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实施行政行为;

3.表现形式不同。行政委托关系是一种合约关系,一般应征得受委托人的同意;法律、法规授权关系不以被授权组织的同意为前提,授权具有单方意志性。

4.法律后果不同。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受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归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在法律法规授权关系中,被授权组织的行为后果由其本身承担。

三.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与行政主体想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一)行政相对人的特征

1.从地位上讲。行政相对人是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2.从内容上说。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与行政主体的权力、责任的法律性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服从后者。

3.从形成的方式上讲。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只是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才成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1.一般行政相对人和特定行政相对人

2.内部行政相对人和外部行政相对人

3.自然人、法人与组织

(三)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自然人的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力能力,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指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2.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法人取得法人资格后,就正式成为法律主体,并自然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这就是法人的权利能力。

第三节行政法律关系客体

一.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基本内涵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标的。

二.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行政权

内部委托的行政权,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接受权利机关的行政权配臵以后,根据组织法的规定,进一步进行系统性的行政职权的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部门、机构和职位。

外部委托的行政权,指职权行政主体依法将自身享有的行政职权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行使。

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物

(一)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有形物

(二)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无形物

(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人身权

如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等。

(四)作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

第四节行政法律关系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总和。

一.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一)行政职权

1.行政职权与行政主体的相关性

行政职权只属于行政主体而不是行政相对人。

2.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的重合性

3.行政优益性(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

行政优先权,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时依法享有的若干优惠。第一,先行处臵权;第二,获得协助权;第三,推定有效权;第四,优先获得权和优先使用权。行政受益权,指国家或地方为保证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而给予的物质支持,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向行政主体提供行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

4.行政职权的内容

如:行政立法权、行政决定和命令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制裁权、行政救济权、行政给付权、行政司法权。

(二)行政职责

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基本义务。

1.履行法定职责,不失职;

2.遵守法定权限,不越权;

3.遵循法定程序,不疏漏。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

1.参与权;

2.保障权;

3.保护权;

4.受益权;

5.求偿权。

(二)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

1.知情权;

2.申辩权;

3.获得救济权。

(三)行政相对人的实体义务

遵守行政法律规范和执行行政命令、协助行政主体进行行政管理、接受行政主体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因违法接受行政处罚的义务。

第五节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行政法律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实际情况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一.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原因

只有当行政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假定条件或特定情况出现时,才使该行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或消灭。

行政法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又能导致产生行政法后果的客观事实,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

行政法行为,指当事人的有意识的、能产生行政法效果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主动属性。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一)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含义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因行政法事实出现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又可分为应然关系和突然关系。

应然关系,是指当某种条件具备后,无论主体是否意识或是否承认,主体双方自然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突然关系,是指党某种条件具备后,主体双方在自然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主张法律关系的形成。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实现

行政法律关系的实现,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法定权利义务被最后得到行使或者得到履行完成。

行政法律关系的实现需具备三个条件:

1.行政法律关系明确化;

2.权利义务的具体化;

3.行使或履行权利义务的保障手段有效化。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

(一)行政法律关系变更的含义

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后,但未实现之前,由于一定的原因而发生的局部变化。其基本特点如下:1.原有的法律关系内容发生量变2.原已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背景发生了局部改变

(二)行政法律关系变更的类型

1.主体的变更。

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发生了形式的变化。

其有两种形式:第一,主体数量上的变化。第二,主体在接替上的变化。

2.客体的变更。

指以一种客体取代另一种客体。

3.内容的变更。

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发生的变化。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一)行政法律关系消灭的内涵

指主体双方原有的权利义务不再存在。

行政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主体双方之间因已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没有必要存在或没有意义存在而终止。

2.已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因内容已兑现或完成而消灭。

3.由于原行政法律关系模式的废除而使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4.行政相对人放弃自己的权利使行政法律关系消灭。

(二)行政法律关系消灭的类型

1.权利义务,即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消灭

2.因主体消灭使原权利义务也归于消灭

3.因客体消灭使原权利义务也归于消灭

第二篇行政组织法

第四章行政组织法

行政组织法包括行政机关法、行政编制法与公务员法

第一节行政机关法

行政机关是行政组织法调整的首要对象。

一.行政机关概述

(一)行政机关的基本特征

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的一种,是依法成立并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具体执行法律、法规与规章,组织和掌握国家行政事务并独立承担其行为后果的国家机关。

1.行政机关是一种国家机关。其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行为,其内容直接体现着国家意志力,其目的在于实现其职能;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则是经济组织、文化组织或群众团体,主要代表某一群体的利益。

2.行政机关是执行性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

(二)行政机关的分类

1.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2.一般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机关

3.决策机关、辅助参谋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

4.常设行政机关和临时行政机关

5.首长负责制行政机关和委员会制行政机关

6.职权行政机关和授权行政机关

(三)行政机关的结构

行政机关的结构体系由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构成。

纵向结构,是指不同层级的上下行政机关体系。横向结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其内部按照具体不同的职能而划分的工作部门。

(四)行政机关的体系

1.中央行政机关

我国中央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及其各组成部门与直属机关。

(1)国务院;(2)国务院办公厅;(3)国务院各部、委;(4)国务院的直属机构;(5)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2.地方行政机关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3)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4)特别行政区政府;(5)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

(五)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

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依法代表行政机关从事行政活动和诉讼活动的个人。

(六)行政机关的法律人格

行政机关的法律人格,是指行政机关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资格,也就是看行政机关能否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发文、作出处理决定以及参加诉讼活动,能否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行政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

1.划清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的界限

2.划清内部行政主体与外部行政主体界限

二.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

行政机关处于双重法律关系中:一方面,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它与国家处在授权与被授权的法律关系中;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独立第实施行政权,它与行政相对人处于管理与被管理、合意的契约、指导与被指导、救助与被救助的法律关系中。

(一)行政职权

1.行政强制性职权;

2.行政特殊性职权;

3.行政指导性职权。

(二)行政职责

行政职责是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义务。

(三)行政权限

行政权限就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不能逾越的边界与界限。分为纵向行政权限和横向行政权限。

三.行政机关间的关系

指行政机关基于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而相互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行政机关间的纵向联系

1.纵向领导关系;

2.纵向指导关系;

3.特殊纵向关系(双重领导型、领导-指导型、直线领导型)

(二)行政机关间的横向关系

指没有上下级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公务协作关系

公务协作,是指无上下级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在履行公务时彼此提供便利及协助。

特点:(1)公务协作关系是一种公法上的协作关系;(2)公务协作关系是一种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3)公务协作关系具有无偿性,并受制于协作方的客观条件。

3.公务委托的权利和义务

指一个行政机关为了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能而委托另一行政机关办理某些行政事务。

