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前三节知识点和练习题

大气前三节知识点和练习题

大气前三节知识点和练习题
大气前三节知识点和练习题

地球上的大气

【考情分析】

1.高考命题趋势:结合热力环流、风向、风速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布局、城市规划、航海等)及相应的图表资料,考查大气运动的形式、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知识讲授】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实例: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1)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2)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3)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4)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

5)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6)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3、全球性大气环流

1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北半球

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1)影响因素:

2)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3)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4)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 1)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3)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东南季风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

0o 30° 60 ° 90o

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高压,其切断了。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其切断了

3.季风环流

(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3)根据陆地上的气压类型(高、低气压)和季风风向可判断季节。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_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分布状况。如:

①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例1]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1)~(2)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 B.②C.③ D.④

(2)四川盆地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相比年均温高,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①B.②C.③D.④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1.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

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热岛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

郊区吹向城市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例2] (2012

·厦门模拟)读图,回答(1)~(2)题。

(1)正确地反映厦门沿海地区昼夜大气运动流向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2)引起图中厦门沿海地区昼夜风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海陆间的气压梯度 B .海陆间的热力差异 C .地转偏向力

D .地球自转运动

[典例] (201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2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

(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4日14时~5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4日14时~5日8时,①地()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天气晴朗,气温、气压都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课时跟踪训练

1.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强

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4.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

5.下图所示环流系统中,由人类活动形成以及违背热力学原理的环流分别是( )

A.①和②B.②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读图,回答6—7题。

6.若上图表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的大小关系是( ) A.P a>P b;Ta

C.P a

T b D.P a>P b;T a>T b

7.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两地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 A.南风B.东北风C.东风D.西南风

8.若图中的等压面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点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9—11题。

9.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B.②或⑥

C.④或⑧D.③或④

10.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

11.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粗线上加上箭头表示大气运动的方向。

(2)A、B、D、E四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

(3)若图示热力环流,则A、B两地,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_,日温差较大的是________。

(4)若图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且B在北半球,则C为________带,AB间的风向为________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回答下题。

1.(2012重庆文综,7)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下题。

2.(2012全国文综,10)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 km/h。据此完成3—5题。

3.(2011全国文综,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4.(2011全国文综,10)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5.(2011全国文综,11)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6—7题。

6.(2011福建文综,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7.(2011福建文综,12)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A.1月B.2月C,7月D.8月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下题。

8.(2011江苏地理,5)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9.[2010北京文综,39(2)(3)]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课后巩固练习

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2题。

1.(2013山东济南)有关该图所在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7月,可能是因为7月降水多

B.从气温变化特点看,图示地区一定在南半球

C.图示地区的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典型

D.6月该地区上午升温慢,下午降温快

2.(2013山东济南)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迅速的时段是( ) A.1月0~6时B.3月7~12时

C.7月9~15时D.10月12~18时

下图为某地(30°N,20°E)及附近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俯视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2012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该地区大气运动系统属于( )

A.三圈环流B.季风环流

C.热力环流D.气旋和反气旋

4.(2012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影响该环流强弱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差异B.植被状况C.地形地势D.洋流分布

下图是“空间上气温为3℃的某等温面上等高线分布图”,读后回答5—6题。

5.(2012浙江杭州)从热力环流原理看图示近地面( )

A.①为海洋,④为陆地B.①为谷地,④为山地

C.①为郊区,④为城区D.①为陆地,④为海洋

6.(2012浙江杭州)若图示近地面地势低平,气温都为21.5℃,则飞机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飞行飞行员感觉最颠簸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回答7—8题。

7.(2012上海闵行)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8.(2012上海闵行)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1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2012湖南长望)4日14时—5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②B.③C.④D.⑤

10.(2012湖南长望)4日14时—5日8时,①地( )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天气晴朗,气温、气压都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2011北京丰台)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12.(2011北京丰台)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13.(2011广东汕尾)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一大气________一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

