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佛光寺东大殿坐东朝西,是殿堂型构架的七间庑殿顶大殿。其内外槽各部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外观上中间五间面阔与柱高相等,形成5个并列的正方形,外观庄重雄浑。

唐大明宫——大明宫在长安城禁苑中,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遗址。

平顺天台庵正殿

芮城五龙庙正殿

宋辽金:

建筑概论:

宋代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营造法式》(李诫)规定,以“材”为单位(明清时以“斗口”为单位)。建筑组合中,在总平面上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园林兴盛。金代继承了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

主要建筑:

宋:

晋祠:山西太原,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圣母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圣母殿前廊扩大一倍,为香客提供空间,石材盘龙柱。殿前鱼沼飞梁:梁——桥,沼——晋水之一。呈十字桥形,起交通作用。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正殿——摩尼殿,有抱厦。

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开封铁塔)——纤细,铁色琉璃砖

乌头门——逐渐演变为牌坊

《营造法式》(宋李诫)

内容特点:

模数的制定与运用。建筑采用“材”做单位,一直沿用到清代。

设计灵活,随宜加减。

技术经验的总结。

装饰与结构的统一。

建筑生产管理中的严密性。

辽:

应县木塔:现存古代世界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的惟一木结构古塔,塔身内外双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抗震)。

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三间四架庑殿顶,尤其可贵的是山门内梁架结构未经遮掩,纵横交错的木结构率直表达。正殿歇山,山门庑殿,观音阁(中间有一层暗层,

佛像上有藻井)

独乐寺观音阁:歇山顶楼阁,两层,其间有以斗拱承托的平坐勾栏。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单檐歇山顶,为辽代木结构建筑的精确模型。

北京天宁寺塔密檐式

善化寺大殿:单檐庑殿顶,以平展的屋顶和深远的出檐(典型的辽代建筑风格)。

元(公元1206 ~1368)

历史概况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短而特别

政治——有并吞八荒之雄心,无长治久安之法度

经济——一改“重农抑商”之传统,重课农业,轻课工商业;南北税制不统一,重北轻南

文化——兼容并包,交流频繁,空前融合;宗教盛行,信仰多元化;文艺繁荣;整体汉化较晚

元朝建筑的特点:

宗教建筑发达;各民族装饰风格交融;拱券技术较多地运用于地面建筑;结构方式大胆灵活(减柱造、斜梁等)。

主要建筑:

元大都和大都宫殿

1.大都位于华北平原的北段,选址考虑了自然因素和政治因素。

2. 大都按古代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进行设计。平面接近方形。皇城中包括三组宫殿。左祖右社(东西两侧建有太庙和社稷坛),左右对称。宫城内有以大明殿,延春阁为主的两组宫殿,他们都在全城的南北轴线上。其他殿堂则建在这条轴线两侧,构成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寝,殿后往往建有香阁。这是继承宋、金建筑的布局形式。

3.水系由郭守敬规划。疏通通惠河,规划新渠,排水系统全部用砖砌筑。

4、大都宫殿使用了许多稀有的贵重材料,如紫檀,楠木,各种色彩的琉璃。

宗教建筑:

1.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广胜寺分上、下二寺,上寺在山顶,下寺在山麓。下寺建在山坡上,整个建筑前低后高,由陡峻的甬道直上为山门,经过前院,再上达前殿。左右贴着殿的山墙有清代修建的钟鼓楼。后院靠北居中为正殿,东西有朵殿。整体看,前后两院落利用不同的建筑间距与建筑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是传统建筑常用手法。

2 水神庙大殿:大殿为重檐歇山周围廊,是元朝祭祀建筑大殿的一种类型。殿前庭院很大,供当时公共集会和露天看戏之用。中国戏曲在元代有很大发展,许多公共建筑正对着大殿建造戏台。

3.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三清殿:减柱造、斜梁。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据点,三清殿,纯阳殿,重阳点,轴线排列,三殿立面各部分仍保持宋代建筑特点,稳重而清秀。屋顶使用黄绿二色琉璃瓦。是元代建筑中的精品。

4.北京妙应寺白塔:内地的喇嘛教建筑,喇嘛式。此塔建于T形台座上,台上建平面亚字形须弥座二重,其上以硕大的莲瓣承托平面圆形而上肩略宽的塔身,在上是塔脖子及十三天,塔顶在青铜宝盖与流苏之上,原来是宝瓶,现在安置一个小喇嘛塔。塔高50.86米,全部砖造,外抹石灰刷成白色,塔比例匀称,轮廓雄浑,气势磅礴,是喇嘛塔中最杰出的创作。

明清

建筑概况: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停滞以至崩溃的时期。

明:1368-1644 清:1644-1661

农业方面:明初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有广大的国内市场,也开始了对外贸易。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清代时被绞杀。后期才重新出现。

