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授课教师: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刘长敏

该课程着重讲授的主要内容有:

(1)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国际政治学的发展演变、研究基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的主要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观点、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发展与现状。

(3)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相关理论:既包括国家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对外政策等,也包括非国家

行为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内容。

(4)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相关理论;(5)进一步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战争与和平,以及经济因素、民族宗教因素和国际组织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国际政治这一学科的基本内涵,为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奠定初步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国际政治学基本概念与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得一门新兴学科。它不同与国际关系学,侧重于研究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首先,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国际政

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国际政治社会的一般特征,国际政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际政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等。其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第三,我们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等。最后,国际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既是一个很抽象、又是一个很具体的范畴。我们研究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必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国际政治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分析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国际政治的发展规律。

三、国际政治研究的实用方法

1、国际政治系统论。50年代后期,系统论被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家开始运用系统论来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特别是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最早的研究范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卡普兰于1957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一书。提出了六个国际系统模型,即均势系统、松散的两极系统、紧密的两极系统、普世的国际系统、等级制国际系统、单位否决的国际系统。国际政治系统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系统与行为主体之间、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是以某种方式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国际系统的稳定和变化取决于一系列变量,如系统的基本规则、转化规则、行为主体分类变量、权力变量、信息变量等等。

2、国际政治沟通论。 60年代以后科学行为主义方法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沟通论源于控制论,强调政治系统与其他诸系统一样,是一个借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而实现维持、变化和控制的过程。在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中,国家的决策和对外行为往往取决于沟通的形成、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3、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原是一种数学的运筹学方法,20世纪40年代被应用到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经济和贸易竞争。5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等。在西方研究国际问题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博弈论模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借以分析国家间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

4、国际合作机制论。最早在国际问题研究中提出“国际合作机制”概念的是约翰·鲁杰,他把国际合作机制定义为已经被一部分国家所接受的一系列相互期望、规则和规定、计划、组织的能量和财政义务。国际合作机制模式所重点研究和分析的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合作问题,特别是国际合作的组织形式、规则和规范以及国际合作的结构功能问题。

5、公共选择范式。公共选择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或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新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之一。公共选择范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对政治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的,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得以产生

6、比较政治经济方法。比较研究是与“方法论”比较贴近的一个领域, 70年代以后,随着“新政治经济学”的盛行,一些学者开始进行比较政治经济的研

究,其中的先驱人物就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主要运用来对国际政治经济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使得彼此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逐渐取代自由竞争而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为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在经济上和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形成为经济和政治上的整体,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这个时期,网际关系的最主要特点是资本主义对整个世界的统治与垄断,这种统治和垄断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3、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广较为专门和系统的国际政治教科书和理论著作。国际政治学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帝国主义时代的同际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紧密相连的,战争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学科:

1、哲学。哲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在东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性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哲学家都从人性的“善”或“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家。法律思想家,同时也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性之“善”与“恶”的论述,不仅为以后的国际政治理论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而且直接影响到后人的些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观点。

2、政治学。国际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受政治学的影响最为直接。政治学说中的国家主权理论,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理论,以及国家意志论、社会有机体论、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等,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3、世界史学。世界史学对世界历史中具体史实的研究,大量涉及到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而目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国际法学。国际法是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其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原则和制度的总和,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直接相关。国际法学自近代以后逐步完善,先于国际政治学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国际法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一些重要论著,是国际政治学最直接的理论渊源之一。如主权平等原则、互不侵犯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等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

5、地理学。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早在古代就已出现,近代以后,随着政治学的发展,出现了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从国家的地理状况,

以及不同的地理空间和位置的角度,论及了不同国家所应采取的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在国际政治学形成以后,成了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6、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起源于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重商主义。 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逐步走向衰亡,被纯粹经济学所取代,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将其应用于对国际问题的研究,论述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为后来国际政治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新现实主义理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政治学自形成至今,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学处于初创阶段。首先是在组织机构的法发展,其次是各国大学、学院中的国际关系教学研究机构大量涌现,国际关系的课程有了明显的发展,一些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教科书和论著作陆续出版。

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胜利对整个世界面貌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前已初具规模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80年代)。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有了新的发展。在美国,政治现实主义在战后一直居主导地位,从70年代开始又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学派,即在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上,开始对国际政治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其次,在西欧,与西欧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关系的实践相适应,西欧主要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了很大发展。例如,与西欧政治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国际一体化理论,在西欧各国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发展得极为迅速,成为西欧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特点。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学相继建立起来。

4、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在理论体系、子学科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趋于完善。其次,当代马克思主义取得新的进展。例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90年代出现了“回归马克思主义”的趋势。第三,世界范围内围绕世界新秩序而进行的理论探讨逐步深入。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世界秩序观。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其重要理论贡献在于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重要缺陷,不仅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且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不仅阐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阐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规律的根源,并且强调了人民群众对创造历史的作用。

2、坚持政治与积极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重商主义强调政治决定经济,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决定政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贯彻于对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分析,对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3、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政治的重要理论

1、时代观。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基础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时代及其变迁,以生产方式的变更为依据,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产方式看作不同的社会时代,对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列宁根据所处时代的变化,提出了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现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发展阶段性的观点,阐述了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并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体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体系的分析是建立在其对国际分工、世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再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依存。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3、民族殖民地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的特点及其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尽论述。在论述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同时,科学的阐述了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双重作用。列宁发展了这一理论,就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问题,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问题,民族自决权原则问题,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战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述。

4、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出发,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学科,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为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后的基本特征出发,论述了与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

第四节、中国的国际政治学

一、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建立与发展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外交系,1955年扩大为外交学院。60年代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设立了国际政治系。一些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建立,专业刊物出现,编辑和翻译的国内外学术及政治著作和教科书出版。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际问题研究受到严重损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问题的研究出现新的高潮。

二、中国国际政治学的现状

目前正处在探索和创建阶段,方向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正确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国际政治学理论中的科学成分,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坚持与发展、借鉴与扬弃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三、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框架

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依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建立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科体系做出了奠定了基础。主要的理论贡献有(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三个世界战略划分;(3)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4)国际政治新秩序等。

第二章当代西方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学派

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也称规范主义理论,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早的一个学派。

理想主义学派在哲学观点上主张的是人性善的学说,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应有的性质是和谐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协调的,只是由于某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才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良知一旦被唤醒,误解一旦被消除,人类社会就会恢复到和谐、友善的美好社会。在政治观点上,理想主义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职能,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界战争的悲剧重演。理想主义最初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理想主义学说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二、现实主义学派

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政治哲学观上、在伦理观点上、在看待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上、在对国际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上都不相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N·卡尔。战后,西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是美国的汉斯·摩根索、法国学者雷蒙利隆以及乔治·凯南、昆西·赖特等人。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权力和利益。

