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

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

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
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

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

大致说来,20世纪初期,传统的学术形态仍有所衍流,而新型的唐诗观已然发端。属于前一类型的,如陈衍《石遗室诗话》及其《续编》、王kǎi@①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老人论诗册子》《王志论诗》及其选批的《唐诗选》(订补本)、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宋育仁《三唐诗品》、朱宝莹《诗式》、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及光明甫《论文诗说》(未刊稿)等,不仅多还承袭以往的诗话、诗品、笔记、选批、论诗诗等形式来解说和品评唐诗,在思想见解上也大抵未越出前人的樊篱,尽管具体论述中时有精义可参。但就在这个时候,某些新的观念已开始萌生。胡适于1915年发表《读白居易〈与元九书〉》和《读香山诗琐记》两文,以理想主义与实际主义(即写实主义)的分派来解说唐诗,称白居易为实际派领袖,上承杜甫《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诸作的创作倾向,而与并时的李绅、元稹等同气相求,开了引西方文论入唐诗研究的新风气。同年9月起,吴宓在《清华周刊》上连续载出其《余生随笔》,其中多则论及唐诗,他以唐宋诗之变迁为贵族派向平民派之转移,杜甫正当交接之会,乃“取贵族派之词华入以平民派之情理”,至白居易则已纯然平民派,这个观点不仅成为“五四”时期倡扬“平民文学”的先导,对后来的文学史家影响尤巨。至1922年,又有梁启超发表其讲演稿《情圣杜甫》,他把历来加于杜甫身上的“诗圣”徽号改作“情圣”,实际上反映着他不以“言志”、“载道”为依归,而认“诗为表情之具”(见《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附录二)的思想立场,在唐诗研究领域鲜明地树起了人本的旗帜。

经过世纪之初的酝酿和发动,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一批具有新观念和新形态的唐诗研究著作陆续产生。概述性的如费有容《唐诗研究》(大东书局1926)、许文玉《唐诗综论》(北京大学出版部1929)、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专题性的如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陆晶清《唐代女诗人》(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孙liáng@②工《唐代的劳动文艺》(上海东亚图书馆1932)、刘开荣《唐代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或从整体概括,或就局部开发,均能自出手眼,不囿于传统,其表述的系统性和论证的严密性亦迥异于前人的诗话、诗论。此外,对具体作家如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孟郊、韩愈、白居易、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罗隐、韦庄等,亦皆有年谱、评传、研究专著及论文问世,体现着进入现代学术领域的唐诗研究的初步业绩。

这个时期的学者中贡献较大且最具特色的,有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岑仲勉、钱钟书诸家。闻一多给唐代诗人及其作品作了大量考订工作,以此为凭藉来把握唐诗的发展流变,便有一个纵贯全局的眼光。他的《唐诗杂论》和后经其学生郑临川整理发表的《闻一多说唐诗》,皆为未完成的著述,却处处显示出文学史家的宏通视野,至今还给人以启迪;所选《唐诗大系》,亦能突破传统正变观的拘限,多从艺术性着眼,成为这个世纪以来第一部影响深远的唐诗选本。朱自清专门评论唐诗的著述并不多,但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对唐诗的题材、作法、体裁、流变、格律、声调等问题有较全面而中肯的解析,为阅读和批评唐诗指示了门径;所撰《经典常读》中力破固有的唐宋门户之见,主张从文学创新的角度来衡量宋诗变唐的利弊得失,使得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公案有了明确的方向,也给后来缪钺、钱钟书等有关唐宋诗风的异同比较提供了依据。陈寅恪和岑仲勉,则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来观照唐诗,所创“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将史学与诗学熔为一炉,不仅丰富了诗、史双方的研究资料,还广泛涉及唐代社会经济、政治、科举、宗教以及民族交往、国际交流与诗歌创作间的多重互动关系,展现出文学与人生诸方面纵横交错的复杂图景。至于钱钟书《谈艺录》一书系用传统笔记体裁写成(其中相当部分述及唐诗),虽不重理论建构,而每下一断语,必穷源竟委地引证中外古今文献资料,以期在互参互证中使问题得到生发,故被誉为文学上比较研究之典型。以上诸家各从不同的思路进入唐诗园地,他们的学