意识形态方面: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和封建礼制,重视喇嘛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也有了一定发展。它们都作为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

一、都城与皇城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造。

1总体布局:

分内外两城。内城东、北、西各两座门,东南和西南两个城角上建有角楼。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方形。城四向开门,南面门即天安门。皇城中有宫城,四面都有高大城门。城四角建有形制华丽的角楼。

以宫室为主体,南北中轴线贯穿。

2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面用宫城(紫禁城)围绕。午门又名五凤楼,全中国等级最高,9开间,重檐庑殿,仅次于太和殿,有防御作用;午门以后,在弯曲的金水河后矗立外朝正门太和门,太和殿就在其后;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整个宫城中以这三殿为重心,其中又以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太和殿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建筑,采用重檐庑殿的屋顶、三层白石台基、11间面阔等;甚至屋顶的走兽和斗拱出跳的数目也最多。

主要建筑严格对称的布置在中轴线上,整个宫城中以前三殿为重心,其中太和殿为其主要建筑。总体布局上,三殿占据宫城最主要空间。

故宫角楼,三重顶,最上层由一个攒尖顶和歇山顶组合而成,中间一层是在如隆兴寺摩尼殿一般的四面抱厦上做歇山,下面一层只是中间一层歇山顶的腰檐,宋风宛然。故宫角楼不仅在功能上有防卫作用,在艺术上也制造了仙境的效果。二、长城

中国北部的长城,完整的留存到现在的,主要是明朝建设的长城。

长城的建造意义:长城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性,又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显示了明代砖石建筑材料、结构和施工方面的成就。同时,墩台、关城、细致的砖石雕塑也是明代建筑艺术方面的优秀作品。

三、坛庙

天坛的整个组群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围墙平面接近正方形,但是北面的两角采用圆形、南面则是正角,是附会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的说法而设计的。

天坛沿着南北轴线,以南部的圜丘和皇穹宇和北部的祈年殿为主体。圜丘十亿个白石砌成的三层圆形台子,整个圜丘系采用基数、阳数,天数进行精心设计,铺石数以九为模板。皇穹宇是一座单檐的圆形小殿,蓝瓦、金顶和朱色的柱和门窗,汉白玉单层须弥座石基。祈年殿是天坛最主要的组群,上覆有三层蓝色琉璃瓦顶和渗金宝顶,下有三重圆形汉白玉台基。殿内内环有四根柱子,象征四季,外环十二根象征12月,最外层24根代表节气,蓝色琉璃瓦代表“青天”等。

四、陵墓

明十三陵

以皇帝朱棣的陵墓为主体,其他十二个陵各依地势分布于它的东南、西北、西南方向。山口外的石牌楼是现存最大的牌楼,名为五间,六柱,十一楼,柱不出头石牌楼,用汉白玉雕琢而成。

十三陵的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典型的一座,由巨大的宝顶、方城明楼和他前面的裬恩殿等组成。

五、宗教建筑

河北蔚县释迦寺正殿

释迦寺建于元代和明代。正殿具有元代的建筑特点。

1、面宽3间,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布瓦顶。

2、屋顶相当平缓、檐头和4个翼角都翘起,从侧面看更为明显。

3、正脊高,庄重肃穆

悬空寺北魏晚期,山西恒山

六、住宅

明朝统治者继承过去传统,制订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汉族住宅除黄河中游少数地点采用窑洞式住宅以外,其余地区多用木构架结构系统的院落式住宅。大体以秦岭和淮河流域为界,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

1、北京的四合院:北方住宅的代表,布局按着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2、福建永定土楼:防御功能大于实际生活功能。

3、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元,沿着纵轴线布置,单方向不限于正南正北

4、浙江、四川等处的山区住宅。

5、岭南的客家住宅。客家住宅沿着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由于长期以来客家聚族而居,因而形成体型巨大的群体住宅。(1)一种是大型院落式住宅,平面前方后圆,内部由中、左、右三部组成,院落重叠,屋宇参差。(2)另一种为平面方形、矩形或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土楼详细结构参见书P330)。

6、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黄土地区,建造各种窑洞式住宅与拱券住宅。

7、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处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因气候炎热等环境条件,使用下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的住宅。

8、藏族住宅由于位于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雨量稀少,而石材丰富,故外部用石墙,内部以密梁构成楼层和平屋顶。

9、新疆维吾尔族的平顶住宅。

10、蒙古、哈萨克等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使用移动的毡包,往往二三成组,附近用土墙围为牲畜圈。

七、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时代

明朝:明朝除首都北京和陪都南京以外,苏州、杭州、松江、嘉兴四府是当时园林荟萃的地点,尤以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的数量逐步增加,造园艺术也有所发展。

