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代天文历算成就浅论

辽代天文历算成就浅论

辽代天文历算成就浅论
辽代天文历算成就浅论

第9卷 第1期

2007年1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I T (S OC I A L SC I E NCES E D I TI O N )

 

Vol .9No .1Jan.,2007

收稿日期:2006-10-13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回国科研资助费资助项目(留金法1999—5003);山西省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晋教计财2001—70);山

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晋留管办发[2004]7号)

作者简介:杜成辉(1965-),男,山西朔州人,副编审,博士,从事民族学研究.

辽代天文历算成就浅论

杜成辉

(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3)

摘 要:辽朝疆域辽阔,声威远被,在科技文化方面也有建树。宣化辽墓中绘制的星图构图完美,以中国二十八宿为主,又明确采用了西方的黄道十二宫概念,表现出中西合璧的性质,很有特色,反映了辽代天文学的成就。辽人精于天文术数之学,辽代的历算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基础上,吸纳西方的天文历算知识,在当时比较先进,甚至优于宋历。辽朝与中亚、西亚建立了顺畅的联系,相互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辽代的天文历法自然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同时契丹中原文化也远播于中亚和西亚,甚至欧洲。 关键词:天文历算;天文图;黄道十二宫;辽历

中图分类号:N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1971(2007)01-0013-04

辽朝建立后,中国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

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辽朝在医药卫生、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在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辽代的天文历法也很有特色,表现出中西合璧的性质,在历算方面很先进,令宋人刮目相看。

一、辽代天文历法的产生和发展

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进行宗教祭祀等活动,都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契丹人很早即重视日食、星陨等自然现象,如《辽史?太宗纪上》载:天显九年(934)五月癸丑,“大星昼陨”;九月庚子,“西南星陨如雨”。《辽史?历象志》载:“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似,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尝因之。以冲之法算,而至于辽更历之年,以起元数,是盖辽《大明历》。辽历因是周可补,然弗之补,史贵阙文也。外史纪其法,司天有其职,

《辽史》志是足矣。”

[1]517

根据史籍的记载,契丹有历法是在辽朝建立后的大同元年(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攻灭石晋后。《辽史?历象志》称: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历象,迁于中京,辽始有历”。“晋天福四年(939),司天监马重绩奏上《乙未元历》,号《调元

历》,太宗所收于汴是也。”[1]517-518

《调元历》是五代时期较好的历法,但在后晋只行用了五年,而在辽却行用了48年。该历不设上元,以雨水正月中气为气首。它的基础是《宣明历》和《崇玄历》,马重绩称:“以宣明之气朔合

崇元之五星,二历相参,然后符合。”[2]

经近年研究发现,《调元历》受到西域天文学的影响。穆宗“应历十一年(961),司天王白、李正等进历,盖《乙未元历》也。”直到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始颁正朔改历”,为可汗州刺史贾俊所进之《大明

历》[1]518

。实际上,贾俊所制《大明历》虽然在推算节气、闰年、朔望等方法上,继承中原的历法,但与祖冲之《大明历》并不相同,有自己的独创性。此历曾颁行至高丽。 辽朝设有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司天监”。司天监模仿唐制,“有太史令,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攀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

鼓。”[3]

契丹的天文仪器,也是太宗大同元年(947)得于晋,其中有浑象和刻漏[4]。 契丹族有不少精通天文的学者,如耶律屋质

“博学、知天文”[5]

;著名学者萧韩家奴按兴宗旨意选译了许多中原的经籍,其中有唐人马总所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

1

4

?

