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2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2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2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2

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一、而

(一)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锲而舍之(《劝学》)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

4、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图穷而匕首见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8、表目的或结果,译为用来、来、以致,或不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出自《鸿门宴》)外连衡而斗诸侯(出自《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出自《过秦论》)(二)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二、之

(一)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锲而舍之(《劝学》)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过秦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动词,往,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三)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2、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后置定语(可为补语)之间,可译为"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

5、音节助词。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或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顷之未发(《荆轲刺秦王》)珍宝尽有之(《鸿门宴》)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三、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用作第三人称,“他、她、它(们)”,或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不思其反(《诗经两首》)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武帝嘉其义《苏武传》

2、活用作第二人称。相当于“你(的)”,“你们(的)”。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3、活用作第一人称。译"我的""我(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近指,这。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指示代词,这)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那个)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那些))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一人夜亡(《苏武传》)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吾其还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其孰能讥之乎?(出自《游褒禅山记》)表反诘,难道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表测度,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出自《师说》)表感叹,真是

(三)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四)句中语气助词,无意义。咥其笑矣(出自《诗经两首》)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离骚》)

四、乎

(一)语气助词。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其孰能讥之乎(出自《游褒禅山记》)

2、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

3、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出自《师说》)

4、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5、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知不可乎骤得(出自《赤壁赋》)(二)介词,同“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三)结构助词,作形容词后缀,单独不能翻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郁乎苍苍《赤壁赋》

五、以

(一)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以乱易整(《烛之武退秦师》)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秋以为期(出自《诗经两首》)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出自《兰亭集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出自《苏武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示修饰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以弱天下之民(出自《过秦论》)

4、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出自《赤壁赋》)

四、副词。通“已”,已经。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六、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且贰于楚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无礼于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言于郑伯(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出自《鸿门宴》)

贪于财货(出自《鸿门宴》)

当其欣于所遇(出自《兰亭集序》)

亦将有感于斯文(出自《兰亭集序》)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出自《游褒禅山记》)

于人为可讥(出自《游褒禅山记》)

余于仆碑(出自《游褒禅山记》)

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善假于物(出自《劝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出自《师说》)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出自《师说》)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出自《张衡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暂得于己(出自《兰亭集序》)

月出于东山之上(出自《赤壁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

青,取之于蓝(出自《劝学》)

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托遗响于悲风(出自《赤壁赋》)

5、表示比较对象,相当于“同”、“跟”、“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故燕王欲结于君(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出自《鸿门宴》)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而青于蓝(出自《劝学》)

非铦于钩戟长铩(出自《过秦论》)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出自《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师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出自《赤壁赋》)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出自《荆轲刺秦王》)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出自《荆轲刺秦王》)

于是项伯复夜去(出自《鸿门宴》)

于是饮酒乐甚(出自《赤壁赋》)

于是余有叹焉(出自《游褒禅山记》)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出自《过秦论》)

于是从散约败(出自《过秦论》)

于是废先王之道(出自《过秦论》)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七、者

(一)代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出自《荆轲刺秦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出自《鸿门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出自《鸿门宴》)

后之览者(出自《兰亭集序》)

逝者如斯(出自《赤壁赋》)

盈虚者如彼(出自《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出自《赤壁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出自《赤壁赋》)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出自《赤壁赋》)

有怠而欲出者(出自《游褒禅山记》)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出自《游褒禅山记》)

来而记之者已少(出自《游褒禅山记》)

则或咎其欲出者(出自《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出自《游褒禅山记》)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出自《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出自《游褒禅山记》)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出自《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出自《劝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师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出自《师说》)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出自《师说》)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四人者:……(出自《游褒禅山记》)

(二)助词。

1、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多放在时间词之后。

今者项庄拔剑舞(出自《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出自《鸿门宴》)

2、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常与“有……”搭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出自《荆轲刺秦王》)

客有吹洞箫者(出自《赤壁赋》)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出自《荆轲刺秦王》)

3、放在名词性主语之后, 表示提顿或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出自《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自《鸿门宴》)

沛公参乘樊哙者也(出自《鸿门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出自《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出自《劝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出自《过秦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师说》)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出自《过秦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出自《过秦论》)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何厌之有(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客何为者(出自《鸿门宴》)