术成果对于整个20世纪古典文学学科皆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开始,唐诗研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兴起,推动了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有计划开展,一系列唐人别集、总集和研究资料的校点、诂笺、编年、集成被提上议事日程,作家传记、年谱、评论等撰著也获得了新的势头。像《唐人选唐诗》(十种)、《唐诗纪事》、《全唐诗》、《钱注杜诗》的校点行世,《文苑英华》、《万首唐人绝句》、《宋本杜工部集》的影印流布,研究资料汇编如《白居易卷》、《柳宗元卷》、《杜甫卷》(唐宋之部)的辑成,新著如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萧涤非《杜甫研究》(人民出版社1956)、傅庚生《杜甫诗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林庚《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詹yīng@③《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孙望《元次山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苏仲翔《白居易传论》(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褚斌杰(白居易评传》(作家出版社195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订补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钱钟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吴文治《柳宗元评传》(中华书局1962),皆足以代表这一时期的成果。唐诗的普及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各种选本、译诗、鉴赏指导与知识读物的盛行。这类读物中亦有层次较高、能达到雅俗共赏水平的,如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刘逸生《唐诗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1961)以及冯至等《杜甫诗选》(作家出版社1956)、陈贻xìn@④《王维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顾肇仓等《白居易诗选》(作家出版社1962),都能为学界人士提供参考。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还在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唯物史观的引导下,人们普遍关注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侧重从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角度来把握唐诗流变,并努力发掘作家创作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之间的种种关联。这一新的观念在当时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述,包括断代专史、专论如周祖zhuàn@⑤《隋唐五代文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王士菁《唐代诗歌》(人民出版社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唐诗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杨公骥《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里,都得到了鲜明的反映,而李白、杜甫、白居易诸大家一时成为研究的热门,更突出地表明了这层关系。但是,由于人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带有相当程度的庸俗社会学和形而上学的成份,如不适当地夸大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而忽略历史文化其他因素对文学的影响,片面宣扬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传统而贬抑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而导致研究视野的狭隘化和评判标准上的唯政治功利化,连带累及一些很有意义的学术争鸣如有关唐诗繁荣原因、“盛唐气象”、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等探讨。待到十年动乱期间,形而上学的倾向越演越烈,以至用“儒法斗争”来贯穿整个文学史,让每个作家按线站队,人为地扬李抑杜、褒柳贬韩,完全脱离了学术规范,造成思想上的极度混乱。

唐诗研究的再度繁荣,是70年代末以后的事。在这最近20来年间,思想的活跃、队伍的壮大、学会的组织、对外的开放,从各个方面推进研究工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动向。 其一是资料建设的加强。资料及其考辨,是科学工作的基础,理所当然地占据着新时期唐诗研究的首要位置,其成绩也最为显著。诗篇辑佚方面,继王重民于60年代辑成《补全唐诗》104首和《补全唐诗拾遗》127首,后有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收诗830首,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收诗1000余首,陈尚君《全唐诗续拾》60卷收诗4300余首,并经陈尚君统一整理、汇编为《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删繁订误,共得诗6300余首。诗集笺校方面,康金声等《王绩集编年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郭鹏《寒山诗注释》(长春出版社1995)、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2)、

陈铁民与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瞿蜕园与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陶敏等《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华忱之等《孟郊诗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瞿蜕园《刘禹锡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罗时进《丁卯集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等,都是具见功力的注本,而詹yīng@③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和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9),更带有结集的性质。诗人诗作考订方面,除单个作家的年谱、传记外,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及其《续编》(巴蜀书社1987)、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吴汝煜等《全唐诗人名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和《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吴在庆《唐五代文史丛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等,都是把考证工作放到唐代历史文献参合比较的大范围里展开而有新的创获,特别是傅璇琮主编并有全国20多位学者专家通力合作而成的《唐才子传校笺》一书(中华书局1987-1995),对唐代近400余诗人的生平事迹加以系统爬罗梳理,称得上集大成之作。其余如书目、版本研究方面,有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陈伯海与朱易安《唐诗书录》(齐鲁书社1988)、周采泉《杜集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郑庆笃等《杜集书目提要》(齐鲁书社1986)以及台湾学者罗联添《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论著集目》正续编(五南图书公司1996)等;研究资料集成方面,除中华书局续刊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李白、韩愈、李贺、李商隐数家外,另有傅璇琮等《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陈伯海等《唐诗论评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罗联添《隋唐五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等。

其二是研究领域的开拓。针对以往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几个大诗人身上的不足,新时期唐诗研究有了全方位的拓展。大家续有深入,甚至像初唐宫廷诗人、大历诗人群、晚唐诗人群以及其他过去不被人注目的“小家”,亦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对象正逐步由单个作家向综合性课题转移,且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其中综论唐诗的,有陈贻xìn@④《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房日晰《唐诗比较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邓仕梁《唐宋诗风》(台湾书店1998)等;集中考察一个时段的,有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傅绍良《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与《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吕正惠《元和诗人研究》(台北东吴大学中文所1983)、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等;分体论述的,有黄盛雄《唐人绝句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1987)、赵谦《唐七律艺术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孙琴安《唐代律诗探索》(西南交大出版社1998)、王锡九《唐代的七言古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张修容《中唐乐府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等;按题材及流派着眼的,有许总《唐诗体派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蔡石麟《晚唐社会诗研究》(台北复文出版社1986)、洪赞《唐代战争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冯艺超《唐诗中和亲主题研究》(台北天山出版社1994)、颜进雄《唐代游仙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王隆升《唐代登临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林香伶《唐代游侠诗歌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黄浴沂《唐代新乐府及其代表作品》(台北学海出版社1999)等;追索唐诗与社会历史文化各部门之间关系的,除漓江出版社1996年刊行的系列丛书《唐诗与舞蹈》(张明非)、《唐诗与庄园文化》(林继中)、《唐诗与音乐》(朱易安)、《唐诗与绘画》(陶文鹏)、《唐诗与科举》(陈飞)、《唐诗与道教》(黄世中)之外,尚有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吴相洲《唐代歌诗与诗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6)、萧丽华《唐代诗歌与禅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查屏球《唐学与唐诗》(商务印书馆2000)等,其中最热闹的话题还是唐诗与音乐、与佛教的关系;另外,有关唐诗接受史的研究亦已展开,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4)、黄炳辉《唐诗学史述论》(鹭江出版社1996)、蔡瑜《唐诗学探索》(台北里仁书局1997)、朱易安《唐诗学史论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黄奕珍《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乃至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989)、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等,皆已显示了初步的业绩。在这方方面面成果的基础上,遂有加以总结、提炼,以期对唐诗作一宏观、整体把握的需要,像刘开扬《唐诗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罗宗强《唐诗小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张步云《唐代诗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杨世明《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都是新形势下的史学专著,给唐诗发展流程勾画出更翔实也更精细的脉络;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则带有横向归纳的性质,就唐诗的质性、渊源、流变、体类、流派、法式及学术史诸问题进行概括,试图为新一代唐诗学的理论建构开辟途径。小编KTV点歌系统编辑https://www.doczj.com/doc/5e3107317.html,/谢谢