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与全球气候变化

7.(2011山东基本能力,2)气候对自然景观影响颇多,“气候”与“天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选项描述气候的是( )

A.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B.云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C.今晨寒风凛冽,气温骤降D.昨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下图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读图完成8—9题。

8.(2011福建文综,7)图中E、F两地气候风险度分别可能为( )

A.0.550.50 B.0.300.50

C.0.550.35 D.0.300.35

9.(2011福建文综,8)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 A.大气环流、地形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10.(2011四川文综,7)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30度附近

11.(2011四川文综,8)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12.(2011四川文综,9)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2011重庆文综,6)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

A.终年炎热B.冬暖夏凉

C.终年寒冷D.冬冷夏热

14.(2011重庆文综,7)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

A.根系不发达B.叶质坚硬,树皮厚

C.板状根大,树干长D.叶面宽大,多气孔

15.[2012课标文综,37(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16.[2012四川文综,36(2)(6)]图I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Ⅱ为东海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I中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时,请画出此季节图示半岛的主导风向(用带箭头线画)。

(2)指出图Ⅱ中乙岛3月平均气温与9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1.(2013辽宁沈阳)下图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一年中影响南半球的时间较长

C.滞后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D.盛行下沉气流

(2013湖北高三联考)如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读图回答2—3题。

2.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①季风盛行时( )

A.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B.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

C.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D.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

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回答4—5题。

4.(2012南京盐城)下列有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5.(2012南京盐城)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下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下图,完成6—7题。

6.(2012福州)B点所在气压带是( )

A.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B.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C.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D.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7.(2012福州)下图中和上图中A处气候特点最接近的是( )

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8—10题。

8.(2012吉林质检)该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和日较差最大值分别是( ) A.2月11℃B.3月9℃

C.4月60℃D.12月5℃

9.(2012吉林质检)有关该图所在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7月,可能是因为7月降水多

B.从气温变化特点看,图示地区一定在南半球

C.图示地区的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典型

D.6月该地区上午升温慢,下午降温快

10.(2012吉林质检)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迅速的时段是( ) A.1月0—6时B.3月7—12时

C.7月9—15时D.10月12—18时

下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2011山东济南)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B.昼夜长短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大气环流

12.(2011山东济南)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大气环流C.地形D.海陆位置

13.(2012豫北六校)下图分别为世界某地区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A地冬、夏季风向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比较图中B地冬、夏季风力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特征

(1)气团:图中A为,B为

(2)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常伴有一系列的等天气。

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而言的,所以不要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而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2.锋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包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D B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 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 【答案】C .A 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汽车在夏季外部获得太阳辐射更多,但温度低于车内,A项错。汽车油漆对大气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C项错。 [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初中化学空气氧气知识点总结

