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起来,是从三个市场、四个经济部门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均衡及政府对此采取的政策措施。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部分。经济周期理论则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变动所呈现的周期波动及其原因的。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基本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属于短期、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则同属于长期、动态分析。宏观经济学分析是以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为中心课题的,经济周期研究短期波动,而经济增长探索长期发展。

凯恩斯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加强了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特别是在数量化和模型化的分析上有新发展,出现了许多经济周期理论和模型。

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特征、类型和几种主要的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经济周期概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说:“宏观经济学有两个不变的基本命题。其一是说明经济活动中的短期波动,有些人将这种变动称为周期,这种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变化,总合起来形成繁荣或衰退,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其二是说明长期经济趋势,即某一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增长率。”显然,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学中不变的基本命题之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以普遍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

危机,表现为物价跌落、商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此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活动便一直在繁荣与萧条、衰退与扩张的交替中循环往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W·米契尔(Wesley Mitchell)和A·伯恩斯(Arthur Burns)研究了美国经济数十年的数据资料,写了一本重要的著作《衡量经济周期》。在书中他们给经济周期作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经济周期是一种基于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一国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一个周期包括许多经济活动的同时扩张,然后同时衰退、收缩和复苏,复苏是下一轮周期扩张阶段的前奏,这一变化次序是重复发生的,但并不是阶段性的。从时间上说经济周期从1年到10年或12年不等,他们无法划分成具有同样特征同样波幅的若干个短周期。

这个定义被美国研究经济周期的权威机构—全国经济研究局作为确定经济周期顶峰与谷底的标准。

所谓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活动。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及特点

经济活动由扩张到衰退进而萧条最后复苏的循环,是围绕着一种向上的趋势途径而暂时性上下波动的,如图所示,横坐标t代表时间(年份),纵坐标Y代表总体经济活动状况(包括国民收入、就业、价格等经济活动主要指标)N代表正常的经济活动水平,是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因而经济的

长期增长趋势线的斜率是大于0的。图中的曲线表示经济活动的波动。

t

A B C D E

图经济周期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凡经济活动波动线高于长期增长趋势线的,表示该时期的经济活动水平高于经济的长期平均增长值;反之,凡经济活动波动线低于长期增长趋势线的,则表示经济活动水平低于经济的长期平均增长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经济活动水平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循环往复,阶段性变化。

对于经济周期过程中阶段的划分,不同的经济学家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没有完全的统一标准。但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倾向于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经济活动的扩张阶段简称繁荣阶段;由繁荣转向温和的收缩阶段,简称衰退阶段;经济活动的全面紧缩阶段,简称萧条阶段;由紧缩转为新的扩张的过渡阶段,简称复苏阶段。

经济周期的每个阶段特征如下:

(1)繁荣阶段:该阶段的经济活动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经济活动十分活跃,社会的有效需求持续不断地增加,产品畅销、投资扩大、产量增加、就业充分,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社会总产出逐渐达到了最

高水平,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但繁荣阶段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当消费增长放慢引起投资减少时,经济就会开始下滑。在美国经济中,一般认为GDP连续2个季度下降时,经济便处于衰退之中。

(2)衰退阶段:经济处于较温和的收缩时期,此时经济活动水平下降,消费需求与生产能力发生偏离。一方面,由于消费的增长放慢,甚至停止,使产品滞销,价格下降,进而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减少,企业的投资也随之减少,产量增加的势头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投资量减少,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导致社会收入水平和有效需求的进一步下降,最终使经济跌落到萧条阶段。

(3)萧条阶段:该阶段经济处于剧烈的收缩时期,经济活动逐渐降低到最低水平,大量工人失业,大批生产能力闲置,企业利润极低甚至亏损。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活动继续萎缩,物价继续下跌,经济动荡,社会不稳。同样萧条也不可能无限延长,随着现有设备的损耗以及由消费引起的企业存货的减少,促使企业考虑增加投资,一旦投资需求开始增长时,经济便开始了复苏阶段。

(4)复苏阶段:经济活动由最低水平开始回升,经济活动日趋活跃。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产量逐渐扩大,就业开始增加,价格开始上涨,国民收入开始回升。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生产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动处于调整阶段。经济恢复的速度不会太快,但随着经济恢复的不断完善,经济活动水平会不断提高,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便步入下一个繁荣阶段,开始又一个经济周期。

在一个经济周期的4个阶段中,存在着一个顶峰和一个低谷,它

们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顶峰出现在繁荣阶段,是整个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水平的最高点。低谷出现在萧条阶段,是整个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水平的最低点。顶峰点是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转折点,低谷点是经济由萧条走向繁荣的转折点。在经济周期的4个阶段中,繁荣与萧条是经济周期的2个主要阶段,衰退是繁荣到萧条的过渡阶段,复苏是由萧条到繁荣的过渡阶段。无论何为起点,只要经历了这4个阶段,便算完成了一个经济周期。

三、经济周期的一般特征

对经济周期而言,尽管不存在2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周期,但他们都有着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经济周期的一般特点如下:

(1)经济活动中的变量一般可分为顺周期性、逆周期性和无周期性3类。所谓顺周期变量是指那些在经济扩张时上升,在经济收缩时下降的变量;逆周期变量是指那些在经济收缩时上升,在经济扩张时下降的变量;而无周期变量则是指那些与经济周期无关的经济变量。下表是对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按经济周期特征进行的分类。

