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概论大纲1

心理学概论大纲1

心理学概论大纲1
心理学概论大纲1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根据所进行的研究是以建立系统的理论为目的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将心

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一)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主要的学科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的任务是把理论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探索在各个社会实践领域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主要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和人文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和研究原则

(一)一般方法论

在我国,指导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伦理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外部表现进行考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情景观察现场观察

(二)实验法

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三)个案研究法

把任何社会个体(个人或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其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个体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四)调查法(抽样调查法)

是指以提问的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各种有关资料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

根据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面谈法、邮寄问卷法、电话调查法等。

(五)内省法

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六)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拥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一)孕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最古老的专著

笛卡尔

洛克白板说

(二)确立阶段

缪勒、赫尔姆霍茨、费希纳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是近代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二、心理学的流派

(一)精神动力学派

产生于20世纪初,创始人弗洛伊德,主要理论包括:

?潜意识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过解梦、催眠等方法来了解人的潜意识)

?泛性论--人的任何行为都受性的支配

?梦的解释

?本能学说

?人格理论本我

自我

超我

(二)行为主义

产生于20世纪初,创始人华生,标志是《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早期行为主义把心理简化为刺激--反应,新行为主义修正为刺激--心理状态--反应。

(三)人本主义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四)认知主义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侧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

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1、各学派和谐共存,相互包容

2、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

3、研究方法综合化,研究手段现代化

(二)发展趋势

1、综合化的趋势

2、本土化趋势

3、实用化趋势

4、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

第一节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受器

感受器是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

其功能是收集信号和能量转换。

四、阈限

阈限是指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阈限: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

差别阈限: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强度。

五、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人们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

感觉剥夺实验

第二节知觉:信息的识别

一、概念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三、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对象识别

模板匹配原型匹配

特征分析

(二)自上而下的加工

第三节注意:信息的选择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1、神经系统的特点

2、后天的训练

3、兴趣

第四节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一、记忆的概念和分类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划分,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划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信息保持不超过2秒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二、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

遗忘是指已经记住的信息不能再认或再现。

(一)遗忘理论

1、衰退理论

2、干扰理论

3、压抑理论(动机性遗忘)

(二)遗忘规律

遗忘会产生在质和量两方面

数量的变化: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

2、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思维:信息的演算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基本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赖以进行的载体划分,可分为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语词逻辑(抽象)思维

2、从思维运行方向的维度划分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3、从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划分

(1)受制思维

(2)创造思维

指标:流畅性、灵活性、原创性

三、类别和概念学习

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四、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尝试错误

?顿悟

?类比法

启发式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呈现的方式

2、多余刺激的干扰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动机的作用

第三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个性心理概述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1、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智力是指各种能力的综合,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2、气质

气质(temperation )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

3、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气质性格

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和暂时

神经活动的“合金”

先天遗传受后天环境影响

可塑性小可塑性大

稳定性大一般稳定性

无好坏有好坏

二、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1、生物性因素:遗传、大脑结构、体态、容貌

2、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社会实践

三、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运用

1、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育评价、能力培养、学习归因、个性教育

2、运用于职业指导

第二节个性理论与测验

一、主要个性理论简介

1、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艾里克森

2、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该理论主要把人格等同于行为

3、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人的需要和动机

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类型理论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2)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将人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3)霍兰德将人格分为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传统型

5、特质理论

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特质决定个体行为

二、常见个性测验简介

1、自陈测验

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等

2、投射测验

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儿童统觉测验(CAT)等

三、心理测验的有关指标与使用测验的原则

1、信度(稳定性或可靠性)

2、效度

3、常模(比较标准)

4、使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性格特征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第四节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tion )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

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气质类型

1、体液气质说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气质激素理论——柏尔曼

3、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

第五节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和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才能与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

能力按倾向性划分,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按功能划分,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智力的概念

智力指一般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四、智力的结构理论

1、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将智力分为G因素和S因素

2、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认为智力由七种基本能力构成

五、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IQ(智商)=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第四章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涵义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有规律性的变化。

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到质变)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成熟时间有差异,同一心理机能发展速率也有不同。

4、差异性

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

研究涉及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等

?遗传与环境

?儿童自身作用

?关键期

三、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横向比较研究

是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二)纵向跟踪研究

是指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

(三)跨文化研究

是指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结构的建构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2、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至7岁)表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8至12岁)思维灵活、平衡

?形式运算阶段(13岁以后)

