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精编笔记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精编笔记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精编笔记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改革的年代

一、导言:公共治理的“典范转移”:

(一)行政管理的三阶段[①]:

1、前传统阶段;

2、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

3、公共管理改革阶段。

1、“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的主要特点:“唯一最佳方法”的神话

(1)政府本身应按照“等级制-官僚制原则”进行组织;

(2)政府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公共物品的“直接提供者”;

(3)“政治-行政两分法”的意识形态[②];

(4)“公共行政”是行政官僚的一种特殊形式,准此,“职业官僚”就需终身任职、政治中立等。

2、“新公共管理”的批判-改革趋向:

(1)NPM对古典模式的批判:

①.弹性化的管理系统VS.僵化的官僚等级体制;

②.宏观性间接性运作VS.微观性直接性运作;

③.行政的政治化,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破产;

④.短期合同任职制VS.终身任制;

(2)NPM的内在特质&改革趋势:(胡德[③]-休斯[④]-奥斯本[⑤]解读)

“新公共行政”(NPA)与“新公共管理”(NPM)间的区分:

(1)“明布鲁克会议”和《黑堡宣言》:NPA是对“进步时代”技治主义流毒的一种的反击和回应:

马克·霍哲和张梦中在一篇论及新公共行政的文章中提到NPA的回应性、代表性、公共性

和参与性等;

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多、弗雷德里克森、丹哈特、拉波特等;主要的代表作是:《黑堡宣言》。

(2)而NPM基本上是一种市场导向的企业家政府模式,NPM的代表人物与理论阐释者有D·Hood、奥斯本、莱恩、尼斯坎南、休斯等。

(二)NPM的概念演变与核心价值:

1、NPM概念史:“管理主义”(Pollitt,1993)“新公共管理”[⑥](Hood,1991)“企业型政府”(Gaebler,1992)“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Lan,1992)“后官僚制典范”(Barzelay,1992)

2、NPM核心价值:“3Es”:即经济、效率&效能;

3、NPM管理范式的限度[⑦]-问题:

(1)限度一:“单一使命机构的增加”:

(2)限度二:“合同出租的适用性”:

(3)限度三:“官僚责任制工具的投入的持续增长”:

(4)其他问题:①.操作程序标准的破坏;②.行政道德的下降等;

(三)克林顿-戈尔政府:《全国绩效评估》与“第三条道路”

1、《全国绩效评估》“政府文化”体现的四大原则:

(1)减少繁琐、拖拉的办事程序,由“规则-结构导向”向“结果-责任导向”;

(2)“以顾客为中心”,而非“以权力-等级制为中心”;

(3)管理权力下放,赋权授能;

(4)回归本元:“产生一个花费少,而成效好的政府”。

2、“第三条道路”的滥觞:意识形态OR政党策略(略)

二、行政与管理:

(一)“行政”与“管理”:语义学分析:

1、总论:(1)概念范围:“行政”的职能比“管理”狭窄,限制也多;

(2)角色差异:“管理”&“行政”有显著差异;管理者与行政者扮演角色截然不同;

(3)词源方面:参见P6;

2、分论:(1)“行政”基本上指“服从指令&服务”;而“管理”则指:①.取得某些结果;②.取

得这些结果的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管理”包含“行政”在内,而且也涉及到组织,即以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并对结果真正负责。

(2)“公共行政”注重程序与结构,忽略外部环境与管理者责任,其理论支柱是:①.公共利益激励理论;②.官僚制理论;③政治-行政二分理论。“公共管理”的注重结果&责任,强调运作弹性化与内外组织生态分析;其理论基础:①.经济学理论;②.企业部门理论。(3)“公共行政”古典研究模式重静态分析、制度分析;而“新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强调:公共部门战略研究&系统研究(生态理念&国际视野);

(二)由“公共行政”过渡到“公共管理”:必要性分析:

1、总论:“行政”与“管理”之间的差异:广义与狭义:P7

2、分论:区分“依据行政概念发展而来的公共服务”与“依据管理概念发展而来的公共服务”;

三、公共部门的研究:

(一)公共部门研究的发展线索:公共行政-政策分析-公共管理:

1、公共行政、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⑧]:

2、罗森布鲁姆的“多元行政观”:“公共行政是采用管理的、政治的&法律的理论&过程,以完成立法的、执行的&司法的政府指令,为整个社会或其某个部分的需要形使管制和服务的职能。”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1)将“公共管理”视作“公共行政”中“较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Graham and Hays,1991)(2)“管理”包括“行政”在内(Mullins,1996),

(3)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彼此之间有所不同,二者没有从属关系,应把它们看作是两个相互竞争的典范。

(三)研究取向上的“典范转移“:

1、NPM对外部环境和管理策略上的关注,不同于公共行政对内部环境的关注;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取得结果、改进技能&增强责任。

四、改革的紧迫问题:

(一)“变革的紧迫问题”总论:变革诱致因子:公共部门变革是对某些相互关联的紧迫问题作出的回应,这些问题包括:(1)对公共部门的抨击;(2)经济理论的变革;(3)私营部门

的变革;(4)技术变革。

(二)“变革的紧迫问题”分论:

1、对公共部门的抨击[⑨]:里根政府与撒切尔政府:供应经济学&市场化运作的偶像化:(1)首先,公共部门的“规模”受到抨击,其实质是“分配制度的问题”;(P101)

(2)其次,关于政府的“范围”上的争论,其实质是“政府角色”问题;

