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篇:尧曰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二十篇:尧曰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二十篇:尧曰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二十篇:尧曰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二十篇:尧曰篇

第243讲

现在翻开827页,最后一篇了,尧曰篇:先把经文念一段: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先讲这一段,这一篇,应该,大概有三章,后面子张问第二章,后面是第三章。我们先讲第一章,分五节,刚才念的是第一节。开头讲的尧曰,是尧对舜讲的,他要把天下让给舜,把天下让给舜不简单,首先,他问朝廷里面的大臣子,看看哪位能接他的天子之位,大臣们都接不了他的位臵,他让大臣在外面找,后来找到舜了,舜在家庭里是个大孝子,就把他找来了,找来之后就安排他在朝廷里干许多大事情,发现他干的不错,就把天下交给他,交给他的时候,就给他交代下面的话。我们看:尧曰:咨,而舜,是一个感叹的意思,因为要把天下让给他,这是一个大事情,尔是当你字讲,舜是他的名字,天之历数在尔乎,历数根据孔安国的注解,三传,论语有孔传,他说历数是天道,天道还不好懂,孔颍达,在孔安国的注解解释,天的历数是指天的四时运转,四时运转时,气候春夏秋冬分的很清楚,他说历数就是,天在那转,用在人事方面,就是说帝王要换了,

比如说尧让天下给舜,就是改姓了,尧说,天子的位臵要交给你了,在尔躬,就是在你身上了。转动是说天子的位臵应该转给你,由你来接受,在尔躬的话,天下交给你,你要怎么样履行天子的职位呢?这句话很重要,允执其中,允是切实的执行,执是执着,一般人要不执,但作为天子做好事情要执着,这叫择善固执,对于好事情不但要执,而且还有固执,执的很坚固,把天下交给舜,就要固执,圣人要执,圣人有圣人的品德,又有天子的位臵,叫有德有位了,这就要择善固执了。这个择善固执既然是圣人所看见的事情,道理透彻的很,一般人看不到,他看到很透彻,对天下苍生有益,他就要执着了,允执其中,其中就是中道,这个中道,不是圣人的话,普通人很难了解,既然普通人不能了解,天子就要坚持固执的去办,那就是前面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天子办的事,让天下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事情办好了,天下人受到利益了,天下人还是不了解。比如尧去了解民情风俗,就碰到一个老人在唱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老百姓生活自由自在,后面,“帝力何有于我哉”帝的力量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在就证明天下人都受到帝王治理天下的恩泽,受了恩泽还不知道,就如同我们现在知道阳光,空气,很重要,古人不知道,那时候,水,空气,阳光都很清洁,不知道他的重要,我们现在知道,现在工业发展,污染严重,在大城市可以感受到,

你家的房屋,原来是矮的,或者是平房,或者是二三层楼,现在高楼盖起来了,高楼盖起来了,附近的平房阳光就被高楼遮住了,所以城市里阳光就很珍贵了,允执中道,一般人不知道,圣人知道,就是,就拿这阳光,空气,水来讲,圣人设计的话,就会照顾大众,工厂的废水,也要想办法改成有用的水,圣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他就想到,一切要便利大部分人,这是中道的好处,什么是中道,就是一切事做出来,恰到好处,什么是恰到好处,就是人人都能得到利益。而且没有种种流弊,没有流弊,就是有意义的。中庸里面讲致中和,中字恰到好处,建筑,广告设施,没有不好的后果。在内地,四川有个都江堰,那是汉朝父子两人设计的,那个工程是有利而无弊,他们两个还不是圣人,但能够读圣贤书,办事情办的很成功,所以这个中字,无论是个人,还是天子办事情都是没有后患的。所以尧帝,要求舜要做到。推广起来讲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想办法做到中,那是很了不起的。

后面两句,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四海困穷是什么呢?在尧的时候,天下有大的水患,很大的水,使人们的生活很困难。天子为天下人办事情,就有天禄,永终有一个讲法,就是会终了的。但我们老师不采取这个讲法,尧有水患9年,成汤有6年旱灾,既然是事实,就针对事实。四海困穷在当时是事实的话,尧帝也不能做天下了,四海困穷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要了解老百姓的困难。天禄永终呢,永终是指长