51?第1期杜成辉:辽代天文历算成就浅论

方的十二宫,也显示出融汇东西的特点。如在序

文中耶律纯与元斋国师的对话: 师曰:“吾尝以近世谈星者,言宫不知度,言度不知宫,二者胥失矣。吾于海上异人,授我以偏正之垣。于二十八宿之中,分之曰一太阳,五太阴,六木,六土,六水,二火,二金之说。学士曾闻之乎?”曰:“未也。”国师曰:“人生于地,日月五行见于天。其生值此七曜之吉,则一生享福安荣;七曜之凶,前一生忙迫,百不如意。日月五星,其为物也,于天地间最大。于天下万物,日主昼,月主夜,乃天之眼目也。在天有五星,在地有五行,人生在世,五者一日不可缺。观星谈命,苟不知此本根,则为徒然。学宫度兼论之术,何以决人之祸福?故十二宫有偏正之垣,子宫以虚日鼠为正垣,鼠乃子垣之宫神,非正垣而何也?丑宫斗金牛,寅宫尾火虎,卯宫房日兔,辰宫亢金龙,巳宫翼火蛇,午宫星日马,未宫鬼金羊,申宫觜火猴,酉宫昴日鸡,戌宫娄金狗,亥宫室火猪,皆本宫之正垣。此乃千古不易之论,此谈星之大根本,不可尽知要妙哉!” 其中的海上异人,可能为高丽隐士,也可能为早期自西方航行到朝鲜半岛的阿拉伯人。辽人既向西方学习,也向东方的高丽和日本等国学习,其天文学和历算成就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落后,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北宋。那种认为辽代天文历法比宋和西夏落后很多的观点值得商榷。参考文献:

[1]脱脱.辽史,历象志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517.

[2]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七,马重绩传[M ].北京:中华

书局,1974:665.

[3]脱脱.辽史,卷四十七,百官志三[M ].北京:中华书

局,1974:788.

[4]脱脱.辽史,卷四十四,历象志下[M ].北京:中华书

局,1974:678.

[5]脱脱.辽史卷七十七,耶律尽质传[M ].北京:中华书

局,1974:1255.

[6]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宣化辽壁画

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5,(8):36-37.

[7]万辅彬.巴莫尔哈.弘扬民族科技[C ]//.促进西部开

发———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29.

[8]李桂芝.辽金简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180-181.

[9]伊世同.河北宣化辽金墓天文图简析[J ].文物,

1990,(10):22-23.

[10]脱脱.宋史,卷三四○,苏颂传[M ].北京:中华书局,

1977:10863.

[11]陈述.辽金史论集:第5辑[C ].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1:27.

[12]冯继钦,孟古托力,黄凤岐.契丹文化史[M ].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487.

[13]沈括.梦溪笔谈:卷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2:7.

[1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十七,下,黠戛斯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6147[15]冯家

.冯家论著辑粹[C ]//.北京:中华书局,1987:399-404.

[16]周惠泉.米治国.辽金文学作品选[M ].长春:时代文

艺出版社,1986:31.

A Research on A stronom i ca l and Ca lendr i c Ach i evem en ts of L i a o D yna sty

DU Cheng Οhui

(I nstitute of Ethnic M inority Culture,Dali University f or Nati onalities,Dali 671003,China )

Abstract:L iao Dynasty was fa mous f or her vast territ ory and high p restige .She made a contributi 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 2

ogy as well .The star chart is perfect and distinctive,and rep resent the astr onom ical achieve ments of L iao Dynasty,which was found in t ombs of L iao Dynasty in Xuanhua and was based on traditi onal Chinese T wenty -Eight Constellati ons,and adop ted the concep ti on of 12signs of the zodiac fr om the W est,showing a characteristic of combining Chinese and W estern ele ments .Offi 2cials of L iao Dynasty are expert in astr onomy and mathe matics .The calendar of L iao Dynasty carried for ward the traditi onalmerits of Chinese calendar,and als o abs orbed Occident astr onom ical and calendric knowledge .It was advanced at that ti m e and even better than the calendar of Song Dynasty .L iao Dynasty established s mooth contact with Central and W estern A sian countries .There were frequent econom ic and cultural interchanges bet w een the t w o parties .W hile Khitan culture s p read t o Central and W estern A sia,and even t o Eur ope,naturally the astr onomy and calendar of L iao Dynasty were influenced by that of the W est . Key words:astr onomy and calendar,star chart,the 12signs of the zodiac,calendar of L iao Dynasty

[责任编辑 袁晓霞]

?61?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中国古代地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 一天文观测记录 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 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 “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

