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

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

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
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

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

张国庆

潜山县森防站

二〇〇七年七月

目 录

第一章 研究工作报告 (4)

1.项目的意义 (4)

2.同类研究概况 (4)

3.指导思想 (8)

4.项目区概况 (8)

4.1自然概况 (9)

4.2 森林地形 (9)

4.3 水系 (10)

4.4森林气候 (10)

4.5 森林土壤 (10)

4.6森林植物区系 (11)

4.7森林资源 (11)

4.8马尾松毛虫发生概况 (12)

5. 保障体系 (13)

5.1建立了保障组织 (14)

5.2将项目纳入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 (14)

5.3建立了健全的技术保障体系 (14)

5.4可靠的经费保障 (14)

6.项目开展情况 (15)

6.1项目组织 (15)

6.2项目工程设计 (15)

6.3项目管理 (16)

6.4项目计划完成情况 (17)

第二章 技术研究报告 (18)

1.研究成果摘要 (18)

1.1技术特征——主要技术创新点 (18)

1.2项目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18)

1.3技术成熟程度 (19)

1.4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19)

1.5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 (19)

1.6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20)

2.项目研究技术方案 (21)

2.1研究目标 (21)

2.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2.3技术路线 (25)

3.项目区布局 (25)

4.技术措施 (27)

4.1营林技术措施 (27)

4.2生物防治措施 (27)

4.3物理防治措施 (28)

4.4无公害农药防治措施 (29)

5.研究成果 (30)

5.1松毛虫监测技术 (30)

5.2分类施策 (35)

5.3防治指标的确定 (36)

5.4选择可行的防治方式 (37)

5.5防治措施 (37)

5.6防治质量及防治效果要求 (41)

5.7试验结果分析 (41)

第三章 项目效益分析 (47)

1.经济效益 (47)

2.生态效益 (48)

3.社会效益 (49)

附件 (50)

附件一 有关图片 (50)

附件二 潜山县国家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松毛虫监测、预测预报办法 (57)

附件三 潜山县马尾松毛虫国家测报点布置一览表 (60)

附件四 安徽省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潜山项目区总体实施方案 (61)

附件五 潜山县马尾松松毛虫测报防治技术细则 (66)

附件六 潜山县松毛虫测报工作细则 (71)

附件七 潜山县松毛虫测报员工作细则 (76)

附件八 潜山县灯光诱蛾防治松毛虫技术细则 (82)

附件九 潜山县防治马尾松毛虫烟雾机操作细则 (83)

附件十 潜山县松毛虫性信息素技术监测预测示范技术实施方案 (85)

附件十一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90)

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

第一章 研究工作报告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潜山县历史性病虫害,过去一直采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松毛虫抗药性增强,天敌杀伤,环境恶化。为了寻找安全、实用、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方法,控制松毛虫灾害,我们从2001年越冬代松毛虫开始,进行了无公害防治研究。

1.项目的意义

推广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基本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培养健康森林,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举措;抓好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不仅能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促进绿色食品生产,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2.同类研究概况

由于DDT出现,害虫防治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DDT的杀虫效力十分显著,一般只用微量即能有效杀死害虫。它同时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它对除螨类及软体昆虫以外

的多种昆虫都有效,而且药效极长,在室内使用一次,药效可维持几个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和林业上,十分有效地消灭了许多农林害虫。

随后,一些新型农药问世,这些新型的合成有机杀虫剂如此高效,以致多数人认为害虫防治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只要用好这些化学药剂,就可以消灭掉所有害虫。如1948年曾有人预言(Arundel,1948),用DDT喷洒,可以将全世界的家蝇消灭光。

但这一乐观想法很快就破灭了。由于家蝇对DDT产生了抗性,在不到10年中,DDT对它们由十分有效逐渐变得基本无效,许多其它害虫也对DDT及其他一些有机杀虫剂产生了抗性。由于大剂量大范围地使用化学农药,没有做到科学用药和安全用药,由此产生了农药综合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对植物的直接影响。农药可抑制或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急性药害可使叶片或果实出斑点、黄化、失绿、枯萎、卷叶、落叶、落果、萎缩、簇生等,慢性药害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减弱,花芽形成及果实成熟延迟,矮化、畸形,味道及色泽恶化等。

(2)农药对人畜的毒害。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直接进入人畜体内,造成直接危害;另一方面植物体内、土壤、水中的农药残留,通过饮食或食物链间接进入人畜体内,危害健康。急性中毒时,出现昏迷、呕吐、抽搐、痉挛、呼吸困难、粪便失禁等症状。慢性中毒时,引起人畜内脏机能受损,正常生理代谢受

阻,有些农药残留物能致癌、致畸或致突变,并且影响遗传和生殖力;人类处在生态金字塔顶端,由于富集作用,农药对人类的危害被放大,从而危害人类生存安全。

(3)农药施用后对植物的直接污染。农药施用后,可渗透到植物角质层或组织内部,在植物体内输导,残留于果实、枝叶等部位,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畜。农药对植物的污染程度取决于农药的性质、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特性,即由农药性质的稳定性、穿透力和植物吸收能力大小决定的。性质稳定的内吸剂,尤其是消失缓慢的内转毒性的内吸剂和对植物穿透力强的农药,其污染特别突出。

(4)农药对周围生物群落的影响。农药可对害虫的天敌、对传粉昆虫、对水生生物、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可杀伤害虫的天敌,打乱生物间的平衡,会引起害虫种群数量急剧上升;也可使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等。

(5)使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对某种有害生物连续施用一种或同类农药,往往会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致用药浓度和施药次数不断增加。此外有些农药直接刺激害虫后,会使它们的繁殖力突然增强,从而使害虫大发生。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有害生物防

治从DDT的合成与应用开始了害虫防治的第一次革命———单一防治,然后经历了综合防治(Integreted Pest Control,IPC)、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全部种群治理(TPM)、全部种群治理(AMP)、生态防治、工程治理、可持续治理和分类治理、森林保健等理论阶段。

在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方面,北京市通过3年观测摸清了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油松毛虫各虫态发生期与物候期的关系,采用漏斗法调查油松毛虫越冬基数,使2001年、2002年虫口密度的准确率分别提高了73.3%和54.6%,有虫株率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3.3%和15%。应用有效基数预测法对2003年、2004年油松毛虫发生量进行预测,发生量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96.4%和95.8%。在测报基础上对油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油松毛虫防治的新剂型-20%米螨胶悬剂,大面积采用仿生物制剂灭幼脲Ⅲ和灰喜鹊无公害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北京地区油松毛虫的危害,保护了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