自学考试《唐诗研究》练习题及答案2017

自学考试《唐诗研究》练习题及答案2017 2017年自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不知道大家都准备得如何呢?以下是搜索整理的一份《唐诗研究》练习题,后附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唐代诗人大多数出身于_______。 2.盛唐_______画的兴起,使诗与画本质上趋于同步:重_______而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3._______倡导的诗文改革预示着初唐的结束和盛唐的开启。 4.李白的名篇多半作于_______前,与杜甫刚刚相反。 5.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中,《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的田园诗人是_______。 6.白居易等人效法杜甫“_______,无复依傍”的作法,写了不少讽谕诗。 7.最能见白居易诗歌“浅切”风貌的,是他的《_______》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 8.在体裁上,李商隐的_______,除杜甫外,唐诗人中无与伦比。 9.“香奁体”以《香奁集》得名,诗仿六朝_____,而范围有所扩大,代表作家为_______。 10.苏东坡诗评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是诗人_______的字。 11.前人的唐诗选本中,能收到雅俗共赏、家弦户诵效果的是孙洙的《_______》。 12.《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______。 13.王昌龄《出塞》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_______手法。 14.孟郊《游子吟》末句以“_______”比喻人类伟大的母爱。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唐诗浩繁,仅《全唐诗》所收作品即达( )。 A.二万余首 B.近四万首 C.近五万首 D.六万余首

唐诗研究-最全笔记

《唐诗研究》笔记 第一部分唐诗的繁荣 一、作品数量多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汇总了当时收集到的全部唐人诗篇,计二千二百余家,诗48900多首。 ?由于敦煌石窟的发掘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存唐诗总数约55000多首。 ?1982年7月,中华书局刊《全唐诗外编》。 二、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古调: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乐府、歌行;(无八言诗) 新声:律诗(七律、排律)、绝句。 ? 今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为古体诗。 ? 唐以后再无新的诗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说“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1)最早的四言诗出现于《诗经》 ? 唐以前三言诗、四言诗多出现在乐府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中,属民间诗歌。 ? 唐诗中三言诗不多,文人较少涉及,仅李贺的《苏小小墓》(也不是完全的三言诗)。 ? 杜甫不作四言诗。李白则创作了较多的四言诗,如《来日大难》、《上崔相百忧章》、《雪谗诗赠友人》等。李白曾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之以声调,俳优哉。” 2)西汉苏武、李陵是五言诗的始祖。(说法) 3)七言诗最早出现于乐府。 4)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 5)唐六言诗多写山水景色、离别远行及夫妇之情。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王维《田园乐》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冶,字季兰(女道士)《八至》

6)杂言诗较多存于乐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三、五、七言》等。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 有人认为词就是从杂言诗变化而来的,如白居易《忆江南》后成为词牌名。(说法) 三、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绮而不靡的贞观诗; ?言近旨远的梵志体; ?奠定近体声律的珠英学士; ?提倡风骨兴寄的四杰、陈子昂; ?胸襟开阔、气象豪迈的盛唐山水田园诗; ?侠气、豪情、立功、报国的盛唐边塞诗;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 ?“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 ?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 ?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吴中诗派; ?元清白俗、郊寒岛瘦; ?次韵相酬、杯酒光景的“元和体”; ?求新求变的韩孟诗派; ?韩昌黎以文为诗、以铺叙为诗、以议论为诗; ?幽艳晚香、唯美、悲剧、偏重近体的晚唐诗; ?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 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1)皇帝、大臣、宫女、道士、职业诗人、武将、平民、乐妓、小孩、甚至敌人都在作诗。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视诗人,无因人废诗之行为(如:骆宾王、上官婉儿等)。