清代:清朝中叶,由于扬州是盐商集中的地点,修建了大批园林。其他地点则互有兴废,唯有苏州是官僚地主荟集的地方,所以代有兴建,维持五代以来一贯相承的盛况。

元明清小结

一、官式建筑

1材料:大量运用砖瓦

2结构技术

砖石结构——拱券技术较多地运用于地面建筑,结构方式多样化

木结构——整体化、标准化、定型化☆清《工部做法则例》

3装饰

⑴手法丰富,风格趋向繁复、华丽、精微

⑵多用琉璃瓦件,其中琉璃瓦等级定型

琉璃瓦:黄、绿、蓝三色最著名。黄色最尊,绿色次之,蓝色象征天空,是特例。琉璃瓦有单色和双色的用法,即使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主要建筑用黄色,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

民间建筑:多样化、成熟化

园林: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时代,大家都熟悉,不赘述了。

建筑知识部分: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称为一“间”

大小式

正式、杂式

宅门:

宅门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宅门从建筑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方位构成的屋宇式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墙垣式门(小门楼)。北京四合院的屋宇式门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清代初期以后,中西合璧,又产生了西洋式宅门。

广亮大门,广亮大门是仅次于王府大门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广亮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一般占据倒座房东端第二间的位置,它的进深方向的尺度明显大于倒座房,显得非常突出。广亮大门的台基明显高于倒座房,从而使它的屋面在沿街房屋中突兀而起,格外显赫。大门门庑的木构架采用五檩中柱式,平面有六棵柱子,分别是前后檐柱和中柱。大门的外檐柱间,檐枋下安装雀替,代表大门规格等级。大门门庑山墙墀头上端由向外层层挑出的砖檐,成为“盘头”。抱鼓石和门簪是广亮大门着意装饰的部位,簪的头部呈六边形。

金柱大门,金柱大门与广亮大门的区别在于,门扉是设在前檐金柱之间,而不会设在中柱之间,并由此而得名,这个位置比广亮大门的门扉向外推出了一步架,因而显得门前空间不似广亮大门那样宽绰。同广亮大门一样,金柱大门外檐檐枋之下也有雀替作为装饰。

蛮子门,不如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深邃气派,是一般商人富户长常用的一种宅门形式,其木构架一般采用五檩硬山式,平面有四棵柱,柱头置五架梁。宅门、山墙、墀头、戗檐处做砖雕装饰,石枕抱鼓石或圆或方无定式。

如意门,多为一般百姓所采用,其型制虽然不高,但不受等级制度限制,可以随意进行装饰。如意门构架多采用五檩硬山形式,平面有四或六棵柱,两棵被砌在墙内不露明。如意门区别于其它宅门的地方,是前檐柱间的门墙以及它的构造和装饰。

小门楼,是墙垣式门的一种。它是三合院或一进院落的四合院等小型住宅所采用的宅门形式。校门楼纯砖结构,构造比较简单,装饰简洁质朴。

西洋式宅门,是清代中期以后中西方建筑文化结合产生的。一般构造是单开间,两端为砖柱,砖柱间是砖墙,在砖墙上居中留出大小适中的门洞(如:恭王府后花园门)。

城市:“前朝后市”,是治理国家的“朝”摆在前面,从事贸易的“市”摆在后面。“朝”“市”并提,市,仅在字面上次于朝,同是国之枢纽。从此可看出,古代中国把经济看的和政治一样很重要。

西汉的首都长安,东汉的首都洛阳,都采用的是规则式的平面布局,以对齐,整齐为基本原则,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

到了汉代,取消了封闭式的防墙,坊制名存实亡,并且取消了集中广场,代以住宅和商业混合的道路形式,这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重要变革。

除了规则式,还有因地制宜的方式。

建筑装饰

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的演变凝聚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最本质的变化,是建筑史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和艺术史时代风格阐述的着落点。斗拱发展史

东汉和三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不仅承托屋檐,而且承托平座,柱间铺作多用“人”字形。

唐代和辽代的屋檐平展,挑出深远,斗拱更加成为塑造建筑形象的主要手段。北宋是斗拱演变史上一个最重要的转变时期。由于屋顶的坡度增加,立柱加高,斗拱的作用开始弱化,不仅比例变小,而且补间铺作增多,从主要语言变成一般语言。

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作用已经完全退化,成为梁架与屋顶间的一个垫层,从外观上看,那些细小堆叠的密密葱葱的斗拱,从一般语言变为装饰语言。

需要指出的是:斗拱虽然是中国古典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但却不是普遍应用的语言,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斗拱只能用于宫廷、官署、宗教等重要建筑类型,越密集的斗拱所代表的等级越高。

雀替的出现

当斗拱与立柱和横梁的直接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成为屋顶与墙(横梁)间的过渡性装饰构件的时候,一种新的更为简洁的形式凸现了出来——雀替。