三、新现实主义学派

新现实主义学派(Neo-Realism)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和第三世界异军突起。1973年的石油斗争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战后一直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已经无法单纯用权力和利益来解释国际社会的现实。西方一批学者开始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改造和补充,形成了新现实主义学派。新现实主义学派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主要在强调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世界的整体性等,主要代表人物有肯尼思·华尔兹等人。

四、新自由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正是这

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的改变李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五、建构主义学派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冷战结束以来在欧美国家国际关系研究中凸显的一个重要学派。与传统的主流学派相比,该学派被认为对国际政治的一些重要问题更具解释力。例如,对于冷战的突然结束,用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很难进行解释,而用建构主义则可以解释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接受“共同安全”思想,改变了苏联的对外政策,从而与西方建构了新型的关系。建构主义学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理论发展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决定或构成行为者所从事的行为,还存在一个意义与知识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了行为者对其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代表人物为亚历山大·温特。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

一、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是最古老,也是最持久、影响最为广泛的“国际关系”理论。均势政策

首先由英国的红衣主教沃尔西提出,后来,在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和1815年的《巴黎条约》中明文写入。从此以后,它一直是欧洲国际关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冷战”时期,美苏两霸高度对峙的状态,无不显示着均势的思想和战略。“均势”一词可以有很多个同义词,简单地说,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个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情况,可以用于许多学科中。在国际关系领域,这一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承认,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均势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

二、霸权理论

霸权理论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者乔治·莫德尔斯基、罗伯特·吉尔平和罗伯特·基欧汉。根据他们的理论,霸权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历史现象,霸权的兴衰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周期循环,甚至是使国际格局稳定的因素。此外,他们还将霸权战争看作是永久存在的,是国际政治变革的基本动力所在。他们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1)他们在对国际政治的研究中引入了经济学的理论,从而将国家与市场、财富增长与实力的增强、政治与经济有机地结合了起来。(2)只要国家依然存在,利益便永远是国家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国家实力也是决定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从国际体系中获得利益多少的重要因素。(3)不管是霸权还是国际制度,都不能自动地保证合作与和平,霸权下的合作与和平是一种“高压下的和平”,是脆弱的。(4)国家的兴衰与国家间实力对比强弱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各个国家间的发展水平不可能干篇一律,不平衡也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国际体系中也肯定会不断出现新兴国家,没有必要对别国的兴起产生任何恐惧和不安。

三、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代表作是他们合作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相互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相互依赖的世界已经形成,并且可以被居住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居民感知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越来越小。(2)相

互依赖不同于单纯的“依赖”,它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最一般的定义是彼此相依赖。在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相互影响来源于国际交往,然而,相互交往并不等于相互依赖。交往对相互依赖所产生的影响将取决于交往所受到的制约或者所付出的代价。(3)有些代价并不是由别的行为体强加给对方的,而是出于对联盟在国际体系中可能出现的混乱,以及所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而必须的协调行动而自愿付出的。(4)相互依赖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

四、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评帝国主义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的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世界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沃勒斯坦认为,从历史上来说存在过两种体系:一个是世界帝国,另一个是世界经济。他还认为,自16世纪以来,世界体系一直相当稳定,其边界扩大了,但核心、半边缘与边缘的地理划分仍然存在。他分析了造成这种稳定的两个因素,并断言尽管现代世界体系还是稳定的,但它已进入了最终的危机时期。至于危机之后现在的世界体系会被什么体系所取代尚无答案。

第三章国际政治体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政治行为体

一、国际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构成国际行为实体的主体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或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国际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变为多元的发展过程,由开始的单一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逐步发展为国家与非国家两大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并存。

二、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主权国家虽然不是国际舞台上唯一的行为主体,却是国际政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与国家在国内政治学意义上的本质特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在规模、范围和行为准则等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国家在国内社会中的本质无疑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则更多地是强调它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国家作为阶级社会中最一般的政治形态,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又是组织社会的管理机构;它在本质上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同时又必须调整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作为国际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研究的不是作为一般政治形态的国家,而主要是研究国家的对外行为,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非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中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家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非国家行为主体大致可以区分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两种基本类型。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它主要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或民间组织)两大类。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一直被视为一种单纯的经济实体而不包括在国际政治的视野范围之内,但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迅速发展,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非国家行为主体的重要特征是参与国家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和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第二节民族与国家

一、近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最早的民族国家大约是历、17世纪在欧洲大陆孕育产生的,经历了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14世纪末期,欧洲封建割据势力受到抑制,王权加强了自己的地位,由此产生出以民族为基础的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从基督教社会到民族国家的转变,是欧洲进入一个以国家主权为特征的新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在:(l)近代欧洲最早的主权国家形态是专制王权国家。专制王权的形成多是对外发动战争,不断扩张领土的结果。(2)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取代王权国家的主要方式是战争和暴力革命。在暴力冲突和战争中民族意识与领土观念不断得以强化,欧洲整体的观念让位给民族国家利益的观念。(3)近代欧洲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王权与民族的重叠。西欧的专职国家多以一个主体民族为基础,王权统治疆域与民族的生存疆域基本吻合,因此,民族冲突呈现出向外的性质,表现为国家间的冲突和对外战争。

二、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民族国家”首先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民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一种理想的国家形式,是可能性意义上的国家。中世纪的欧洲,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更没有民族国家。已经形成的民族不仅在政治上处于某一帝国的统治之下,精神上处于国际性的罗马教廷的统治之下,民族也分裂成为大小不等的王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驱动下,在西欧形成了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要求。现实中的民族国家与理想的民族国家并不一致,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实的民族国家基本上都不是单一民族建立的,民族的界线与国家的界线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一致,即使是被看作民族国家之典型的英国和法国,在民族构成上也不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因此,在确定民族国家的涵义时,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而应该从现实出发,将国家的民族构成和国家的本质内涵即国家政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民族国家本质。

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指一些共性的特点,它们是:(1)国家主权的独立性;(2)国家领土的统一性;(3)国家权力的世俗性;(4)国家民族单一性。民族国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实的政治进程中,民族国家可以转变为多民族家,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分化为多个民族国家。

三、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如何界定,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予这种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独立的国家,要么则实现自治。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我们可以把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概括为三点:(1)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3)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当代的民族主义运动就清楚地反映出了这种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引起了世界政治局势的激烈动荡,出现了许多热点地区。大体上包括四部分:(l)前苏联、东欧地区发生剧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2)非洲国家频繁出现的部族、民族冲突;(3)西方国家以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种族主义浪潮;(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矛盾。前三种情况属于冷战结束后兴起的比较“新”的民族主义冲突,最后一种则是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诸如塞浦路斯的希土冲突、斯里兰卡的种族冲突等。