(3)最后,关于政府的“方法”上的批评,其实质是“官僚制”运作方式的问题;(P11★)2、经济理论的变革:弗里德曼的新古典经济学&布坎南的新右派经济学理论影响:

(1)总论:①.新古典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理论&“赤字的民主”批判;②.经济理性主义对“守夜人”政府回归,对“较小规模政府”的向往&对“市场机制”的崇拜。

(2)公共选择理论:

①.理论前设:“理性经济人”:理性全能与自我利益最大化;

②.理论目标:破除“公共利益激励机制”的妄想,建立“胡萝卜加大帮”激励机制;

③.理论重点:通过对政治市场非市场性决策中的“铁三角”、“政治交易”&“权力寻租”现象的分析,揭示“政府失灵”,强调:“私人市场要优于政府或政治市场”;

(3)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①.理论瓶颈:a.目标差异(零和or正和博弈),b.信息约束(监督信息&交易成本);

②.理论目标:建立使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服务的“激励计划与机制”,即责任机制;

③.理论困境:a.政治制度方面:代议制的困境;b.管理制度方面:责任制困境;(P15)

④.理论影响与局限:影响:公共部门与服务的合同外包形式;局限:a.绩效合同的遵守性问题,即交易成本问题;b.刺激工资制引发的组织内不满与冲突;

(4)交易成本理论:

①.理论派别: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张五常等;

②.理论指向:“交易成本”即“制度成本”-制度运作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VS.“交易没有成本”的假相;

③.科斯定理:当法律明晰&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

3、私营部门的变革:

(1)总论:公共部门变革的另一个紧迫问题是:私营部门的迅速变化&这样一种现实: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对私人经济&国家的竞争实力有所影响[⑩]。

(2)竞争: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①.契约主义:签订政府合同的市场化方案(民营化与承包),削减政府经费的重塑性方案;

②.绩效主义:管理“绩效”而非规模“增长”都成公共部门的首要问题,功绩制原则;

③.技治主义:“技术变革”可能将新型管理体制引入政府管理过程,电子政务,SWOT工具;

④.联盟主义:公共部门同私人部门(及公民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合;休斯称:“现在不只是政府变革的时代,也不只是私营部门变革的时代,而是这两个部门都在发生相类似的变革的时代。”

(3)全球化:①. 凯登的国家化公共行政思想,“决策增值”、“波纹效应”与“全球性公共物品”理论;

②.迈克尔·波特:政府政策对国家竞争优势有积极性的一面,VS.无为而治;

(4)能力:由于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力”&“全球化运动”方面的特定作用,我们必须对政府的“能力”予以关注;结合:①.缪尔达尔的“软政权”理论;②.派伊“贯彻危机”;

4、技术变革:(1)前传统行政模式&传统行政模式阶段:落后的政府办公手段&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用组织理性来辅助行政与决策,表现为“对官僚制结构的依赖”;(2)后工业社会与信息时代:一方面,技术理性的增强,使得对严格的等级制的依赖程度减弱,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电子化政府与议程柔和[11]);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网罗技术所营造的资源共享平台增强了公众与媒介“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能力,公共部门组织运行的分权化&民主化成为必须。当然,技术变革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伦理性的、隐私性的等。

五、消弱官僚制:

(一)消弱官僚制度:路径选择:

1、趋势一:官僚制失灵(官僚病)→公共部门市场化运作(奥斯特罗姆:官僚制与市场法则)

2、趋势二:摒弃官僚制,不再将其视作公共部门必须的组织原则→重塑政府(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

(二)政府重塑中的“意识形态”:左、右or超越左与右:

1、意识形态的影响与限度:管理主义与右派意识形态-政府干预与左派;

2、政府市场化与去官僚化的限度:“市场化使政府收缩,但是,政府在接受市场化时,其保留下来的部分仍可能按照传统的管理制方法运行。”

六、结论:P23

1、管理原则的变革:“新公共管理的两条核心原则:一是通过放宽对工作资源使用的管制赖‘让管理者可以管’;二是通过说明对管理者的期望,并对照这些期望赖衡量他们的绩效,从而‘使管理者愿意管’。”[12]

2、管理机制的变革:委托-代理机制、BOT模式、SWOT分析工具、战略管理、前瞻性研究等

3、管理对象的变革:“政府管理的焦点曾经是公民,现在变成‘顾客’。”

4、管理理念的变革:市场化-民营化理念、顾客理念、目标管理理念、国际化行政理念等、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理念、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与善治理念等;

二、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一、导言:

(一)传统行政模式的历史地位:P26

1、进步时代行政改革:“理论根基的错误”还是“重要的行政改革”:

2、官僚制组织:“组织效率”还是“劳动异化”(“铁笼”)

3、政治-行政二分:“理论歧误”还是“时势所需”:

(二)传统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础:

1、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与《国会政体》

2、马克斯韦伯:“官僚制模型”与“法理型权威”:

3、英国诺斯科特-特里威廉报告:文官制度建立

(三)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与转型:

1、传统行政模式特征:沃尔多、威尔达夫斯基与休斯的总结[13]:

2、传统“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的转型:

(1)结果导向&管理者责任VS.程序-结构导向,封闭化行政;

(2)组织结构&手段的弹性化:战略分析(SWOT分析工具)、系统分析(议程糅合)、市场分析(短期合同VS.官僚等级制):

(3)行政的政治化,强调政治责任的“目标机制”VS.政治-行政二分&政治中立;

二、早期的行政:

(一)行政发展的历史分析:

1、政府与行政:“公共行政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它与政府的概念&文明的兴起同步发展”;休斯称:欧洲发展历程中的“帝国”首先即是“行政的”帝国:“民族国家”→“警察国家”→“行政国家”发展。

2、社会与行政:“行政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时合作的集体行动”(H·西蒙);行政同人类管理文明、工业文明及潜于其中的“集体行动”一道发展。

(二)行政发展的阶段论:

1、原始社会:“合作型行政”:胁于生存压力的集体性选择&集体行动;

2、“恩赐官爵制”&“专制政府”时期:“统治型行政”:“等级制”&“前官僚制“的缘故使得行政的个人化(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与私益化(寻求庇护人与裙带关系):休斯称:“早期的行政系统是‘个人性质的’,即以效忠国王或大臣等某个特定个人为基础的,而不是‘非个人化的’,即以合法性为基础并忠于组织&国家。”

3、“政党分肥制”与“普通人政府”时期:

4、“功绩制”与“进步主义时代”:“官僚制行政”:政治-行政两分法与科学管理原理

5、“新公共管理”与“竞争型政府”时期:“市场化行政”:短期合同制-民营化、全面质量管理&政府流程再造;“专业化与非党派性行政”,但不要求政治中立的“责任机制”。

6、未来走向:“治理型行政”:强调政府-公民社会-市场机制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

三、19世纪的行政:

(一)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内容与影响:

1、报告内容:“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1)竞争考试制度:用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结束“恩赐官爵制”(“庇护制”)现象;(2文官常任制:建立一支稳定而不受政党政府更迭影响的职业文官队伍;(3)功绩制的确立:强化考试“考试竞争”&“考绩竞争”,并以此作为录用&晋升标准;(4)专业化管理:政府官员类分为高级&低级两种,倡导建立统一的文官制度。

2、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诺思科特-特里维廉报告”标志着公共服务以“功绩制”为基础的任命制度开始&庇护制的逐渐衰落;同时“标志着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产生”。

(二)19世纪-20世纪初期的“进步主义”改革运动与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案》:

1、进步主义:经济环境与思想环境

(1)经济环境:工业化与社会化大革命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官僚制”理论(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科学管理理论”思想(专业分工与时间动作研究等);

(2)思想环境:①.实用主义:“理论根基的错误”;②.进步主义:这是对镀金时代的“机器政治”与“老板统治”的反映,要求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专业化的文官制度;实现政治-行政二分,消除“政党分肥制”的所引发的社会冲突与政治无序;

(3)进步主义改革的影响:①.“管制政府”:政府一改亚当·斯密“守夜人”政府的自由放任&无为政治,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下,实行政府干预政策;②.“好人政府”:1883-1906,“进步主义时代”,公众的权利意识增强,官僚机构从19世纪中期以来“镀金时代”的腐化风气复苏过来;公务员制度确立,人事方面强调专业素质与道德并重;③.“效率政府”:1906-1937,“科学管理”思潮正席卷北美,罗斯福“新政”亦秉承进步主义精神,竭力提高管制国家的行政效能。

2、《彭德尔顿法案》的内容与影响:该法明确提出:(1)竞争考试制:“考试竞争”: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考绩竞争”:用功绩制取代分赃制;(2)文官常任制:一方面,公务员为职业官员,未犯错误,不得解雇;另一方面,政治中立:公务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3)、试用期制度:在正式任命之前插入一个有效的试用期;(5)专业化管理:一方面,依法成立公务员委员会,负责联邦公务员之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比例分配制,即在华盛顿的任命按照某些州&其他某些重要地区的人口比例分配。

(三)改革评价:

1、传统行政理论(威尔逊&韦伯)强调:“行政是工具性的&技术性的,应远离政治领域”;

2、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两大理论基础:(1)首先是官僚制行政模式;(2)其次是政治领域&行政之间特殊的责任规定&关系。

四、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一)权威类型: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二)官僚制的特质:

1、官僚制的特征:(参见:竺乾威:《西方行政学说史》,结合:休斯的解读P32)

2、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与前传统模式的核心区别是:

(1)非人格化的管理VS.人格化的管理:行政的制度化(等级制度、档案制度&法理依据)意味着“相同环境中总是会做出现同的决策”;

(2)政治民主下的行政性集权(“官僚制行政”)VS.专制等级政治下的“统治型行政

(三)休斯关注的两个方面:

1、“公职人员的状况”:

(1)“公职人员的状况”::

①.与被统治者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尊重”;

②.纯粹的官僚制公职人员是由上级权威机构任命的,而非政治选举产生;

③.公职人员的终身制,即常任制;,不受任何个人因素影响;

④.公职人员定期领取按照“职位”(即“等级”)发放的货币补偿,

⑤.公职人员在文官等级制次序中,“职业生涯”生涯逐渐定型,即逐步升迁原则;

(2)管理制模式&公职人员状况两大原则的目的:

①.总论:一般的目标是确定性、非人格化&效率;

②.分论:a.“职能专门化”意味着提高生产力;b.“权威等级制&规章制度”有助于决定的确定性;c.“制度的非人格化”意指:决策制定不能独断专行,因为“在同样的环境中可重复作出同样的决策”。d.官僚制模式有效性使得官僚制适用于公共&私营部门。

2、“对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正好自控制“:

(1)控制官僚的必要性:“政党分肥制”的影响→“普通人政府”;

(2)控制方法:政治-行政两分法:行政应是独立的,非政治性工具的思想;

