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的重要性堪比基因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的重要性堪比基因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的重要性堪比基因

科学家发现微生物的重要性堪比基因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环境,人体内生态决定了人类消化食物和抵御病毒的方式,甚至可以影响行为,连你受不受蚊子欢迎都是体内问生物环境决定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者Rob Knight认为微生物的重要性堪比大脑——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平常人体内含有3磅的微生物,对于某些健康指标,这些微生物比所有的基因都重要。”Knight说。人体内基因有99%的相似度,但是微生物相似度却只有10%。人体微生物环境的差别之大让人吃惊,研究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区分哪些疾病是基因决定,而哪些疾病又是从儿童到成人的发育中发生的。

Knight解释说剖腹产生下的儿童更容易过敏,也更容易肥胖。而经过阴道顺产的儿童会从产道获取保护性微生物。

Knight和他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团队发现通过操纵微生物可以治疗炎症性肠病和肥胖,甚至大大有助于治疗自闭症和抑郁症。他的团队进行对肥胖老鼠和瘦老鼠体内的不同微生物进行研究。发现微生物通过两种途径导致体重增加。第一种方式:微生物通过改变人体消化模式导致肥胖。第二种方式:微生物通过改变小鼠行为模式导致肥胖——让小鼠吃得更多。所以,Knithgt得出结论:微生物不但能影响哺乳动物的行为,还有能力指挥身体对特定功能的反应。

另一项惊喜的发现是抗生素可能真的能够降低人体微生物生态的功能。新生儿出生后六个月内注射抗生素更容易肥胖。

Knight最近的一项研究名为“美国之肠”,要描绘出美国人民各自体内独特的微生物构成,并找出生活方式和饮食影响健康的原理。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201411921220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1]。 2 2.1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2.2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 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目录 摘要: ............................................................................................................................. - 1 - 关键词:.......................................................................................................................... - 1 - 引言................................................................................................................................. - 1 -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 - 2 -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 2 -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 2 -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 3 -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 3 -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 - 3 -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 - 4 -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 - 4 -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4 -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 4 -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 - 4 - 3.2.2微生物肥料 .............................................................................................. - 5 - 3.2.3土壤微生物 .............................................................................................. - 5 -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 - 5 -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 - 6 -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6 -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 6 -

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1、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在这次见习中,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一起分到了微生物科。在微生物科负责我们见习工作的是一位韩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给我们布置的见习任务就是每个人跟踪一种类型的临床标本。他要求跟踪从标本被送到微生物科开始一直到得出最终的报告为止并把从中的所见所得记录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能够对微生物科有尽可能多的了解。除此之外,韩老师还让我们了解一下里面的一些大型自动化仪器的用途及操作方法,为我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实习做准备。 见习的第一天,我们看的是标本的接种,我们看过那里的老师熟练的接种过程后深感自己平时做实验室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如果以我们这种速度去完成每天要接种上百个标本的临床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还看了临床上的革兰染色,发现它与我们做实验时有一些不同,主要区别是在染料上,临床上为了提高染色速度都用了快速染料。总之,这一天的见习让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效率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 见习的第二、第三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鉴定,对某些细菌,临床上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气味及其他一些简单物理性状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是何种细菌,让我们大感吃惊。科室里还有一位很热心的老师在她空闲的时候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一番在临床上一些常见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听过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见习的第四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药敏反应。在这一天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临床上是如何做药敏反应的,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需要做哪些药敏反应,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宝贵知识。 最后一天,我们看的是微生物科是如何做质控的。通过这一天的见习,使我们深刻了解到质控对于检验科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其对于检验这一学科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意义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所谓基因组研究是指对微生物的全基因进行核苷酸测序,在了解全基因的结构基础上,研究各个基因单独或数个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功能。由于过去人们大多从表型分析入手,寻找已知功能的编码基因,实际只了解微生物中极少数的基因,如链球菌的链激酶基因、结核杆菌编码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等。还有大量未知基因未被发现。通过基因组研究,则从根本上揭示了微生物的全部基因,不仅可发现新的基因,还可发现新的基因间相互作用、新的调控因子等。这一研究将使人类从更高层次上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规律,从而得以发展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疫苗及药品。此外,新发现的微生物酶及蛋白还可能有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因此,全球除已完成了70余株覆盖重要病毒科的病毒代表株全基因组研究外,据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 TIGR)报道,目前已完成了19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其中11种与人类及疾病相关(嗜血流感杆菌,生殖道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杆菌,枯草杆菌,伯氏疏螺旋体,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普氏立克次体)。另外,还有40余种微生物已被登记正在进行测序,预计在1999~2000年完成〔1〕。 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 病毒因其基因组小,是进行基因组研究最早的生物体。早在1977 年已完成了噬菌体DNA的全基因测序。存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SV40,是最早完成全基因测序的与疾病相关的病毒;此后,许多病毒均已完成了全基因测序,并根据序列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对编码蛋白进行了推导。已对相当一些病毒蛋白进行了重组表达,还对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调控序列进行了研究。除一般大小的病毒已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对大基因组病毒,疱疹病毒科,如水痘病毒基因组为0.125Mb(Mega-basepair,兆碱基对)〔2〕。巨细胞病毒,基因组为0.229Mb〔3〕。我国已对痘苗病毒天坛株(约0.2Mb)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发现与国外的痘苗毒株序列有明显的差异〔4〕。我国还对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进行了国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近来还对国内2株发现的虫媒病毒毒株完成了全基因测序。我国从不同来源的标本中发现了不少乙肝病毒变异株,有的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5〕。对病毒基因中调控因子的分析,发现了与乙肝病毒增强子作用的新细胞核因子〔6〕。 因此,目前对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阶段,即从全基因水平研究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发现新的基因功能。对于医学病毒学当前主要方向是研究病毒基因组中与致病及诱生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和解决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控制或消灭一些重要病毒感染的目的。 建议目前可进行后基因组研究的领域为: 1.病毒持续性感染:基因组中与持续性感染相关的基因,基因变异或调控因子研究。已报道的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基因出现终止密码突变,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 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Ion torrent微生物(细菌)全基因组重测序文库构建实验方案

