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

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结合指导学生写生活的事。(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

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学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三、四、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进行验证。验证结果,除达到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要求外,学生喜读爱写蔚然成风,平均每学期每个学生作文50多篇,程度较好的写了近百篇,个别尖子学生写了200多篇。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1983年丁老师在总结记叙文“三十法”的基础上,提出“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实验设计。这个阶段,教改试验进一步发展。丁老师进一步总结了教改试验的八条基本经验:(1)面向全体,偏爱差生;(2)寻美作文,练文炼人;(3)读写对应,有机结合;(4)杂中求精,打好基础;(5)乱中求序,分步训练;(6)华中求实,突出重点;(7)死中求活,交给规律;(8)劳中求逸,减轻负担。主要著述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物化阶段(从1986年至现在)。为了巩固和发展教改试验的成果,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丁老师从1986年1月着手主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

·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体现的几个特点

从表上,可以表明:整个实验在时间上坚持了连续性,在实验内容上坚持了系统性,在实验范围上坚持了扩展性,在实验过程上坚持了探索性,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生学法,整个实验在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发展,并得到实践的检验,体现了整个实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在总结读写结合基础经验的基础上,丁老师进一步概括了读写结合符合条基本理论,并把它渗透和运用到读写结合的教材教法和学法中去。

(一)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原理

丁老师认真地探索读与读、读与写的迁移,归纳出7条读写对应规律(上面提及的读写结合学习法),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性。同时设计读写转化模式及其训练步骤,见下表:

1.句与句的读写转化

这是一种由读到写的横向对应的转化训练。

2.由句到文的扩展

这是由句到文纵向对应扩展的训练。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抓的是“记叙文的要素”这一文章规则的基因,通过一个个单项技能训练,构成整个语文的技能训练系统。教材安排50项读写结合基本功,实现50项读写转化。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最终形成读与写技能同步发展的训练体系,学生也在这些有计划的训练中逐步提高了读写能力。

(二)读写结合符合系统科学

丁老师着重探索读写结合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统训练规划,使教材体现了全局观和重点观的高度统一,使训练达到了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的科学要求。

(三)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丁老师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中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四)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根据儿童模仿性、发表欲和遗忘性的心理特点,进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设计和实施。

1.模仿性。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与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提供适当的范文,因为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实验证明,范文对学生习作的范式作用:(1)利用范文,让学生学有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2)习作中出现仿造、改造、创造三种水平,也出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3)选取的范文应是学生理解、接受的(符合其知识水平、心理基础及生活经验),但又应略高于学生一般的作文水平。(4)范文的选取应根据读写训练的目的而定,才能起到优良的效应。

2.发表欲。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口头发表欲。入学后,通过群体的生活和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生活经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他们就相继出现了书面的发表欲,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教学法,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来进行写作,正是满足儿童这一心理需要。

3.习作心理障碍。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写比读难,再加上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更助长儿童害怕写作的心理。为消除这种初期习作的心理障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儿童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丁老师主张读写结合,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通过模仿而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使儿童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动机,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

(五)读写结合符合认识论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内容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丁老师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读写结合坚持三个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采用“华中求实,突出重点,精讲多练”的方法。实践证明,只有在大量的读写活动中,才能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读写也才能真正结合。

(六)读写结合符合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

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研究的目标是使工程能省时高效,研究的问题是动作和时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时间和动作成为正比,那么就能省时高效,如果时间和动作成为反比,那么就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根据“时动”原理,教学改变过去课堂提问题“一问一答”的单一模式,变为多种提问题的方式。原来所有问题都是采用一题一问一答的模式,这么操作起来既花时,又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丁老师在教材习题设计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训练的要求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时动”原理进行这么的安排:低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一问一答”或“一题两问两次答”;中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两问一次答”或“一题三问三次答”;高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多问一次答”。

二读写结合的基本经验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他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丁老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经验。

(一)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学语文不陷入知识的“迷宫”,丁老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能读会写,小学生读写应以记叙文为主(教材中的记叙文约占80%)。因此丁老师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好记叙文上。

一般地说,事物都是复杂的整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事物既然逐步形成,也就可以逐步分解。读写教学也可以进行分解,先进行单项训练,后进行综合训练。因此,丁老师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记叙文中,从语言结构方法、文章结构方法与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描述)两个方面,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五十法”或“五十个基本功”。详见下表:

丁老师把来自课文的“五十法”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如果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对“放羊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注意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础技能的训

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能力。这是丁老师读写结合基本经验之一。

1 精心训练打好基础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要进行几方面的训练。

练语言(1)练语言品格。①语言完整性训练。要求听、读、说、写每一句话都要完整。要求一年级主要通过“四素句”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构成句子的基本因素,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语言条理性训练。要求学生说写言之有序。如一年级教材安排学习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训练,要求学生懂得句子本身的条理性;二年级安排学习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概括与具体句群,使学生理解句与句的逻辑关系;三年级安排训练重点是连续结构段、并列结构段、总分结构段、概括与具体结构段,使学生理解段中层与层的逻辑关系;从四年级开始,要求学习连续结构篇、并列结构篇、总分结构篇、概括与具体结构篇,使学生理解篇中段与段的逻辑关系。由于给学生揭示了句子、句群、构段、构篇中各种逻辑关系,并按各种逻辑关系训练语言,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的条理性、系统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③语言具体性训练。要求学生言之有物。教材选编学生喜读爱写的近300篇记事、状物、写人的记叙文,围绕训练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注重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抓住用词精妙的句子,让学生品评,反复体会、反复读。④语言准确性训练。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每册课文课堂练习题中编有用词准确的句子,采用比较法,通过换词句、改词句、增减词句等与原文比较,都应让学生评议、反复体会,使学生理解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当;特别要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及学生习作中不通顺的地方,给予指导,不可训斥。⑤语言速度训练。新世纪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务必使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协调发展,并都要有一定的速度。读写结合语文教材,是以读写相互迁移为突破口,促进听、读、说、写能力整体性、层次性地发展,不能错认为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2)练理解语言。阅读课主要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包括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项的训练。读写结合教材按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每册课文中都设计上述各项的定量定质的训练。每年级学习法训练要有序:一年级着重训练识字3法(笔画笔顺识字法、偏旁部首识字法和音、形、义比较识字法);二年级着重训练查字法;三年级着重学习精读法;四年级着重训练读记法(在阅读中摘记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记概括提纲、写读后感);五、六年级着重训练读写对应法。

