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鸡市十二五规划

宝鸡市十二五规划

宝鸡市十二五规划
宝鸡市十二五规划

宝鸡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一)基本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为核心,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基层民主和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全市民政事业呈现出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构建和谐奋进新宝鸡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困难群体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一是不断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即退、按标施保。现有城市低保对象8.3万人,保障标准由2005年底的每人每月120-140元增加到2010年的每人每月302-322元,月人均补助由70元提高到212元,累计发放保障金7.5亿元。2007年7月启动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现有农村低保对象18.79万人,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600元,月人均补助由50元提高到100元,累计发放保障金4.8亿元。二是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快速提升。不断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先后筹措1.7亿元,新建了12所县级中

心敬老院和6所区域性敬老院,新增床位4800张,集中供养率由2005年底的25%提高到了55%。五保供养标准每年按照10%的速度递增,达到了3200元/人·年,累计投入资金3545万元。三是社会医疗救助逐步完善。累计实施社会医疗救助17.8万人,发放救助金8865万元,对12.6万人资助“新农合”参合金253.1万元,对3.7万人实施日常救助748万元。四是临时救助制度启动实施。2010年制定了《宝鸡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凡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对象,每户给予2000元以下的救助。五是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全市累计下拨救灾资金9亿多元,发放救灾衣被6万余件(床),救助灾民 75万余人次,完成灾民建房3.26万户,农民安居工程为2424户困难群众新建了住房。2008年市民政局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累计募集社会捐赠资金4278万元。六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全面加强。新建了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改扩建了陈仓区、岐山县、凤翔县、眉县、太白县、千阳县等6个县级救助管理站,新增床位750张,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2万余人(次)。

——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优抚群体生活得到有效

保障。一是双拥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我市成功取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2010年再次创建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太白县、凤翔县、眉县、凤县、麟游县、陇县等六个县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县称号。二是优抚政策全面落实。5次提高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累计发放补助费和优待金3亿多元;共对1523名重点优抚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51万元,为854户优抚对象新建了住房,有效解决了重点优抚

对象生活、住房、医疗等问题。新建了6所休疗中心,扶风县休疗工作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三是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步推进。共安置转业士官和城镇退伍义务兵5678名,其中实行经济补偿安置878人,兑现一次性经济补助费1830.87万元;完成了321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的接收安置任务,军休人员生活和政治待遇得到较好落实,市军干所荣获“全国优质服务窗口单位”。改扩建了市军事供应综合楼和餐厅,较好的完成了过往部队饮食饮水供应任务,市军事供应站荣获“全国军事供应先进单位”。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特殊群体利益充分保障。一是社会化养老步伐加快。改扩建了市社会福利院,新建了渭滨区、岐山县、凤翔县等3所县级福利中心,批准新办了姜炎、德来寿、博爱、福乐等4所民办福利养老机构,全市现有福利养老机构9所,共有床位1887张,全市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为3.8‰。二是残疾人福利事业积极推进。新建了市儿童福利院,供养了288名孤残儿童;“明天计划”共为306名孤残儿童进行了手术治疗及康复训练;“爱心希望—走进宝鸡”活动对23名贫困家庭病残儿童实施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为96名贫困家庭肢残人员免费安装了假肢。全市现有70户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职工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到2015年,城镇低保人数增加到8.7万人,保障标准达到485元,月人均补助达到309元;农村低保保障人数达到20.5万人,保障标准提高到2400元/年·人,月人均补助达到170元。

2.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和《陕西省农村五保供养办法》,按照年15%的自然增长率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到2015年,全市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达到6040元/人·年,基本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坚持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新建10所区域性敬老院。到2015年末,全市保留县级中心敬老院12所,区域性敬老院15所,敬老院床位数达到651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在居家供养的基础上,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五保供养服务站,由政府出资,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在全市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建立五保供养机构管理服务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强化敬老院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制定《敬老院管理服务办法》,加强管理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广泛开展规范化创建示范活动,提高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

