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焦离子束技术

聚焦离子束技术

第四章

聚焦离子束技术(FIB)

本章主要内容

4.1 FIB系统介绍

41FIB

4.2 FIB-SEM构造及工作原理

4.3 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4.4 FIB主要功能及应用

参考书:顾文琪等,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顾文琪等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1FIB 4.1 FIB

系统介绍 (Focused Ion beam FIB)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的

系统是利用电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显微加工仪器。通过荷能离子轰击材料表面实现材料的剥离沉积轰击材料表面,实现材料的剥离、沉积、注入和改性。

目前商用系统的离子束为液相金属离子源(Liquid Metal Ion Source,LMIS) 金属材质为镓(Gallium, Ga),因为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气压、及良好的抗氧化力。

即离子束+Zeiss Auriga FIB Zeiss Auriga FIB--SEM system 现代先进FIB 系统为双束,即离子束+ 电子束(FIB+SEM )的系统。在SEM 微观成像实时观察下,用离子束进行微加工g y

加工。

FIB技术发展史

FIB加工系统的发展与点离子源的开发密切相关

系展

1950s:Mueller发明气体场发射离子源(GFIS);

1970s:GFIS应用到聚焦离子显微镜(FIM);

1974-75:J. Orloff 和L.W.Swanson分别将GFIS应用于FIB。此时的(p)

GFIS束流低(10pA),分辨率约50纳米;

1974: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V.E.Krohn 和G.R.Ringo发现在电场作用下毛细管管口的液态镓变形为锥形,并发射出Ga+离子束;

1978:美国加州休斯研究所的R.L.Seliger等人建立了第一台Ga+液态金属离子源的FIB系统,束斑直径100nm,束流密度1.5A/cm2,亮度达62

3.3x10A/(cm.sr),束能量57keV;

1980s:商品型FIB投入市场,成为新器件研制、微区分析、MEMS制作的重要手段;

1980s-90s:开发出SEM-FIB双束、FIB多束、全真空FIB联机系统。

FIB系统分类

按用途:

按用途

FIB曝光系统

按离子能量:

高能FIB系统(<100keV)

中能FIB系统(10100keV)

按结构组成:

单束单光柱FIB系统

FIB注入系统

FIB刻蚀系统

中能FIB系统(10-100keV)

低能FIB系统(<10keV)

双束单光柱FIB系统

双束双光柱FIB系统

FIB沉积系统

FIB电路、掩模修

整系统

多束多光柱FIB系统

全真空FIB联机系统

SIM成像分析系统

4.2 FIB-SEM构造及工作原理42FIB SEM

构造

FIB Column

离子源

离子源是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心脏依据发由于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离子源是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心脏,依据发展过程分为:

双等离子体离子源由于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汽压以及良好的抗氧化力,因而液态金属离子源中的金 液态金属离子源 气态场发射离子源

属材料多为镓(Ga)

真正的聚焦离子束始于液态金属离子源的出现,液态金属离子源产生的离子具有高亮度、极小的源尺寸等一系列优点使之成为目前所有聚焦离源尺寸等系列优点,使之成为目前所有聚焦离子束系统的离子源。液态金属离子源是利用液态金属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场致离子发射所形成的离子源。液态金属离子源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已有用Ga ,In ,Al 等金属作为发射材料的单质液态离子源,也有包含高熔点的Be ,B ,Si 高液态蒸汽压的P ,Zn ,As 等掺杂元素的共晶合金液态离子源。

工作原理

在离子柱顶端外加电场(Suppressor)于液态金属离子源,可使液态金属形成细小尖端再加上负电场(

细小尖端,再加上负电场(Extractor)牵引尖端的金属,从而导出离子束。

然后通过静电透镜聚焦,经过连串 然后通过静电透镜聚焦经过一连串可变化孔径(Automatic Variable Aperture,A V A)可决定离子束的大小,p

而后通过八极偏转装置及物镜将离子束聚焦在样品上并扫描。

离子束轰击样品,产生的二次电子和离子被收集并成像或利用物理碰撞来实现切割或研磨。

4.3 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43

聚焦离子束产生的正性聚焦离

子束具有5-150keV的能量,其束

斑直径为几纳米到几微米,束流

为几皮安到几十纳安。这样的离

为几皮安到几十纳安这样的

子束入射到固体材料表面时,离

子与固体材料的原子核和电子相

互作用,可产生各种物理化学现

互作用可产生各种物理化学现

象。

(1)入射离子注入。

(1)入射离子注入

入射离子在与材料中的电子和原子

的不断碰撞中,逐渐丧失能量并被固

体材料中的电子所中和,最后镶嵌到

固体材料中。镶嵌到固体材料中的原

子改变了固体材料的性质,这种现象

叫注入

(2)入射离子引起的反弹注入。入射离子把能量和动量传递给固体

表面或表层原子,是后者进入表层或表面或表层原子是后者进入表层或表层深处。

(3)入射离子背散射。

入射离子通过与固体材料中的原子发生弹性碰撞,被反射出来,称作背散射离子。某些离子也可能经历定散射离子。某些离子也可能经历一定的能量损失。

(4)二次离子发射。

在入射离子轰击下,固体表面的原子、分子、分子碎片、分子团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些二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些次离子可直接引入质谱仪,对被轰击表面成分进行分析。

(5)二次电子、光子发射。

入射离子轰击固体材料表面,与表面层的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入射离的发生非射离子的一部分能量转移到被撞原子上,产生二次电子、X射线等,同时材料中的原子被激发、电离产生可见光、中的原子被激发电离产生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等。。

(6)材料溅射。

(6)材料溅射

在入射离子在与固体材料中原子发生碰撞时,将能量传递给固体材料中的原子,如果传递的能量足以使原子的原子如果传递的能量足以使原子从固体材料表面分离出去,该原子就被弹射出材料表面,形成中性原子溅射。被溅射还有分子、分子碎片、分射被溅射还有分子分子碎片分子团。

(7)辐射损伤。

指入射离子轰击表层材料造成的材料晶格损失或晶态转化。

(8)化学变化

(8)化学变化。

由于入射离子与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核和电子的作用,造成材料组分变化或化学键变化。离子曝光就是利用了这种化学变化。

(9)材料加热。

(9)材料加热

具有高能量的离子轰击固体表面使材料加热,热量自离子入射点向周围扩散。

扩散

离子束、电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比较离子束电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比较

