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考试复习重点

民法考试复习重点

民法考试复习重点
民法考试复习重点

民法考试重点

第一章

1、民法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私法规范的总和。

2、民法调整的对象: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是在指平等主体之间以自愿为基础的具体的经济关系。

特征:第一,财产关系的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

第二,这种财产关系一般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发生的;

第三,这种财产关系一般是有偿的。

(3)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是指在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共分2类,一类是人格关系,一类是身份关系。人格关系是指民事主体本身所应具有的权利主体资格即因人格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特征:其一,这种人身关系的主体处于平等地位;

其二,这种人身关系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

其三,这种人身关系与主体具有不可分性。

3、民法与商法

商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与民法同属于一类的部门法律制度,学术界将商法民法的特殊法。他们的区别是:当民事主体在实施特别行为,应履行相应的特别程序,比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等明确地规定了实施这类行为应履行的特别程序。

4、民法的渊源

可以说民法的渊源是指民法产生的根源,这是从民法和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讲的,也可以说民法的渊源是法官裁决民事案件的法源,即法官判案根据。通常认为,民法的渊源,是指调整我国民事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包括:(1)制定法:宪法中的民法规定:民事法律: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地方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中的民事规范,国际条约中的民事规范

(2)非制定法:司法解除,最高法院所做的民事司法解释对各级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具有约束力;习惯法只有经过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指导性文件认可的习惯才规为习惯法。值得注意的是,习惯和法理在我国均不具有民事法律渊源的效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习惯作为民法的渊源仍具有一定的地位。

5、民法的效力范围

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对人的适用范围,空间适用范围和时间适用范围。

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就是法律规范对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民法通则》第8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关于自然人的规定,适用于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际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自然人、法人在外国发生民事法律关系,一般适用所在地的法律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就是民法在哪些地方发生法律效力。一般而言,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包括我国驻外使馆,以及在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

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以及民事法律规范其生效前

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无溯及力。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贯彻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般没有溯及力,但司法解释中领有规定除外。

第二章

1、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活动自愿,民事活动公平,经济利益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2、平等原则:

是指民事活动中,不论自然人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方面有无差异,也不论法人之间的经济性质、生产规模,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有无区别,他们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同等或对等的权利,承担同等或对等的义务。包括:(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2)民事主体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这是由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决定的。

将主体地位平等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对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3、自愿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完全的一直,自愿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自愿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包括:(1)民法规定民事主体的行为方面,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2)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预。(3)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由当事人自愿协商。(4)违反自愿原则的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将自愿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规范。

自愿原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4、诚信原则:

是指民事主体的一种善意的心理状态,以善意的心理状态作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履行民事义务的出发点。

功能:(1)判断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的依据,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民事行为,可依法认定无效。

(2)根据所有权善意取得理论依据。

(3)合同履行的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

(4)在一定条件下是确认继承权是否丧失,遗嘱是否有效的依据。

第三章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就是法律关系的一种,它是指平等主体间发生的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2、平等性“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一般是对等的,即一方取得利益同时须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

3、分类

(一)财产民事关系与人身民事法律关系

财产法律关系是指一定财产或体现为一定经济利益的行为为客体的法律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以与财产关系不可分离的非物质利益为客体的法律关系。

(二)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和相对民事法律关系

绝对民事法律关系是指那种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任何人。相对民事法律关系是指那种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某一特定的个人或组织。

(三)单务民事法律关系和双务民事法律关系

单务民事法律关系是指那种仅对法律关系主体一方产生义务,对主体另一方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如赠予。双务法律关系是指那种对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均产生义务的法律关系。

(四)主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

主法律关系是指那些无需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能独立存在的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是指那些依赖其他法律关系才能存在的法律关系;如债权中的担保

4、民事法律关系要素

主体、内容和客体称之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特定的条件下国家也可因为其直接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而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的一方,是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是义务主体,在大多数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即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内容是指民事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绝对权和相对权,主权利和从权利,既得权和期待权,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明示义务和副随义务。

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分为物,服务行为,智力成果,其他如权利、人格、身份等。

5、民事法律事实

是指依法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特征:1、民事法律事实是一种客观现象。

2、作为民事法律事实的客观现象是法律将其与某一法律后果相联系。

3、作为民事法律事实的客观现象必须有民法规定

民法规范是民事法律事实产生的依据,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事实的结果。

分类:事件和行为。

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行为是指与人的意志有关,并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第四章

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开始: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法律对自然人享有某中权利和承担某中义务的能力规定不是从出生开始,而是达到一定年龄之后才享有的,这种权利能力称为特殊的权利能力。

