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关于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关于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关于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关于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新阶段,着眼首都科学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过去三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探索规律,研究问题,依法推动;市政府整合资源,加强协调,认真落实。经过全市上下特别是城南五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第一阶段城南行动计划(2010-2012年)确定的主要任务圆满完成,城市南部地区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后劲足的良好势头,与全市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良好的发展氛围和高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持续推进。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乘势而为,制定和实施好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成果,全面提升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水平,对完善首都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形势

未来三年是城市南部地区继续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北京新机场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持久动力源,也是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向承担首都对外交往高层次功能转变的历史性机遇。二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加快建设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合并,为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南城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造了条件;中关村政策覆盖范围的扩大,将极大提升城市南部地区各产业功能

区的活力和吸引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的全面实施,为城市南部地区服务业加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2013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的向外疏解,城市绿带建设和平原造林,立交桥积水点治理和中小河道疏浚等全市重大任务的推进,是城市南部地区加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的重要契机。四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一批产业功能区拓区建设和土地整理储备持续推进,首钢完成搬迁,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加快构建,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势将逐步释放。五是过去三年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成效的逐步显现以及未来三年第二阶段行动计划的发布实施,将持续传递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信号,进一步坚定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南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信心,为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城市南部地区新一轮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依然较低,高端产业要素集聚较少,传统南城地区旧城改造任务还很艰巨。二是产业竞争压力加大。国际国内需求放缓,全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阶段,全市产业功能区普遍处于成长期,高端产业竞争不断加剧,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功能区保障和服务功能尚不完善,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三是城市功能与经济加快发展的协调性还不强。城市南部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体系还在构建,城市服务功能亟需补充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功能的提升作用还需加强。四是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城市南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大,而总体融资环境偏紧,推动新一轮发展面临较大的投融资压力。

总体来看,城市南部地区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自身需求与全市发展战略支撑的迫切要求并存,蓄势待发的内生发展动力与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存,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与新的矛盾挑战并存。未来三年,城市南部地区的发展重点需要发生转

变:一是产业发展需要由产业园区空间拓展为主向园区功能完善与高端产业培育并重转变,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二是城市建设需要由基础设施为主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着力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能力。三是发展动力需要由政府主导向更多依靠社会力量转变,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统筹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和人口布局为着力点,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平衡协调,通过产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通过城市功能完善提高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吸引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互促进;更加注重发展和疏解的有机统一,通过城市功能和人口的疏解创造发展机遇和动力,通过促进发展特别是发展环境和水平的提升创造疏解条件,实现发展和疏解的统筹融合。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重大活动推动、重大功能区引领;坚持市级统筹、区为主体、市区联动;坚持发挥政府与社会合力,更加注重利用社会力量;坚持范围不变,力度不减,目标连续。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整体上水平。

——产业发展上水平,提升产业能级。更加注重通过产业功能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产业链延伸和园区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商务服务配套,增强集聚优质要素的能力;强化市级统筹机制,坚持引大引强选优,集中在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园区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将城市南部地区打造成为首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

——城市功能上水平,创建宜居宜业新区。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丰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城市精细智能管理;着力拓展和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能力,将城市南部地区打造成为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的重要承载地。

——改革创新上水平,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南部地区建设发展;努力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在用好和放大政府投资的同时,积极扩大社会投资,破解融资压力,将城市南部地区打造成为富有发展生机与市场活力的地区。

——区域形象上水平,持续扩大影响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进一步提高城市南部地区社会关注度和吸引力,逐步改变城市南部地区以往薄弱区域的形象,不断塑造“北京?城南”品牌。

三、主要任务

未来三年,紧紧围绕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整体上水平的目标,集中实施一批影响城市南部地区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点任务。按照突出重点、强化带动、确保成效的原则,计划安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4类232项重大项目,其中续建项目94项,新建项目138项,总投资约3960亿元。

(一)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超前谋划临空经济区。

北京新机场是首都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是首都经济的新引擎和城市的新地标,事关全市发展布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协调推进新机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新机场建设总指

挥部。认真分析北京新机场在全市布局中的作用和功能定位,深入研究开发建设思路,研究制定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实现临空经济区与新机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积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节奏,加强与民航局、空军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实现主体工程全面开工。

