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 Update

Rebecca Oxford, University of Alabam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specific actions, behaviors, steps, or techniques students use -- often consciously -- to improve their progress in apprehending, internalizing, and using the L2 (Oxford, 1990b). For example, Lazlo seeks out conversation partners. Oke groups words to be learned and then labels each group. Ahmed uses gestures to communicate in the classroom when the words do not come to mind. Mai Qi learns words by breaking them down into their components. Young consciously uses guessing when she reads. Strategies are the tools for active, self-directed involvement needed for developing L2 communicative ability (O'Malley & Chamot, 1990). Research has repeatedly shown that the conscious, tailored use of such strategies is related to language achievement and proficiency.

Good Language Learners

Early researchers tended to make lists of strategies and other features presumed to be essential

for all "good L2 learners." Rubin (1975) suggested that good L2 learners are willing and accurate guessers; have a strong drive to communicate; are often uninhibited; are willing to make mistakes; focus on form by looking for patterns and analyzing; take advantage of all practice opportunities; monitor their speech as well as that of others; and pay attention to meaning.

A number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validated by subsequent research. However, the "uninhibited" aspect has not been confirmed as part of all or most good language learners. Because of language anxiety, many potentially excellent L2 learners are naturally inhibited; they combat inhibition by using positive self-talk, by extensive use of practicing in private, and by putting themselves in situations where they have to participate communicatively.

Naiman, Frohlich, and Todesco (1975) made a list of strategies used by successful L2 learners, adding that they learn to think in the language and address the affective aspec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additional lists of strategies used by good language learners, see Ramirez (1986) and Reiss (1985).

Effectiveness and Orchestration of L2 Learning Strategies

Research supports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L2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has shown that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often use strategies in an orchestrated fashion. Some findings are listed below:·Use of appropriat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often results in improved proficiency or achievement overall or in specific skill areas (Oxford et al., 1993; Thompson & Rubin, 1993).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tend to select strategies that work well together in a highly orchestrated way, tailor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anguage task (Chamot & Kupper, 1989). These learners can easily explain the strategies they use and why they employ them (O'Malley & Chamot, 1990).

·Cognitive (e.g., translating, analyzing) and metacognitive (e.g., planning, organizing) strategies are often used together, supporting each other (O'Malley & Chamot, 1990). Well tailored

combinations of strategies often have more impact than single strategies.

·Certain strategies or clusters of strategies are linked to particular language skills or tasks. For example, L2 writing, like L1 writing, benefits from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planning, self-monitoring, deduction, and substitution. L2 speaking demands strategies such as risk-taking, paraphrasing, circumlocution, self-monitoring, and self-evaluation. L2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gains from strategies of elaboration, inferencing,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self-monitoring, while reading comprehension uses strategies like reading aloud, guessing, deduction, and summarizing (Chamot & Kupper, 1989). See Oxford (1990b) for a detailed chart that maps relevant strategies wit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he powerful social and affective strategies are found less often in L2 research. This is, perhaps, because these behaviors are not studied frequently by L2 researchers, and because learn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own

feeling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s part of the L2 learning process (Oxford, 1990b).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L2 Learning Strategies

Oxford (1990a) synthesized existing research on how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strategies used among student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More motivated students tended to use more strategies than less motivated students, and the particular reason for studying the language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especially as related to career field) was important in the choice of strategies.

Gender. Females reported greater overall strategy use than males in many studies (although sometimes males surpassed females in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trategy).

Cultural background. Rote memoriz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memorization were more prevalent among some Asian students than among students from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Certain other cultures also appeared to encourage this strategy among learners.

Attitudes and beliefs.These were reported t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strategies learners choose, with negative attitudes and beliefs often causing poor strategy use or lack of orchestration of strategies.

Type of task. The nature of the task helped determine the strategies naturally employed to carry out the task.

Age and l2 sta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stages of L2 learning used different strategies, with certain strategies often being employed by older or more advanced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style (general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ften determined the choice of L2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example, analytic-style students preferred strategies such as contrastive analysis, rule-learning, and dissecting words and phrases, while global students used strategies to find meaning (guessing, scanning, predicting) and to converse without knowing all the words (paraphrasing, gesturing).

Tolerance of ambiguity. Students who were more tolerant of ambiguity us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ome instances than did students who were less tolerant of ambiguity.

L2 Strategy Training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how to improve L2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any investigations, attempts to teach students to use learning strategies (called strategy training or learner training) have produced good results (Thompson & Rubin, 1993). However, not all L2 strategy training studies have been successful or conclusive. Some training has been effective in various skill areas but not in others, even within the same study. (For details of studies, see Oxford & Crookall, 1989.)

Based on L2 strategy training research,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have been tentatively suggested, subject to further investigation:

·L2 strategy training should be based clearly on students' attitudes, beliefs, and stated needs.