(2)经济周期不是固定的经济活动波动,而是一系列独立的冲击因素随机对经济进行冲击的结果。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差异很大。

(3)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的彼动。它不是发生在一个或几个部门,而是同时发生在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因而不是局部的波动,而是整个经济的波动。

表宏观经济变量和经济周期特征

政策的讨论系列1977年第五卷

(4)经济周期在经济运行中是周而复始反复出现的,尽管每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波动的幅度等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规律,要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扩张(繁荣)、收缩(衰退)、萧条和复苏。伯恩斯和米契尔研究了美国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经济周期后,观察到每一次周期都是从低谷或经济活动的一个低水平开始,然后扩张,最后经济达到巅峰即周期的最高点,随后进入收缩期,一段时间以后,经济跌入另一次低谷,此后开始又一个扩张时期。因此,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低谷到低谷,其中经历一次顶峰,所有周期都相互联系,因为前一次的结束便是下一次的开始。

四、经济周期的类型

经济周期的波动,相邻周期的持续时间是有差异的,短的几十个月,长的要几十年。为了便于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经济学家们依据每个经济周期经历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等,下面就介绍几种主要类型。

(1)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其长度平均约40个月,也称短周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Kitchin)于1923年提出。基钦在研究了1890~1922年间美国与英国的物价、银行清算、利率等资料后提出:经济周期实际包括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2种,主要周期仅仅是2个或3个次要周期的总和,而次要周期是平均为40个月的经济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A Hansen)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在1807~1937年间共有3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42.12个月。

(2)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其长度平均约为8—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Juglar)于1860年提出。朱格拉认为经济周期由繁荣、危机、清算3个阶段组成,这3个阶段在经济中有顺序地反复出现。他分析了统计资料中的物价水平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等指标,确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长度约为9—10年。此后,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将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并根据资料计算出美国在1795—1937年间共有1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8. 35年。

(3)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其长度平均为15—2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在1930年提出。该周期主要是依据建筑业的兴衰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来划分的,所以也称建筑业周期。库兹涅茨在研究建筑业人日变动。资本形成、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他因素后,提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为期15—20年的长周期。

(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其长度平均约50—60年,也称长周期。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克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1925年提出了著名的长波理论。他分析了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100多年大量的批发价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量,煤炭、生铁的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动情况,得出一个结论: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60年的长期波动。

熊彼特引用该划分并结合其创新理论,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新资源的利用等作为主要标志,进一步将100多年以来西方经济发展分为3个“长波”过程:第一个长波:1780—1842年,该周期为“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波:1842—1897年,该周期为“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波:1897—1929年,该周期为“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从多种角度探讨了经济周期的成因,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论归纳为内生因素论与外生因素论2类。我们首先介绍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一、创新理论。

(一)“创新”的含义及内容。

“创新”一词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创新”的含义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指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已发现的科学技术引人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创新”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只能由企业家来完成,因为发明不等于创新,所以发明者不等于创新者。而只有少数企业家由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预见到潜在的市场和潜在的利益,并有胆略,有能力,敢于冒风险把一种新发明最先引入经济组织中去获取利润,他们才是“创新者”。

(二)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熊彼特将“创新”看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并用创新理论来说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所在,只有实现了“创新”和“新组合”,才能打破经济的低层次均衡状态,而跃进到较高层次的均衡水平,使经济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经常发生的正常现象,在一个动态的社会里,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熊彼特在论述经济周期时,用经济周期“纯模式”来解释经济为何在“繁荣”与“衰退”2个阶段的定期换位中发展。他认为:一方面,“创新”既给创新者带来了盈利的机会,同时也为其它企业开辟了发展的道路,一旦“创新”出现,必然会有其他企业进行模仿,使整个行业形成一个“创新”浪潮,从而使这一个行业获得普遍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又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以致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一个行业的“创新”浪潮形成,必然会引起投资活动的大量增加,造成对合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引起经济活动的普遍高涨,经济必然走向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一旦“创新”已扩展到较多的企业后,由“创新”带来的盈利机会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样企业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就会随之减少,假如此时没有另一项“创新”,必然会引起经济紧缩,形成衰退。

熊彼特在进一步分析“创新”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时,认为在“创新”的“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形成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周期运动。他认为经济的运行过程不只是简单的“纯模式”,而是以繁荣、衰退、萧条、复苏4个阶段循环往复,“创新”的2次浪潮,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谓“第一次浪潮”是指创新企业直接引起所在行业的“创新”浪潮,从而带动经济走向繁荣。所谓第二次浪潮是指由“创新”的“第一次浪潮”而引起间接的经济高涨。当“第一次浪潮”引起银行信用与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以后,就会促使生产生产资料的经济部门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导致普遍的物价上涨,整个经济会

出现普遍的繁荣局面,形成创新活动的“第二次浪潮”。当然“第二次浪潮”所形成的繁荣局面并不像“第一次浪潮”那样与“创新”直接有关,它是由于“第一次浪潮”引起了的经济活动的普遍高涨,随着物价的上涨,很快形成投机活动的盛行,造成投资过度,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虚假的繁荣,一旦这种虚假繁荣消退,经济就会立即陷入衰退。衰退之后经济并不能像“第一次浪潮”那样依靠又一个“创新”来加以自行调整,使经济重新走向新的高潮。所以势必在衰退之后出现萧条,只有当新一轮“创新”的“第一次浪潮”再次出现以后,在它的带动下,经济才有可能从萧条走向复苏和繁荣。所以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创新”。