(二)以产业园区功能完善和产业项目引进为重点,促进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规划统筹,突出功能定位,积极有序拓展城市南部地区高端产业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功能区,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构建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和南中轴商务文化发展轴,形成“两带一轴多园区”产业空间格局。严格产业准入条件,着力吸引用人少、占地少、用水少的高端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聚焦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功能区,增强对城市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进一步加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意见,推进开发区与大兴区的一体化发展;坚持存量优化与增量开发并重,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国际同质园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全市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整合优势资源,带动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带加快发展,打造首都实体经济主阵地。加快完善协作配套区市政道路,重点抓好中芯国际二期、京东方8 5代线、北京奔驰扩能改造、中高电力、百度云计算、凯正药业等项目。丽泽金融商务区:立足新兴金融产业定位,着力发展金融信息、金融文化、金融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拓展首都金融业发展新空间。完成北区土地一级开发,加快园区内部路网及地下交通环廊、丽泽路等交通联络线建设,基本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园区路网体系,同步实施丽泽等输变电工程和园区景观绿化工程;加快国家金融信息大厦、中国证券期货大厦等已签约项目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整体推介力度。首都核心演艺区:充分发挥首都文化中心优

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作,打造东方演艺之都。天桥演艺区突出传统和民族特色,形成集文艺演出、传统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演艺集聚区;加快天桥艺术中心、天桥艺术大厦、天桥市民广场建设。天坛演艺区突出国际和现代特色,建成展示先进文化成果、荟萃中外文化精华的演艺聚集区。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等产业集群。重点实施石夏路东延、房窑路改扩建和基地路网建设,抓好长安汽车零配件、北控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重点引进卫星火箭、航空航天、高铁等总部企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转化基地和民营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实施“东进西扩”,推进六圈路、郭公庄输变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做好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园、专利协作审查北京中心等项目建设。

2.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做大特色产业集群,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前门-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商业区:坚持保护、疏解与发展有机统一,探索多种利益分享模式,破解核心区旧城改造和人口疏解难题;在严格保护遗产、认真传承文化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会馆、院落开放利用和历史特色胡同恢复为重点,点、线、面统筹推进,打造城市南部地区文化名片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区域。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深入推进燕房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土地一级开发和燕房西北环线、石化基地110千伏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9万吨/年丁基橡胶、润滑油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产业,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加快土地一级开发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华润北药、同仁堂中药生产基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迁建项目。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通用航空设备、航空电子、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建设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扩区土地一级开发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国运载火箭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航锂电等中央企业重大项目落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

媒体、影视制作、动漫网游、创意设计等产业,汇聚影视制作媒体总部、影视文化等企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土地开发和上市,新建10条道路及管线工程,实施绿化景观改造升级。

3.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高端环节;重点推动国际体育交流中心、体育星光大道项目建设。永外-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实现服装批发销售市场向时尚创意设计区转变;建成福海国际商贸大厦等项目。广安产业园:纳入金融街统筹规划,拓展金融街发展空间;完成校场口五条、下斜街等道路工程。青龙湖-长辛店会展旅游区:以南宫、千灵山等景区和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为核心,打造高端会议承载地;重点推进青龙湖周边道路建设。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培养一批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数字出版企业,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加快基地总部区建设。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吸引高端农业产业集聚,建设世界级农业高新园区;加快以中粮全产业链为核心的五大功能区建设,建成琉陶路、兴琉路和兴建路等园区路网、休闲公园及蒙牛乳业项目。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温泉休闲、体育健身等产业,打造首都商务休闲产业示范区;完成中心区永定河西堤景观大道工程。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结合灾后重建和产业转型,恢复和提升十渡、云居寺、石花洞、上方山等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打造首都山水文化旅游新名片;重点推进北京文化硅谷、青龙湖国际红酒城建设,完善市级民俗村旅游设施。

(三)以扩展优质公共服务为重点,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继续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市南部地区疏解,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基本公共服务业。集聚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加速扩大城市南部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优化服务布局,提升服务品质。

1.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全市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城南各区新建和扩建公办幼儿园,完成丰台二中、北京十中槐树岭校区、北京十二中东校区和大兴一中、大兴五中及房山万紫学校等48所城乡中小学建设,满足适龄儿童入园和入学需求。建设好北京小学、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和人大附中丰台校区,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推进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新媒体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能力。建成首都医科大学教学楼和临床科研楼、北京印刷学院教学实验楼和绿色包装产业技术科研楼、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二期等工程;加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校区、中央民族大学迁建和良乡高教园区建设。