3、认知发展与平衡化

二、心理测量流派的智力发展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

2、新智力理论

(1)智力三元理论

(2)多元智力理论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四、语言的获得与机能

语言发展阶段

语言获得理论

语言的功能

第三节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

(一)早期情绪的发展

(二)依恋

三种类型: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

焦虑-矛盾型

二、自我意识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等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

?认识生理状况

?体验内心活动

?感受社会作用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生物学的因素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则是由社会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身体发育

认知发展

情绪发展

社会性发展

个性发展

第五章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与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包括:

(1)分析与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方法与媒体

(3)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目标的

分类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1)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2)教学目标分类是跨学科的

(三)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

1、起始能力的分析

2、学习方式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心理学家加涅将认知学习分为: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先行组织者

由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运用于讲授法。先行组织者是指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相关的和清晰的引导性材料。

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说明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

2、发现学习与掌握学习

由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

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掌握学习法由布卢姆提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可以使90%以上的学生达到掌握水平。

3、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原则:

(1)教学应要求学生作出外部反应

(2)即刻强化

(3)教学应小步子

(4)教学应自定步调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由奥斯本提出。头脑风暴法需遵循的原则:

1)对提出的观点先不作任何评价

2)注重数量,以量生质

3)鼓励自由思考,标新立异

4)鼓励借鉴他人想法

第二节认知教学

一、认知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认知教学的基本特征

认知教学强调教学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教学取向。

(二)行为主义教学观与认知教学观

行为主义将学习看成是经验的联结,学习是通过练习和强化来实现的。

认知观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学习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三)建构主义教学与情境认知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情境认知教学强调学生的认知是情境化的,不能脱离复杂的社会情境存在。教学应关注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呈现。

二、问题解决的教学

(一)问题解决的特征

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要应用先前的知识;

问题解决是目标指向性的活动;

问题解决是个性化的活动。

(二)问题解决过程与策略

问题解决的四个环节:

1、认知问题与任务

2、表征问题

3、产生与执行策略

4、反思结果

(三)问题解决的培养

1、提高贮备知识的质量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3、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信念

(四)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突发性等。

表现形式: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1、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创造性教学环境

2、培养创造性人格

3、创造性思维培养

1)原型启发法2)类比法

3)缺点逆用法4)反向探索法

5)立体思维法6)头脑激励法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第三节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1、热爱学生

2、善于启发

3、勤学敬业

4、以身作则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性格(尊重、公平、有爱心等)意志等

(三)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学信念之一。

高教学效能感表现为有个人成就感,认为教学活动很有价值,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负责。

二、教师的威信发展与维护

教师的威信是指由于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因素构成的优秀品质而使人产生的尊敬感和信赖感。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二)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原理规则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并能有效应用。

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3、解决问题有更多创造性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途径

1、不断更新原理规则知识

2、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观摩教学、微格教学、教学案例研究)

3、在教学反思中发展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第四节教学中的品德问题

一、品德学习理论与教学意义

品德:道德在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

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水平论

把品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1、前道德水平(0—9岁)

为了免于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规则

2、因循水平(9—15岁)

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3、原则水平(15岁以后)

对义务感、责任感有了更加普遍的认识,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过错与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经历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

过错及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策略:防范协约、表征性奖励等

第六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二、学习类型

根据内容与结果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与熟练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根据学习成果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三、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学习风格由生理性要素、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和社会性要素构成。

四、学习策略

学习步骤、学习方法、技巧等的优化组合。

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即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五、学习的生理机制

1、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暂时神经联系

2、潘菲尔德的大脑定位说

3、海登的化学分子说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学习是尝试错误而建立联结的过程。

三条学习规律:效果率、练习率、准备率。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总结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

强化是运用强化物来提高某种反应频率的过程。

强化物是指能够增加反应可能性的刺激。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关注学习的内在过程。

1、苛勒----顿悟

2、托尔曼----认知地图

三、加涅----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第三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一)动机与学习----愿学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学习动机是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二)兴趣与学习----好学

兴趣是个体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

(三)情绪与学习----乐学

消极情绪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绪推动智力发展。

四、意志与学习

决心、信心和恒心是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

五、性格与学习

第七章社会心理

第一节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自我意识

第二节社会认知和印象

一、社会认知的三要素

认知者、被认知者、认知情境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三、印象

印象是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四、社会认知的偏差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首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SOLER技术

S 坐要面对别人O 姿势要自然开放

L 身体微微前倾 E 目光接触

R 放松

2、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是指根据某人的一个品质而推断其其他品质的倾向。

4、社会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五、社会认知的归因

维纳的两维归因

第三节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直接结果。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2、相似性和互补性