终止: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与死亡。

3、民事行为能力

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些部门法规也允许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应聘应征一定的职业,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则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终于死亡。

我国民法对未成年人以外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采取宣告制度

条件:(1)被宣告人为精神病人

(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3)该人民法院

4、监护的概念与特征

监护是指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而由特定的自然人或组织对其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管理和保护制度。

特征:(1)被监护人必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监护人必须是具有监护能力的完全民事行为人

(3)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身份关系,比如亲属关系或行政隶属关系

(4)监护关系上的权利义务由法律之间设定,当事人不得附带任何条件或任意予以改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5、监护人设定

1)法定监护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如其死亡或失去监护能力,则按下列顺序: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其父母所在单位或其住所地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监护精神病人,按以下顺序: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没有以上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所在地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

2)指定监护

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设置的

监护。

6、住所

住所是指自然人长期居住的场所。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

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一般是指他最后延续居住住所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7、宣告失踪与死亡

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失踪并对其财产实行代管的民事法律制度。

条件:1、须下落不明满2年

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3、须有任命法院宣告

后果: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2、清偿失踪人的债务并追溯其债权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一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制度。

条件,有普通期限和特别期限2种:

1、普通期限为4年,适用于一般情况下自然人的下落不明情况,包括自然人在战争期间下落不明

2、特别期限为2年,适用于因以外事故造成的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必须指出: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

后果:宣告死亡和宣告自然死亡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相同,即被宣告死亡的民事主体资格消失。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婚姻关系终止,财产继承开始。

某人被宣告死亡后,仍可能生活于他地,该人在他地实施的行为的效力不受死亡宣告的影响。

第五章

1、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特征:1、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它是由法律所创设的民事主体,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2、法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一发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的责任独立于其创始人和其成员的责任。

2、成立条件

(1)依法成立法人组织的设立必须合法。法人成立的审核和登记程序必须合乎法律的要求,即法人的设立程序必须合法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法人对自己的名称享有专用权,并依法可以转让或出卖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的区别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作为民事主题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

(1)起止的时间不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从成立时产生,到终止时消灭

(2)范围不同。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能享有自然人的以人身为前提的某些权利能力,如结婚能力,收养能力和继承能力等。反之,某些专属于法人权利能力的内容,自然人也不能享有,如银行法人开展信贷业务的权利能力等

(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般是平等的、同等的。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因法人而异,分别受到法律和自己章程的限制,其权利能力的具体内容也个不相同。

4、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区别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意思独立进行的民事活动,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特征:(1)起止时间。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开始及终止的时间与民事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即都从法人成立时开始,到法人消灭时终止。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取决于年龄智力状况等因素,其发生的时间与民事权利能力是不一致的。

(2)法人实现民事行为能力方式也不同与自然人实现民事行为能力的方式。法人的行为能力一般是通过法人的代表人老实现的,而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一般是通过自然人个人的自身活动来实现的。

5、法定代表人

是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对内是法人的机关,对外代表人在其职权范围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6、法人变更与终止

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的合并、分立和法人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联合组成一个新法人。

分立是指一个法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

法人的权利、义务不能因法人的变更而消灭,原法人的权利和义务自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7、法人的终止

是指法人资格的消灭。法人终止后,其民事主体资格消灭,不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六章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

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所谓意思表示是行为人追求一定法律后果的想法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它仅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之一,其本身不等于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能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应是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单方法律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或多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亦称单独行为,指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指依两方以上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2)财产法律行为和身份法律行为。

财产法律行为指与菜场之间相关,发生财产上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身份法律关系指与身份直接相关,发生身份上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3)有偿法律行为很无偿法律行为。前者指双方当事人所做给付具有财产利益的交换关系的法律行为。后者指双方当事人所给付无财产利益上交换关系的法律厂行为。

(4)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前者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后就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后者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以外,还必须双方交付实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5)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前者指当事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后者指当事人可自由选择行为形式的法律行为。

(6)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前者指具有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独立实质内容的法律行为。后者指行为本身不具有独立实质的内容,而仅是补充法律行为生效的法律行为,离开待补法律行为,其本身无独立意义。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大题)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指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律规定而产生民事法律设立,变更和消灭的法律效力的必要事实。根据其对行为效力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一般有效要件和特别有效要件。(1)行为人适格。行为人适格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应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行为人适格首先是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通常平等,但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可规定某些行为人享有特别权利能力,也可对某些行为人的权利能力予以必要的限制。至于法人,其权利能力应与其目的相一致。其次,行为人应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就自然人而言,行为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若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或精神状态相适应。其他民事活动则又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同意。若行为人是无行为能力人,则其民事活动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就法人而言,其行为能力与权利范围完全一致,只能限于法律规定的职责或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其行为实施人只能是法人代理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代理人。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即行为人的外部表示与内心的真实意思相一致。包括2个方面,其一,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是自愿的。其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即主观医院和外在的意思表示是一致的。