雀替的作用——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强化其稳定性;过渡性构件,它柔化生硬的交接点。尤其是在明清的巨大牌楼上,硕大的雀替抢夺了本应属于斗拱的显眼位置,成为一种补充性的语言。

台基的演进

台阶、石栏杆、须弥座的形式经历了不断的推敲、锤炼,达到了形式上的完善境地。两阶制的“一元化”——两阶制在历史上曾经盛行过很长时间。《仪礼》:主人入门而右,客就西阶。客若隆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西阶——宾阶,一袭为尊,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东阶——主人所就之阶。

弊端:虽适应了礼仪的需要,但心间无阶,缺少主轴线的延续形,没有突出中心。

导致出现了御路的出现——显示台阶诚实逐步典范化合形式美构图逐步成熟化的历程。

三层汉白玉台基等级最高。

吻兽: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

滴水: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有一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滴水形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石刻.宋、辽时期滴水多用重唇板瓦,明清时期渐渐演变发展成为如意形滴水。一般要在屋檐、窗台的下侧设置滴水,其作用主要是防止雨水沿屋檐、窗台侵蚀墙体。

墀头;古代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

彩画彩画原是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匾额: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门簪:是安在街门的中槛之上,有用两个或四个的,如大木的销钉将连楹结合在门框上,形式有圆形,六分形,但多用六方形,长按中槛厚一份,连楹厚一份半,再加本身径的四分之五即长,径按中槛高的五分之四或按门口宽的九分之一。门钉:门钉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藻井:是顶棚走向上凹进的部分,形状上有八角、圆形、方形等。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中,天花上最尊贵的位置上。

天花:及现代建筑中的吊顶或顶棚。

瓦:

布瓦——等级低

小青瓦——古朴、质朴,南方园林常见

琉璃瓦——不透水、等级高(如:开封铁塔——琉璃制塔)。琉璃瓦由大月氏北魏时期传入。黄、绿、蓝三色最著名。黄色最尊,绿色次之,蓝色象征天空,是特例。琉璃瓦有单色和双色的用法,即使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主要建筑用黄色,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

抱厦

中国古建的特点

结构

木结构(世界古建中延续时间最久),它包括台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柱础:柱经的2倍;室外高差3——4台阶

重点掌握金檩、檐檩、五架梁、三架梁、瓜柱、椽等。

穿斗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架空台梁

知道什么是穿

井干式:使用天然原木或方形、元角形等材料产生于商朝后期以前

密梁平顶式:西藏、新疆等地采用

使用木结构的优点:

1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

如同现代框架式结构,平面上形成长方形拉网,灵活性大。

2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与高度、墙壁与屋面材料厚薄,床的位置大小相关抬梁式

3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结点斗拱和隼卯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连接---“墙倒屋不倒”

4从采伐到施工比较便利,材料供应比较方便----就地取材,还可以用于各种梁式、悬臂式、拱式桥梁。

组群布局

平面布局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间:四柱围和为一间)

一座建筑的间数以奇数为多间→建筑→庭院→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首先考虑社会功能,社会需要,伦理礼制是第一位的,物质功能则次之。

庭院布局两种

1、三合院(即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的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横轴线以两座体型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持,构成门形或H形)或四合院(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

2、廊院(用回廊将主要建筑与次要建筑联系为一体)

三、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首先要说明,中国人擅长加工石材——东汉高颐阙、东汉秦君墓表、太原天龙山石窟

物质条件:历史上中国不缺木材。

“礼”的制约:《周礼考工记》中建筑制度被纳入“礼”的规范。

技术条件与地域关系

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人认为木材才是地上的,石材用于墓地建筑。

其他知识点

颐和园牌楼:罨秀——山、涵虚——水

北魏嵩山寺塔:现存最早砖塔(密檐式)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我国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我国第二最早木结构建筑、

山西应县木塔现存最早木结构塔

廓如亭:我国现存最大的亭子

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古代三大西湖:杭州西湖(浙江)惠州西湖(广东)鄞州西湖(安徽)

文物修缮国际公约:修旧如旧——旧制——以当时的规范修缮

屋顶等级(从高到低):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歇山、悬山、硬山。

侧角:千分之七柱高通常是柱径的11倍。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壹,单项选择 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重檐歇山B.重檐庑殿C.单檐歇山D.重檐攒尖 二,多项选择 属于天坛的建筑有 A.祈年殿B.圜丘C.皇穹宇 D.斋宫E.佛香阁 三,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周围包绕壹圈外廊的平面做法,称为副阶周匝。 2,金箱斗底槽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内有壹圈柱的平面做法,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俩层空间,称为金厢斗底槽。 3,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斗拱于结构上挑出承重,且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同时作为立面上大屋顶到屋身的过度部分,也起到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的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斗拱于古建筑中也起到模数作用。 4,藻井 是指高级的天花,壹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 5,《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宋代将作监李诫。目的是为了掌