入射电子轰击样品产生的物理信号思考问题?请总结

1.4 聚焦离子束的主要功能及应用

14聚焦离子束的主要功能及应用(1)离子注入:

入射离子在与材料中的电子和原子的不断碰撞中逐渐丧失能量,并与材

料中的电子结合形成原子,镶嵌到固体材料中,从而改变固体材料的性能。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掺杂和材料的改性。

能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的掺杂和材料的改性

FIB离子注入优缺点:

?无需掩模和感光胶层,简化工艺,减少

污染,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成品率;

?对离子种类、电荷、能量等进行精确控

制;

?FIB离子注入与分子束外延结合,可以实

现三维掺杂结构器件制作;

FIB离子注入生产率低;

离子源长为合金源,稳定性差;

离子注入系统结构复杂其运行和工

FIB离子注入系统结构复杂,其运行和工

艺操作相对难。

(2)离子溅射:

聚焦离子束轰击材料表面,能够将固体材料的原子溅射出表面,是FIB 最重要的应用,应用于微细铣削和高精度表面刻蚀加工。

最重要的应用应用于微细铣削和高精度表面刻蚀加工

FIB辅助气体刻蚀(GAE)

在FIB溅射刻蚀区通入某些反

应气体,如Cl

2、I

2

、Br2、XeF

2

等,能提高溅射产额。少量反应气体的注入可以改变靶材表面的束缚能,或者反应气体直面的束缚能或者反应气体接与靶材表面起化学反应。此

外,气体注入也减少再沉积。

集成电路器件剖面制作

利用FIB 溅射刻蚀或辅助气体溅射刻蚀可以方便地制作集成电路的剖面,用来分析失效电路的设计错误或制造缺陷,分析电路制造中低成品率的原因,以及研究和改进对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TEM试样制备

铣削阶梯法:在观察区两侧铣削出两个方向相反的阶梯槽,中间留出极薄的TEM试样。在工件上首先刻蚀出定位标记,然后用离子束扫描来,

定位标记来确定铣削区域,可以是自动或手动完成。

16电子束的聚焦

实验十六 电子束的聚焦 实验目的 1.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聚焦规律 2.进一步了解电子束线管的结构和聚焦原理. 3.掌握测量电子荷质比的一种方法. 仪器与用具 EBe-1型电子束实验仪,万用电表、直流电源等. 实验原理 1.电场聚焦 电子枪的作用是产生电流密度很高,截面很小的电子束,并能使电子束到达荧光屏上的各个地方.其结构如图16-1所示.各电极均做成圆筒形,ff 为加热灯丝,K 为旁热式氧化阴极.在灯丝的烘烤下,温度约升到1100K 时,氧化物中自由电子获得较大的热动能而逸出表面,成为速度很小的游离态电子. 栅极的电位低于阴极,形成阻滞电场.调节栅极电位可以改变进入阳极区电子数目,从而调节光斑的亮度.第一阳极A1和第三阳极A3称加速极,其作用是使电子向阳极区运动.第二阳极A2称聚焦阳极,其电压值主要影响亮点的大小.电子枪内非均匀电场分布,可以将阳极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游离态电子,非常成功地在屏上聚成一点,这是成像清晰 的重要保证.若U A1K =U A3K >U A2K ,如图16-2所示,图中实线是电力线,可利用它定性地分析电子在电子枪内的运动.在GA1之间的非均匀场的作用下,电子受到的电场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力:一个沿轴向,使电子加速;另一垂直轴线,这个力使电子向轴靠拢.由于此间电子速度很小,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将分散在相当范围的游离态电子会聚到一点上,然后继续向前运动,而且又发散开来.电子在阳极区的非均匀场的作用下,按前面的方法对场的作用分解.可以看出,电子速度大时,径向力使电子“发散”(在A1、A3附近);速度较小时,径向力使电子“会 聚”.这样就使得“会 聚”作用比“发散” 作用的时间长,两种 作用的总效果使电子 会聚,并且离轴越远, 这种作用越强,这就 为将所有的电子会聚 到一点提供了可 能.实验和理论都证 明:不管亮度如何, 聚焦的条件是 G= UA 1K /U A2K =常 数 (16-1) 图16-1 若U A1K >U A2K ,则G >1, 称为正向聚焦;若U A1K <U A2K ,则G <1,称反 向聚焦.由于光斑的亮度是由电子的速度及荧光屏上的单位面积的电子数决定,而反向聚焦速度比较小,因此光斑较暗. 2.磁场聚焦 磁场也可以使电子束线聚焦.把示波管放在螺旋管磁场中,将示波管的第一阳极、第二阳极、第三阳极、偏转板都联在一起,使得电子进入第一阳板后在等电位空间中运动.由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速度很小,可以认为电子的轴向速度是一样的,其大小由阳极电压U AK 来决定,即 电子的径向速度⊥V 是不一样的,电子进入磁场后受到洛仑兹力B eV F ⊥=(B 为磁感应强度)

实验十四电子束线的电聚焦与磁聚焦6页

实验十四 电子束线的电聚焦与磁聚焦 实验目的 1.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聚焦的规律。 2.了解电子束线管的结构和原理。 3.掌握测量电子荷质比的一种方法。 实验仪器 SJ —SS —2型电子束实验仪。 实验原理 1.电聚焦原理 从示波管阴极发射的电子在 第一阳极A 1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先会聚于控制栅孔附近一点(图4-18-1中O 点),往后,电子束又散射开来。为了在示波管荧光 屏上得到一个又亮又小的光点,必须把散射开来的电子束会聚起来,与光学透镜对光束的聚焦作用相似,由第一阳极A 1和第二阳极A 2组成电聚焦系统。A 1、A 2是两个相邻的同轴圆筒,在A 1、A 2上分 别加上不同的电压V 1、V 2,当V 1>V 2时,在A 1、A 2之间形成一非均匀电场,电场分布情况如图4-18-2所示,电场对Z 轴是对称分布的。 电子束中某个散离轴线的电子沿轨迹S 进入聚焦电场,图4-18-3画出了这个电子的运动轨迹。 在电场的前半区,这个电子受到与电力线相切方向的作用力F 。F 可分解为垂直指向轴线的分力F r 与平行于轴线的分力F Z 。F r 的作 用使电子向轴线靠拢,F Z 的作用使电子沿Z 轴得到加速度。电子到 达电场后半区时,受到的作用力F ’ 可分解为相应的F ’r 和F ’Z 两个分