(3)行为的内容适当,即行为目的适当,它要求法律行为的内容要合法、稳妥、确定和可能。合法是指法律行为不能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稳妥指法律行为不得问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确定指法律行为在客观上须能具体认定。可能是指行为人因实施法律行为所追求的目的在客观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4)法律行为的形式合法。法律行为的形式指行为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表现于外部的方式。对于那些重要的法律行为,法律对形式要求都比较严,行为人须按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进行。对于那些一般法律行为,法律允许行为人自由地选择行为的形式。

4、无效民事行为

指不具备法律行为有效要件,自始确定和当然的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类型:1)行为人能力不适格

2)意思表示不真实(1)因受欺诈、胁迫而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2)而已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3)行为内容和形式违法或不当

后果:(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和强制收购

5、可撤消或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指基于法定的事实,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对其住所进行的民事行为寓意撤消或变更的行为。

类型:1)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特征:(1)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发生了误解(2)误解是重大的(3)造成行为人较大的损失(4)行为人对行为内容认识上的错误与其实施的行为有因果关系

2)显示公平的民事行为。特征:(1)行为结果造成双方利益上的不平衡(2)双方利益的不平衡为法律所不容(3)背离不利一方当事人的真实一直(4)得利方有过错3)因乘人之危而进行的民事行为

4)因欺诈、胁迫而进行的民事行为

6、撤消权:是以权利人单方的意思表示消灭法律行为效力的民事权利

7、变更权:是以权利人单方的意思表示变更其原意思表示的权利

8、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指民事行为的效力是否发生尚未确定,有待于第三人实施一定行为使之确定的民事行为。类型:(1)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无代理人权人以被代理人的民意实施的民事行为

(3)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们财产实施的民事行为

9、条件与期限(大题)

法律行为中以意思表示对已成立的法律行为的效果加以控制,即为法律效力的附款。法律行为的附款包括:

条件:是当事人自己选定将来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民事法律行为中所附条件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人的行为。它必须具备如下要件:(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条件必须是能否发生不可预知的事实(3)条件必须是当事人选定的事实(4)条件必须是合法的事实

类型:(1)停止条件和解除条件。停止条件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所相应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的客观事实。解除条件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消失的客观事实

(2)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前者指以所定事实的发生为内容的条件。后者指以所定事实的不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效力:1)条件民事行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发生前产生如下效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的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时,因条件成就或不成就而受利益的当事人,对于取得利益享有期待权

2)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与否确定后产生如下效力:(1)条件成就时的效力,附停止条件的,自条件成就时起该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所附条件一旦成就,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已经发生的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便消灭。(2)不成就是的效力,因条件成就而受利益当事人的期待权归于消灭。

期限:是当事人选定将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确定发生的客观事实。无论以何种方式设定,均应符合如下条件:

(1)期限必须是将来的事实

(2)期限必须是将来确定发生的事实

(3)期限必须是当事人自己选定的事实

(4)期限的确定不得与法律强制性规定想抵触

类型:(1)停止期限和解除期限。停止期限指决定法律行为中确立权利和义务发生的时间。解除期限指决定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时间

(2)确定期限和不确定期限。前者指所附期限何时发生在设定时可确定的期限。后者指所附期限在设定时不能确定的期限。

效力:(1)期限到来后的效力。期限到来即作为期限内容的事实业已发生。

(2)期限到来前的效力。当事人非依法律规定或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该法律行为,在始期未届满时,法律行为的效力不丧失。附不确定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不得恶意促成期限提前到来或迟到来。

不许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1)票据行为(2)设立法人组织的行为(3)须办理登记核准手续时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4)结婚、离婚、收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行为(5)继承或遗赠的接受和放弃(6)附条件后会约束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

不许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2)设立法人组织的行为(2)须须办理登记核准手续时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3)结婚、离婚、收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行为(4)继承或遗赠的接受和放弃的行为,其他须即时发生效力或性质上不得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七章

1、代理的概念与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表意行为,又被代理人直接承受所产生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特征:(1)在代理法律关系方面的特征,首先,代理法律关系至少设计三方当事人,即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其次,代理法律关系通常又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法律关系构成。