握设计和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6,和玺彩画 是最高级的清式彩画,用于主要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以龙为主要题材, 7,举折 举折是我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壹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8,《考工记》 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壹夫”。 9,抬梁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壹种结构形式。柱头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于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托脊檩。这种结构于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10,穿斗式 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和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且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于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11,井干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壹种结构形式。将原木直接叠垒成墙壁,受到木头长度的限制。 12,大木作 指的是木构架建筑中主要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斗拱等主要构件。且负责制造,组合,安装这些木构件的专业。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讲课教案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节概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东方的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独特,这里或为大洋所隔;或漫长的陆地、沙漠、高山所阻。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加上众多的人口,使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遭受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虽然也有改朝换代,但异己卡被驱逐;或被同化,以到于像佛教这种外来的世界性宗教也被加进了许多本地域、本民族的色彩,而趋向本土化。外来影响和冲击的减弱,必然带来内部发展的迟缓和衰落,甚至固步自封,所有这一切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延续而缓慢发展的外因。 中国古老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演变,并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中国木构架建筑也是中国古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别具一格,它不仅迥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体系,也曾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 一、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 1、材料来源广泛 2、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 3、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 4、便于加工和运输 5、利于迁移和维修 二、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1、大型材料逐渐减少 2、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 3、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 4、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 5、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 第三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明确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形式,底层人员活动多,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使用抬梁式的结构形式,上面阁楼空间用于住人和储物,则可以使用穿斗式的结构形式。 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型构架在唐代非常盛行。与殿堂型构架平行发展的还有厅堂型构架。这种厅堂型在唐宋时期,等级上低于殿堂型,而整体构架的有机性、简洁性都优于殿堂型,因而成为当时先进的构架形式。 第四节中国古代要构架建筑的组成 一、台基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构成的三人组成部分之一,台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殿堂中,台基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宽大的台基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定感。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后来,台基逐渐演变成外观尺度和体现建筑等级制度的需要。 二、屋身 三、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征的重要元素。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独特做法和形象被誉为“盖世无比的奇异现象,”官式建筑的屋顶高度程式化,而且等级森严,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相对灵活一些。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习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一,单项选择 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重檐歇山 B.重檐庑殿 C.单檐歇山 D.重檐攒尖 二,多项选择 属于天坛的建筑有 A.祈年殿 B.圜丘 C.皇穹宇 D.斋宫 E.佛香阁 三,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的平面做法,称为副阶周匝。 2,金箱斗底槽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有一圈柱的平面做法,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外两层空间,称为金厢斗底槽。 3,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斗拱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同时作为立面上大屋顶到屋身的过度部分,也起到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的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斗拱在古建筑中也起到模数作用。 4,藻井 是指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5,《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宋代将作监诫。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6,和玺彩画 是最高级的清式彩画,用于主要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以龙为主要题材, 7,举折 举折是我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8,《考工记》 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9,抬梁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柱头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托脊檩。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10,穿斗式 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11,井干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将原木直接叠垒成墙壁,受到木头长度的限制。 12,大木作 指的是木构架建筑中主要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斗拱等主要构件。并负责制造,组合,安装这些木构件的专业。 13,楼阁式塔 是我国古塔中为数最多,产生的的年代最早,塔体最为高大的一种塔。它是从我国高屋楼阁发展而来的。实例:慈恩寺大雁塔,佛宫寺释迦塔。

2017年注册规划师相关知识笔记(精华)

《城市规划相尖知识》笔记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史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单体简洁;2、建筑组合多样;3、建筑类型丰富; 4、与环境结合紧密。 2 、建筑类型有:1、居住建筑;2、宫殿建筑;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 5、园林建筑 3 、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包括①、抬梁式;②、穿斗式;③、井干式 4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著作,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 的《工程做法则列》,其中规定了建筑的模数制和构建的定型化。 5 、平面布置以“间”和“步“为单位。 6 、建筑物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①、屋顶:重檐冼殿、重檐歇山、重檐攒 尖、单檐冼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②、开间:清代最高为门间,依次为9、7、5、3间;③、色彩:由高到低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民舍只可以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7、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 8、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 10

遗 址)O 9、形质方面,周制为三朝五门:外朝一一决定国家大事,治朝一一王视事 之朝,内朝一一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汉代首开“东西堂制”,隋以后均行 三朝纵列之周制。宋代御街千步廊制度和工字型殿。 、北京故宫是我国至今保在