第三节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

一、国家利益及其特征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根据国家利益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时效性,可将其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根据国家利益的适用程度,可将其分为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从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个方面来界定。(1)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最核心的利益。(2)经济利益。经济是一国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3)政治利益。国家的政治利益是国家利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维护国家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力争使其影响扩大到更大的范围。(4)文化利益。文化与利益虽然不属于同样的范畴,但是文化利益确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利益包括:意识形态的维护,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持,民族认同感的确立和维系,与安全、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等等。

国家利益的基本特征有(1)客观性和抽象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3)全民性和阶级性。

二、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

权力即强力是西方政治现实主义的传统概念。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追求利益,主要通过权力的运作来实现。具体表现为运用权力关系来实现相互影响。施加影响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接受影响的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被迫的,也可以是主动的或自愿的。权力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和政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四层含义:(1)由于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的或政治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强调这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因素。(2)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或互动范畴,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对权力的双方或各方均形成一定的制约。(3)权力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即我能够对你施加影响。要具备这种能力,一定的物质实力是必须的。(4)

权力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施行过程,即一方影响或改变另一方的行为。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综合国力及其判定

国家的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形的构成,如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也包含无形的构成,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等,它是两者的结合。在估价一个国家的实力时,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即“综合国力”。国家的实力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家实力的不同构成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国家的实力构成中,物质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物质力越强大的国家,实力地位就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就大。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小国、弱国同样可以取得较强的实力地位,发挥较大的作用。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估价方程试图从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角度来对一个国家的实力进行综合评估,其基本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一些中国学者运用系统论等方法,提出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即把综合国力看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个个开放的系统和一个非线性的系统,无疑弥补了西方学者的理论和方法论缺陷。

第四节、国家对外决策

一、国家对外目标

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目标设定关系重要。一般而言,任何一项外交政策都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但是国家利益并非抽象的,它由各种具体的利益综合而成,因此外交政策的目标,除了最终目标之外,还有诸多具体的目标。外交政策目标的分类,一般可分为:(1)根本目标,也可称中心目标。即一国根本利益所在,包括生存、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维护等。(2)现实目标,也可称即时目标。主要指一国在某一时间所要实现的目标。(3)发展目标,也可称预期目标。主要指一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所要达到的外交目标,这类目标大多是较现实可行的目标。(4)理想目标,也可称战略目标。它更多地表现为对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目标设定。最佳的外交目标设定应是根本目标、现实目标、发展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综合,合理配置,在理想目标的指导下去实现现实目标,在完成现实目标时,不忘中心目标、发展目标与理想目标的实现。

二、国家外交决策过程

各国的政治体制、外交程序与机构组织不尽相同,因此,各国的外交决策也无相同的模式。各国的外交决策一般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但是无论形式有何差异,外交决策过程一般总有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是外交决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广泛及时地收集各国的信息与动态。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由外交部门履行。各国还有从事秘密情报信息收集的机构,其中美国中央情报局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情报机构,还有前苏联的克格勃(KGB)与现俄罗斯的联邦反间谍局、英国军部情报五处与六处等。(2)加工处理阶段。情况与信息收集后,被输送到各国的情报研究部门加以分析处理,即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进行加工,在此基础上对某类信息重点加以分析处理,并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报告或对策方案,以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3)外交决策阶段。外交决策,一般由政府最高决策层来实施,其中政府决策班子是核心,重大问题基本上由它确定。但某些问题仍难最后定夺,那么政府首脑将是最后的仲裁者与拍板人。外交决策过程中,政府作用固然重要,

但国家立法机构的监督作用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它的监督表现为对外交决策的批准权力。(4)实施与调整阶段。外交决策的结果是否正确明智,在实施之前难以定夺。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外交决策的失误或不完善,这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调整与完善,以谋求最佳效果。

三、影响外交政策的基本因素

设定外交目标,应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结合、科学分析与综合的结果。任何一类外交目标的设定都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对客观因素有清醒认识,才可能产生较合理的外交目标。影响外交目标设定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国际舆论状况;重大关系国的态度与反应等。(2)国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军事力量与自然资源因素;国内政局、国内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因素等。

四、外交政策的决策模式

外交决策的过程不仅是力量与手段的抗衡,也是智慧的较量。特别是实力接近的冲突各人,谋略就更重要。高明的谋略要求把双方可能的选择和后果都估计到,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策略博奕论被当作国际关系中一种特殊的决策分析方法,也被当作指导国际冲突和对冲突结局进行估价的一种特殊手段。策略博奕论的基本模式有两种。(1)“零和对策”,或称“零点对策”,即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得失之和为零。双方选择的随机性强,偶然性大,得与失的可能性相当。它只是在冲突极端尖锐、双方绝对对立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双方处于你死我活的敌对位置上,属于限制性的纯冲突,在国际冲突中较为少见。(2)“非零和对策”,即双方所得所失之和并非都等于零。其典型模式有“小鸡游戏”与“囚犯困境”。如果第三方或更多的角色加入,会造成复杂的局面,主要涉及如何合理分配所得之利或分摊损失,若能遵从公认的行为准则,则合力以求最大利益,否则联合解体,合作一方叛离,另一方会遭受重大损失。“非零和对策”是在国际冲突中常用的对策方式。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体系、格局与秩序

第一节、国际政治体系

一、国际政治体系的内涵

体系即系统,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构成体系的基本条件,是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体系可以有松散的组织联系,也可以是严密的法定的组织系统,均包括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也具有独立性。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区分为全球体系和区域体系,包括有政党体系、国际组织体系和各类国家体系,如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体系,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体系,如反法西斯战争同盟体系。这些体系就是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国际政治体系,即总系统。

在历史长河中,国际政治体系先后曾具体表现为:(1)帝国体系,如罗马帝国、英殖民帝国,具有集权式的统治机构;(2)势力范围体系,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集团,具有健全的组织指挥机构;(3)和平共处体系,如不结盟运动,具有平等协商,共同决策和轮流主持的会议机构;(4)无世界政府无国际组织的无政府主义体系;(5)无世界政府而有国际组织的无序与有序并存的国际体系。国际政治体系不是国际社会,它不完全由主权国家组成,也无密切的经济联系,缺少公认的行为准则。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体系由基本政治单元组成,体系的特点既取决基本政治单元,也取决于基本单元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体系自身的结构状态。因此,应该从国际政治研究的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即主权国家层次与国际体系层次,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客观的发现国际政治体系的一般特点。(1)国际政治体系的相对稳定由一般国际行为规则维护。国内政治体系属一种集中的等级政治体系,中央政权有相对权威,制定相应法规,维护国内体系的正常运作。(2)基本单元的共同行为与相互作用构成体系的基本特点。国际政治体系的特点,取决于基本单元所处时代的基本性质。基本单元行为的出发点或动机,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①生存动机。②发展的动机。③其他的动机。例如称霸、扩张、吞并、掠夺等。(3)基本单元的多样性决定国际政治体系的表现形态的复杂性。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体系中稳定性最强、消亡率最低的基本单元,相比之下,其它国际行为体的生存期就短暂多了。(4)基本单元的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存在形式。在相互作用与依存的社会中,基本单元的综合国力的大小,决定了他们再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不同,也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存在形式。