·Strategies should be chosen so that they mesh with and support each other and so that they fi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anguage task, the learners' goals, and the learners' style of learning.

·Training should, if possible, be integrated into regular L2 activiti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rather than taught as a separate, short intervention.

·Students should hav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for strategy training during language classes.

·Strategy training should include explanations, handouts, activities, brainstorming, and materials for reference and home study.

·Affective issues such as anxiety, motivation, beliefs, and interests -- all of which influence strategy choice -- should be directly addressed by L2 strategy training.

·Strategy training should be explicit, overt, and relevant and should provide plenty of practice with varied L2 tasks involving authentic materials.

·Strategy training should not be solely tied to the class at hand; it should provide strategies that are transferable to future language tasks beyond a given class.

·Strategy training should be somewhat individualized, as different students prefer or need certain strategies for particular tasks.

·Strategy training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mechanism to evaluate their own progress and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of the training and the value of the strategies in multiple tasks.

Problems in Classifying Strategies

Almost two dozen L2 strategy classification system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groups: (1) systems related to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Rubin, 1975); (2) systems based 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O'Malley & Chamot, 1990); (3) linguistically based systems dealing with guessing, language monitoring, formal and functional practice (Bialystok, 1981) or with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like paraphrasing or borrowing (Tarone, 1983); (4) systems related to separate language skills (Cohen, 1990); and (5) systems based on different styles or types of learners (Sutter, 1989). The existence of these distinct strategy typologies indicate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L2 learning strategies:

lack of a coherent, well accepted system for describing these strategies.

Implications

Researchers must reconceptualize L2 learning strategies to include the social and affective sides of learning along with the more intellectual sides. The L2 learner is not just a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machine but, rather, a whole person. In strategy training, 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develop affective and social strategies, as well as intellectually related strategies,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current strategy use, and specific goals.

Research should be replicated so more consistent information becomes available within and across groups of learner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s information on how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us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2 teachers need to feel confident that the research is applicable to their students.

More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strategy choice would be helpful. Learning styl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long with gender, age, nationality or ethnicity, beliefs, previou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learning goals. Additionally, it is likely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learners (e.g., analytic vs. global or visual vs. auditory) might benefit from different modes of strategy training.

Teachers must have training relevant to their own instructional situations in three areas: identifying students' cur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through surveys, interviews, or other means; helping individual students discern which strategies are most relevant to their learning styles, tasks, and goals; and aiding students in developing orchestrated strategy use rather than a scattered approach.

References

Bialystok, E. (1981). The role of conscious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5, 24-35.

Chamot, A.U., & Kupper. L. (1989).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2, 13-24.

Cohen, A.D. (1990). Language learning: Insights for learner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Boston: Heinle & Heinle.

Naiman, N., Frohlich, M., & Todesco, A. (1975). The goo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TESL Talk, 6, 58-75.

O'Malley, J.M., & Chamot, A.U.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L. (1989).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training. System, 17, 235-247.

Oxford, R.L. (1990a).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beyond: A look at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styles. In S.S. Magnan (Ed.), Shifting the instructional focus to the learner (pp. 35-55). Middlebury, VT: 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Oxford, R.L. (1990b).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Oxford, R.L., & Crookall, D. (1989).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Methods, findings, and

instructional issue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 404-419.

Oxford, R.L., Park-Oh, Y., Ito, S. & Sumrall, M. (1993). Learning Japanese by satellite: What influences student achievement? System, 21, 31-48.

Ramirez, A. (1986).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by adolescents studying French in New York school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 131-141.

Reiss, M.A. (1985).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s: Another look.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41, 511-23.

Rubin, J. (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TESOL Quarterly, 9, 41-51.

Sutter, W. (1989). Strategies and styles.Aalborg, Denmark: Danish Refugee Council.

Tarone, E. (1983). Some thoughts on the no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 C. Faerch & G. Kasper (Eds.),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pp. 61-74). London: Longman.

Thompson, I., & Rubin, J. (1993). Improv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Russia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Studies Program.

This report was prepared with funding from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U.S. Dept. of Education, under contract no. RI88062010. The opinions expresse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positions or policies of OERI or ED.