浙江2020年7月自考唐诗研究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唐诗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422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出自杜甫《登高》诗。 2.张若虚的《______》,是典型的初唐体。 3.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看,______远承汉魏,李贺中学齐梁,白居易近学杜甫。 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是唐朝皇帝______的名句。 5.《代悲白头翁》的作者是______。 6.______写农村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作有《田家即事》、《田家杂兴》八首等。 7.“大历十才子”的“大历”是______的年号。 8.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主要有孟郊和______。 9.______所作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是总结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又一篇“诗史”。 10.宋人计有功编写的重要的唐诗著作是《______》。 11.佛教对唐诗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区别为三种情况:一是以______入诗,二是以禅趣 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12.元好问《论诗绝句》说:“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______。” 13.集中反映唐代行卷诗的面貌的,是宋代王安石所编辑的《______》。 14.“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出自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 15.在唐代优秀诗人中,李白终其一生都笃信道教,所以赢得了“______”的美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诗薮》的编者是( )。 A.胡震亨 B.洪迈 C.高木秉 D.胡应麟 2.“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自《调张籍》诗,作者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元稹 D.白居易 3.清代人注杜甫诗,名著颇多,其中《杜诗详注》的编注者是( )。 A.仇兆鳌 B.浦起龙 C.钱谦益 D.杨伦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 )。 A.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杜甫《登高》 D.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5.为人们提供“存想思神”的想象方法的是( )。 A.佛教 B.道教 C.儒家 D.游侠 6.唐代进士所试的诗作,一无例外,都是五言律诗,限定( )。 1

古文选一精讲12官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第十二节课官方笔记 目录 一、本章/教材结构图 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三、配套练习题 一、教材结构图 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唐五代部分】 (一)选择题 1.杜牧,字牧之。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诗、赋、古文俱工,诗歌成就最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尤有远神逸韵。有《樊川文集》。 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所作多抒发时代乱离、人生失意的感慨,还有大量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艺术上兼长各体,七律成就尤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旨趣幽深,耐人寻味。部分作品隐晦迷离,令人难以索解。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有《李义山诗集》。 3.《安定城楼》的典故 “贾生年少虚垂涕”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贾谊上书不被汉文帝采纳,隐喻自己应试不中。 “王粲春来更远游”,以王粲自比。 “欲回天地入扁舟”,暗用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的典故。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出自《庄子·秋水》,运用典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讽刺意味。

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有《温飞卿集》。《花间集》收其词六十六首。 5.秦韬玉,字中明,一作仲明。少工吟咏,“每作人必传诵”。其诗一部分构思新奇,略得李贺遗意;一部分倩丽侧艳,近于温庭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6.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工诗文,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写景咏物之作富情致,某些小诗讽刺尖刻。小品文成就较高,愤世嫉俗,内容有现实意义,讽刺辛辣,在盛行骈俪文风的晚唐时期独具特色。 1

唐诗研究

《唐诗研究》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与开设目的 本课程是自学考试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一个方面的延续和深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中考生了解了中国文学(包括唐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在本课程中,考生将着重学习唐诗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重要作家和作品以及唐诗研究的历史概况和具体成果。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无论在中国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考生对于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从唐诗对于后世的影响上,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或中国文化史上的其它有关问题。 二学习要求与学习方法 本课程要求考生在尽量多读多感受唐诗具体作品的基础面上,认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进一步主动收集资料,扩大接触,钻研问题,加深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切实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三学习范围与内容 1.唐诗的繁荣 唐诗繁荣的盛况 (1)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2)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3)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唐诗繁荣的原因 (1)古今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研究情况简介 (2)几点疑问 (3)结论 思考题:你认为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唐诗的分期 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 (1)严羽的“以时为体”说——五期论 (2)杨士弘的“音律正变”说——三期论 (3)高棅的“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四期论 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 (1)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 (2)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 对唐诗分期问题的再思考 思考题:四唐分期说是如何形成的?谈谈你对唐诗分期的设想 3.唐诗的流变 唐诗的准备阶段(618—712) (1)绮而不靡的贞观诗——唐五古之始

2017自学考试《唐诗研究》备考练习题

2017自学考试《唐诗研究》备考练习题 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以下是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学《唐诗研究》备考练习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唐王朝一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___________的思想统治政策。 2.白居易《与元九书》是写给他的朋友___________的。 3.清人陈衍等倡诗盛于“三元”之说,“三元”中的“中元”即指唐代___________时期,即韩愈、白居易时期。 4.初唐四杰中,王、杨工于___________,卢、骆则擅长___________。 5.从安史之乱前夕至大历初的十几年间,诗坛为___________的光芒所笼罩。 6.柳宗元现存的诗基本上都创作于遭受___________之后。 7.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看,孟郊乐府远承___________,古拙而又奇警。 8.多以___________诗体行苦吟,这是贾岛有别于其他韩孟诗派诗人的显著特色。 9.宋代人编集杜(甫)诗,有集注本、分类集注本、___________等。 10.唐代诗人中,排斥佛教最力而在诗歌中再现佛寺壁画艺术又用力最勤的是 ___________。 11.宋人王安石编的《唐百家诗选》,在唐诗选本中独具面目,受人关注,是因为它收入了大量应试举子的___________诗。 12.集毕生精力,注成李白、李贺两集及半部王维集的唐诗研究功臣名为___________。 13.“长吉苦心孤诣,独造,在杜、韩后卓然为一大家。惜其早逝,所存不多,然已独有千古”。其中“长吉”即诗人___________的字。 14.“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___________名称。 15.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推杜牧和___________。