久的意思,是孔安国的意思,要想天的俸禄长住在你身上,你就要把老百姓的困难长久的放在心上,提醒他注意水患,是嘱咐的话,而不是警告的话。这个在讲义都讲过了。这是尧帝让位的时候说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让天下不那么简单,后面,舜帝把位子让给禹的时候,也是这样交代禹的,舜亦以命禹。禹是做出大成绩的,禹的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后来禹成功了,这作为历史,大家都知道,禹王治水,在大陆个地方查看地理形势,开凿各种河流,将水疏导到海里,他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精神就是圣人的精神,所以后来舜帝要把天子之位让给他,开始禹不接受,舜帝说其他人不合适,只有你能接受这个位子,也是嘱咐他允执其中,虽然他已经有治水功劳。但天子做的事不止是治水,那现在来说,水利,财政等许多事情,所以舜把尧交给他的话,全交给禹,虽然是几句话,很简单,但简单却很重要。

第244讲.

我们接着讲下一段,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黄黄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一段是成汤王伐吊夏桀王的一段言辞,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君主世袭的古代也是有的,到了尧舜把天子世袭的制度改了,改成了禅让制,尧把天下让给舜,舜又让给禹,禹本来也是圣人,他本来

也是要把天下让给贤人的,可惜那,在朝的大臣主张把天下让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叫启,启的能力好品德好,所以大臣主张把天下让给禹的儿子启。禹王的儿子启是很好,可是制度一变,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最后一代夏桀王,就成了一代暴君,他和他的祖宗相比,那是天壤之别啊,所以到了夏桀的时候,天下人受他的灾害,民不聊生,成汤王就起来革命,命是天命,革是改革,那么这一段就是成汤王讨伐夏桀王的时候的一段话。来看:曰:成汤王告诉天地说,成汤王在天地目前是小子啊,履是成汤王的名字。我们普通人在长辈面前要称呼自己的名字的,成汤王在天面前也要称自己的名字的,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是敢用是谦虚的话,玄牡是北方的黑色的牛,牡牛是公牛。用黑牛当祭品来供奉天。下面:敢昭告于黄黄后帝,皇当大字,昭告是明白的禀告皇皇后帝,皇是伟大的意思,两个皇是重复,就是伟大又伟大的后,后是君主,大君。在天上的是大君。警告天地,为什么自己称作小子呢,据刘向正义讲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天之子就是天子啊,天子他的父母就是天地,天是他的父亲,地是他的母亲。这在伏羲画卦的时候就确定了的。乾卦是父亲,坤卦是母亲,中间是他六个子女,三男三女,震是长子、坎是中子、艮是少子三个儿子。巽是长女,离是中女、兑是少女三个女儿。八卦乾坤俩卦是父母,中间是六子卦,所以伏羲氏画卦的时候就确定了天地就是父母。做天

子的时候就奉天的命令。接受天命,做事情,允执其中,受天地的命令,实行天道,天道就是中道,所以刘氏正义讲:王者父天母地,称为天子。用玄牡,为什么用黑色呢?古时候帝王改变的时候,他以五色代表五种德。五色跟五行结合起来。这就是哪一个朝代以哪种颜色结合起来,这就是他与哪种德结合起来。玄色就是黑色,在北方,是水。汉儒讲伍德终始,为什么讲终始,不讲始终呢,这就是朝代有改变,帝王在奉天的命令来执行的,这个是不能断绝的。比如说夏朝到桀王的时候天命不行了,夏朝他不能够奉行天命了,他要改了,要改说明夏朝的德了已经败坏了。成汤王三代用的是白色,周朝都是用的红色,要结婚的时候,女方穿的衣服都是红色,这是周朝的礼。成汤王现在要改变天命的时候,他要伐夏桀王的时候,他还没有正式的做天子,所以这个时候他用黑色的牛做祭品,到后来他正式登上天子之位的时候,他就用白色的,现在韩国的礼服还是用白色的,为什么他用白色呢?那是武王发纣的时候,箕子到了韩国,他把中国的文化传到韩国去了,所以到现在韩国一直用白色。这个时候,成汤王昭告天天,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三句话,依据黄侃的注解,说成汤王禀告天地,他是伐有罪的夏桀王,不敢赦,夏桀王犯了过,不敢赦免。帝臣就是指夏桀王,夏桀王是天的臣子,他所犯的罪不能给他隐蔽了,为什么呢?简在帝心,简就是知道的,天地是知道的。有罪