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4646 40th Street, NW

Washington, DC 20016-1859

(202)362-0700 / (800)276-9834

eric@https://www.doczj.com/doc/5a3132450.html,

[Top of page]ERIC/CLL

home

[More

Digests]

1、结合视频内容,谈谈你在阅读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你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评价。

2、基于自己使用的教材,围绕单元(模块)话题提供你所开发的相关阅读材料(请注明教材版本及单元话题)。

专家声音

专家声音

陈坤发表时间:2009-8-4 09:57IP:60.208.*.*

为您在教学上的不懈追求而感动,在现有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利用挖掘好已有的资源,相信您必将开创教学上的“一片蓝天”。

杨淑平发表时间:2009-8-4 09:55IP:60.208.*.*

李老师对课内阅读文章处理的四步法,很全面地展示给大家对课文的处理方式,而且很关注引领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技巧,把握文章内容及文章构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要基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杨淑平发表时间:2009-8-4 09:40IP:60.208.*.*

张老师对于阅读技巧培养方面的建议很全面,值得借鉴。但是只有技巧是不够的,材料的选择也同等重要。如果能结合材料,分析做法的话,会更好。

杨淑平发表时间:2009-8-4 09:35IP:60.208.*.*

王老师对自己在阅读方面的做法做了很好的总结。在文中,它不仅谈到了引领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做法,同时还谈到了对于学生的评价。评价能促动学生的学习持久性,是我们每个人在设计每个活动时,都应该关注到的。课内阅读材料的处理不能仅限于精读,在泛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由总到分的把握。

杨淑平发表时间:2009-8-4 09:21IP:60.208.*.*

祝老师的文章从课内到课外给大家提出了很实效的建议,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会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内实效落实、课外阅读拓展。新标准教材每模块的第二单元就是一节读写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对于课文的处理首先通过泛读,把握文章结构,再通过分段型任务阅读的方式完成精读,实现对文章的细节把握,同时关注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材料选择除了基于学生的基础外,还要针对课内教材,选择相关的话题,使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同时学生在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实现知识含量的扩充。

王鲁豫发表时间:2009-8-4 08:59IP:60.208.*.*

遍览高老师的作业,每一篇都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准确地表述思想。写作功底深厚,在英语老师中是凤毛麟角呀!

共有4条评论,第1页,共1页,每页20条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_[全文]

引言:明确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两者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看,知识管理既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也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两者虽有一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 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By AMT 宋亮 相对知识管理而言,信息管理已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尽管人们对信息管理的理解各异,定义多样,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但由于信息对科学研究、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作用,信息管理一词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最近几年才提出,而今知识管理与创新已成为企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重要原因就在于知识已取代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如何?有人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对立起来,强调将两者区分开;也有不少人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多数人则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者关系密切,正是因为知识和信息本身的密切关系。明确这两者的关系对两者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看,知识管理既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也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两者虽有一定区别,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概念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这个术语自本世纪70年代在国外提出以来,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关于“信息管理”的概念,国外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1>.人们公认的信息管理概念可以总结如下:信息管理是实观组织目录、满足组织的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同时认为信息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以图书馆工作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时期,以信息系统为特征的技术管理时期和以信息资源管理为特征的资源管理时期。 2、知识管理 由于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Karl E 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日本东京一桥大学著名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已经总结好的被基本接受的正式知识,以数字化形式存在或者可直接数字化,易于传播;隐性知识是尚未从员工头脑中总结出来或者未被基本接受的非正式知识,是基于直觉、主观认识、和信仰的经验性知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共享,但是创新的根本来源是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其中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典型例题讲解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典型例题讲解 1.()就是从事信息分析,运用专门的专业或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出想法,以及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工作。 2.共享行为的产生与行为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乃至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解决分享行为中的许多心理因素及社会影响。 3.从总体来看,目前的信息管理正处()阶段。 4.知识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是()。 5.从数量上来讲,是知识员工的主体,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知识员工职业发展的起点的知识员工类型是()。 6.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进入第四个阶段——(),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时代。 1.对信息管理而言,( )是人类信息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信息需求的不断 变化和增长与社会信息稀缺的矛盾是信息管理产生的内在机制,这是信息管理的实质所在。 2.()就是从事信息分析,运用专门的专业或技术去解决问题、提出想法,以及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工作。 3.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特点() 4.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是() 5.下列不属于信息的空间状态() 6.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深度来看,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分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的()观点是指,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才从信息管理中孵化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管理领域。 2.著名的Delicious就是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的网络服务。截至2008年8月,美味书签已经拥有()万注册用户和160万的URL书签。 3.激励的最终目的是()

4.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管理出现的() 5.存储介质看,磁介质和光介质出现之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越来越() 6.下列不属于信息的作用的选项() 1.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从几方面影响着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 2.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根本就是“()”,根据不同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推荐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丰田的案例表明:加入( )的供应商确实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促动了生产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4.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需具备三个条件() 5.下列不属于文献性的信息是() 6.下列不属于()职业特点划分的