特点:(1)公务委托关系不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一种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2)公务委托关系中的受托方按照委托作出行政行为,后果由委托行政机关承受;(3)公务委托具有一定的有偿性。

(三)行政机关间争议关系的解决

1.积极争议,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都主张对同一公共事务拥有管辖权,由此而引发出权限争议。这有可能导致行政机关管理权限的重叠。

2.消极争议,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都否定自己对于同一公共事务的管辖权,由此引发的权限争议。这有可能导致公共领域的管理盲区。

解决争议应坚持的原则:

1.行政系统内部解决,派出法院司法权的介入;

2.争议双方的共同上级行政机关为争议的最终解决机关。

第二节行政编制法

一.行政机关编制概况

(一)行政机关编制的基本特点

行政机关编制,是指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设臵、人员定额以及内部人员的比例。特征:1.国家性;2.内部性;3.机构设臵与人员定额比例的相关性

(二)行政机关编制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编制上的自律机制。促使行政机关内部机构设臵和人员配臵的法定性,减少行政机关编制的随意性,有利于推进行政机构的改革。

2.有利于控制行政机关自身的膨胀

3.有利于行政机关的结构优化(文化程度、年龄档次、知识结构),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二.行政机关编制的原则和内容

(一)行政机关编制的主要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2.依法管理原则;

3.统一审批原则

(二)行政机关编制管理的基本内容

1.名称;

2.隶属关系;

3.级别;

4.审批程序

三.我国行政机关编制的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行政机关编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管理机构的权威性;

2.缺乏法律规范的专门性;

3.缺乏编制监督的制度性;

4.缺乏预算约束的有效性;

5.缺乏结构比例的法定性;

6.缺乏内容安培的完善性;

7.缺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二)完善我国行政机关编制

长期以来,我国对行政机关编制主要采用定性的管理方法:一是沿袭法,即根据该行政机关在历史严格中规模演变的幅度,取其相应的编制值;二是类比法,即与同级行政机关或任务相近的其他行政机关进行比较,取基本相当的编制值;三是概算法,即把该行政机关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及有关因素粗略第加减,概算出编制值。

定性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领域中的一种传统的管理方法,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应采用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从原则上讲,行政机关编制最终必须向精简、精干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使行政机关编制实现规范化:

1.行政机关职能的规范化;

2.行政机关设臵的规范化;

3.行政机关编制的规范化。

第三节国家公务员法

一.国家公务员概况

(一)公务员的基本概念

公务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在编人员。公务员制度,是指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

我国公务员按性质可分为领导职务公务员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二)公务员的双重身份

公务员的构成要件:1.必须具有公民资格;2.公务员的身份和资格是通过法定的程序确立的;3.公务员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在编行政人员;4.公务员的公务行为具有代表国家实施行政权的属性。矛盾:

1.公务员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不完全对应。

2.公务员双重身份与双重行为的错位。

(三)公务员双重身份双重行为错位的纠正

1.将公务员的行为划分为个人行为和单位行为;

2.划分和确认公务员在具体行为中的具体身份。

二.国家公务员法

(一)公务员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公务员法是调整国家公务员职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如下内容:

1.公务员的录用;

2.考核;

3.奖惩;

4.培训;

5.调配和交流;

6.晋升;

7.辞退和辞职;

8.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

9.公务员的管理机构

(二)公务员法的基本原理

公务员法是规范人事管理的一种组织法。我国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民主原则;

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3.法制原则;

4.功绩原则。

第四节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法律、法规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某项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一.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概况

(一)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含义

授权组织,就是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享有特定的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特点:

1.授权组织的行政职权基于具体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

2.授权组织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3.授权组织对实施的行政行为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

4.授权组织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二)授权组织的构成要件

1.组织要件

(1)该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2)该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

众组织。

2.法律要件

授权组织的法律要件是授权组织作为行政主体在法律上具备的条件。

(三)授权组织的类型

1.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构;

2.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内部行政机构;

3.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行政性公司、经授权的事业单位、经授权的企业单位、经授权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

二.授权制度的发展

(一)我国授权制度的探索

1.组建行业协会;

2.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

3.清理和整顿行政性公司

(二)西方授权理论的借鉴

公务法人,是指脱离一般行政性组织,并具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人格,以及能够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公务组织。

健全授权组织的立法将成为推进授权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法律法规对某个组织实施授权时,为了保证授权的严肃性、权威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授权合法原则;

2.授权明确原则;

3.权责保留原则;

4.加强对授权组织的司法监督。

第三编行政行为法

第五章行政行为

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

一.行政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行政行为,又称行政法律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实施的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

1.主体要素。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是行政主体。

2.权力要素。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权力与执行公务的行为。

3.法律要素。行政行为是一种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法律从属性。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严格依据行政法律规范的有关规定并具备必备的法定条件。

2.效力先定性。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应当推定为合法有效,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

3.单方意志性。

4.国家强制性。

二.行政行为与相关行为的界限

(一)行政行为与国家行为

国家行为,又称为政治行为,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作出的有关国家主权的行为,如国防行为、外交行为。

两者区别:

1.主体地位不同。国家行为的实施主体级别更高,该行为职能由中央政府作出,其他任何行政主体都无权实施。

2.法律依据不同。国家行为不是由行政法调整,而是直接由宪法规定。

3.责任性质不同。国家行为的主体通常要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行为主体主要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4.救济途径不同。国家行为不受法院管辖;行政行为是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对象。

(二)行政行为与事实行为

行政主体的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以不产生法律约束力,而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行为,即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中实施的不直接改变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

区别:

1.行为性质不同。行政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会涉及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会影响和改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而事实行为则不会。

2.行为效果不同。行政行为存在执行问题;而事实行为不涉及执行。

3.责任后果不同。行政行为违法可引起行政诉讼,造成损害的将导致行政赔偿;事实行为违法侵权只能通过行政赔偿诉讼来请求行政赔偿。

(三)行政行为与公务员的行为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

指行政主体制定和发布的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行政行为。特征如下:

1.对象的抽象性;

2.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性质的准立法性;

4.争议的不可诉性;

5.形式的静态性。

(二)具体行政行为

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利,依法对特定的人或事件实施的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特征1.对象的特定性;2.法律效力的特定性;3.法律效果的直接性;4.法律后果的必然性。(三)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比较

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具体行政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的执行。

1.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具有特定性

2.行政行为的适用是否有溯及性

3.行政行为的效力是否有直接性

二.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明确规定,排除主观选择而实施的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按税率征税的行为。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原则、幅度和范围内,通过主观选择而实施的行政行为。