大王来何操?(出自《鸿门宴》)

何为其然也(出自《赤壁赋》)

而又何羡乎(出自《赤壁赋》)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出自《游褒禅山记》)

陈利兵而谁何(出自《过秦论》)

(二)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何如(出自《荆轲刺秦王》)

为之奈何(出自《荆轲刺秦王》)

无可奈何(出自《荆轲刺秦王》)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出自《鸿门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不然,籍何以至此(出自《鸿门宴》)

九、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

乃投水而死(出自《孔雀东南飞》)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乃请荆卿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乃遂私见樊於期(出自《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乃为装遣荆轲(出自《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乃令秦武阳为副(出自《荆轲刺秦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乃朝服,设九宾(出自《荆轲刺秦王》)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出自《荆轲刺秦王》)

良乃入,具告以沛公(出自《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出自《鸿门宴》)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出自《过秦论》)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幽武置大窑中(出自《苏武传》)

遂乃研核阴阳(出自《张衡传》

乃知震之所在(出自《张衡传》)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出自《张衡传》)

衡乃诡对而出(出自《张衡传》)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出自《张衡传》)

2、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刚刚”"才"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出自《荆轲刺秦王》)

乃今得闻教(出自《荆轲刺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出自《鸿门宴》)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犯乃死,重负国(出自《苏武传》)

羝乳乃得归(出自《苏武传》)

十年乃成(出自《张衡传》)

3、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何乃太区区(出自《孔雀东南飞》)

4、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有""仅仅"等。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今君乃亡赵走燕(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十、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磐石方且厚(出自《孔雀东南飞》)

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且贰于楚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出自《赤壁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出自《过秦论》)

且相如素贱人(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出自《鸿门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

(二)用作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出自《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出自《鸿门宴》)

不出,火且尽。(出自《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如:

驰椒丘且焉止息(出自《离骚》)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出自《孔雀东南飞》)

十一、若

(一)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出自《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二)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三)"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十二、所

(一)用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离骚》)

固前圣之所厚(出自《离骚》)

民生各有所乐兮(出自《离骚》)

君亦无所害(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君之所知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表示“所……的事情”。

顾计不知所出耳(出自《荆轲刺秦王》)表示“所……的办法”。

荆轲有所待(出自《荆轲刺秦王》)“所”字结构置“有”后,作其宾语

起,取武阳所持图(出自《荆轲刺秦王》)表示“所……的事物”。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出自《荆轲刺秦王》)表示“所……的事物”。

毫毛不敢有所近(出自《鸿门宴》)

苟非吾之所有(出自《赤壁赋》)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出自《赤壁赋》)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出自《游褒禅山记》)

非汉所望也(出自《苏武传》)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所谓前洞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出自《鸿门宴》)

皆为陛下所成就(出自《苏武传》)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

1、一种表示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出自《兰亭集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

2、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所以游目骋怀(出自《兰亭集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

(四)名词,表处所地方。

别有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出自《苏武传》)

十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为之奈何(出自《鸿门宴》)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阿母为汝求(出自《孔雀东南飞》)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出自《荆轲刺秦王》)

臣为韩王送沛公(出自《鸿门宴》)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出自《鸿门宴》)(前“为”)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常能为汉伏驽射杀之(出自《苏武传》)

子为父死,亡所恨(出自《苏武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慎勿为妇死(出自《孔雀东南飞》)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出自《荆轲刺秦王》)介词,为了

何为其然也(出自《赤壁赋》)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为仲卿母所遣(出自《孔雀东南飞》)

皆为戮没(出自《荆轲刺秦王》)

若属皆且为所虏(出自《鸿门宴》)

若属今为之虏矣(出自《鸿门宴》)

皆为陛下所成就(出自《苏武传》)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何辞为?(出自《鸿门宴》)

何以汝为见(出自《苏武传》)

(三)动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出自《离骚》)做

余不忍为此态也(出自《离骚》)做出

余独好修以为常(出自《离骚》)当作

为诗云尔(出自《孔雀东南飞》)写、做

十七为君妇(出自《孔雀东南飞》)做,成为

始尔未为久(出自《孔雀东南飞》)算

非为织作迟(出自《孔雀东南飞》)是

君家妇难为(出自《孔雀东南飞》)做

无能为也已(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做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出自《烛之武退秦师》)给予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出自《烛之武退秦师》)与“以”结合,译为“把……当作”