三、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

迄今为止,国际政治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时期从拿破仑战争开始,近代国际体系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化。19世纪后期,欧洲力量格局再度改变,奥地利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被削弱,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削弱,而普鲁士却通过对丹、奥、法的三次战争统一德国,取得欧洲大国的地位。英法两国为取得优势地位,也捐弃前嫌,结成联盟,于是欧洲新的力量均势形成了。欧洲两大联盟的对峙,在20世纪初,演变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结束,英法集团取胜。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并建立第一个国际性的综合组织,国际联盟。英法成了欧洲政治体系的中心。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标明美国在欧洲国际政治体系中逐步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中心的国际体系逐步瓦解,西欧北美联合的国际体系形成。

第二时期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埋葬。英法在战后已衰落,丧失昔日主宰世界事务的地位,德、意、日作为战败国已一蹶不振。“二战”中,美国大发其财,并在中途参战,战后由地区大叫上升为世界超级大国。苏联在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以美苏为主,由美、苏、英、中四大国构筑的“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力量均势,取代了西欧北美的列强的力量均势,“雅尔塔体系”建立了战后40余年的以“冷战”对峙为特点的国际政治体系。

第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战后出现的“雅尔塔体系”显示了一些新的特点:沿袭了国家主权、国际法、均势原则等三项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原则,但以《联合国宪章》取代《国际联盟盟约》,以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维持着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力量平衡,主要是美苏之间的势力平衡,这种均势以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军备竞赛与冷战遏制对抗为特征,以美苏全球争霸为主线。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在两大势力角逐的夹缝中形成并发展为独立的国际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意味着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组合,以形成新的力量均势,一霸多强或一极多元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各国对新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设想不尽相同,未来的国际政治体系尚未成型,世界人民正盼望出现更合理更平等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基本格局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国际政治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相互关联主要表现为以主权国家为主角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依存。这种相互关联不仅表现在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而且表现在行为主体与其所处的同际环境、国际形势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构状态。换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国际政治格局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与一般国际政治系统或广义国际政治系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行为角色,而是国际政治力量。所谓国际政治力量,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单位。一个国际行为主体,只有当它的行为能力达到~定的程度,即能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对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大影响时.才构成为一种国际政治力量,即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最为国际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其居于各种类型,均具有一些共同性的特征。(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变化的过程中,总是相互交错、呈现过渡性的特征。

三、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模式

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构状态,政治力量与权力是完全不同的。区分格局的不同类型,主要应当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所谓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一定格局的政治力量的特征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与结构。所谓外在形态,是指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形式与规模特征。据此,我们把国际政治格局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

起着决定性的影响。(3)多极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两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4)两极多元格局,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

第三节、国际政治秩序

一、秩序与格局

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历史范畴。国际格局是指一定时段内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的实力对比和力量组合而形成的基本结构;其基本特征是一是具有整体性,它体现为一种世界权力体系,而不是地区范围的权力结构。二是具有客观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世界权力结构,而不是一种主观设定。三是具有相对确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体系的相对稳定。四是具有均衡性,体系内的各种战略力量相互作用、牵制,使该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能维持均势结构。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则指的是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它是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实力和对外政策相互作用的统一产简言之,国际秩序就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同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国际秩序总是受着国际格局的影响和制约。国际秩序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它表现出国家、国家集团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稳定而有序。二是具有一定时效性,它的机制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有效。三是具有协调作用性,它体现为对国际主要战略力量相互关系和相和相互利益的协调作用,对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排序有很大影响。

二、国际秩序理论的演进

近代国际政治理论中,有关国际秩序的论述往往与均势论、国际法与世界政府等观念相关联。现代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均势学说、国际法与世界政府学说被人们视为国际秩序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手段。(1)均势理论意味着均衡和平衡,从古典均势理论发展为现代均势理论,为的是克服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2)维持国际秩序的另一种范式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准则。20世纪以来,国际法主体增多,国际法作用增大,成为约束国家间行为的一种力量。(3)世界政府。为了消除战争,缓解重提,求得国际和平与维持世界秩序,除了采用均势政策建立国际法律体系之外,另一个理想途径是建立世界政府。这一思想起源于中世纪,后不断发展演进。国际新秩序的创立,与这三种因素密切相关。

三、各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90年代,世界格局的转型与演进,为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与未来世界大国改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各国都想设计某种方案,为自己在未来世界格局中谋求一个有利的位置,并且展开了一场争夺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导权的斗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有(1)美国。雅尔塔体系瓦解以后,美日就有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打算。海湾战争为美国提出其主张提供了极好时机。布什利用海湾战争的胜利来证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全能冠军”,以此构筑“单极世界”。(2)西欧。西欧主张未来新秩序应是“美欧日三极体系”,不赞成美国的“单极世界”。欧洲多数国家不接受美国领导的新秩序,但在政治目标上与美国保持一致。(3)日本认为冷战后是建立新秩序的“难得的良机”,日本将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扩大影响,努力参与新秩序的建立。日本主张与西欧类似,即组成美欧日“三极世界”,

日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日本认为美国“是未来新秩序中最重要的因素”。主张实现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与政治多元化。(4)中国。中国主张多极化世界,大小国家本质上一律平等,建立具有公正合理的全新意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五章影响国际政治的诸因素分析

第一节、自然因素

一、自然三要素

自然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其中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物质生活经常必要的条件。(1)地理因素。其中包括:地理位置,即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力量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特征;国土面积,包括国土面积的大小以及表现为方圆、狭长、紧凑和分割等不同的国土面积的形状;地形地貌,即某个国家地表形态的总体状况,像高山、丘陵、平原等;自然气候,由温度和湿度两大因素构成,有热带、温带。寒带和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既是指世界人口的总体状况以及人口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分布情况,也包括某一国家的人口状况。(3)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等等。它们既是生产资料的基本来源,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自然环境本身所包括的上述各种要素,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存在,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产生着直接的、甚至是巨大的影响。

二、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解释政治现象与地理因素关系的理论,并进而成为在国际政治中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国家决策的一门学科。其代表人物及主要流派有美国海军退役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及其海权理论;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特·麦金德及其陆权理论;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说;德国的极端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豪斯浩弗等。地缘政治学对一国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片面夸大其作用容易走向“地理环境决定论”。

三、自然因素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对外决策与对外行为的制约作用上,而且还表现在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与相互作用方面。自然环境对国家间相互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自然环境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自然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基本状况也就影响了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从而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制约作用。(2)由于地理位置对国家行为能力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制约作用,大凡地处海峡、海道以及陆上战略通道等战略要地的国家与地区,因其扼守着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咽喉,往往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热点地区。(3)对自然资源全面争夺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4)由于战后科技革命