3.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按照“政策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统一”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均等服务。修订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坚持“病前、病中、病后”相结合的救助办法,救助对象向城乡低保户倾斜,在起付线、救助标准上城乡居民均等对待,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全部给予救助,适当提高救助比例,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积极做好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衔接,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低保对象的门诊费救助标准,探索建立城乡特大病医疗统筹基金,多渠道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难问题。力争十二五期间社会医疗

救助人数达到4万人以上。

4.完善临时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积极实施《宝鸡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和救助面,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完善临时救助管理,规范救助程序,帮助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群众解决特殊生活困难,缩小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困难家庭在获得救助方面的差距。新建4所县级救助管理站,县区救助管理站实现全覆盖,全市救助管理站床位数达到1150张。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大主动救助力度,建立以救助站为主、以志愿者、警察、城管等为辅的救助网络,加大救助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救助工作水平。

(二)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建立健全以备灾减灾、灾害应急响应、灾民生活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应急动员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1.健全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强化各级政府救灾工作职责,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建立救灾资金随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按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投入长效机制。规范灾区恢复重建和灾后生活救助工作,实行受灾倒房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并逐步提高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全面推行灾民救助卡和花名册制度,及时安全转移受灾区域的群众,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指导受灾群众

积极抗灾自救,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

2.完善灾害应急响应制度。完善覆盖市、县、乡、村的救

灾应急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健全重大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会商、评估发布制度,规范各项应急工作程序,及时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加快市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力争新建11个县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形成决策科学、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救援指挥网络。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市、县联网,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作用,提高救灾应急管理水平。

3.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健全救灾物资储备、采购和动员机制,确保救灾应急物资及时运达灾区。建立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教育体系,市综合减灾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建成投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城乡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十二五”期间,市救灾资储备库建成投用,启动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力争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县、乡、村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点),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个以上。

4.加强社会捐助管理工作。完善社会捐赠互助体系,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进一步规范救灾捐赠工作,在全市城乡社区建立接收捐赠物资站点,完善捐赠物资接收管

理制度,推进救灾工作的经常化和社会化。

(三)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以老年人、孤儿、残疾人为主的补缺型福利事业,积极发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普惠型福利服务,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以孤儿养育、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动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推进社会福利机构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福利事业,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兴建和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三无”人员、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2所市级老年公寓(其中1所市级民族老年公寓)、12所县级老年公寓和9所民办福利养老机构,全市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12000张,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到20‰。

2.健全孤残儿童保障制度。加强市儿童福利院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市儿童福利院二期、凤县儿童福利院和陇州孤儿院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适时调整孤儿供养标准,使家庭寄养、机构供养的儿童生活标准高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建立残疾儿童医疗康复救助保障机制,积极实施“明天计划”、“爱心希望——走进宝鸡”

等医疗救助项目,使所有适应手术治疗的残疾孤儿、贫困家庭儿童都能得到及时医治康复,最大限度的保障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认真执行收养登记和涉外送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收养登记工作规范》,按照“优先国内收养、适量国外送养”的原则,依法做好收养登记和涉外送养工作,切实保障被收养和送养儿童的合法权益。

3.加强残疾人福利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企业,促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加强福利企业监管,确保残疾职工福利待遇落实到位。推行免费为革命伤残军人、贫困残疾人和老年人装配假肢和矫形器具,提供助行、助听器械服务。进一步理顺福利彩票发行体制,不断加强发行网点和队伍建设,推动福利彩票销售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福利企业总数达到100户,安置残疾职工4000人以上;全市85%以上乡镇设立福彩投注站,投注站(点)总数达到400个以上,福利彩票销量额每年递增5%-10%,争取2015年突破2亿元,年人均购买福利彩票达到55元。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务创新,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以双拥模范城(县区)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军地协调、分级负责、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双拥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全力支持部队建设,积极做好驻军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推进智力拥军、行业拥军、科技拥军、社区拥军,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

础,加强军地双方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双拥模范城(县区)创建水平,力争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各项配套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补助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优待差距,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大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力争新建和改扩建市、县复退军人休疗中心11所,全市休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00张,年休疗复退军人达到3000人以上。加强休疗服务管理,推动休疗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加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力度,争取新建、改建3所烈士陵园。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行以自谋职业为主、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办法,探索建立安置就业、扶持就业、经济补偿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安置退役士兵的保障体系,加大退役士兵安置经费投入,强化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将自谋职业补助经费和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预算,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育才、荐才、用才一体化服务。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60%以上,退役士兵培训率达到90%以上,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4.强化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探索建立国家保障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新模式,完成市军休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全面投入使用,完成国家下达