湖北省红安县2006年部分地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发生严重,发生面积共3.5万亩,平均虫口密度25条/株,最高80条,虫株率在80%以上。为了减少虫灾造成的损失,红安县森防站使用生物农药森得保喷粉防治,防治效果达80%以上,同时采用白僵菌进行巩固防治,并在松毛虫成虫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有效地防治了马尾松毛虫。

2006年湖北省随州市森防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

针,确定以经济、简便、有效的原则开展越冬代松毛虫防治,在低虫口区沿公路两边、山顶人工喷洒白僵菌开展预防,以阻止虫情扩散,确保不成灾;在轻度发虫区,采取人工高密度喷洒白僵菌,以达到防治作用;在中度发虫区,人工喷洒溴氢菊酯液剂,降低虫口密度,同时喷洒白僵菌粉剂。通过防治,防治效果达90%以上,有效控制了马尾松毛虫的扩散和蔓延,随着白僵菌的侵染,虫口密度将会继续下降,确保了随州市的森林安全。

通过上述地区无公害措施防治松毛虫分析,可以看出,无公害措施防治松毛虫,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虫情,还可以持续发挥生物农药的作用,实现松毛虫持续控制,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紧紧围绕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应急减灾体系建设;突出防控重点,强化保障措施,坚持依法治理;大力推进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保护环境,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项目区概况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总面积169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开发区、185个村(居委会),人口57.2万。

宜林山场140.8万亩,水面9.6万亩,耕地36万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潜山是旅游圣地。境内的古南岳天柱山以雄、奇、灵、秀的自然景观著称于世,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

潜山县2006年社会生产总值3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4元。2006年末金融各项存款余额31.1亿元,贷款余额22亿元。

4.1自然概况

潜山县地形复杂,蕴藏着多种生物资源。全县维管束植物共有1653种(包括变种),隶属于173科748属1653种。其中木本植物658种,隶属于88科259属,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7种。天柱山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植物地理成分组成上兼有温带、亚热带的特色,是研究植物区系的良好基地。全县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木本纤维、木本香料和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栽培和野生果树有80多种,被誉为“果品之王”的猕猴桃山地普遍生长。药材资源有900多种,还有200多种花卉和庭院绿化树种。森林群落繁衍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有很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兽类和鸟类,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6种。

4.2 森林地形

根据地貌特征和区域差异,全县可划分为西北部中低山区、山前

丘陵区和东南圩畈区。县境内,山川交错,岗峦起伏,山形各异,有尖、岭、山、寨、岩、凸、石、背、坦、坪等,有名称的有197个,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15个,800米至1000米的14个,500米至800米的72个,500米以下的96个。主要有1峰、3凸、6岩、14山、16寨、18岭、36尖。

4.3 水系

潜山县地跨皖河、菜子湖两大水系,菜子湖水系发源于岳西双坪尖及同安寨,经枞阳入长江。皖河水系发源于桃园寨、黄沙岭、天堂尖,经石牌入长江。

4.4森林气候

潜山县地处大别山南坡,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适宜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各种林木生长。

潜山历年平均气温16.3℃,最高年17.2℃,最低年15.6℃。山区平均气温低于圩畈地区,历年平均气温9—1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8℃,≥30℃平均日数76.3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3.4℃。

潜山历年平均降水量1336.7毫米,最多年份为2199.4毫米,最少年份为722.5毫米。全年降水6月份最多,为250毫米;12月份最少,为31.5毫米。

4.5 森林土壤

全县共划分8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841个土种,其中森林土壤7个土类12个亚类38个土属72个土种。7个森林土类为:草

甸土土类、棕壤土类、黄棕壤土类、红壤土类、石灰土土类、紫色土土类、潮土土类。

4.6森林植物区系

潜山县地处大别山南坡,典型地带性的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属于华东植物区系,与华中、华南及西南区系亲缘关系较为密切,常绿阔叶乔木树种主要有栲属、青冈属、石栎属、润楠属、樟属、冬青属。落叶阔叶乔木主要有栎属、榆属、朴树属、木兰属、椴属、柿树属、槭树属、樱属、柳属等。常见的灌木有山胡椒属、杜鹃属、胡枝子属、野茉莉属、紫金牛属、山矾属、紫株属、荚蒾属、柃木属、鼠李属、卫矛属、野桐属、榕属、石楠属等。藤本攀缘植物有崖豆藤属、清风藤属、爬山虎属、弥猴桃属、络石属、菝葜属等。草木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百合科、唇形花科、报春花科、蓼科、毛莨科、十字花科、豆科、荲菜科等。历史上天然森林苍翠茂密,保存完好,近代不断遭到严重破坏。

潜山县地带性的植被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垂直带谱的基带。全县主要植被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及人工植被。

4.7森林资源

潜山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总面积93883.9公顷,有林地面积86608公顷,林木总蓄积量374.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1%。在有林地中,松林面积69841.8公顷,占有林地的80.64%,松林蓄积量334.09万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89.19%。

4.8马尾松毛虫发生概况

我县属于马尾松毛虫2-3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是我县历史性森林病虫害。据县志记载,1746年(乾隆十一年)、1920年、1931年、1941年我县松毛虫大发生,“毛虫身长三寸许,食针叶,树死如烧”。建国后,我县每年均有马尾松毛虫发生,其中大发生面积超过1万公顷的年份有1953年、1963年、1977年~1988年、1994年、1996年、

(1)发生区域

我县南部丘陵地区为马尾松毛虫常灾区,一般年份都有低虫口存在,但不形成灾害,其中黄铺镇的陈桥村、云峰村和痘姆乡的求知村虫口密度较高,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后,也不成灾。在大发生年份,我县的北部低山区,危害比较严重,为偶发区。在距丘陵地区较远的深山区为安全区,松毛虫不会发生危害。

(2)发生周期

由于传统的化防对环境(尤其是松毛虫天敌)造成的伤害,在我

县,马尾松毛虫呈周期性大发生,大发生周期一般为6~7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周期呈缩短趋势。自从2001年开始进行无公害防治研究以来,由于无公害防治措施发挥作用,基本实现了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近几年正处在大发生周期,我县松毛虫虫口密度一直处在很低的状态,没有形成灾害,并呈继续下降趋势。

(3)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生活史

第一代在6月6日开始出现少数幼虫,6月15日卵孵化基本结束。卵孵化高峰期在6月9至12日。7月20日老熟幼虫开始结茧,结茧盛期在8月1日至3日,8月10日结茧基本结束。8月6日少数成虫出现。成虫高峰期(羽化、产卵期)在8月11日至13日。8月16日产卵基本结束。

第二代幼虫于8月28日少数出现。九月份各虫态都有,但大部分都是一至二龄幼虫。霜降后幼虫早晚或气温低于10℃时停止取食,三龄幼虫钻树皮缝或树梢群集或在幼树基部草丛中越冬。

