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⑶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有什么妙处?

(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

【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

(2)不能。“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4)C

(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天上美丽街市图。第三节诗,诗人想象天河不甚宽广,牛郎能够骑着牛儿自由地来来回回和织女相会,因此这一节诗描绘的画面是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第四节诗写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闪”形容的明星,“点”形容的是街灯,“明星”会闪闪发光,但“街灯”需要点才能发光。因此不能互换。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这首诗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由的、理想的社会,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那么美,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自由,作者遣词造句的时候要符合整首诗所创设的意境,因此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这首诗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天上怎么会有街市,作者必须引导读者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这样联想才比较合理。故C分析正确。

(5)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主旨进行分析,这首诗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牛郎和织女也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样才符合诗歌的主旨,如果诗歌不这样改编,牛郎和织女还是隔河相望,就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背离。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

⑵不能。“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⑶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⑷ C

⑸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画面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⑶。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诗歌首节作用的能力。诗歌的首节作用和文章首段的作用比较接近,因此答题时应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

⑸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诗歌的意象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他所选取的意象必须与他所表达的感情相吻合。因此答题时应结合诗歌主旨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杨花本就是一种

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6.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C项有误。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故答案为:(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C项“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7.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4)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赏析。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

8.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

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1)A

(2)B

(3)自己的雄心壮志

(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

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哪些具体景物?

(2)“游人不管春将老”,有的版本将“老”字写作“尽”字,两字虽意思相近,但“老”字效果却更好。为什么?

【答案】(1)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老”字比“尽”字更传神。“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到的景物有“红树、青山、斜阳、绿草、亭子、落花”几外意象,勾勒出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老去,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2)本题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分析原词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再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得出结论。本题解答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⑵“老”字比“尽”字更传神。“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更能现出怜惜之意,从而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还有时光、青春流逝的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10.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1)潮平两岸阔

(2)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3)D

(4)“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潮平两岸阔”作为答案。“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

(3)“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并没有“将回到家乡”的意思。故选D。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

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故答案为:⑴潮平两岸阔;

⑵颈联:喜悦、高兴。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⑶D;

⑷“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③摩挲:用手抚摸。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答案】(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2)“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B

⑵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 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1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据此可作答。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_______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______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斜阳;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⑴斜阳;半日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

1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

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

【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

七年级古诗词鉴赏

专题三:诗词鉴赏(适配七年级) ?分析意境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题型 ⑴描绘画面型: A:具体描绘:一般有字数要求或有“加以描绘”“具体描绘”等关键词。 B:概括介绍:没有字数限制,不加具体要求。 ⑵分析意境型: A:直接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B:变式型(常见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答题要求: (1)描绘画面型:A:具体描绘: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有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语言力求生动形象,优美流畅。例: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概括介绍。一般用一两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李清照《声声慢》)、恬静优美(王维《鸟鸣涧》)、雄浑壮阔(唐代边塞诗,宋代的豪放词)、萧瑟凄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2)分析意境型: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可分三步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步一)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步二)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步三)的情感(心情,心境)。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前两句描绘的意境。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三)。 ?二、分析技巧型 1.题型: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分 (1)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 春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③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思想感情.)于谦的《石 ④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新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一·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或者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指生不逢时的句子或者写作者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悠悠”是什么意思?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悠悠”是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生命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二: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1、(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总结整理

诗歌赏析总结整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东汉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2、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海水多么浩荡,山岛耸立。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3、主旨:借景抒情,通过写沧海壮阔之景,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修辞的角度赏析:1夸张。(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炼字的角度2:若,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观,借景抒情,通过写沧海壮阔之景,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5、诗人形象: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有宏伟抱负 6、从诗的题材看它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7、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诗人所见景象。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慷慨激昂。 8、作者描绘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豪放飘逸”是其诗歌的显著特点。 主题思想: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啼叫着“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该联上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的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鸟,其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了特定的暮春时令,切合当时情景,融情入景,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下句叙事,“闻道”表示惊慌惋惜之意,“过五溪”可见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这两句诗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2013长沙)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的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修辞方法)诗句借助想象,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明月人格化,借月传情。

七年级诗歌赏析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来,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 末年家家、诗人。他的诗以悲壮见称。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静有动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次北固山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从体裁来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律诗共八句,分为,, 1 , 四联。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此句历来为人称道,因为其中蕴含自然理趣。请作简要分析。 4、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终,以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A这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是, B赏析: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及有分寸,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说说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2、曲中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原本应该是温馨的,在此处却充满了忧伤,这是为什么? 3、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曲牌名题目 2.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 3.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 【答案】(1)B (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运用拟写对联的方法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 B; ⑵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⑶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 ⑷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⑶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衔接的判断能力,要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⑷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2.古诗阅读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唐]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初一古诗赏析(答案版)

古诗赏析 (玄武一模)(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4分) 晚春①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近半百。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 7.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 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 “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8.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妙处(2分) ▲ 7.(2分)D 8.(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晚春的草、树、花等景物抓住春天将归未归之机争奇斗艳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珍惜春天之情。(修辞手法及效果1分,结合语境分析1分。) { (高淳一模)7.阅读王安石《梅》,回答问题。(3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写出了梅花▲,▲的特点,赞颂了▲的人。 7.(3分)洁白;幽香;品性高洁 (沿江区一模)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4分)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注释】①《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舍弟,指自己的弟弟。②断人行:指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行人通行。③况乃:何况是。(1)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2分) ▲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

七上诗歌复习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几乎与岸齐平,江面显得无比宽阔。诗人乘着小船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这幅画面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流水面的开阔,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精彩画面的? 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以“扬帆的小船”映衬“宽阔的江面”,画面精彩,意境开阔。 3.这首诗颈联既是景语又蕴含着理趣,说说你的理解。 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已经来到江上。暗含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4.体会诗人王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触景生情,由长江的风景引起路途的乡愁,融情于景,抒发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思乡情怀。)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评价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说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并分析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指南》)P64) 赤壁之战运用以小见大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构思非常奇特,请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赤壁之战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对于可能出现的结局,诗人又没说,而是别出心裁地以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景语即为情语,请体会“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包含的情感。 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痛苦与失意。 2.诗人认为“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依据是什么?(《指南》P62)

新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

部编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1 竹里馆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____。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并从你积累的诗文中写出一句含有“独”字的句子,并说说它所表现的内涵。 5.谈谈本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6.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7.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 春夜洛城闻笛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_____________。 2.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4.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 效果。 5.“折柳”在诗中指,“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6.有人认为折杨柳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呢? 3 逢入京使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边塞诗人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诗句,根据你对《逢入京使》的 理解,你能说说宋之问诗中表达的感情吗? 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似乎有矛 盾,说说你的理解。

(完整)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

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班级:姓名: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三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 答:碣石 2.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答: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事物到动态事物 3.请写出诗人想像的句子。 答:日月三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 答:有远大抱负,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选择( D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 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6.分析“临”“观”二字的妙处 答:“临”“观”二字形象传达出诗人是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7.试就一行诗的动静结合,分析一下这种手法的运用。 答:“树木”“百草”二句写静景,所见实景是特写。“秋风”“洪波”写动景,远观之景,由近及远,动静结合,有力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埋下伏笔。 8.为什么要借助日月星辰来表现主题。 答:诗人借助奇特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字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此句写景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和“入”运用似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两句诗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3、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因为是在春节将至的情况下对家乡的思念。 4、诗的第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 5、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淡淡的思乡愁绪。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7、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生;入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与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9、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之愁。 10、对这首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来故乡洛阳。(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静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