由于各行业的技术条件不同,性质不同,同一行业各个具体的创新内容亦有所不同。所以熊彼特认为“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有的影响大些,有的影响小些;有的经过这4个阶段的时间长些,有的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通过这4个阶段。因此经济周期的长短是有所不同的。他根据经济经过4个阶段时间的长短不同,将经济周期分为长、中、短3类。并认为3种周期同时并存,相互交织。长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短周期的繁荣与衰退的程度依赖于所处长周期的阶段。如果处在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则短周期繁荣的程度要强些,而衰退程度则相对弱些。

二、心理自生周期理论。

心理自生周期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巴奇霍特(Walter Bagehot)提出的,他们认为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自生的周期”,使

人的情绪在乐观和悲观之间反复交替出现,这种周而复始的情绪变动难以控制,它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当情绪乐观时,生产者会增加投资,而消费者会增加消费,引起经济繁荣;当情绪悲观时,消费者会减少消费,生产者也减少投资,经济就会收缩,形成萧条。人的情绪周期性变化,使经济也周期性发生变化。

三、太阳黑子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H·杰文斯(Herbert S.J evons)提出的,他从分析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造成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出现。他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地出现会造成恶劣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从而影响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工业。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要影响实际工资水平,影响不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影响农民的购买力以及投资,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当气候正常农业丰收时,农产品的丰富造成农产品的价格下跌,致使以农产品为原料及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利润增加,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也增加,使得工业品价格上涨,促进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反之,太阳黑子出现使农业欠收,就会导致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所以经济危机也大约10年左右爆发一次。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太阳黑子周期性出现。

四、政治因素论。

波兰经济学家卡莱斯基(M.Kalecki)认为是政府交替执行扩

张性政策和收缩性政策造成了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形成了经济周期。为了保证充分就业,政府将实行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在政治上,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是会遭到攻击的,于是政府又不得不转而实行紧缩性政策,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经济衰退。政府为保持经济稳定,但实际上却在制造不稳定。由于充分就业与价格水平稳定之间存在着矛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必然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第三节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如果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将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归咎于经济运行中的外生变量,那么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体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我们知道,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内生变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旦某一变量发生变化,则会导致其他变量也发生变化,这些变量变化的集合力量会迫使经济向某一方向运动,从而产生经济的波动。下面将介绍几种较为典型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一、纯货币理论。

该种理论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R·霍特里(R. Hantrey)所提出,并用货币信用体系的不稳定来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其它因素只会引起局部波动,而货币因素才会引起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就是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完全是由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收缩信用所造成的。

在西方国家,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

扩大信用时,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张,并导致收入的增加,刺激需求的增加。经济活动的累积性扩张,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而现代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在准备金制度上的,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这种信用的扩张就会过度,形成虚假的购买力。而在金本位制下,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是有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紧缩货币信用而提高利率时,生产也随之收缩,收入减少,需求减弱,形成过剩。同样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银行信用的收缩也会过度,经济活动的累积性收缩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又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贴现等方式再扩大信用,从而使经济又进入复苏阶段,经济又开始下一个周期。

纯货币理论将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完全归于现代货币的信用制度,认为只要改革货币信用制度,就能消除经济周期。

二、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从投资的角度分析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认为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导致生产比例的失调,即生产资本品(含耐用品消费品)部门的发展,超过了生产消费品部门的发展。而在周期的繁荣阶段,资本品生产增长的速度大于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在同期的萧条阶段,资本品生产下降的速度也大于消费品生产下降的速度。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而资本品生产的过剩以及2个生产部门的比例失调,则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资本品投资的波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对于引起投入过多的原因的不同解释,投资过度理论又可分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和加速原理理论3个派别。

(1)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A.Hayek),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Lional Robbins)等人提出的,1974年哈耶克因此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认为是货币引起了投资过度,银行体系信用的扩大会引起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首先体现在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从而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加和银行信用的扩张,导致一部分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资源转向于资本品的生产,形成市场消费品缺乏,迫使消费者增加储蓄。由于投资的增加使得人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收入增加之后,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势必会促使消费品生产的增加,以恢复到与资本品正常的比例,这样就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一部分生产资本品的资源又转向生产消费品。另外,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要依赖于投资的进一步增加,一旦银行体系被迫停止扩张信用时,在繁荣时期利用银行信用正在进行的投资就不得不中止,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品就会滞销,价格下跌,危机就会爆发。这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但并不是纯货币现象,在繁荣时期投资过度,而在萧条时期则又投资不足。资本品与消费品生产部门的结构失衡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A·施皮特霍夫(A.Spiet thoff)和瑞典经济学家G·卡塞尔(Gustar Cassel)提出的。他们认为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是因为技术的发明刺激投资的增加,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张,促使投资进一步增加,从而产生对资本需求的增加,导致资本品价格上升,生产增加。但由于生产增加引起收入增