(3)方法基础与局限:①.政治基础,即代议制政治结构,传统的代议制结构及分权思想存在着政策&行政分离的思想;因而,有人称:只有在代议制结构中才能实现政治-行政二分理念;②.局限:“政治-行政两分法”强调: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即制定政策;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即执行政策。这样使得官僚对政策实施的“结果”不予重视,,产生规避责任倾向的困境。休斯称:正是传统模式的“责任机制”困境,使得之降NPM转型。

五、内部行政系统:

(一)“科学管理”:与“政治-行政二分法”相匹配的理论

1、二分法对“科学管理”思想的铺垫意义:行政的非政治化

2、科学管理思想的两个重要观点:(1)工作标准化,意指“一种最佳工作方法”;(2)实行广泛&严密的等级控制,这是维护工作标准的保证。

3、科学管理思想的内容:(1)决定工作标准的“时间-动作研究”;(2)“工资刺激制度”,是对“计件工资制”的修正;(3)“职能组织”理论。

4、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1)管理层&员工的“心智革命”&“精神革命”;(2)用效率&科

学取代经验主义决策。

5、科学管理的应用:官僚制组织(公共-私营部门)P38下休斯称:泰勒模式是严密的、官僚制&等级制的;

(二)“人际关系”:科学管理理论的竞争性理论

1、管理者的三大问题-“人际关系学派”核心关涉:(1)科学技术&技能的应用;(2)系统的操作顺序;(3)团队组织或持续合作的组织;其中人际关系学派在管理思想史中首倡:“团队组织或持续合作的组织”问题,其中的关键词是“社会嵌入理性”(交往理性)、“非正式组织”(“情感逻辑”)、“支持型领导&工作环境”(VS.任务型领导&监控型工作环境);

2、人际关系学派与霍桑实验的综合分析:

(1)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尤其是需求层次理论对“领导力”理论的冲击;(2)实证主义方法论:重经验研究,即对以直接观察为基础的“习得知识”的重视;

(3)Y理论与社会人:企业中有人性的一面;工作丰富化、参与式管理和自我实现理论;(4)组织人本主义: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情感效应&情性管理(“C理论”);

(5)动态-心态研究:竺乾威强调的组织四态,即静态、动态、心态&生态研究;(三)”一场持久的争论”:人际关系的理论劲敌

1、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科学管理、古立克POSDCoRB)与人际关系理论(博兹曼的观点):

2、新公共管理与人际关系理论的冲突:

(四)“唯一的最佳方法”:系统论&权变论反面

1、古典学派对“行政谚语”&“唯一的最佳方法”的追求:(1)古立克组织“POSDCoRB”七职能理论;(2)韦伯“理念型管理制”模型;(3)“科学管理原理;

2、对古典模式“唯一的最佳方法”的超越:(1)系统学派:生态论&权变论(领导权变理论、认知资源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替代理论);(2)新公共管理:弹性化、多元化的手段理论:市场化、民营化,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有官僚制组织承担的。

3、“唯一的最佳方法”的破产&行政管理“典范转移”的合理性:

六、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总论:传统行政模式存在的三大问题:

1、“政治控制”既不充分也不合乎逻辑:

2、官僚制的内在冲突:技术化与民主化:

3、右翼(新公共选择学派)对官僚制运作方式的批判:

(二)政治控制的问题:VS.政治-行政二分:

1、“政治-行政二分”思想的目标与问题:

(1)两分法的目标:“行政的非政治化”:

(2)两分法的困境:“责任机制”难题:

2、对两分法的批判:政治控制模式的不切实际在于:政治&行政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公务员的工作本质上是政治性的。“行政的非政治化”一方面,否认了公共服务的政治意义&政策意义;另一方面,引发了官僚责任确认的难题。

(三)官僚制的问题:

1、总论:官僚制理想类型的两大现实悖论:(1)民主悖论:一方面,官僚制与现代民主制不可避免地相伴产生,并普遍化;另一方面,民主制也不可避免地会与官僚制的趋势产生冲突。(2)效率悖论:一方面,官僚制的技术理性有助于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官僚制的科层性与权力等级性有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效率“滞阻因素”。

2、分论:

(1)官僚制的民主困境:

①.职业秘密与暗想操作:不透明造成的非民主性;

②.技术理性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专家统治的瘾忧:

③.精英政治与拳术政治:责任机制约束失效造成的非民主性:

(2)官僚制的效率困境:集中体现为“创新”困境:

①.首先、行政谚语(官僚制原则)失效:a.等级制原则VS.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铁笼);b.终身制原则VS.激励僵化;c.资历原则VS.活力;d.政治中立原则VS.责任机制等;

②.其次、正式官僚制组织缺乏弹性:效率&有效性:a.理性管理VS.情性管理;b.正式结构VS非正式结构;c.经济-效率逻辑(效率优先主义)VS.情感-心智逻辑(组织人本主义);d.固守“程序主义”VS.组织效率(默顿称其为“目标转移”,即“工具价值变成了终极价值”,换言之,规则本身取代了效率;→劳动异化,效率滑坡;)e、学习困难:法国政治学家称:“官僚制组织就是无法从其错误中吸取教训来改正其行为的组织”;换言之,官僚制组织不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后者被认为是效率能手。

③.总结:官僚制的与创性的冲突:其一,官僚制的程度性VS.创性对非程序性的要求;其二,

官僚制强调的是确定性、精确性和封闭性,重点在与执行;而创新所要求的是开放性、“快速、弹性&效果”,重点在于结果。

3、官僚制问题的理论模型:

(1)彼得原理:

(2)帕金森定律:

(3)寡头统治铁律:

(4)尼斯坎南官僚制模型:

(5)布坎南&沃尔夫的官僚制失灵论: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批判:

1、首先,政府官僚制“限制了人的自由”;强调应以“选择”为名削减其权力;

2、其次,市场经济学家认为传统官僚制模式无法提供像市场同等的激励-报酬结构;

3、相关分析视角与模型:

(1)人性假设视角:公共选择理论本质上是微观经济学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运用,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理性人假设VS.韦伯公共利益逻辑:韦伯情调官僚制结构本质上是“非利益取向”的,其行为靠“服务于国家”的利他主义逻辑&信念支撑(尼斯坎南的:预算最大化模型);

(2)组织运作视角:官僚制与市场机制(奥斯特罗姆:市场魅力、民主化行政与多中心治理)

4、结论:缩减政府规模与范围,转变组织运行机制;波普尔的“自由剃刀”《猜想与反驳》北邮行管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咨询QQ1559022430

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考试大纲

615公共管理理论

一、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管理过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政策。本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当前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本科目既考核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的熟悉情况,也考察学生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方法与最新实践成果的了解和跟踪情况,最终考核学生公共管理的理论素养和从事实际公共管理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第l章公共管理导论

1.1公共管理的意义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1.3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1.4新公共管理

1.5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

第2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2.1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

2.2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2.3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2.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2.5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第3章公共部门的角色

3.1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3.2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3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3.4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3.5政府失灵

3.6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策略

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4.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

4.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4.3公共部门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

4.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改进

第5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1. 公共政策的性质

2.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3. 政策规划与设计

4.公共政策执行

5.公共政策评估

第6章公共组织管理

1组织的性质

2.公共组织的特性

3.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4.传统科层组织及其困境

5.弹性化政府的组织设计

6.组织设计:组织学习的观点

第7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1领导与影响力系统

2.领导权力与领导效能

3.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

4.权变领导理论

5.转换型领导理论

第8章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特性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3.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4.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5.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6.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7.工作生活质量---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略

8.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9章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

1公共预算的性质、功能

2.公共预算的原则

3.政府预算制度及其评估

4.政府会计

5.政府财务报告

6.政府采购管理

7.政府财务审计

第10章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

1信息与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3.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电子化政府

第11章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的性质与作用

2.公共部门服务的绩效评估与衡量的一般性指标

3.标杆管理与绩效管理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第12章公共危机管理

1危机的性质与影响

2公共危机管理与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

3.公共危机管理的战略

4.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与政策

第13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1.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2.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服务

3.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

4.公共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

5.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

第14章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

1.公共管理中的责任、性质、重要性及困难

2.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

3.立法控制与责任

4.司法控制机制与责任

5.公民参与责任的维护

6.公共管理职业与职业伦理

第15章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1.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2.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3.企业型政府的实施策略及其限制

4.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实践

5.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

第二部分:《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变革的时代

第二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第三章新公共管理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第五章公共企业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第七章战略管理

第八章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

第九章财政管理

第十章电子化政府

第十一章管理外部要素

第十二章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

第十三章责任

第十四章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2.题目类型:概念题(3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60分)。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管理过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

知识、技能与政策。本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当前实际的公共管理问题。本科目既考核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实践和改革发展趋势的熟悉情况,也考察学生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方法与最新实践成果的了解和跟踪情况,最终考核学生公共管理的理论素养和从事实际公共管理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行政管理学