3、对等性或互惠性

4、优势性(如外貌、能力等)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与评价

1、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被调查者依次说出团体中最愿接触和

最不愿接触的人(排序法)

2、参照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

可以了解团体中的权威人物。

3、社会距离尺度法---波加杜斯

每位成员都给其它成员评分(五级)

第四节利他行为与侵犯性行为

一、利他行为

二、侵犯性行为

第五节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

一、社会影响

(一)从众与服从

从众产生的原因: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二)暗示与模仿

二、群体心理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作用

(二)群体决策

(三)群体领导

第八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正常人

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问题稍重,除一般人,也包括心理失调的人

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疾病患者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和形式

模式:发展型、教育型、文化模式

形式:个别咨询、心理测试、健康教育、学生社团等

第三节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

一、学生常见问题的内容分类及其对策

1、学习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等)

3、自我管理问题

时间管理、生活管理、经济管理等

4、自我发展问题

5、性方面问题

第四节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2、悦纳教师职业

3、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4、健全的教育意志

5、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心理学复习教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15分,每个3分)选择(15分,每个1分)简答(30分,每题5分)论述(第1题15分,第2题10分,第3题15分,共40分) 一、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3、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4、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6、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7、创造性学习: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所具有和获得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征。 8、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9、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10、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11、幼儿社会性:指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 选择题:第一章 二、简答及论述: 1、幼儿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请谈谈你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看法。 萌芽时期 时间:18世纪---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特点:思想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和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还未能摆脱发展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痕迹。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初创期 时间: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特点:各种幼儿教育方案层出不穷,幼儿教育心理学已转向对幼儿学习心理的关注。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 代表教育方案:直接教学方案、认知主义 教育方案、建构主义方案等 发展期

6、销售心理学纲要

第一节:业务员四条件 一、知识:1、自己商品 2、竞争商品 3、有关业界知识及趋势 4、法律、专业、税法、金融 5、常识 二、态度:1、礼貌 2、仪表 3、予人好的第一印象 4、微笑(什么时候应该笑,什么时候不该笑) 三、技术:1、市调技术 2、开拓 3、信用调查 4、说服 5、收款 四、习惯:1、控制时间 2、控制行动 3、培养能力 要是没有1/3当场成交的客户,您就不适合做业务的工作

第二节:四个过程七个心理变化 过程接近商谈实演缔结 七个注意、兴趣联想欲望比较确认决定心理变化 第三节:促进客户购买欲望的方法(利用人类的本能)理性(后天性):教育、环境1/5 冰山理论 非理性(先天性):感情、本能4/5 一、六大本能:(非理性) 1、打算:增进财富、健康、幸福的本能; 2、自负:希望受到别人赞美的本能,自负心,满足自己; 3、模仿:对于强者、优者的羡慕,追随及模仿的本能; 4、恐怖:欲从生命、财产的危险恐怖中逃离的本能 5、好奇:对于专利品的与众不同的新奇事物发生兴趣 6、竞争:希望出人头地,不愿输给人家的本能 这些本能有强弱之分,却是万人共有的本能,其表现方式也因人而有浓淡,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且不是单一独立行动,但以其一种心之几个本能连续发生作用,业务员要详细观察,随机应变,捉住最强的本能,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达成目标。

客户分类 1、有享受过的有钱人:不能小看他的眼界,很强的优越心理, 要对味、认可 2、没享受过的有钱人:不能小看他的钱,这类客户有很强的虚 荣心理,进阶心理,追随心理 二、人们为什么会买东西(购买动机) 最基本的购买动机: 1、食欲:人类最基本的欲望; 2、性欲: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之一,男人、女人化妆、打扮等,心理学家佛洛以法说:人类的行动全部以性欲为动机,不是全无道理,购买化妆品——就是以性欲为动机; 3、想从痛苦与恐怖逃避的欲望:这种欲望也可以称为自我保存或者生命欲。购买药品都以此为动机。 4、成名欲:名誉欲以及权势欲,这些欲望也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也可以称为自负的欲望,买名牌,高价消费如东西、房子都是此种。 5、希望所爱的人幸福:一个人与生俱来上述以上个人为主的复杂的欲望,但是人不能单一那些欲望而活,人都是家庭成员,社会成员,所以只要她是正常人,除了个人的欲望之外,还要满足另外一个欲望……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作者:————————————————————————————————日期: 2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 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 (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电视的普及把绝对剥夺转化为相对剥夺)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观察学习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亲身体验其好处时,通过对别人表现 了攻击行为而未收到惩罚的观察,也会习得攻击行为。(自我控制、方式)。班 都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榜样的影响。 班都拉指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否真的发 起攻击,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a)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侮辱、拥挤)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b)唤醒唤醒状态会强化情绪 c)攻击线索如枪支 d)媒体的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针对女性的攻击;电视对行为的影响(用相 关研究的结论来间接推论因果关系、“潜变量”),观看暴力会导致攻击增加, 原因有三:唤醒状态、降低抑制、激活与暴力相关联的想法、引起模仿。电视 对思想的影响;电子游戏的影响。 e)群体影响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景能增强攻击反应。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9200410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9/6)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5/0.5) 学分:3 学分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1.课程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课程,为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北师大心理学考研大纲及参考教材