第二年春气温高于10℃以上开始上树取食。这代虫叫越冬代,4月30日少数幼虫开始结茧。结茧盛期在5月14日至16日,5月20日结茧基本结束。5日18日少数成虫出现,成虫高峰期在5月28日至30日。6月6日第一代幼虫开始再现。海拔每升高100米,虫态变化向后推迟1天左右。

5. 保障体系

建立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项目保障体系,是确保项目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研究项目的基础。为保障本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潜山县林业局和课题组建立了一套可行的保障体系。

5.1建立了保障组织

项目得到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县林业局把项目研究列入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及时成立了组织领导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研究课题组,由课题组专抓项目研究工作,使项目研究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

5.2将项目纳入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

我县非常重视林业科技工作,“六五”、“七五”期间,中国林科院在潜山建立基地,开展了松毛虫国家攻关项目研究;“九五”、“十五”、“十一五”潜山县林业规划将科技兴林、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列为规划主要内容,同时将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列为重点。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县把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项目作为马尾松毛虫工程治理项目中一个重点子项目予以支撑。

5.3建立了健全的技术保障体系

开展项目研究,雄厚的技术是根本保障。潜山县林业局以项目课题组为技术核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后盾,以县森防站和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基础,以有关乡镇林业工作站为技术网络,形成了一支由初、中、高级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保障体系,全过程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林间作业、防治效果监测。

5.4可靠的经费保障

为了保障项目研究的经费投入,县林业局多方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共争取项目经费492.8万元,其中省财政拨付防治经费75万元,县财政拨付防治经费5万元,县林业局投入防治药械等经费248.5万元,有关乡镇投劳折合经费164.3万元。

6.项目开展情况

6.1项目组织

对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潜山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县林业局作为项目实施单位,2001年成立了项目课题组,课题组由分管局长和森防站技术人员组成,分管副局长任组长,森防站长任副组长,课题组全面负责工作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管理监测、调查总结、应用推广、效益分析等工作。小组各成员对成果创造性贡献如下:

(1)涂金波,工程师,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组织项目实施、检查监督项目施工质量。

(2)胡德松,高级工程师,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组织项目林间作业,检查监督施工质量,负责项目试验数据观测、数据分析。

(3)张国庆,工程师,负责项目总体设计,负责项目实施规划设计和试验作业规划设计,组织项目林间作业,检查监督施工质量,负责项目试验数据观测、数据分析,撰写技术报告。

(4)汪赟,工程师,负责项目规划设计,组织项目林间作业,检查监督施工质量。

在课题组统一领导下,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项目的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项目研究从2001年3月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正式开始组织实施。

6.2项目工程设计

课题组按照课题工作方案和《潜山县国家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松毛虫监测、预测预报办法》、《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防治技术细

则》、《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工作细则》组织林业技术人员调查虫情,发布虫情预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课题工作方案和《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防治技术规程》逐片进行规划设计,将项目任务落实到小班,逐小班进行林间防治作业设计。项目工程规划设计技术含量高,符合项目研究需要。

6.3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实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强项目各项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施工质量。

(1)严格执行项目计划。项目工作紧紧围绕工作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开展各项工作,使虫情监测预报、施工作业设计、林间防治作业、防治效果调查、检查验收等有序进行。

(2)狠抓计划落实。课题组成立后,首先是制定工作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选择试验地点和推广应用地点;然后根据虫情,制定年度作业计划;再次是分解作业任务,进行林间作业设计,将任务落实到小班。

(3)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质量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与水平的高低,为此,课题组组成人员在主持人的统一领导下,分片负责,在工程规划设计、虫情监测预报、作业施工、防治效果调查等关键环节,与当地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一起深入林间,进行技术指导,

组织专业防治队伍进行防治作业,并监督施工质量,严把施工质量关。在不同的施工环节,课题组人员对照设计要求,进行验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实施高标准、高质量。

(4)积极筹措项目研究资金。本项目研究没有国家专项资金,项目经费主要依托省林业厅拨给的防治专项经费和县林业局从林业基金拨付的防治经费,县财政也拨付了一定的专项防治经费予以支持。在资金管理中,课题组狠抓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确保项目研究正常开展。

(5)认真搞好宣传工作。为充分提高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县林业局积极开展项目工作宣传,广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作用、科学防治的必要性和本项目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宣传,使项目实施区的群众积极支持并自发投入项目研究,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

6.4项目计划完成情况

经过六年的项目研究,项目计划任务全部完成。项目完成防治作业面积54755.4公顷,虫口减退率在90%以上。2001~2006年完成项目投资492.8万元,其中省财政拨付防治经费75万元,县财政拨付防治经费5万元,县林业局投入防治药械等经费248.5万元,有关乡镇投劳折合经费164.3万元。

第二章 技术研究报告

1.研究成果摘要

1.1技术特征——主要技术创新点

项目采用先进的性引诱、灯诱等先进的测报技术,结合地面调查,发布准确的虫情预报,进行精细的林间防治作业设计;根据不同发生区类型,分类施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诱导形成抗松毛虫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使用植物源农药、仿生农药进行防治,降低虫口密度,结合先进的灯诱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达到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目的,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对生态系统扰动小。

1.2项目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通过设置对照区,比较防治效果。对照区使用红太阳集团南京第一农药厂生产的毛虫净喷烟防治。

无公害农药防治:通过样地观察,马尾松毛虫虫口减退率在90%以上,样地内活非标靶昆虫个体数是对照区的2.5倍以上。

生物农药防治:通过样地观察,马尾松毛虫幼虫、蛹白僵菌当代感染率在31%左右,CPV喷雾小班内当代感染率在91%以上,样地内活非标靶昆虫个体数是对照区的4.1倍以上。

灯光诱蛾防治:在高虫口区灯光诱蛾,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平均每夜每盏灯可以诱杀马尾松毛虫雄虫1823头,雌虫2466头。通过马尾松毛虫雌虫解剖,在高峰期内,诱杀的雌虫中,腹内平均存卵数为

321粒,效果非常明显。

营林措施:通过补植阔叶树、封山育林等措施,小班内林下植物种类增加154.5%,盖度增加124.4%;林内昆虫种类增加191.3%,数量增加271.2%,其中马尾松毛虫天敌数量增加332.6%。

国内外目前尚无同类项目研究,项目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相关类似研究课题相比,理论基础可靠,研究手段先进,观测数据完整。

1.3技术成熟程度

本项目研究技术建立在森林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森林健康等理论基础之上,理论基础可靠,研究深入。项目通过反复对比试验,将营林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科学组合,实用性强,简单易学,容易推广,技术成熟度高。

1.4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通过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探索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的技术措施,实现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措施对环境无污染,不伤害天敌,促进林区绿色食品生产,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区经济和谐发展。