为之奈何(出自《荆轲刺秦王》)动词,对付

乃为装遣荆轲(出自《荆轲刺秦王》)动词,整理

乃令秦武阳为副(出自《荆轲刺秦王》)动词,做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出自《荆轲刺秦王》)动词,发出

又前而为歌曰(出自《荆轲刺秦王》)动词,唱

复为慷慨羽声(出自《荆轲刺秦王》)动词,发出

愿举国为内臣(出自《荆轲刺秦王》)动词,做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出自《荆轲刺秦王》)

皆为龙虎(出自《鸿门宴》)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出自《鸿门宴》)(后“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出自《鸿门宴》)

约为婚姻(出自《鸿门宴》)

君王为人不忍(出自《鸿门宴》)

窃为大王不取也(出自《鸿门宴》)动词,认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皆为陈迹(出自《兰亭集序》)

齐彭殇为妄作(出自《兰亭集序》)

耳得之而为声(出自《赤壁赋》)

独其为文犹可识(出自《游褒禅山记》)

而在己为有悔(出自《游褒禅山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动词,成为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担任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是

拜相如为上大夫(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担任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结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演奏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做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出自《苏武传》)动词,担任

凿地为坎,置熅火(出自《苏武传》)动词,做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出自《苏武传》)动词,做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出自《苏武传》)动词,做为为降虏于蛮夷(出自《苏武传》)动词,做

共为不轨(出自《张衡传》)动词,做

称为政理(出自《张衡传》)动词,做

十四、焉

(一)代词。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2、疑问代词,“什么”、“怎么”、“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将焉取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3、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驰椒丘且焉止息(出自《离骚》)

而人之所罕至焉(出自《游褒禅山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出自《游褒禅山记》)

(二)副词。

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三)连词。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四)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可不译出。

亦已焉哉(出自《诗经两首》)

子亦有不利焉(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朝济而夕设版焉(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于是余有叹焉。(出自《游褒禅山记》)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出自《师说》)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出自《师说》)

2、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3、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出自《赤壁赋》)

十五、也

(一)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

是寡人之过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此天子气也(出自《鸿门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自《鸿门宴》)

沛公参乘樊哙者也(出自《鸿门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出自《鸿门宴》)

修禊事也(出自《兰亭集序》)

固一世之雄也(出自《赤壁赋》)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出自《赤壁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所谓前洞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此余之所得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非我也,岁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出自《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出自《劝学》)

用心一也(出自《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出自《劝学》)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出自《过秦论》)

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出自《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出自《过秦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

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自《师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出自《师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且贰于楚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君知其难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君之所知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则秦未可亲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出自《赤壁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出自《赤壁赋》)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出自《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出自《劝学》)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出自《过秦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出自《师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出自《师说》)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出自《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出自《师说》)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疑问语气。

何为其然也(出自《赤壁赋》)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出自《过秦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出自《过秦论》)

4、表示感叹语气。

无能为也已(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地可尽王也(出自《鸿门宴》)

信可乐也(出自《兰亭集序》)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出自《游褒禅山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出自《师说》)

5、表示猜度或祈使语气。

吾其还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二)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女也不爽。士也罔极。(出自《诗经两首》)

臣之壮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出自《赤壁赋》)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出自《游褒禅山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自《师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

十六、与

(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和”。

与郑人盟(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欲与俱(出自《荆轲刺秦王》)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出自《荆轲刺秦王》)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出自《荆轲刺秦王》)

未得与项羽相见(出自《鸿门宴》)

君安与项伯有旧(出自《鸿门宴》)

欲呼张良与俱去(出自《鸿门宴》)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出自《鸿门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出自《赤壁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出自《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出自《赤壁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出自《游褒禅山记》)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出自《过秦论》)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闻,不肯与会(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素与副张胜相知(出自《苏武传》)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出自《苏武传》)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出自《苏武传》)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出自《苏武传》)

