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项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探究

“事项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探究

“事项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探究
【摘要】索特于1969年提出了事项法,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潮。本文探
讨了几种以事项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总结了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传
统体系结构的不足,探讨了以事项为基础的会计系统模型的意义。
【关键词】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模型体系结构
一、引言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布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作出了在当时令
人吃惊的建议,既认可现时成本报告,又认可现时成本和历史成本的两栏式报
告。这种报告模式的转变暗含着“事项”会计思想的萌芽:1967年,井尻雄士
(Ijiri)在《会计计量基础》中首开先河,提出了以交易或经济事项为基础的
会计方法;随后,索特(Sorter)于1969年发表了《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一文,正式提出了会计的事项法。事项法是针
对传统的会计流派而言的,索特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会计模式称为“价值”法,
此模式假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确知的、具体的,因而会计理论能将其演绎出
来,并为决策模型产生最优输入值:而索特提出的事项法,则将会计目的定为
“为各种各样的决策模型提供相关经济事项的信息。……会计提供相关经济信
息,使不同的使用者能够为自身的决策模型产生自身的输入值,而不是直接为
未知或可能不可知的决策模型产生输入值。”(索特,1969)
事项法的提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随后,Johnson (1970
年)对事项的含义、事项特征的描述、会计的汇总、会计的预测方法选择以及
会计数据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为人们理解事项法提供了概念性的解
释。Benbasat和Dexter (1979年)以存货控制/生产的时间进程为背景,以实
验方法对“价值法”和“事项法”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决策环境及决策
者的心理类型对“价值法”与“事项法”的使用效果有重大影响。
对“事项法”的关注并不仅仅限于会计学界。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对业务
数据处理过程的实务冲击影响逐渐增大,实现会计与信息系统的融合的趋势愈
加明显;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业务环境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增大,
使得用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预期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质疑存在了几百年的
传统会计模型:第一、这种体系结构仅采集组织业务事件数据的一个子集(会
计事项数据);第二、数据并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第三、这种体系结构仅
存储、处理会计事项的部分数据:第四、这种体系结构以高度汇总的方式重复
采集、存储数据。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提出通过变革会计

系统体系结构来增加
会计的价值。他们设想改变视图式的业务处理过程,以“事项”为核心,构建
以事项驱动的体系结构。根据对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不同思路,可概括出以下
几种类型:
1. 层次组织结构型
这是发展较早的一种数据组织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信息用户査询检索事
项信息,以层次组织结构将数据组织起来。在研究初期,Colantoni、Manes
和Winston (1971年)探讨采用统一方法(unified approach),以计算机
及其用途为环境因素,对设备的高效利用为理论基础,以“经济事项”
(Sorter, 1969)和“交流” (Ijiri, 1967)为中心,使用二元制编码和储存
技术,构建会计数据资料库。
随后,Lieberman和Winston (1975年)提出了一个事项会计信息系统,
其组成包括:(1)大容量数据库(MDB Mass data base),包括以某种通用格
式储存的所有事项的记录。该资料库采用树形结构,以C矢量连接事项类型。
(2) 自定义结构(UDS User-defined structure),向每位使用者提供自身的
事项概念架构(以及集成程度)。该结构不是固定的(fixed),可在任何时候
进行动态修正。这一弹性使得每位使用者都要能定义自己的数据资料库概念观。
(3) 自定义函数或运算(UDF User-defined functions),用于处理数据。使
用者自行定义指令,以此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操作。
2. 网络组织结构型
Haseman和Winston (1976年)对层级结构进行拓展,设计了一个多维的
会计系统,以实现事项储存的多元化,满足多系统的数据查询需要。因为经济
活动可由若干属性特征组合描述,对每一种属性特征的描述就是事项的一种信
息,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可用网络的联系获得相关事项的信息。Haseman
和Winston提出的系统采用井尻雄士提出的多维会计概念,使用LISP1.5
(1962)语言,并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多维数据的LSD模型(logical
structuring of data)。在该模型中,最初将数据输入未经组织的数据资料库
(USD, unstructured data base),并同时开发了一个层级数据库(HDB
Hierarchical Data Base),以减少满足要求的记录文件,而对系统的数据查
询则由新数据库完成。
3.关系组织结构型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里辅助决策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成为研究
热点,引发了如何将会计模型融进整个MIS系统的研究兴趣;而数据库管理的
新兴领域也为管理数据的有效方式提供了实质性的知识。为了检验会计与信息
系统的接口(interface)问题,探讨数据管理系统(DBMS)在计算机化数据处
理程序系统中,通过提供执行会计模型的可行方法对会计的意义,Everest和
Weber为数据管理系统引入了关系法(Relational Appro

ach)。他们认为,层
级型的结构必须根据高级、正式、微积分导向的语言来建立公式,网络型的结
构则仅能达成低层次的融合,只有关系型的数据结构能实现髙层次的、自然的
语言接口。这种结构建立在关系数学基础上,其实质是将事项信息的逻辑结构
归集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关系表的形式,信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语
言功能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关系组织结构也是目前在微机上普遍采用的数据组
织结构。
4.实体关系组织结构型
该模型由麦卡锡(William E. McCarthy) 1979年提出,它利用实体关系
图描述经济活动。ER图由三个基本成份构成;实体指明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客观
事务;关系乃是实体之间存在的联系;属性则为实体或关系的性质。这种体系
结构认为业务过程和事件的本质决定了如何采集、存储和使用数据。由于人们
通过以实体、关系、属性这三个基本概念理解现实问题的,且ER图比较简单,
即使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也容易接受掌握。构造实体关系基本步骤是:识别实
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构造ER图;定义实体、关系属性;建立实体关系表并确
定关键属性,以便分类使用。
以上四种类型的会计模型,都是对传统会计模型体系结构提出的挑战。概
括而言,这些类型都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体系结构基于业务事项(业务活
动),而不是基于用户信息视图。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业务事项上,改变了会
计的工作范围。第二、支持业务过程的简化和变更。虽然对IT进行了大量投资,
但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仅仅使原本就有所欠缺的系统自动化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组织应先反思现存的业务过程,然后应用H。第三、集成所有数据。对
于大多数的接受了严格培训的会计人员来说,对传统体系结构的依赖,会成为
他们想象和思考这种事项驱动的体系结构的羁绊。然而,采纳这种新的体系结
构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正如著名学者彼
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说的:“知识与其他类型的资源不同,它不断
地使自身变得过时。今天的高深知识就是明天的无知。”对于雄心勃勃的会计
人员,理解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为组织和资本市
场提供自己服务的价值。
三、展望
事项法的提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价值法相比,事项
法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尊重信息使用者的个人偏好,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
使用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第二、提供多重计量属性,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
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会计不仅能够

反映过去,还能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
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第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
髙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机会;第四、有利于克服
现行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误解和混乱;第五、有利于提高会计信
息的及时性(李桂荣,2003)。随着计算机能力与信息工程的不断进步,越来
越多的企业存在着更多的事务处理软件(TPS),这意味着在公司数据库里,更
多的执行事项会计所需的原始资料巳具备或将会具备,Sorter的构想有着美妙
的前景;同时,要实现财务报告由“黑白模式”向“彩色模式”的转变,“事
项法”必将出演关键性的角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