(2)首先是代理是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的行为。其次,代理是一种有法律意义的表意行为。再次;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的表意行为。最后,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

2、代理与类似制度的区别

1)与代表的区别:(1)法律地位不同(2)法律后果归属的依据不同(3)实施的范围不同

2)与使者的区别:(1)法律地位不同(2)意思表示的内容不同

3)与的区别:(1)实施行为的名义不同(2)法律后果的归属不同(3)法律地位取得不同

4)与居间人的区别:居间人的作用主要是为委托人提供订约机会或订约双方牵线搭桥,无权为委托人签约,而代理人在权限范围内有权代本人签约。

3、代理权发生

1)(1)法定代理权的发生,是依照直接规定的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而产生。(2)指定代理权的发生,是根据人民法院或者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

2)委托代理权的发生:(1)委托代理权发生的依据是委托代理基于被代理人的授权而发生,(2)授权行为的性质。我国立法按单方法律行为说。(3)授权行为与基础法律关系。基础法律关系是代理权发生的间接依据,授权行为是发生代理权的直接依据。

3)授权行为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

4、代理权的限制

(1)禁止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2)禁止与第三人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3)禁止利用代理关系进行恶意串通

5、代理权终止

1)法定或指定代理权基于如下原因而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失去民事行为能力(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解除

2)委托代理的终止:(1)代理期间届满或代理事务的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代理(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5)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6)被代理人死亡后,代理人辞任或被代理人的继承人接任

6、无权代理概念:无权代理指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向第三人为表意行为的代理。无权代理以当事人间发生发生的法律后果不同为标准,可分为发生被代理人责任的无权代理和不发生被代理人责任的无权代理。前者称为表见代理,后者称为狭义无权代理。

7、表见代理: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存在足以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的事由,因而法律使之产生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

构成要件:(1)须具备代理的基本法律特征(2)须客观上存在使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全(3)须第三人是善意且无过失

发生原因

8、狭义无权代理:指行为人无代理权以本人名义实施表意行为,且不具备表见代理特殊关系的无权代理

效力:(1)本人取得追认权,拒绝权(2)相对人取得催告权、撤消权(3)无权代理人的责任,无权代理行为未被追认而造成本人或相对人损失的,无权代理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九章

1、时效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时效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的期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

特征:(1)有一定的事实状态存在(2)一定的事实状态已为人们所信赖和接受(3)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种类:(1)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2)普通时效与特殊时效(3)一般时效与短期或长期时效

2、时效与除斥期间(大题)

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指法律确定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

区别:(1)2者设立的目的不同。设立除斥期间是为了维护原有的法律关系,而时效的目的则在于维护与原有法律关系想对立的新法律关系。

(2)2者的构成要件不同,时效须具有一定事务状态和时间经过2个要件才构成。而除斥期间仅须期间经过一个要件即可。

(3)2者的适用内容不同,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其性质决定不能因中止、中断和延长等事由而变动。而时效期间则可能因中止和中断等事由发生变化。

(4)2者的法律后果和使用范围不同。除斥期间是权利预定存续期间,期间届满该项

实体权利就全部消灭。因此除斥期间要适用于形成权。而时效期间届满,再消灭时效则仅发生请求权的法律后果,故适用于请求权。

(5)2者起算点不同。除斥期间以权利成立时起算。时效期间在消灭时效时以权利人能行使权利之时起算,在取得时效时从占有人和平,公开地占有他人财产之时起算。

3、一般诉讼时效:2年的诉讼时效期间

特殊诉讼时效:分短期诉讼时效和长期诉讼时效。2者均为1年

最长诉讼时效: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于保护

民法考试重点

第二章

1、民法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私法规范的总和。

2、民法调整的对象: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是指人格和身份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总和,即自然人基于相互之间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人法的调整范围。

广义:一个市民社会的权利主体资格。

(5)人格权狭义:姓名、生命、健康、自由、婚姻自主、贞操、信用、肖像、

名誉等具体的人格权。

(6)人格权的性质:

①人格权是非财产权。

②人格权是支配权。

③人格权是绝对权。

④人格权属于专属权。

3)身份权

(2)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媒介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6、民法上的财产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3)必须具有效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4)必须具备稀缺性,不能无限量地存在,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会认为是财产。

5)必须能为人们所支配、控制。

6)必须具有合法性。

2)财产权

不仅反映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而且还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所有人对物所具有的排他性。