的发展与应用,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第二节、科技因素

一、科技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所谓科技革命,是指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必然会引起生产力的变革,改变社会生产的形式和内容,加深全球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推动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向前发展。科技革命的这种推动主要作用于国际政治的总体结构并决定了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1)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它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在欧洲政治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也由此而产生。(2)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它以电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标志,引起了电灯、电报、电话和电动机的出现及其生产力的大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了以少数欧洲国家为中心的、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的完整的全球体系。(3)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并迅速波及世界各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并且紧密地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它为冷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促使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现象的发展。(4)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开始于70年代,它以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和宇宙工程为标志,实质上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继续与发展。它给世界政治和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使得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狭小和透明,整个人类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和扩大,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和整体化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二、科技革命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

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诸要素起制约作用,改变国家的实力地位来限制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范围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具体表现在(1)科技因素改变了自然环境这一国力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因素,使环境对人类政治行为的影响变得更为复杂化。(2)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这已被历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所证明。因此,科技因素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范围,它通过作用于经济领域而成为影响国家实力地位的重要因素。(3)科学技术对国家军事力量的作用。科技的发展是由人类的社会需要来推动的,国防和军事上的需要形成了对科技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许多新的科技人叫和发展往往是在军事科学领域里首先取得并应用的。(4)科技因素对国力构成的精神要素的影响。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会提高全体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国民士气和政府的组织能力以及国家的凝聚力,从而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三、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科技战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在:(1)科技战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国家的强弱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学技术水平。(2)科技因素使得战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复杂化。战争

的规模和结局与武器的性质和水平有着直接关系,而武器的性质和水平又直接取决于当时科技的发展水平。(3)科技革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并大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的新内容。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深入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导致了各国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开拓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如海洋资源和宇宙资源的开发,核能的利用等。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如核武器的威胁、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一系列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被列入国际政治议事日程,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发生了变化,国际政治本身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军事因素

一、军事因素及其构成

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主要包括:(1)战争。主要是指国家与同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最高斗争形式。(2)武装冲突。是指国家之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武装冲突虽然一般说来是较战争更低层次的军事因素,但在国际政治中却是比战争更为频繁出现的军事因素。(3)军备与军事实力。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4)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它是国家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从狭义上看,军事因素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国际政治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关系、军事关系、外交关系、法律关系,甚至文化关系等许多方面,军事因素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二、军事因素与国家对外决策

军事因素制约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战略必然对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并对其对外决策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制约着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1)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2)军事因素导致对外决策的调整。(3)军事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军事因素与当代国际政治关系

军事因素制约国际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对外行为和对外决策的影响,而且还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对国际政治体系的运行产生制约作用。(1)军事因素改变国际政治的力量对比,促使国家政治格局发展演变。(2)军事因素是制约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手段,直接关系到国际政治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而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国际政治中出现了相互依存的趋势,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出现作用弱化的现象。

第四节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

一、文化与国际政治

1、文化的定义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所谓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则专指社会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国际政治中所研究和分析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文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1)文化因素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除了经济、军事等可见的物质要素以外,还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性格、国民土气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要素。而这些都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是导致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原因。由于各民族文化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特点,各民族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造成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这种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歧异是很难改变,在特定内条件下,往往会产生隔阂并导致尖锐的对立和冲突。(3)文化关系是实现国际对外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国家间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可以控制和干涉别国的内政,文化功能政治化。

2、塞缪尔·亨廷顿与《文明冲突论》

3、宗教与国际政治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拥有如此众多的教徒和相当严密的组织机构,必然会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1)宗教本身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动员和团结本国人民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个教徒众多、政教合一的国家里,宗教的这种作用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而且因其具有精神上的麻醉性,其煽动性也比一般意识形态更强,因此,宗教便成为统治阶级麻痹和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2)宗教和教派争端乃至战争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内乱与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宗教和教派林立,由于历史上的宗教纠纷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宗教与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往往表现得十分尖锐,以致酿成长期的内乱和战争。(3)宗教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意识形态与国际政治

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某一社会制度或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根本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文化因素的一部分。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意识形态导致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产生于各国对自身利益的认识并与阶级利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意识形态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在对外决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反映了一国统治阶级对本国利益的系统认识,对国家对外政策目标的判断和评价起着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3)意识形态是国际政治斗争的手段。可以作为一种政治信念统一和团结本国人民;可以通过宣传抵制和削弱地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可以为本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解释等。

第六章国际冲突、合作与安全

第一节、国际冲突及合作

一、国际冲突及其处理

国家间交往形式多种多样,一旦国家利益与目标不尽一致,矛盾发展到相当程度,国家间争端逐步升级,无法缓和时,就可能上升为国际冲突。冲突是一种矛盾对立的态势。当冲突双方形成对立的目标或情绪,并交互作用时,冲突的态势便出现了。冲突作为一种态势,既可加剧而演变为激烈对抗或武装冲突,也可缓和而达成妥协,消除冲突。冲突根据空间领域分类,可以包括:国际冲突、地

区冲突、国内冲突、个人冲突;根据性质划分,有政治冲突、经济冲突、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等。从冲突的一般意义出发,国际冲突也可界定为主权国家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矛盾对立态势,也可以说是以利益、价值观、权力地位、资源、意识形态等因素为目标,展开的竞争,它以国际社会为背景。

当代国际冲突具有的特点有:(1)全球性、广泛性和联动性。(2)国际冲突主要形式的转移与兼容性。(3)国际冲突的频率与时间性发生变化。(4)国际冲突潜在的危险性与可控性。

二、国际合作及其特点

所谓国家间合作,一般指国家间为满足共同利益需要和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协调和联合。国家间合作一般以正式文件为基础,通过协议、条约或合作组织来实现。国际合作种类繁多,既有全球范围的合作,也有区域性合作;既有双边合作,也有多边合作;既有平等自愿合作,也有不平等的强制性合作;既有结盟的战略性合作,也有不结盟的一般性合作。国际合作现象尽管早已有之,但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则在20世纪获得充分发展。“二战”前的国际合作,大多与欧美列强间的争夺霸权与势力范围相关,合作的基础以维持列强的力量均势为条件,合作的领域主要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战后几十年的冷战阶段,国家间合作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东西方集团的内部政治、军事、经济合作为主。随着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成就,但也第一次面临如此众多的全球性危机与挑战。此外,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相互合作日益扩大。冷战后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际合作,尤其是区域性经济合作比重提高,全球合作呈现出超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广泛性、稳定性与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并且与和平及发展的世界主题相关联。

国际合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1)全球性社会问题。(2)消除日益扩大的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3)促进一些国内问题的彻底解决,如人口增长、失业率高、资金不足等。国际合作的主要特点有:全球性、普遍性、主动性、机制性、超意识形态性等。