(一)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区别

1.两者受法律的约束程度不同

2.两者违法的法律后果不同

(二)区别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的意义

1.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问题

2.司法审查的范围问题

三、行政行为的其他分类

(一)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

(二)职权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三)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

(四)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第三节行政行为的内容和形式

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实体权利义务产生的具体影响的部分。

一.行政行为的内容

(一)赋予权利权能和撤销权利权能

赋予权利权能是指赋予行政相对人原来没有的法定权利或权利能力,使其具备从事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资格。

1.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

2.赋予行政相对人权能

3.赋予行政相对人某些特殊的权利

撤销权利或权能,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取消行政相对人原有权利或资格。

(二)设定义务和免除义务

设定义务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使行政相对人承担一定作为义务或不作为义务。

免除义务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负有作为或不作为义务的相对人,由于特殊情况而免除其义务。

(三)变更法律地位

指在不影响原有法律关系的前提下,改变其内容的某些因素。

(四)确认法律地位或法律事实

确认法律地位是指法定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某种法律地位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围加以确定。如判定某当事人是否具有纳税人的地位。

确认法律事实是指行政主体对某种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作出认定。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定。

二.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行为的形式指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第四节行政行为的效力

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含义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在法律上所产生的效果。

二.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是指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产生的法律约束力。

1.公定力。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也称先定力,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应该假定其合法有效,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除非由有权机关经法定程序变更或撤销。

2.确定力。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具有的相对稳定性,非依法不得随意撤销或变更,故又称为不可变更力。

3.拘束力。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对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人及其他人所产生的约束力。

4.执行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行政主体有权依法对无故不履行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启动强制程序,使行政行为的内容最终得以实现。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得以成立所应具备的条件。

1.主体要件。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

2.权利要件。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所实施的行为

3.法律要件。行政行为必须是影响行政相对人实体权利义务的行为。

4.时间要件。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已经作出的最终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有效所应具备的条件。

1.实体要件。又称实质要件,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行为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

2.程序要件。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条件。

四.行政行为的生效时间

1.即时生效。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如戒严令。

2.告知生效。行政行为一经向行政相对人通报了行政行为内容,即刻发生效力。

3.受领生效。行政行为须经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受领后才发生法律效力。

4.延迟生效。对于附加条件的行政行为,只有当附加的条件、期限或某些限制性事实成立时,该行政行为才发生法律效力。

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变更和废止

(一)行政行为的无效

指行政行为不能产生行政主体预期的法律效果,不能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产生实际影响。

(二)行政行为的撤销

指有权机关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使其从成立时就丧失效力。

(三)行政行为的变更

指行政行为生效后,有权机关对其内容所作的部分改变。

(四)行政行为的废止

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定程序废止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使其往后失去效力。

第六章行政立法

第一节行政立法概述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和特征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

广义的行政立法是指国家权利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活动。

狭义的行政立法是指特定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

1.行政立法主体的特定性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并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具有行政立法权。

2.行政立法内容的公共性

行政立法的内容是有关公共管理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立法机关并不能对任何事项均予立法。

3.行政立法结果的文件性

行政立法的结果是制定行政法律规范。

(二)行政立法的特征

行政立法是一种抽象的行政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准立法行为。

1.行政立法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

A.行政立法主体的行政性;b,调整对象的行政性;c,目的予性质的执行性。

2.行政立法是一种特殊的立法行为

行政立法与国家权利机关立法的区别:

1.立法主体和权利来源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立法的权利直接来源于人民授权;行政立法的权利来源是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授予或国家权利机关的授予。

2.立法的内容不同。国家权利机关立法涉及的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最基本、最重大方敏啊事项;行政机关立法所涉及的是有关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事项和有关具体事项。

3.效力等级不同。国家权利机关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本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

4.司法适用不同。我国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司法适用中是依据;行政法规在司法适用中必须具备予宪法和法律不相抵触的条件才能作为依据。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一)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职权立法,是行政机关直接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的职权进行的行政立法。

授权立法,是特定行政机关依照具体法律特别授权,或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利机关的授权而进行的行政立法。

(二)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

执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法律和法规进行的立法活动,它并不创造新的法律规则。

补充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对已经发布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而制定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试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或有权机关授权的基础上,就本应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先行作出有关规定的活动,故又称为创制性立法。

4.中央行政立法与地方行政立法

在不同的国家,中央行政立法与地方行政立法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是不同的。

第二节行政立法的主体与形式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指依法进行行政立法的特定行政机关。

行政立法的法定形式有行政法规和规章两种。

一.我国行政立法主体

1.国务院;

2.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3.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

二.行政立法的法定形式

行政立法的法定形式就是行政立法的法定表现形式。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法的属性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规章,是国务院职能部门以及依法拥有行政立法权的地方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具有法的属性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三.行政立法机关与国家权利机关的关系

第三节行政立法权

一.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

指特定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1.依法立法原则

(行政立法主体合法;行政立法权限合法;行政立法内容合法;行政立法程序合法;行政立法符合宪法设定的紧急状态条件)

2.民主立法原则

第一,提前公布立法草案,并附以立法说明,保证公民、组织和有关机关有充分的时间对立法事项发表意见;第二,将听取公民、组织和有关机关的意见的做法纳入行政立法的法

定程序中;第三,对立法意见的处理结果要向公民、组织和有关机关公布;第四,设臵专门的行政立法咨询机关和咨询程序;第五,已经通过的行政立法文件要向社会公布。

3.科学立法原则

4.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的原则

三.行政立法的效力

行政立法的效力,是指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适用范围。

(一)行政立法的时间效力

1.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生效时间

(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另定生效时间)

2.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效力终止时间

(新发废止旧法、通过专门行政文件废止旧法)

3.行政法律规范的溯及力

指新颁布的行政法文件对其颁布前的行为和事项是否具有适用力的问题。

(二)行政立法的地域效力

(三)行政立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效力

指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对哪些行政相对人具有适用力的问题。

1.属地与属“人”原则;

2.属地原则;

3.属人原则

四.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是指由法律规定的,特定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法规与规章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

(一)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1.立项;

2.起草;

3.审查;

4.决定与公布;

5.行政法规解释

(二)规章的制定程序

1.立项;

2.起草;

3.审查规章送审稿;

4.决定与公布;

5.备案。

(三)有权改变或者撤销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关

(四)对违法或违宪的行政法规与规章的监督程序

第四节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一。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一切国家机关制定的除法律、规章之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二)名称。无统一名称

(三)特征

1.主体的广泛性;

2.数量的浩瀚性;

3.效力的多层级性;

4.地位的从属性;

5.性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四)其它规范性文件与行政法规、规章的区别

1.制定的主体不同;

2.效力地位不同;

3.规范的内容不同;