3)财产关系主要包括财产支配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3、民法的性质

1)人法

2)权利法

3)私法

4、民法的基本原则

1)主体平等原则前提

2)意思自治原则灵魂

3)诚实信用原则帝王

4)公序良俗原则保障

5、民法与商法

商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与民法同属于一类的部门法律制度,学术界将商法民法的特殊法。他们的区别是:当民事主体在实施特别行为,应履行相应的特别程序,比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等明确地规定了实施这类行为应履行的特别程序。

6、民法的渊源

可以说民法的渊源是指民法产生的根源,这是从民法和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讲的,也可以说民法的渊源是法官裁决民事案件的法源,即法官判案根据。通常认为,民法的渊源,是指调整我国民事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包括:(1)制定法:宪法中的民法规定:民事法律: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地方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中的民事规范,国际条约中的民事规范

(2)非制定法:司法解除,最高法院所做的民事司法解释对各级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具有约束力;习惯法只有经过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指导性文件认可的习惯才规为习惯法。值得注意的是,习惯和法理在我国均不具有民事法律渊源的效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习惯作为民法的渊源仍具有一定的地位。

7、民法的效力范围

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对人的适用范围,空间适用范围和时间适用范围。

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就是法律规范对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民法通则》第8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关于自然人的规定,适用于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际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自然人、法人在外国发生民事法律关系,一般适用所在地的法律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就是民法在哪些地方发生法律效力。一般而言,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包括我国驻外使馆,以及在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

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法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以及民事法律规范其生效前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无溯及力。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贯彻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一般没有溯及力,但司法解释中领有规定除外。

第六章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2、民事法律关系要素

主体、内容和客体称之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5、民事法律事实

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

第五章

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概念: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开始: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法律对自然人享有某中权利和承担某中义务的能力规定不是从出生开始,而是达到一定年龄之后才享有的,这种权利能力称为特殊的权利能力。

终止: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与死亡。

3、民事行为能力

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些部门法规也允许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应聘应征一定的职业,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则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4、监护的概念与特征

5、监护人设定

1)法定监护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如其死亡或失去监护能力,则按下列顺序: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其父母所在单位或其住所地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监护精神病人,按以下顺序: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没有以上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所在地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

2)指定监护

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设置的

监护。

4、住所

住所是指自然人长期居住的场所。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一般是指他最后延续居住住所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5、宣告失踪与死亡

1)宣告失踪条件:

①须下落不明满2年

②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③须有任命法院宣告

2)后果:1、为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2、清偿失踪人的债务并追溯其债权

3)宣告死亡条件,有普通期限和特别期限2种:

1、普通期限为4年,适用于一般情况下自然人的下落不明情况,包括自然人在战争期间下落不明

2、特别期限为2年,适用于因以外事故造成的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必须指出: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

4)后果:宣告死亡和宣告自然死亡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相同,即被宣告死亡的民事主体资格消失。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终止,婚姻关系终止,财产继承开始。

某人被宣告死亡后,仍可能生活于他地,该人在他地实施的行为的效力不受死亡宣告的影响。第五章

1、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特征:1、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它是由法律所创设的民事主体,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2、法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一发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的责任独立于其创始人和其成员的责任。

2、成立条件

(1)依法成立法人组织的设立必须合法。法人成立的审核和登记程序必须合乎法律的要求,即法人的设立程序必须合法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法人对自己的名称享有专用权,并依法可以转让或出卖

(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的区别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作为民事主题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

(1)起止的时间不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成立时产生,到终止时消灭

(2)范围不同。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能享有自然人的以人身为前提的某些权利能力,如结婚能力,收养能力和继承能力等。反之,某些专属于法人权利能力的内容,自然人也不能享有,如银行法人开展信贷业务的权利能力等

(3)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般是平等的、同等的。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因法人而异,分别受到法律和自己章程的限制,其权利能力的具体内容也个不相同。

(5)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区别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意思独立进行的民事活动,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特征:(1)起止时间。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开始及终止的时间与民事权利能力是一致的,即都从法人成立时开始,到法人消灭时终止。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取决于年龄智力状况等因素,其发生的时间与民事权利能力是不一致的。

(2)法人实现民事行为能力方式也不同与自然人实现民事行为能力的方式。法人的行为能力一般是通过法人的代表人老实现的,而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一般是通过自然人个人的自身活动来实现的。

(6)法定代表人

是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对内是法人的机关,对外代表人在其职权范围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7)法人变更与终止

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的合并、分立和法人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联合组成一个新法人。