量。F ’z 分力仍使电子沿Z 轴方向加速,而F ’r 分力却使电子离开轴线。但因为在整个电场区域里电子都受到同方向的沿Z 轴的作用力(F Z 和F ’Z ),由于在后半区的轴向速度比在前半区的大得多。因此,在后半区电子受F ’r 的作用时间短得多。这样,电子在前半区受到的拉向轴线的作用大于在后半区受到离开轴线的作用,因此总效果是使电子向轴线靠拢,最后会聚到轴上某一点。调节阳极A 1和A 2的电压可以改变电极间的电场分布,使电子 束的会聚点正好与荧光屏重合,这样就实现了电聚焦。 2.磁聚焦原理 将示波管的第一阳极A 1,第二阳极A 2,水平,垂直偏转板全连在一起, 相对于阴极板加一电压V A ,这样电子一进入A 1后,就在零电场中作匀速运 动,这时来自交叉点(图4-18-1中O 点)的发散的电子束将不再会聚,而在荧光屏上形成一个面积很大的光斑。下面介绍用磁聚焦的方法使电子 束聚焦的原理。 在示波管外套一载流长螺线管,在Z 轴方向即产生一均匀磁场B ,电子离开电子束交叉点进入第一阳极A 1后,即在一均匀磁场B (电场为零) 中运动,如图4-18-4所示。v 可分解为平行B 的分量v ∥和垂直于B 的 分量v ⊥,磁场对v ∥分量没有作用力,v ∥分量使电子沿B 方向作匀速直线运 动;V ⊥分量受洛仑兹力的作用,使电子绕B 轴作匀速圆周运动。因此,电 子的合成运动轨道是螺旋线(见图4-18-4),螺旋线的半径为 eB m R ⊥=ν (4-18-1) 式中m 是电子的质量,e 是电子的电荷量。 电子作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eB m v R T ππ22==⊥ (4-18-2) 从(4-18-2)式看出,T 与v ⊥无关,即在同一磁场下,不同速度的电子 绕圆一周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只不过速度大的电子绕的圆周大,速度小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第三章医用重离子加速器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重离子束主要应用于重离子束治癌,而提供的放射性核素以在核医学方面的应用为主。重离子束治癌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而放射性核素在核医学方面的应用大都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合作、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参与的甘肃省科技重大项目——“重离子束辐射治疗癌症的关系就是开发研究”,于2006年12月开始临床研究。到目前,已应用重离子束放射治疗浅表肿瘤受试者127名,效果显著,绝大部分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治

疗后病人的随访率达96%以上,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4个有能力进行重离子治癌临床研究的国家。 第一节重离子治癌原理 一、概述 重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殊机理使得它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一系列明显的优点:重离子束治疗精度高达(毫米量级);剂量相对集中,照射治疗时间短,疗效高;对肿瘤周围健康组织损伤小;重离子束治疗能做到实时监测,便于控制辐照位置和剂量。 以上优点使得重离子束的治疗作用可

以与手术刀媲美,达到普通电离辐照(此处普通电离辐照指x、r及电子束)治疗难以实现的疗效,因而重离子束被称为是21世纪最理想的放射治疗用射线。也正是由于重离子束在放射治疗中的上述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医用重离子束加速器的研制,或利用已有的重离子加速器进行治癌装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这使得重离子治癌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重离子治癌的科学依据和优势 放射治疗的主要原则就是给予肿瘤尽

可能大的辐射剂量,将癌细胞杀死,同时又尽可能地保护肿瘤周围和辐射通道上的正常组织使其少受损伤。由于普通电离辐照对剂量深度分布均呈指数衰减或略微上升而后衰减的特征,使治疗受到很大限制;而重离子束以其独特的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性质,在放射治疗上独具优势。 (一)重离子束的物理特性 1.特殊的深度剂量分布 荷电重离子贯穿靶物质时主要是通过与靶原子核外电子的碰撞损失其能量,随离子能量的降低,这种碰撞的概率增大。因此,离子在接近其射程末端时损失其大部分初始动能,形成一个高剂量的能量损

聚焦离子束技术

第四章 聚焦离子束技术(FIB)

本章主要内容 4.1 FIB系统介绍 41FIB 4.2 FIB-SEM构造及工作原理 4.3 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4.4 FIB主要功能及应用 参考书:顾文琪等,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书:顾文琪等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1FIB 4.1 FIB 系统介绍 (Focused Ion beam FIB)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FIB)的 系统是利用电透镜将离子束聚焦成非常小尺寸的显微加工仪器。通过荷能离子轰击材料表面实现材料的剥离沉积轰击材料表面,实现材料的剥离、沉积、注入和改性。 目前商用系统的离子束为液相金属离子源(Liquid Metal Ion Source,LMIS) 金属材质为镓(Gallium, Ga),因为镓元素具有低熔点、低蒸气压、及良好的抗氧化力。 即离子束+Zeiss Auriga FIB Zeiss Auriga FIB--SEM system 现代先进FIB 系统为双束,即离子束+ 电子束(FIB+SEM )的系统。在SEM 微观成像实时观察下,用离子束进行微加工g y 加工。

FIB技术发展史 FIB加工系统的发展与点离子源的开发密切相关 系展 1950s:Mueller发明气体场发射离子源(GFIS); 1970s:GFIS应用到聚焦离子显微镜(FIM); 1974-75:J. Orloff 和L.W.Swanson分别将GFIS应用于FIB。此时的(p) GFIS束流低(10pA),分辨率约50纳米; 1974: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V.E.Krohn 和G.R.Ringo发现在电场作用下毛细管管口的液态镓变形为锥形,并发射出Ga+离子束; 1978:美国加州休斯研究所的R.L.Seliger等人建立了第一台Ga+液态金属离子源的FIB系统,束斑直径100nm,束流密度1.5A/cm2,亮度达62 3.3x10A/(cm.sr),束能量57keV; 1980s:商品型FIB投入市场,成为新器件研制、微区分析、MEMS制作的重要手段; 1980s-90s:开发出SEM-FIB双束、FIB多束、全真空FIB联机系统。