空 气 中 的 成 分 实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装置图注意点 a、可燃物要求:足量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操作要求: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 体积 e、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选择的药品应具备的条件:a、能在空气中燃烧;b、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 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气体;c、燃烧后只产生固体或产生的气体可以被水或者气体溶液吸收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概念分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注意: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空气污(1)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2)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NO、NO2)和二氧化硫SO2等。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D.禁止焚烧秸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石墨晶体是灰黑色的固体,所以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灰)黑色的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 D.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上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A 不正确; B、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都是(灰)黑色的,比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B不正确;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海水,故C 正确; D、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3.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故选B 5.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质子数为53 D.原子序数为5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错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 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 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点燃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D.N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在 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利用金属的年代 B.铁元素质量分数 C.碳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使用的年代越早,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和铝,错误; B、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降低,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60是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错误;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与使用年代的关系,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 B.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 注意 ① 圆周率π是常数; ② 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 2 ,-a 2 b 等; ③ 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 6 的次数为 。 ④ 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 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例:h 2.1-系数是 。 ⑥ 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n 2,33-m ,2 2-,3 2m -,22b π,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 3 22 4c ab 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 A. -2, 6 B.2, 7 C.3 2-, 6 D.3 2-, 7 3.25ab π-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x ab 2 ; a ; 2 5ab - ; y x + ; 85.0- ; 21+x ; 2x ; 0 ; 7x ; 2(1)a - ;6 2a - ; 1xy ; x π ; x π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 a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5ab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 2bc 3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3 7 x y π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 y x -2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xy z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 2 y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1 2b x -是一个关于x 的3次单项式,则 b=_______;若6 a -1 -m b 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28m x y -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210m -+的值 。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 ,b 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 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 B.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一定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 D.该实验可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A、凡是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实验,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正确; B、放大镜有汇聚光线,提高温度的作用,故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也可能是红磷量不足,错误; D、若红磷足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故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酸和碱反应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D.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的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在压在纸带上,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2.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两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确定零点,选取5-6个计数点,标上0、1、2、3、4、5; 应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相隔0.1s取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最好5-6个。 (2)采集数据的方法:先量出各个计数点到计时零点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距离。 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刻度(毫米)的下一位。 (3)数据处理 ①表格法 ②图像法:做v-t图象,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像尽量分布在坐标平面中央。应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 ?运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图像的斜率)。 ★常考知识点: 1、求瞬时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时间间隔的读取,是否要求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说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标出”和“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都表明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有效数字”指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数起。 2、求加速度:逐差法(具体公式运用见下文) 3、要求用公式表示时,注意使用题意中提供的字母,而不能自己编撰。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任意相等时间内的△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3)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2)画草图,根据正方向确定各已知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3)运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注意单位换算),根据计算结果说明所求量的大小和方向。 (4)如果要求t或v0,应该先由v= v0 + at变形得到t或v0的表达式,再将已知物理量代入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如果汽车以108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仍是6m/s2,则(1)3s后速度为多大?(2)6s后速度为多大? 解:取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由题意知a= -6m/s2,v0=108km/h=30m/s, (1)3s后速度v= v0 + at =30m/s+(-6m/s2)×3s=12m/s (2)设汽车刹车至停止时用时为t, 由v= v0 + at 得s s s m s m a v v t6 5 / 6 / 30 2 0< = - - = - = 所以汽车刹车6s秒后速度为零。 ?对于刹车问题,一要注意方向,二要注意刹车时间。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物理选修3-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要点

第一节电流和电源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 2、产生电流的两个条件条件: 3、电流的方向: 二、直流和恒定电流 1、直流: 2、恒定电流: 三.电流(强度) 1、电流的定义及公式: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 注意: 1.在金属导体形成电流的本质: 2.在电解液形成的电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的物理意义: 四、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 已知n为导体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求通过导体的电流。 五、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实用条件的分析 六、福安特性曲线(画出图像分析) 第二节电阻定律 一、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 1.探究方法: 2.探究结果: 二、电阻定律公式:物理意义: 实用条件: 三、电阻率与电阻的区别:

典型例题:P49第二题 第三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压分配:功率分配: 二、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并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流分配:功率分配: 三、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1.多(少)并联一个电阻,总电阻: 2.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变大(小),总电阻: 3.并联电路总电阻最接近最小那个电阻的情况: 四、电表的改装 1、G表或表头G a.作用: b. 三个主要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2、改装后电流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3、改装后电压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五、限流分压 名称/电路图 ()() 1.电流调节范围: 2.电压调节范围: 3.选择条件: 六、电流表内外接: 1.画出电路图: 内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外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2.选择电流表内外接的常用方法: 1. 2. 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选择限流还是分压,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说明原因。 第四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一、电源 1、电源作用:1. 2. 2、电源的电动势E定义: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

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 SO 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 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 Fe 3O 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3、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 2O 2MnO22H 2O +O 2↑ 2KMnO 4K 2MnO 4 + MnO 2 +O 2↑ 2KClO 32KCl+3O 2↑ 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3)催化剂 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4、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 5、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 △ MnO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