微生物(细菌)全基因组重测序文库构建实验方案 一、重测序原理 全基因组重测序是对已知基因组序列的物种进行不同个体的基因组测序,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差异性分析。 二、技术路线 ↓基因组DNA提取 细菌DNA(纯化) ↓超声波打断 DNA片段化 ↓ 文库构建 ↓Ion OneTouch 乳液PCR、ES ↓Ion PGM、Ion Proton 上机测序 ↓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三、实验方案 1.细菌总DNA的提取 液氮速冻、干冰保存的细菌菌液:若本实验室可以提供该细菌生长的条件,则对菌液进行活化,培养至对数期时,对该细菌进行DNA提取;若本实验室不能提供该细菌的生长条件,则应要求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样本,以保证需要的DNA量。 细菌DNA采用试剂盒提取法(如TianGen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 取对数生长期的菌液,按照细菌DNA提取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提取完成后,对基因组DNA进行纯度和浓度的检测。通过测定OD260/280,范围在1.8-2.0之间则DNA较纯,使用Qubit对提取的DNA进行定量,确定提取的DNA 浓度达到文库构建的量。

2.DNA片段化 采用Covaris System超声波打断仪(Covaris M220),将待测DNA打断 步骤: 1)对待打断的DNA进行定量,将含量控制在100ng或者1μg 2)打开Covaris M220安全盖,将Covaris AFA-grade Water充入水浴容器内,至液面到最高刻度线(约15mL),软件界面显示为绿色 3)将待打断DNA装入Ep LoBind管中,其中DNA为100ng或1μg,加入Low TE 至总体积为50mL 4)将稀释的DNA转移至旋钮盖的Covaris管中(200bp规格),转移过程中不能将气泡带入,完成后旋紧盖子 5)选择Ion_Torrent_200bp_50μL_ScrewCap_microTube,将对应的小管放入卡口,关上安全盖,点击软件界面“RUN” 6)打断结束后,将混合液转移至一支新的1.5mL离心管中 3.末端修复及接头连接 3.1 末端修复 使用Ion Plus Fragment Kit进行,以100ng DNA量为例,各组分使用前瞬时离心2s 步骤: 1)加入核酸酶free水至装有DNA片段的1.5mL离心管中,至总体积为79μL 2)向体系中加入20μL 5×末端修复buffer,1μL末端修复酶,总体积为100μL 3)室温放置20min 3.2 片段纯化 片段纯化使用Agencourt AMpure XP Kit进行 步骤: 1)加入180μL Agencourt AMpure XP Reagent beads于经过末端修复的1.5mL离心管中,充分混匀,室温放置5min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04年10月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二级以上的医院检验科必须开展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测定。 二、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病的病原菌种类多,致病性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所发生的变化,给感染性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微生物检验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微生物检测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和无(或低)传染性者。其病原可为有毒力的病原菌和无(或低)毒的条件致病菌。近3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可引起正常菌群失调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加上因年龄因素(新生儿和老年人),其他疾病(糖尿病、肿瘤、爱滋病等)和免疫抑制应用等所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致平时对正常宿主不致病的常居菌引起的内源性、无传染性感染日益增多。近年来临床上由感染病标本分离的细菌约60~70%为革兰阳性菌,尤其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沙雷菌、肠杆菌属和不动杆菌等多见;革兰阳性菌中多为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真菌感染则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这些资料的获得均得益于的近年来使用微生物自动化设备的结果。为今后我们加强对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细菌的研究,监测临床感染优势菌的组成和变迁的规律及趋向,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由于同一种病原体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为不同作用或引起不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若在尿路感染病人尿中发现则为病原菌),以及同一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所致(如烧伤病人的创面感染往往为复数菌所致),特别是现代临床感染原体的特点,增加了病原学检验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微生物自动化设备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能做到及时全面分析检验结果,提高检验质量及正确解释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及时作出恰当的处理。 3、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 现在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数的迅速上升,尤其广谱及超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加控制的使用,造成抗药突变株的大量出现。经验用药因此而失败率增高;某些重症感染,如脑脓肿、败血症、腹腔脓肿等,可因抗菌药物剂量治疗造成药物中毒。因此临床细菌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所分离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其意义: ⑴药敏试验可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预测,查出耐药,减少治疗错误,