连锁咖啡厅顾客满意度涉入程度对忠诚度影响之研究以高雄市星巴克为例

连锁咖啡厅顾客满意度涉入程度对忠诚度影响之研究以高雄市星巴克 为例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连锁咖啡厅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之影响-以高雄 市星巴克为例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ustomer Loyalty—An Empirical study of Starbucks Coffee Stores in Kaohsiung City 吴明峻 Ming-Chun Wu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观光管理系四观二甲 学号:06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讨连锁咖啡厅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本研究以高雄市为研究地区,并选择8间星巴克连锁咖啡厅的顾客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至2006年1月底回收完毕。 本研究将顾客满意度分为五类,分别是咖啡、餐点、服务、咖啡厅内的设施与气氛和企业形象与整体价值感;将顾客忠诚度分为三类,分别是顾客再购意愿、向他人推荐意愿和价格容忍度,并使用李克特量表来进行测量。 根据过往研究预期得知以下研究结果: 1.人口统计变项与消费型态变项有关。 2.人口统计变项与消费型态变项跟顾客满意度有关。 3.人口统计变项与消费型态变项跟顾客忠诚度有关。 4.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相互影响。 关键词:连锁、咖啡厅、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 E-mail

一、绪论 研究动机 近年来,国内咖啡消费人口迅速增加,国外知名咖啡连锁品牌相继进入台湾,全都是因为看好国内咖啡消费市场。 在国内较知名的连锁咖啡厅像是星巴克、西雅图极品等。 本研究针对连锁咖啡厅之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间关系加以探讨。 研究目的 本研究所要探讨的是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以国内知名的连锁咖啡厅星巴克之顾客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有下列五项研究目的: 1.以星巴克为例,探讨连锁咖啡厅的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之影响。 2.以星巴克为例,探讨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 3.探讨人口统计变项与消费型态变项是否有相关。 4.探讨人口统计变项与消费型态变项跟顾客满意度是否有相关。 5.探讨人口统计变项与消费型态变项跟顾客忠诚度是否有相关。 二、文献回顾 连锁咖啡厅经营风格分类 根据行政院(1996)所颁布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咖啡厅是属於九大行业中的商业类之饮食业。而国内咖啡厅由於创业背景、风格以及产品组合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质,使得经营型态与风格呈现多元化的风貌。 依照中华民国连锁店协会(1999)对咖啡产业调查指出,台湾目前的咖啡厅可分成以下几类: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储节旺,方千平(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3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评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类型、过程、模式、实践。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认识有信息技术、沟通、组织学习、市场、系统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类型的认识有共享的主体、共享的知识类型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认识有交流、知识主体等角度;知识共享的模式包括SEC I 模式、行动—结果的模式、基于信息传递的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模式。对知识共享的实践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和成绩。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模式;理论研究 Abstract: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 chain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meaning,type,p r ocess,model and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 2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I T,communicati on,organizati on learning,market and syste m.The type of knowl 2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typ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 r 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communicati on and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The 2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SEC I,acti on -result,inf or mati on -based deliv 2ery and for mal and inf or mal type .The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in s ome famous cor porati ons ’method of work and their achieve ments .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 ment;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theoretical study 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 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质与量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因此,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运营都显得十分必要。 保罗?S ?迈耶斯于1997年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1]。自此以后,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 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从笔者掌握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定义类型、过程、模式等方面。 1 知识共享的定义 由于知识内涵的开放性和知识分类的复杂性,专家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理解也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他们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111 观点简述 1)信息技术角度。Ne well 及Musen 从信息技术的角 度来理解知识共享,认为必须厘清知识库中符号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知识库本身并不足以用来捕捉知识,而是赋予知识库意义的解释过程。因此,对知识共享而言必须包括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才能赋予知识库生命[2]。 2)信息沟通角度。Hendriks 和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 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 3)组织学习角度。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 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

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策略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

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

(完整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 ()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方式、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有序性信息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约程度分()N次信息源 不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薄弱 不属于 E.M.Trauth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信息管理的概念,他将信息管理分内容为()网络信息管理 不属于W.Jones将个人信息分为三类()个人思考的 不属于信息的经济价值的特点()永久性 不属于信息的社会价值特征的实()广泛性 不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需具备三个条件()信息内容 存储介质看,磁介质和光介质出现之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越来越()方便快捷 国外信息管理诞生的源头主要有()个1个 即信息是否帮助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指的是()个人发展 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从几方面影响着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2个 社会价值的来源不包括()社会观念 图书馆层面的障碍因素不去包括:()书籍复杂无法分类 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过程的()不提供信息收集的成果 下列不属于信息收集的特点()不定性