最为完好的宫殿建筑. 建于(明永乐)年间,三朝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11 、坛庙,主要指天坛、社稷坛、太庙,坛是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庙是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12 、山西太原的晋祠是宋代建筑代表,属园林式祠庙。 13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大发展,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敦煌石 窟,都始于这一时期。 14 、道观一一元代重建的福建泉州清净寺,明初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15 、北魏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砖塔 16 、中国古典园林分期:①、生成期:殷、周、秦、汉,皇家园林代表; ②、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美学;③、全盛时期:隋、唐,儒家思想; ④'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创造精神;⑤、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衰退。 17 、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皇家园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北京颐和园;私家园林有 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 28453 6F25 溼38723 9743 露37745 9371 鎳27645 6BFD 雀27198 6A3E 樋?9Q 18 、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①、庭院式;②、窑洞式;③、毡包;④、碉房, 藏族的住房;⑤' 干阑,广西壮族的麻栏' 云南傣族的竹楼等第二节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1 '古埃及建筑,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1、《兆域图》 1977 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兆域——墓地。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的王城,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辟三座城门。城内辟有九条南北方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方向的道路,每条道路可以走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 3、辟雍 周天子的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与明堂一起失传。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 4、明堂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黄肠题凑 代陵墓的最高制式,黄肠——柏木段,题凑——排成箱体结构 6、抬梁式木构架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7、穿斗式木构架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的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8、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 9、九脊屋顶 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10、四阿屋顶 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11、栌斗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12、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13、托脚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的称为托脚。14、华栱 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 15、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硕士博士考试复习提纲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硕士博士考试复习提纲(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硕士博士考试复习提纲,据说80%的考试内容来自这些内容提示:各条目后标明《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参考页码 一、中国古代建筑概论 1论述题 1、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常见类型?11、12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特点。并举出其几种基本布局7-10 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什么优缺点?1、2 4、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色彩的特点270-276 5、中国清代建筑彩画的种类及特点295-298 6、中国古代家具及陈设的特点273 7、中国古代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0(环境分析、利用和改造参见213-226;关于风水理论参考此题) 8、中国古代建筑工官制度13(样式雷参见47;另附传统建筑图学方法和设计237) 9、中国古代建筑意匠212-246 (1)中国古代营造观念213-218 (2)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同7) (3)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空间和秩序 (4)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238-240) 10、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1)屋顶曲线的常见做法(含屋面曲线和角部起翘)267-268,参见287 (2)屋顶造型艺术(240-242) 2绘图-论述题

1、中国古代典型单座建筑的平面5 2、中国木结构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并说明其各自的特点2-4 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常见类型6、266 3、名词解释 1、侧脚258;生起258;梭柱5、257;卷杀5;收分5 2、材栔制、材分制、模数制242宋代的八等材261清代的斗口制282 3、举折法268;举架法280 4、斗栱4、259 5、大式建筑、小式建筑277 6、《营造法式》(阐述产生的背景、内容与成就)39(参见13、242;另附《工程做法》47)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 1、论述题-各时期建筑概况 1、从史前房屋遗址谈谈中国建筑的起源问题15(干栏和穴居住宅,公共建筑遗址17-18) 2、原始社会建筑概况 (1)半坡和姜寨原始村落的布局有什么特色?16-17 (2)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的情况15-16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房屋遗址的区别17 3、夏(或先商)时期建筑概况 (1)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19 (2)甲骨文反映建筑形式举例(参考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4、西周时期建筑概况(22)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详解和复习重点总结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详解和复习经验重点总结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基本情况详解 天津大学属于建筑老八校,建筑专业实力很强,是很多建筑学子的理想殿堂,从考研热度上看,也是很受欢迎的。近年虽然出现扩招的趋势,但是考研人数也整体上升,至于考研难度,因人而异吧,取决于你的基础和复习努力。我想先给大家涨点信心,我是从二本学校高分考上天大研究生,天大公平公正,不管你本科学校和成绩怎么样,敢拼搏就有机会!今年考研的学弟学妹很多都开始复习了,有不少人找我问相关信息,我之前也看过前辈的经验贴,下面先把考研基本情况介绍一下,为各位学弟学妹提供参考。有考研意向考天大的可以到考研资料联盟跟我交流,后面会继续分享一些考研经验和总结资料。 1、天大建筑专业方向及考试科目。 天津大学建筑考研考察的知识面广,要求考生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天大建筑学招生分学硕-081300建筑学和专硕-085100建筑学,学硕建筑设计方向和专硕考试科目相同: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8建筑理论综合、④513建筑设计(快题6小时);建筑技术科学方向科目③302数学二④824建筑技术综合;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科目③737建筑历史理论综合④866古建筑复原设计。具体招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情况看下表。