实验3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论述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 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

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 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辩论稿

第一阶段:双方1辩立论陈词 正1:我方的观点是转基因生物存在着安全问题,应禁止。理由如下: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科学家们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都了解的相当有限;再加上转移的基因虽然是功能已知的基因,但不少却非同种生物的基因,由于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是往往随机的,因此在转基因生物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在转基因食品中,可能会出现新的有毒物质或过敏原,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在生物安全方面,我们担心将各类活的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物的多样性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在环境保护方面,转基因生物还有可能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破坏。综上所诉,我们有理由认为;转基因生物无论是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还是环境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 反1:我方的观点是转基因生物是安全的,应提倡。我们认为,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后,在短短的30年间,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生物科学的核心技术,在农牧业,工业,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展示出巨大的成就和美好的前景。例如在农业方面,科学家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旱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等,导入农作物中以提高其抗逆能力,在改良了农作物品质的同时,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环境。在医药方面,现在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的药物已有60多种投放市场,最常见的就是胰岛素,干扰素等,有效的解决了像糖尿病这些常见病给人类带来的困扰。转基因产品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还有很多,而对方辩友所提到的那些安全隐患,我认为是过分担忧,并没提供出实际的事例来证明,我们不能怕噎着,就不去吃饭吧,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转基因生物是安全的,应提倡。 (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与临床意义

微生物检验项目与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尿液的细菌学培养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但培养阴性并不能否定泌尿道感染,一般应注意病程、采样的时机、方法以及其它原因的影响。 尿道口的消毒是中段尿细菌培养的关键步骤,是引起假阳性的最主要因素,故尿液细菌培养阳性要注意排除留样污染,如果检出菌的数量大于10万CFU/ml,则基本可认为是病原菌。 4、痰液和咽拭子标本的培养 痰液及支气管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对于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对无法咳痰的患者,用咳嗽后的咽拭子做培养检查,仍是发现致病菌的主要依据。

关于医学微生物检验的几点看法

关于医学微生物检验的几点看法 医学微生物检验在医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环节处理妥当以后,对于以后的其他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我国医学科技的发展中,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医学检验的要求必须专业化。 1 在微生物的检验中,首先必须注重实验室的设置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外在条件,因为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都必须在里边完成。我国目前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不少微生物实验室仍将实验用房简易分隔成操作间和缓冲间,操作间又分隔成许多小隔离区,如霉菌区等,并靠安装几支紫外线消毒灯,以达到隔离与消毒的目的。这种实验室格局在一部分医疗单位还在使用,并以菌落数等一些技术参数为控制指标,这些显然已跟不上医学发展的要求。什么样的实验室才算得上合格的实验室呢?较完善的微生物实验室一般应具备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净化实验室应采用封闭过滤除菌,通风方式、吊顶、隔墙、围护全部采用彩钢板,地面作环氧树脂自流平处理,并设置非净化区、更衣区、净化区。净化实验室应定期进行风速监测和及时更换过滤层罩,条件有限的实验室可使用超净工作台;无菌室应配紫外线消毒装置,在使用前后都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和空气质量监测;生物安全实验室除了正常管理、维护之外,要注意空气过滤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隔离防护。 2 提高和加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培养是关键 实验准备工作是微生物检验实验的重要环节,必须提高操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加强实验操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每个微生物实验的目的要求、菌株的采集保存、培养基和染液配制、用具准备等,并对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用品的保管、实验装置的装配等等熟练掌握,改进和提高实验的准备工作,使其与其他各个环节密切配合。 实验准备工作是实验技术与专业理论、相关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缺乏理论指导的实验准备是盲目的。我们实验的内容是活生生的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危险陛,因此必须有严谨的工作精神和安全意识。