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任务。加快军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房改工作。全面落实军休干部待遇,使其更多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强化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改造市军干所、市军干二所配套设施,深入开展“和谐军干所”、“和谐军休家园”和“星级军休所(中心、站)”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军休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市军供站综合楼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努力把市军供站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快速反应保障单位。

(五)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成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一次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未来五年,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和开拓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力争全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到100%, 30%的行政村实现网络村务公开,50%的行政村达到示范样板的标准要求。

2.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居民、维护稳定、促进

发展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建成以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站点为补充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网络;重点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功能利用,努力实现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在城市新建12个县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75个示范性社区室外活动广场、1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39个社区服务站,农村新建114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和106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3.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使社区服务走上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建成市、县联网的社

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完善注册登记制度,力争到2015年,全市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社区居民总数的5%以上。大力推进以社会救助、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倡导“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动员驻社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驻共建。以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开展城乡社会工作者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互助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六)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

完善地名区划管理,推进殡葬改革,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和法制健全、执法规范、监督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重点培育行业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放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登记注册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消除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空白县区。加强政策扶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途径,推进行业协会改革,扶持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创新社会组织党建体制,积极推进“三位一体”的领导体系,理顺社会组织及其党组织的管理体制。逐步推行社会组织主要工作人员专职制度,全面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督促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依法自主开展活动。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宝鸡市社会组织管理网站,提高登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到 2015年,争取全市社会组织达到 900个以上,诚信自律合格率达到90%以上,30%—40%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三分之二以上社会组织有专职工作人员。

2.加强地名区划管理。全面推进地名标准化进程,巩固提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成果,完善界线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按照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益,降低行政成本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关天经济区行政

区划调整新途径,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和界线联检工作,建立健全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界线纠纷应急调处机制,及时调处边界争议,积极推进平安边界建设,维护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十二五”期间,完成市级地名规划,在市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大商场、大酒店、公园景点等公共场所安装触摸式电子屏数字地名查询系统。 3.做好婚姻登记工作。大力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新

建和改建12个县级婚姻登记服务管理中心。积极协调、探索建立与计生等部门协作的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合署办公、“一站式”服务制度,推行新婚夫妇婚前健康检查,婚检率达到90%以上。开展婚姻登记网络化服务,建立婚姻服务网站,开拓婚庆服务市场,规范婚庆服务管理。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所有婚姻登记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争创2个“全国婚姻登记窗口示范单位”。

4.加强殡葬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扩大火化区域,规范公墓管理,加强丧葬用品市场监管,大力推行殡葬惠民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基本殡葬政府付费制度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制度,推行城乡特殊困难群体、优抚对象亡故人员火化补贴制度,制定出台《宝鸡市经营性公墓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及标准》,规范殡仪服务收费行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不含西山地区)、岐山县、凤翔县、扶风县、眉县全面推行火化,千阳县、陇县、凤县、太白县、麟游县局部推行火化,火化率不断提高。争取新建、改扩建市殡仪馆和10个县(区)殡仪馆,基本达到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标准。全市经营性公墓数量

控制在15个以内,市区和川塬县建设7个乡镇(街办)级公益性骨灰堂(楼),确保每个行政村有1-2处公益性公墓。积极改革土葬,开展平坟还耕,坚决制止乱埋乱葬行为,着力治理“骨灰装棺二次葬”,基本实现耕地无坟化。四、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是抓住当前重要发展机遇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改革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民政事业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一)健全组织领导和社会支持机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强化科学有效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构建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各级政府将民政工作放在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部署,深入调查和着力研究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政府对民政工作的主导作用。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各项民政资金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的民政事业资金投入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对必须依靠财政投入的资金,在足额预算安排的基础上采取财政”兜底”的办法,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波动水平相适应。在积极争取上级民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基础上,落实捐赠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兴办公益、慈善、福利事业的支持政策。完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