分立是指一个法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

法人的权利、义务不能因法人的变更而消灭,原法人的权利和义务自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8)法人的终止

是指法人资格的消灭。法人终止后,其民事主体资格消灭,不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六章

(5)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

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所谓意思表示是行为人追求一定法律后果的想法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它仅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之一,其本身不等于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能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应是合法行为

(6)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单方法律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或多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亦称单独行为,指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指依两方以上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2)财产法律行为和身份法律行为。

财产法律行为指与菜场之间相关,发生财产上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身份法律关系指与身份直接相关,发生身份上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3)有偿法律行为很无偿法律行为。前者指双方当事人所做给付具有财产利益的交换关系的法律行为。后者指双方当事人所给付无财产利益上交换关系的法律厂行为。

(4)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前者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后就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后者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以外,还必须双方交付实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5)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前者指当事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后者指当事人可自由选择行为形式的法律行为。

(6)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前者指具有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独立实质内容的法律行为。后者指行为本身不具有独立实质的内容,而仅是补充法律行为生效的法律行为,离开待补法律行为,其本身无独立意义。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大题)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指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律规定而产生民事法律设立,变更和消灭的法律效力的必要事实。根据其对行为效力的影响,可将其分为一般有效要件和特别有效要件。(1)行为人适格。行为人适格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应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行为人适格首先是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通常平等,但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可规定某些行为人享有特别权利能力,也可对某些行为人的权利能力予以必要的限制。至于法人,其权利能力应与其目的相一致。其次,行为人应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就自然人而言,行为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若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或精神状态相适应。其他民事活动则又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同意。若行为人是无行为能力人,则其民事活动应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就法人而言,其行为能力与权利范围完全一致,只能限于法律规定的职责或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其行为实施人只能是法人代理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代理人。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即行为人的外部表示与内心的真实意思相一致。包括2个方面,其一,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是自愿的。其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即主观医院

和外在的意思表示是一致的。

(3)行为的内容适当,即行为目的适当,它要求法律行为的内容要合法、稳妥、确定和可能。合法是指法律行为不能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稳妥指法律行为不得问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确定指法律行为在客观上须能具体认定。可能是指行为人因实施法律行为所追求的目的在客观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4)法律行为的形式合法。法律行为的形式指行为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表现于外部的方式。对于那些重要的法律行为,法律对形式要求都比较严,行为人须按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进行。对于那些一般法律行为,法律允许行为人自由地选择行为的形式。

4、无效民事行为

指不具备法律行为有效要件,自始确定和当然的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类型:1)行为人能力不适格

2)意思表示不真实(1)因受欺诈、胁迫而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2)而已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3)行为内容和形式违法或不当

后果:(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追缴财产和强制收购

5、可撤消或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指基于法定的事实,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对其住所进行的民事行为寓意撤消或变更的行为。

类型:1)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特征:(1)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发生了误解(2)误解是重大的(3)造成行为人较大的损失(4)行为人对行为内容认识上的错误与其实施的行为有因果关系

2)显示公平的民事行为。特征:(1)行为结果造成双方利益上的不平衡(2)双方利益的不平衡为法律所不容(3)背离不利一方当事人的真实一直(4)得利方有过错3)因乘人之危而进行的民事行为

4)因欺诈、胁迫而进行的民事行为

6、撤消权:是以权利人单方的意思表示消灭法律行为效力的民事权利

7、变更权:是以权利人单方的意思表示变更其原意思表示的权利

8、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指民事行为的效力是否发生尚未确定,有待于第三人实施一定行为使之确定的民事行为。类型:(1)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2)无代理人权人以被代理人的民意实施的民事行为

(3)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们财产实施的民事行为

9、条件与期限(大题)

法律行为中以意思表示对已成立的法律行为的效果加以控制,即为法律效力的附款。法律行为的附款包括:

条件:是当事人自己选定将来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民事法律行为中所附条件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人的行为。它必须具备如下要件:(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2)条件必须是能否发生不可预知的事实(3)条件必须是当事人选定的事实(4)条件必须是合法的事实

类型:(1)停止条件和解除条件。停止条件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所相应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的客观事实。解除条件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消失的客观事实

(2)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前者指以所定事实的发生为内容的条件。后者指以所定事实的不发生为内容的条件。

效力:1)条件民事行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发生前产生如下效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的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时,因条件成就或不成就而受利益的当事人,对于取得利益享有期待权

2)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与否确定后产生如下效力:(1)条件成就时的效力,附停止条件的,自条件成就时起该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所附条件一旦成就,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已经发生的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便消灭。(2)不成就是的效力,因条件成就而受利益当事人的期待权归于消灭。