2.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成房山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丰台区公共卫生大厦,完善城市南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宣武医院改扩建一期、天坛医院迁建、北京口腔医院迁建和同仁医院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二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广安门医院南区建设,扩大城市南部地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推进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和宣武中医医院二期、丰台医院两址合一工程、房山区良乡医院外科楼、丰台区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建设。

3.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和历史风貌保护。加快东城区、丰台区、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推进丰台科技体育馆、良乡体育中心二期和大兴新城体育中心建设,力争实现城南五区重点镇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加强中心城南部地区历史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完成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修缮,实施前门-永定门景观改造和道路绿化,提升传统南中轴线文脉的活力,为中轴线申遗创造条件。推进左安门、右安门角楼复建。积极恢复宛平古城风貌,加大团河行宫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琉璃河遗址保护力度。

4.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南城养老院、城南各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各区各拥有1所400张床位以上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建成市接济管理服务中心改扩建、市救助管理总站项目,增强信访接待和社会救助能力。推进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库建设,提高本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救灾保障的能力。加快丰台区、房山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继续推进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规范化和“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支持城市南部地区基层人民法庭、派出所和消防站建设,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5.大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快东城、西城南部地区人口疏解和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快丰台张仪村、大兴亦庄、房山长阳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到2015年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5万套。基本完成南苑、长辛店、京煤集团房山棚户区改造,同步完善周边道路等市政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功能区公租房建设力度,保障园区就业人员居住需求。

(四)继续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以骨干交通、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保障项目建设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快构建起高效便捷、安全稳定的基础设施体系,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1.完善综合交通系统。制定新机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新机场外围交通设施建设,与新机场同步建成使用。大力改善南苑机场周边交通条件。加快实施丰台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建成地铁7号线、14号线,推进地铁8号线三期、16号线建设。建成京昆高速、京良路、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梅市口路西延等与中心城联系的交通通道,积极推进京台高速、博大路、房黄亦路、长琉路东延等跨区通道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南部地区城市路

网结构,到2015年,城市南部地区骨干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城市南部地区重点产业功能区与交通干线的联络线建设,同步完善功能区内部路网系统。加大东城、西城南部地区微循环道路建设力度,提高交通疏导能力。

2.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南中轴森林公园建设,建成南海子公园二期,构建大尺度城市森林景观。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加厚南护城河滨水绿廊,建成马家堡、郭庄子等城市休闲森林公园,拓展居民绿色休闲空间。继续实施平原造林、荒山绿化工程。建成丰台河西、房山城关、郑王坟等再生水厂,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动永定河生态治理成果向下游延伸。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污泥处置中心等环境设施,提高城市南部地区垃圾资源化处理水平。

3.强化水资源和能源保障。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为重点,加快东干渠建设,建成丰台郭公庄、长辛店和大兴黄村及房山良乡、丁家洼5座水厂,同步建设配套管网,率先实现城市南部地区新城“至少一座主力水厂”的目标。推进城市南部地区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改善供水条件。继续实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老旧热网消隐改造,加快大兴魏善庄、安定和房山窦店、琉璃河等供热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热水平。推进大兴采育镇地热综合利用、房山地热与太阳能采暖示范等项目建设,引导新能源高效应用。完成丰台大红门、北宫、张郭庄和大兴宝善庄、罗奇营及房山梅花庄等变电站建设,继续推进老旧小区配电设施改造。建成大灰厂等燃气调压站和西六环、京良路等燃气管线工程。

4.加强中小河道和道路积水治理。加快丰草河、大石河、小龙河、吴店河、刺猬河等中小河道治理,整体提高城市南部地区河道行洪排水能力。改造完善区域排水管网体系,利用城市绿地等空间滞蓄雨洪,系统提高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完成永定门、六里桥等立交桥区积水治理。积极推进雨洪利用工程建设。

(五)着力抓好城乡结合部治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现代化新城、特色化小城镇、社区化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1.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坚持功能恢复与发展提升相结合,优先安排受灾群众永久安置住房、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积极扶持产业发展。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新民居、新城镇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集成并创新人口搬迁政策,加快实施房山北部山区2 1万人外迁安置工程,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加强城乡结合部治理。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重点推进大兴西红门和旧宫地区工业大院升级改造,探索城乡结合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人口调控和环境改善相统一的新模式。以回迁房建设、产业发展、集体企业转制和农民转居为重点,继续推进城乡结合部重点村改造,加强环境秩序整治,加快城市服务和管理延伸覆盖。