加,消费品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样便会产生储蓄不足,使得银行信用无法无限制地扩大,银行信用的紧缩使投资受到抑制,资本品生产出现过剩,经济转入萧条阶段。只有出现又一种新技术或其它外生因素刺激时,经济才会进入下一个周期。该理论将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投资过度,并且认为引起投资过度的主要因素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的开辟等外生因素,而货币因素则是次要的从属的。

(3)关于加速原理理论,我们将在后面单独介绍。

三、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危机和萧条的产生,是由“消费不足”或“储蓄过度”引起的,主要有消费不足危机论、储蓄过度危机论、分配引起消费不足危机论等理论。

(1)消费不足危机论。

是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弟(Simonde de Sismondi)最先用劳动阶层的贫困化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来说明经济危机必然性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而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里,生产是由不劳动的人的需要来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者自身需要决定的,这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引起了生产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他们的消费能力也随之减弱。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增加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不劳动者和非生产者手中,他们的消费能力虽然在增加,但其增加的量还不及劳动者由于收入减少而下降的量,消费和生产的矛盾转化为广大劳动者的日益贫困化与机器大生产产生的财富巨大增长之间

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根源。他主张恢复行会式工业组织和宗法式的农业的政策主张。

(2)储蓄过度危机论。

是由马尔萨斯(Thomas R.Malthus)在1820年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受到限止,从而产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产生。马尔萨斯认为,假如利润收入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只能有简单再生产。所以节俭、储蓄和资本积累是完全必要的。假定储蓄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投资的结果是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产品的销售完全取决于个人消费,那么,储蓄太少将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的发展。但反过来储蓄过多的话,一方面直接减少消费;另一方面又间接导致更多消费品的供给。因此要使生产与个人的有效需求保持平衡,储蓄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他认为只要增加不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的消费,就可以避免源于储蓄过度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生产过剩危机。

(3)分配引起消费不足危机论。

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J.A. Hobson)在19世纪30年代期间提出的,他认为国民收入不会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有一部分会储蓄起来,形成新资本。如果国民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过大,就会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反之,如果国民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太小,就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是说生产过剩是由于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而产生的。而消费不足的原因,一是由于人们的消费习惯是稳定的,不易产生突然的大量增长;二是由于分配不当,被雇

佣者所占的份额太少,而雇佣阶级和占有阶级所占的份额太多,形成了储蓄过度。霍布森认为社会产品扣除维持费用(最低工资、折旧、土地保养费)后分配给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可分为生产性剩余和非生产性剩余。所谓生产性剩余,也称为发展费用,是用来扩大产业系统的规模和提高生产因素效率所必须的费用。包括:①吸引人们提供新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②扩充和改良产业系统而吸引更好的有才能的劳动力所支付的最低累进效率工资。而非生产性剩余则包括:①地主利用土地的稀少性所获得的超过土地维持费以上的差额;②资本家利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而压低工资,或者人为造成垄断而获得超额利润。若非生产性剩余的所有者把这些利润储蓄起来,转化为新资本,会引致产业系统的资本大量增加,生产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对消费者供给产品所需要的速度,因而引起周期性的生产过剩。他认为只要改善分配方法,就能消除生产过剩危机。

美国经济学家福斯特(W. J.Foster)和卡靖斯(W. Catchings)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他们认为:推动生产的最终因素是消费者手中有足够的货币购买市场上的消费品,使得企业家不仅能收回垫支的成本,还能赚取一定的利润。假如货币流量(作为人们的收入所支付的货币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既定不变,企业把全部利润分配给股东,而消费者又将其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则企业以成本和股利形式付给消费者的货币可以在出售消费品时全部收回,假如以同样的规模反复进行生产,不会出现生产过剩。换种情况,假如企业只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股东,其余的未分配利润转化为新投资,或者消费者将一部分收

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些新增的投资量转化为待售的消费品后,增加了消费品的供给量,但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量没有增加。新增消费品的销售,一方面要以成本形式支付给消费者货币,另一方面还需要支付给企业家赚取利润所需的货币,而这些货币在所假定的货币流通量中并不存在,这样市场疲软,物价下跌,利润减少,以致货币流量减少,生产缩减,失业增加,消费品生产过剩的危机便出现了。他们认为只要增加货币的流通量,便能防止生产过剩。

第四节卡尔多收入决定模型

这个模型是由英国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N·卡尔多(Nicholas Kaldor)以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当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储蓄由数与投资函数的关系。

卡尔多将储蓄和投资分为计划的量和实际的量。当收入发生变化时,计划储蓄和实际储蓄的量就会不相等。投资和储蓄的关系是:假如计划投资的量大于计划储蓄的量,那么实际投资量一定小于计划投资量,或者实际储蓄量大于计划储蓄量,这样就会引起经济扩张,首先体现的是就业充分,随后便是通货膨胀。反之,假如计划投资的量小于计划储蓄的量,则实际投资量一定大于计划投资量,或者实际储蓄量小于计划储蓄量,这就会引起经济收缩,首先体现的是出现失业,随后便是通货紧缩。

假设用Y代表经济活动水平,用I和S分别代表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量,根据凯恩斯理论I和S均是Y的函数。

如果储蓄函数S=S(Y)和投资函数I=I(Y)是线性的,那么当

边际投资倾向大于边际储蓄倾向时,只可能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均衡位置,即如图所示。