北师大心理学院2015年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5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考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相关心理学概念、实验与实践结合的深入论述。 四、考试内容 考试分为《心理学导论》、《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五部分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学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机能模块说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种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辅导纲要 第一章心理学概览 一、主要内容: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2.科学心理学的发展;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二、重点掌握: 1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2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 及精神过程的科学。3 心理科学大致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类。4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两个时期。5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两种根源。 6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7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8从探究事物的关系上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9从操作和控制变量的程度上看,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真实验法、准实验法和非实验法。10长期以来,关于如何解释新生儿和10岁儿童之间的广泛差异存在先天论/天性/遗传决定论和后天论/经验/环境决定论两种争论。11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2 PET和FMRI分别代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和功能性磁共振成象技术。13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①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②把行为反应看作可理解,预测,控制的。③查看反应出现的可观测的结果。14经验主义是由洛克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15了解当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即生物学的观点、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人本主义观点、认知观点、进化论观点和文化观点,以及每种观点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 一、主要内容: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功能;二、重点掌握:1.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大脑。2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3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是神经细胞。4神经元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的结构是树突。 5 神经元主要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神经元主要具有接受刺激、传递刺激和整合信息三种功能。6 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过程。7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枕叶。8 边缘系统由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三个结构组成。9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听觉中枢。第三章感觉一、主要内容:1 心理学中感觉的意义和心理物理函数的寓义。2 依据感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类视觉与听觉的基本现象。 二、重点掌握:1 信号检测论:该理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它区分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的过程,一是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二是随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2 韦伯定律:对刺激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幂定律:史帝文森所提出的,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P=K.IN. 对数定律:感觉大小(感受量)是刺激强度(刺激量)的对数函数,是由费希纳提出的。3 声音的频率和听觉的音调特性相对应。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成反比的关系。 “月明星稀”是感觉的对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适应现象。4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在颜色纺锤体上,代表饱和度的是从圆周到中心的距离。颜色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两种。5 掌握以下概念:视觉适应:指在光刺激作用下,视觉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运动后效:当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运动后效。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似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知觉为似动知觉。视觉后象:指当颜色刺激移去后,仍有颜色感觉的现象。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辐合:指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了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为辐合。失语症:指全部或局部丧失语言能力的现象。6 掌握视觉的三色说与四色说理论的主要内容。7 重点掌握音频识别理论中的地点说和频率说。8 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典型例子:色彩对比。如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边缘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第四章知觉一、主要内容:1 区分感觉与知觉现象。2知觉的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及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3主要知觉现象的形成——深度知觉、运动知觉、知觉恒常性。 二、重点掌握: 1 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为知觉。例如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

实验心理学提纲(详细)

心理学实验的定义 因果关系证明所需证据 共变关系 A, a ?A,?a A,a 且~A,~a 随A的变化a有特定的变化 时间顺序 排除其他可能 实验的三要素(理解为什么实验法可以提供证明因果关系所需的证据) 假设(理解假设是因果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因果关系转化来的具体形式,实验通过证明假设来支持因果关系) 假设的定义 变量(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自变量是因果关系中原因的一种具体形式 因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因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结果的一种具体形式 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定义 理解额外变量会如何影响对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探寻 控制(理解实验是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时候,探求自变量是否影响因变量)自变量操纵 \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实验者要拥有完全的主动权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是影响结果的原因发生改变 \ 理解自变量的取值水平至少为2 因变量测量 理解对因变量的测量是为了观察实验的结果是否受到自变量影响额外变量控制 理解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自变量之外的因素的影响 广义的实验设计(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理解广义实验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都是保证实验研究的三要素,从而保证能为因果关系证明提供有效的证据 课题选择 课题来源 了解常见的课题来源都有哪些 理解哪些课题来源最容易成为有价值的新课题的增长点