的天子,成汤王不敢放弃他,他犯的罪已经没办法再隐蔽了,上天的心里看的清清楚楚的。这三句话,讲的是成汤王伐桀的时候,请天地来惩罚夏桀王。下面讲,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这四句话就讲了自己,古时候天子专有的自称是朕,尔雅讲古时候,朕是我的意思。古时候一般人也能称为朕。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朕是指皇帝的自称。这句话的意思是成汤王对天地说我有罪的时候,无以万方,无以的意思是我有罪的时候,不要牵连到万方的老百姓来受,万方有罪的话,老百姓犯了罪的时候,不要由万方之民来受,由我来受,这话是多么的仁啊。一个仁慈的人,只反省自己的罪过,看到别人的罪过还要拿过来自己承受,这就是圣人的慈悲心。我们现在讲经,念佛的时候,遇到外面有灾难,对那些牺牲的人,我们都要给他会向,这就是慈悲心在哪里起作用的。成汤王如此,后来那些天子,遇到外面的天灾,或者,日月星辰有变相的时候,都要发布罪己昭。希望这个罪过由自己承担,不要伤害老百姓,古时候的皇帝,都有这个道德的,下昭罪己。所以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话。办政治的人古代的明君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们现代在为的人都要有成汤王的仁慈心,遇到的天灾的时候,现在又许多是人为造成的。那个地方的人,共同的造的业,使哪里发生灾难了。不懂的人认为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懂的人佛家也好,儒家也好,都知道灾难时共业造成的,是我们人共同

造成的天灾。造成天灾的时候,不懂道理的人还怨天尤人,懂得道理的人,就会有慈悲心,从本性里发出慈悲心,天就会改变的,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但所有人都改变就会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古时候的天子,看到天有灾难的是时候,就会下罪记昭。从本心发出慈悲心,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讲到彻底的时候,这个道理佛家一讲究明白了,就是一般人都了解的灵魂。当你老的时候,都会有灵魂转世。一发誓的时候,他有见分,有相分。见分就是指有思想,称之为见。相分,就是有形状的部分,身体和外面的山河大地都是相分。都是由共业造成的,大家知道,有许多地方会发生洪水,地震,甚至是山移动了,这就是共业了。共业出现结果的时候,就像成汤王所讲的那句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要罪己,还要下诏书。为什么,要下昭书,因为他是天子,天子的力量很大,他下诏书,天下人都来响应他,罪业就小了。我们现在也没有做君主的机会了,因此可以竞选了,竞选也可以这样罪己,你在学术上有成就,你的言论发出来,也可以减少众业。所以我们研究论语,也要学古时候的圣人,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仁慈啊,照那样学,在学业上有成就的话。虽然没有在行政的位子,但你可以带领民众改变众业的。你实实在在这样反躬自问的话,发出仁慈心来求解决问题的话,就会有办法解决。虽然不会一下子解决,因为已经结了果,结了果就比较难了。但只要你

下功夫种了因了,因种下去,遇到缘分来的时候就可以慢慢结果啊。论语为什么讲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去残胜杀。善人还不算贤人,他要治好一个国家,也不是马上就能治好,也的要百年,我们有这个信心,就可以把这个乱世改掉,但不能急躁,我们有这个信心为天下人转业,转这个积业,今天就学到这位止。

第245讲

各位同修,请各位翻到833页,尧曰这一篇按照古人的注解,分三章,前面讲了三节,尧禅让舜,舜禅让给禹。后来,夏桀王是暴君,成汤王伐桀。今天开始讲的四节周武王伐纣,发起的经文。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我先把经文读一下: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就是武王伐纣的时候的一篇誓词。这一段的意思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周家是一个小国是时候。天有大礼物赐给他。赐给他的大赉是什么呢?是有很多帮助他治理天下的臣子,有很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周家虽然有最亲的人。不如仁人,仁人指周家以外的人,就是周家最亲的人也要惩罚他,而对于仁人,就是殷朝的贤能的人,如,箕子微子照样用他。用的是贤能的人。百姓有罪过的话,就是在我一个人。周武王这句话看出是个仁君。就用这六句话,他伐纣成功不容易。一是他包容,用贤人,另一方面,他能够替老百