第二节、战争与和平

一、国际战争

战争与和平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持续不断的现象,已经无法确切地估算已经发生过的战争次数与战争损失。数千年的人类战争史,依武器性质为标准划分,可分为若干不同的阶段。近代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可称作“冷兵器时代”,其武器性质是以金属制的刀、剑、矛、箭为主。近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各类火药和机械兵器的发明,开始了“机械火器时代”,其武器性质以各类机械枪、炮与黄色炸药等为主。“二战”结束之际,人类发明了核武器,从此,人类开始了由“非核时代”向“核时代”的历史转折。

冷战结束后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大大减少,但是由于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等因素,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时有发生,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西方关于战争起源的理论

战争的根源问题,是人类长期以来加以探讨的问题。当代国际战争所潜伏的巨大灾难性,使人们更专注于其根源与原因的研究。西方研究战争起源问题有两大流派。持微观战争起源理论的学者认为,国家仅仅是个人的扩大,因此,国家间战争的根源应当从个人因素中去寻找。他们从生物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角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园林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葡萄酒专业《园林工程制图》(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06004 课程中文名称:园林工程制图 课程英文名称:Landscape drawing 课程性质:限选、考查 使用专业:葡萄酒专业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36+18 总学分:3 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发酵工程 课程简介:《园林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学习这门课主要是通过听课及反复的作业练习,逐步掌握园林制图和识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能力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绘图及识图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建议:《园林制图》,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黄河水利出版社。 参考书: 1、《园林制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园林制图》,王浩正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3、《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江苏科技出版社 4、《建筑制图与识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 本课程是葡萄酒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园林制图技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概念,掌握三面正投影规律、学会绘制一些基础图形,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方法;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会利用园林绘图方法绘制园林图纸,能够初步识读工程图。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园林制图基础知识 1. 教学内容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基本制图标准;绘图步骤和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制图标准。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基本制图标准。 难点:基本制图标准的掌握。 第二章投影原理 1. 教学内容 投影基本知识、三面投影及其对应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理解投影的概念,掌握投影的分类和特点;理解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楚投影概念、分类,熟练掌握正投影的基本几何特性。 难点:掌握三面投影图的内在对应关系。 第三章点、线、面的投影 1. 教学内容 点、直线、平面正投形的基本规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点、直线、平面的三面正投影特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准确的判断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来正确进行绘图和识图的能力。 第四章曲线和工程曲面 1. 教学内容 曲线的形成、分类、投影特性;各种曲面投影的画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曲线及工程曲面的形成及其投影的画法。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曲线、曲面的形成和分类 难点:柱面、锥面、柱状面、锥状面、单叶回转双曲面、双曲抛物面、正螺旋面的投影作图方法。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汽车维修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二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好学上进、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设置说明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开僻了另一片天地,由于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具有服务性工业企业的特征,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就越需要企业管理,毕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为此,在有关汽车维修专业开设了《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这门课,目的是为了在培养更多“懂管理的技术维修人员”的同时也培养更多“懂维修技术的管理人员。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属于专业基础课,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适用于高职高专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了解、掌握维修企业管理知识。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3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企业管理概论 1.1企业管理基本概念 1.2工业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 1.3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厂长/经理负责制 1.4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机构 重点掌握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机构,正确认识将来工作后自己的工作性质。 第二章企业经营管理 2.1汽车维修业现状及行业特点

2.2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 2.3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务 重点掌握汽车维修业现状及行业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充分准备。 第三章生产技术管理 3.1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管理 3.2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管理 3.3汽车预防维修制度 3.4汽车的维护和修理 3.5汽车检测与诊断 3.6汽车维修企业的科技管理 3.7技术责任事故及处理 了解汽车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重点掌握汽车的维修和修理及检测与诊断等。 第四章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 4.1汽车维修质量管理概述 4.2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 4.3汽车维修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4.4汽车维修企业的质量检验 4.5汽车修竣出厂规定与验收标准 重点掌握汽车维修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企业的质保体系有一定的理解。 第五章维修物资及设备管理 5.1汽车维修物资管理 5.2汽车维修设备管理 都作为简单掌握内容 第六章企业财务管理 6.1汽车维修企业的财务管理 6.2汽车维修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6.3汽车维修企业的营业收入 6.4汽车维修企业的成本管理与费用管理 6.5汽车维修企业的利润和分配 6.6汽车维修企业的财务报告 6.7汽车维修企业的财务分析

大学美育2019尔雅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 《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A ?A、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B、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C、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D、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认识美 1 【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B ?A、《尼科马克伦理学》 ?B、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C、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D、论语》 2 【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B ?A、格拉底 ?B、卡尔 ?C、拉图 ?D、里士多德

【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D ?A、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B、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C、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D、“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4 【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著作?D ?A、《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资本论》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 【单选题】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D ?A、 “礼”

?B、 “中庸” ?C、 “仁” ?D、 “兼爱” 6 【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C ?A、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即世界,世界即我。 ?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A ?A、人生境界 ?B、天人合一 ?C、阴阳五行 ?D、中庸思想 自然美之美育 1 【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D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C、性的选择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 【单选题】