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现象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 1、示波管的结构 示波管又称为阴极射线管,其密封在高真空的玻璃壳之中,它的构造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端为荧光屏,(S,其用来将电子束的动能变为光),中间为偏转系统(Y:垂直偏转板,X:水平偏转板),后端为电子枪(K:阴极,G:栅极,A1:聚焦阳极,A2:第二阳极,A3:前加速阳极)。灯丝H用6.3V交流供电,其作用是将阴极加热,使阴极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的作用而加速。 2、电聚焦原理 电子射线束的聚焦是电子束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示波管中,阴极被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产生的正电场作用而加速运动,同时又受栅极产生的负电场作用只有一部分电子能够通过栅极小孔而飞向阳极。栅极G的电压一般要比阴极K的电压低20~100V,由阴极发射电子,受到栅极与阴极间减速电场的作用,初速度小的电子被阻挡,而那些初速度大的电子可以通过栅极射向荧光屏。所以调节栅极电压的高低可以控制射向荧光屏的电子数,从而控制荧光屏上的辉度。当栅极上的电压负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使电子射线截止,辉度为0。 加速电极的电压比阴极电位高几百伏至上千伏。前加速阳极,聚焦阳极和第二阳极是由同轴的金属圆筒组成。由于各电极上的电压不同,在它们之间形成了弯曲的等势面、电场线。这样就使电子束的路径发生弯曲,这类似光线通过透镜那样产生了会聚和发散,这种电器组合称为电子透镜。改变电极间的电压分布,可以改变等势面的弯曲程度,从而达到电子束的聚焦。 3、电偏转原理

图2 在示波管中,电子从被加热的阴极K 逸出后,由于受到阳极电场的加速作用,使电子获得沿示波管轴向的动能。令Z 轴沿示波管的管轴方向从灯丝位置指向荧光屏;同时,从荧光屏上看,令X 轴为水平方向向右,Y 轴为垂直方向向上。假定电子从阴极逸出是初速度忽略不计,则电子经过电势差为U 的空间后,电场力做的功eU 应等于电子获得的动能 2m 2 1 v eU = (1) 显然,电子沿Z 轴运动的速度v z 与第二阳极A 2的电压U 2的平方根成正比,即 22v U m e z = (2) 若在电子运动的垂直方向加一横向电场,电子在该电场作用下将发生横向偏转,如图2所示。 若偏转板板长为l 、偏转板末端到屏的距离为L 、偏转电极间距离为d 、轴向加速电压(即第二阳极A 2电压)为U 2,横向偏转电压为U d ,则荧光屏上光点的横向偏转量D 由下式给出: d l U U L D d 2) 2l (2+ = (3) 由式(3)可知,当U 2不变时,偏转量 D 随U d 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所以,根 据屏上光点位移与偏转电压的线性关系, 可以将示波管做成测量电压的工具。若 改变加速电压U 2,适当调节U 1到最佳 聚焦,可以测定D-U d 直线随U 2改变而 使斜率改变的情况。 4、磁偏转原理 电子通过A 2后,若在垂直Z 轴的X 方向外加一个均匀磁场,那么以速度v 飞越子电子在Y 方向上也会发生偏转,如图所示。 由于电子受洛伦兹力F=eBv 作用,F 的大小不变,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因此电子在F 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就是向心力,即有eBv=mv 2/R ,所以 eB R z mv = (4) 电子离开磁场后将沿圆切线方向飞出,直射到达荧光屏。在偏转角φ较小的情况下,近似的有

Zeiss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操作手册

Zeiss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操作手册 目录: 1 系统得组成 系统组成及光路示意图 实物照片说明 2 系统得使用 2、1 开机顺序 2、2 软件得快速使用说明 2、3 显微镜得触摸屏控制 2、4 关机顺序 3 系统得维护 1 系统得组成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主要由:电动荧光显微镜、扫描检测单元、激光器、电脑工作站及各相关附件组成。 系统组成及光路示意图: 电脑工作站 激光器 电动荧光显微镜扫描检测单元 实物照片说明: 电动荧光显微镜 扫描检测单元 CO2 培养系统控制器 激光器 电脑工作站 2 系统得使用 2、1 开机顺序 (1)打开稳压电源(绿色按钮) 等待2 分钟(电压稳定)后,再开其它开关 (2)主开关[ MAIN SWITCH ]“ON” 电脑系统[ SYSTEMS/PC ]“ON” 扫描硬件系统[ PONENTS ]“ON” (3)打开[ 电动显微镜开关] 打开[ 荧光灯开关] (注:具有5 档光强调节旋钮) (4)Ar 离子激光器主开关“ON” 顺时针旋转钥匙至“—” 预热等待约15分钟, 将激光器[ 扳钮] 由“Standby”扳至 “Laser run”状态,即可正常使用 (5)打开[ 电脑开关],进入操作系统

注:键盘上也具有[ 电脑开关] 2、2 软件得快速使用说明 (1)电脑开机进入操作系统界面后,双击桌面共聚焦软件ZEN 图标 (2)进入ZEN 界面,弹出对话框: “Start System”——初始化整个系统,用于激光扫描取图、 分析等。 “Image Processing”——不启动共聚焦扫描硬件,用于已 存图像数据得处理、分析。 (3)软件界面: 1 功能界面切换:扫描取图(Acquisition)、图像处理(Processing)、维护(Maintain) (注:Maintain仅供Zeiss专业工程师使用) 2 动作按钮; 3 工具组(多维扫描控制); 4 工具详细界面; 5 状态栏; 6 视窗切换按钮; 7 图像切换按钮;8 图像浏览/预扫描窗口;9 文档浏览/处理区域;10 视窗中图像处理模块 动作按钮: Single ——扫描单张图片、并在图像预览窗口显示。 Start ——开始扫描单张图片或一个实验流程(1组图片,如XYZ、XYT 等)。 Stop ——暂停/结束扫描。 New ——建立一个新图像扫描窗口/文档。 激光连接状况检查 眼睛观察/相机/共聚焦LSM 光路切换(ZEN软件界面右上角): Ocular ——通过观察筒用眼睛观察。(激光安全保护装置自动阻断激光、保护眼睛。) Camera ——光路切换至相机。 LSM ——共聚焦扫描成像光路。 显微镜设置: “Ocular”——> “Light Path”——> 点击物镜图标,选择物镜——> 样品聚焦。 透射光控制(Transmitted Light Control) 反射光光闸控制(Reflected Light Shutter) 荧光激发块选择(Reflector) 共聚焦LSM 扫描设置 点击“LSM”(ZEN软件界面右上角),系统切换至共聚焦扫描光路: 光路设置: Smart Setup ——自动预设光路 选取“荧光探针”、“颜色”、扫描方法, 应用“Apply”。 (注:Fastest 为最快速扫描,多条激光谱线同时扫 描。Best signal 为最佳信号扫描,多条激光谱线顺 序扫描。Best promise 为兼顾速度与信号得折