下列不属于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模糊性主要表现()用户无法准确表达需求 下列哪种方式不能做出信息商品()口口相传 下列现象不是五官感知信息为()电波 下列属于个人价值的来源()个人需求 信息information”一词来源于哪里()拉丁 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的存储与处理 技术信息管理观念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素 信息认知能力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 信息是通信的内容。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 世界并且使之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信息收集的对象是(信息源)由于()是一种主体形式的经济成分,它们发展必将会导致社会运行的信息化。(信息经济)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存在形式有()4种 判断题 “效益”一词在经济领域内出现,效益递增或效益递减也是经济学领域的常用词。(对) “知识经济”是一个“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相对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对) 百度知道模块是统计百度知道中标题包含该关键词的问题,然后由问

英语languagepoint(完整版)

get around/round to: do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intended to do for a long time.) e.g: I was meaning to see that film but I just never got around to it. 我一直想看那部电影,但始终还是没能去看。 just as well/as well: suggesting that something will be a good thing to do/or that it was luckily that something was done or happened. 正好,幸好,不妨 e.g: “Shall I phone to remind him? ” “That would be just as well.” It was just as well you’re not here. You wouldn’t like the noise. get by (Line 3): be good enough but not very good; manage to live or do things e.g: It is a bit hard for the old couple to get by on a small amount of pension. 如果我们坚持到底,我们就能熬过难关。 We’ll get by if we hold on to the end. get across: be understood Did your speech get across to the students? get away with: run away without being punished The teller had been stealing money from the bankand got away with it. 这个出纳一直在偷银行的钱却能侥幸逃脱。 get through (Line 45): come successfully to the end e.g: We’ve stored enough food and fuel to get through the cold winter. 为了度过寒冬,我们已经储备了足够的食物和燃料。 make it (Line 9) : be successful, fulfill the purpose e.g: Having failed for thousands of times, he eventually made it. 她最后成功地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She finally made it as a CEO of a big corporation. haul (Line 16) v. transport, as with a truck, cart, etc. e.g: These farmers haul fruits and vegetables to the market on a cart in the early morning every day. v. pull or drag sth. with effort or force e.g: A crane has to be used to haul the car out of the stream. long-overdue (Line 20) adj. Being something that should have occurred much earlier. e.g: Changes to the tax system are long overdue .She feels she’s overdue for promotion. supplement (Line 21) v. add to sth. in order to improve it (followed by with) e.g: 1) Forrest does occasional freelance to supplement his income. 2) The doctor suggested supplementing my diet with vitamins E and A. supplementary adj. additional, auxiliary spray (Line 22): v. force out liquid in small drops upon (followed by with) eg: I’ll have to spray the roses w ith insecticide to get rid of the greenfly. freelance (Line 23) adj. doing particular pieces of work for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rather than working all the time for a single 自由职业者的 e.g: Most of the journalists I know are/work freelance.

星巴克swot分析

6月21日 85度C VS. 星巴克SWOT分析 星巴克SWOT分析 优势 1.人才流失率低 2.品牌知名度高 3.熟客券的发行 4.产品多样化 5.直营贩售 6.结合周边产品 7.策略联盟 劣势 1.店內座位不足 2.分店分布不均 机会 1.生活水准提高 2.隐藏极大商机 3.第三空间的概念 4.建立电子商务 威胁 1.WTO开放后,陆续有国际品牌进驻 2.传统面包复合式、连锁咖啡馆的经营 星巴克五力分析 1、供应商:休闲风气盛,厂商可将咖啡豆直接批给在家煮咖啡的消费者 2、购买者:消费者意识高涨、资讯透明化(比价方便) 3、同业內部竞争:产品严重抄袭、分店附近必有其他竞争者 4、潜在竞争者:设立咖啡店连锁店无进入障碍、品质渐佳的铝箔包装咖啡 5、替代品:中国茶点、台湾小吃、窜红甚快的日本东洋风...等 85度c市場swot分析: 【Strength优势】 具合作同业优势 产品精致 以价格进行市场区分,平价超值 服务、科技、产品、行销创新,机动性强 加盟管理人性化 【Weakness弱势】 通路品质控制不易 品牌偏好度不足 通路不广 财务能力不健全 85度c的历史资料,在他们的网页上的活动信息左邊的新聞訊息內皆有詳細資料,您可以直接上網站去查閱,皆詳述的非常清楚。