期限:是当事人选定将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确定发生的客观事实。无论以何种方式设定,均应符合如下条件:

(1)期限必须是将来的事实

(2)期限必须是将来确定发生的事实

(3)期限必须是当事人自己选定的事实

(4)期限的确定不得与法律强制性规定想抵触

类型:(1)停止期限和解除期限。停止期限指决定法律行为中确立权利和义务发生的时间。解除期限指决定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时间

(2)确定期限和不确定期限。前者指所附期限何时发生在设定时可确定的期限。后者指所附期限在设定时不能确定的期限。

效力:(1)期限到来后的效力。期限到来即作为期限内容的事实业已发生。

(2)期限到来前的效力。当事人非依法律规定或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该法律行为,在始期未届满时,法律行为的效力不丧失。附不确定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不得恶意促成期限提前到来或迟到来。

不许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1)票据行为(2)设立法人组织的行为(3)须办理登记核准手续时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4)结婚、离婚、收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行为(5)继承或遗赠的接受和放弃(6)附条件后会约束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

不许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2)设立法人组织的行为(2)须须办理登记核准手续时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3)结婚、离婚、收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行为(4)继承或遗赠的接受和放弃的行为,其他须即时发生效力或性质上不得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七章

8、代理的概念与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表意行为,又被代理人直接承受所产生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特征:(1)在代理法律关系方面的特征,首先,代理法律关系至少设计三方当事人,即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其次,代理法律关系通常又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法律关系构成。

(2)首先是代理是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的行为。其次,代理是一种有法律意义的表意行为。再次;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的表意行为。最后,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

9、代理与类似制度的区别

1)与代表的区别:(1)法律地位不同(2)法律后果归属的依据不同(3)实施的范围不同

2)与使者的区别:(1)法律地位不同(2)意思表示的内容不同

3)与的区别:(1)实施行为的名义不同(2)法律后果的归属不同(3)法律地位取得不同

4)与居间人的区别:居间人的作用主要是为委托人提供订约机会或订约双方牵线搭桥,无权为委托人签约,而代理人在权限范围内有权代本人签约。

3、代理权发生

1)(1)法定代理权的发生,是依照直接规定的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而产生。(2)指定代理权的发生,是根据人民法院或者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

2)委托代理权的发生:(1)委托代理权发生的依据是委托代理基于被代理人的授权而发生,(2)授权行为的性质。我国立法按单方法律行为说。(3)授权行为与基础法律关系。基础法律关系是代理权发生的间接依据,授权行为是发生代理权的直接依据。

3)授权行为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

4)代理权的限制

(1)禁止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2)禁止与第三人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3)禁止利用代理关系进行恶意串通

5、代理权终止

3、法定或指定代理权基于如下原因而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民事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失去民事行为能力(4)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取消指定(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解除

4、委托代理的终止:(1)代理期间届满或代理事务的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代理(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5)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6)被代理人死亡后,代理人辞任或被代理人的继承人接任

6、无权代理概念:无权代理指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向第三人为表意行为的代理。无权代理以当事人间发生发生的法律后果不同为标准,可分为发生被代理人责任的无权代理和不发生被代理人责任的无权代理。前者称为表见代理,后者称为狭义无权代理。

7、表见代理: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存在足以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的事由,因而法律使之产生被代理人对第三人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

构成要件:(1)须具备代理的基本法律特征(2)须客观上存在使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全(3)须第三人是善意且无过失

发生原因

8、狭义无权代理:指行为人无代理权以本人名义实施表意行为,且不具备表见代理特殊关系的无权代理

效力:(1)本人取得追认权,拒绝权(2)相对人取得催告权、撤消权(3)无权代理人的责任,无权代理行为未被追认而造成本人或相对人损失的,无权代理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九章

1、时效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时效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的期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制度

特征:(1)有一定的事实状态存在(2)一定的事实状态已为人们所信赖和接受(3)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种类:(1)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2)普通时效与特殊时效(3)一般时效与短期或长期时效

2、时效与除斥期间(大题)

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指法律确定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

区别:(1)2者设立的目的不同。设立除斥期间是为了维护原有的法律关系,而时效的目的则在于维护与原有法律关系想对立的新法律关系。

(2)2者的构成要件不同,时效须具有一定事务状态和时间经过2个要件才构成。而除斥期间仅须期间经过一个要件即可。

(3)2者的适用内容不同,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其性质决定不能因中止、中断和延长等事由而变动。而时效期间则可能因中止和中断等事由发生变化。