姓承担过错。这是第四节。

828页,我先念一下经文: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义民,天下之心归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这一节古人注解是二帝三王的政治都在这里面了,二帝指的是尧,舜二帝,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三王。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三皇那实在太久远了,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没有文字。从五帝开始讲,我们只选一种讲法,那就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黄帝,尧、舜五帝。五帝后来,夏朝开始称王。所以是二帝三王,怎么办政治呢,就下面将的这一段,可见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是祖述尧舜,孔子的政治就是一尧舜为根本的,到后来文武周公,他们的政治都是包含这一段,可见非常重要。谨是谨慎,权是古时候用的称,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量是用升斗来称物品的多少。一直到现在讲度量衡,要标准,统一。审法度,法度指的是古时候为了教育天下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比如说衣服,车辆包括用的物品都要有规矩。衣服上有什么纹饰,都要有标志出来,看到什么样的身份,行什么样的礼,都有规矩,不能乱的。什么是修废,就是原先有人办事,有职位办事,现在废了,那么就把已经废了的职位修复起来,修复起来再用适当的人,来办这样的事。换句话说就是有职位就有人,有事。前面讲的,只要把这三个方面做好了,四方之内,你的

政治就实行了。这三方面就是定规矩。后面兴灭国。灭国是指诸侯国如果有犯罪或其他原因灭掉了,只要他有宗庙,有老百姓,就要把它兴起来,让老百姓能有宗庙祭祀。继绝世,就是指大夫之家,也要把它继续起来。举逸民,就是把有才华的民间人士举出来,让他为朝廷办事。你果真能这样的话,老百姓会认为你是个仁人,这个仁心是从本性里发挥出来的,老百姓就会归心与你,就是天下之心归焉。

再讲,所重,民,食,丧、祭。现在我们学习西方政治,民主,在我们古代,就讲,民众是国家的根本。重视人民。食,是民生问题,民以食为天,民众没有粮食就不能生活。重视丧,丧是报本尽孝。报本尽孝是跟本,我们的身体是谁给的,不止是身体,就是我们长大了,父母的心也在我们身上。父母去世后我们报答也报答不完。祭祀是什么呢,祭祀就不只是祭祀自己的父母了,要一代一代追溯向上祭祀,一直追溯到三皇五帝。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精神。我们往大处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是团结的精神,这就是民德归厚,厚道的。后面讲,宽则得众,无论是谁,宽厚是很重要的,宽厚老百姓就拥护。诚信是根本,诚信了,不讲那种虚假的话,办事情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做些对老百姓有深远意义的事,还不是短期的,就信任你。敏则有功,敏是看准了的事情,就赶快去办,有功,是不为自私,公平,则悦就是喜悦了。以上是二帝三皇的治国道理,直到现在我

们拿过来看看,那一条都有理,只有符合这样的民主才是真民主。

第246讲

前面那一章就过了,现在请各位看837页,下面是子张问政,我先把经文读一下:“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贱;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子张问及为政之道,这一段可以说在讲二帝三王办政治的话,这里子张问孔子怎么样从政,前面讲原则的基础上,子张进一步问,孔子说,要尊重五种美好的事情,摈除四种恶的事情,这里要辨别那种是美的事,那种是恶的事。那么就可以美的事情要干好,恶的事情不要干,就可以从政了,这是提出的纲要了,子张问那是五美的事情,孔子说:干政治惠民而不需要耗费很多的财力,为什么呢?你干政治的费用哪来的,是从老百姓的税来的,所以要惠而

不费。老百姓就是能够信任你,劳而不怨,有时候要劳动民众,老百姓要没有怨言的,再欲而不贪不是为了私利,泰而不骄呢,心理是安静,舒坦不骄傲,心理是不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心理不会坦然的,骄傲的人希望别人尊敬他,不骄傲的人心理是安然自在的。威而不猛,有威仪而不猛,这种威仪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这都是条目的说出来的。那么再看子张一条一条问了,何谓惠而不费,孔子说,要做到惠而不费,要因民之所利而利,群众所需要的利益,并不是,你拿很多钱;来救济他,只有你在政策上帮助他船业,帮助他就业,只要你给他创造就业的机会,比每月拿出几十块钱救济他要好的多,这就叫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啊,就是惠而不费,你指定一个很好的政策的话,他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来生活,不用发很多救济金,这叫惠而不费。择可劳而劳之,老百姓就没有很多怨言了,什么叫使民以时,就是你发出一个命令,让老百姓配合的办事情,古时候是以农立国的,春夏秋冬都有事,春夏秋这三季老百姓挺忙,不要让老百姓做事情,有事放到农闲时,这时候,老百姓就没有什么怨言的。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呢?君子办政治的时候,欲是用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办政治,你也是有欲望的,你的欲望是实行仁政,是为老百姓的利益的,老百姓都来帮你,有怎么会贪呢?再将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泰而不骄乎,讲到泰而不骄,这句话很重要,君子从事政治,