3.加快打造城南新城。高标准建设新城城市路网及市政管网,建立更高效率的管理系统,完善新城生态环境体系,配置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和提升亦庄—大兴、房山新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其吸引力;在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的能力。

(六)举办好2013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提升城市南部地区影响力。

充分利用重大活动契机,整体提升区域形象。深入研究重大活动展馆后续利用,将设施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社会关注度转化为影响力的提升。高水平举办2013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集中展示中国园林建设成果。建成种子大会场馆及品种展示基地,高水平举办好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全面展示“种业之都”建设成果。继续抓好前门历史文化节、“卢沟晓月”文化旅游节、大兴西瓜节、国际长走大会等品牌文化和体育活动。

(七)继续加大市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城市南部地区发展需求。

进一步加大规划、土地和市政府投资等方面对城市南部地区的倾斜力度,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城市南部地区加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完成一批重点规划,加大土地供应。完成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以南苑机场搬迁为契机,完善南中轴地区规划;加快完善天坛演艺区、农业生态谷等产业功能区规划。继续加大土地供应向城市南部地区倾斜力度,优先安排土地储备开发计划,积极推动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用地需求。

2.加强资金保障。开放市场,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打通民资进入路径,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继续加大市政府投资倾斜力度,对城市南部地区的投入按高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幅10%以上安排;统筹安排好市级大额专项资金,加大对城市南部地区的投入。支持城南各区增强融资能力。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扩大对城市南部地区的信贷规模,支持城南各区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信托等金融产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3.加强政策和体制创新。研究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落户城市南部地区的政策意见。支持城市南部地区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制度创新。深化大兴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研究推动房山区“都市休闲经济示范区”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发挥推进城南行动计划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总体把握和统筹协调城市南部地区发展重大事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实责任单位;市级相关部门重点加强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政策研究,推动城南各区差异化发展;城南各区要发挥主体作用,重点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促进重大项目实施。

(三)加快项目实施。将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健全联动审批机制,加快手续办理。加强重大项目实施综合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

(四)加强督促检查。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督促各有关单位加快推进任务落实,并根据行动计划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适时开展专项督查督办和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五)加强宣传报道。创新宣传渠道和形式,及时公布相关政策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城市南部地区发展新风貌,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身城市南部地区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为城市南部地区持续发展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高速公路的ETC通道,驾车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费站前排队,也没有收费员,连车都不用停,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就自动缴了费,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成功应用案例——“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两项IT技术的支撑:云计算和物联网。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其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被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李德仁院士曾形象的将“智慧城市”描述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智慧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地球。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用户访问的一个将各个城市和城市外的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赛博空间的一个子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智慧城市四大特征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1] 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应用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可持续创新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 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do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从文化视角看,也存在追求浮华、模仿西方、刻意标新等误区,需要加以改进和规避,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 纠正追求浮华的偏向。一些城市建设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亚洲之最”,这种追求浮华的做法是错误的。表面华 丽气派但缺乏人文含量的城市,显露出来的往往是单调、浅薄与浮躁。相反,像伦敦街头随处可见新旧砖块拼接而成的路面,却丝毫没有影响其作为国际知名都市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城市建设除了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优化上下足功夫,还要在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应坚持精约简省原则,在就地取材上多动脑筋,在因势利导上多想办法,学会“花小钱办大事”;杜绝花里胡哨的做法,积极践行简洁洗练、辞约意丰的城市建筑理念和风格。当然,精约简省不等于简单粗放,宏观构想要科学、微观设计要到位是其基本要求。 纠正模仿西方的偏向。有些城市热衷于模仿西方做法,过度重视引进国际元素,企望借此迈向国际都市。这也是不对的。在城市建设中适当吸取西方先进理念和文化精华并没有错,但唯洋是举容易食洋不化。实际上,越是想赢得国际注意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就越是要珍视和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东施效颦只能落得 个贻笑大方。同时应看到,城市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策略,而且是担当,我们有责任把每座城市都建成展现中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和平台。还应注意,城市建设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如果城市规划建设只知“摊大饼”,修建政务大楼只选“宝塔官帽”造型,改造广场只懂布设音乐喷泉,那么这座城市必将淹没在城市的汪 洋大海中。一座城市只有充分挖掘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积极尝试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入手,表达和展现地方文化与城市特色,才会脱颖而出。 纠正刻意标新的偏向。近年来,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依然存在未将历史建筑和古迹纳入城市建设考虑范畴、为提高任期政绩而无视保护工作以及不懂得如何保护等问题。有些城市为标新立异而大拆大建,甚至“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复制古城、搞滥经典”,毁坏了大批历史建筑和古迹等城市文化元素。世界各国实践经验表 明,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与推动城市设施更新、功能完善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解决方案是践行“立新而不破旧”原则:为满足现实需要而适当做加法,为保护文物需要而尽量不做减法。这样就能确保历史文脉以建筑和古迹等形式被保护起来、延续下去,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千年古屋才是保护对象,也不只是名人 故居才应得到保护,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和古迹都应纳入保护范围。这是因为,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而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城市文化完整图景的真实底色。(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作者王红艳)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城市发展在于人民的精神品质