第1章导论

第2章行政环境

第3章行政职能

第4章行政组织

第5章行政领导

第6章人事行政

第7章公共预算

第8章行政信息

第9章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

第10章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

第11章行政伦理

第12章行政法治

第13章行政监督

第14章公共危机管理

第15章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

第16章政府绩效管理

第17章行政改革与发展

第二部分:社会学

第1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2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3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4章社会的构成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讲义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马斯格雷夫妇认为,政府的普遍性或许反映出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不同于消费者选择和实行分权的决策等前提,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原因如下: 1、必须不存在任何自由准入(市场)障碍,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知识,这就需要有政府管制和其他标准来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 2、当竞争由于高额成本而变得无效时,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3、一般来说,若无政府为其提供法律框架,进行保护和强化,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合同性的安排和交易行为将无法进行。 4、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并导致“市场失灵,”这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解决方案 5、社会价值观要求政府对市场体系产生的收入和财富以及通过继承获得的转移性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进行调节 6、市场体系并不足以保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以及社会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率,这就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7、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评估未来消费的贴现率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总之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并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众多商品和服务提供一套配置与分配体制。但要记住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赞成公共部门应具有专门的管理形式的理由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具有巨大的区别。①公共部门的决策可以是强制性的,如公民可以被强迫缴纳税款,而私营部门不具有这一特征。并非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具有强制性,而是那些需要比私营部门更谨慎执行的公共活动才具有强制性。私营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要价,他们可以忽视正常程序的存在。②公共部门具有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从理论上说,公司管理部门要对股东负责,而公务员要对政治领导人、国会、公众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同部门负责。③公共服务管理者必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领导人设定的外部议程。这一点就不同于以盈利为各级人员共同动机的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执行政治议程,另一方面偶尔地反映冷淡,甚至采取不友好的行政行为,这样会引起官僚机构与政治官员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说按照政治议程办事就比按照盈利办事缺少合理性,而是说政治议程使得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于私营部门。这些由政治官员强加的大部分议程缩减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④公共部门在测量产出或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公共部门缺乏类似于私营部门中利润这样的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 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 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考点1】引言 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其顾客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只是其正统称谓而已。 现在两种公共政策的方法,每一种均有其自身的关注点和所强调的侧重点。第一种被称为“政策分析”;第二种是“政治性的公共政策”。政策分析通过较抽象的统计资料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问题。政治性公共政策论者更感兴趣的是公共政策的结果,成效,决定特殊事件的政治上的相互作用和政策领域而不是统计方法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都意味着,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不满并已经失去了耐心,不论对数字还是对结果的关注都被归结为对过程的关注。我们或许可以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独立的典范,并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相竞争,也可以认为是一套适用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模式的批评在于更多的运用经验性方法支持甚至取代决策,而不是更多的探讨基础性问题。管理主义模式运用经验主义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好处,但是他们理论则完全是经济学的——并通常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公共政策。 【考点2】政策分析和政治性的公共政策学派之间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帕特和斯普林格认为:“政策研究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信息来推进公共政策过程。那些从技术上看来充分有用的信息制作技能则位于政策研究过程的核心地位而无论使用何种特殊的方法论。”这个定义强调所使用的方法。 奎德也是如此定义的,他将该领域定义为: 为了对社会技术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种应用性的研究正得以实施。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该方法试图将现代科学和技术引入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对可行的行动方法进行政策分析,以获得有关运用效果和执行效果的信息并整理相关证据。奎德在政府研究领域方面运用传统的方法也是科学和统计学。在运用这些程序要求甚至做出决策时,关键在于技术和科学。 林恩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特点 林恩,所采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并且强调政治上的相互作用,而政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的定义中。公共政策可以被描述为不同个体所构成的分散过

《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基础参考书目: 1. 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理查德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R. J. 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献综述/读书笔记书目: 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项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美]詹姆斯·W·费斯勒:《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8.[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 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徐联恩),海口:海南出版社,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本体界定 电影是一门技术——电影综合了图像技术、音响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多种 技术手段。 电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影像、文学、音乐、表演、科技、工业、商业、 社会科学等诸多特征的综合艺术。 电影是一种产业——电影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产品——看电影与阅读一本小说,听一场演唱会,看 一场魔术表演等等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感情、感想、感官方面的所得,都是一样的。 电影是一门学问——国内外有很多的高校都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和专业 电影学。 二、电影的基本特性 1、时空与综合性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魔术、杂技 第七艺术: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位列传统的文学、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和舞蹈之后一种新的艺术。 电影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时间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声音与画面、各种艺术 元素 2、逼真与假定性 逼真性的体现: (1)故事、逻辑性、情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 (2)场景、道具、整体氛围要符合真实的年代 (3)演员的表演要真实可信 (4)特技的制作也要真实可信 假定性的体现: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假定性不等于虚假性 3、造型与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被拍对象的运动 4、商业与大众性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 电影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 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求得高回报率 电影能够促成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电影的大众性体现:

电影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是大众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 三、电影的媒介特质 1、光线 光源划分: (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作用划分: (1)主光:照亮被摄主体的主要光线 (2)辅光:辅助照亮被摄主体阴影的光线 性质划分: (1)硬光:直射光,一般用作主光; (2)软光: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光。 位置划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2、构图 含义:构图指的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也就是画面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 组合结构。 构图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像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主体可以是 人或物,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 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像,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 内涵。 3、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征:色相、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4、声音 声音的种类:人声、音乐、音响 声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声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 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声画对位: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 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四、电影的分类 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电子化政府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引言 1.背景 (1)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革命见证了很多国家的经济的真正转型。 (2)生产软件和硬件的新兴产业兴起,而一些传统产业则由于资本投资的减少而消失。尽管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但对很多工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同时对政府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私营部门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和电子商业,相应地在政府运作中出现了电子化政府,即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的专业领域出现的IT革命。 2.电子化政府 (1)基本内涵 ①电子化政府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更加便利、顾客导向、成本—效益等这样不同而又更好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②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对任何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包括视频会议、语音数据进入系统、光驱,互联网和个人局域网,以及一些其他技术例如互动式电视、手机上网和个人掌上电脑,以及某些社交网络等。 (2)影响 ①不仅将改变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 ②技术可以让政治家和官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 (3)存在的问题 ①电子化政府在许多地方存在严重的设计和执行难题,在实际的政府运作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电子化政府(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速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往往意味着花费高