他待人都是平等的,你不能够说人多就答应你,要求的少就不答应你,重要的是看合不合理。少数人也是一样的,弱势的人,也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小当小人物,大是大人物,君子对于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好,他都一一样的对待,都要尊重,这个就是泰而不骄,就是以平等心对待任何人,以良知良能来对待人,没有骄傲心,有骄傲心的人,他不以平等对待人,时时刻刻恐怕人不尊重他,这种骄傲的人他做不到泰。要做到安泰的话,必须做到心里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这是办政治,待人接物,果然这么做,就是修道,办政治就从政治上修,我们不办政治,就从待人接物上修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和朋友相处,和别人办事,就从这上面修道。修道并不是说我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找个清净地方修道,那就不对了,修道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泰而不骄,以平等心对待任何人,什么是平等心,出自真主本性才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问心无愧,一切出自良知良能,对待任何人都没有愧疚之心,没有骄傲心。君子正其衣冠,古时候,除了衣服,还要戴帽子,帽子是有标志的,你是哪个身份就就穿那种衣服,带那种帽子。尊其瞻视,自己尊重自己,让人家观瞻。俨然人望而畏之,俨然就是比喻庄重,身体以及心理庄重,让人一看不敢和你开玩笑,不敢戏弄你。你这个衣冠俨然,在心理一定是有威德,人们就会尊重你,不敢小看你。我们就拿近代的净土宗13代祖师印光祖师,那时

候有在政府里的大官,在学术上有考试的翰林,探花,榜眼这些学术界都了不起的人啊,一见祖师,肃然起敬,那就是一种威德在那里,学术上,政治地位上,那一见祖师就是人望而畏之啊,讲到孔夫子那更不得了了,望之俨然,及之也温哪,那就叫威而不猛。五美就解释清楚了,下面子张就问。什么叫四恶呢?孔子解释,不教而杀谓之虐,办政治,一方面办政治,一方面要教育人。在政治上,要做对天下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在教育上就要教育老百姓学做圣人。对老百姓你要教育啊,老百姓啊都是凡夫众生啊,老百姓不知道啊,这一生前面还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那挺多了,每一生都会染上恶习气,特别是中国的圣人要教育老百姓去掉那些恶习气。你不把这些道理告诉老百姓,老百姓是犯错误的,如果你不教育老百姓,只是他们犯错误时把他们抓起来,这就叫不教而虐,就是虐待老百姓,我们现在的人不懂这个道理,这个我们大家都可以看看,现在国内国外只看见警察,司法机关,审案子,不看看犯罪的人是否受过教育。你看看孔夫子在这里讲的,不教育老百姓就抓他们是虐民啊。不戒视成谓之暴,戒就是预先警告,预先告诉你,你要推行一种政治,大概什么时候完成,你要告诉人家我这个计划,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要告诉人民,让人民有个准备,否则这就是暴政,不讲道理的政治。慢令致期谓之贼啊,下一道命令下去,天下比较广大,你要各国的诸侯都能够按你的政令实行,你要

考虑什么时候才能够到,你命令下的很慢,你致期要求的又很急,古时候交通部方便,说不定命令还没有到,这就是贼害人家。犹之与人也,出纳有吝谓之有司。犹之与人也,犹之古人的解释一种讲法,是给别人家,在一种讲法,犹之就像管出纳的人,考虑的很多,是不是多了少了,你作为一个国君,不能像出纳的人那么谨慎,要大方,有司是会计,做人君的人你不能做有司。这是四恶也解释清楚了,子张问的这一章就将清楚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了,君子要想学道,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你办政治,在政治上学,做老师在老师的岗位上学,这样才能够把道学好了。