(3)练表达语言。

丁老师的主张是读写结合,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从仿到作,从说到写。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从句到篇的训练,从读中学写作方法。从句入手,着眼于篇。一年级着重练好一句四素完整句。从练好一句话开始,如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小学生扫落叶。(二素句)

小学生在学校门口扫落叶。(三素句)

秋天的一个早上,小学生在学校门口扫落叶。(四素句,)

由段到篇的训练。在三年级训练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等项目,都是通过读来掌握七个对应关系(解题与审题、拟题;归纳文章中心与表达文章中心;分段、概括段意与拟作文提纲;区别主次与内容详略;捕捉重点段与突出中心;品评课文与自改作文;从读学习观察事物与作文练观察方法)。

练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上下功夫,要在练语言,练思维,练思想感情三者的统一上出成效。在导练教学中,要重视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边读边思和思而后说,思而后写的经常性训练,并养成自觉主动的良好习惯,要重视对学生设疑质疑的引导,珍惜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促进维的不断发展。

练思想感情教文和教做人是统一的,练语言和练思想感情也是统一的。语文教学中练思想感情主要在以情感人,以理育人。而情和理又是寓于文章之中。

(1)文情统一,以情感人。教材选编的课文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还有相对应的开展学美、创美、寻美、颂美活动。课文的思想感情不是靠讲解传递的,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真情。作者是先有情思而后成章,读者是看了文章再体味作者的情思。语文导练教学就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2)文理统一,以理育人教学生学会做人,使语言和思想感情有机的统一起来,一方面以情感人,一方面还要以理育人。每册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该文要阐明正确的观念、道理,引导学生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做,使学生明辨是非。教师教学生从文章中明理,特别要注意:一、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和概括中心思想。切忌简单、抽象地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是生硬的在结尾讲些道理。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使学生明理,还会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训练方法有多种,如:综合各段段意概括中心;提炼文中蕴含的中心;从文章结构入手概括中心;重点段表达中心;从审题入手理解中心等等。

在以上各项训练中要注意:(1)连续性。要一项一项扎扎实实训练,不要跳跃。(2)由仿到放。每项训练,课文都有例句、例段、例文。从模仿中理解要领,进行模仿;模仿内容要扩展,由仿到创。(3)由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每项训练项目,都要从内容入手,通过内容理解语言表达形式;当掌握了语言形式后,会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其中切忌以语言形式去套内容,要明确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4)课内外读写结合训练。通过读书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寻美颂美”活动,举办读书会、朗诵会、习作评论会、习作比赛和优秀习作展览会等活动,以次达到训练目的。

2 读写结合训练教学原则

那么,读写结合导练课如何落实“三个为主”的教学原则呢?

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

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读写结合导练课,切切实实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每个学生,实现八个转变:一是从学服务于教向教服务于学转变;二是从逼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从教师讲堂向学生学堂转变;四是从僵化程式向现代的启发式转变;五是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六是从只重学会向注重会学转变;七是从只重优生,弃差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八是从只重课内向课内外结合两轨运转转变。

要做到五个坚持

(1)坚持做到“整体设计,动静结合”。所谓“整体设计,动静结合”就是要求教师在“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的教学设计中,备教材要做到胸有全册,单元着眼,从课入手。首先,要弄通弄懂本单元在全套书、全册书中的位置、作用和单元前后的联系。从组文、各类课文、综合练习题的钻研,把握单元训练的重点,组文训练的要点,课文训练的特点和习题训练的练点。并要求教师把教材死的知识化为教师活的知识,把教材的内容化为教师的思想感情,把教学的思路化为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样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才能达到掌握好“整体设计,动静结合”要领的要求。

(2)坚持做到“抓住主轴,敢放会收”。这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抓住训练的目标和重点,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作文、自己改文,能发现问题,提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主体精神。如何“抓住主轴”?难就难在“敢放会收”问题上。有些教师“放了”,但学生不应,认为学生太笨了;有些教师怕放得开收不拢;怕学生答不上来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既定教学任务;怕学生提出“怪题”自己无把握解答,脸上无光等等。因此,遇难而退,走回头路。丁老师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有没有爱心、知心、耐心、恒心和善导之功。

(3)坚持做到“多向反馈,善于调控”。读写结合导练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行“多向反馈,善于调控”的教学形式。它有利于教师及时得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取优补缺和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动合作,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实现优、中、差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民主化教学和教学社会化的高效教学形式。要达到“多向反馈”务必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充分的时间让给每一个学生认真地识字、读书、交流、作文。把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表演的时间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懂的坚决不讲,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节奏和容量,根据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发展状态善于调控。

(4)坚持做到“面向全体,培优扶差”。衡量导练课是否面向全体,培优扶差的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看:一是看难度。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否以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实践经验说明:一般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依据,这样可以兼顾优生和差生。二是看广度。课堂重点训练项目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全体学生都能实际进入了学习过程并得到训练和提高。三是看抓两头。对优生是否提供他们有发展的机会;对差生是否加以“偏爱”,给予激励和耐心、恒心地引导,让他们共享教师的爱,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是否做到面向全体,培优扶差,以优带差,以差促优,拉动中间,共同进步。

(5)坚持做到“九要”的导练要求。即训练目标要明、要求要实、重点要准、内容要精、时间要省、方法要活、容量要大、节奏要快、效率要高。这是单元分组(各类课型)导练课的共性要求。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第1至第8个要求是因,第9个要求是果;第3至第8个要求都要为第1、2个要求服务。教材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组文、课文至习题都明示了导练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可以领会和操作,关于训练时间要省、训练方法要活、容量要大和节奏要快,教材中不明示,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知能、思维状态和心态特点而决定。