由于本项目研究技术建立在森林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森林健康等理论基础之上,本项目技术稍加改造,同样可以适用于农业和其他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

1.5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

①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需求,可以促进林区绿色食品产

业发展,是实现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的首选模式。

②项目技术实用性强,操作简便易学,容易推广。松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松毛虫是我国主要森林虫害。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不仅仅适用于马尾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同样也适用于其它松毛虫的控制,推广地域广阔,技术推广成效高。

③项目研究深入,理论基础可靠。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在森林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和森林健康理论基础之上,项目技术略加改造,同样可以适用于其它有害生物治理。

④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各项措施对环境扰动小,无污染。

目前在项目区推广应用面积53658.4公顷,并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项目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6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由于项目缺少资金和设备,以及试验范围仅仅局限在潜山县,试验对象局限在马尾松毛虫上,项目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①在研究中,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数量生态学和经济学分析,有待在资金和设备允许的条件下进一步完善。

②由于试验范围局限在潜山县范围内,试验中获得的数据不够完备,有待于在其他县区推广时补充完善。

③由于试验对象仅仅局限于马尾松毛虫,将本项目研究技术应用于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试验。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 246300) 摘要: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 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 ,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暴发期;增殖期;种群动态;生命表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一种暴发性森林害虫,大量的历史记录和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每隔3~5a大爆发1次。根据马尾松毛虫发生过程特点,柴希明(1995)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分为渐进发生型、暴发发生型、扩散发生型、低密度稳定发生型。根据成灾程度和频次,侯陶谦(1987)将发生区域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马尾松毛虫常灾区多为暴发发生型,偶灾区一般为渐进发生型、扩散发生型或低密度稳定发生型。 1.马尾松毛虫暴发周期虫口密度的分布 在2-3代类型常发区,马尾松毛虫暴发过程大体上经过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过程。据张真、李典谟(2008)研究,常灾区马尾松毛虫不仅虫口密度变动大,而且变动过程为从低密度迅速上升到高密度,中间没有过渡,而下降迅速,所以虫口密度分布成双峰型,且低密度频率高,高密度频率低。而偶灾区和无灾区变动幅度小,频率分布较为均 图1 马尾松毛虫1个暴发周期虫口密度的分布(张真、李典谟,2008) Fig.1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MPC during an outbreak period (Zhang Zhen,Li Dianmo,2008)[1]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贵池区发生范围较大,为害时轻者树木生长明显减缓,重者把松针全部吃光,状似火烧,造成松树成片枯死。为了尽量减少马尾松虫为害的损失,我们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观察和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分布及寄主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2 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翅展36-49mm,体色茶褐到黑褐;触角羽状,淡黄至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的横条纹,沿外横线的黑褐斑到内侧为淡褐色,中室白斑较明显;后翅中间阴现淡色斑纹。雌蛾较大,翅展42-57mm,体色较雄蛾浅,呈灰褐色;触角呈短栉齿状;中室白斑不明显。 卵椭圆形,初产时多为粉红色,也有淡绿、淡紫等,近孵化时呈紫黑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棕红色和灰黑色两种,鳞毛也有银白色和银黄色两种;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天鹅绒状的毒毛横带;身体两侧具白色长毛,并有灰蓝色纵带,由中胸至腹部第8节气门后上方的纵带处各有1白色斑点。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末臀棘细长,末端卷曲。雌蛹长26-33mm,雄蛹长19-26mm。茧薄,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外有散生黑色短毒毛。 3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地理分布而有很大的差异,长江流域的贵池区1年发生2-3代,但每年发生2代或3代的百分比并不尽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影响,此外与松树的受害程度、生长状况等等都有密切的

关系。当年平均温度在24℃以下,松树受害严重或生长势衰弱时,幼虫的发育就迟缓而且代数少;反之,幼虫发育就快,代数增多。 马尾松毛虫以3-4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来年2-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寿命4-10天,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多夜间交配产卵,产卵量一般为200-500粒。卵成堆或成串产于针叶上。卵期1周左右。 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啃食针叶边缘,使叶丛呈现枯黄卷曲,这种现象可作为发生动态的预测标志。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为害,啃食整根针叶,受惊后弹跳坠落;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口密度作依据。幼虫老熟后,在树上针叶丛间或树皮上结茧,但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常在树下灌木或地被物上结茧化蛹。 4 防治措施 1. 营林措施。(1)封山育林及营造混交林,提供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松毛虫的栖息环境;(2)选种抗虫树种,如火炬松有较强的抗虫性。 2. 做好测报工作。由于松毛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因此做好虫口数量变化监察是及时控制虫灾的前提。监察重点应放在常灾区,尤其是那些“虫源地”。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振落法。用木锤或硬木棒连续快速猛击树干,将树上的幼虫振落在地,然后点算虫数。(2)性激素监测法。用人工合成的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捕雄蛾,了解林间虫口密度。(3)黑光灯诱测法。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夜晚开灯诱捕,从中掌握虫情。 3. 生物防治。(1)施放白僵菌。在幼虫越冬前(11月中、下旬)和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马尾松毛虫属、。分布于我国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亦为害、、。 为害情况初龄幼虫群聚为害,松树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以上食量大增,将叶食尽,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枯死。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着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卵)近圆形,长毫米,粉红色。(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各龄头宽体长见表。(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发生规律河南1年2代、广东3-4代、其他省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缝隙中越冬。在浙江越冬的幼虫,4月中旬老熟,每年第1代的发生较为整齐。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多成块或成串产在未曾受害的幼树针叶上。1-2龄幼虫有群集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3龄后受惊扰有弹跳现象;幼虫一般喜食老叶。成虫有趋光性,以20时活动最盛。成虫、幼虫扩散迁移能力都很强,相邻的山林要注意联防联治。马尾松毛虫易大发生于海拔100-300米丘陵地区、阳坡、10年生左右密度小的马尾松纯林。各种类型混交林,均有减轻虫害作用,5月或8月份,如果雨天多,湿度大,有利于松毛虫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大发生。天敌: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虫期有红头小茧蜂、两色瘦姬蜂,幼虫和蛹期有姬峰、寄蝇和螳螂、胡蜂、食虫鸟等捕食性天敌,以及真菌(白僵菌)、细菌(松毛虫杆菌等)、病毒的寄生。 防治方法 1、加强预测预报。要有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以便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 取措施。 2、营林技术防治。造林密植,疏林补密,合理打枝,针阔混交,轮流封禁,保持郁 生,造成有利于天敌而不利松毛虫的森林环境。 3、生物防治。(1)白僵菌粉剂(每克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公斤,白僵菌油 剂每毫升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100毫升,白僵菌乳剂每毫升含量60亿孢子,每亩用量150毫升;(2)青虫菌六号液剂每亩100克,或苏云金杆菌制剂。(3)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5-10万头。(4)黑光灯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要狠抓越冬代防治。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 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用药省、效果好。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敌百虫粉剂每亩3公斤;超低容量喷雾可使用%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亦可采用20%伏杀磷每项亩10毫升。以及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0倍液,即用原药7-10克。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生态成因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生态成因 马尾松毛虫灾害是我国南方各省非常严重的一种森林虫害[1],严重影响着森林林木的生长,也危害着林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程度的因素很多,如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2]、气候因素[3-4]、森林景观结构[5]、生态系统的退化[6]、松林和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7]等多方面,其中马尾松毛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气候等因素难以人为进行改变,但是人类可以调整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立地类型等生态环境因素,如果能确定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将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生态环境因素包含很多因子,各种因子对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而且很多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如果不加以筛选和提炼,往往会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县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取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将复杂的多个生态因子进行综合、降维和简化,为分析马尾松毛虫灾害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试图能为防治马尾松毛虫灾害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为省会近郊,属湘中丘陵,27°55'~28°40'N、112°56'~113°36'E。长沙县林业用地面积9.08万hm2,有林地面积7.84万hm2,其中松林面积占总林分的79.5%。由于松林面积比重大,加上松林的林分组成结构较差,人类干扰严重,因此长沙县是马尾松毛虫的常灾县。 1.2试验方法 1.2.1生态环境因素调查 根据长沙县森林分布图、长沙县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表,分别对马尾松毛虫灾害重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轻度发生区进行初步探查,将每种类型分成多个样地区域,然后查取随机数表随机抽取样点进行调查。本研究在虫灾重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6个样方;中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7个样方;轻度发生区选取7个测点,18个样方;共调查51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400m2(20m×20m)。详细调查每个样方的单株虫口密度、坡度、坡向、海拔、林分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冠幅、林分起源、林木组成、优势树种等因子。 1.2.2数据分析方法