顧客滿意度形成品牌重於產品的行銷模式。你可以在上他們家網站找找看!【Opportunity机会】 勇于變革变革与创新的经营理念 同业策略联盟的发展、弹性空间大 【Threat威胁】 同业竞争对手(怡客、维多伦)门市面对面竞争 加盟店水准不一,品牌形象建立不易 直,间接竞争者不断崛起(壹咖啡、City Café...) 85度跟星巴克是不太相同的零售,星巴客应该比较接近丹堤的咖啡厅,策略形成的部份,可以从 1.产品线的宽度跟特色 2.市场区域与选择 3.垂直整合 4.规模经济 5.地区 6.竞争优势 這6點來做星巴客跟85的区分 可以化一个表,來比较他們有什么不同 內外部的話,內部就从相同产业來分析(有什麼优势跟劣势) 外部的話,一樣是相同产业但卖的东西跟服务不太同,来与其中一个产业做比较(例如星巴客) S(优势):點心精致平价,咖啡便宜,店面设计观感很好...等等 W(劣势):对于消费能力较低的地区点心价格仍然较高,服务人员素质不齐,點心种类变化較少 O(机会):对于点心&咖啡市场仍然只有少数的品牌独占(如:星XX,壹XX...等),它可以透过连锁店的开幕达成高市占率 T(威协):1.台湾人的模仿功力一流,所以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做好市场定位 2.消費者的口味变化快速,所以可以借助学者"麥XX"的做法保有主要的點心款式外加上几样周期变化的點心 五力分析 客戶讲价能力(the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 供应商讲价能力(the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新进入者的竞争(the threat of new entrants)、 替代品的威协(the 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现有厂商的竞争(The intensity of competitive rivalry)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技术平台构建_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时应该 注意的几个方面 著者:于涛部门:泛微大连项目管理部 实施知识管理,不但需要推行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立知识管理组织及创建知识共享的文化,还要通过知识管理系统来使之变为现实。但在利用知识管理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服从知识管理目标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服从知识管理的整体目标,即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只有达到了这个目标,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管理系统。其次要清楚知识管理的具体目标,究竟是为了更快地解答客户的咨询,是避免公司一旦因员工流失而出现青黄不解,还是为了降低运作成本?在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每一步开始前,都应该十分清楚该阶段预期达到的成效和项目的成果是什么。 2、尊重“以人为本” 知识管理系统的规划必须“以人为本”,而不要以文字知识为核心。实施时应当清楚的定义企业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是谁,他们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用户应当能够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定义知识、发现知识、整合企业内外众多的知识源,并对其分类和组织。 3、鼓励知识共享行为 一般,鼓励知识共享更多地依赖于组织的内部管理,但知识管理系统能够为组织实施各种知识共享措施提供支持。例如:提供意见反馈、评分与建议等用户之间交互的工具,增加用户参与感。从系统提供的机制中,管理层可以清楚地得知用户的参与及贡献度,并能由用户反馈、使用频率明确地判别其知识价值。 4、符合知识创新和转化的需求 知识管理系统能够将企业每个成员纳入管理范围之内,为其提供创新所必须的知识库,通过规定的知识创新步骤、设计好的知识表达的规范格式来引导成员将其隐性知识显性化。 5、注意系统安全问题 由于知识管理系统可能涉及到组织的核心知识资产,所以系统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保护核心知识的流失,例如对相关的分析数据或文档信息有一套权限管理机制,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案例: 埃森哲的知识管理系统被誉为“全球知识共享网络”(lotus notes),系统利用KX(knowledge xchange)黄页提供多种查询途径。全球47个国家110个办事处共有75000个用户。员工通过黄页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资料库加入到个人的工作站中。资料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全球同步随时更新。资料库包括图书库/实务帮助、论坛、行业分析等,可以按照不同市场/行业/或服务领域分门别类。

知识管理案例之一Marconi的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案例之一——Marconi的知识共享 https://www.doczj.com/doc/5a3132450.html,./ewkArticles/Category111/Article14375.htm 来源:.cio. 翻译特约撰稿人:王晨 2003-6-6 投稿 Marconi进入了一场并购狂潮,在3年的时间内先后收购了10家通信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严峻的挑战:这个30亿美元通信设备的生产巨头如何保证它的技术支持人员了解最新收购的技术并在中向客户快速而准确的提供答案呢?Marconi如何培养熟悉公司所有产品的新人员? Marconi的技术支持人员(遍布全球14个呼叫中心的500个工程师)每个月要回复大约10,000个有关公司产品的问题。在并购之前,技术支持人员依赖于公司的外部网(Extranet)TacticsOnline,他们和客户在那里可以查询最近的问题和文本文档。当新的技术支持人员和产品加入公司以后,Marconi希望用一个更加全面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补充。而新加盟公司的工程师却不愿将他们一直支持的产品的知识共享。“他们觉得他们的知识就象一X安全的毯子,确保他们不会失去工作”,负责管理服务技术与研发的主管DaveBreit说,“进行并购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避免知识囤积,而要使它们共享”。 与此同时,Marconi还想通过把更多的产品和系统信息呈现给客户以及缩短客户的长度来提高客户服务部门的效率。“我们希望在提供客户自助服务的Web页和增加技术支持人员之间进行平衡”,Breit说,“我们还希望能够为我们的一线工程师(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更加迅速的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解决客户的问题”。 建立知识管理的基础 当Marconi1998年春开始评估知识管理技术时,在技术支持人员中共享知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了。技术支持人员已经习惯了在3到4人的团队中工作,以作战室的方式集合起来解决客户的技术问题。而且一年前,Marconi已经开始将技术支持人员季度奖的一部分与他们提交给TacticsOnline的知识多少、他们参与指导培训其他技术支持人员的情况进行挂钩。“每位技术服务人员需要教授两次培训课,写10条FAQ,才能获得全奖”,Breit说,“当新公司加入以后,新的技术支持人员将实行同样的奖金计划,这个办法使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当开放的知识共享的环境”。 为了增强TacticsOnline,Marconi从ServiceWareTechnologies那里选择了软件,部分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很容易与公司的排障客户关系管理系统(RemedyCRMSystem)集成,技术支持人员用这个系统来记录客户请求,跟踪客户交流。另外,Breit指出,Marconi希望它的技术支持人员能够利用已有的产品信息的Oracle数据库。 Breit的部门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实施新系统并培训技术支持人员。这个被称为知识库(KnowledgeBase)的系统可以与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相连接,由强大的Oracle数据库所支持。Marconi客户与产品集成的观点为技术服务人员提供了全面的交流历史纪录。例如,技术服务人员可以将制造者加入数据库,立即接过上一位技术服务人员与客户进行交流。 在第一线 TacticsOnline补足了这个新系统。“知识库中的数据是关于我们不同产品线的特定的排障技巧和线索”,知识管理系统的管理员ZehraDemiral说,“而TacticsOnline更多的则是客户进入我