出版专业实务笔记总结(背诵版)

出版专业实务 第一章信息检索 1.工具书 1.1字典、词典 1.1.1特点:(1)以条目为基本单位;(2)检索的专指性强;(3)解释简明、规范 1.1.2类型:(1)语文词典(2)专科词典(3)综合性词典 1.2百科全书 1.2.1 特点:概括性;完备性;权威性 1.2.2编排方式:按条头字顺编排(主流);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 1.2.3类型:地域性百科全书;专业性百科全书;综合性百科全书 1.3 类书、政书

(1)类书:类书是摘录、汇辑多种文献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是清朝康熙年间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 (2)政书:政书是中国古代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它广泛收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材料,分门别类地作系统编排,并详述各种制度的沿革。唐朝杜佑所编《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政书。政书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名称中一般有“通”字,一类为记述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为“会典”或“会要”。

2.排检方法 2.1概述: 字顺法、分类法、主题法、时序法、地序法 2.2常用排检方法: 汉语拼音字母法、笔画笔形法、部首法、四角号码法、中国图书分类法、四部分类法 3.计算机信息检索 3.1基本方法 (1)布尔逻辑检索:主要运算符有,逻辑“与”用and(或*)表示;逻辑“或”用or(或+)表示;逻辑“非”用not(或and not,but not,或—)表示。 布尔逻辑的运算的次序为:逻辑“非”→逻辑“与”→逻辑“或”,若有括号,则括号优先。 (2)短语检索:短语检索用(“”)括起表示,可检索出与引号内形式完全相同的短语。 (3)截词检索:截词检索是在检索标志中保留相同的部分,用相应的截词符代替可变化部分,检索中,计算机会将所有含有相同部分标志的记录全部检索出来。截词符多用“?”或“*”表示。 3.2搜索引擎 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谷歌: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搜索引擎 3.3技巧 (1)选择合适的检索词

2017年自学考试《唐诗研究》测试题

2017年自学考试《唐诗研究》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宋代人对唐诗分期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见于严羽的《____________》。 2.唐代重在抒情的诗体____________乃是从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3.韩愈《荐士》诗云:“国朝文章盛,____________始高蹈。” 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了“____________体”七言歌行的最高成就。 5.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看,孟郊远追汉魏,李贺中承____________,白居易近学杜甫。 6.李商隐的《____________》诗是唐诗中的一种新创造。 7.在体裁上,李商隐的____________足可继武杜甫。 8.李贺“瑰丽奇诡”乐府古体诗,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体”歌行。 9.晚唐诗人中,承袭白居易新乐府精神的,有____________等。 10.生前即写定诗集,创作数量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的是诗人____________。 11.苏子瞻评诗曰:“……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其中“子厚”是____________的字。 12.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宋时王维集有____________与蜀本两种,前者较可靠。 13.唐代诗僧中,有诗集流传至今的有____________等。 14.唐代优秀诗人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是____________。 15.首开“论诗绝句”这一诗论新形式的是____________。 16.“春蚕到死丝方尽”句中运用了南朝民歌的____________手法。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唐代诗人大多数出身于()。 A.世家贵胄 B.寒门庶族

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的认识-2019年文档

以宋代笔记为例看宋人对唐诗的认识 唐诗在我国文学史甚至是文化史上,都堪称是璀璨的明珠。 对处于唐代之后的宋人而言,面对如此耀眼的明珠,必然有自己 的体认和观点。本文拟以宋代笔记为研究范畴,就宋人对唐诗的 宏观认识做一浅探。 本文所谓笔记,即是指由撰著者随意记录而非刻意著作的文 字。所采宋代笔记,有三个来源: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第一 编十册,共49 种,第二编十册,共45 种;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 记丛刊39册,共60种,除去唐人所著的5 种以及与《全宋笔记》重复的20种,共35种;泰山出版社《中华野史?宋朝卷》三卷205 种,其中,除 去非宋朝人所著的7 种以及与前两者重复的76 种,共122 种。三者相加,共251 种。这251 种笔记,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极其丰富,其中论及唐诗的有50 余种,贯穿了两宋200 余年。重要的笔记著作,有欧阳修《笔说》、《欧阳文忠公试笔》、《归田录》、苏轼《东坡志林》、《仇池笔记》、《渔樵闲话录》等。研究宋人 对唐诗的接受,笔记资料自然是一座宝库,不可回避。其中有对唐诗作家、作品、流派的具体评点,也有对唐诗风貌的生动概括;有认真、刻意的分析,也有不经意的集体无意识的流露。 . 集体无意识的感性肯定 在宋代笔记中,有一种现象格外耐人寻味。即:唐诗被作为 评判诗人诗歌优劣的不二标准,人们往往喜欢自比或者将人比作唐人。 欧阳公顷谪滁州,一同年将赴阆卒,因访之,即席为一歌以送……其飘逸清远,皆白之品流也。一一文莹《湘山野录》 材料所及为同时代人对欧阳修作品的赞扬:飘逸清远,得李白神 韵。 翰林郑毅夫公,晚年诗笔飘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入