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实验(2) 实验名称: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 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座位号: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定量分析电子束在匀强电场作用下的偏转情况和在均匀磁场作用下的偏转情况。 3、学会规范使用数字多用表。 4、学会磁聚焦法测量电子比荷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EB—Ⅲ电子束实验仪、直流稳压电源30V,2A、数字多用表。 三、实验原理: 1、示波管的结构 示波管又称为阴极射线管,其密封在高真空的玻璃壳之中,它的构造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端为荧光屏,(S,其用来将电子束的动能变为光),中间为偏转系统(Y:垂直偏转板,X:水平偏转板),后端为电子枪(K:阴极,G:栅极,A1:聚焦阳极,A2:第二阳极,A3:前加速阳极)。灯丝H用交流供电,其作用是将阴极加热,使阴极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的作用而加速。 2、电聚焦原理 电子射线束的聚焦是电子束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示波管中,阴极被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产生的正电场作用而加速运动,同时又受栅极产生的负电场作用只有一部分电子能够通过栅极小孔而飞向阳极。栅极G的电压一般要比阴极K 的电压低20~100V,由阴极发射电子,受到栅极与阴极间减速电场的作用,初速度小的电子被阻挡,而那些初速度大的电子可以通过栅极射向荧光屏。所以调节栅极电压的高低可以控制射向荧光屏的电子数,从而控制荧光屏上的辉度。当栅极上的电压负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使电子射线截止,辉度为0。 加速电极的电压比阴极电位高几百伏至上千伏。前加速阳极,聚焦阳极和第二阳极是由同轴的金属圆筒组成。由于各电极上的电压不同,在它们之间形成了弯曲的等势面、电场线。这样就使电子束的路径发生弯曲,这类似光线通过透镜那样产生了会聚和发散,这种电器组合称为电子透镜。改变电极间的电压分布,可以改变等势面的弯曲程度,从而达到电子束的聚焦。 3、电偏转原理 在示波管中,电子从被加热的阴极K逸出后,由于受到阳极电场的加速作用,使电子获得沿示波管轴向的动能。电场力做的功eU应等于电子获得的动能

重核离子束成分的加速器质谱分析

第33卷第2期原子能科学技术V o l.33,N o.2  1999年3月A tom ic Energy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M ar.1999重核离子束成分的加速器质谱分析3 何 明 姜 山 蒋崧生 武绍勇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北京,102413) 为拓展加速器质谱技术(AM S)测量范围及测量放射性核束成分,建立了利用入射离子发射特征X射线鉴别同量异位素的方法,开展了利用AM S测量重核离子束成分的工作。用此方法可将测 量79Se时的同量异位素干扰79B r压低2个数量级。对将用于64Cu放射性束实验的铜靶离子束成分 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离子束分析 入射离子X射线 加速器质谱 中图法分类号 TL52 TH84 加速器质谱技术(AM S)由于其高灵敏度而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AM S在测量重核,如79Se、126Sn等会遇到同量异位素的严重干扰。为拓展AM S测量范围,需建立重核的AM S分析新方法。另外,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的束流是混合束(受到一些稳定核素的干扰),需要对其成分进行鉴别而对离子束成分分析提出了要求。当离子经过加速器加速再经过分析磁铁选定所测核素后,离子束中一般只有所测核素的同位素和同量异位素。因此,离子束成分分析主要是分析离子束中的同位素和同量异位素含量。 1 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111 电刚度分析法 待分析样品在离子源被电离、经加速器加速后由分析磁铁选择出某一核素,只有相同磁刚度2〔(E q)?(m q)〕1 2的离子才能通过分析磁铁(E、m、q分别为离子能量、质量和电荷态)。离子在加速过程中由于电荷交换等原因使一些同位素的磁刚度满足选定的磁刚度而通过分析磁铁,因这些同位素离子质量不同,能量比选择的离子能量要高或低。静电分析器是能量分析器,即只有电刚度(E q)相同的离子才会通过静电分析器,因此可对离子的同位素进行分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高灵敏静电分析器[1]可对离子束中的同位素进行分析:通过改变静电分析器的电压让能量不同的离子(相应于质量不同的离子)通过静电分析器,对通过的离子进行测量来对离子束中的同位素进行鉴别。静电分析器在分析模拟传输64Cu时离子束中同位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核工业基金资助项目 何 明:男,29岁,加速器质谱学专业,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1998205218 收到修改稿日期:1998208202