I,S

0 0

图边际投资倾向大于边际储蓄倾向

图中Y代表经济活动水平,I,S代表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的量,E为均衡点,即I=S,此时的Y=Y0,在E点的右面,I>S,经济扩张,在E点的左面,I<S,经济收缩。

任何使得Y>Y0的经济活动因素的干扰均意味着产生I>S的情况,这样收入水平会无限提高,经济不断地趋向于过度充分就业和高通货膨胀状态。而任何使得Y<Y0的经济活动因素的干扰均意味着产生S>I的情况,这样收入水平会使产量和就业下降到0,经济不断趋向于失业和通货紧缩状态,其间没有稳定状态存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另一种情况当边际储蓄倾向大于边际投资倾向,如下图1所示,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点E,无论是投资还是储蓄发生变动时,新的均衡会在稳定的生活水平下重新建立。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始终存在,不总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由此可以推论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非线性时的状况。投资函数非

练习时间数列分析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一、填空题 1. 1.?????? 时间数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包含_________和 _________两个要素。 ? 2. 2.?????? 编制时间数列基本原则是________。 ? 3. 3.?????? 以时间数列为基础的动态分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分析内容。 ? 4. 4.?????? 影响时间数列中某一指标各个数值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共同影响可以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模型加以描述。 ? 5. 5.?????? 时间数列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其中 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的时间数列,而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属于派生的时间数列。 ? 6. 6.?????? 绝对数时间数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 7.7.?????? 在时点数列中两个指标值之间的时间距离称为____________。 ? 8.8.?????? 在时间数列动态分析中,两个有直接数量关系的速度指标是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它们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9.?????? 平均发展水平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 计算的平均数。 ? 10.10.??? 水平法又称_______,应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n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数.从本质上讲,用这种方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其数值仅仅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影响。 ? 11.11.??? 若对以季度为单位的时间数列求季节比率,则一年内季节比率之和等于 ___________。 ? 12.12.??? 最小平方法的数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这一方法既适用于________趋势的拟 合,也适用于_______趋势的拟合。 ?

经济周期分析

一、宏观经济周期分析判断 我想通过分析经济指标来对宏观经济周期作出判断。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通过对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出经济周期。 一是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对将来的经济提供预示性的信息。从实践来看,先行指标可以对经济的高峰和低谷做出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时间可以比实际高峰和低谷出现时间大约提前半年。 二是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生产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计算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三是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制造产品单位劳动成本等。这类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比实际晚半年。 由于这里是进行宏观经济周期的判断,所以滞后指标就不用分析了,主要看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 1,先行指标分析: ①货币供应量: 2012年2月15日,中央银行发布消息:央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前期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报告中还表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左右。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低2.9个百分点。2011年现金净投放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所以货币的供应量虽在增加,但较前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长总体回落的趋势。 ②股票价格指数: 下面借助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来分析我国的股票价格指数。 从周K线图来看,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都处在下跌的过程之中,而未来的两周走势将决定MACD指标中的DIFF线是否会下穿DEA线,如果一旦有效下穿,则股市将会迎来至少两三个月的下跌之势。所以这个六月对未来半年股市走势来说注定不平凡。而股市一般能提前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所以从今年的股市走势来看,经济还处在波动之中,11年末开始的 上升通道在今年6月已被突破,不知是否还能反弹回来,不然对未来第三季度持不看好观点,若6月DIFF没能有效下穿DEA则后市看好。但是从月线上看,经济在慢慢转好,DIFF有上穿DEA的势头,但是很无力的样子。 2,同步指标分析: ①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的增长速率,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 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的这篇综述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经济周期是逃避不开的。经济永远处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循环之中,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1.经济周期 1.1经济周期的定义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表格给出的美国自1981年至2010年的实际GDP数据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年12月GDP增幅大幅减小,到2002年6月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2年经济开始复苏,2007年底经济增幅开始下降,2009年6月降至最低的-4.11%。这就反映出了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每一周期大约10年左右。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经济收缩阶段和经济扩张阶段。衰退和萧条属于