水工建筑物教学大纲

《水工建筑物》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水工建筑物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常见水工建筑物的型式及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种常见水工建筑物在各种水利枢纽中的布置原则,以及运行管理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层水利单位的工程实际问题,配合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运行、管理和维修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数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水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建筑材料、水资源管理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 本课的后续课程: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管理等。 三、课程的特点 本门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综合性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学习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通过课程实训等环节,锻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工建筑物种类繁多,型式多种多样,在学习过程中,只能重点学习几种典型建筑物,了解其一般规律。 四、教学总体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学生学完本课以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对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水闸及河岸泄水建筑物(其中包括溢洪道和泄水隧洞)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条件,有较深的理解;对其它水工建筑物的基本型式和工作原理有一般的了解。 2、懂得从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出发,根据任务和具体条件选择水工建筑物的型式、确定其基本尺寸,初步掌握其设计方法和步骤。 3、能根据水工建筑物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设计其主要细部构造。 4、了解水利枢纽中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原则,以及具体的地形、地质、水文、施工、运用等条件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目录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1)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教学纲 (10)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16) 《电机变压器》教学大纲 (28)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4) 《数控加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40) 《安全用电》教学大纲 (45) 《自动检测与传感器应用》教学大纲 (51)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59) 《》实验教学大纲 (64)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教学大纲 (72) 《钳工实训》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79) 《电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86)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91) 《电子技术应用》教学大纲 (97) 《变频与直流调速》教学大纲 (100)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大纲 (103) 《管路拆装》教学大纲 (106) 《可编程序控制原理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110) 《触摸屏应用技术》教学纲 (112) 《自动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115) 《焊接技术》教学大纲 (119) 《机电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124) 《公共礼仪》教学大纲 (129) 《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135)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142)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造就本行业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工作领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学习领域,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使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符合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并能适应未来产业调整、技术升级带来的各种变化,为学生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中级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实现学习活动与职业活动的准确对接,合理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模式,积极推进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的要求。 4、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的成长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环节组织和设计方面,努力塑造工作岗位的情境和要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文明生产习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2、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级技能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得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与美学理论知识就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得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得目得,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基本原理,以及美育得意义、任务与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得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得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发展对美得事物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得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得一代新人 1、教育得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就是要培养做人得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得人。 美育得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完美得人格,它就是人得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与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得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得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得学科 1、高校美育得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得审美观.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得审美理想,健康得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完美得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得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得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与谐得发展。 高校美育得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与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得课程,开掘与发挥所有课程得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得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得美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得任务,了解美育得实施。 第二章美就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问题得代表性观点:美就是理念,美就是主观观念,美就是事物得属性,美就是关系,美就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得本质得意义及局限性。 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所谓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得社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大纲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大纲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制定时间:2016.11.06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 制定人:批准人: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学时:64 先修课:无 授课对象:初中起点中职学生后续课:《建筑CAD》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道路工程技术、造价、管理专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绘制、阅读公路运输类专业图纸,掌握投影理论与表达方法,为以后的学科做好准备。 ①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具有较熟练的绘图技能。 ②能够掌握建筑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建筑工程图样。 ③能够运用投影理论,进行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④能够运用正投影原理,绘制平面体及曲面体的三面正投影,正确对形体进行表达。 ⑤能够绘制轴测投影。 ⑥能够熟悉组合体视图及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⑦能够熟练识读道路施工图。 ⑧能够运用道路施工图的知识绘制施工图。 (2)知识目标 ①熟悉国家建筑制图标准的有关规定。 ②掌握投影的基本理论,熟练绘制形体三视图。 ③了解制图原理,熟悉对形体的表达方法。 ④掌握道路工程构造原理和主要构造方法。 ⑤了解道路工程施工图规范,掌握道路工程施工图的读图方法与内容。 ⑥掌握道路工程施工图绘制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②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工程图识读两个模块,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分为六个项目(制图基础、投影知识、形体视图、轴测投影、工程形体表达、道路工程图的识图与制图)。 本课程必修64学时,其中讲授44学时,实训20学时。教学4学时/周,共16周。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6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6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6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 (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年7月第2版

(三)金融学各章学时分配

《管理学通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通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管理学通论》与《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一起,是为充分发挥我校在管理、经济与法学方面的学科优势,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面向全校所有非管理类本科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和管理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管理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理解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的含义,了解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明确管理的性质、职能和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产生的影响,认识管理学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内容: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环境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本章重点、难点:是管理及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管理理论的演变。 本章参考文献: 1、《科学管理原理》,[美]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著,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袁舟译,1987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3、《工业企业管理原理》林友孚等,1986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陈佳贵,1998,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5、《管理数学入门》,萨公强,1982,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2、管理经历了什么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管理的性质如何? 4、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方法有何特点? 5、管理者有哪些类型? 6、管理者的技能及其结构如何? 7、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时间分布有何区别? 8、管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9、管理环境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要研究管理环境? 10、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11、管理学有何特征? 一、管理的产生、发展与对象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3、管理的对象 二、管理的性质、职能与方法 1、管理的性质 2、管理职能①基本职能②具体职能 3、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管理者 1、管理者的定义及分类 2、管理者的技能①技能分类②技能结构 3、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①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②成功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的时间分布 四、管理环境 1、管理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2、管理环境分析 五、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 1、管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3、管理学的特征

水利工程制图-习题集(考试试卷A卷)-文本

系别:__________ 班次: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装。。。。。。。。。。。。。。。。。。。。。。 。。。。。订。。。。。。。。。。。。。。。。。。。。。。。。。。线。。。。。。。。。。。。。。。。。。。。。。。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水利工程制图》期末考试试卷(A) 注意:本试卷共五大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本试卷适用于11水利施 工(1)、(2)、(3)班,11水利工程(1)、(2)、(3)班,六个班,共需印制320份。 1.根据投射线的类型, 投影法可分为 和 。 A. 中心投影法 平行投影法 B. 中部投影法 平行投影法 C. 中央投影法 平行投影法 D. 中心投影法 平面投影法 2.根据投射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平行投影法又可分为 和 。 A .正面投影法 斜面投影法 B .正投影法 斜投影法 C .正投影法 斜面投影法 D .正面投影法 斜投影法 3. 是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图示方法。 A .三面正投影图 B .单多面正投影图 C .多面正投影图 D .六面正投影图 4.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可分为 、 、 和 四种。 A .平行 、 相贯 、 交叉 和 垂直 B .平行 、 相交 、 交叉 和 铅垂 C .平行 、 相交 、 相叉 和 垂直 D .平行 、 相交 、 交叉 和 垂直 5.空间两直线互相平行,则它们的 。 A .同面投影也一定平行 B .同面投影也一定不 C .异面投影也一定平行 D .同面投影也一定不平行 6.空间两直线相交,则它们的 同面投影也一定相交 ,而且各同面投影的交点就是两 直线空间交点的 。 A .不同面投影 B .同面投影 C .异面投影 D .同三面投影 7.互相垂直的两直线中有一条平行某一投影面时,它们在该投影面上的投 一、单选题 每题2分,共20个题,共40分。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 卡栏的表格中,在题上直接选不给分。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安徽新华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素质教育选修课作业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说明:本调查表由《大学美育》课程组教师设计,目的在于了解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基本状况,真实回答是唯一要求,不做最后成绩评定的依据。请同学们认真回答以下问题,作为我们了解情况,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载后打印纸质稿一份,完成后,于第二次上课时交给授课教师。 院系姓名学号年级专业 认真阅读以下题目,在你认定的选项后面画√,可以多选. 1.你的基本状况 性别 A男 B女 专业 A文 B理 C经管 D医药 E艺术 F其他 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其他 2. 你选修大学美育的目的 A增加审美修养 B获得学分 C其他 3. 你对大学美育课程的理解 A知识学习类课程 B思想品德类课程 C审美教育类课程 D其他 4. 你以前学习过艺术类的课程主要有 A绘画 B音乐 C舞蹈 D书法 E其它 F无 5. 你学习过美育或者美学方面的课程吗? A学习过一段时间 B深入学习过 C听说过 D从来没有 6. 你认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有没有作用? A有很大作用 B作用不明显 C没有作用 7. 如果你认为审美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作用的话,这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拥有关于美的知识 B提升审美能力 C美化日常生活 D改变精神气质 8. 在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 美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B 美育影响智育的发展 C美育和智育没有必然联系 9. 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美育促进德育的发展 B美育影响德育的发展 C美育和德育没有必然联系 10. 你对着装方面的时尚风格的看法是: A时尚的必定是美的 B时尚的不一定是美的 C时尚的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美的11.在美感和性感问题上,你的看法是: A美感就是性感 B性感包含美感 C美感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性感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 D不清楚二者的关系 12. 分辨一幅人体图片是属于艺术或者色情的主要依据是: A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精神方面的美感 B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快感C无法区分 13. 你希望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 A分清美丑的界线 B能学到与艺术有关的知识(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C日常生活美化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D提升人的精神品位方面的知识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学大纲