(二)有序——乱中求序,分步训练

探索语文读写结合的序,这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读写结合法成败的关键。198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丁老师针对上述情况,重点进入读写结合系列化的探索。为适应“三个面向”,提出“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的新课题,作了小学一至五年级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的全面规划,做到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一组课文和各种类型课文的读写训练都有规划,力求使“全面观”、“系统观”和“重点观”辩证地统一起来,让学生的读写训练计划化、规格化和序列化,达到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高的效益。

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是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和具体要求,以归纳出来的记叙文“五十法”为线索和读与写的联系点,坚持围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中心,沿着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这一基本途径而设计的。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做到训练目标明、要求实、重点准、内容精、时间省、方法活、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

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是以系统论为指导,重视听、读、说、写能力的系统形成,按记叙文的知识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编排读写结合训练的顺序。总的序就是句、段、篇,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先叙事后写人,状物描写穿插其中,抒情议论随后跟上,以叙事为基础,状物为重点,综合写人,逐步提高。具体说,是从一句四素(时、地、人、事)完整练起,接着练写事件的主体(经过)部分,综合练三种叙事(事序、时序、地序)的基本方法,穿插练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再之,练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到几件事来表现人物、几个方面品质来表现人物。练写人时,先练人物行动描写,语言、肖像的描写,接着练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练篇章结构时,先练由四素交代开篇、事果结篇和明意开篇、点题结篇到练其他复杂的开篇结篇法。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多层次的系统训练和整体中有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多角度训练的原则设计。

针对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严重存在“孤立识字,抛掉为读写打基础”和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打好字词句段,而脱离了记叙文的

基础训练”的偏向,丁老师设计从一年级开始渗透记叙文的基础训练。为此,安排了记写五步训练:第一步(一年级),侧重练好一句四素俱全的话;第二步(二年级),侧重练好四种句群;第三步(三年级),侧重练好四种构段法;第四步(四年级),侧重练好篇章;第五步(五年级)侧重综合提高,进行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训练。

为了确保训练做到计划化、规格化和序列化,根据每学年训练的要求和重点项目,初步设计了读写结合800个训练题目(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每个训练题目都明确提出训练的目的、要求、内容(范文、范段、范句)、时间和方法。训练在整体设计中进行,注意瞻前顾后,确保训练的目的性、全面性和连贯性。

读写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实践中,丁老师不断探索在1983年提出“树一宗,学百家,求创新”的指导思想,在总结读写结合基本经验和概括读写结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综合训练型体系,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小学生听、读、说、写能力,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的;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教材与教法的同步改革、教与学协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这里,我着重介绍这个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基本内容。

(一)读写同步

在长期读写结合的探索实践和研究中,丁老师明确地提出“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和记叙文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读写全程结合,同步改革,同步发展。

读写能否同步?答案是肯定的:能够同步,而且必须同步。主要根据是:

1.从历史渊源和内在发展来看,阅读与写作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这个观点,可称之为“读写同源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它不仅是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也是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没有写,就谈不上读;没有读,写也就没有意义了。可见,从读写的起源与历史的渊源、发展来看,读与写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2.从理论依据来看,读写同步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首先,读写同步符合系统的整体原理。整体原理要求在一个系统中要充分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功能、新作用。读与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读的深化和升华。从整体原理来看,只有把读和写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展其整体功能作用,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读写同步也符合学习迁移原理。读与写虽然有内在的吸收与外在的表达的区别,但他们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这样,就使读与写、读与读、写与读、写与写之间相互迁移成为可能。读写对应规律的提出,就是运用这种学习的迁移规律而达到读写同步的。

第三,读写同步符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心理过程。阅读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阅读教学过程是个“双向”心理过程:一是由感知文字到理解思想、由感受形式到领会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探究过程;一是从思想到文字、由内容到形式、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过程。这两个过程,关系十分密切,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续和提高。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实现前一过程,而且更要实现后一个过程。而阅读的第二个过程恰好同作文教学心理相吻合。可见读与写的能力培养是统一于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之中的。

3.从教学实践看,读写同步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的

儿童学习语文具有模仿性和较强的发表欲等特点。丁老师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坚持读写同步,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断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满足了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一年起步

读写要同步,从一年级开始就得起步。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善于抓准时机,不仅要为听、说打好基础,而且要为读、写打好基础,以便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儿童接受信息和学习媒介越来越多,思维空间逐步扩大,求知欲更加强烈,而他们口头语言的发展已接近成熟,因此,从小学一年级起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如何从一年起步?

1.改革识字教学,扎实打好识字基础

一年级教学,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可重点安排“笔画笔顺”、“部首结构”、“音形义比较”三种识字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笔画笔顺”主要针对基本字(大部分是象形文字),同时配有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和记忆字形。笔画和笔顺是学生识字时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将两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运用笔画、笔顺的知识来学习、掌握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部首结构”主要针对形声字,所配的图画都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在学习形声字中,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是互相联系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根据形声字部首表义的特点,运用部首结构的知识来学习、掌握生字。

“音形义比较”这一组,主要通过反义词比较、形近字比较、形声字比较等形式出现生字,这样的编排旨在让学生通过音、形、义的

比较来学习、理解和掌握生字。

2.提早起步,打好句子基础

丁老师主张低年级集中学习四种常用的基本句式(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描写句)。在学习这四种句式中,以陈述句为重点,疑问句为突破口。为什么呢?陈述句是最常用的句式,也是以后学习“四素句”(时、地、人、事)的基础。从学习疑问句入手,根据有五点:(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世界是儿童的未知领域,儿童认识事物总是从疑问中去探求,从提问题中去了解事物;(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认知心理的最大特点是好奇心强,爱提问题是他们的普遍特点;(3)从激发动机看,培养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为实现期望目标而不断探索,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4)从开发智力看,学贵有疑,能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善于发现问题,才谈得上开发智力;(5)从知识、能力的纵横联系看,从学习疑问句开始,马上可以组织生动、活泼的对话教学活动,开拓学生的心理空间。3.学习“四素句”,渗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所谓“四素句”实际上就是记叙文的四个要素。从语言思维发展和儿童认识心理的角度来认识“四素句”的作用。首先,“四素句”满足了孩子运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积累、观感见闻的欲望;其次,从信息时代的要求来说,“四素句”其实就是报纸、电台、电视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相当广泛,是儿童学习、模仿时俯拾即是的语言材料。因此,一年级教材把它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的起步点,在学习基本句式时,有意先设计“两素句”(人物、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这样阅读、写作记叙文就容易上手了。显然,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在学词、学句中,就同阅读记叙文、写作记叙文自然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读写记叙文的知识,既为读写打好基础,又开发儿童的思维。