(二)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三)语气助词,通“欤”。

(四)固定结构“孰与”“与……孰”,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五)动词。

1、结交。

失其所与(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夫人之相与(出自《兰亭集序》)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出自《过秦论》)

2、给,读yù。

则与斗卮酒(出自《鸿门宴》)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出自《苏武传》)

十七、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则或咎其欲出者。(出自《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出自《游褒禅山记》)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自《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出自《劝学》)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出自《师说》)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出自《师说》)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师说》)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则虽欲长侍足下(出自《荆轲刺秦王》)

则秦未可亲也(出自《荆轲刺秦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自《荆轲刺秦王》)

则其至又加少矣(出自《游褒禅山记》)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出自《过秦论》)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出自《师说》)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庄则入为寿(出自《鸿门宴》)

沛公则置车骑(出自《鸿门宴》)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出自《鸿门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出自《游褒禅山记》)

十八、因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或因寄所托(出自《兰亭集序》)

因人之力而敝之(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出自《苏武传》)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出自《苏武传》)

因谓武曰(出自《苏武传》)

因入京师(出自《张衡传》)

因以讽谏(出自《张衡传》)

伺者因此觉知(出自《张衡传》)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出自《荆轲刺秦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出自《鸿门宴》)

因留沛公与饮(出自《鸿门宴》)

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泣下霑衿(出自《苏武传》)

衡因上疏陈事(出自《张衡传》)

(三)副词。“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出自《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出自《鸿门宴》)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出自《鸿门宴》)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出自《苏武传》)

十九、自(18个,出自《孔雀东南飞》)

(一)代词。

1、意为“自己”。

(刘氏)自誓不嫁。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2、意义犹“其”。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二)动词,意为“有”。

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各自异”即“各有异”。

(三)介词,意为“从”、“自从”。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四)副词。

1、语气副词,意为“本”。

(14)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2、时态副词,意为“已”、“已经”。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3、时态副词,意为“即”,相当于现代汉语“马上”的意思。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五)连词,意犹“而”。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六)助词,与他词组合成词组。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好自”即“好好地”。

二十、相(18个,出自《孔雀东南飞》)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译为“互相、相互”。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二)做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按照人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如: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2、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如: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誓不相隔卿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3、指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如: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三)xiàng,名词,“相貌”之意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二十一、见(“5个,出自《孔雀东南飞》)

(一)动词,见面。

相见常日稀(见面)

黄泉下相见(见面)

(二)指代性副词,相当于“我”。

君既若见录(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府吏见丁宁(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三)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渐见愁煎迫(“被”)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全部虚词-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全部虚词-整理

————————————————————————————————作者:————————————————————————————————日期:

虚词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以 烛之武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荆轲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表原因,“因为”) 荆轲3.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表原因,“因为”) 烛之武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鸿门宴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连词,来) 鸿门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介词,把) 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借) 鸿门宴④请以剑舞(介词,用) 鸿门宴⑤军中无以为乐(连词,来) 鸿门宴⑥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 鸿门宴⑦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表修饰) 鸿门宴⑧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承接) 鸿门宴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荆轲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4.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表工具方法,“凭借”) 荆轲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用来”) 荆轲6.使工以药淬之(介词,表工具方法,“用”) 荆轲7.以试人(连词,表目的,“用来”) 荆轲8.日以尽矣(通假字,通“已”,已经) 荆轲9.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荆轲20.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荆轲10.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2.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3.以次进(介词,“按照”) 荆轲14.以故荆轲逐秦王(“已故”,所以,引出结果) 荆轲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目的,“用来”) 荆轲16.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 荆轲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 荆轲18.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 荆轲19.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不译”) 荆轲21.乃欲以生劫之(介词,表时间,“在”) 荆轲2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 而 烛之武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物理组 主备教师:夏春青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曲线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曲线运动中的两种特殊运动,抛体运动以及圆周运动,进而学习向心加速度并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向心力,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曲线运动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教学内容 1.曲线运动及速度的方向; 2.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 3.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4.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5.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6.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7.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8.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9.理解各参量之间的关系;10.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1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存在加速度。1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指向圆心,所以叫做向心加速度;13.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14.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15.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会根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讨论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 16.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知识要点 §5-1 曲线运动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涉及的公式: 船 v d t = m in , θsin d x = 2.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特点:①方向: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②运动类型:变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③F 合≠0,一定有加速度a 。 ④F 合方向一定指向曲线凹侧。 ⑤F 合可以分解成水平和竖直的两个力。 4.运动描述——蜡块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 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 独立性、等效性、矢量性。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运动,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合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a 合为分运动的加速度。 ③两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和速度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和加速度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否则即为曲线运动。 三、有关“曲线运动”的两大题型(一)小船过河问题 模型一:过河时间t 最短:模型二:直接位移x 最短:模型三:间接位移x 最短: § 一、抛体运动 当v 水v 船时,L v v d x 船 水==θcos min , θ sin 船v d t = ,水 船v v = θ cos