4.制定程序不同。

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地位

(一)其它规范性文件的功能

1.有利于强化各级政府的行政法治工作;

2.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有利于规范各级各地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行政行为

(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问题

1.制定主体混乱,随意性大;

2.严重越权,“土政策”取代法律法规的现象很严重;

3.制定程序缺乏程序规则

第五节我国行政立法的完善与发布

一.我国行政立法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第二阶段:坎坷阶段;第三阶段:逐步发展与兴旺阶段。

二.我国行政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1.往往只注意了各自行政主体的权利,忽视了责任;

2.行政立法内容含糊不清,行政法律规范之间矛盾很多;

3.行政立法仍然存在不少空白;

4.行政立法程序上缺乏统一和严格的法典。

三.完善行政立法的监督体系

(一)人大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三)救济制度中的行政立法监督

四.对我国地方政府规章的几点思考

(课本153页)

第七章行政执法(一)

第一节行政执法概述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执行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二)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内容的不对等性;

3.目的公益性;

4.权利义务的重合性;

5.效力的一次性;

6.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7.不可自行和解的一般性。

(三)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执法的比较

1.执法的主体不同。前者是行政主体,后者是法院和检察院。

2.适用的具体对象不同。行政执法的对象是具体的一般公民和组织;司法执法的对象是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特殊公民和组织。

3.适用的时间不同。

4.强制的性质不同。前者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后者依靠国家司法强制手段。

5.行为的形态不同。行政执法具有主动性的特点;司法执法具有“不告不受理”的特点二.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

指贯穿于行政执法行为始终的基本准则,在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执法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职权专属原则

1.职权主体的专定性;

2.职权的专属性;

3.实施行政职权的措施和手段的专属性。

(二)行政执法的职权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三)公正、合理原则

1.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执法行为,不得超越适当权限;

2.行政执法的内容,不得违背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

3.行政主体实施具有处罚性的行政执法行为时,对行政相对人应优先考虑从轻;

4.行政主体对行政违法行为制裁的轻重应与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

(四)公开、文明原则

三.行政执法的效力

(一)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

指使某一执法行为产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

(二)行政执法的效力

1.公定力(先定力);

2.确定力(不可变力);

3.拘束力;

4.执行力。

第二节行政许可

一.行政许可概述

(一)行政许可基本概念

行政许可是特定行政机关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1.行政许可是特定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许可是特定行政机关对外实施行政管理而为的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是特定的要式行为;

5.行政许可是解禁和赋予权利与资格的行为;

6.行政许可是具有“双刃剑”效应的、有待于重新审视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许可的性质

行政许可制度是指行政许可的申请、核发、监督、管理等一系列规则的总和。

(三)行政许可与其他相关行为的关系

1.行政许可与登记注册

2.行政许可与批准、审批

3.行政许可与行政认可

4.行政许可与行政证明

二.行政许可主体

行政许可主体是指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受委托的行政机关;

4.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的新载体;

5.行政许可收费。

三.行政许可的分类和形式

(一)一般许可与特殊许可

一般许可,指行政主体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直接发放许可证,无特殊限制,如申请驾驶执照。

特殊许可,指出符合一般许可的条件外,对申请人还规定有特别限制的许可,又称特许。如持枪许可。

(二)排他性许可与非排他性许可

排他性许可,又称独占许可,指某个人或组织获得改项许可后,其他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再获得该许可。

非排他性许可,又称共存许可,指经申请可以为具备法定条件的任何个人和组织获得。(三)独立许可和符文件许可

独立许可是指行政许可已规定了所有的内容,不需其他文件做补充说明的许可,如驾驶执照。

附文件许可是指由于特殊条件的限制,需要附加文件予以说明的许可。如商标许可。(四)长期许可、短期许可、紧急许可

长期许可,是指行政许可机关赋予申请人许可的有效期限较长的一种许可。

紧急许可,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实施某一活动而向行政许可机关申请的一种许可,是一次性的许可。

(五)权利许可与附义务许可

权利许可,又称可无条件放弃的行政许可,指申请人获得行政许可后,并不承担作为义务,并可自由放弃被许可的权利,而且不会因此而承受任何法律的责任。如出入境许可

附义务的行政许可,指申请人获得许可的同时富有在一定期限内从事该项活动的义务,否则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六)行为行政许可和资格行政许可

行为行政许可,指行政许可机关赋予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许可。

资格行政许可,指行政许可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考核程序颁发一定证明文书,证明或赋予证件持有人拥有从事某一职业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资格。

(七)其他行政许可

四.行政许可的原则和作用

(一)行政许可原则

1.依法确定许可范围的原则;

2.严格控制行政许可范围,保障公民、法人行为自由的原则;

3.行政许可设定权依据法定的原则。

(二)行政许可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政府对社会经济和其他公共事务的宏观调控;

2.有利于保护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许可的消极作用

1.行政许可的调节范围过广,会阻碍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2.行政许可运用不当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限制和浪费,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3.行政许可过滥必然会导致政府腐败。五.行政许可的程序

行政许可的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和,是行政许可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受理申请;

2.审查;

3.作出决定;

4.行政许可的变更、终止、废止和撤销;

5.行政许可的救济

行政许可的救济包括听证制度和回避制度。

六.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一)对行政许可的监督

1.对行政许可权依法设定的监督

2.对行政许可实施的监督

(1)撤销违法的行政许可;(2)责令行政许可机关赔偿被许可人合法权益损失;(3)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对被许可人的监督

1.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提高监督检查效果;

2.保障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权限;

3.建立监督检查的纠错机制,保护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

七.行政许可中的法律责任

规定行政许可中的法律责任,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和实施权的制约;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责任体系。

(一)违法设定与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

1.违法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

2.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违反法定条件实施行政许可;违法收取费用;不履行法定职责;谋取非法利益)

《行政许可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法律责任形式:

1.行政赔偿;

2.责令改正;

3.行政处分;

4.形式责任。

行政许可补偿责任,是指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实施行政许可行为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依法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1.行政相对人的违法情形

(1)不实申报;(2)违法取得行政许可;(3)非法转让行政许可;(4)超越许可的范围;(5)未经行政许可而从事一定活动。

《行政法学》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 答: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1.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这是行政行为的主体构成要件。 2.行政行为的本质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这是行政行为的权力属性要件。 3.行政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行政行为的客观要件。 2、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的关系。 答: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确认具有如下特征:(1)它是要式行政行为;(2)它是羁束行政行为;(3)它的外部表现形式往 往以技术鉴定书等形式出现,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两者常常是同一行政行为的两个步骤,一般确认在前,许可在后。(2)两者有时是一个行为的两个方面。 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主要区别在于:(1)对象不同。许可一般是使相对方获得某种行为的权利;而确认则是确认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法律事实等。(2)法律效果不同。许可是