位的审批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员机制和参与机制,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民政事业。加强福利彩票发行和开展慈善捐助活动,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以改革民政行政体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二)完善依法行政保障机制。适应民政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影响和制约民政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国家和省上相继出台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基层民主和城乡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抓紧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规范和保障民政事业的发展。以保障“三个群体”的合法权益为核心,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探索和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做到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依法管理各项民政行政事务,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充满生机的自我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民政管理体制和民政企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政策支持和改制,建立现代化制度,使福利企事业工作全面走向市场。通过转换社区服务、老年福利服务、殡葬服务等单位经营机制,逐步向市场化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福利院实施社会化管理,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健全管理

机制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民政企事业单位自身活力,促进民政企事业单位自我发展和提高。健全民政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评价机制和管理考核办法,强化行政效能督查督办,在工作中完善管理,在管理中优化服务,树立民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四)建立现代民政工作运行机制。以“信息化民政”建设为手段,把信息化建设延伸到乡镇基层民政,推进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和民政管理科学化,提高民政工作效能。建立完善一站(宝鸡民政门户网站)、一平台(社区服务平台)、十大信息系统(灾情管理软件系统和救灾物资捐赠信息系统;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孤残儿童信息系统;城乡社区信息系统;民间组织信息系统;优抚安置信息系统;军休信息系统;地名数据库;公民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建成市、县、乡镇(街办)三级VPN专用通信平台和安全防护系统,实现民政信息化网络管理,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通过实施与重点业务相结合的“数字民政”工程,建成覆盖全市的民政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民政工作效能和水平。

(五)建立强势民政队伍机制。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适当增加市、县两级民

政部门人员编制,解决乡(镇)民政工作站人员编制及工作经费,配齐、配强乡镇、社区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落实好基层民政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以为民、务实、清廉、高效为内容,大力实施民政系统“人才振兴”工程,培养一批综合水平较高的与业务需要相

适应的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灾情报送信息员、婚姻登记员、社区干部、村委会干部和基层民政干部,每年培训民政工作人员不少于600人,不断壮大民政工作力量,逐步形成以社区、乡(镇)民政工作站为基础的市、县、乡(镇)、村(社区)一体化强势民政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全市民政事业稳步发展。

分析扬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分析扬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旅游管理 分析扬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彭莉莉 全球气候变化逐渐加剧,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低碳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必将影响今后旅游业增长的发展方式。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旅游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扬州市必须走低碳旅游发展之路。本文在对扬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扬州发展低碳旅游的策略。 一、低碳旅游的发展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出现了“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1965年——2008年世界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前十名排名,我国是排放量第三的国家。中国决定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把低碳经济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低碳旅游随之而诞生,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业提供环保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破坏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旅游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低碳旅游是一个新的理念,它的内涵还在不断的丰富,它是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理念上发展起来的更深层含义的环保旅游。是将旅游的发展、

低碳理念、生态旅游充分整合,以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生态保护为重要标志。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开发形式。它必将成为以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二、扬州市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2012年,扬州市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3638.49万人次,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435.23亿元,增长17.4%。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572.47万人次,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392.50亿元,增长18.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66.02万人次,增长6.1%;旅游外汇收入5.59亿美元,增长6.8%。全市星级饭店65家,各类旅行社126个。作为一个旅游大市,创建低碳旅游,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这种旅游发展形式,对扬州市乃至全国旅游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扬州旅游的低碳发展基础是比较好的,从1999年生态旅游主题年之后,建设绿色旅游产品,实行绿色旅游管理,培育绿色旅游消费,已经成了行业和市场的共识。如2014年4月扬州烟花旅游节推出的低碳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成为扬城旅游节的一大亮点。“骑上公共自行车逛古城,太有味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由衷的感叹!五一小长假每天租车量在2000人次左右,在方便游客和市民、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和倡导绿色低碳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扬州市低碳旅游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低碳旅游转型政策还不够完善,开发建设中传统模式占了统治地位,技术含量比较低,国外的许多先进的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严重不足,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增加了碳排放量;二是低碳旅游激励机制不健全,无法发挥旅游企业在低碳旅游中的主体作用,三是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低碳旅游意识薄弱,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三、扬州市低碳旅游的发展策略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扬州行政区划