,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江陵、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2.月食 据天文台等单位从收集的资料中统计得:从春秋到清初,我国史书中记录的月食900多次。甲骨卜辞中记有 口丑卜宾贞……六日口午夕月有食乙未洒……。 癸末……之夕月有食。 旬壬申夕月有食。 七日己未庚申月有食。 乙酉夕月有食,八月。 据专家的考证,这几次月食是武丁世的可靠记录。 3.太阳黑子 我国是最早对太阳黑子进行连续记载的国家。公元前140年《子·精神训》中已有“日中有骏乌”之说,对太阳黑子做出明确记载的是《汉书. 五行志下》: “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河平元年为公元前28年,这是世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明确记载。从汉河平元年到明末为止,我国共有100多次太阳黑子的记录。这些记录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等。欧洲直到公元九世纪才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留存下来。我国关于太阳黑子的纪录为太阳黑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4.彗星 彗星是比较罕见的天象,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它。我国可靠的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 “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鲁文公十四年为公元前613年,这里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据专家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的两千多年里,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希望你喜欢。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夏代在承袭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如《左传》所引《夏书》中的辰不集于房,就是记录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描写了当时还没有认识日食的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奔走的景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又如《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 在历法时,我国传统用六十甲子记日的方法,可能夏代已经存在了,如在夏王朝后期的诸王中,胤甲、孔甲和履癸等都是用日干为名。夏代的历法,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孔子说行夏之时,《大戴礼记》保存的《夏

小正》等,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时。它虽然不可能是夏代人写的书,但其中却很可能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夏小正》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依次载明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商朝时期的天文历法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 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已知的仅二见: 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 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日蚀一般都发生在白天,但也有发生在傍晚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证。 甲骨卜辞中又常有日有哉的记录,如云: 辛巳贞,日又,其告于父丁。(《后上》296)庚辰贞,日又,非祸,佳若(《粹》55)日又哉有两种解释,一如郭沫若所推测,以为哉与食,音同,盖言日蚀之事耶?①;一如陈梦家所说:()读若识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气或黑子②,后者殆非③。 甲骨卜辞中记载月蚀的比较多些,有的还记有月份,如云: 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月食,闻,八月。(《甲》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3、《周髀算经》简介在中国古代算书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纪录片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93,保证全网最低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培训光盘介绍: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上) 神秘的天体,遥远的星空,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的祖先关注的对象。月亮的圆缺代表了什么?太阳的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寻吗?天上恒星有多少,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一代代的古天文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无数的发现。陨石,北极光这些天文现象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神话里,战国时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写了《天官书》,这是对前代天象观测记录的一次总结。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继续发展。两晋时期的陈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体系,并用《玄象诗》将其记录下来;到了宋代,流传下来了一副石刻星图,在公元1054年的时候,观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新星爆发,这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天象观测记录丰富,古代天文学人才辈出,使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历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人们发现天象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成为了古人天象观测的最实际的应用,历法便在百姓生存与贵族统治的双重需求下诞生了。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观测工具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制造工具的天赋,圭表、漏壶、浑仪、浑象,每一件都显示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天象观测仪器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元朝以后,这些仪器的制造水平也停滞不前,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这些精美的仪器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档案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国家。打开古代地震档案会发现:有智者超前地发明仪器观测地震,也有勇者身处险境去记录分析地震,更有许多无名史官记录下两千多年的地震资料,让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脚下的大地何时会发脾气。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上) 远古时期,人类靠打渔、捕猎采集着野果为生。农业的产生让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文明之路。从此人类开始了定居、耕种、养殖的生活……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不同于大多数英文系的女生,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也不同于大多数女生,我很喜爱天文。所以,我决定谈一谈我所喜爱的天文,而为了切合本课程的要求,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而根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而最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我们的先人在科学技术还不怎么发达,没有很多的仪器或者技术来做辅助的时候就能够发明出那么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将自己的眼光早早的就投射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中去。那么下面就让我根据资料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仪器吧。 浑仪: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测量工具之一,是一种与浑天说密切相关的天文仪器,由於浑仪的结构是以多个同心圆来模拟天球,所以它的出现不早於落下闳时代(104BC),所以浑仪的出现也不会早於此。 纪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六十度以内任一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简仪:主要由一架赤道经纬仪和一架地平经纬仪组成,另外底座上还开有水平沟,并装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准仪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经纬仪的北极端还设有一个候极环,用以校正仪器的极轴指向。 地平经仪:由於明末历局筹设之时正逢与后金交战时期,因此在经费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明末所制造的天文仪器多半是木质结构,再包上铜,至清康熙年间,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在康熙八至十二年(1669-1673)间,以铜为材料铸成六件新的天文仪器,此地平经仪即其中一架,它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按照欧洲古典仪器的风格设计的,可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 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象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 赤道经纬仪:由南怀仁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用於测定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由於南怀仁将许多仪器的功能简化,因之他的天文仪器彼此可以相互参校,在南怀仁所著的《灵台仪象志》一书当中就编有黄道、赤道及地平三种座标间的互换表。 地平经纬仪:继南怀仁之后,清政府又相继制成两架大型仪器,此为其一,制造於清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高中语文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1、天文、历法、地理 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夏朝:相传有了历“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制作地动仪和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他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唐朝: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有利于安排农事。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思考与认识: 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天文学发展史期末论文 题目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 院系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姓名赵正波 学号 114020310