基于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混合模型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

第36卷第11期东北林业大学学报V o.l36N o.11 2008年11月J OURNA L O F NORTHEA ST FORESTRY UN I VER SI TY N ov.2008 基于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混合模型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1) 陈绘画崔相富杨胜利 (浙江省仙居县林业局,仙居,317300) 摘要针对BP网络具有局部精确搜索但易陷入局部极小、粒子群算法具有全局寻优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训练神经网络的新算法)))PS O-BP算法。根据相关系数法、均生函数法及逐步回归法分别选取 与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相关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和延拓均生函数序列作为样本的输入特征, 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与气象因子和延拓均生函数序列的PS O-BP混合模型。结果 表明:建立的各PSO-BP混合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3个,预报因 子数为6个时,3组预留有虫面积的平均预测误差为4.01%;虫口密度PS O-BP混合模型的隐层神经元个数为9 个,预报因子数为4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3.32%;有虫株率PS O-BP混合模型的隐层神经元个数为 9个,预报因子数为4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2.83%。上述3个指标的预测准确率均为100%。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粒子群神经网络;发生量;预测预报;PSO-BP混合模型 分类号T P183 O ccurren ce Forecasti n g of Dendroli m us pun ct a t u s Based on the N eu ral Network M i xed M odel of Par ticle Swar m O p ti m i zation/Chen H uihua,CuiX iangfu,Y ang Sheng li(the F orestry Bureau o fX ian j u County,Z he jiang P rov i nce,X i an- j u317300,P.R.Ch i na)//Journal o fN o rt heast F orestry U niversity.-2008,36(11).-88~91 PSO-BP al gor it h m,a ne w neural net work algo rit h m,was established by co mb i ni ng BP net w ork,which i s characterized by loca l accuracy search but easil y trappi ng i n l ocal m i nm i u m,w ith Parti cle Swar m Optm i izati on(PSO)w it h g l oba l optm i izati on. A ccord i ng t o re l ated coefficien,t m ean-generati ng function and step w i se reg ressi on methods,meteoro l og i cal factors corresponding to area o f i nfested wood,populati on densit y and the attacki ng rate o f D endroli m us punctat us W a l ker,and conti nuati on-mean-gen- erati ng f uncti on sequence w ere selected as t he character of m i po rted samples to establi sh t he PS O-BP m i xed mode.l R es u lts sho wed that t he established PS O-BP m ixed models had sati sfactory fi tti ng accuracy and f orecasting prec i si on.Under t he cond ition o f t he hi dden neurons i n nu mber13and f orecasting fact o rs i n nu mber6,t he average forecasti ng error o f3g roups of reserved are- a of i nfested wood was4.01%.In contras,t if h i dden neurons i n nu mber9and f orecasti ng factors i n nu mber4under t he PS O- BP m i xedm odel of popu l ati on densit y and t he attacki ng rate,the average f orecasti ng error o f reserved sa mples w ere3.32%and 2.83%,respecti ve l y.The forecasti ng accuracy of the above t hree i ndexes w ere100%. K ey word s D endro li mus punctat us;P arti c le s w ar m neura l net wo rk;O ccurrence quantit y;P red i ction;PS O-BP m ixed model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是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科学防灾救灾的基础。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的研究,在其未大发生前及时采取措施,可使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危害及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使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马尾松毛虫(D endro li mus punctat us W a l ker)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P inus m assoniana)的历史性大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及其种群数量变化,具有周期性暴发的特点,除受到其自身的遗传特性影响外,还受气候、林相、植被、食料和天敌5类因子的影响[1],但林相、植被、食料和天敌4类因子是定性变量,很难量化,更难以预测其变化。前人根据气象因子与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相互关系,利用逐步回归分析[2]、判别分析[3]、模糊聚类分析[4]、马尔可夫链分析[5]、区划分析[6]、灰色系统分析[7]等多种方法对其有虫面积进行预测预报;董振辉等还开发出有虫面积预测的专用测报软件[8]。但马尾松毛虫的危害不仅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也与其自身的种群动 1)仙居县科技局5仙居县林业主要有害生物数值预报的研究6部分内容(200628)。 第一作者简介:陈绘画,男,1968年9月生,浙江省仙居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7年11月2日。 责任编辑:程红。态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并且是非线性关系。近1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9-11],由于具有自适应学习和记忆联想能力,使得它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其预测能力大大优于多元回归分析和判别分析,因而人们又利用BP算法的原理和方法,建立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BP模型,预测其发生情况[12-15]。上述各研究或根据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情况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或根据时间序列原理建立马尾松毛虫危害情况的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没有同时考虑气象因子和马尾松毛虫前几代危害情况对当前危害情况的影响。另外BP算法是基于梯度的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6],主要是易陷入局部极小、学习速度慢、网络训练失败的可能性较大和引起振荡效应等。粒子群优化算法(Pa rtic l e Sw ar m O pti m i zati on,PSO)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系统初始化为一组随机解,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通过迭代搜寻最优值[17],所以用它来完成前期的搜索能较好的克服BP算法的缺点。本研究利用浙江省仙居县1983)1990年的各代马尾松毛虫虫情调查资料,将PSO算法、BP算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训练算法)))PS O-BP算法,来研究马尾松毛虫的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与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及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有虫株率的PS O-BP混合模型,对PSO-BP混合模型在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中的应用进行积极的探索。