而回报低。 ②电子化政府的关键问题是它是否有真正的新生事物,是否是一种如办公室计算机一样的技术引擎,或者是否的确不同于传统政府。 (4)前景与现状 ①电子化政府的前景和潜力在于政府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地提供公共服务。 ②电子化政府的期望一直是,互联网能动系统会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实际上,政府在电子化过程中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运行都比较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而不是技术问题。 ④电子化政府可以固化现存的管理架构,但同样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反思如何通过电子化政府提供服务。 二、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 1.9世纪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在传统模式时期,公共组织往往是技术上的领导者,它们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设备。电报和电话是政府内、外部服务中非常重要的通信技术,政府部门也是最早的使用者。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完全与当时的技术发展相一致。这种一致主要体现在: (1)韦伯官僚制的核心部分是“办公室”概念,“办公室”是官员工作、公众与机关打交道并保存记录的地方,也是组织技术和信息处理的中枢。 (2)从组织架构的设计符合当时的技术角度来看,整个系统一直运行良好。 (3)公共部门是电话和电报的最早使用者。电话和电报成为整个官僚机器的一部分,强化了官僚组织的权力。 早期的技术变革虽然被行政机构所采纳,但它对权力机构和办公室的组织方式影响甚微。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 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管理学 作者:陈振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次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关于公共管理学的,说起来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做研究的,一般人是不会看的,这也是 实话实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管理学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其性质也应该是一样。但这个 “艺术”究竟是不是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丰富多采,那就真 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这本书拿在手上是相当厚的,随意一翻,就会发现这本 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古 今中外可以说都有,尤其是不厌其烦的对公共管理学理论渊 源和一些工具、方法的论文 综述,实在让一些不好学之人彻底放弃。 某曾经看过公共管理学大师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外国人写书在很大程 度上文风较为随意,意在让所有普通大众(而不是仅限于研究者)都乐意去看,事例生 动多样,阐述观点通俗易懂。相反国内研究人员的著作较多晦涩难懂,文风“严谨”, 让人难以下咽。这点在很多领域的学科著作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同样一本研究 著作,难道是国外学者书中内容少,学术价值低,而国内学者的书更有学术价值?答案 自不必明言。

在豆瓣上看到对本书的评论确实让某也有相同的共鸣。以上谈到了文风问题,同时,更为现实一点,从这本书作为考研的专业课本来看,无疑是本书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从深度、广度来看也是其他同类书少有的。但某还是认为阅读这本书,与阅读其他科研著作有很大不同。 本书涉及内容太多,每节甚至每个问题涉及的小点一般都有6、7条之多,想要全部一一死记硬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其中一些概念定义多多,让人难以取舍,一些内容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甚至编者自己也没有给出答案,让人无法把握。 虽然某之读书亦是乏善可陈,也不知真题考察之所在。但是无疑要分清主次,同时对于一些问题,要在理解本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回答方式。风清扬教导令狐冲无招胜有招,读这书便也是如此,在意不在形。只有自己事先有过思考和总结,知晓这些问题的关键才行,不然走上考场,书中知识无法转化为答题要点,岂不哀哉!即使勉强过关,复试面试教授一问,东扯西扯,往往数词可答,却回答啰嗦异常,如何能给导师好印象。 同样,类似于《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一书,以下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其中某认为次要的内容标注了了解,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当然只做参考,切莫迷信。楷体内容为解释说明之语。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与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1、“行政”与“管理”的区别 (1)从词源上看,“行政”是“为……服务”,“管理”是“控制或获得结构”。(Owen) (2)“行政”指遵从指示和服务;“管理”指获得结果以及为获得结果所负的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读书心得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我对这本书整体的看法。 第一次看《公共管理导论》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对公共管理理解尚浅,看过这本书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我的专业是要来做这个的,把我们的政府变得更有效率。当然,当时我也认为欧文·E·休斯的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虽然有些不适用于中国,但整体来讲,是可以为我们的政府带来新的活力的。但是,在大三的时候,我读了奥斯本与盖布勒的《改革政府》,随后我对“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产生的怀疑,不仅对是其观点的中国适用性问题,也是对其观点本身。现在,再读《公共管理导论》,对其观点就又有了新的思考与认识。 上周上课的时候,我评价欧文·E·休斯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评价是有失公正的,其实这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但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课后我想到了一种更为贴切的说法:欧文·E·休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像是一个严谨客观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个推销员,整本书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我的方法比你好,我的毛病比你少。 这本书的逻辑在我看来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总结起来就是,新的时代带来的新的变革;旧的行政理论产生了许多问题;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毕竟完美范式是不存在的。如果单纯的跟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很容易就会对其理论产生认同,而忽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很有诱导性或者说是很有“说服力”的,至少对于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我来说是这样的。 简单的逻辑依旧存在问题。首先,我们承认,新的时代确实带来了的新的变革,我们的政府也需要应对时代做出改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传统的理论过时了吗?是理论本身的问题吗?无论是一种理论还是欧文·E·休斯所说的一种范式,归根到底都是工具而已,那么究竟是工具的问题还是工具使用的问题呢?这显然是需要我们质疑的地方。其次,就是新公共管理真的可以解决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吗?如果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不会产生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自身的逻辑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承认公私部门的异质性却又强调管理的一般性;赋予公务员公共精神却又以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主张政府掌舵却又极力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尊重公民主权却又倡导顾客导向等。① 其次,就第一章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观点我并不赞同。 作者将新公共管理视为一种新的典范,这一点我并不赞同。诚然,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进行公共管理改革,越来越多的考虑市场的元素,但其始终 ①王丽莉.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1:42-46.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北师 北邮行管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绪论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

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反脆弱》读书笔记

《反脆弱》读书笔记是如何炼成的 一、如果书看不懂?读书笔记PPT的框架怎么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有清晰的逻辑链条,而《反脆弱》一书作者塔勒布为了说明何为反脆弱,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例子来描述它,还时不时以它为理论依据来对某些“脆弱性”的事物做一番评价。本书的这一特点使我在阅读理解时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障碍我才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地去思考“反脆弱”这个概念。 主编曾说:这本书很难读,但读懂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极好的书。 大家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么?看不懂,不知道书怎么读? 我是这样做的,在通读一遍了解了书本的核心思想“反脆弱”后,为了解决因作者的思路有些混乱而让自己理解困难的问题,我给自己列了几个问题,从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 这几个问题是: ●什么是反脆弱?(What) ●为什么要反脆弱?(Why) ●如何反脆弱?(How) 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作者主要想解决的三个问题,只是作者是将自己的答案穿插在整本书里,而我的任务只是将这些答案整合起来而已。 也因此,这三个问题也最终就成了我的PPT框架。这个框架,我觉得也适用很多概念、观点性书籍。