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聚焦离子束(FIB)技术是把离子束斑聚焦到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尺寸,通过偏转系统实现微细束 加工的新技术。文章简述了聚焦离子束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等。 关键词:聚焦离子束、刻蚀 1.聚焦离子束简介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与聚焦电子束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都是带电粒子经过电磁场聚焦形成细束。但聚焦电子束不同于聚焦离子束。区别在于它们的质量,最轻的离子为氢离子也是电子质量的1 840倍。离子束不但可以像电子束那样用来曝光,而且重质量的离子也可以直接将固体表面的原子溅射剥离,因此聚焦离子束更广泛地作为一种直接微纳米加工工具。 离子束的应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10年Thomson建立了气体放电型离子源后,离子束技术 主要应用于物质分析、同位素分离与材料改性。由于早期的等离子体放电式离子源均属于大面积离子源,很难获得微细离子束。真正的聚焦离子束始于液态金属离子源的出现。1975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开发出液态金属离子源(LMIS),1978年美国加州休斯研究所的R.L.Seliger等人建立了第一台装有Ga LMIS的FIB系统,其束斑直径仅为100nm(目前已可获得只有5nm的束斑直径)。电流密度为1.5A/cm ,亮度达3.3×10。A/(cm2.sr)。这给进行亚微米JJnq-器件的研究极大的鼓舞。 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就是在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下,将离子束聚焦列亚微米甚至纳米量级,通过偏转系统和加速系统控制离子束,实现微细图形的检测分析和纳米结构的无掩模加工。FIB技术经过不断发展,离子束已可以在几个平方微米到近lmm 的区域内进行数字光栅扫描,可以实现:①通过微通道极或通道电子倍增器收集二次带电粒子来采集图像。②通过高能或化学增强溅射来去除不想要的材料。③淀积金属、碳或类电介质薄膜的亚微米图形。 FIB技术已在掩膜修复、电路修正、失效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试样制作及三维结构直写等多方面获得应用。 2.聚焦离子束的工作原理 离子束系统的“心脏”是离子源。目前技术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离子源是LMIS,其源尺寸小、亮度高、发射稳定,可以进行微纳米加工。同时其要求工作条件低(气压小于10 Pa,可在常温下工作),能提供A1、As、Au、B、Be、Bi、Cu、Ga、Fe、In、P、Pb、Pd、Si、Sn及Zn等多种离子。由于Ga(镓)具有低熔点、低蒸气压及良好的抗氧化力,成为目前商用系统采用的离子源。 液态金属离子源(LMIS)结构有多种形式,但大多数由发射尖钨丝、液态金属贮存池组成,典型的LMIS 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FIB系统由离子束柱、工作腔体、真空系统、气体注入系统及用户界面等组成,图2是聚焦离子束工作原理示意图。其工作原理为:在离子柱顶端的液态离子源上加上较强的电场,来抽取出带正电荷的离子,通过同样位于柱中的静电透镜,一套可控的上、下偏转装置,将离子束聚焦在样品上扫描,离子束轰击样品后产生的二次电子和二次离子被收集并成像。 典型的聚焦离子束系统的工作电流在lpA到30nA之间。在最小工作电流时,分辨率均可达5nm。 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商品聚焦离子束系统,其中以美国FEI公司的产品占主导地位。该公司可提供一系列通用或专用聚焦离子束机,包括结构分析系列与掩模缺陷修补系列的电子离子双束系统与集成电路片修正系统。 双束系统的优点是兼有扫描镜高分辨率成像的功能及聚焦离子束加工的功能。用扫描电镜可以对样品精确定位并能实时观察聚焦离子束的加工过程。聚焦离子束切割后的样品可以立即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工业用机的自动化程度高,可装载硅片的尺寸为(6~8)in。 3.聚焦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基于聚焦离子束注入的微纳加工技术研究

第28卷第1期2009年2月 电 子 显 微 学 报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 Vol 28,No 12009 2 文章编号:1000 6281(2009)01 0062 06 基于聚焦离子束注入的微纳加工技术研究 徐宗伟1,2 ,房丰洲 1,2* ,张少婧1,陈耘辉 1 (1.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300072; 2.天津微纳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天津300457) 摘 要:提出了聚焦离子束注入(focused ion beam implantati on,FIBI)和聚焦离子束XeF 2气体辅助刻蚀(gas assisted etching,GAE)相结合的微纳加工技术。通过扫描电镜观察FIBI 横截面研究了聚焦离子束加工参数与离子注入深度的关系。当镓离子剂量大于1 4 1017i on cm 2时,聚焦离子束注入层中观察到均匀分布、直径10~15nm 的纳米颗粒层。以此作为XeF 2气体反应的掩膜,利用聚焦离子束XeF 2气体辅助刻蚀(FIB GAE)技术实现了多种微纳米级结构和器件加工,如纳米光栅、纳米电极和微正弦结构等。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活高效,很有发展前途。关键词:聚焦离子束(FIB);离子注入;气体辅助刻蚀(GAE);微结构中图分类号:TH73;TH74;O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 11 19;修订日期:2008 12 1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资计划资助(B07014). 作者简介:徐宗伟(1978-),男(满族),辽宁人,博士后.E mail:zongwei xu@163.c om.*通讯作者:房丰洲(1963-),男(汉族),黑龙江人,教授.E mail:fzfang@https://www.doczj.com/doc/582960433.html,.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加工技术在 微纳米结构的加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2] 。聚焦离子束系统不仅能够去除材料(铣削加工),还具有添加材料(离子注入和沉积)加工的能力。离子注入是采用高能离子轰击样品表面,使高能离子射入样品,入射离子通过与工件中的原子碰撞,逐渐失去能量,最后停留在样品表层。对聚焦离子束注入损伤的显微研究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3] 。透射电子显微镜具有分辨率高的优点,但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难度较大。 与传统的掩模注入法相比,运用聚焦离子束系统进行定点离子注入,不仅大大节省成本,还可节约加工时间[4] 。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已被尝试应用于纳米结构和器件的加工研究,主要方法是利用FIBI 层作为掩膜,结合湿法刻蚀[5] 或反应离子深刻蚀 [6] 。 利用FIBI 和KOH 溶液湿法刻蚀的加工方法,可在硅基底上加工纳米悬臂梁。FIBI 还可以用来增强聚合物材料的抗刻蚀性 [1] 。目前FIBI 结合后续的湿 法刻蚀及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将刻蚀除离子注入区域外基底所有其它位置,无法实现在局部位置的刻蚀加工,限制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 本文首先研究了聚焦离子束加工参数对离子注入深度的影响规律,以及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层作为蚀刻掩膜时离子束照射剂量的临界值。提出了聚焦离子束离子注入结合聚焦离子束XeF 2气体辅助刻蚀加工微纳结构的方法,实现了纳米光栅、纳米电 极和准三维复杂结构的微纳结构和器件的加工。 1 实验 使用FIB SE M 双束系统(FEI Nova Nanolab 200)对Si(100)基底进行离子注入。FE SE M 的图像分辨率为1 1nm,而聚焦离子束束斑直径可小至5nm 。系统使用镓离子作为离子源,加速电压为5~30kV,工作电流为1pA~20nA 。 2 FIBI 的显微组织研究 2 1 离子注入深度研究 利用聚焦离子束对FIBI 层进行切截面加工,然后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离子束注入截面进行观测,如图1a 所示。图1b 所示是对聚焦离子束注入层的横截面高分辨率观察结果。聚焦离子束工作参数为30kV 30pA,加工区域为2 m 2 m 。如果离子束照射剂量大于7 0 1016 ion cm 2 ,在离子注入层的横截面上会出现直径10~15nm 的纳米颗粒。当离子束照射剂量较小时,离子注入层厚度随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当离子束照射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离子铣削和离子注入达到动态平衡,离子注入层的厚度趋于稳定。 图1b 反映了离子注入层深度可通过离子注入层横截面测量得到。为避免聚焦离子束加工再沉积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注入层最上面到最下面的纳米级颗粒间的距离作为离子注入深度,对加速电压