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诗研究试题

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诗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42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唐王朝一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___________的思想统治政策。 2.白居易《与元九书》是写给他的朋友___________的。 3.清人陈衍等倡诗盛于“三元”之说,“三元”中的“中元”即指唐代 ___________时期,即韩愈、白居易时期。 4.初唐四杰中,王、杨工于___________,卢、骆则擅长___________。 5.从安史之乱前夕至大历初的十几年间,诗坛为___________的光芒所笼罩。 6.柳宗元现存的诗基本上都创作于遭受___________之后。 7.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看,孟郊乐府远承___________,古拙而又奇警。 8.多以___________诗体行苦吟,这是贾岛有别于其他韩孟诗派诗人的显著特色。 9.宋代人编集杜(甫)诗,有集注本、分类集注本、___________等。 10.唐代诗人中,排斥佛教最力而在诗歌中再现佛寺壁画艺术又用力最勤的是 ___________。 11.宋人王安石编的《唐百家诗选》,在唐诗选本中独具面目,受人关注,是因为它收入了大量应试举子的___________诗。 12.集毕生精力,注成李白、李贺两集及半部王维集的唐诗研究功臣名为 ___________。 13.“长吉苦心孤诣,独造,在杜、韩后卓然为一大家。惜其早逝,所存不多,然已独有千古”。其中“长吉”即诗人___________的字。 14.“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___________名称。 15.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推杜牧和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按高木秉的唐诗分期法,四阶段中跨越年份最长的是( )。 A.初唐 B.盛唐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以下是“《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

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

汉语言文学自考唐诗研究试卷

唐诗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422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长安古意》的作者是______。 2.长庆体是以白居易、______为代表的一部分诗歌。 3.温李体中的温指的是温庭筠,李指的是______。 4.从文学史贡献上说,沈宋主要使得格律诗______,为盛唐诗歌之繁荣打开了通路。 5.“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6.陈子昂的诗论主要见于《______》。 7.“三吏”、“三别”是杜甫的著名作品,其中“三吏”包括《石壕吏》、《______》和《潼关吏》。 8.《唐百家诗选》的编者是______。 9.《箧中集》的编者是______。 10.《王右丞集》是______的作品集。 11.《刘宾客集》是______的作品集。 12.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______》和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三首描写音乐的著名诗篇。

13.唐代白话诗派的代表诗人是寒山、拾得、______。 14.在唐代诗人中,______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一位,这已成为古今学者的共识。 15.王昌龄的______诗堪与李白争雄,足称联璧。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诗别裁集》的编者是() A.洪迈 C.孙洙 D.沈德潜 2.《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是() A.陈振孙 B.高仲武 C.殷璠 D.计有功 3.《戏为六绝句》的作者是() A.陈子昂

古代文学笔记

先秦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2.简述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4.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5.简述《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7.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8.简要概括一下《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9.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10.结合作品简述《左传》的语言特色。 11.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2.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有什么影响? 1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15.简述《庄子》一书的文学成就。 16.试分析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17.简答《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18.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 19.《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比兴的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 20.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秦汉文学 3.简答《七发》对先秦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4.为什么说《子虚赋》、《上林赋》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5.简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 6.论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7.《史记》是怎样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 8.简述《史记》是怎样形成其雄深雅健的风格的。 9.论述《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简述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技巧。 13.结合作品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 1.鲁迅曾说过:“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请简述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的主要表现。

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这一时期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在这一时期孕育发展,请简略谈一下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简答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 5.简析曹植诗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 6.试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7.试分析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或简述建安风骨的内涵,答案同)9.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10.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试举例简要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14.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但有人认为其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你是怎么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请简要谈一下。 15.简述陶渊明诗的艺术特色。 16.陶渊明的诗歌以平淡自然见长,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作。请对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7.简要谈一下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20.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1.简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23.简述鲍照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 28.试论庾信前后期创作的不同及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29.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请简答其主要表现。 32.试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 2.简述佛教对唐文学的影响。 6.简述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的弊端所提出的文学理论及其意义。 7.简答“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特点及对唐诗的贡献。 9.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10.请结合作品简答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简答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12.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13.简述李白乐府诗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14.李白歌行可以说是盛唐艺术追求浪漫个性的典型代表之一,试简要论述一下李白歌行诗的特点。 15.简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简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原因 18.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19.试论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运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唐诗

运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唐诗 学号:200800906524 姓名:陆秋献班级:对外汉语五班 什么是量化分析?量化方法是数学方法的一种,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基本方法。用量化分析来研究唐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通过专业数据库而来计量唐诗的数量,当我们已知较为准确的唐诗数量和作者数量后,便进一步考察其在初、盛、中、晚各个时段的分布,由此见出唐诗创作发展变化之大势;考察其在北南两方各地域以及各时期的分布数量,由此见出唐诗创作中心之所在及其由北而南的演变情形;考察唐诗创作中的高产、多产、中产、低产作者数,由此见出不同层级的作者对唐诗繁荣各具什么贡献;考察各层级知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情形,由此见出唐诗创作全盛期及衰落期之所在;考察知名诗人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段的代群分布,由此见出各代群的内部构成、前后更迭、代群间隔及其嬗变规律。这样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分析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结论。 ?首先,就来说说通过已知较为准确的唐诗数量和作者数量后,便进一步考察其在初、盛、中、晚各个时段的分布,由此见出唐诗创作发展变化之大势。 表一唐代诗歌的发展态势 表一显示,从初唐到中唐,无论作者数还是诗作量,均呈明显的上升态势;中 唐与晚唐两大时段,作者数、诗作量则大体持平,而中唐略高。就前三时段作者数 和诗作量的增长速度看,初唐到盛唐,增长率分别为32%和122.5%;盛唐到中唐,