2、考试大纲重点和参考书目。 101政治和201英语是全国统考,这里就不细说了,请自行参考全国考纲。专业科目考纲完整内容可到学校官网查看。 728建筑理论综合(以前也叫355建筑学基础):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考试内容包括《建筑历史》(含中、外建筑史)和《建 筑构造》两个部分。考试出题以主要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为主,不出偏题怪题,但需要考生在参考书范围内能够触类旁通,关联理解,按研究生考试要求体现学习中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 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部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大部分一般都 含有简答或名词解释、绘简图、叙述和评析等内容。在许多情况下绘图和述评可能是综合要求的,需要学生认真审题。 2. 建筑构造部分:有关建筑组成及构件的内容和相关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 技术内容。①能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建筑构造相关的各种名词和基本概念。②能正确、清楚地表述建筑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构成原理、构造设计原则和方法; 特殊构造做法及判断常见构造设计的错误做法和改正措施。③根据给定的条件(绘图或文字),按要求正确设计和绘制相应的构造详图,并按施工图深度正确表达构造做法、材料、比例、尺寸及标注。 三、试卷满分150分,其中中外建筑史满分80分,建筑构造满分70分。 四、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外国近现 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外国城市建筑史》,沈玉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构造》(上下册),重庆建筑大学,李必瑜,刘建荣等,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9、《建筑构造》(第一册﹑第二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构造》编写小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1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12、参考各地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另外建议补充:考研资料联盟的复习资料,教学课件、内部资料、老师相关论文、建筑学热点、《建筑师》等杂志论文、学长学姐笔记总结、快题参考图等。

文物保护工程 古建筑类 设计师 复习指南 模拟试题及答案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古建筑类-责任设计师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5 考核大纲 参考书目 模拟试题

考核大纲 1 古建筑保护工程概要 1.1 古建筑保护工程基本情况 1.1.1 了解我国古建筑保护工程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1.2 了解多学科在古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1.2 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要求 1.2.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的主要目的、任务 1.2.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要求 2 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 2.1 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程序 2.1.1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程序 2.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报告编制方法 3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 3.1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 3.1.1 掌握古建筑勘察记录测绘方法 3.1.2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检测方法 3.1.3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 4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 4.1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程序、框架及方法 4.1.1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 4.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框架 4.1.3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 4.2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 4.2.1 掌握根据勘测、评估、鉴定结果制定古建筑保护工程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 4.2.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技术要求 4.3 文物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

4.3.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文件调整、变更的要求和程序 4.3.2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的编制 4.3.3 了解三防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与实施的程序和要求 5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审批 5.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程序 5.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要求 6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评析 6.1 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 6.1.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原则 6.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方法 7 文物保护工程维修技术 7.1 木构文物建筑工程维修技术 7.1.1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常用木材的病害类型及成因 7.1.2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常用木材的防腐、防虫及补强技术 7.1.3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勘察技术 7.1.4 了解木构文物建筑检测技术 7.1.5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木作工程维修技术 7.1.6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砖瓦作工程维修技 7.1.7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石作工程维修技术 7.1.8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夯土工程维修技术 7.1.9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油漆作工程维修技术 7.1.10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彩画作工程维修技术 7.1.11 了解木构文物建筑其他类型工种工程维修技术 7.2 砖石文物建筑工程维修技术 7.2.1 熟悉砖瓦石材料的基本知识 7.2.2 掌握砖石文物建筑勘察技术 7.2.3 了解砖石文物建筑检测技术 7.2.4 掌握砖石文物建筑主要病害 7.2.5 熟悉砖石砌体结构的裂缝修补及砌体加固技术 7.2.6 熟悉砖石拱券及穹隆的维修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笔记

绪论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南方:“干栏” 北方: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 黄河中下游:窑洞 东北与西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穿斗式的特点:用穿枋的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延檩条方向,再用穿斗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子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3木构建筑长期广泛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的内在优势: ①取材方便 ②适应性强 ③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④施工速度快 ⑤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存在一些根本缺陷: 木材越来越稀少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更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4建筑群的组合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庭院围合的方式: 一在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 二在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奴隶——封建 原始:公元6000、70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巢居、穴居 奴隶: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封建:前期(公元前475——589年) 中期(隋—宋581——1279) 后期(1279——1911) 旧石器(170万年前——公元前8000年)人类居住于天然穴洞 中时期(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居住地穴、巢穴新石器(公元前6000——公元前2100年)前6000年—地穴—半地穴 前5000年—地面干栏式—(技术)氏族社会后:

《中国古代建筑史》考试复习题精选

《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8分)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三、名词解释(任选3题,共12分) 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77772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2、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3、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斜。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4、金箱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5、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的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例如:应县木塔 6、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7、《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北宋李诫编修。本书内容除行政管理上“关防工科”的要求外,侧重于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并有图样,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其中提出的“以材为祖”的材份制,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8、羡道: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 9、方上:(秦汉)以人工夯土建成的上大下小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 10、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的一块铜板地图,长约94cm,宽约48cm,厚约1cm,为战国中山王王陵陵园规划图。它是目前见到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1)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在古代史上主要成就在于三方面: 一.建筑方面:1)各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其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2)现存的很多实例都很好的体现了其所属时代的特点:山西佛光寺大殿, 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 3)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建筑类型,在建筑师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4)建筑木结构的各种做法 5)建筑装饰 6)建筑布局方面:北京故宫,天坛,唐·大明宫 二.规划方面:1)唐.长安 2)元,明,清北京 3)宋.南京 4)宋.汴洲 5)周.王城 三.园林方面: 1)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2)北方皇家园林 3)江南私家园林 4)欧洲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比较 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是从建筑的共性出发,以利于在复习和研究建筑实例的时候能全面的思考问题,能从其所在的朝代,历史背景出发,使建筑实例自身的共性成为回答问题的突破点,再在起基础上分析其个性。 1)汉.建筑特点 整个汉朝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反战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 它的突出表现为:木构架技术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很大发展。 ·木构架技术:1)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已成熟。 2)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很不统一。其结构作用明显----即为 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的斗拱承托屋 檐有足够的深度。 3)未解决大空间,大跨度的技术。 4)屋顶形式多样,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最普遍,攒 尖,歇山,囤顶也已应用。 5)=卯精巧,木构架施工技术已相当熟练。

6)由于整体性的提高,已出现多层楼阁。 ·砖石技术: 1)砖: ------主要用于墓室,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逐步发展为 顶部用拱券和穹窿,解决了商朝以来醇墓不能解决 的防腐,耐压的问题。 ------拱券除用条砖外,还创造了楔形的有=砖。 ------发券方法:券伏相间的方法,科学合理。 ------砖砌下水道,陶水管使用普遍。 2)石: ------石建筑在两汉----尤其是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 展。 ------石墓: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 或拱券式墓。 ------地面建筑:东汉出现了全部石郭的建筑,石祠等。 ------刻石技术和艺术也逐步提高。 2)唐.建筑特点(618—907年)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其特点有: ·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最严整的 ·建筑组群处理愈加成熟 ----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的方 法 ----利用地形和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建筑的方法(明清宫殿, 陵墓布局的渊源)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 ----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无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的构件,斗 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 ----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一庄重大 方的印象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面阔11间,进深17间 斗拱构件形式和用料都规格化,出现用才制度 ·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 ----佛塔:采用砖石构筑增多 砖石塔形式:楼阁塔(西安大雁塔),密檐塔(小雁塔,河 南登封法王寺塔),单层塔 ·设计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沿用到元朝,出现用才制度 3)宋.建筑特点(960—1279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 绪论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

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0813建筑学一级学科简介

0813建筑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建筑学 (英文)名称: Architecture 一、学科概况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文明的出现,人类即开始了大 规模的建筑活动。古代的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中国、印度和拉 美等地区都是建筑文化发展的源泉。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建筑构成了 人类建筑文化的整体。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摇篮,其建筑活动在建 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建筑的 成就,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建筑学著作,为建 筑的构成以及建筑的坚固、适用、美观的三要素奠定了基础。中世纪 的哥特式建筑在结构、材料、技术上又产生了新的特点和成就。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出现了专业的建筑师,并为传统建筑学确立 了完整的理论和概念。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独特的 木构架系统和艺术风格,精炼的建筑法式和富有哲理的设计思想,灵 活多变的处理技巧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成为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加速,城市迅猛发展,建 筑类型大量增加,建筑功能日趋复杂。20世纪初出现了现代主义建 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包豪斯建筑教育学派。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和美国建筑师赖特是其 中的杰出代表。其主要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体现在:第一,将建筑的 使用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应用现 代科学技术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第二,注意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 建筑结构的技术和艺术特点,反对不合理的外加建筑装饰,突出技术

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第三,将建筑设计重点放在空间组合和建筑环境的创造上。第四,重视建筑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强调建筑同公众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重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以及建筑的社会性和经济性,标志着建筑学完成了一次重大飞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针对现代主义建筑中出现的某些忽视精神生活的需求、忽视民族和地区文化差异的倾向,特别是某些建筑师的设计手法公式化的倾向,重新探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等问题,在建筑风格上又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其中后现代建筑较为活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带来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建筑与城市特色逐渐消失,地域特色的保护和创造成为当今建筑学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建筑学领域,则为建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筑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义建筑学。今天的建筑学科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为平台,进一步加强理工与人文的交叉、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解决复杂建筑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也是关于建筑设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创造适合人类生活需求及审美要求的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建筑学是集社会、技术和艺术等多重属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建筑学与力学、光学、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水工、热工、电工等技术工程领域,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律等人文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建筑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以及城市村镇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