2019年温州一般公需科目《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模拟题

2019年温州一般公需科目《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2.知识产权的时间起点就是从科研成果正式发表和公布的时间,但有期限,就是当事人去世()周年以内权利是保全的。 A、三十 B、四十 C、五十 D、六十 3.()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A、2005年 B、2000年 C、1997年 D、1994年 4.专利申请时,如果审察员认为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不可能实现申请者所描述的结果而不给予授权,这体现了()。 A、技术性 B、实用性 C、创造性 D、新颖性 5.根据本讲,参加课题的研究策略不包括()。 A、量力而行 B、逐步击破 C、整体推进 D、有限目标 6.本讲认为,传阅保密文件一律采取()。 A、横向传递 B、纵向传递 C、登记方式 D、直传方式 7.本讲提到,高达()的终端安全事件是由于配置不当造成。 A、15% B、35% C、65% D、95% 8.本讲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本质特征是()。 A、反对垄断 B、带动创业 C、激励竞争 D、鼓励创新 9.本讲指出,以下不是促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是()。 A、互联网+教育 B、互联网+医 疗 C、互联网+文化 D、互联网+工 业 10.根据()的不同,实验可以分 为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分析实 验。 A、实验方式 B、实验在科研中 所起作用C、实验结果性质D、实验 场所 11.本讲认为,大数据的门槛包含 两个方面,首先是数量,其次是()。 A、实时性 B、复杂性 C、结构化 D、非结构化 12.2007年9月首届()在葡萄牙里 斯本召开。大会由作为欧盟轮值主席 国葡萄牙的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部 主办,由欧洲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研究 诚信办公室共同组织。 A、世界科研诚信大会 B、世界学术诚信大会 C、世界科研技术大会 D、诺贝尔颁奖大会 13.()是2001年7月15日发现 的网络蠕虫病毒,感染非常厉害,能 够将网络蠕虫、计算机病毒、木马程 序合为一体,控制你的计算机权限, 为所欲为。 A、求职信病毒 B、熊猫烧香病 毒 C、红色代码病毒 D、逻辑炸弹 14.本讲提到,()是创新的基础。 A、技术 B、资本 C、人才 D、知 识 15.知识产权保护中需要多方协 作,()除外。 A、普通老百姓 B、国家 C、单位 D、科研人员 17.世界知识产权日是每年的()。 A、4月23日 B、4月24日 C、4月25日 D、4月26日 18.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严肃 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中采用列举的方式将学术不端行为 细化为针对所有研究领域的()大类行 为。 A、3 B、5 C、7 D、9 19.美国公民没有以下哪个证件 ()。 A、护照 B、驾驶证 C、身份证 D、社会保障号 20.关于学术期刊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学术期刊要求刊发的都是第 一手资料B、学术期刊不要求原发 C、在选择期刊时没有固定的套 式 D、对论文的专业性没有限制 22.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其 遭遇的侵权程度()。 A、越大,越低 B、越大,越高 C、越小,越高 D、越大,不变 23.()是一项用来表述课题研究 进展及结果的报告形式。 A、开题报告 B、文献综述 C、课题报告 D、序论 25.1998年,()发布《电子出版 物管理暂行规定》。