允许被许可人今后可以进行某种对一般人禁止的行为,其法律效果具有后及性,没有前溯性;而确认是对既有的身份、能力、权利、事实的确定和认可,其法律效果具有前溯性。 3、行政处罚的程序包括哪些? 答:《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政处罚的程序,它包括3个程序: 1.简易程序。适用于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其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应当填写统一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2.一般程序。行政机关对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人员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予以立案、调查、审查和决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案件自立案之日起,一般在30日内办理完毕。 3.听证程序。是对较重的行政处罚实施前适用的法律程序,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3日内提

关于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思考

关于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思考 内容提要:我们究竟需要构建一门什么样的行政法学科?当今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这个命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行政法的基础价值取向应当是“控权”和“服务”,行政法是一部“控权法”加“服务法”,是控制行政权的法,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的法。控权和服务是双向的,共同构成了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两个基本支点。 关键词:基础理论研究现状控权服务 一、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行政法基础理论或者说行政法治的基本观念,一直是上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各国宪法与行政法学者们“经久不衰”的议题,也是争论不休、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从法德行政法院派生出行政法,到英国长期否认行政法和美国在上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起来并深深影响整个普通法系而具有全新意义的行政法。各国历史及各国立法与司法上的巨大差异,造成世纪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本身的性质与目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众说纷纭。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是这门学科的核心。新中国第一篇探讨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论文,应当首推应松年教授、朱维究教授等于1983年撰写的《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一文,该文载于《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其主要观点是“行政法学的基础理论是-为人民服务论”。迄今为止,已有不少教材和著作以及50多篇论文涉及同一论题。但行政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并未解决,相反,对此却引发了学界不尽的探索。依笔者看来,行政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实质上是在回答行政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具体说来,必须回答这样两个基本的命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一门行政法学?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行政法学?这两个命题实际上解答了行政法的基础理论是什么?一般说来,行政法“是什么”不能推导出行政法“应当是什么”,反之亦然。规范行政法学旨在研究行政法“应当是什么”。当今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这两个命题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行政法学派(说得准确些,是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没有形成流派)。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法是管理法。该学说被后来的行政法学者称为“管理论”。该说流行于原苏联、东欧各国和早期的我国。该说认为,行政法的基础是国家管理或国家行政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行政法就是有关行政管理的法或调整行政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法,行政法的原则就是国家管理的原则,行政权就是行政机关适用法律规范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行政行为就是国家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案例行政法学》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27)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案例行政法学》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27) 一、案例题(共50分) 【案情摘要】 李某系私营企业振兴服装厂的厂长。2006年2月27日,李某因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而被区公安分局刑事拘留。同年3月9日,区人民检察院批准将其逮捕,5月17日区检察院向区法院提起公诉。9月13日,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区检察院以诈骗罪起诉李某证据不足,宣告李某无罪。 【问题】 1.如果李某就被羁押提出赔偿要求,赔偿义务机关是谁?为什么?(15分) 2.对羁押造成的损害,李某可以提出哪些赔偿要求?(15分) 3.对于李某人身自由受到非法限制的赔偿如何计算?本案中,李某最迟在何时提出国家赔偿请求?(20分) 【答题要求】 (1)对案例分析时,均需从理论和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方面进行阐述。 (2)对三个小问题分析的字数总和应不少于500字。 二、案例题【共50分) 【案情摘要】 2006年7月,某港资企业投资2.7亿元人民币与内地某市自来水公司签订为期15年的合作合同,经营该市污水处理。享有规章制定权的该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对港方作出一系列承诺,并规定政府承担污水处理费优先支付和差额补足的义务,该办法至合作期结束时废止。 2011年2月市政府以合作项目系国家明令禁止的变相对外融资举债的“固定回报”项目,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属于应清理、废止、撤销的范围为由,作出“关于废止《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的决定”,但并未将该决定告知合作公司和港方。港方认为市政府的做法不当,理由是:其一,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对涉及固定回报的外商投资项目应“充分协商”、“妥善处理”,市政府事前不做充分论证,事后也不通知对方,违反了文件精神;其二,污水处理合作项目是2006年经过市政府同意、省外经贸厅审批、原国家外经贸部备案后成立的手续齐全、程序合法的项目。 【问题】 4.解释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15分) 5.市政府的行为是否违法?说明理由。(20分) 6.结合本案,说说你对依法行政的理解。(15分) 【答题要求】

行政法学教学参考书目(完整版)

行政法学教学参考书目 石佑启推荐 1、方世荣主编:《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胡建淼著:《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6、马怀德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叶必丰著:《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8、杨解君著:《行政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9、杨解君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10、张树义主编:《寻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第二版 12、姜明安著:《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翁岳生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5、陈新民著:《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姜明安主编:《外国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7、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8、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87年版 19、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杨建顺著:《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1、于安编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日]和田英夫著:《现代行政法》倪健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23、 [日]室井力著:《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4、 [日]盐野宏著:《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5、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 [美]伯纳德.施瓦茨著:《行政法》,徐炳等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27、 [英]威廉.韦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8、应松年主编:《行政行为法》,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杨海坤、黄学贤著:《中国行政程序的法典化——从比较法的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薛刚凌主编:《国家赔偿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杨解君、温晋锋著:《行政救济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马怀德著:《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劣》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33、王万华著:《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4、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方世荣著:《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 36、叶必丰著:《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7、沈岿著:《平衡论——一种行政法的认知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李娟著:《行政法控权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石佑启著:《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换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关保英著:《行政法模式转换研究》法律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1、宋公德著:《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行政法学的基本流派及其观点(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论的基本观点 主要在原苏联、东欧国家流行,主张该观点的学者有马偌辛,瓦西林科夫等。 关于行政法的目的。管理论认为,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关于行政法的内容。管理论认为,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家管理关系,规定国家管理的原则和制度。行政法律体系就是由管理者、管理活动和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及其管理活动的监督等三部分法律规范构成。 关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管理论通常将管理原则视为法的原则。 关于行政法的手段。管理论认为,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关系,重点是规范相对人的行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管理任务的法的秩序。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命令一服从关系,从而行政法的手段主要是强制和命令性的。 控权论的基本观点 控权论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界,并影响到包括近年来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行政法理论。代表学者有科克,戴雪,施瓦茨等。 1.关于行政法的目的。控权论主张,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私人的权利和自由。 2.关于行政法的内容。控权论认为,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的权力;行政法就是规定权力的限度和如何限制的问题。 3.关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控权论特别强调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源于规则主义或形式主义的法治观念),主张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无法律即无行政”,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不能有有自由斟酌、自由选择选择的余地。 4.关于行政法的手段。控权论认为,行政法的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司法审查,一是行政程序。认为行政法更多是程序法和救济法,而非实体法。 在当代,控权论又有所修正,即控制权力不能妨害行政机关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必要的行政效率。 平衡论的观点 平衡论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是由我国的罗豪才教授为代表的部分行政法学者提出的。该学说在我国已有和管理说相抗衡之势。持该论的学者认为:古代行政法本质上是管理法,近代行政法总体上是控权法,现代行政法实质上是平衡法。 基本观点: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应尽可能在总体上平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2016年10月自考行政法学(00261)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61)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o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具有行政法规范最高效力的是 A.宪法B.自治条例C.行政法规D.国际条约2.下列关于行政法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法是一部完整、统一的法典 B.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文件是分散的和大量的 C.行政法和一般法律规范一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D.行政法中的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别独立成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3.下列属于行政公开原则具体要求的是 A.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B.行政过程公开 C.不存在偏见D.不单方接触 4.下列有权行使行政调解权的是 A.基层人民法院B.县公安局 C.中级人民法院D.海事法院 5.下列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A.某市消费者协会B.民政部 C.某市税务局D.某县人民政府 6.下列不属于公务员的是 A.某目有.企业总经理B.某镇政府的副镇长 C.某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法官D.国务院审计署科员 7.行政行为以其适用与效力作用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 A.羁束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B.依申请行政行为与授益行政行为C.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与要式行政行为8.行政奖励属于 A.授益行政行为B.抽象行政行为 C.不利行政行为D.双方行政行为 9.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A.法定的国家权力机关B.法定的国家机关