必修一实词虚词

虚词整理 一.于 1.向,对,对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贪于财货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在……方面,从……中常痛于骨髓 3.在,从,到,介词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得复见将军于此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樊哙覆其盾于地, 4.比长于臣。 5,与是连用,表连接,连词于是项伯复夜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6.复音虚词,“于是”,在这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二.之 1.的,助词,结构助词因人之力而敝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 今日之事何如 未有封侯之赏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与燕督亢之地图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然则将军之仇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为变徵之声 持千金之资币物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比诸侯之列 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左手把秦王之袖, 北蛮夷之鄙人 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 秦之遇将军 是寡人之过也 2.代词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许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与之同命 立而饮之 天下皆叛之 公为我献之 闻大王有意督 亦去之 故听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珍宝尽有之 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杀之 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 拔剑切而啖之 为之奈何 置之坐上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唯君图之。 将焉取之? 公从之。 愿得谒之 不如因而善遇之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子犯请击之。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为之奈何? 子犯请击之 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闻之

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编

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编 物理知识点第五章平抛运动5-1 曲线运动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特点:①方向: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②运动类型:变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③F合≠0,一定有加速度a。 ④F合方向一定指向曲线凹侧。P蜡块的位置vvxvy涉及的公式:θ ⑤F合可以分解成水平和竖直的两个力。 4、运动描述蜡块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矢量性。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运动,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合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a 合为分运动的加速度。 ③两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和速度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和加速度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否则即为曲线运动。 三、有关“曲线运动”的两大题型(1)小船过河问题vv水v船θ,ddvv水v船θ当v水v船时,,,θv船d(2)绳杆问题(连带运动问题) 1、实质:合运动的识别与合运动的分解。 2、关键:①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速度,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确定;②沿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模型四:如图甲,绳子一头连着物体B,一头拉小船A,这时船的运动方向不沿绳子。B OOAvAθv1v2vA甲乙甲乙处理方法:如图乙,把小船的速度vA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的方向分解为v1和v2,v1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语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进入了必修二。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必修二有多少篇文言文需要背诵,以下是WTT 整理语文必修二文言文背诵篇目希望可以给对大家提供参考借鉴。 氓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 先秦: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必修二立体几何初步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立体几何初步知识点整理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 点叫做顶点。 旋转体——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其中,这条定直线 称为旋转体的轴。 (2)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1.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1.2相关棱柱几何体系列(棱柱、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的关系: ①????????→??????? →???? ? 底面是正多形 棱垂直于底面 斜棱柱 棱柱正棱柱直棱柱其他棱柱 底面为矩形 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 ①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③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④直棱柱的侧棱长与高相等,侧面与对角面是矩形。 补充知识点 长方体的性质: ①长方体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平方和;【如图】2 22211AC AB AD AA =++ ②(了解)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1AC 与过顶点A 的三条棱所成的角 分别是αβγ,,, 那么2 2 2 cos cos cos 1αβγ++=,2 2 2 sin sin sin 2αβγ++=; ③(了解)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1AC 与过顶点A 的相邻三个面所成的角分别是αβγ,,,则 222cos cos cos 2αβγ++=,222sin sin sin 1αβγ++=. 1.4侧面展开图:正n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由n 个全等矩形组成的以底面周长和侧棱长为邻边的矩形.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7.(3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6分) (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3)比较图中(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产。 (4)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8分) (5)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答案】 (1)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2)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河道变窄,分叉减少。 主要由于上游沿线修建水库拦水,自滦河向流域外引水,滦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沼泽湿地被开发为盐田、鱼塘。 (4)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促进当地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5)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