(三)系列训练

丁老师以归纳出来的小学记叙文读写结合“50个基本功”作为主线,并且设计和安排了系列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各年级训练要求如下:一年级,识字法,侧重练好一句“四素”(时、地、人、事)完整的话;二年级,查字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句群;三年级,读书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四年级,读记法,以篇章为重点,侧重练好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等六种能力;五年级,对应法(读写七条对应规律),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重点,强化综合训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这个训练系列,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目标不明、序列不清、知能割裂、读写脱节等弊病,真正做到目标明确、序列清晰、知能融合、读写同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整体结合

整体结合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听说读写协调发展以读写为主,又重视听说,注意听、读、说、写四种能全面培养,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与其他学科改革同步发展在设计中,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统筹安排,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从而达到同步发展。

五读写训练形3.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根据语文特点,把课内的语文教学与课外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联成一体,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体系

建立起“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训练型教学体系。取消专设的作文课,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字、词、句、段、篇)训练和记叙文(事、景、物、人)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读、说、写训练形成整体性和系统化。教材以编者归纳出来的小学记叙文读写结合“50个基本功”(训练点)作为主线,制定“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组合原则、内容和要求。详见下表:

教材根据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组合原则、内容和要求,从学年、学期、单元、组文、课文、习题进行多层次优化组合,每册教材以单元为训练点,突出训练重点;单元分组文,突出训练要点;组文分课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自学课文),突出训练特点;课文定习题,突出训练点。每个训练题目都明确提出训练的目的、要求、内容(例文、例段、例句)、时间和方法,使训练在整体设计中进行。整套教材的训练形成计划化、规格化、序列化、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建立整体宏观控制,微观深化。

(三)有点——华中求实,突出重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丁老师深深地体会到那种面面求全,追求形式的教学总是要失败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才能省时高效。怎样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呢?丁老师设计的读写训练800个题目,是围绕“五十法”这些读与写的联系点,这就是体现训练的重点。从三至五年级的读写训练计划,每学期设置8个读写训练重点项目,坚持胸有全册,着眼组文,从课入手,课有重点,点点相联,反复训练,逐步提高。

在具体教法上,丁老师通过三种教法来突出重点,精讲多练:一是一文突出一个重点。对课文重点部分要求当堂做到五会(会理解、会品评、会复述、会背诵、会运用)。二是对一些典范课文,采取一文多次教,多次练,每教一次,重点就转换一次,力求领会和掌握文章的特色。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丁老师教了三次:第一次教,重点理解人物形象;第二次重点学习课文选材详略得当,对学生进行编写段落层次提纲的训练;第三次重点学习文章的开头结尾,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不同开头结尾的训练。三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一篇带几篇的组文教学法。教学景物综合描写这组文,丁老师只花了5个课时就教完了《春》、《海上日出》、《火烧

云》、《鸟的天堂》、《林海》等6篇课文。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仔细观察,从小作文到大作文有机结合;再通过评讲,启发学生修改作文,这就需要再读书,再观察,再作文,反复练习。结合开展游览潮州西湖活动,丁老师设计了《出发之前》、《车上见闻》、《西湖在望》、《西湖一角》、《登上西湖山》、《归途》等题目,并给学生提供有关描写景物的词语,让他们把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材料讲出来,写出来;然后以《记一次难忘的队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这样平均每个学生作文(包括片断训练、习作)10多篇,多的写了20多篇。通过上述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教学中重点培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效率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忽视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就不能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提高得快。多年来,丁老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一)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读写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解题和自拟标题的能力

丁老师在读实验中,把培养学生解题、自拟标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之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阅读教学解题,教给自拟标题的方法。

丁老师从语文教学大纲有关小学生学写简短记叙文的要求,研究了教材中所有记叙文,从标题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和归类,联系学生作文实际,结合解题教学,教给学生自拟标题的方法。

首先,教学生掌握题与文的统一性。学生在作文自拟标题时,往往发生偏题或离题的事,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题与文的统一性。因此,选择跟文章内容、主题有着密切联系,对全文内容最鲜明、最精炼的概括的标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定要争气》、《伟大的友谊》、《小英雄雨来》等课,课文主要内容写什么或者中心思想是什么,看看标题就会清楚。通过解题、学文、回应标题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题文的统一性。其次,教给学生自拟记叙文标题几种主要类型的方法。小学生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状物,我从记叙文的内容和特点这些角度归纳,有点明和内容有关的时间为标题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有点明和内容有关的地点为标题,如《大《在炮兵阵地上》;有以人物为标题的,如《李时珍》、《狼牙山五壮士》;有以事物为标题的,如《壁虎》、《长城》。

(2)指导实践,逐步提高。培养学生自拟标题能力大致分两步走:

第一步,扶着学拟,循序渐进。首先,榜样引路,鼓舞信心。四年级一开始就上“自己拟定标题作文”的作文导言课,课前展示两名学生的作文《我的作文》。课堂上,介绍这两位学生从学着仿拟到大胆自拟的过程和勤学的事迹,鼓舞学生自拟标题作文的信心。其次,扶着仿拟,引导上路。结合班、队开展的“寻美”活动,帮助学生找到好人好事的题材,结合课文的解题教学,以命意题作过渡,引导学生从仿拟课文标题作起步。

第二步,放手自拟,不断提高。鼓励学生大胆实践,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想拟个题目作文,编入名为《我的作文》的本子中。还要求每个学生凡写每个片断、每则日记都要拟上一个标题。鼓励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图片、观察景物时,都要学拟标题的习惯。同时在班里黑板报上设“标题集锦”栏,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注意收集标题,归类刊登。