影响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7(1):56~60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1006-687X 2001202225   影响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因素的重要性分析黄英姿 古德祥 张文庆 梁承丰1 林育红1 陈占芳2 李南林2 (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275) (1广东省林业厅森防站 广州 510173) (2广东省德庆县林业局 德庆 526000) 摘 要 运用列联表分析方法探讨了小班的林地起源、优势树种、地理、生长等因素对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小班的海拔高度和坡度是决定小班的马尾松虫灾发生类型的关键因素.小班的优势种结构、平均树高及郁闭度对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也有较大的影响.图12表1参2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小班;发生类型;列联表分析 C LC S763.712.48 ANALYSIS OF IMPORTAN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IDENCE TYPES OF D ENDROLIMUS PUNCTATUS H UANG Y ingzi,G U Dexiang,ZH ANG Wenqing,LI ANG Cheng feng1,LI N Y uhong1,CHE N Zhan fang2&LI Nanlin2 (State K ey Laboratory for Biocontrol,Institute o f Entomology,Zhongshan University,G uangzhou 510275,China) (1Forest Pest&Disease Control Station,Forestry Dept.o f Guangdong Prov.,G uangzhou 510173,China) (2Forestry Bureau o f Deqing Country o f Guangdong Prov,Deqing 526000,China) Abstract The in fluence of forest origin,dominant species structure,geographical and growing factors on the in2 cidence types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in a subcom partments were analysed using crosstable analysis.It was showed that the im portance factors deciding incidence types in a subcom partment were the elevation and the slope of the subcom partment.The dominant species structure,the average height of trees and the canopy density in a subcom partment migh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ncidence types of the subcom partment.Fig12,T ab1,Ref2 K eyw ords Dendrolimus punctatus;subcom partment;incidence type;crosstable analysis C LC S763.712.48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虫灾发生与否取决于其虫口数量,而其虫口数量的消长受着多种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和年份都有很大差异.有些地域由于其地理小生境的特殊性,使得该地域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害虫的繁殖、发育和生存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虽有虫害,却不成灾,在管理上被列为安全类;而有的地域则是害虫繁殖生存的天然良床,一遇虫害便能成灾,在管理上被列为常灾类;还有一类介于安全类和常灾类之间的地域被列为偶灾类.那么,具有什么条件的地域有利于害虫的繁殖和生存,以致于该地域成为虫害的常灾区?能够抵御虫灾的地域又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本文以小班(subcom partment,林业管理部门的专用术语)为地域单位,应用列联表分析(crosstabl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00207221 修改日期:2000211209 接受日期:2000212205方法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决定小班马尾松毛虫灾发生类型的重要因素,为害虫的科学治理奠定基础.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德庆县1994年10973个小班的二类调查(省级范围内的林业资源调查)资料,其中安全类小班5508个,偶灾类小班2616个,常灾类小班2849个(小班的马尾松毛虫虫灾发生类型依成灾的频率高低来确定,5a内马尾松毛虫大发生达2次及以上的小班界定为常灾类,10a内马尾松毛虫大发生为1次及以上的定为偶灾类,10a以上未发生过马尾松毛虫虫灾的定为安全类,数据由德庆县林业局提供).

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研究

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研究 发表时间:2016-12-13T10:22:48.5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2期作者:熊发旺[导读] 摘要:马尾松毛虫对于松树的健康生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是松树需要重点防治的主要害虫之一。 信宜市新宝镇林业站广东信宜 525300 摘要:马尾松毛虫对于松树的健康生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是松树需要重点防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马尾松毛虫防治的有效性,确保松树健康生长,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在农药最适浓度筛选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同一药液(4000倍液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使用静电和非静电喷雾的防治效果,在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可间歇性猖獗成灾,幼虫取食针叶,严重时松林形如火烧,成片枯死;松树被害后,轻者材积生长率下降,种子减产;重者致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招引其他害虫入侵,造成大面积死亡。因此,在松树种植中,必须对该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噻虫啉是一种新型氯代烟碱类广谱杀虫剂,具有较强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刺吸式和咀嚼式口器害虫高效,可用于该害虫的有效治理。而静电喷雾技术是高效、精确对靶施药技术之一,能大幅提高雾滴在靶标表面的沉积率和分布均匀度,使药物与害虫有更多接触机会,可有效降低雾滴粒径,使雾滴粒径谱变窄,显著提高生物靶标对雾滴的捕获能力,明显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因农药漂移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具有改善喷雾性能、提高防治效果和节省防治费用等优点,在发达同家受到广泛重视。为实现对马尾松毛虫的有效防治,文章将通过实验研究,研究分析在马尾松毛虫防治中,噻虫啉药剂静电喷雾施药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某村庄39林班20大班2小班、54林班27大班6小班内,试验地为杉、马混交林。39林班的马尾松2005年造林,树高5m,54林班的马尾松2000年造林,树高9m。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供试药械为3WF-600J型背负式静电喷雾喷粉机和3WF-3S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虫态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 1.3.2 农药浓度筛选试验采用对角线法,选择4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选5株标准株,分别编号,喷药后在每个样树上套袋(袋内装有50只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每块标准地面积为0.1hm2,各标准地相隔50m。在3块标准地内使用静电喷雾喷粉机喷雾,分别以6000、4000、2000倍药液喷洒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以喷到树冠为准,并设1块标准地喷施清水做为对照。施药后,分别于24h、48h、72h检查死虫数,计算并比较各浓度防治效果[公式(1)和(2)],确定最佳浓度处理。 (1) (2) 1.3.3 同一药液不同喷雾防治效果对比试验采用对角线法,在防治区内选择静电和非静电喷雾防治试验标准地各1块,对照1块,各标准地相隔50m,面积1hm2,每块标准地随机选10株马尾松树作为标准株,分别编号,喷药后在每个样树上套袋(袋内装有50只马尾松毛虫二代2~3龄幼虫),采用农药浓度筛选试验得到的最佳浓度40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后,分别于24h、48h、72h检查死虫数,计算并比较各浓度防治效果[公式(1)和(2)]。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最适浓度筛选 对不同剂量农药非静电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施药后72h校正防效分别为19.35%、58.06%、64.52%(表1)。校正防效数据经转换后,再经方差分析得表2。由表2可知这3种不同剂量之间显著水平α=0.0001<0.01,存在着极显著差异;进一步对3种不同剂量校正防效进行多重比较(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法)得表3,说明4000倍液和2000倍液之间差异不显著,而6000倍液与4000倍液、2000倍液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由此可确定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施药最适浓度为4000倍液。 表1 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非静电喷雾不同浓度药液防治效果 剂量均值C B A C89.710.170.0001 B91.42 2.240.0001 A29.9139.7541.52 施药方法药剂量 (倍液) 供试 虫数/ 头 死亡虫数/头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 24h48h72h24h48h72h24h48h72h 非静电喷雾6000(A)5021273042546030.6125.2619.35 4000(B)5027424854849642.8656.8458.06 2000(C)50334250668410055.1056.8464.52清水(CK)5061517123042