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现象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时_____分第____周星期:______ 座位号:________ 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现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子束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作用下的偏转情况; 2、学会使用数字万能表和聚焦法测量电子荷质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示波管的结构 示波管又称为阴极射线管,其密封在高真空的玻璃壳之中,它的构造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端为荧光屏,(S,其用来将电子束的动能变为光),中间为偏转系统(Y:垂直偏转板,X:水平偏转板),后端为电子枪(K:阴极,G:栅极,A1:聚焦阳极,A2:第二阳极,A3:前加速阳极)。灯丝H用6.3V交流供电,其作用是将阴极加热,使阴极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的作用而加速。 KGA Y1S Y2 GU1 K U2 图1 2、电聚焦原理 电子射线束的聚焦是电子束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示波管中,阴极被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产生的正电场作用而加速运动,同时又受栅极产生的负电场作用只有一部分电子能够通过栅极小孔而飞向阳极。栅极G的电压一般要比阴极K的电压低20~100V,由阴极发射电子,受到栅极与阴极间减速电场的作用,初速度小的电子被阻挡,而那些初速度大的电子可以通过栅极射向荧光屏。所以调节栅极电压的高低可以控制射向荧光屏的电子数,从而控制荧光屏上的辉度。当栅极上的电压负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使电子射线截止,辉度为0。 加速电极的电压比阴极电位高几百伏至上千伏。前加速阳极,聚焦阳极和第二阳极是由同轴的金属圆筒组成。由于各电极上的电压不同,在它们之间形成了弯曲的等势面、电场线。这样就使电子束的路径发生弯曲,这类似光线通过透镜那样产生了会聚和发散,这种电器组合称为电子透镜。改变电极间的电压分布,可以改变等势面的弯曲程度,从而达到电子束的聚焦。 3、电偏转原理 在示波管中,电子从被加热的阴极K逸出后,由于受到阳极电场的加速作用,使电子获得沿示波管轴向的动能。令Z轴沿示波管的管轴方向从灯丝位置指向荧光屏;同时,从荧光屏上看,令X轴为水平方向向右,Y轴为垂直方向向

加速器类型

粒子加速器: particleaccelerator 一种用人工方法产生快速带电粒子束的装置。粒子加速器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粒子源;真空加速系统和导引、聚焦系统。粒子加速器的效能通常以粒子所能达到的能量来表征。 粒子能量在100MeV 以下的称为低能加速器,能量在 0.1?1GeV间的称为中能加速器,能量在1GeV以上的称为高能加速器 按照被加速粒子的种类,加速器可分为电子加速器、质子加速器和重粒子加速器等。 按照加速电场和粒子轨道的形态,又可分为四大类:直流高压式加速器、电磁感应式加速器、直线谐振式加速器和回旋谐振式 加速器。 它们各自都有适于工作的粒子品种、能量范围以及性能特色。近年来,大中型的粒子加速器(如重离子加速器和高能加速器等)往往采用多种加速器的串接组合:例如由直流高压型加速器作预加速器,注入直线谐振式加速器加速至中间能量,再注入回旋谐振式加速器加速至终能量。 这样的系统有利于发挥每一类加速器的效率和特色。 (撰写: 陈佳滠审订: 关遐令)串列加速器: tandem accelerator 利用一个高压使带电粒子获得两次加速的静电型加速 KB 器。 串列加速器的直流高压通常由输电系统将电荷从低电位输送到高压电极上而形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将由负离子源产生负离子注入到加速器主体中,在高压电极的正电

场的作用下,经低能段加速管被第一次加速。 当负离子到达高压电极后,通过电子剥离器并被剥掉2 个或多个电子,变为正离子。 在高压电极作用下,正离子经高能段加速管再次被加速。 图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 串列加速器主体外貌。 (撰写: 秦久昌审订: 关遐令)高压倍加器: Cockcroft-Waltonaccelerator 利用倍压整流方法产生直流高压,对离子或电子加速。 其倍压整流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主要由高压变压器,高压整流器和高压电容器等组成。 在无负载时,倍压整流线路输出的高压V随倍压级数n增加而线性增加, 可表达为V-2nVa,式中Va为高压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交流电压峰值。 当有负载时,随着级数n 的增加,线路的电压降和电压波动会严重增加,因此级数n 不能太高。 一般倍压整流器可输出直流高压从几百千伏(大气中)到兆伏级(高气压下)。 高压倍加器由高压倍压整流电源,离子源(或电子枪),加速管、聚焦和传输系统,真空和控制系统组成。 高压倍加器的输出功率较大,可以用作较理想的中子源,X 光源少离子注入机。 (撰写: 秦久昌审订: 关遐令)静电加速器: electrostatic accelerator; Van de Graff accelerator 一种利用直流高压静电场对带

电子束偏转与聚焦试验中

电子束的偏转与聚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子束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作用下的偏转情况; 2、学会使用数字万能表和聚焦法测量电子荷质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示波管的结构 示波管又称为阴极射线管,其密封在高真空的玻璃壳之中,它的构造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端为荧光屏,(S,其用来将电子束的动能变为光),中间为偏转系统(Y:垂直偏转板,X:水平偏转板),后端为电子枪(K:阴极,G:栅极,A1:聚焦阳极,A2:第二阳极,A3:前加速阳极)。灯丝H用6.3V交流供电,其作用是将阴极加热,使阴极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的作用而加速。 K G A Y1S Y2 G U1 K U2 图1 2、电聚焦原理 电子射线束的聚焦是电子束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示波管中,阴极被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受阳极产生的正电场作用而加速运动,同时又受栅极产生的负电场作用只有一部分电子能够通过栅极小孔而飞向阳极。栅极G的电压一般要比阴极K的电压低20~100V,由阴极发射电子,受到栅极与阴极间减速电场的作用,初速度小的电子被阻挡,而那些初速度大的电子可以通过栅极射向荧光屏。所以调节栅极电压的高低可以控制射向荧光屏的电子数,从而控制荧光屏上的辉度。当栅极上的电压负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使电子射线截止,辉度为0。 加速电极的电压比阴极电位高几百伏至上千伏。前加速阳极,聚焦阳极和第二阳极是由同轴的金属圆筒组成。由于各电极上的电压不同,在它们之间形成了