下面是最后的一章。841页,我们先把经文念一下: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个三条,知命。知礼,知言。在论语20篇,的20篇的最后这一章,就非常重要了。孔安国的注释:命是什么呢?命是穷达之分。黄侃的解释穷是穷通夭数。一个人的命有穷的时候,穷不是贫穷的穷啊,他在事业上面,在他的各方面啊,事业也不好,办政治也没有机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穷啊,通是通达,通和穷是相对的,穷是什么事情都是不好做的,通是做什么事情都那么顺利,这是做事情方面,再一个人的寿命,有夭,也有活的很久的。所以黄侃说一个人是穷是通,是夭是寿,都是有他的命,这个命是得之于天啊,个人应该知道自己的命啊,一般人讲,不管是通是

穷,是夭是寿都要认识自己的命运。古人注解是这样的,但我们在台中跟雪庐老人修道的,我们的解释就要更深层的,修道的人虽然知道这个命,与前生的业是得到的果报,修道的人可以转的,就像了凡四训,都可以转的。再就是不知礼,无以立,礼是什么,礼就是规矩,不懂规矩你到哪都行不通,礼的本质是尊重别人,礼让别人,尊重别人才能把我执我固都摈除掉,不知言,无以知人,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是表达他心理的意思,君子要学会了解一个人语言,了解一个人的语言,你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不了解人,你什么也干不成。所以最后这三条,知命,知礼,知言,在这是论语的最后一章,我们要很好的在这里边研究,愈研究的深,对大家学到愈有用处。我们今天的论语就讲完了。讲完大家要每一句往深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修好道。

北京大学蒋绍愚 《论语》研读 第12集-第36集笔记

第12集仁的思想(一) 6.22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即:如何做到仁?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对“仁”的回答非常详细。 纲:克己复礼 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要做到“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恭:认真、有礼貌;“出门如见大宾” ②.敬:小心谨慎。“使民如承大祭” 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你要是先知道这件事难,就不会夸口,不随便说了。做不到不夸口,就做不到仁。这就和‘先难而后获’意思一样。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仁的定义:“爱人。” 可以说这是最简洁的回答。是一个定义,虽然没有展开,但是是“仁”很重要的定义。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忠:古代是尽心竭力的意思。为别人做事要尽心极力。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蒋老师认为此章好像不是对一般人说,应该是对为官作宰的人来讲。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 “仁”的定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达到“仁”的途径:能近取譬。 以下三章讲仁和圣的关系。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雍也篇》 第13集仁的思想(二) 二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研读

《论语》专题研读 班级:高一(2)班姓名:鲍泽峰 专题关键词:孝 一、《论语》“孝”专题研读章节 1、﹝《学而》篇第 2章﹞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认识:体现出了“孝悌为行仁开源,行仁为达道之本” 2、﹝《为政》篇第5章﹞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认识: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一个人若不孝顺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话,那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做人尊严。 3、﹝《为政》篇第6章﹞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认识:我们作为一个孝顺的人要时时刻刻关心父母的健康 4、﹝《为政》篇第7章﹞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认识:一个人孝与不孝主要看他是否在父母老了的时候,能不能赡养他们。但“养”是一般动物都可以做到的。若没有情感的因素在里面,还不能说是完整的孝道。 5、﹝《为政》篇第 8章﹞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认识:我们要让父母的精神生活快乐,并且一个人若仅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色难),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 6、﹝《里仁》篇第18章﹞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认识:这章讲的是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在当今的社会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7、﹝《里仁》篇第 19章﹞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认识:这些出了当时社会使用孝来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但这显然无法适用于当今的社会。 8、﹝《里仁》篇第21章﹞

《论语》分类研读之论仁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研读论文

《论语》研读论文 赵宏飞 (电气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班,22号) 摘要: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关键词:治学养生孝道为政仁爱信用 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首先,孔子讲究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不过,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记得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像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不过现在离家远了,才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关爱是那么的深。 所以我的感觉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所以有时我甚至感谢那样的一次病痛,让我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有关知识 (一)“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着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文本理解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论语研读报告