经济收缩阶段。复苏和繁荣属于经济扩张阶段。这两个大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 当经济出现衰退并且暴跌至谷底的时候,经济不可能再也恢复不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复苏,而当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这种景象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研究清楚经济出现暴跌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经济重回正轨,而经济繁荣时期,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可能长的持续这种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生产者必须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了如指掌。当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资金周转灵便。这时商品的生产者加大人、物财力的投入,加快商品的生产,就会取得盈利。相反,则应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缩小生产规模,加快库存清空,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 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必须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1.2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1.2.1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衰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小于相应的总产量时,经济衰退就开始了,通常延续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对当今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陡增。2007年12月失业率仅为5%,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就升到7%,2009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8%,2009年2月,失业率上升至8.3%,此后失业率一直高居8%关口上方。据国劳工部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7.9%。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经济衰退阶段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外贸缩减。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世界上几个重要国家经济大幅缩减。美国工业下降46.2%,外贸缩减70%;德国工业下降40.6%,外贸缩减69.1%;英国工业下降28.4%,外贸缩减50%;日本工业下降8.4%,外贸缩减50%。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经济衰退影响一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生产的减少,使得对外贸易缩减,从而有影响另一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衰退对股市、银行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930年美国倒闭银行934家,1931年美国倒闭银行1440家,1932年美国倒闭银行1453家,1933年美国倒闭银行1783家,这足以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邱颖明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会有多深?还会延续多长时间?这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少学者乐观地认为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中国经济将会复苏。然而笔者根据对世界经济周期的观察和思考,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并不持乐观态度。 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在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波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见面时就谈股票,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到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向公众保证经济的繁荣景象会继续下去。然而,“黑色的星期四”却让美国的金融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成千上万家银行倒闭,近十万家企业破产,千百万人多年的辛苦劳动得来的积蓄付诸东流,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出现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美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虽然,在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使失业率有所下降,但还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1941年还是维持在10%的水平。二战才使失业率急剧下降。战后20多年,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使美国失业率长时间维持在5%左右,但却造成后来10余年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上世纪70年代农产品、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升,带动通货膨胀率的上扬。与此同时,实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滞胀”现象。到1985年美国失业率才回落下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 “9·11”事件之后,为避免美国陷入衰退,格林斯潘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和利用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到了2007年,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指数跌2%,开始了一系列投资银行的破产浪潮,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纵容房地产泡沫是此次次贷危机的根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却消除不了经济的波动,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它的作用相当有限。 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认识 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有很多理论,最出名的是汉森-萨谬尔森模型,它从经济内生的角度,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际上,笔者认为也可以根据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的理论来解释经济的波动,它可以说明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同时增加,如果总需求的增加是由货币增长率的增加引起的,则有一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作用在产量的增加上,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小于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同样,短期中,总供给的变动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比如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产量,反之亦然。如果总供给曲线的左移是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引起的,这将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低的产量。而且通货膨胀具有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当通胀来临时要消除人们对通胀的预期的原因。 在长期的均衡中,通货膨胀率将等于货币供给量,产量将位于潜在水平上。当然,在现实中,经济常常没能处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上,当产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降低,而当产量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经济处在产量和通货膨胀率都增加的“过热”时期,经济体系自行调整的结果是,当通货膨胀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将减少,这时表现为“滞胀”,也即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滞胀”停留一段时间后,当产量降到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将跟产量一起下降,这时经济表现为萧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产量将回升,经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第七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七章 时间序列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地区1990—1996年排列的每年年终人口数动态数列是( )。 A 、绝对数动态数列 B 、绝对数时点数列 C 、相对数动态数列 D 、平均数动态数列 2.某工业企业产品年生产量为20万件,期末库存5.3万件,它们( )。 A 、是时期指标 B 、是时点指标 C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 、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3.间隔相等的不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为( )。 A 、n a a ∑= B 、∑ ∑=f af a C 、n a a a a a n 2 /2/210++++= L D 、∑ ×+++×++×+=?f f a a f a a f a a a n n n 2221221110L 4.修正的指数曲线模型可以表示为( )。 A 、t b b y t 10+= B 、bt t ae y = C 、t b a y t ln += D 、t t bc a y += 5.某地区连续4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5%,9%,8%,9.4%,则该地区经济的年平均增 长率为( )。 A 、1094.108.109.1085.14?××× B 、4094.008.009.0085.0××× C 、 4 094.108.109.1085.1××× D 、(8.5%+9%+8%+9.4%)÷5 6.某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单位成本从2005年到2007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98%,说明该产品单位成本( )。 A 、平均每年降低2% B 、平均每年降低1% C 、2007年是2005年的98% D 、2007年比2005年降低98% 7.根据近几年数据计算所的,某种商品第二季度销售量季节比率为1.7,表明该商品第二季度销售( )。 A 、处于旺季 B 、处于淡季 C 、增长了70% D 、增长了170% 8.对于包含四个构成因素(T ,S ,C ,I )的时间序列,以原数列各项数值除以移动平均值(其平均项数与季节周期长度相等)后所得比率( )。 A 、只包含趋势因素 B 、只包含不规则因素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分析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4.10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关于经济周期,作者认为熊彼特的解释是对的。关于经济危机,很多情况都会引起经济危机,比如房地产危机引起经济危机,货币政策错误引起经济危机等,经济危机都是正反馈的作用引起的。如果稍有偏差就会自动调整,达到新的均衡的负反馈,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影响。 我们以房地产危机导致经济危机的例子说起。假设某国的房地产由于国家政策或某种原因导致房屋价格上涨,而投机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炒作。投机者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认为房子价格会上涨,增加了购房的数量,而房屋的供应速度则要需要较长时间,导致需求量大于供应量,进一步促进房屋价格上涨,房屋价格上涨验证了主流投机者的房屋价格上涨的判断,为了逐利,主流投机者会增加在房地产上的资金投入,而购房自用者怕房屋价格继续上涨,也开始提前购买房屋,这样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就开始了。而由于炒作房子获利较多,社会上的资金开始流入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资金也开始流入房地产,会有众多大房地产开发商和更多的买房和投机者,使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当房子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开始认为房子会降价,购房自用者减少了购买量,投机者开始抛售房子,导致房子的价格下降,验证了主流投机者和购房自用者的判断,所以他们加速抛售房子,导致房价和购买量进一步下降,逆转的正反馈开始了。逆转正反馈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 并不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就一定意味着会有房地产危机,各国为了防止房地产危机的发生,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阻止房地产投机。 1