城市发展在于人民的精神品质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市委书记俞正声在讲话时强调,要结合上海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发展实际,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社会的凝聚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俞正声书记在上海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上讲到的“三个‘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把文化对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以及广大市民的重要性深入到人们心中的一个至高位,让我们对文化肃然起敬,倍感珍惜。是的,文化是向心力,是意志力,是忍耐力,是坚持力,没有文化对人心的凝聚,民族、国家、社会将失去对共同理想的追求,失去对崇高精神的培育,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持续力,最终国将“失魂落魄”。 自打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文化战略部署开始,我国在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随着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文化强国”的口号也随之喊得响亮,行动自然也是紧紧跟上。今年前些时候,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推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如今的文化建设已经早已步入发展轨道,并朝着更高的目标在前进。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上海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四大价值取向,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和期待。 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有前途;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拥有未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这个价值取向,需要全体上海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石。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地方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实力也强大不起来。 毋庸讳言,当下社会面临多方位的诚信危机。个别官员信誓旦旦、口口声声称执政为民,干的却是执政为己、贪污受贿的行径。有些企业见利忘义,热衷于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文章标题: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魅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天专门召开创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会上,*书记将要作重要讲话,我首先就创建工作的特点、重点、难点和下阶段的工作安排作一个发言。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央提出明年要命名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中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自2001年成为首批省级文明城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要经过几年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上个月在全市动员大会上,*书记又明确要求我们切实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力争在2017年创建成功。回顾前几年创建工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该说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良好的思想基础。从市委、市政府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城市文明创建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各项实际工作的重要载体,真正把它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去年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目

前有条件、有能力可以集中财力、物力进一步改善城市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人们生活。三是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文明城市创建已先后经历了16个年头,通过扎实有效的活动开展,市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城市风貌形成了鲜明特色,软硬环境建设力度日益加大,创建氛围不断加浓,齐抓共创的工作格局也初步建立,并积累了不少好的创建办法和成功经验。**已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这一切都为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工作亮点、打下了扎实基础。四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真正使群众受教育、得实惠,受到群众欢迎,也吸引了群众参与。这次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要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更是符合和顺应了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必将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响应,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强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要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任务还十分艰巨,困难多、压力重、时间紧。 1、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分析,工作的要求高、难度大。前阶段我们对《测评体系》中七大类119个项目257个具体指标进行分析解读后,深深感到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无论是测评内容、还是分值设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过程、重在积累等特点,侧重于考核市民的基本素质、社会的文明程度、政府的服务水平和群众的满意程度等“软指标”。并且在《测评体系》中对些“软指标”都进行了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走向新文脉主义: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建筑学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英国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及建筑的研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即“文脉”为背景。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相同或相似的城市文脉关系,不管城市形态在历史长河中 如何改变,必然会因循城市文脉关系,而文脉不是固定僵化的,会依据其内在发展规律持续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城市形态的发展根据城市文脉的发展呈现出双螺旋状空间结构,丰富而稳定。推动着城市特色美,维持着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 《后现代建筑语言》和《什么是后现代建筑》罗伯特﹒文丘里《建 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等关于后现代书籍的陆续翻译出版 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公众的认知印象出发来讨论其与城市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城市的连续性和印象性之所在,他的文脉观也被理解为路径﹑地标﹑边界﹑节点﹑区域的五要素文化概念,作为可想象的形式的文脉。柯林·罗伊在《拼贴城市》中强调的文脉都是分属于不同时间范畴的产物,是一系列沉积的﹑片段的﹑微缩的与乌托邦式的文脉。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形态—类型学”理论,力图将历史和城市生活的连续性建立起来,他认为文脉是由地标和基质所组成。这些从城市中认识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环境关系研究的观点及方法给当代的文脉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目的不仅要建立新旧建筑的视觉连续、城市景观的和谐共生,而且要追求充满文化内涵,同时得到人们心理认同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城市场所。 9 贴的设计方法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因为时间无法倒流或者冻结,城市应该在文脉的观念中,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他认为设计城市必须要由能工巧匠式的设计师去完成,这种设计师一定对传统和历史极为熟悉,他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出典型的主题、部件和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错位、移接或重新组合,以拼贴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区域。 这种文脉的拼贴具有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两层含义。从表层理解,是把拼贴 视作一种技术手法,即解散、重组,把不同的元素用某种方式重新整合,从而造就新的整体。它的深层含义,则包含着一种“生长”的观念,同质和异质的事物相 互并置、融合、转换与组构,对于整体来讲,其实是一个尊重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的过程,这是文脉发展的过程。