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

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 自经济法在我国产生起,有关经济法的性质、地位及其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久盛不衰的话题,但至今为止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多集中在经济法学界,本文则试图从行政法学的角度去认识经济法,分析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一、对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及其行政法关系认识的析评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宣告了以“纵横统一论”为基础的大经济法的解体,尽管自此以后经济法学界仍有个别学者坚持以“纵横统一论”作为经济法的基础理论(注:孔德固:《“纵横统一论”是科学的经济法基础理论》,《政法论坛》1997年第1期。),但属经济法学研究中的个别理论现象,多数学者转向“经济管理关系论”,将经济法定义为“政府管理经济的法律”(注:李中圣:《经济法:政府管理经济的法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 期。),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国家经济调节管理关系(注: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有学者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法学研究中,人们的最大共识莫过于‘经济法应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的判断”,并认为“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概括为经济管理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也符合经济法的本来含义”(注:王保树:《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法学研究》1993年第2期。)。因此,经济法学在近十多年特别是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理论研究中,“经济管理关系论”基

本上占据了经济法学研究的统治地位,成为经济法学研究中代表性的理论基础(注: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的基本观点很多。在诸多观点中,以“经济管理关系论”最具代表性,其他的观点或难引起理论界的共鸣,或为“经济管理关系论”的不同表述方式,所以,本文以“经济管理关系论”为基础展开讨论,其他的观点不再一一评析。)。 由于“经济管理关系论”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经济管理关系,因此,什么是经济管理关系或者说经济管理关系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经济法学界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在1992年以后,经济法学界逐渐从争执不休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从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经济管理关系,把经济管理关系的本质理解为国家干预经济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但是,国家干预经济所形成的经济管理关系是否都属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呢?对此,经济法学界分歧较大:有的认为所有的经济管理关系皆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注:谢次昌:《论经济法的对象、地位及学科建设》,《中国法学》1990年第6期。),有的认为笼统地讲经济法调整所有的经济管理关系是不妥的,因为经济管理关系中还包含有行政管理关系,而行政管理关系应由行政法调整,经济法只应调整部分经济管理关系(注:王保树:《经济体制转变中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转变》,《法律科学》1997年第6期。)。但哪部分经济管理关系应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学界意见又不一致:有的认为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以公有财产和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纵向经济关系(注:尹中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初探》,《法学研究》1993年第6期。),有的则根

全国2018年4月自考行政法学试卷(真题+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考行政法学试卷 (真题+解析) (课程代码0026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现代民主国家,行政权的合法来源是( C ) A.君主 B.政党 C.宪法和法律 D.法院 2.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过程中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是( B ) A.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B.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C.民事法律关系 D.刑事法律关系 3.下列关于行政主体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 B.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C.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D.公务员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4.法律规定警察在依法执行紧急任务情况下,遇到交通阻碍时可以优先通行。这体现了( C ) A.行政司法权 B.行政先行处置权 C.获得社会协助权 D.行政强制执行权 5.下列属于依申请行政行为的是( C )

A.行政强制 B.行政征收 C.行政许 D.行政处罚6.下列关于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的表述,错误的是( B ) A.行政相对人不受该行政行为约束 B.行政相对人只能向人民法院请求宣布该行政行为无效 C.有权国家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该行政行为无效 D.行政行为被宣布无效后,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该赔偿 7.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应属于( B ) A.有效行政行为 B.无效行政行为 C.可撤销行政行为 D.效力待定的行政行为 8.除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外,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的一般期限是( C ) A.7个工作日 B.10个工作日 C.20个工作日 D.30个工作日 9.下列属于精神方面权益的行政奖励是( A ) A.授予荣誉称号 B.发给奖品 C.发给奖金 D.晋职 10.某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裁决甲因出售变质食品赔偿乙医疗费2000元。某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行为是( C ) A.行政命令 B.行政指导 C.行政裁决 D.行政诉讼 11.下列不属于行政征收的是( C ) A.税务部门向某企业收取法定税额 B.某矿厂向国家缴纳资源费C.张某因交通违章向交警部门缴纳罚款 D.乘客向国家缴纳机场建设费12.行政拘留的期限一般为1日以上( B ) A.10以下 B.15日以下 C.30日以下 D.60日以一下

2020年10月自考行政法学(00261)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2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A.某县社保局向社会发布2014年本县参加社会保险统计数字B.某市工商局购买办公用品 C. 某市环保局为净化空气禁止某餐馆以煎炒方式做菜 D. 某市卫生局与市财政局交换某块土地使用权 2.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这是行政行为的 A.公定力B.强制力C.确定力D.拘束力 3.下列属于外部行政行为的是 A.某市工商局对本单位王某进行降级处分 B.某市公安交管局拒绝为王某颁发驾驶执照 C.某市卫生局宣布一批新任科长名单 D.某市政府对所属区政府下达完成年终考核的命令 4.行政行为主体明显超越行政主体职权的,该行政行为应属于A.有效行政行为B.无效行政行为C.可撤销行政行为 D. 效力未定行政行为5.下列不属于行政法渊源的是 A.宪法 B. 法律C.行政法规和规章D.道德规