关于逻辑框架,我还推荐金字塔原理中的SCQA结构 好的,给大家说完我的笔记框架设计,让我们进入页面设计吧! 二、页面设计,细节真的很重要! 页面一原稿

大家说说看本页有什么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最后的修改稿: 修改稿 这个页面我做了四处修改: 1.配色复杂——去除红色 原稿中,整个PPT只有这个页面使用了大量的红色用于强调和对比,非常刺眼。而灰色不仅令整个页面更加和谐,而且凸显了三类脆弱性思维。 2.排版 这个页面的文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脆弱性思维、对脆弱性思维的解释、脆弱性思维实例。但是在初稿的排版中,这三个层次没有被很好的表示出来。经过巴爷指点,我使用圆角矩形,圆形虚线将文案划分了区域,使文案有了层次感。 3.对齐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备考资料-育明考研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3)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参考书(育明斯太朗考研) (4) 五、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 六、615公共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6) 七、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10) 八、参考书笔记(获取更多参考书笔记欢迎咨询杜老师) (12) 七.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之间的联系:(育明教育注:重点) (12)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邮作为特色工科类院校,信息科技一直是其强项,与清北交科等一线名校相比都毫不逊色,相对来讲其他学科排名一般,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北邮学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越来越重视,从这几年的财政投入就可以看出。而且北邮在电信、网络、通讯等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毕业生认可度高,经育明教育统计,北邮公管的就业以国企、事业单位居多,尤其三大运营商每年都有大批岗位。综合以上因素,北邮公管的竞争难度属中等,但性价比高,对于外地希望进京读研或者以国企为就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复试内容和计分标准 1、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心理测试、笔试、面试、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内容。 2、计分标准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含外语综合能力(10%)、专业笔试(40%)、专业面试(50%)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复试形式 1、专业笔试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徐双敏,《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静,《公共政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专业面试 组织形式:硕士点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参加。 面试地点:公共管理专业面试 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面试内容: (1)专业面试:外语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应变反应能力。 (2)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育明教育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邮近几年的招考人数虽有些调整,但目前已经趋于稳定,14人左右。每年的报录比基本在1:10左右浮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招考模式。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浮躁,稳扎稳打的走完五轮,坚持到底,考取北邮公管是稳定可预期的。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在我们09行九班级的浓厚专业气氛熏陶之下,我选择了阅读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通过联想记忆法,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以为是晦涩难懂的教材著作,并且意外地发现了不少的共鸣,也不得不感慨《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查找并大概地梳理了一下框架。《公共管理导论》可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性理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政府角色的变化,第三部分则更详尽地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特色,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根据时代的要求,公共行政随之发生变革,其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创新是公共管理发展的灵魂,正如新公共管理必将替代旧的传统模式的管理的进程一样,只有在不同时期下不断地随之变换视角,才能一步一步地到达更加理想的状态。 通读这本书之后不难发现,它为我们辨明了很多关于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概念、原则、理论以及列举了很多经典的案例,足以让我们系统地回顾一遍基础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例如,看似基本但是又很重要的关于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区分;例如我们专业耳熟能详,经典之范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例如通过富尔顿报告、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反映“责任管理”等。 刚好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公共政策这门课程,所以通过联系,发现这本书的第四部分论述的巴顿和萨维吉提出的包含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模式,我更偏重于“监控政策结果”,在我看来,这里的监控不仅仅在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控,还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强化并且健全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得政策的结果得以良好的实施和反馈。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 欧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提到许多管理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它强调个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曰:“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意为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强调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的统一指挥可以保证秩序,使员工能在准确的决策领导下工作,使得效率最大化。第二,体现出领导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员工服从指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崇拜、尊敬领导者。要想开展有效的统一指挥,我认为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必不可少的。Facebook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络服务站,其经营管理就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其中,其个人魅力尤为明显。不仅Facebook有明确分工,而且作为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马克·扎克伯格是十分具有创新头脑的,并且深受员工的尊敬。2013年3月,知名职业站Glassdoor公布了“2013年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排行榜”,马克·扎克伯格的支持率从12年的85%上升至13

年的99%,成为“全球最受员工爱戴的CEO”.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作为哈佛学子的马克·扎克伯格发挥其创新思维,逐步扩张他的产品,而不是一下子就发布出来,而是先从哈佛扩张,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以后再向其他高校开放。因为大学生居住环境、文化结构、年龄结构、需求偏好相近,这就为站的传播提供了依据--只有用户是同一类人,彼此之间才有共同的话题,他们才会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互动传播、交叉营销和自动传播。因此从大学生群体开始入手,渐渐地传播开来,人们的接受程度也普遍提高,()最终现在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拥有了数千万的国际用户。不仅如此,马克·扎克伯格追求产品的简单实用性。比如Facebook的logo设计,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是和其他logo相比是最普通的而又很好好搭配的,也就是“百搭”.他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的最基本需求,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虽然是很单调,但却是人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么一看,其他那些并不必须的功能设计就略显花哨了。此外,他重视开发信息对接功能,在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提高访问量。Facebook全体用户每月共享超过10亿张照片和1000万个视频,并发布包括动态更新、络链接和博客文章在内的10亿条内容。 “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被员工所喜爱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像其他公司高管那样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他和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开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