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宇宙之大,宇宙之奥妙,吸引着人类为之探索。这一探索过程历经简单到复杂、愚昧到科学的变化。在这一过程,天文仪器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天文学家智慧的结晶,天才的发明。回首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领域,我们为之自豪。让我们去遨游于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长河,领略仪器的风采,感受仪器所带来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浑仪等,现在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它们各自的结构和作用。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了。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中 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 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 《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 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 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 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 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 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 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 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 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漏刻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最 古漏刻为西汉遗物,共3件,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 现。比较完整的传世漏刻有两件,均为受水型。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的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制造的。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 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 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 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 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 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 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 历法。 (左图为甲骨文干支表)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

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书经?胤征篇》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诗经?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1%。 夜中星陨如雨——流星的记录 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闪而逝,这就是流星。有时候还能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好像下雨一样,这就是壮观的流行雨现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际空间中称为流星体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 中国人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早于其他国家。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 星见于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第一部分天文知识 一、天文简史 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祖冲之在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钟。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土又督造了6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欧洲在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二、四象、星宿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叫黄道。古人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南、西、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此即所谓“四象”。简要地说,四象就是四种表示星的形象。 古人又将每象分七宿(宿念休xiu,即一撮星的宿舍),则四象共二十八宿。下面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东方苍龙,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呈现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势。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有二星,角宿一去黄道不远,角宿二位于黄道线上。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礼·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 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 天文观测记录 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 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 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 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 “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0 ”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0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0 《书经.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0 ” 有人根据其记 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

王六年 ,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 年至771 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北京、安阳、洛阳、江陵、西安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 次日食进行了检验。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 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 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 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 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2.月食据北京天文台等单位从收集的资料中统计得:从春秋到清初,我国史书中记录的月食900 多次。甲骨卜辞中记有 口丑卜宾贞……六日口午夕月有食乙未洒……。 癸末……之夕月有食。 旬壬申夕月有食。七日己未庚申月有食。乙酉夕月有食,八月。 据专家的考证,这几次月食是武丁世的可靠记录。 3.太阳黑子 我国是最早对太阳黑子进行连续记载的国家。公元前140年《淮南子?精神训》中已有“日中有骏乌”之说,对太阳黑子做出明确记载的是《汉书.五行志下》: “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河平元年为公元前28 年,这是世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明确记载。从汉河平元年到明末为止,我国共有100多次太阳黑子的记录。这些记录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等。欧洲直到公元九世纪才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留存下来。我国关于太阳黑子的纪录为太阳黑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4.彗星彗星是比较罕见的天象,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它。我国可靠的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 “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鲁文公十四年为公元前613年,这里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据专家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 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 年)的两千多年里 ,哈雷彗星共出现过29次,每次我国都有详细地记载。 在我多古代的文献中还记录了不少其它的彗星,从殷商时代起到公元1911 年,我国记录的彗星不少于360次。虽然,其中有些记载的并不是彗星而是新星、超新星或北极光等其它一些天象,但是一般记作彗星、孛星、星孛的,大多数都是彗星。 在我国记载的彗星中,有些还对彗星的形状作了非常详细地描述,长沙马王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同步练习: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四模)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的农书,被欧美学者称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这部著作是() 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 C.《农书》D.《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6世纪”“黄河流域”“农书”等信息可知是《齐民要术》,故选B 项。 【答案】B 2.(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1620年英国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论》中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在此基础上,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更能说明问题。”按此说法,下列最不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 ①四大发明直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③任何科技发明的结果都是有益的 ④四大发明自古以来享誉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四大发明并没有直接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排除③; 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3.(2011·大庆实验中学模拟)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A.《中国通史》对分封制的评述 B.史书《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 C.《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述 D.《九章算术》记载十进位计数法 【解析】A、C、D三项都是后人的记述和评价,并非原始资料,应排除三项。 【答案】B 4.(2011·沈阳联考)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和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观点;“纸卷轴”反映的是造纸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发展历程: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改进。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 ①发展历程:火药的发明始于古代炼丹术。唐末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②影响: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堡垒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 ①发展历程: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 ①发展历程: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代表为《金刚经》),北宋(11世纪中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 ②影响: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数学 ①《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算盘,后来演变为算盘。明清时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商业繁荣)。明朝时,珠算已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区。 3.天文历法 ①中国古代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西汉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 ④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造浑仪,制出简仪。 ⑤历法:夏朝时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