2 培养学生捕捉文章主题和表现主题的能力

(1)抓解题,教给捕捉和表现主题的方法。

有好多课文,作者用的题目就已经把主题显示出来。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我爱故乡的杨梅》、等课。教学这类课文,就抓解题,指导学生捕捉文章主题和表现主题的方法。对三年级学生,大纲虽然没规定教给归纳文章主题的要求,但丁老师提早试一试。比如教第五册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指导学生理解题目时,丁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让学生初步捕捉到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写西沙群岛富饶。接着教师围绕“富饶”这个中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富饶的,使学生初步懂得从课题捕捉文章主题这种方法,悟出写作文也可以从题目来表现主题。

(2)抓点题,教给捕捉和表现主题的方法。

开篇点题。如《詹天佑》一课首段课文首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肯定地赞颂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的工程师,是课文的主题。丁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段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开篇点题的知识。再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启发学生思考:开篇点明文章主题和全文有什么关系?起了什么作用?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开篇点题的表达作用。

结篇点题。如《再见了,亲人》的篇末“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是和亲人告别的千言万语中分量最重的一句话。这句话正是文章主题思想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丁老师采取从篇末点题入手然后再读前文的逆序阅读法。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读、讲讲、评评,在学生理解这三段课文内容和包含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篇末这句话所表达的深刻意义,从而理解篇末点题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方法。

篇中点题。如《草地夜行》一课,课文中间在叙述老红军的牺牲使“我”感到万分悲痛时有这么一段话:“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这段话也直接表现了课文的主题。教学时,我随课文的阅读,在指导学生领会文章情景的基础上,理解“我”对老红军的激情的赞颂,也是课文主题思想之所在。

当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几种捕捉和表现主题的方法时,丁老师便出示作文题目,如《敬爱的老师》,指导学生在明确文章中心的基础上,选择各种表现主题的方法。有不少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不同方法来写同一题目,来表现同一主题的几篇作文。捕捉文章主题和表现文章主题是阅读和写作的重要能力,两者是相互对应的。在阅读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种对应关系,教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捕捉文章主题思想

的方法,在作文时懂得围绕主题思想选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文章主题和表现文章主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和拟写作提纲的能力

(1)提早起步,搭桥过渡。教学大纲要求四年级读写训练以篇章为重点,但不能理解为从四年级才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和拟写作提纲的训练。因此,试验班从三年级起,丁老师就提前布置了一些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的过渡性作业,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四年级。主要打好两方面的基础:①加强“段”的训练。三年级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在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段的结构就是一篇文章骨架的缩影,照着它的格式扩展开去,就可以写成一篇得体的文章。②加强文章“三段法”的训练。文章一般都有开头、中间、结尾三个组成部分,丁老师从三年级开始,就教学生用“三段法”理解课文,划分段落。

(2)教给方法。丁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和拟小标题的方法上。分段的主要方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分段、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分段、按内容性质分类分段。学生常觉得划分段落较易,概括段落大意较难。丁老师就教给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句子之间、自然段之间的联系;二是重视概括自然段意和结构段意的方法指导。

(3)读写结合,指导运用。丁老师要求三年级学生能给一段话拟层次提纲,给一篇短文按“三段法”拟段落提纲,要求高年级学生能给文章中间部分拟层次提纲,列出重点段,拟详细提纲。每学期根据拟写作提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范文,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拟定小标题的基础上,进行仿拟作文提纲的训练。要使学生能独立拟写作提纲,多靠教师多给学生自拟自改的机会,具体做法是:①在阅读课中练;②在班、队活动和学生生活中练;③在考试中练。另外,还采取一些独特的做法:对课文中的插图,也让学生看图想像,拟一拟提纲;在作文考题中,要求学生先给作文拟提纲而后作文。

4.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丁老师还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自改兴趣。

第一,选用故事和学生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给学生讲唐代贾岛“推敲”诗句的故事,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确定“绿”字的经过,讲鲁迅先生写文章百改不厌的范例等等,让学生知道好的文章都是在反复修改中来的,并要求学生以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同时,还重视运用学生的典型事例去教育他们。第二,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①班里设“文章医院”专栏,开展品评优秀习作和“小医院会诊”活动。每学段定期举办“习作修改前后”展览,看谁勤修改,进步快。②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③采取一题多作和一文多改的办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了,教师才给予评分。

(2)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指点自改。

第一,修改同讲读相结合。教师把学生习作中的通病带进阅读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范文,借鉴范文,悟出“为什么要改”和“怎样改”的道理。学生习作的毛病,一类是属内容贫乏或不具体的问题,另一类是属于文字表达的问题,如文章的中心跟标题不统一,中心不突出,词造句不当等等。对于前一类毛病,教师常常在课前就直接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习作的实际,提出修改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外再观察,或阅读有关范文,再修改。对于后一类毛病,教师就要在导读范文的基础上,设计有关的辅助性作业,帮助学生懂得改正。

第二,自改同互改相结合。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他们的作文程度虽然有高低,但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往往自以为写好了,自己很难再修改。而对别人作文中的问题却比较敏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可以从指导学生互评互改开始,先让学生修改教师挑选出来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文章,然后,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人都看别人的三篇习作,并写修改的意见。在互相评论中,如果有某些问题见解不一,可以争论,最后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学生有了互评能力的基础上,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自评自改。修改后在班上或小组上交流。

第三,全体指导同个别辅导相结合。自改作文,丁老师全体学生指导外,还注意分类指导。比如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先看较差学生的习作,接着看其他的,然后分类,分析其发展情况。在修改习作的要求上对优等生严一点,对差等生宽一点。在指导修改的方法上,对优等生只给予指点,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参考文章,去观察,去修改;对差等生就采取面批的方式,供给具体参考的文章或段落,具体指导他们再观察,具体指导他们修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这对于小学生作文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信息:一是教师的批改,二是学生对自己作文的自我检查。通过这种检查,不仅有精益求精之功,更有提高作文能力之效。由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所以自改能力的培养,更显出它的必要性。

(四)有法——死中求活,交给规律

丁老师主张不是只给学生“猎物”,而且要给学生“猎枪”。给猎枪就是给规律、给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写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唯物辩证法,丁老师坚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反“文无定法”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小学生读写必须从有法到无法的主张,并总结了小学生读写学习法。