初中复习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大全详尽版

初中复习文言文实词、 虚词整理大全详尽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必修一第2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自我校对 1.厌餍满足 2.知智明智,聪明,读zhì 3.以已已经 4.陵凌凌辱 5.振震震慑 6.奉捧捧着 7.卒猝仓促,突然,读cù 8.还环绕 9.要邀邀请10.倍背背叛11.蚤早早12.郤隙隔阂、嫌怨 二、文言实词 (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①东道主 ...②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①,臣战河南 ..②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自我校对 (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2)①

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二) ——《语文②》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高中《语文②》第三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单元,有《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3篇古文。 一、成语 1.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2.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3.游目骋怀:骋,放开,敞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4.放浪形骸: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5.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6.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7.俯仰之间: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时间短暂。形容时间极短。 8.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9.余音袅袅:形容声音绵延不绝。 10.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局面危急。 11.正襟危坐:危,端正。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2.遗世独立:超然独立于世俗之外。 13.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形容多而丰富,用不完。 15.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取”,趋向,取向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4.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 5.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三、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排列事项)古义:它的旁边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古义:表原因的复音虚词,……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4.凌万顷之茫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1) 1.氓 2.采薇 3.离骚 4.孔雀东南飞 5.短歌行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 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 《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高中英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欢迎使用,祝您学有所成。 第一单元 1)state 指“国家”时,常表示“政权,国体”等政治性概念,首字母常常大写。 表示“状态,情况”时,为可数名词,常作单数;in a state表示“处于混乱或者是不整洁的状态”;get into a state变得十分紧张。 in state 庄严堂皇的,隆重的 state也可以作动词,表示“陈述,阐明,声明”,多用于正式场合或者是公文,商务信函,日常用语中应该避免。 表示“据说,据称”常用于it或者sb/sth作主语的被动句中。 2)rare 作形容词,表示“罕见的,稀少的,稀有的,难得的”,可形容人或者是物。 rare也可以指肉,表示“未熟的,半熟的”。 rare也是作副词,相当于rarely,意思是“很,非常”。 rare和and连用,相当于一个副词,意思是“很,极,非常”。 3)belong 不能用于被动语态和进行时。 belong in 适宜于,用利于,应该用在……。 4)gift 表示“礼物”。 表示“天赋,才能”后接for或者是of。 表示“捐赠”常与of连用。 5)melt 表示“融化,溶解”。 melt into逐渐融入,逐渐变成。 melt还可以表示“心变软,生怜悯之情”。 melt sth down 重新融化,回炉。 6)heat 作不可数名词,表示“热,炎热,热度,发热”,前面常用定冠词。 表示“供暖(费)”。 作动词,表示“变热,变暖”,常与up连用;也可以表示“使激发愤怒”。 7)design 作动词,表示具体,确切地“计划,设计”。 也可以表示“打算,预定”,指为一目的而作安排,常用于被动语态。 表示“设计样式,设计图案”为可数名词;表示“设计工艺,设计布局,意图”为不可数名词。 by design 故意地have designs upon/on sb(sth)图谋(生命,财产)。 8)fancy 作动词,多用作及物动词,后接名词,从句或者是动名词。 fancy接从句时,意为“认为,猜想”。 fancy接名词,代词,动名词(不能接不定式),意思为“想想,设想,想要”。

高一数学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2.1.1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5.随机数表法: 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2.1.2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 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 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 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 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2.1.3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 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 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 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 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 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必修二课后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语文版)

11《鸿门宴》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辞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②口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译文:想要强加给他罪名,哪用担心没有口实。 ③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文辞,文学)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借口)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⑤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⑥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2)动词: ①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②推辞,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③计较: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⑶复合词:①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②辞谢:婉言道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 谢,xiè:动词: ①道歉,请罪: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怕他打碎宝玉,就婉言道歉。 ②推辞,谢绝: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母亲婉言谢绝了媒人。 ③辞去,辞别: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看公子的神色始终没有改变,就和朋友告别上了车。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