微生物与人类发展

微生物与人类发展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概述微生物与人类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预防、治理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分析和例证了微生物科学在环境应用上的价值和前途。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Microorganisms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rare earth rare earth engineer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Outlin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organism and hum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examples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icroorganism science in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ospects. key words:Microorganis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甚早。我国在利用微生物方面,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在《吕氏春秋》里就有“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之说。公元前14世纪的《书经》上记载着“著作酒醴尔惟曲蘖”,意思是如果要酿酒的话,就要将发芽的谷物发霉而做成曲种。在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制曲和酿酒的技术,还记载了栽种豆科植物可以肥沃土壤,当时虽不知根瘤菌的存在,也不知固氮作用,而会利用根瘤菌积累氮肥,等等。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微生物学被牢固地建立起来。其后,它的主要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传染病和免疫学,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学治疗剂的功效;另一方面是和遗传学的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已形成了许多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例如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有病毒学、细菌学、真菌学;还有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再有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环保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等等,所以,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是辉煌的。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论文啊)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 摘要:转基因食品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近日转基因水稻、玉米等作物获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颁发的安全证书,这一事件更是加剧了群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疑问又被重新摆上台面。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来源、分类以及其安全性做了初步探讨,对于帮助了解转基因食品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具有一定的优点的,例如转基因食品可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缩短作物开发的时间、摆脱四季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但是,即便转基因食品的优点非常多,其具有的一些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

产更厉害。许多转基因食品本身就能产生一定量的有毒物质和某些营养因子以抵抗细菌和害虫的入侵。现有转基因食品中的毒素含量并不一定会引起毒反应,当然如若处理不当,某些食品(如木薯)能引起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死亡。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目前已有5类17种在售转基因生物被列入转基因标识目录并在市场上销售,这17类转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卫生部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则规定,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的,要标注“转基因××食品”或“以转基因××食品为原料”。卫生部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二、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转基因食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

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整个生存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病原体不断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微生物检测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增强国内医学临床与微生物检验沟通的重要性,供各位医学工作者参考。 标签:微生物;检验师;临床医师;沟通;重要性 随着环境内部各种病原体的不断出现,其危害性、耐药性等多方面相对于先前均有了较大变化,微生物检测工作在整个医学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医学微生物检验人员往往不仅担负着准确、快速的检验发现还担负着准确鉴定微生物病原体的任务,甚至在较多地方医院微生物检测医师还担负有临床鉴定微生物药敏性的解释需求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生物检测医师的工作量。此外,并非每次医学微生物检测结果均与内外药物的作用相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增加了微生物检测师和临床医师之间沟通的难度,全面的增强微生物检测医师与临床医师之间沟通有着非常重要的医学使用价值。 1微生物分析前期信息交流工作的重要性 微生物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整个微生物标本的能否体现出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整个质量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微生物标本的留取、运输以及保存等相关环节。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应先将微生物病原体从中提炼出来,整个标本的留取工作应全部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全方位的避免其他有害杂菌对于检测的干扰。运输以及保存的过程需要尽可能的保证致病菌的活力,避免致病菌死亡,造成检验结果的失败。 整个检测标本能否满足微生物检测的相关标准,需要检验师对整个标本的污染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就需要实现与对应的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沟通,医护人员应当给予全面的配合。不同的标本主要的目标菌不同,采集、运输和保存的要点也不同。在现阶段我院临床上,痰标本和尿标本的送检率最高。痰液标本的污染是现阶段所有标本污染中最为严重的标本,微生物检测医师所需要的痰液主要为患者进行深部咳嗽所得到的痰液并非普通的唾液,其主要的评判标准主要依据痰液内部上皮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比例,但是在实际得到的检测标本往往不能满足微生物检测医师的要求,主要为上皮细胞数量较多、唾液成分较大,给整个检测结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往往不能够反应患者实际的患病情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微生物检测医师跟患者的对应护理医师进行全面的沟通,全面的保证检测标本的有效性。而尿标本的致病菌判断更需要与临床医生的实时交流。特别是来自泌尿外科的标本,我们坚持与送检医师联系了解标本的留取方式、过程及送检过程,由此提高了临床医生对微生物检验的理解和信赖。此外,我们坚持这个过程中与护理甚至护工的交流,进一步保证标本的检测有效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