阅读法(1)四想:想一想文章是记事为主的,还是以写人为主的,是状物为主的,还是以抒情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究竟是第几人称;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想一想文章怎样布局谋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想一想哪一段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2)三议:议一议题目怎样解;议一议段落大意并加小标题;议一议课文重点词句。(3)二记:记一记心得,记一记疑难。(4)一问:遇到疑难问题先向自己发问,然后向字典、老师、同学发问。

作文法(1)四想: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想一想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想一想文章的题目;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谋篇。(2)三拟:拟好

题目;拟好提纲;拟好主次。(3)二写:先写好稿子,后誊写作文。(4)一多:多修改。

读写结合学习法(1)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怎样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文章重点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课文,作文结合练自改作文;(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结合练观察方法。

导练的教学模式

丁老师的导练模式有六种,一是“阅读、观察、思考、表达一体化”模式;二是“读写同步,读、仿、写三步转换”模式;三是“读写结合五(六)步系列训练”模式;四是“单元分组导练教学”模式;五是“三类课文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六是“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结合”模式。这里着重介绍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教学模式。

以单元为中心进行多层次的设计,那么,教法、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发挥教材优势,采用“单元分组导练”的基本模式。

1.指导读写提示,了解读写方法

“读写提示”是单元的导练篇。它交代了单元的重点,分析了课文的特点,提出了训练的要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学读写提示,明确单元的读写重点,了解单元的读写方法,建立学习、理解单元内容的整体概念。

2.指导精读课文,掌握读写方法

“精读课文”是单元的讲练篇。它是单元重点的集中体现,是作为学法的典型引路和具体示范。课文重点部分要求达到五会(会理解、会品评、会复述、会背诵、会仿作或积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提示读写知识的规律,进一步掌握读写方法。

3.指导略读课文,试用读写方法

“略读课文”是单元的学步篇。教学时,要根据学习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试用从“精读课文”中学过的读写方法,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指导自学课文,运用读写方法

“自学课文”是单元的放手篇。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课文,并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从“学会”进入“会学”的境界。

5.指导综合练习,强化读写方法

“综合练习”是单元的综合篇,也是应用篇。教学时,要让学生独立审题,尝试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局部的、零碎的知识纳入完整的知识系统中去,进一步强化学过的读写知识和方法。

6.指导课外活动,实践学习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活动是单元的开放篇。要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身需求,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定目标、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形式)。活动始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和“四性”(主动性、积极性、协作性、创造性),活动形式要服务于目标,时变时新,有利于身心健康。

教学模式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我们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

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丁老师的学法指导有三个基本策略:

(一)引导学生认知自己的学习过程

例如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先怎样?后怎样?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展开,最后达到理解的?要求学生对于这个过程的操作步骤认知得明明白白,有一个自我意识。而引导学生认知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掌握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任何学习方法,必定体现为特定的程序,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因此,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可以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灵活地和合理地把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丁老师对小学语文第六册复习重点“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教学设计:

1.设计1:提出复习要求,安排复习步骤

要求运用已学的分段和归纳段意的几种方法,给《一定要争气》、《海底世界》、《第一次跳伞》、《参观人民大会堂》、《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步骤是:(1)先看懂课题,然后分析课文内容;(2)想一想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3)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分段。

2.设计2:归纳整理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在小组或班上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然后引导他们归纳整理分段的几种方法。(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如《第一次跳伞》。(2)按时间顺序分段。如《一定要争气》。(3)按空间(或地点)转换顺序分段。(4)按事物性质分段。通过《海底世界》的复习,让学生掌握这种分段法。(5)按叙述方式分段。《美丽的小兴安岭》

3.设计3:师生共同小结

可提出两个问题:(1)给文章分段有哪几种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归纳分段的一般方法。)(2)怎样给文章分段?(师生共同小结分段的步骤:初读课文,从题入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思考顺序,试划段落;再学课文,检验分段,找出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

分段的规律和复习的方法,又能发挥他们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的教学设计,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良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掌握为前提,只有思维方法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学习方法的正确性。显然,如果学生不掌握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就不可能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关键句。反过来,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关键句,实际上也就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学习方法可以说是运用思维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

“设计1”中注意了分段、概括段意的“步骤”,其实质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

“设计2”中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整理分段的方法,其实质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方法;

“设计3”中师生小结分段的步骤,其实质是训练学生抽象概括方法。

(三)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学习品质和学习行为的辩证关系表明,学习品质的形成,是学习行为的结果。因此,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学习行为的完善是互为条件的。优良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既是学法指导的任务,也是学法指导取得真正成效的条件。这就是要求在学法指导的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将两者统一起来。从我的教学实践看,优良的学习品质包括自主精神、向上精神、刻苦精神等等。

1.自主精神

学习的自主精神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教给学习方法后,就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当它被学生有效地运用来进行学习时,才算真正被掌握。学生的这种自我实践活动,同样也是自主精神借以发展的条件。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学习的成功体验,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我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极力主张学生的“自学自得,自作自改”,这就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得到进步。

2.向上精神

学习的向上精神指的是在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支配下,自觉完成或逐步加深学习内容的意识。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方法,自然会产生向上攀登的意念和情感。语文学习方法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具有渐进性,因此,学法指导也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难度适当,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从语文教学全过程看,我根据循序渐进规律,引导学生不断上进。从纵的角度看,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反复出现,螺旋上升。”如读写结合基本功的训练,从识字、学词学句到句子、句群结构,再到段、篇章结构,以至记事顺序、人物描写。。从横的角度看,是“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即“着眼于全套教材,整册课文和一个单元,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分析课文,突出训练中心,围绕训练中心落实双基训练,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这整体观的导向下,着手设计各部分(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以便完成各部分的教学任务(一课一得)。总之是逐步引导学生向上。