知识管理制度通用

[ 蓝凌管理咨询报告之三] ****集团基于LKS4.0知识管理 实施推进制度 (建议稿) 目录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和策略 二、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和岗位主要职责 三、知识贡献管理 四、知识内容的推进管理 五、系统内知识的安全管理 六、知识管理的绩效考评 七、附则 附件1:知识需求贡献表(样表) 附件2:内部专家名单表(含专家背景调查表)附件3:常用资料需求表

附件4:定期检查的知识表 附件5:模块的权限分配 深圳市蓝凌管理咨询支持系统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高新区中区麻雀岭工业区7栋五楼A区 电话:(0755)26710066-1808、1708 传真:(0755)26710099 邮编:518057 ****集团知识管理制度(建议稿)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和策略 1.1目标 1.1.1****集团的知识管理目标,就是要把支持企业各方面工作的信息、知识管理起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降低工作成本。通过“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

当的人”,使集团全体员工掌握好企业知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1.1.2 较具体地, 要在这次知识管理的推动中,建立起集团的知识体系架构;整理出全集团各岗位工作所产生的知识、员工贡献的知识、员工所需求的知识、常用的知识、基础知识、专家知识、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总结等知识内容;确定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方式;通过工具平台、组织和制度逐步使知识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 1.2 策略 1.2.1 根据****集团业务和工作特点,进行知识管理信息化办公平台和知识管理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在专业咨询机构的指导下,分阶段稳步推进实施。 1.2.2 知识管理信息化办公平台选用蓝凌公司的LKS4.0系统。该系统以IBM/LOTUS 的DOMINO协作平台为基础,它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工作平台,可以满足****集团的知识管理需求。

完善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系统_王玉晶

完善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系统 王玉晶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指出了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分析了企业中进行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与不利因素,从建立知识共享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知识共享组织结构、营造知识共享文化、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提高企业知识共享程度,加强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体系 Abstract:Kno wledge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kno wledge management.This paper obtained from the kno 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has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and the special statu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and analyzed the barrier and th e disadvantage factor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enterprise.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the knowledge shar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built knowledge sharing structure,created a kno wledge sharing culture,and improved knowledge sharing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kno 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当今社会,企业竞争力已不局限于仅仅依赖其规模、信息和技术,而更注重其创新和应变能力。知识管理就是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以当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着力于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积累和创新,帮助人们共享信息,进而对扩大了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运营,最终通过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创新和应变能力的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而创新本身,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其实质就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它要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员工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所以知识共享一直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挥知识的效用,实现知识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是走向知识共享世界的先导。理解知识共享的内涵,分析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与不利因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对完善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知识共享的含义 关于知识共享的概念,由于标准、角度的不同,学者对知识共享的界定也有所不同。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对知识共享的认识应从知识共享的对象———知识 内容,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网络、会议及团队学习,知识共享的主体———个人、团队及组织这三个层面考虑。其中,人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文化是知识共享的背景,信息技术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工具。 2 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分析 2.1 技术应用障碍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如果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最终失之于形式,流于空泛。许多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很多员工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因此,薄弱的技术基础不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从而不能为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组织结构缺陷 传统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退或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员工之间没有超越命令以外的直接接触和交流,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多层管理结构森严,越级的知识传递几乎不可能实现;员工之间 27 RESEARCH ES I N LIBRARY SCIENCE  DOI:10.15941/https://www.doczj.com/doc/5a3132450.html, ki.issn1001-0424.2008.05.027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

安徽工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学校名称安徽工业大学 年级名称2013级 专业名称计算机信息管理 学生姓名莫琪 指导教师王琛 2015年5月10日

提纲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概念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 (二)知识管理的概念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 (一)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二)知识管理需要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 (三)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扬弃 (四)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三、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研究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主要区别 (二)信息管理活动主要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要素(三)信息管理强调信息的加工、保存和服务 四、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化 (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产物(二)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三)实行知识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

浅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内容摘要】通过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概念的比较分析,论述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与联系,阐述了知识管理在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的目标上的拓展、改进和深化。最后得出结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管理是信息科学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比较研究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概念 1、信息管理的概念。“信息管理”,这个术语自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提出以来,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关于魏管理”的概念,国外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尽管学者们对信息管理的内涵、外延以及发展阶段都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人们公认的信息管理概念可以总结如下:信息管理是个人、组织和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社会活动。既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人员、技术、信息;又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计划、控制、协调等。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广泛查阅,发现人们对信息管理的理解表现在以下五种不同含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队伍管理。 2、知识管理的概念。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在国内众说纷纭。在国外,奎达斯认为,知识管程,以满足现在或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效绩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丹利尔?奥利里认为,就唇降组织收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马斯认为,知识管理是—个系统的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而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从而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在国内,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层,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能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他指出。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最宽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