查阅文献 掌握该如何查阅文献 理解查阅文献对进行新的研究的作用 把握心理学研究领域大的方向和动向 了解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实证证据与理论建设)与研究方法明确课题 理解如何恰当的、符合学术规范的来陈述选题 理解何种特征的选题才是恰当的 可以验证 定义明确具体,可操作 // 方法可行 确定实验类型(理解两类实验的不同研究目的,以及一般顺序)因素型实验\ 函数性实验 提出假设(理解假设是将因果关系转化为自变量、因变量关系描述的过程)因素型假设函数性假设 理解良好假设应该具有的特点 选择被试 选择人类被试还是动物被试,及被试机体特征的要求 样本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总体大小,及个体间的同质性研究者的经费、人力、物力等条件 实验对象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研究的内容:越受到生理性制约,样本可以较小;越受社会文化制约,样本量越大\、实验类型:实验室试验可以较小;量表测量较大 取样方法 随机取样 分层随机取样 两阶段随机取样方便取样 实验控制 变量控制 自变量操 纵 变量的分类(理解不同类型的自变量,实验者对之进行操作的主动权不同)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 固有的被试变量 作业变量 实验中的任务 与任务有关的刺激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实用心理学》教学大纲

《实用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实用心理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学专业(本科)选修课程,其实施方案、教学大纲、学习辅导均由省电大依据中央电大有关精神结合本省教学情况统一制定,对教学、学习过程具一定的指导性。《实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体现了心理学科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本学科要求学员以普通心理学与这些学科相结合,全面深入地探究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求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活、工作能力。本课程3学分,计划时数54学时,建议面授课时为18学时。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实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员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及发展心理学)为主,以管理学、行政管理概论、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为辅助知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求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活、工作能力。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要强调技术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提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学生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观察实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管理经验,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网上讨论等形式实施互动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学生小组学习做好辅助、引导工作,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 4.考核要求与内容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识记概念名词、掌握重点和难点、了解、体会运用四个层次:识记课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是各章中基本理论;了解适当扩展的知识;体会运用是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新认识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考试以识记概念名词、掌握重点和难点、体会运用三项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作为常识性内容不作为考核要求。 考核内容: a、平时作业:独立完成福建电大下发的《实用心理学作业与评价》,以备中央电大、省电大随时抽查。 b、专题讨论: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程内容选择讨论题目。学生在讨论前要做好发言准备,在讨论中提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省校将进行BBS专题讨论,各地同学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和工作实际,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高学科理论水平。 c、每位学生的平时作业、讨论记录应保存在该生平时成绩档案袋中,以备检查。 d、期末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卷面分数为一百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考试题型.分数比例.考核范围参照期末复习纲要。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和教学媒体使用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分,共10题) 2. 多选题(10分,共5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4 题) 4. 填空题(10分,共5题) 5. 简答题(20分,共2题) 6. 论述题(12 分,1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题) 第六章:知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解释: 1. Boring 和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根据注视 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 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

2019年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汇总

2019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 1.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1)心理学个院校参考书目 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02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舒华张学民韩在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03深圳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淡蓝色封皮) 《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朱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底红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底红皮)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实验心理学总提纲

第七章知觉实验 第一节知觉的基本问题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当前刺激信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主动和富有选择性的认知建构过程。 二、知觉的争论: 直接知觉:Gibson的刺激物说,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Gregory的假设检验说,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知觉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逐渐上升到较高级、综合的水平。 自上而下过程:认为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 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 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 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 其它的实验研究:Warren的音素恢复实验。 当给被试听下述句子时,句子中星形位置的音素被一个持续120ms的纯音取代,在全部20名被试中只有一人听到了该纯音,且不能指出该纯音的位置,而其他所有被试都没有发现字母的缺失。研究者让被试听不同的句子,材料如下: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结果发现:听第一个句子被试倾向于将缺失字母的词听成wheel第二、三、四个分别是heel,peel 和meal。 第二节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一、图形和背景知觉。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理论。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 陈霖关于验证知觉拓扑结构的实验 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 Olson和Attneave支持特征检测理论的实验 陈霖关于图形结构优势效应的实验 四、知觉加工中的优势效应 整体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当目标线段镶嵌在某种内容结构中时,比目标线段单独呈现时被检测的准确性高。 五、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 1 认识自己 ..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 ..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 ....: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 人特点的影响。P2 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 ..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3 认识社会P3 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 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 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 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 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 常识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 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 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 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 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 反思:更广泛思路 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和理论 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 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 如何查阅文献 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 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 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 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P30 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 想解释外显的行为 3 诱因理论P32 理性决策论 .....——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 交换理论 ....: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 需求满足论 .....: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 基本原则:分类,注意 一些理论:归因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P3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