论孔子眼中真正的朋友 Mangogola 小时候,觉得朋友是可以和自己互分糖果的人;青春期时,觉得朋友是可以为自己挺身而出、两肋插刀的人;随着自己成年后慢慢接触这个人情冷暖的社会,自然而然就觉得大部分的“朋友”是人脉,而真正的朋友是愿意花时间陪你并在困难时候帮助你的人。以上对朋友的定义显然很感性,在接触《论语》这部中国实用理性哲学的宝典之后,我深深地感到以上定义不仅感性而且很肤浅。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通过《论语》折射出的孔老夫子的朋友之道我虽不能完全领悟,但某些共鸣之处对我启发颇大,让我的交友之道也颇有改观。 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在《季氏》篇中孔子提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是有益的朋友,是值得交的朋友;而谄媚狡猾、表里不一、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朋友,这样的人也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再者《论语》中反复强调成为朋友的前提是“信”,即诚实、诚信。《学而》篇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公治长》篇中颜渊、季路与孔子谈论志愿,孔子就将“朋友信之”作为其中之一。人无信无以立,友谊如果没有诚信的基石也必不会长久,所以能够拥有真正朋友的人首先他本身是言而有信、表里如一的。先处己,后处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许就是最高的境界吧。 其次,真正的朋友不是酒友也不是玩伴,而是给你树立榜样,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提高自身的人。孔子一直主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子路》篇中提到,朋友不同于兄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要相互监督和勉励,通过切磋而实现仁德和才学的提高;兄弟之间才要求和和睦睦。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由此可见,骄奢淫逸、呼朋唤友的饮食宴请在孔子看来都是有害的事情,那肯定与益友相去甚远。放眼当今,party、K歌、“搓一顿”似乎成了我们结交新友、联系旧友、增进感情的不二方式。殊不知,这也许只是我们逃避现实,可怜兮兮寻找归属感的掩饰。有人说,青春时的恋爱要找一个给你正能量的人,而不是把你搞的筋疲力尽的人。这话说的很对,真正的朋友也是这样,或许不会陪你玩,陪你疯,但却会一直用自己的行为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然后,朋友之间的交往并不以“亲密度”来划分等级,真正的朋友应该拥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淡与释然。在《颜渊》篇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有过失,必然要尽心尽力劝导,但如果这样他还接受,那就不要再自取其辱了。这首先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再者“求亲而反疏”的道理,孔老夫子是告诫过我们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

心得体会:自信,道德,诤友——研读《论语》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自信,道德,诤友 ——研读《论语》有感(最新)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到:人生三境界“立、守、得”,研读《论语》,我获悟人生三要件“自信、道德、诤友”。 第一要件:自信。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作为时代大家,颇有一番“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治国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保有坚定的自信,才能饱览人生之壮丽。自从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定以后,儒家学派便视周公为先贤,孔子也不例外,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周朝礼制的基本精神,就是通过一套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确定人们在当时社会秩序中的准确位置,并以此为基础,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然而,到了孔子时代,已是礼崩乐坏,甚至出现季孙氏八佾舞于庭的严重僭越。对此,孔子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骂,并提出“复礼”即“齐之以礼”之思想来治理国家,他坚信这是绝对有效的政治施策。这种自信,是面对困境的毫不犹豫,是“腹有

诗书气自华”的外在表现,是“以德治国”的内在坚持。春秋末期,面对诸国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孔子又提出自己心中的治国良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强调道德之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以道德教化于民的重要性,强调以道德感召人民的重要性。无论身处基层亦或是身居高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二要件:道德。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是身清气正之人,必然能获得他人尊重与信任,获得他人的追随与拥护。《三国演义》中,刘备以仁德著称,对友有信,对下有义,对人有爱,故从起兵到赤壁之战,尽管刘备势力弱,多流离,能给予下属之高官俸禄少之又少,但却不乏有志有识之士跟随。有关羽张飞誓死追随效力,有陶谦、刘表兵卒城池之让,有诸葛亮、黄忠等文武之士相帮,让我们看到了一条以“道德”铺就的康庄大道。其实,生活亦是如此,身处在社会中,只要尊道德、讲原则、守信用,朋友自然心向往之。当然,或许会有人觉得这种行为是迂腐,甚至是虚伪,但我们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忽视个人异样眼光,就能从困境中走出,在时间长河中遇到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共同为未来打拼。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循序渐进的积累,社会生活

《论语》研读——劝学篇

劝学篇 主备人:李芙蓉审核人:赵立宏班级:姓名: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赏析: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赏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赏析: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困的生活,颜回却仍然不改变生活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赏析: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从容面对了,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即便没有抱怨,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