扬州区划调整信息集锦(五) 扬州“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启动 昨天上午,全市“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启动仪式在广陵区杭集镇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燕文出席并触摸水晶球启动“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市领导洪锦华出席并讲话。 近年来,我市立足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名城特色不断彰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但目前我市城乡建设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庄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还不够集约,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加快破除。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作出了统筹城乡建设、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决策。昨天,我市正式启动了“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致力为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王燕文在启动仪式后,与大家一同深入杭集镇八圩村、双隆村、杭集村,参观村庄环境整治现场。她对杭集双隆村“扬州船村”的环境整治和景观打造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相关方面以“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契机,在建设好、美化好城乡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努力推出一批乡镇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大力彰显精致扬州的城市特质。 洪锦华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城镇化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当前城乡建设的中心工作和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一着不让地大力推进。要强化城乡规划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努力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深入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让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城乡人居环境呈现在我们面前。 启动仪式上,市城乡建设局、高邮市政府、广陵区杭集镇作了表态发言,各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市政府签订了“村庄环境整治目标责任书”。 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扬主持启动仪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瑞芹、市政协副主席朱正海参加相关活动。各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出席启动仪式。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扬州市城市机会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扬州市概况 (1) 一、自然地理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自然资源 (2) 二、行政区划 (2) 三、城市规划 (3) (一)历史沿革 (3) (二)城市空间布局 (4) (三)交通规划 (8) (四)建设用地规划 (12) 四、经济发展 (17) (一)经济总量 (17) (二)政府财政收支 (18) (三)固定资产投资 (18)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8) (五)人均可支配收入 (19) (六)可比城市分析 (19) 第二部分扬州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22) 一、房地产市场主要调控政策 (22) (一)限价政策 (22) (二)限购政策 (22) (三)公积金贷款政策 (22) 二、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2)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22) (二)房地产开发建设情况 (23)

三、土地市场 (23) (一)土地供应分析 (24) (二)土地成交分析 (25) (三)土地价格分析 (27) (四)小结 (28) 四、商品房市场 (28) (一)住宅市场 (28) (二)别墅市场 (33) (三)写字楼市场 (34) (四)商业市场 (36) 五、保障性住房 (38) (一)保障性住房政策 (38)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38) (三)保障房建设情况 (39) 六、2014年房地产市场预测 (40) (一)土地市场供需预测 (40) (二)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 (41) 第三部分基础设施市场分析 (42) 一、基础设施发展概况 (42) (一)发展概况 (42) (二)未来建设发展规划 (42) (三)“十二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 (43) 第四部分中国建筑在扬州市的市场表现 (50) 一、综述 (50) 二、市场业绩 (50) (一)近三年总合同额 (50) 三、投资项目概况及分布 (50)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合肥市十二五家电产业研究

合肥市家用电器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我国家电业基本情况 家用电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目前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约9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成熟产业,冰箱、冰柜的规模超过6000万台,洗衣机的规模超过5000万台,空调器的规模超过4500万台,彩电的规模超过9500万台,主要产地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产区、长江三角洲产区、环渤海产区和以安徽为代表的中西部产区。 2、我市家电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向合肥聚集,合肥的家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家电产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家电生产企业超过120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专业技术人员约占20%. 全市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0.02亿元,工业增加值193.85亿元,同比增长29.7%。目前,合肥家电拥有3个国际品牌<海尔、格力、三洋),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格力、美的、长虹、华

凌),已经形成了以家电产品制造为核心,集家电科研、商贸和配套件生产等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产品覆盖白色和黑色系列家电,主要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彩电等大家电产品和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吸尘器、太阳能产品等小家电以及电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洗衣机电机、平板显示器等配套产品。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家电产业已经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市家电产业还表现以下特点和优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合肥家电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18年家电产业生产电冰箱1805.73万台,洗衣机1251.98万台,空调器861.3万台,彩电305.17万台,家用冷柜105.21万台,微波炉31.6万台。“四大件”产量超过了国内另外两个家电城市顺德和青岛,合肥家电在全行业的龙头地位不断增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 <2)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合肥除了本土的美菱、荣事达等知名品牌企业外,又聚集了三洋、海尔、长虹、美的、格力、华凌、欧力、尊贵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品牌集中度高,产品品种之多在国内罕见。随着合肥家电产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为之配套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