增长率分别为61.8%和140.3%。如果考虑到各时段时间长短的不平衡状况,如初唐 时近百年,而盛唐仅五十余年,以约占前者之半的时间而达到远超前者的数量,其 增长率就不是上述32%、122.5%所能限制的了。 在基本了解唐诗在几大时段发展情形的基础上,我们试着以创作主体的多寡为基准,考察其在北南两方各地域以及各时期的分布数量,由此见出唐诗创作中心之所在及其由北而南的演变情形。众所周知,创作主体在作品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创作主体又是以他所扎根的土壤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所以创作主体所生存的地域对其创作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所以南北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也势必会对创作主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唐代的诗人们自然也不例外的会受到这种影响。 在初唐与盛唐的时候,北方过着平静而有序的生活,同时北方又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正是生产诗人的好土壤,所以这个时期北方的诗人就会很多。到了中晚唐,安史之乱使得北方又陷入了战乱之中,从而造成了一是许多北方人的南迁,一是南方的开发。这种土壤所造就出来的诗人就不单单是北盛南衰的情形了。纵观唐代诗人,据陈尚君先生考证,京畿道有诗人226人,关内道有诗人6人,都畿道200人,河南道157人,河东道149人,河北道245人,山南东道77人,山南西道4人,关陇道27人,淮南道60人,江南东道404人,江南西道159人,剑南道66人,岭南道27人⑼。就诗人总体数量来说,北方要比南方多,但是在中晚唐,南方地区的诗人增长率远远要比北方高。这说明了唐代诗歌的创作群体是一个逐渐变迁的过程。总体观来,唐代诗歌创作群经历了一个这样的演变过程:初唐北方创作群一枝独秀→盛中唐南方创作群的兴起→晚唐南北创作群的合流。 考察各层级知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情形,由此见出唐诗创作全盛期及衰落期之所在 表二不同层级诗作者的时期分布

汉语言文学自考唐诗研究试卷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诗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7411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9 分) 1.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评初唐四杰,直称“________当时体”,足见其当时的影响。 2.“初唐体”指初唐的七言________,张若虚的《________》即其代表作。 3.初唐时期,正面提倡“兴寄”、“风骨”的诗人是________。 4.被郑振铎称为开、天时代“最富异国情调的诗人”是________。 5.唐代诗人________既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宗师。 6.李白因深得道教三昧而被誉为________。 7.“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是白居易________诗的特点之一。 8.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说可分三类:孟郊远承________,________中学齐梁,________近学 杜甫。 9.晚唐诗人________和盛唐诗人________、李白合称绝句三大家。 10.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唐末的韩亻屋为代表的诗称为________体。 11. 在历史上,作为学派的________ 和作为宗教的道教,带给中国诗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 术思维习惯。 12.著录唐人诗集的私家书目除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外,还有________的《直斋书录解 题》等。 13.《唐才子传》的作者是元代的________。 14.《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包括令狐楚的《________》。 15.在中外文化交流中,________ 拼音学的传入,对我音韵学和诗词格律学的发展有很大的 启发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明确提出划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的是( ) A.《沧浪诗话》 B. 《唐音癸签》 C. 《唐诗品汇》 2.继承“永明体”诗歌理论,提出“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声律主张的是( ) A.上官仪 B. 沈佺期、宋之问 C. 初唐四杰 3.初唐四杰的生活年代在( ) A.唐初 B. 七世纪上半期 C. 七世纪下半期 4.下列诗句中,摘自高适诗作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5.从现有史料看,一生没有到过边塞,却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传世的是( ) A.王昌龄 B. 岑参 C. 高适 6.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自己诗学理想的诗人是( ) A.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7.《李翰林集》的作者是( ) A.李白 B. 李益 C. 李贺

古文选一精讲9官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第九节课官方笔记 目录 一、本章/教材结构图 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三、配套练习题 一、教材结构图 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唐五代部分】 (一)选择题 1.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江宁、王龙标。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擅长七言绝句,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有《王昌龄集》。 2.乐府旧题《出塞》,其传统写法都是歌咏征戍之事。原作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王昌龄这首边塞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推许,明人李攀龙赞许其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俊逸。有《李太白全集》。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借饯别以咏怀,抒写受现实压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愁怀。 5.《将进酒》中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6.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反映了慷慨奋发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能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多种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擅长七言歌行,沉雄悲壮,激昂慷慨。有《高常侍集》。 7.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转向衰落时期,诗歌全面、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其诗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五古、七律的成就尤高,被后人评为“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