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由错误的货币政策或者某个行业的下逆转的正反馈引起的,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各国的房地产危机。货币的流通数量是衡量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它并不是总能正确的反应经济的运行状态。GDP是反应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并不总是能真实反应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有时会有偏差。1922—1923年间的德国最高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29000%,此时如果只看GDP数值,那么GDP可能是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而真实情况却是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我国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 trough 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 prosperity 、 衰退 recession 、 萧条 depression 、 复苏 recovery或revival 。 本文要研究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位于以上哪一个阶段 phase 。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又

进入了新一轮周期。下面以第四轮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7%~8%左右。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从1990年到2002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2年),长收缩(近10年)的周期。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2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就业通论在经济周期方面的应用,他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产生的投资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后期,由于人们乐观的预期,资本品不断增多,成本利率也有所提高,但易被忽略。当市场幻想破灭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偏好急剧增强,从而利使率上升,最终使投资的下降更为严重。他主张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来解释危机,并以此作为从扩张进入紧缩的转折点。 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一个因素:由于使用,消耗和废弃,出现资本膨胀短缺,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须降价处理剩余存货,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完全吸收,这相当于负投资。 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衰退初期阶段,存货投资可能增加,并抵消负投资;下一阶段,两者短期内都可能出现负投资;通过最低点,存货可能仍是负投资,部分抵消再投资;最后,复苏时,两者对投资同时起促进作用。 一段时间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使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成本下降,促进投资增加。由于收入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此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危机又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战后的恢复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严重的是日本和欧洲各国,战后,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美国本土不但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且生产力极大增长,战后,将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的轨道。 战后世界经济虽困难重重,但迅速得到恢复,至1950年,全部恢复战前水平。其原因:1这些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2美国的扶植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3西欧各国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普遍开始国家干预经济。 2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3年) 世界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阶段后,进入长达2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世界主要资本国家的经济增长飞速,产业结构也进行深刻调整,农业明显下降,工业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生产力极大提高。 3“滞胀”阶段(1973年——20世纪80年代初) 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与“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局面。出现该局面的原因:一是战后国家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增加政府支出,扩大货币供给量,导致政府赤字扩大,物价上涨;二是中东战争,油价提高,大大提高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带动其他商品涨价。 4低通胀,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膨胀率逐步下降,但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较低速度,因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压缩政府财政支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所得税等政策。 5“新经济”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美国经济从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长达十年之久,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政府财政赤字减少,美国GDP增长非常强劲。并被专家认为进入“新经济”时代。但同时期欧洲和日本并没那么好,长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练习 时间数列分析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一、填空题? 1. 1.时间数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包含_________ 和_________两个要素。 2. 2.编制时间数列基本原则是________。 3.3.以时间数列为基础的动态分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分析内容。 4. 4.影响时间数列中某一指标各个数值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共同影响可以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模型加以描述。 5. 5.时间数列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的时间数列,而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属于派生的时间数列。 6.6.绝对数时间数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7.在时点数列中两个指标值之间的时间距离称为____________。 8.8.在时间数列动态分析中,两个有直接数量关系的速度指标是____________和___ _______。它们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平均发展水平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所计算的平均数。 10.10.水平法又称_______,应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n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个数.从本质上讲,用这种方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其数值仅仅受____________和 ________的影响。 11.11.若对以季度为单位的时间数列求季节比率,则一年内季节比率之和等于____ _______。 12.12.最小平方法的数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这一方法既适用于________趋势 的拟合,也适用于_______趋势的拟合。

中国经济周期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趋势分析 蒋明桓 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为7.6%,目前各类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已见底。主流观点在各类媒体讨论较多,在此不做复述,仅列部分不认同二季度见底的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供参考。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从数据来看,经济下滑的幅度已有收窄迹象,三季度经济将朝着趋稳方向迈进,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7.5%或7.6%,高于7.6%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三季度未必是经济的底部。因为从2007年开始算,已经是连续5年下行。虽然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回升,但并不是内生性动力推动的,而是政府大力度宏观刺激政策推动的。所以一旦来自政府的推动力放松,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增长下行趋势就又会回归。原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周五公布的二季度GDP 增速滑落至7.6%,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速面临的下行压力,三季度经济增速显着回升的概率不高,二季度难言底部。从现有信息来看,国内经济增速可在四季度重新走高,也就是说能在三季度见底就非常不错。不过,一旦GDP增速转头向上,则有可能开始一轮新的增长周期。“这是因为,7-7.5%的GDP增速基本上是底线,而二季度数据已接近区间上限。” 从本人的分析体系上看,7.6%恰恰不多不少落在底部通道的上轨。我以为,一波二年多的季度级别的调整,力度不能算小,如果底部通道都没进,实在不合逻辑,起码要至少一次小于等于7.2%(标