天文学试题

天文学试题集 一. 填空题 1.依据天体存在的形态,把天体分为以下三类:( )、( )、( )。 2.依据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分类,把天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 (2) ( ); (3) ( )。 3.根据天文学的发展和其研究的内容,将天文学分为:( )、( )、( )。。现在又发展了( )和( )等;天体物理学又分为( )和( )。 4.天体力学的主理论基础是( )和( )。 5. km y l )(..1 6.早期及古代的天文学的内容本质就是( )。 7.我国古代在天文学的成就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 )、( )、( )。 8.在仪器制作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 )。 9.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是:( )、( )、( )和( )都是用射电望远镜。 10.按照望远镜聚光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 )和( )。 11.我国古代唯物宇宙观对于天地的关系有三种学说,分别是( )、( )、( )。 12.牛顿的无限静态宇宙学模型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是( )(西里格佯谬)和( )(奥勃斯佯谬或称黑夜问题) 13.由于地球公转平面和自转平面的不一致,黄道和天赤道存在一个( )交角,称为( )。 14.天文学中最常用的坐标系有( )、( )、( )和( )。 15.地球上任何观测点的天极高度等于( )。 16.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 )、( )和( ) 17.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全天划分为( )个星座。其中黄道天区( )个,北天天区( )个,南天天区( )个。 18.恒星命名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 )、( )。 19.恒星的运动速度可分解为两个分量:( )和( )。 20.当恒星离我们而去时,它的谱线波长增加,称之为( )。当恒星向着我们而来时,它的谱线波长减少,称之为( )。 21.恒星距离遥远,测定恒星距离十分困难,天文学家通过( )、( )、( )等方法测定恒星的距离。 22.由于天体间的距离遥远,如用普通的距离单位表示,天体的距离将是真正的“天文数字”,天文学上有自己常用的单位,它们是( )、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古人论天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3.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 星划分成组,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 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星座,中国古 代叫做星官。283个星官,命名就像一 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 人、织女、斗、箕等;有皇族和为皇族 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女 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 九卿等。 4.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 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 儿童之谣也。(语出顾炎武) 5.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 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上,记 载着各种类型的彗星、太阳黑子;西晋 发掘的汲冢书中,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 陨石雨记录。 6.为什么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禁 城”?因为天顶拱极又称为紫微垣,是 皇权的象征。《后汉书》:“天有紫微宫, 是上帝之所居也。” 7.北极星在天空中看起来固定不动,中国 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 中国古代,北极星因为其特性被称为 “帝星”。意为群星之主。“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 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 8.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 玉衡、开阳、摇光。斗柄指东,天下皆 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 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9.太微垣出现在春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上 垣,象征行政机构,星名亦多用官名命 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 大夫等。 10.天市垣出现在夏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下 垣,象征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 的地方。“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所以, 天市垣的左右垣各星都是用诸侯的名 称。 11.秋冬季星空宛如战场。河鼓、右旗、天 垒城、垒壁阵、羽林军、九州殊口、军 井、军市、天狼等星。 12.二十八宿依次为:东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井鬼柳星张翼轸。“人生不相见,动 如参与商。” 13.四象:东方苍龙(二月二龙抬头),西 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蛇合 体,北方玄武大帝脚下神兽左蛇右龟)。 14.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人划分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 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等十二星次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 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 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扪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星 分翼轸,地接衡庐。” 15.七政:金木水火土(五纬)日月,或称 七曜。 16.五十年退一度。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 祖冲之的《大明历》。 17.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小雅》;明 星有烂——《郑风》;七月流火——《诗 经》流火指的是心宿。 18.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 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 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19.每月的第一天——朔;初三——朏;最 后一天——晦;大月十六、小月十五— —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0.三正:夏正(建寅的农历月份,就是现 行农历的正月)殷正(建丑,即现行农 历的十二月)、周正(建子,即现行农 历的十一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 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