3.刻苦精神

学习上的刻苦精神指的是学生为完成确定的学习任务而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意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由此而变得一帆风顺,学习方法只是克服困难的钥匙。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学习方法来克服困难,从而一方面巩固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乐学”与“苦学”之争,众说纷呈,莫衷一是。我从辩证法的高度,提出了对“乐学”与“苦学”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先苦后乐,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苦乐乐,乐乐苦苦。”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苦练精神.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 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区语文教学实际,提出《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区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区1—5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胡市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校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校1—6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引起我的注意,这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抓住一些时机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 一、抓住机会,进行读写训练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读中补写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抓住文本中略写的地方,也就是情景描写的比较单薄之处,让学生把它写得厚实,写得丰满,还原当时的情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水平的提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运用的“活”的语言。读中仿写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读中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① 延伸情节 延伸情节,续写精彩。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② 角色转化 角色置换,提升感悟。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是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言语表现,这种表现有外显性和内隐性。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用敏锐的目光把握作者想言说而未说出的空白点,顺势给学生提供补白言语表达的时机,通过置换角色的体验,把作者未曾言说的内容,通过学生的笔表达出来。读中抒写 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让学生抒写感言,是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充分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写感言,是对文本的纵深挖掘,学生抒发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实的语言文字。塑造精神和培育情感的同时,“写”为阅读教学增添了亮

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心得体会

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有关感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昌邑回文小学 张英利 昌邑回文小学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我区以往“分教分研”的基础上,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情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推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专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总结近两年的专题研究成果,形成独特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和成长的舞台。我校开展了“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读写”的专题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许多教师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最后,我们总结了几点供参考: 1。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积累材料,为写作提供素材。我们阅读的资源丰富多彩。教科书、各种杂志、报纸和书籍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但是仅仅阅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积累亮点,并把它们作为写作材料。刘永辉先生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重课文中优美词语的积累。在学习课文时,每次都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单词和短语,

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单词和短语摘录到积累册中。积累的目的是利用。在写作中,她鼓励学生使用更多积累的单词。有一次在描述“母亲的眼睛”的部分,学生们用了很多词来描述眼睛。“母亲的眼睛像两颗黑色的宝石”;“妈妈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妈妈的眼睛很亮”;”母亲的眼睛明亮而灵活。”为什么学生在描述眼睛时能准确地使用这些丰富的词汇?因为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单词,并让他们在阅读中积累它们。因此,学生的语言将是丰富和充满兴趣的。因此,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结晶。 2、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写作的机会,激发写作的兴趣 学习语文应该“以此为基础”,但课文中有许多空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填充、扩展和扩展这样,学生有了这个括号的文字,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觉得写单词并不难,所以信心十足 填充:主要基于儿童的“模仿”特征课文提供了大量的例句, 199+2 199段,以及作为阅读和写作“媒介”的课文范本。根据儿童“表达欲望”的特点,借助大量的写作片段,及时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根据儿童“容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读与写、学与用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巩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讲授春天的第一堂课上,章雷老师设计了春天在哪里过去,他看到了谁,他说了什么。当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观点时,老师鼓励他们说,“如果你能写下来,那就更好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开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区语文教学实际,提出《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区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区1—5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3492142.html,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作者:缪祖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15期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所谓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读写结合关系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等都是“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它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的提高。

浅 论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读 写 结 合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而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读写结合”是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除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读写结合”上花大气力。 一、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内涵 (一)读 阅读教学中怎么读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

境,“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地读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读,要对学生的读作出明确的要求,杜绝泛泛而读。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效果。 (二)写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的转变,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的转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得到思维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合二为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想象补白感受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长泰县实验小学严文莉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经典之作。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复朗读、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如果说本文的语言具有特色,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点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

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 二、案例呈现: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1:吝啬 生2:爱财如命 生3:守财奴 …… 师:严监生在临死前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不信,我们就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明白了他的心思,你对其吝啬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深刻。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读得真好。他一连几天都说不出话来了,他一定有无限的话想说,到底有多少话想说呢,他想说: 生:自由猜测说严监生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注意,说话时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人物特点,想象当时的情境。

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 读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 霍懋征 读和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固然,两者各有各的重点,但不可能截然分开。现在有的教师提出以作文为中心,有的提出以阅读为中心,各有各的说法。我觉得读和写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一下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三点体会。 一、从阅读范文中训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文章时思路的清晰性 学生思路的清晰性,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文──表达所要写的思想内容,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从

审题开始,围绕课题,把人们想问题时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一见题目就知道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一想内容就知道文章的重点部分在哪儿。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最一般的思维方法。作文的时候,不仅能正确地审题,而且能清晰地、有条理地来组织文章的层次,使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二、从阅读范文中教给学生写作基本知识,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对观察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我就选择某些能作为范例的课文来指导学生观察。教了以后,接着就让学生练一练。如有一次,我拿起讲台上的一个小粉笔盒,要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形写出来。我慢慢地转动着小粉笔盒,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粉笔盒的各个部位。观察完后,学生们就动手写。十几分钟,一部分学生写出了一篇小文章。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霍老师从讲台上拿起了一个小粉笔盒。啊,我认出来了,它就是我们班上的那一个!你看,这个小粉笔盒是长方形的,它有一根粉笔那么长,一寸多宽,是用三块长方形的、两块正方形的小木板做成的,做得比较粗糙。里面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 当代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指出:“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呢?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在阅读教学中教语言、教写法、练表达,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吸收,在阅读中学说、学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四个方面: 一、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大家都知道,文章作品有三大作用:?认识作用(即是通过阅文章、读作品就可以了解、认识社会人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不会写作文,常常是由于认识事物的水平低,认识写作材料价值的能力低,面对文题,无物可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文与题、人与事、事与理的关系,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时善思会想,有言可发。如教学《搭石》一文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 ?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学习 认识生活,对写作来说非常重要,文章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不学好语言,就无法写好作文;不教语言,就是等于没有教作文;不教学语言的课,就不是语文课。语言教学主要是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使学生有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在阅读课文中认识、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以及语言对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和作用。一篇课文要学习的词句很多,教学时,首先要精选需要深入学习的词语句子,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读课文过程中,采取“拿出来,钻进去,读出来,用得上”的四步法,让学生学习、品味、借鉴,把重点词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环境来理解、运用。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教学“写朝鲜老大娘送打糕给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这一段时,要学的重点词是“雪中送炭”。针对这个词语可以这样提问学生:①课文用了哪些词语概括这个故事?(雪中送炭),(这叫做引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拿出来),(拿出来后,继续问)。 ②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在寒冷的雪天,送去炭火。)“课文说老大娘‘真是雪中送炭’是下雪天吗?是送炭吗?是什么?以此导入课文阅读中,达到钻进去的目的,使学生理解:‘雪中’是‘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样的恶劣环境,‘送炭’是老大娘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去打糕。”这样学习语言,既理解深刻,更记得牢。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课文写法的能力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必须抓住课文中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作为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设计出精妙的教法,使学生明确读课文的特点,领会读课文的写法,以致运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十分明显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提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情,父亲坚持在废