附件: 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和《扬州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现制订2013-2015年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改革试点的高校,是江苏省“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所高校之一。根据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学校明确了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应用、研究型。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适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学科定位:以应用学科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构建适应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苏,服务全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江苏省的“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思路为: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注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与基础的关系上,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上,要树立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专门人才的思想;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上,要树立三者辩证统一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树立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在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要树立在教育目标指导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二、学校主体特色 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47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84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1000多人。现设26个学院,110个本科专业,涵盖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深度交融”拓展专业领域,以“内涵发展”提升专业水平,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管理体制改革与专业建设发展同步推进,使体制改革和专业融合协调发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得益彰。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15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15 【实施日期】2012.0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带动上海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紧密依托城市发展,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契机,成功应对了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验,抵御了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0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8家,包括五星级饭店44家、四星级饭店64家、三星级饭店123家、二星级饭店65家、一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37家,其中,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42家;A级景区(点)61个,其中5A级景区(点)3个,4A级景区(点)28个,3A级景区(点)3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红色旅游基地30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集散站6个。2010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旅游外汇收入达64.05亿美元,较“十五”期末上涨77.5%。国内旅游收入达2522.94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了约92.8%,年平均增长18.6%。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1.12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33.72万人次,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分别较“十五”期末上涨49%、65%和138.2%。国内来沪游客人数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0年,受益于上海世博会,突破2亿人次大关。受金融危机影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草案)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xx年01月目录I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 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 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 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 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 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 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 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 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 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 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 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 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 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 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 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 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 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 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 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 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 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 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 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 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 第二节政策分区41 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 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 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 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 第一节区域协调54 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 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并强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周边圈群的协调与衔接。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十二五规划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心得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制以五年 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度的中短期计划,在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度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存程度不停进步,现如今年我们已经迈入了xx年,我们国家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此 计划中,结构调整是主要目的,科学发展是主题,经济发展是主线,其中我认为以下个亮点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 1、 过去数年来提倡的‘强国’从十二五期间转为了‘富民’。梁启超曾撰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可以理解为‘民富国强’,只有人民都富饶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人民都强盛了,国度才是真正的强盛。做为人民党员的我们,肯定要高兴工作,多学各项技能,进步本身的业务水平,做一名复合型人才,创造成绩。 2、 生存在广东是幸福的,因为未来五年广东的发展蓝图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实为我党存眷民生的庞大办法,让我们看到党以人为本的庞大刻意。当人民的生活甘甜、居住环境清新、事业有成就、社会有人情、文化有咀嚼之时,幸福离我们还远吗? 3、 文明表现着文化素质,其实文明也体现着生存的富饶水平,当人民生存幸福了,文化的熏陶就会如春风吹过麦苗一样拂过民气,文明之风随处可见。做为一名顺德人,我非常支持“创