范 6.2014年4月17日下午,王民与张华合伙投资购买的水泥管丢失,王民怀疑是张华转移,便用不堪入耳的言语谩骂,张华不满也以侮辱性的言语谩骂,王民与张华在漫骂中发生厮打,双方均受到了轻微伤害。县公安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2014年6月18日作出处罚决定,对张华予以罚款100元,对王民予以行政拘留5日。公安局的行为违反了 A.行政合法性原则B.行政合理性原则 C. 诚实守信原则D.责权统一原则 7.某工商局干部张某在周末开公车,带领家人到外地旅游,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单位因此给予其警告处分,张某不服。下列关于他的救济途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先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如果对复核决定仍不服,还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申诉 B.可以不经复核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申诉 C.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行政监察部门提出申诉 D.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8.下列做法符合《公务员法》规定的是 A.某卫生局副处长李某因在年终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被降低一个职务等次任职 B.某市税务局干部沈某到该市某国有企业挂职锻炼一年 C.某市公安局与技术员田某签订的公务员聘任合同,应当报该市组织部门批准

行政法理论基础

行政法理论基础

048110008 邵天智 案例 第一章前言 在探讨行政法理论基础之前, 有必要区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行政法的理论基础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一门法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必须具备几个前提: 1、它是某一学科的观念前提, 即该学科的一切问题是以某一观念或几个观念为前提展开讨论的;2、可以用这一原理分析行政法律关系; 3、它一定程度上指导具体行政法律制度建设; 4、其表现形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某一种提法、观点不具备上述特点, 则难以冠之理论基础的名称。 第二,各国行政法是否具备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于这一点必须要看各国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各国行政法治所处的阶段、任务以及与此有关的理论并不相同,行政法的侧重也有相当的差异。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时期行政法的理论和实践上是有差别的。如法国在19 世纪有“公共权力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行政法院以公共权力作为适用行政法的标准;而在19 世纪70年代,公共权力标准则被抛弃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公务观念作为行政法的基本观念。二次世界大战后, 公务标准也出现了危机,在此情况下又出现了多元标准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公共利益说、新公共权力说以及否认行政法的基本观念等学说。所以,在法国, 由于行政活动的发展,过去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新的情况,新提出的理论同样不能说明全部行政活动的基础。“因为行政活动内容非常复杂,追求的目的和使用的手段多样化,很难用一个基本观念概括说明”,“可以说行政法不是只有一个基本观念, 而是有几个基本观念,以适应行政活动的不同目的和方式。”① 再以英国行政法为例。由于英国适用普通法, 司法审查始终是英国行政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 英国行政法有两个核心,一为越权无效, 二为自然公正原则。它们同时也是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日本行政法治的原理有三个: 1、 ①王明扬:《法国行政法》31 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行政法学(1)

《行政法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行政法?有何特点?(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 答: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规范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行使权力后果如何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确认或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特征:(一)行政法在形式方面的特征 1、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法典形式 2、行政法渊源的多层次性 3、授权立法居多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征 1、行政权是行政法调整的核心内容(行政法的内容广泛) 2、存在于行政法规、规章中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3、实体法与程序法没有明确的界分,行政法主要是程序法 二、☆什么是行政法律关系?其特征有哪些?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对公共行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特征:(一)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一方具有恒定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的行政法地位具有不对等性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往往决定于行政主体单方面的意思表示 (四)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不可自由处分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基本含义与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涵义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 法律相抵触。 2)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 1.行政活动必须根据法律 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 第一,行政行为必须证据充分 第二,行政行为不能超越法定权限 第三,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3.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涵义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2)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 1.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 2.行政行为必须具有合理的动机 3.行政行为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 4.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公正法则 5.违反行政合理性原则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在一般情况下是各类行政法律关系的必要当事人。 A.行政机关B.法人 C.其他组织D.’公民 2.我国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这属于( )。 A.委员会制B.合议制 C.集体负责制D.首长负责制 3.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职务关系消灭的是( ) A.调任B.退休 C.升职D.委任 4.以下法律规范中,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是( )。 A.法律B.国务院部门规章 C.行政法规D.省政府规章 5.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 )。 A.五人B.三人 C.两人D.四人 6.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审查的是( )。 A.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B.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 C.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合法D.抽象行政行为是否适当 7.下列行为中,不能被提起行政诉讼的是( )。 A.罚款B.国防行为 C.没收财物D.强行摊派 8.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的管辖一般由( )。 A.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B.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C.原告或者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D.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9.下列哪项中,不属于我国录用公务员的法定条件的是( )。 A.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B.年满十八周岁 C.具有良好的品行D.具有良好的相貌 10.新录用的公务员的试用期为( ) A.三个月B.六个月 C.一年D.二年.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共10分) 11.关于行政处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目的是制裁违法B.适用对象是相对方 C.适用主体是行政主体D.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417 12.行政指导与行政合同的区别表现在( )。 A.前者是双方行为,而后者是单方行为

行政法学(2)

行政指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所管辖的权限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需要,依据国家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行为。 行政指导有以下特征: 1、行政性。(1)行政指导的实施主体是行政主体,承受人是行政相对人。(2)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实施的,行政主体必须在自己的管辖权范围内实施行政指导,不得超越权限。(3)行政指导是为较为温和的方式实现行政目的,降低行政成本。 2、非强制性。对行政相对人无法律拘束力。 3、依据的特殊性。依据可以是法律、法律原则精神、政策。不受“法无明文不得为之”原则的限制,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4、表现方式的灵活性。自由裁量性较强。 行政强制的概念 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相对人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需要,乃至为了获得行政上信息的需要,而对(私人)相对方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及时性或临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包括:行政强制执行、即时强制、行政调查、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即时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免受侵害,依法定职权,预防或制止某种可能或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或危害社会及公民个人安全的行为的紧急性的行政行为。 行政调查,指为了实现行政目的,由行政主体依据其职权,对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的,能够影响相对人权益的检查、了解等信息收集活动。 行政强制措施,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财产、身体及自由等予以强制而采取的措施。如强制带离现场、盘问;约束、扣留;使用警戒、武器、强制检疫、强制治疗。 一、行政强制法定原则 (一)依法强制执行的原则 (二)依法即时强制的原则 (三)依法进行行政调查的原则