马尾松毛虫监测预报

马尾松毛虫危害状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监测预报 1、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江西、河南、安徽、陕西。主要危害马尾松,亦危害湿地松、火炬松。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虫口密度大时,将针叶食尽,如同火烧,严重影响生长,甚至死亡。人接触松毛虫毒毛,会患“松毛虫病”,是中国南方的主要森林害虫据我省各县县志记载,最早于1720年有松毛虫发生危害。如澧县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澧县五月早虫食松叶,至秋方解。1953年全省22县150万亩,1954年47个县493万亩。1983年,1988年,1995年,1996年,2003年都是松毛虫大发生年。70年代郴县华塘一片松林,90年代邵阳至新宁公路的边境段公路两旁的松林,通 道杉木桥至溪口公路两旁的松林都因松毛虫危害,引发人为

砍伐,连片的松林被砍得支离破碎,变成残林。松毛虫年平发生面积占全省年平发生面积的80%左右。 2、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成虫体色有灰白、黄褐、茶褐和灰褐色,雌成虫触角短栉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前翅有3—4条不显著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卵椭圆形,长约1.5mm,宽约1.3mm,粉红色,近孵化时为紫褐色。幼虫有黑白和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蓝黑色毒毛,腹部各节有片状蓝黑色,体两侧有白色长毛。老熟幼虫体长38-88mm。蛹体长20—37mm,纺锤体,红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长椭圆形,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毒毛。 ⑴、卵:卵椭圆形,长约1.5毫米,宽约1.1毫米,一半浅红色,一半红白色,卵产于未被害的针叶上,多成块成串。成堆成串地产在松针上。幼虫孵化后吃自已的卵壳。在没有寄生蜂的情况下,孵化率达90%以上。 ⑵、幼虫:虫龄体长(毫米)头宽(毫米) 13~8 0.6~0.9 28~12.6 1.0~1.3 311~20 1.5~1.7 417~32 1.9~2.4 527~50 2.6~3.1 638~65 3.4~3.7 幼虫脱皮一次虫龄增加一龄,以二代幼虫越冬的,可达8龄。一龄至三龄幼虫取食量少,一龄幼虫沿着松针边将松针咬成缺口,受害松弯曲变黄枯萎。1-2龄幼虫有群集性,受惊吐丝下垂,幼虫喜食老针。一龄二龄随风飘,二龄三龄蹦蹦跳。末龄幼虫取食量占幼虫一生总取食量的70%以上。在湖南以幼虫在树皮缝隙中越冬。幼虫在大松树皮的裂缝中越冬,也在幼树的枝梢针叶中越冬。如在2米以下树干树皮裂缝中越冬的幼虫数:福建建欧25%,安徽安庆56%,邵阳45%,东安84%。 ⑶、蛹(茧):茧长椭圆形,长30~46毫米,灰白色,茧表面附有毒毛。蛹为纺缍形,蛹长期2~29毫米,粟色或棕褐色,表面光滑。湘南越冬代结茧多在树下,湘中、湘北多在树上。 ⑷、成虫(蛾):有趋光性,飞行距离600~700米,最远20米。松毛虫天敌多。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 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可一旦失去平衡,生物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如捕杀鸟、蛙,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用高新技术药物捕杀害虫,反而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国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生物的特征在于有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生物圈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从而使地球显得生机勃勃,生态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灾难随之而来,人类常常扮演破坏者的角色,例如大量捕杀鸟,蛙,蛇,使老鼠等害虫横行!用化学药剂杀死田间天敌,使害虫更加猖狂。生物直接使人致命的案例比较少见,但生物灾难间接危害人类生命,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后果不亚于洪水,地震,战争。一场大的蝗灾,病虫害或者农作物瘟病,可使几百万公顷庄稼减产绝收,导致几十万人饥饿死亡。全世界农林作物被瘟病,害虫,老鼠,杂草等毁掉的产量约占1/3.动物,微生物传播的瘟疫,每年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给畜牧业带来惨重的损失!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生物灾害的含义 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其分类大致为: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二、生物灾害危及人类社会的主要表现 1.它直接导致人畜伤亡,据统计,1907年印度的一只老虎在被击毙前共吃掉当地人436名。20世纪最大的动物吃人案发生在1945年,缅甸兰里岛沼泽的鳄鱼,在一天内吞吃900人。1993年2月5日上午10点,我国内蒙突泉县某村遭群狼袭击,咬伤17人,咬死牲畜数十只. 2.它间接危害人畜如鼠疫,自纪元以来共造成数亿人死亡. 3.它危害农牧林业生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5.8%,病虫草害可夺去农作物产量的30%。具体以农业生物灾害为例,可发现生物灾害常会造成如下毁灭性灾害,即造成农作物面积减产绝收;导致农作物大批量变质;加剧经济损失及灾害扩大趋势。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概述 摘要:本文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营林防治四个方面概述了马尾松毛虫的预防防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营林措施;防治 An Overview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Abstract: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the prevention of prevention and cue to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through four aspects of physical method, chemical method, biological method, forest culture and management method. Key words: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biological control; forest management measures; prevention and cue.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毛辣虫、毛毛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是我国历史性森林害虫,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精光,远看枯黄、焦黑,如同火烧一般,常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因此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述了几种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方法,以期为松毛虫的防治实践提供参考。 1.物理防治方法 所谓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 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清除,以及近代物理最新成就的运用,可算作古老而又年轻的一类防治手段。针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主要包括人工防治和灯诱防治两方面。 1.1人工防治 1.1.1人工捕捉 早在1977年,湖南省郴州地区林科所就采用白僵菌、杀虫烟剂、人工扑捉三种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防治,迅速地控制了1500亩的松毛虫灾情。期间政府动员部分中小学生上山捕捉松毛虫,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灾情 1.1.2塑料围环 在松毛虫上树前,把宽4 cm的塑料条围树干缠绕,相互重叠1~2 cm,用图