(二)主观题 一、泛读王昌龄《从军行》 (一)思想内容:通过描写西北边陲的寥廓景象,表达了守边将士不畏环境荒凉艰苦的豪情壮志,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 (二)艺术特色 ①篇幅虽小,但描绘的空间却非常阔大。 诗人依靠想象的力量,将东西相距数千里的青海与玉门关有机地整合在一幅画面中,显示了西北边陲的广漠无垠,以及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诗歌意境也因而显得壮阔雄浑。 ②用语注意色彩的调配。 “青海”、“雪山”色彩暗淡,“黄沙”、“金甲”色彩浓重,两者交相映衬,写出边塞的空旷、寂寥、荒寒,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二、精读王昌龄《出塞》【必背篇目】 描写雄伟的关塞、辉煌的征戍历史,表达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对英才良将的企盼和抗敌卫国的豪情。 (一)《出塞》互文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运用互文,“秦”“汉”二字,互文见义,穿越千年、概括古今,揭示了世代边境不宁、士卒万里戍边的历史事实。 ②互文见义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凝练,择取关塞的典型镜头,涵盖了过去与现在的边塞场景,沟通了荒凉景物与思乡情怀的联系。 (二)《出塞》最后两句典故的作用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龙城飞将”指西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以怀念李广,暗示朝廷用人不当,强烈希望有英才良将克敌制胜,卫国安边。 ②运用典故及“但使……不教”的呼应句式,使讽刺意味稍委婉,充分体现了王昌龄七绝内蘊丰富、饶有余味的特色。 三、精读李白《蜀道难》【必背篇目】 将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展开想象,描写蜀道艰险,也流露作者对唐王朝社会政治前景的关切和忧虑。 (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重复的作用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串连三个部分的线索,使全诗一气贯通; 2、这两句在诗中的三次重复,犹如乐曲主旋律,奠定了全诗雄放的基调。 (二)《蜀道难》艺术特点(写作手法、风格、效果) (1)将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糅合为一体的浪漫主义表现特点。 此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①依靠奇特的想象来形容蜀道的奇险无比; ②运用极度夸张的笔法写出蜀道山水的非凡气势; ③诡丽的神话传说为蜀道抹上苍凉迷离的色彩。 三方面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以超现实的形象表现诗人的现实情感。 (2)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 本文为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句式,长短参差,灵活多变。语言则有意打破匀称,多散漫舒展,但间或运用对偶,多用虚词,不避重复,具有爆发力和动荡美。

唐诗研究复习题

一、平仄、韵部 忆东山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绝句平仄四型: 仄起式A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A2(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B1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B2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平仄类型:注:斜体位置表示可平可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起式A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A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式B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2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的平仄类型: 仄起式A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A2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B1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2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的平仄类型: 仄起式A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A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B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平起式B2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二、典故 李白:1、“铁杵成针”故事;2、“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3、《酉阳杂俎》谓李白曾“三拟《文选》”现存李白集中有《拟恨赋》《明堂赋》《大猎赋》明显是对六朝辞赋的拟作 董大:盛唐之时,汉地崇尚胡风。中原流行西域乐舞。琴师董庭兰生计日艰,中年改行,到西域学习音乐。高适的《别董大》意在慰勉这位音乐家:不必气馁,不必犹疑,你既然能成为传统音乐的大师,一定也能学成西域音乐,收获更多的知音! 罗隐《赠妓云英》: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锺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锺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见《鉴诫录》。转引自《唐人轶事汇编》。 卢藏用《陈氏别传》:“子昂貌寝寡援”(陈子昂)貌柔野(猥琐),少威仪,而占对慷慨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蔡家亲,羊祜是蔡邕的外孙,与蔡邕孙蔡袭是姑表兄弟。羊祜将爵禄封邑转给蔡袭。 岑参《沣头送蒋侯》中“徒开蒋生径,尔去谁相携”中所包含的典故。蒋生径: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文选》李善注引东汉赵岐《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 请指出常建《送李十一尉临溪》中“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中所包含的典故。神仙尉:《汉书》卷六十七《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穀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中略)至元始中,王莽颛政,(梅)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 孟浩然《万山潭》“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的典故。“游女”典故:《文选》郭璞《江赋》:感交甫之丧佩。唐李善注引《韩诗内传》: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刘向《列仙传》:“郑交甫常游汉江,见二女,皆丽服华装,佩两明珠,大如鸡

唐诗研究笔记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1、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 3、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4、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 5、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6、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意胜。 7、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代的诗类。 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 (1)出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2)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耻于因人成事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而是重视进士科的拼搏甚至于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 (3)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唐人重视实际知识重视经世致用。 (4)在伦理观、君臣观、门第观、尊卑观、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较其它时代开放。 9、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2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4)唐诗在有关题材中不自觉地反映出观念变革使后进诗者从唐诗中突出地感到唐从的思想空前活跃。(5)唐诗把唐人精神领域里的正与反、是与非、利与害、廉与贪、进与退、出世与入世、勇敢与怯懦、庄严与滑稽、崇尚与卑下一一展示出来。( 6)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7)唐诗反映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时社会生活有关。( 8)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1)唐代那样式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2)许多讲坛人把自然美作为生活中一种美好因素加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