准宽点也要7.5%),才算入过底有个交代。三季度可能不可能是底呢?有可能,但不是标准的底部区域所产生的底,标准的底部区域在四季度及以后的明年一季度。从全年水平看,偏差7.2-7.4%、中性7.5-7.8%、较乐观7.9-8.1%,乐观8.2%及以上。纯技术上看,如果全年四个季度依次为8.1%、7.6%、7.2%和7%,全年平均约等于7.5%,完成预期目标。如果三季度跌破6.9-7%,则形势不乐观,全年实现7.5%预期目标有难度。目前对全年GDP增长率按中性判断,也就是全年增长率7.5-7.8%。 事实上,年度GDP周期调整趋势已成,理论上没个三五年难见底,就是个回调幅度问题,按2011年价格GDP回调至44-45万亿左右属中性,悲观的话幅度相当大。这种情况下,如果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质量无明显改善,底部蓄势整理不充分,按乐观的走法,季度GDP过早入底并且展开一波新的上升走势,会造成季度GDP后期数据过高,由于上方下降趋势线强力压制,弹的快,后期上行压力大,见顶也快,过不了多久又重回下行周期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可能加重年度GDP调整的压力,不利于新旧经济周期换档与新周期启动。比较理想的走势是,较长时期(起码整个十二五期间)将年GDP增长率主波动区间保持在7-8%左右,有利转型,但能不能实现,国际形势变数甚大,不好说,所以局部时期要有低于7%的思想准备。 行文至此,从新闻报道得知,7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四川省成都市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并在成都主持召开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五省区经济形

第七章时间数列练习题教学文案

第七章时间数列练习 题

第七章时间数列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季度时间数列,如果数列中没有不规则变动,则不规则变动相对数应为( ) ① 1 ② 0 ③ 4 ④ 12 2、根据月度时间数列资料,各月季节比率之和应为( ) ① 1 ② 0 ③ 4 ④ 12 3、已知环比增长速度为8.12%、6.42%、5.91%、5.13%,则定基增长速度为( ) ① 8.12%×6.42%×5.91%×5.13% ② 8.12%×6.42%×5.91%×5.13%-100% ③ 1.0812×1.0642×1.0591×1.0513 ④ 1.0812×1.0642×1.0591×1.0513-100% 4、用最小平方法拟合直线趋势方程t y ?=a +b t ,若b 为负数,则该现象趋势为( ) ① 上升趋势 ② 下降趋势 ③ 水平趋势 ④ 不能确定 5、某企业某年各月月末库存额资料如下(单位:万元)4.8,4.4,3.6,3.2,3.0,4.0, 3.6,3.4, 4.2,4.6, 5.0,5.6;又知上年末库存额为5.2。则全年平均库存额为 ( ) ① 5.2 ② 4.1 ③ 4.133 ④ 5 6、某商品销售量去年比前年增长10%,今年比去年增长20%,则两年平均增长( ) ① 14.14% ② 30% ③ 15% ④ 14.89% 7、用“原资料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适合于( ) ① 有增长趋势的数列 ② 有下降趋势的数列 ③ 呈水平趋势的数列 ④ 各种季节数列 8、某企业利税总额1998年比1993年增长1.1倍,2001年又比1998年增长1.5倍,则该企业利税总额这几年间共增长( ) ①(1.1+1.5)-1 ②(2.1×2.5)-1 ③(51.2×35.2)-1 ④(1.1×1.5)-1 9、已知某地粮食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1998年为103.5%,1999年为104%,2001年为105%,2001年对于1997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2000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 ) ① 103% ② 101% ③ 104.5% ④ 113% 10、某地区连续五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7.8%、8.6%、9.4%和8.5%,则该地区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 ① 5085.1094.1086.1078.109.1????-1 ② 5085.0094.0086.0078.009.0????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

欢迎共阅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选择: 1、作为动态数列水平的指标可以是:(甲〉总量指标;(乙〉相对指标;(丙〉平均指标。( ) ①甲 ②乙丙 ③甲乙丙 ④甲丙 2、我国乙〉( ①甲丁 3、(乙)①甲丙 4、某企业工业生产固定资产原值变动资料(单位:千元〉:1998年1月1日8000当年新增2400,当年减少400试确定工业生产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价值( ) ① 10000 ②9000 ③5000 ④1500 5、某车间月初工作人员数资料如下:( )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280 284 280 300 302 304 320 计算该车间上半年月平均工人数计算式是: ① i i i f f α∑∑ ② i i i f f α∑∑ ③ 6、为:( 一月 ①72002200220022002年10月1日 106 2003年 1月1日 94 试确定农业贷款平均余额( ) ①93.8 ②76 ③95 ④117.25 8、2003年11月某企业在册工作人员发生了如下的变

化(人): 2003年11月1日在册 919 2003年11月6日离开 29 2003年11月21日录用 15 试确定该企业11月份日平均在册工作人员数()① 9230 ① 11 ① ③ 17 ① 除时间序列中的季节变动 ③为了反映时间序列中的循环变动④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变动 二、简答题: 1、何谓时间数列,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2、比较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不同。 3、为什么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不用算术平均而用几何平均? 三、计算分析题 2、某企业1995~2000年间某产品产量资料如下: 3、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表:单位:(百万元)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由前几年的7%以上至8%以下,回升到8.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可从2000年算起。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5年全年,预计为9%或略高。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三年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预期目的就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的运行。进一步具体地说,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从季度数据看,2003年第1季度到2004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9.9%、9.8%和9.6%。除去2003年第2季度抗击“非典”时为6.7%之外,其余均在9.6%~9.9% 之间,这是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而2004年第3季度到2005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5%、9.4%和9.5%,这是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 二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的理论起点 克服经济的大幅起落,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人们一

直所盼望的。那么,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将会出现什么新特点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总的看法是:未来5~8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内。以上两个特点之所以说是“有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 为展开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我们先确立分析的理论起点。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卖与买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在马克思所说“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中,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他指出:“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33、694页。马克思分析说,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7页。马克思还说:“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