中国的生物灾害

2.4中国的生物灾害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生物灾害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2)基于洪涝和旱灾对农业的危害,理解生物灾害加剧我国农业灾情的原因。 (3)学会分析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知道严格控制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生物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中国生物灾害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教学方法与手段 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比较法、读图分析法 集体备课记要 1.集体研讨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精心制作导学案。 2.学生自主完成自学部分,然后展示分享,后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大屏幕展示温故而知新的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展示森林虫害的flash动画,要求学生判断这是哪一类自然灾害?学生回答:生物灾害。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中国的生物灾害。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生阅读) 我们先来学习农作物病虫害,看大屏幕,农作物病虫害有哪些,主要分布区是哪?(学生看课本和图,教师板书) 一、农作物病虫害(板书) 读图由学生归纳:中国主要的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水稻病虫害和小麦病虫害。

出示中国水稻病虫害和小麦病虫害分布图 学生回答农作物病虫害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分布。(绘图画出秦岭淮河一线) 思考1: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是什么?(一分钟思考讨论)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危害 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了小麦和水稻病虫害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一种农作物病虫害。(展示棉铃虫图片) 拓展探究1我国棉铃虫的分布,找出主要分布区。 学生回答:位于新疆棉产区和黄河流域棉产区。 小组探究:棉铃虫应该怎样防止?(小组讨论2分钟) 1、农业防治。合理间套:棉花与玉米或大蒜间隔种植,整枝灭虫、灌水灭虫 2、生物防治。放虫灭虫、利用自然天敌灭虫。 3、人工防治。人工捉虫、抹卵灭虫。 4、物理防治。施肥灭虫、黑灯光诱虫、杨柳枝诱虫。 5、化学防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森林病虫害(板书) 森林病虫害分布图片 森林病虫害分布与什么因素有关? 气温和地形(教师指图) 课堂评价1农作物病虫害和森林病虫害(5分钟做题,2分钟讨论) 松毛虫是我国常见的森林害虫之一,喜食松针叶,松毛虫种群的暴发可引起松林成片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通过向松林中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根据材料及我国松毛虫危害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呈送2011年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设计方案的报告凤林防[2011]26号

凤林防[2012]29号 关于呈送《2012年越冬代马尾松毛虫 防治设计方案》的报告 市林业局: 目前,我县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为11963亩。其中:轻度5813亩,中度4450亩,重度1700亩,占全县松类总面积193400亩的6.18%。现将我县《二〇一二年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设计方案》随文呈报,请予审示。 实施本《方案》需要直接投入防治经费人民币壹拾叁万陆仟肆佰伍拾元整(136450元)。目前县财政拮据,林场贫困,实难筹集,请省、市主管部门给予酌情扶持。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抄报:省林检局 抄送:市林检局

2012年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设计方案 2011年底,我县松林保存面积为193400亩。据近期调查统计,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面积为11963亩,平均虫口密度1—5条/株5813亩,6条/株以上的6150亩,发生面积占松林总面积的 6.18%(详见附表)。 依据“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和《凤阳县马尾松毛虫灾害持续控制工程治理方案》,作如下设计: 1在平均虫口密度1—5条/株林内: 1.1 于2月至3月底前,在林间悬挂人工鸟巢箱600只(曹店林场、白云山林场各150只,大银山林场300只),引鸟治虫预防控制面积2250亩。 1.2 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向林间释放皖东微生物农药厂生产的白僵菌高孢粉100公斤(曹店林场30公斤,大银山林场30公斤,白云山林场30公斤,殷涧镇5公斤,红心镇5公斤),以菌治虫,预防控制面积2800亩。 1.3 5月上旬起,利用马尾松毛虫雌性成虫活体性引诱预防监测面积68亩。 2在平均虫口密度6条/株以上松林内: 2.1 使用河南安阳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灭幼脲3号悬浮剂防治6845亩。 2.2 施药后,按技术规程要求,及时检查杀虫效果,对漏喷或残留虫口以小班为单位统计平均大于1条/株的,应及时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松毛虫灾害治理经验谈 马尾松毛虫属、。分布于我国至以南各省。主要为害,亦为害、、。 为害情况初龄幼虫群聚为害,松树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以上食量大增,将叶食尽,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枯死。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体灰白、黄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条不显着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9个黑斑,翅中央有1个白点。(卵)近圆形,长毫米,粉红色。(幼虫)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胸部背面有2丛深蓝色毒毛,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长毛;各龄头宽体长见表。(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毛。 发生规律河南1年2代、广东3-4代、其他省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缝隙中越冬。在浙江越冬的幼虫,4月中旬老熟,每年第1代的发生较为整齐。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多成块或成串产在未曾受害的幼树针叶上。1-2龄幼虫有群集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3龄后受惊扰有弹跳现象;幼虫一般喜食老叶。成虫有趋光性,以20时活动最盛。成虫、幼虫扩散迁移能力都很强,相邻的山林要注意联防联治。马尾松毛虫易大发生于海拔100-300米丘陵地区、阳坡、10年生左右密度小的马尾松纯林。各种类型混交林,均有减轻虫害作用,5月或8月份,如果雨天多,湿度大,有利于松毛虫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大发生。天敌: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虫期有红头小茧蜂、两色瘦姬蜂,幼虫和蛹期有姬峰、寄蝇和螳螂、胡蜂、食虫鸟等捕食性天敌,以及真菌(白僵菌)、细菌(松毛虫杆菌等)、病毒的寄生。 防治方法 1、加强预测预报。要有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以便出现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 取措施。 2、营林技术防治。造林密植,疏林补密,合理打枝,针阔混交,轮流封禁,保持郁 生,造成有利于天敌而不利松毛虫的森林环境。 3、生物防治。(1)白僵菌粉剂(每克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公斤,白僵菌油 剂每毫升含量100亿孢子,每亩用量100毫升,白僵菌乳剂每毫升含量60亿孢子,每亩用量150毫升;(2)青虫菌六号液剂每亩100克,或苏云金杆菌制剂。(3)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5-10万头。(4)黑光灯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要狠抓越冬代防治。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是一年之中 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用药省、效果好。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乳剂或50%马拉硫磷乳剂,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敌百虫粉剂每亩3公斤;超低容量喷雾可使用%溴氰菊酯每亩1毫升、20%杀灭菊酯或20%氯氰菊酯每亩毫升、50%敌敌畏油剂、25%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40%敌敌畏+10%马拉硫磷)油剂,用量均为每亩150-200毫升;亦可采用20%伏杀磷每项亩10毫升。以及20%灭幼脲1号胶悬剂10000倍液,即用原药7-10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