浅谈语文课如何做到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课如何做到读写结合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文质兼美的文章、课例,更离不开触景生情的写作。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我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一、阅读要到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到位,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 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语文形式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居于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的地位;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面手法、篇章结构等)。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二)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一是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二是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引导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小学三年级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甘州区南关学校三年级组刘桂芝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为此,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提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小学语文中年段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

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二、目标与任务 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常见的几种训练形式 (一)指向语言意义理解的写作。 阅读是从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活动,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判断和评价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叶圣陶说:"读文艺作品,能知言外之意(潜台词),能据文本而为切合实际之想象。如此即可锻炼自己文艺写作的能力。"课本选文多是文学经典和名家名篇,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获取课文的语言意义,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语文素养积累至关重要。因此,理解课文内容、获取语言意义,是阅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课题编号:GR——13032 想象补白感受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后小河小学 郝晓怡

想象补白感受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经典之作。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复朗读、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如果说本文的语言具有特色,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点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

二、案例呈现: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1:吝啬 生2:爱财如命 生3:守财奴 …… 师:严监生在临死前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不信,我们就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明白了他的心思,你对其吝啬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深刻。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读得真好。他一连几天都说不出话来了,他一定有无限的话想说,到底有多少话想说呢,他想说: 生:自由猜测说严监生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注意,说话时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人物特点,想象当时的情境。 生1:大侄子呀大侄子,你没看见我的两个手指头吗,我指的是两茎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 内容概要]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能力。其中,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阅读和写作又密不可分。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非常重要。本文旨在论述读写结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其中又结合PEP六年级下册,Unit3 Last Weekend Part A Let’s Lear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做到读写结合:一、复习导入阶段,通过读写结合,以旧引新; 二、指导阅读阶段,通过读写结合,训练技巧:三、巩固阅读阶段,通过读写结合,读以致用;四、拓展阅读阶段,通过读写结合,内化并掌握语言。总之,通过读写结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能力。其中,阅读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阅读和写作又密不可分。广泛的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但仅仅依靠语言的输入是不可能掌握英语,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出——“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结合PEP教材六年级下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PEP小学英语教材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以话题为中心,以词汇、对话、语篇这三个模块的方式来安排话题教学内容的。到了六年级,出现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型(Let’s read).这部分的阅读理解旨在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巩固本单元的主要词汇、句型,获得语言知识,,并适当扩展语言,增大语言输入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根据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我采用“导——读——用”的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读写结合,复习导入 由于Let’s read部分是前面Let’s learn和Let’s talk部分词汇和句型的复现和巩固,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以旧引新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与以往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旧知识入手,创设一种认知期待,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验证”对新知识的理解,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在执教六年级下册,Unit3 Last Weekend Part A Let’s Learn时,我是这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计划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怕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 究其原因,作文教学存在着“高”、“难”、“死”三字现象: “高”为目标高,不顾学生客观实际,人为的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真是面面俱到,使学生无所适从。 “难”为操作难,两节作文课的时间,教师从审题到中心,从内容到语言,讲得口干舌躁,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习作时更是步骤繁多,选材、提纲、草稿、评议、修改,抄写,教师批改后还得再改,再抄,真是一道没完没了的工程。 “死”为形式死,教师常常不愿像准备阅读课那样去创设生动活泼的作文情境,构建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教起来总是走老路,规定要求、圈限思路,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不投入,,写作无激情,为作文而作文。 正是上述的“目标过高”、“操作过难”、“形式过死”的作文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远作文、厌作文、甚至怕作文,更难以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因此要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只有改变作文“高、难、死”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技能,让它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根据以上情况,制订“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研究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在阅读材料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情动而辞发,激发了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 、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面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学生从范文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范文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而这些知识要是在作文课中直接讲解,易引起学生的厌倦,而通过学习范文,学生能自然领悟写作手法,此时作文,等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趁热打铁,减少了作文的困难度。 、可以借鉴文章的材料、词句,文章的材料使学生举一反三,文章的词句准确、新鲜,学生正想试用,这样通过读写结合,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作文就容易了。 、读写结合中的习作训练,常以练笔的形式悄然出现,它范围小,篇幅短,减缓了作文坡度,当堂完成,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畏惧感,学生更易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更加平易! 三、研究的原则: 、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整个研究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实践和认识为归宿的。就以读促写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探究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也是以读促

读写结合教学计划

读写结合教学计划 华巷小学华雪梨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要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作文水平。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本人认为,如果所有的讲读课仅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那收获将是片面的、局部的。相反,如果在讲读课文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找到某个写作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课文的空白,效果就不同了。一方面,从学生写的片段,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反馈方式;另一方面,这种片段练习,让学生从小处着眼,联系上下文来写,学生不会无从着手,畏难情绪较小。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觉得写作不是件难事。 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如何结合这两种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结合阅读,读中仿写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水平?传统的做法就是“练、练、练”。但是,学生作文水平似乎也没提高多少。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师生“束手无策”变为“有章可循”,使文章由无序到有序。我认为要加强阅读教学,通过阅读中的学习,学会写作的方法。因为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学写更是重中之重。例如:从课文中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刚刚接触作文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没有顺序或重点。我们应 注意从有关课文中找到一些典型写法的段落,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基本段或写片段作文,减缓作文坡度,让他们逐步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和规律,形成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调动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在上完这课后,我要求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家乡的田野。结果只用了一节课,大部分的同学就写出来了。 二、强化阅读,读中学写 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为什么作文还是平平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