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适应新常态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趋势展望_丁承

积极适应新常态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趋势展望_丁承

积极适应新常态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趋势展望

文/丁承 韩刚

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将呈现几大发展趋势:收入增速总体放缓,财务顾问型业务出现萎缩,但融资驱动型业务仍将较快增长;债券发行规模延续增势,权益类融资业务需求旺盛,非标业务受到一定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难超预期。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切换转变之中。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所面临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业务发展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2015年,在盈利目标和风险控制的双重压力下,各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部门的形势判断、政策把握、机会捕捉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均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应主动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

经营形势研判:

新常态下重在开拓市场发展空间经济金融环境更加复杂。一是经济新常态催生金融新常态,银行加快经营转型是大势所趋。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的总体认识和判断。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和动力机制切换将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三大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新常态必将推动金融体系走向新常态。首先,与经济

增速放缓相适应,中国金融业过去十

多年“跑马圈地、高歌猛进”的时代

已近尾声,增速逐步回落将是金融业

的一个“新常态”;其次,经济结构

优化升级与金融业转型发展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战略、经营

模式、业务结构将发生持续变化;最

后,中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

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客观上对金融体

系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经济、金

融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切换

转变,势必带来银行经营环境的全

面、深刻变化,银行必须主动摒弃过

去粗放型、外延式扩张的老路,切实

转变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

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经

营能力,走资本节约、创新驱动、内

涵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生产要素加速在全球范围优

化配置,有力推动中国银行业“走出

去”。目前中国内需不足、产能和外

汇资产过剩,基础设施及部分产业有

优势,而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发达国家

由于自身陷入主权债务的泥潭无法拉

动全球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层

面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

丝路基金,海上丝绸之路银行正在积

极筹建,不少地方政府也响应“一带

一路”发展战略,尝试通过与金融机

构、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成立各

种类型的基金。中国银行业应当顺势

而为,紧跟国家战略步伐,积极推进

自身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

三是稳健货币政策继续实施并适

时适度预调微调,银行体系流动性相

对充裕。虽然货币政策取向短期内不

会根本转变,但央行针对经济运行面

临一定下行压力、物价涨幅有所走低

的形势,已经通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

和方式,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

合等多种措施,实现了“定向宽松”

和“渐进宽松”。不过,企业融资成

本高的问题并未得到显著缓解,融资

增速回落,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消除,

央行未来仍有继续释放流动性的操作空间。

政策红利集中释放。近期,国家在预算法修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金融服务、促进债券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开放、并购重组融资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方面都有一些政策举措出台,这些政策既对商业银行投行业务2015年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同时也考验着各行投行业务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及在新旧政策切换过程中捕捉业务机会的水平。

中间业务收费受到严格限制。从

2012年初开始,商业银行咨询顾问类

业务收费受到日益严格的监管限制。

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整

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

知》(即“七不准”),其中“不得

以贷收费”和“不得借贷搭售”直接

指向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中的财务顾问

业务。2014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

门对银行收费更加高度关注。2014年

2月14日,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

革委以2014年第1号令的形式公布了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6月

18日,银监会下发了专门通知,组织

开展了一次全国性的银行业收费专项

检查。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

要求要清理整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

合理收费,对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

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一律取消。8月

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多措并举

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

2014

年投行业务重要相关政策一览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并点评)

PPP模式成为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将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图为通过PPP模式建设的南昌市红谷隧道的施工现场。

意见》,涉及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事项。2014年8-10月,银监会又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派出10个检查组,分别对10个省市银行业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监管部门对银行收费的高压政策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包括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时心存忌惮,同时也迫使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通过转型创新寻求发展,能够真正实现在为客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投行业务中达到双赢的局面。

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驱动投行业务发展的长期利好因素依然存在,我国银行投行业务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一是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高以及地方政府融资方式转变将促进银行

间债券市场规模继续攀升,同时银行

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进程加

快,商业银行将有望在交易所债券市

场上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延展债券

承销优势;二是资本市场资金面相

对宽松,近期成交量屡创新高,为

IPO提供了较好的时间窗口,“新三

板”扩容标志着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

形成,而且随着“沪港通”的示范效

应,中国资本市场将更加开放,资本

回流内地更加容易,必然进一步激发

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的热情;三是产

能过剩行业的大整合大重组,国内过

剩产能向外输出,以及中资企业加快

在全球布局,成为境内和跨境并购需

求剧增的重要动因,并购交易市场活

跃,而商业银行在拓展并购业务方面

具有客户与资金的综合优势;四是在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居民财富管理

意识觉醒、企业财务报表优化需求

增加以及互联网金融持续冲击的背

景下,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规模

增速回落、利差收窄,而非信贷或

类信贷业务则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

会;五是根据国务院“盘活存量”的

指导思想,金融监管部门从2013年

末就开始释放出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

业务的积极信号,而且还一直寄望于

通过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达到规

范影子银行的监管目的,既然政策大

门已经打开,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未来的发展空间

值得期待。

业务趋势展望:

收入增速或将总体放缓

结合经济金融形势、近期政策取向、金融监管要求以及未来市场空间,2015年乃至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可能存在以下发展趋势。

收入增速总体放缓,财务顾问型业务出现萎缩,但融资驱动型业务仍将较快增长。在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和多数股份制银行的投行业务在2015年很难复制过去动辄翻番的超高增速。只有部分基数偏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投行业务规模和收入的较高增速,但难以持续。分业务类型来看,受银行收费监管从紧以及社会接受程度偏低的影响,财务顾问型投行业务收入增长将遇到较大障碍,而融资驱动型投行业务需求相对旺盛,收入比重将继续提升。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要想真正实现“融资”与“融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债券发行规模延续增势,权益类融资业务需求旺盛,非标业务受到一定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难超预期。商业银行仍将牢牢占据债券市场发行的主导地位,承销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券因为受到地方融资方式变革的激励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2015年,不论是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还是市场资金面,都为商业银行权益类融资业务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企业IPO、并购重组、跨境投融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都有权益类融资业务的“用武之地”。为了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非标”(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简称,下同)业务2013年以来受

到了监管部门限制,但是由于机构投

资惯性、执行政策的灵活性和业务操

作的便利性,特别是只要投资者“刚

性兑付”的预期依然存在,高收益的

“非标”项目就仍有很大市场,商业

银行“非标”业务在2015年大幅萎

缩的概率不大,虽然资产证券化业务

改为备案制为其常态化发展提供了制

度保障,但由于“非标”业务与资产

证券化业务具有一定的“跷跷板”效

应,而且2015年的银行信贷规模将相

对宽松,部分地区分支机构甚至可能

出现投放不足的现象,银行信贷“出

表”意愿不强,因此无论从投资群体

还是发行主体的视角,信贷资产证券

化业务在2015年出现超预期发展的可

能性较小,但证券化标的资产类型将

会逐渐丰富,整体上看,现阶段该项

业务的政策性和创新性特征要强于收

益性特征。

市场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价格

形成、产品设计以及投资行为的市场

化特征有望显现。近几年,由于债券

和“非标”项目“刚性兑付”的事实

存在,高企的“无风险收益率”掩盖

了产品所对应的融资主体和融资项目

的信用风险,投资者不在意投资标的

的优劣和资金流向,更多关注于融资

中介机构的品牌和资本实力。高收益

与“刚性兑付”并行,扭曲了金融市

场,并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

不过,“刚性兑付”破除的压力正在

逐渐加大,2014年发生的中诚信托、

吉林信托兑付危机以及“超日债”违

约已经进行了预热。2015年随着实体

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企业违约概率将

显著上升,资本实力有限的机构很可

能率先出现无法兑付现象。一旦“刚

性兑付”被集中打破,市场将面临新一

轮洗牌,收益率的市场决定机制将发挥

作用,“无风险收益率”降低,产品设

计与投资行为也将更加市场化。

新增优质项目减少,存量项目资

产存在一定的兑付压力,投行业务风

险压力加大。2015年经济增速可能

进一步下调至7%左右。投行业务与

实体经济联系紧密,实体经济下滑带

来的融资需求萎缩会影响项目资产的

来源,而且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

以及“两高一剩”等行业或领域的限

制性政策也大大缩小了底层资产的来

源范围,投行业务新增优质项目将更

加稀缺,搜寻难度和搜寻成本明显加

大。在存量项目资产方面,实体经济

增速放缓还会带来一定的兑付压力,

投行业务存续期管理和风险处置能力

将受到较大考验,因此,2015年商业

银行投行业务不仅要面临项目本身的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还将面对一

旦发生兑付问题后带来的声誉风险,

不仅要面临境内市场的风险,还将面

临跨境投融资业务带来的境外市场风

险,风险压力加大在所难免。

发展策略分析:

努力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

根据经营形势和发展趋势,2015

年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方面应采取以

下发展策略。

合理设定业务增长目标和风险

偏好,寓风险管控于业务发展之中,

努力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目

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部门承受着业

务发展和风险加剧的双重压力。如果

发展过慢,可能会丧失商业银行投行

业务的战略机遇;如果追求收入过快

增长,又可能因为业务规模大幅增长

而风控保障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而产生

较大风险。要实现投行业务发展中的

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应采取以下

策略:

一是为业务发展设定一个合理的增长目标和风险偏好。投行项目的高收益通常与高风险相伴,风险管理水平是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因此,业务增长目标设定需要与风险控制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大的事”。

二是准确选择业务发展重点,把好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口。从对风险控制的效果来看,风险事前控制要优于事中和事后控制。控制投行业务风险的首要环节就是选择好业务重点以及项目投向。选择业务发展重点要紧跟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对于客户和项目的选择,则要考验投行从业人员的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

三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增强业务开发与产品设计环节的风险预判能力,力争做到风险隐患的及早发现、及时控制;进一步加强投行业务部门内部风险控制小中台建设,强化业务合规意识,完善投行项目的后续监控制度;根据投行业务开展的具体情况,及时完善和优化投行业务营销、尽职调查、项目审查审批流程,加强项目存续期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为投行业务的风险对冲和化解提前做好制度安排和预案准备。

紧跟国家战略、政策取向以及市场变化,抓住业务重点,促进创新业务与常规业务的协同发展。在债务融资业务方面,抓住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变革后地方债和项目收益票据发行需求量猛增的机会,提前与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做好对接,积极做好项目营销和储备。另外,随着市场资金面逐渐宽松,债券利率较去年高点显著回落,债券发行需求持续增加,应提前做好中票、(超)短融等常规品种的项目储备和筛选工作。

在(类)基金业务方面,一是

主动参与国家和省级“丝路基金”设

立,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

融支持;二是通过设立PPP基金、发

行PPP项目收益债券、PPP特许经营

权质押融资等方式积极参与国家和省

级财政部门确立的优质PPP项目;三

是灵活运用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模式深度参与

优质企业的经营活动。

在并购重组业务方面,紧紧抓住

产业整合、过剩产能外输、混合所有

制改革、中资企业海外布局以及新三

板和互联网行业并购活跃等主线,综

合运用并购顾问、并购基金、并购贷

款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并购重组活动提

供一站式服务。

在IPO及再融资业务方面,一旦

IPO注册制2015年推出,上市门槛和

再融资门槛大大降低,境内企业被

压抑多年的上市融资需求可能集中释

放,商业银行应为企业上市及再融资

的配套服务提前做好相关项目储备,

完善服务方案。

在“非标”业务方面,根据债券、

上市和再融资规模有望较快增长的形

势,应做好债券过桥、上市过桥、再融

资过桥等“非标”项目储备。

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重点

是实施品种创新,加快系统改造和优

化,锻炼专业队伍,熟悉业务流程,

为未来常态化、大规模地开展该项业

务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销售能力建设,加快融资端

与投资端的有效对接,提高市场反应

速度和项目运作效率。商业银行投行

业务的基本盈利模式是双向匹配业务

需求,在融资端和投资端的有效对接

中寻找最大收益空间。在投行项目运

作中,强大的销售能力是商业银行投

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丁承: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规划管理部总

经理。

韩刚: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心规划管理部资

深规划经理。

完善的销售网络、稳定的投资群体,

畅通的销售渠道,既可以提高市场反

应速度,通过“以销定产”的方式提

高投行产品研发与创新的成功率,也

能够通过多元化的销售途径,增强定

价能力,还能在获得合理回报的同时

减轻后续风险控制的压力。

2015年,商业银行投行部门需

要在销售能力建设上多下功夫:一是

借鉴国际主要投行做法,组建专门的

销售团队,加强对销售端投资机构的

关系拓展和维护提升。二是加大政策

与市场研究,着力提升研究型销售软

实力。投行业务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

工种,传统的拉关系型销售模式在投

行类创新业务上的效果有限。因此,

投行销售不仅需要强大的研究团队支

持,而且投行销售团队本身就应该具

备较强的研究能力。三是加强银行内

部资源整合和业务联动,努力形成投

行业务销售合力。加强投行业务销售

能力建设应充分激发银行内部客户部

门、资金部门以及相关子公司共同参

与投行业务销售的潜力。四是打造强

大的第三方资金和产品合作平台,积

极拓展销售服务的能力外延。加强与

交易所平台、电商平台以及同业机构

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可

事半功倍地为投行业务产品的销售提

供稳定、较低成本的资金以及更丰富

的产品与服务支持。

(责任编辑:李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