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附件一:教学安排 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试学期学分学时上机时数实验时数A1 002016 形势与政策(1) 1 0.5 1 0 0 A1 031106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上) 1 2 2 0 0 A1 0703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2 2 0 0 A1 100100 大学计算机基础 1 1.5 1 17 0 A1 112001 大学英语(A)1 1 4 4 0 0 A1 112144 大学英语(三级) 1 4 4 0 0 A1 112145 大学英语(四级) 1 4 4 0 0 A1 122004 高等数学(B)上 1 5 5 0 0 A1 123001 普通化学 1 3 3 0 0 A1 123002 普化实验 1 0.5 1 0 0 A1 320001 体育(1) 1 1 2 0 0 B1 030190 土木工程概论(E) 1 1 1 0 0 B1 080075 土木工程材料 1 2 2 0 17 A1 002017 形势与政策(2) 2 0.5 1 0 0 A1 031107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下) 2 2 2 0 0 A1 070374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2 3 2 0 0 A1 112002 大学英语(A)2 2 4 4 0 0 A1 112145 大学英语(四级) 2 4 4 0 0 A1 112146 大学英语(五级) 2 4 4 0 0 A1 122005 高等数学(B)下 2 5 5 0 0 A1 124003 普通物理(B)上 2 3 3 0 0 A1 124006 物理实验(上) 2 1 2 0 0 A1 320002 体育(2) 2 1 2 0 0 A1 360011 军事理论 2 1 1 0 0 B1 125111 工程力学I 2 4 4 0 8 A1 002018 形势与政策(3) 3 0.5 1 0 0 A1 030132 C++语言 3 2.5 2 17 0 A1 07037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 2 0 0 A1 100116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3 2.5 2 34 0 A1 110178 大学英语(A)3 3 2 2 0 0 A1 110179 中级口语 3 2 2 0 0 A1 110180 英语报刊选读 3 2 2 0 0 A1 110181 商务英语 3 2 2 0 0 A1 110182 综合翻译 3 2 2 0 0 A1 110183 实用写作 3 2 2 0 0 A1 122010 线性代数B 3 3 3 0 0 A1 124004 普通物理(B)下 3 3 3 0 0 A1 124007 物理实验(下) 3 0.5 1 0 0 A1 320003 体育(3) 3 1 2 0 0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的目的。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构成的。美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 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美和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环保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33302 课程中文名称: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Design&applictionforequipmentofwatertreatment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76 实验学时:10 总学分:5 适用专业:环保设备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保设备专业(专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1.使学生了解水污染控制的环保设备在环境保护领域科研、设计、运行、管理等环节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提高学生对当前环保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2.使学生建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的宏观概念,掌握水污染防治方面环保设备的原理与设计、运行与管理等基本知识。 3.使学生对国内外先进的水污染治理的环保工艺及其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了解适合我国国情的常用工艺设备及其发展方向。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环水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在环境保护科研、设计、运行、管理等环节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2.掌握水污染防治方面环保设备的原理与设计、运行与管理等知识。

3.对国内外先进的水污染控制环保设备有大致了解,激发在此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能够设计一些典型的水污染控制环保过程设备。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先修课程:《工程制图》、《环境工程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等。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第一章物理法污水处理设备 教学内容:预处理设备(包括格栅、沉砂池、调节池)、沉淀池(平流式深沉池、竖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气浮装置、过滤装置、离心设备、磁分离设备等。 基本要求:掌握预处理设备中的格栅、沉砂池、调节池的设计计算方法;熟悉沉淀池的类型,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沉淀池,并进行沉淀池的设计计算;了解常见的气浮的方法,熟悉气浮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气浮装置;了解常用的过滤装置、离心设备和磁分离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处理对象。 重点:预处理设备、沉淀池的类型,能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 难点:预处理设备、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学时:12h (二)第二章化学法污水处理设备 教学内容:混凝设备、电解槽、氯氧化设备、臭氧氧化设备 基本要求:掌握混凝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设备运行的特点,能进行混凝设备的初步设计;了解电解槽的种类和处理对象;熟悉氯氧化设备的特点;对臭氧氧化设备做初步的了解,分析氯氧设备和臭氧氧化的优点和缺点。 重点:混凝处理系统、氯氧化设备的特点 难点:混凝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4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4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4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大纲.知识分享

《现代企业管理》教 学大纲.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具体研究,如何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理念,来满足经济发展,对企业管理要求的一门学科,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来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今后从事工业企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时分配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总述 明确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理和管理的两重性;熟悉管理的职能,掌握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了解管理的发展过程及现代管理的理念。

重点:管理的职能,现代管理的理念。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掌握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企业管理及其组织结构 明确企业管理概念;熟悉企业类型及其特征;掌握企业结构形式及特点;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管理工作。 重点:企业管理概念;企业结构形式和特点。 难点: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 第三章现代企业制度 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含义;熟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点。 重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点。 难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点。 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导论 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内容和分类;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程序和步骤。 重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开发程序及具体步骤。 难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程序。 第五章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 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概念、目标、内容;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和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了解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的概念、目标、内容;明确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和制定生产运作战略的影响因素。

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水利工程制图》是水利水电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后继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继续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获得在工程识图方面的工程师初步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学习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3)培养绘制和阅读本专业工程图样的能力。 (4)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初步能力。 (5)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宜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习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画法几何、投影图、专业制图四部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通过学习制图的基本和技能训练,了解并贯彻国家标准规定的制图基本规格,学会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方法,基本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2)画法几何是制图的理论基础,通过画法几何的学习,学会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投影制图是画法几何的投影理论和制图标准所规定的图样规定画法绘制的,通过投影制图的学习,应了解和掌握国家标准中有关符号、图样画法、尺寸标注等规定,掌握物体的投影图画法、尺寸注法及读图方法,并初步掌握轴测投影图的画法。 (4)通过专业制图的学习,应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内容及图示特点,掌握专业制图的有关标准规定和表达方法,初步掌握绘制和阅读专业图样的读图方法,并能独立绘制和阅读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图样。 3、课程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应在理解几何形体及其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应该把轴测投影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从画立体图的过程中,加深对平面投影图之间投影规律及画图方法的理解,从而为阅读工程图样打下较好的读图基础,同时加强由给出的两投影图补绘第三面投影图的读图、作图训练,打破单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6学时) 第一节:制图标准 第二节:制图工具及其使用 第三节:几何作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