城市发展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理性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4204150.html, 城市发展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理性思考 作者:苏瑞翩刘青云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3期 [摘要]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新时期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城市文化建设的新特点,从城市自身的条件出发,提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制定提升文化品位的新举措。 [关键词]城市发展文化品位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石家庄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苏瑞翩(1965—),男,河北赵县人,石家庄社会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刘青云(1976 —),女,河北南宫人,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 化研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既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又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城市形象建设,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既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一、正确认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品位是城市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城市水平的重要标志。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将为城市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这既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新课题,也是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一)高品位的城市文化能增强城市的影响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风格和形象。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文化所形成的影响力常常超越城市本身。城市文化是一种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形态,是城市的生动写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世界上著名的都市,都有高品位的、甚至是独特的城市文化做支撑。你可以不知道开罗,但你无法说你不知道金字塔;你可以不熟悉洛杉矶,但你无法抗拒好莱坞的诱惑。

无锡城市品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无锡城市品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十一五”期间,是无锡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奋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快城市品牌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无锡新一轮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关于“十一五”期间无锡要在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十届九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无锡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无锡城市品牌建设的现实基础 城市品牌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的综合象征,城市的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和人文,构成了城市品牌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城市品牌的价值。当前,我市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快城市品牌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无锡作为江南历史名城,从商末泰伯到梅里建立句吴国算起,已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顾恺之、李绅、倪云林、徐霞客、顾宪成、徐悲鸿、周培源、钱钟书、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荣德生、华彦钧(阿炳)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出自无锡;无锡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之乡、泥人之乡、紫砂之乡、书画之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无锡城市品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和人文基础。 2、经济发达,工商繁荣 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工商文化传统,为无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率先发展乡镇工业,成为我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外资高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工业设计业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新)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3)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9)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9)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9)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0)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0) 4.1建设目标 (10) 4.2建设原则 (11)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2) 5.1总体框架 (12) 5.2技术架构 (13) 5.3应用体系 (14)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3)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9)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9)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9)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0)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0) 4.1建设目标 (10) 4.2建设原则 (11)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2) 5.1总体框架 (12) 5.2技术架构 (13) 5.3应用体系 (14)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