全国自考2018年10月00261行政法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61)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豳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A.民事法律关系 B.刑事法律关系 C.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D.公务员权利与义务关系 2.下列属于我国行政法一般渊源的是 A.法律解释 B.判例 C.行政法规 D.国际条约 3.下列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A.县人民检察院 B.市教育局 C.市人民法院 D.县人大常委会 4.下列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 A.省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 D.市人民政府 5.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下列属于公务员法律关系发生途径的是 A.晋升 B.委任 C.辞职 D.死亡 6.下列关于行政行为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行为作出后,如果行政相对人认为其是违法的,可以不予执行 B.行政行为作出后,可以根据情况随意变更 C.行政行为是对行政相对入作出的,对行政机关没有约束力 D.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自觉履行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7.下列关于行政给付的理解,错误的是 A.行政给付的内容可以是一定数量的金钱,也可以是实物 B.行政给付通常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C.获得行政给付是符合给付条件行政相对人法律上的一项权利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3)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法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获批,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于2019年首届招生。传媒大学法学专业创办于1999年,致力于传媒法、网络法的特色建设。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培养了具有传媒背景的法学本科生(十五届)、传媒政策与法规学术型硕士生(十四届)、以传媒法、网络法为特色的法律硕士(四届)。传媒大学的法学学科适应信息时代媒介融合背景下亟需网络治理、传媒监管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长期专注传媒、网络与法律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专业特色: (1)复合型人才培养:本专业立足于培养既懂法律又懂传媒和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在开设课程、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设计和安排。 (2)实行双导师制:本专业实行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一名专任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同时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配备一名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全面指导。 (3)国际化培养: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国际交流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流及今后从事涉外业务的能力。如:美国俄勒冈大学的联合培养硕士项目、美国特拉华大学的暑期学校、牛津大学国际传媒法模拟法庭比赛等。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品行端正,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掌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系统理论,对于传媒监管、互联网治理与监管理论有专门研究。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法治政府建设、互联网法治化输送卓越法治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可以在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应工作。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网络监管与治理方向 研究内容:本方向主要研究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传媒监管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包括:互联网治理与监管的基本理论、互联网治理的国内与国际实践、新媒体治理与监管、网络安全、网络内容治理、互联网治理与监管的方式和程序、互联网治理与监管的救济机制,互联网平台责任、数据治理与监管等。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共有10人,其中3位教授,7位副教授,多数具有海外教育和研究经历,除了对于宪法和行政法一般问题的研究,多数对于网络与传媒领域的公法问题都有专门的、侧重点不同的研究。一些教师还受聘于与互联网、传媒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单位、仲裁机构,担任咨询专家、专业委员或智库人员。教师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多与网络治理与监管、传媒法律政策相关,包括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来自中宣部、国家网信办、广电总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项目,同时也承担国内多家主流互联网企业的横向课题。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宪法学专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题、互联网治理与监管理论前沿、互联网治理与监管案例分析、传媒法基本理论。专业课程包括:互联网法专题、娱乐法专题、民法与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刑法与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新闻业务与法制新闻实务、新媒介与知识产权法、商法专题、经济法专题、传媒政策理论与历史等。 2、科研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有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互联网信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等。依托这些研究机构,可

《行政法学(2)》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 24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行政法学(2) 试题 注意事项 2014年1月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5小题,共15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是正确答案,请将 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1.行政指导对于行政相对方而言,( )。 A.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B.具有法律强制力 C.部分具有法律强制力 D.无法律意义 2.行政指导的行为主体是( )。 ’ A.立法机关 B.行政主体 C.行政相对方 D.司法机关 3.下列不属于行政违法特征的是( )。 A.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规范保护的行政关系的行为 B.行政违法是一种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C.行政违法是一种违纪行为 D.行政违法的法律后果是承担行政责任 4.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我国国家赔偿的费用由( )。 A.各机关自筹 B.各级政府财政列支 C.国家设立国家赔偿专项资金 D.各赔偿义务机关使用的资金中支付 5.对某市某县公安局派出所以该县公安局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 有权管辖的行政机关是( )。 A.该县公安局 B.该派出所 C.该县人民政府或某市公安局 D.某市人民政府 6.按照《行政处罚法》关于一般程序的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 于( )。 A.五人 B.三人 C.两人 D.四人 7.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 )。 A.1年 B.2年 C.6个月 D.3个月 8.行政赔偿程序中的追偿发生在赔偿义务机关给予赔偿后,且工作人员为致害行为时有 ( ) A.故意或过错 B.故意或重大过失

行政法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为什么要有行政法? 行政的本质决定要有行政法。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 本质:是运用权力的活动。 权力: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 权力两重性:一方面行善;一方面作恶。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二、行政的特征 1、与立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立法权是间接的;行政权是直接的。 2、与司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司法权是被动的;行政权是主动的。 3、具有广泛性。“从摇蓝到坟墓”。 三、什么是行政法? 行政法:所有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的总称 主要规行使权力的组织、行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行使后果的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四、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数量多。 (二)、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容广泛。 2、行政法规易于变动。 3、实体性规与程序性规交织在一起。 五、行政法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社会关系。 1、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2、行政法关系是由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 3、行政法关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容。 (一)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容。

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的特征: 1、一方是行政主体; 2、具有非对等性; 3、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发生行政争议一般行政先行处理,司法程序是最终的解决争议机制。 (二)行政监督法律关系 六、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具体容: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法律优先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遵循现行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保留原则:积极地要求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具体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 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不得对相同事实给 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3、子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尊重和保障 人权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一、行政主体 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2001.10-2017.10自考00261行政法学历年名词解释

00261自考行政法学历年名词解释 *1.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P118 2017.10 2.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P161 2017.10 2014.10 201 3.1 2010.10 2006.10 *3.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者的名誉、荣誉、信誉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以示警戒的行政处罚,故又称为申诫罚或精神罚。P178 2017.10 4.行政侵权责任: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义务,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P242 P2017.10 2007.10 5.行政复议机关:是指受理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P258 2017.10 2017.4 2014.10 2002.10 6. 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P129 201 7.4 2015.4 2013.1 2003.10 7.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对此承担的赔偿责任。P313 2017.4 2010.1 2007.10 2005.10 8.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P174 2017.4 2015.4 2013.1 2006.1 9.相对人参与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有了解并被告知有关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的权利。P224 2017.4 2015.4 *10.派出机关:是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行政机关。2016.10 1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P96 2016.10 2013.10 2012.1 12.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P148 2016.10 2015.4 2001.10 *13.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处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P188 2016.10 *14.行政规划:也称行政计划,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公共事业和其他活动之前,首先综合地提出有关行政目标,事先制定出规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为实现该综合目标所必需的各项政策性大纲的活动。P194 2016.10 *15.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采取某项措施时,必须权衡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和个人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可能采取对个人或组织权益不利的措施时,应当将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而且要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比例。P71 2016.4 *16.国家行政机关:又称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P82 2016.4 17.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P108 2016.4 2014.10 2012.10 2011.10 2011.1 18.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