文明城市,建幸福顺德”这一发展目的,而且会从本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4、 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增强资源节省和办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越来越向“清、碧、蓝”的偏向发展,地球会更康健优美。做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关注党的目标门路并坚决执行,同时认真学习,快速进步本身,努力提高服务他人和动员他人的本领,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面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搏斗。十二五规划心得(2):党的xx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计划发起光显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汗青意义。通过学习集会的精神实质,我深感责任的庞大,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范畴,在变化中谋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学好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同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间的决议计划摆设上来。落实好全会精神,加深理解,要学以致用,在现实工作中,变化工作作风,加强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十二五规划心得(3):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 对明白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必要着力办理的题目。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办理的水平怎样,取决于诸多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日期: 2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2)416号 索取号: (发布日期:2012-07-18)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各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11日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本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工作部署,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已成为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劳动者就业的主体、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一五”发展状况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法人型企业,下同)33.9万户,吸纳从业人员805.7万人,实收资本总额为2002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924.3亿元,分别占全市企业的99.5%、80.8%、77.1%与64.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企业分布看,上海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工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业9个行业,总户数为30.5万户,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0.2%。“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图 从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2010年上海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7个行业,总人数684.5万人,占图2-1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主要行业户数情况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120,000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 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 他(户)2006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关于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 于 扬 州 旅 游 业 发 展 的 调 查 报 告 关于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11级9班王雪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吹箫的玉人,二十四桥桥洞里的月夜,不失澄静与悠扬。当城市的霓虹灯打破了月夜的幽深,是时候考虑扬州旅游业的何去何从。千年文化孕育了扬州,孕育了一条湖,一轮月,孕育了热情的扬州人,我们有义务让这里更美好,甚至美好繁荣过千年前的扬州。我们身边有美景,有古迹,但只有将它们利用到极致,才能收获最美好的明天,我们看到的是旅游业最光辉的一面,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有漏洞和缺点。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回避,而是要认识并完善它们,希望它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全消失。这才是有助于我们热爱的这片大地发展的良策。是的,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扬州概况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 1、地理位置 扬州,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毗邻;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邻。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江都、广陵、邗江、仪征等3区1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2、观光旅游 根据《扬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为“一城一轴四片”。即“114战略性空间发展格局”,简称“114工程”。“十二五”期间,加快“一城一轴四片”旅游板块的建设,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要素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联动发展。 “一城”为扬州主城区,它是旅游资源最为集中、最为精彩的地区。在“一城”的打造中,重点突出“一心一线”,即以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将平山堂(大明寺、鉴真图书馆)——瘦西湖景区(宋夹城遗址)——盐阜路两侧(个园、工艺坊、汪氏小苑、“双东”历史街区等)——泰州路——南通西路——徐凝门街(何园)等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串联,打造成为扬州市精品旅游线路。 “一轴”是指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风光轴。古运河和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扬州全市,主要由城区段、宝应段、高邮段、江都段、邗江段五部分构成。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风光轴以运河为纽带,连接沿岸周边地区众多景点,形成扬州市独具特色的水上游览路线。 “四片”是扬州市域范围的主要分区,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板块,分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来源:新浪财经曹 磊摄)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 尚玉英: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今天把上海制造业整个发展的情况和各位做个交流,也是对于我们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解读。 我从六个方面简要做一个介绍。首先是“十二五”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者一些总结。从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整个上海工业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情况。“十二五”工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工业含制造业和交通业,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制造业部分。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05年的3995亿提高到了2010年的6226亿,五年累计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8%,我们叫做15000亿提高到了三万亿,分别在03、07和2010年分别突破了一万亿、两万亿和三万亿。工业利润年均达到了17.4%的速度。 我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一个总结。“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平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税收在全

市税收的总额比重五年42%的速度增长,工业从业人员五年平均300万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接近三分之一。2010年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了50%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下,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上海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同时,还是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在2009年,上海提出了聚焦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对接。这期间我们推动了新能源汽车,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网在世博会的示范应用。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规模来看达到了6327亿,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左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的技术和环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三是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积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投资增长总体来看趋于平稳,但是结构明显优化。上海工业投资增长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还是保持不会有大的增长,大概是0-3左右稳定的持续增长。有多种原因,我们还是觉得内在的结构有明显变化,从“十一五”明显看到,我们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到“十一五”末,技术改造占总的工业资产投资达到了50%,我们认为技术改造更多体现在内涵式增长,内涵式发展。另外,工业企业研发的投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四是我们产业融合转型趋势明显加快。以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52%以上。 五是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力度不断的加大,特别是07年以来,上海明确了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累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我们铝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基本在上海退出。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企业从2009年开始调整减少到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的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了27%。这是我们总结“十一五”上海工业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制造业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感觉尽管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在国际或者全国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总的感觉,上海的还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低端。我们高端缺位的情况还是需要引起关注。 这么几个方面是我们“十二五”需要进一步面对的挑战。一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从行业来看,某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电子信息行业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在10%以下。 第二、我们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技术、新产品,怎么让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更好地进入市场,特别是支持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和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