我为宜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献一计金点子

我为宜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献一计金点子 活动一、二等奖作品内容选摘 一等奖(6篇) 1、《完善和提升宜春城市道路规划水平,形成秀江两岸协调平衡发展格局》: 通过对中心城区道路状况与城市功能配称性描述,并分析了导致秀江河上三座大桥巨大交通压力成因,提出修正和调整秀江以南城区东西主要干道短少和道路功能缺失城建规划缺陷,改变当前城市南北纵向道路建设投入多,东西横向道路建设投入少城市交通失重状况,形成秀江南北两岸城市道路经纬纵横协调发展格局建议。 2、《以〈决定〉精神为指导思想,立足长远规划城市建设与发展》: 从党十七大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得到了三点启示:一、城市规划必须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出发,不仅为市民着想,而且要为将要进城农民着想,为城效(城乡结合部)农民着想;二、城市规划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发,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尽可能扩大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三、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区县城乡规划与发展,必须经过市级严格审定,才能避免规划滞后。最后提出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应当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再也不能搞“两张皮”了建议。 3、《四市交界中心城,宜春中心城新定位》: 新宜安公路修通是打通宜春南大门第一步,定位四市交界中心城有利于宜春跳脱丰樟高圈,也有利于突破地理限制,更有利于宜春中心城人口五年倍增计划。从宜春本身来讲,更有利于袁州发展和规划,“做大袁州就是做大宜春”,为争取赣西南北铁路奠定舆论基础。 具体建议:一、构建四市总部经济,这也是宜阳新区和袁州新城重要目标;二、争取开通萍宜新城际列车,鹰潭到上饶有城际列车,而赣西三市联系那么紧却还没有;三、增加宜春至吉安班车,有可能话,可以开通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简单的说,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城市,即城市的数字化阶段,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转换;第二阶段是无线城市,即城市的网络化阶段,实现了城市的信息共享;第三个阶段进入智慧城市,即城市的智能化阶段,依托于前两个阶段最终实现了智慧应用的展现,详细说明如下: 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提出的,是指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 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联系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

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各相关系统的有效整合。通过智慧城市,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 三、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区别 (1)采用技术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采用了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相关技术。智慧城市在原有技术之上,融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 (2)依托网络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务。 (3)参与建设力量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致力于政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与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智慧城市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最终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4)协同效果有所差异 数字城市通过城市各行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智慧城市则更强调从行业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城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 市发改局办公室 前言:随着中国发展阶段的转变,更多的人已经从追求物的发展到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中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步入发展型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城市的本质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富裕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上,更表现在它对人的吸引程度。“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将代替工业化,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主流,这种总体趋势决定了新一轮的城市竞争是文化建设之争,地方主政者必须明确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现阶段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要选项。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如何让民众更满足于城市生活,已经成为当下地方主政者最为关心的课题,而城市文化建设在其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也就是城市文化竞争开始的时候,有必要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

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它的作用包括:⑴凸显差异化优势,提升城市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⑵发挥凝聚功能,降低整体宣传成本,提升城市营销效益;⑶确保城市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续性;⑷增强危机应对能力;⑸产生正面外部效应,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⑴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经济环境;⑵城市经济环境、产业特征、市民素质特征;⑶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发展状态、投入成本。 城市文化首先是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其次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文化产业、产品、承载的城市文化内涵。其三,应该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根据上述特点,在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首先要深入地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物化要素资源,通过合理配置,达到古为今用、和谐发展的目的。还要深入地研究城市现实的文化生产力,研究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观念、体制等生产关系要素,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 三、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

高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 城市文化又称“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而形成,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因素作用下,具有集中性、层次性、多元异质性、地域性和辐射性等特点。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最早产生于城市,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集中在城市。千百年来,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自诞生开始就不断地从所在城市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并回报以果实,成为城市的骄傲和文明的象征。在城市层次丰富的多元文化中,高等教育选择的文化是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因此,探索高等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通过高等教育这一“源头活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对于大力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城市,对于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的城市文化功能 在城市文化的诸要素中,高等教育层次较高,能动性强,充满生机与活力,与城市通俗文化客观上存在势差。高校集中的智力、荟萃的人才、优越的设备和科研条件为城市文化的丰富活跃、引导提高、变革更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等教育是一种源于城市又高于一般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具有选择、传播、创新等功能的文化现象。 1、选择、传播功能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多方面、多途径的,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主动的选择、传播和发扬,而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糟粕被排斥、摒弃。 首先,高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选择、传播的过程,它通

过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来选择性地传播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其次,高等教育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地向市民传播先进文化。不可否认,大学师生作为城市居民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对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有很大影响。大学把自己的文化输送给城市的同时,繁荣了城市文化,伸张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竞争力。再次,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城市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启发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民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从而提高城市发展的无形资本,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2、创新功能 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正是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重组、融合中创造了新的文化。” 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与有利条件所赋予它自身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性是这种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高等教育的内容是高级专门的知识,反映了高层次的文化;高等学校的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青年,思想比较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大学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某一专业或领域的专家,兼有教学科研双重任务;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的职能。所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直接和间接地创新文化的有利条件。 二、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通过输送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途径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1、输送人才,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人才的文化地位,正如他们的社会地位一样,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随着一批批大学生走向社会,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也被带进千万个工作单位。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是保证城市文化向着进步方向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各个高校不仅要使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力,而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