图2 弯曲的等势面、电场线。这样就使电子束的路径发生弯曲,这类似光线通过透镜那样产生了会聚和发散,这种电器组合称为电子透镜。改变电极间的电压分布,可以改变等势面的弯曲程度,从而达到电子束的聚焦。 3、电偏转原理 在示波管中,电子从被加热的阴极K 逸出后,由于受到阳极电场的加速作用,使电子获得沿示波管轴向的动能。令Z 轴沿示波管的管轴方向从灯丝位置指向荧光屏;同时,从荧光屏上看,令X 轴为水平方向向右,Y 轴为垂直方向向上。假定电子从阴极逸出是初速度忽略不计,则电子经过电势差为U 的空间后,电场力做的功eU 应等于电子获得的动能 2m 2 1 v eU = (1) 显然,电子沿Z 轴运动的速度v z 与第二阳极A 2的电压U 2的平方根成正比,即 22v U m e z = (2) 若在电子运动的垂直方向加一横向电场,电子在该电场作用下将发生横向偏 转,如图2所示。 若偏转板板长为l 、偏转板末端到屏的距离为L 、偏转电极间距离为d 、轴向加速电压(即第二阳极A 2电压)为U 2,横向偏转电压为U d ,则荧光屏上光点的横向偏转量D 由下式给出: d l U U L D d 2)2l (2+= (3) 由式(3)可知,当U 2不变时,偏转量 D 随U d 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所以,根 据屏上光点位移与偏转电压的线性关系, 可以将示波管做成测量电压的工具。若 改变加速电压U 2,适当调节U 1到最佳 聚焦,可以测定D-U d 直线随U 2改变而 使斜率改变的情况。 4、磁偏转原理 电子通过A 2后,若在垂直Z 轴的X 方向外加一个均匀磁场,那么以速度v 飞越子电子在Y 方向上也会发生偏转,如图所示。 由于电子受洛伦兹力F=eBv 作用,F 的大小不变,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因此电子在F 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就是向心力,即有eBv=mv 2/R ,所以 eB R z mv = (4) 电子离开磁场后将沿圆切线方向飞出,直射到达荧光屏。在偏转角φ较小的

3.离子束分析技术

Zhang Xiaodong
参考书目
离子束分析
Ion Beam Analysis (IBA)
? 《离子束分析》 杨福家
1985版 1985版
? 《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下) 1985版 1985版 ? 《粒子同固体物质相互作用》(上)王广厚 ? 《质子X荧光分析和质子显微镜》任炽刚 1981版 《质子X 1981版
课程安排
综述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RBS)、弹性反冲分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RBS)、弹性反冲分 析(ERD)和沟道技术 析(ERD) 粒子诱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 粒子诱发X 射线荧光分析(PIXE) 核反应分析(NRA) 核反应分析(NRA) 如有时间,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1.1 绪言
? 粒子与离子的概念差异
– 在微观领域,粒子是离子、电子、光子和亚核粒子等的总称
? 离子束分析的概念
– 总的来说:以离子束作为工具,通过它与物质相互作用来判 断物质中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一门学科 – 具体来说:利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离子(如:质子、α离子及 其它重离子)束去轰击样品,使样品中的元素发生电离、激 发、发射和核反应以及自身的散射等过程,通过测量这些过 程中所产生的射线的能量和强度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 含量的一门学科 – 为了对其概念有一深入的理解,大家来看离子束作用机制图
次级离子质谱
次级粒子
俄歇电子 X射线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
离 子
-原 子 作 用 范 畴 离 子
俄歇电子谱
Auger Electron Spectrometry(AES)
粒子诱发X射线荧光分析
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
离子束(E,q) 发射粒子 背散射粒子 样品 γ射线
弹性反冲分析
Elastic Recoil Detection(ERD)
-原 子 核作 用 范 畴
核反应分析
Nuclear Reaction Analysis(NRA)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RBS)
离子束作用机制图
离子束分析作用机制图
质子X射线荧光分析
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操作规程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 a)打开计算机。依次打开激光器电源、钥匙开关。多线氩离子(458 nm, 488 nm, 514 nm) ON、氦氖绿(543 nm) ON、 氦氖红(633 nm) ON。打开汞灯电源开关。 b)登陆Windows XP系统。双击快捷方式:FV10-ASW 1.1。User ID: Administrator ; Passeword: Administrator。注 意区分大小写。 二、显微镜镜下观察 1.微分干涉差观察 a)使用手控面板选择物镜。插入起偏镜。插入微分干涉滑块。 b)点击FV10-ASW软件中的图标。标本聚焦. 2.荧光观察: c)使用手控面板选择物镜。 d)打开汞灯的机械快门,拉出DIC滑块,点击FV10-ASW软件中的图标 e)使用手控面板选择荧光滤色片。标本聚焦。 3.获取单张荧光图像 a)点击FV10-ASW软件中的按钮。 b)关闭汞灯快门,点击按钮,关闭卤素灯快门。 c)点击染料选择按钮,在染料列表中,双击用于观察的荧光染料。点击Apply按钮。 d)点击XY Repeat按钮开始扫描。调节图像。点击Stop按钮停止扫描。 e)选择AutoHV,,并选择扫描速度。 f)点击XY按钮取得一幅图像。 g)点击SeriesDone按钮,“2D View-LiveImage(x)”2D界面就出现。 h)保存该幅图像:右图像管理器中显示的图像图标,选择另存为保存该幅图像。(保存为“xml”类型是击FV10-ASW 软件专用的图像格式。) 4.获得单张(荧光+微分干涉)图像 a)点击FV10-ASW软件中的按钮,关闭汞灯快门。点击按钮,关闭卤素灯快门。 b)点击染料选择按钮,在染料列表中,双击用于观察的荧光染料。点击Apply按钮。 c)选择TD1。 d)点击XY Repeat按钮开始扫描。调节绿色(FITC)图像和微分干涉差的图像。点击Stop按钮停止扫描。 e)选择AutoHV, 并选择扫描速度。 f)点击XY按钮取得一幅图像。 g)点击SeriesDone按钮, “2D View-LiveImage(x)”2D界面就出现。 h)保存该幅图像。 5.获取3D图像 例: 绿色荧光(FITC)和红色荧光(Rhodamine)双标(这里介绍线序列扫描取图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