(4)2者的法律后果和使用范围不同。除斥期间是权利预定存续期间,期间届满该项实体权利就全部消灭。因此除斥期间要适用于形成权。而时效期间届满,再消灭时效则仅发生请求权的法律后果,故适用于请求权。

(5)2者起算点不同。除斥期间以权利成立时起算。时效期间在消灭时效时以权利人能行使权利之时起算,在取得时效时从占有人和平,公开地占有他人财产之时起算。

3、一般诉讼时效:2年的诉讼时效期间

特殊诉讼时效:分短期诉讼时效和长期诉讼时效。2者均为1年

最长诉讼时效: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于保护

民法总论复习资料

1。现行民事法律:

1986年4月12日人大六届四次《民法通则》;1999年3月15日人大九届二次哦《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民法概念:

调整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私法规范的总和。

3。民法的分类:

实质意义民法与形式意义民法

实质意义民法: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判例法和习惯法的总和。

形式意义民法:以法典方式出现的民法成文法。

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普通民法:指民法典

特别民法:民事单行法以及民商分立国家之商法

4。民法体系:

民法:财产法——债权法(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物权法(所有权、限制物权、占有)

人身权法—人格权法、身份法(亲属法、继承法)

5。民法调整对象: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

6。人身关系:

人格和身份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总和

7。人格权:存在于权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权利,人们在与其人格不可分离的关系上享有社会利益,而且这种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广义人格权:一个市民社会的权利主体资格

狭义人格权:指姓名、省民、健康、自由等具体人格权(广义人格权是狭义人格权的基础和保障)

具体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生命、健康、身体权)、精神性人格权(姓名、肖像、名誉、隐私权)

抽象人格权:人格尊严、利益、自由权

人格权性质:一、是非财产权、二、是支配权、三、是绝对权、四、属于专属权

8。身份权:自然人基于其身份所享有的权利。(监护权、配偶权、亲权)

*身份权是以一定的人格存在为前提,是处于权利与权限的中间状态,是边缘形态权利,包含义务成分。

9。财产关系:以财产为媒介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财产应具备条件:一、必须具有效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二、必须具备稀缺性,不能无限量存在;三、必须能为人们所支配控制;四、必须具有合法性

财产关系中存在的权利:财产权

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支配关系、财产流转关系

10。民法性质:市民法、私法、权利法

11。民法原则:

一、主体平等原则——民法前提

二、意思自治原则——民法灵魂(民事主体自主自愿为意思表示,不受任何干涉与妨碍)

三、诚实信用原则

四、公序良俗原则

12。民法的时间效力:

指民法在什么时间内有效,应到有始期和终期的规定

始期:民法生效的时间,也即民法实施的时间

生效时间之规定:一、自颁布之日起生效;二、直接规定生效日期

终期:民法失效时间,使民法规范终止效力或者被废止时间

失效形式:一、新法直接规定旧法废止;二、旧法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三、立法机构颁布专门决议,宣布法律失效

13。时间效力之原则:

一、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法律原则上只适用于法律生效后发生的事项,对法律生效前发生的事项不得适用。(从新从旧)

二、新法改废旧法原则:新法颁布后,有关针对同一事件的旧法虽然没有明令废止,也当然废止

14。民法的空间效力

指民法适用于什么地域内发生的法律关系,一般适用于一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是为一国领域,如飞行器和船舶。

我国民法空间效力: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民法规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全部适用,香港和澳门两地不适用内地民法法规,地方人大和民族自治地方法规在管辖区域内适用。15。民法对人效力

我国采用属地主义为主,兼顾属人主义的立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本国自然

民法—18种时间知识点总结

1、法院指定监护:被指定人接到通知不服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2、宣告失踪: 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的次日起满2年的,战争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公告期3个月; 宣告死亡: ①下落不明满4年; 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③战争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意外,有关机关证明不能生还的,0,公告期①②为1年,④为3个月。 3、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期间1年,《民通意见73》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1年,《合同法55》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 4、“狭义无权代理”、“限制行为人的民事行为”相对人的催告权1个月内予以追认,未作答复,视为否认,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之前,有撤销的权利,“通知”。 5、诉讼时效: ①普通诉讼时效,2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起算②1年四种人身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毁损或被丢失的。 ③3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请求权④ 4年,国际货物买卖和技术进出口合同。 6、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未申请登记,预告登记失效。 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 7、留置权人指定的宽限期不少于2个月,无约定。 8、占有人返还原物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1年内未行使,该请求权消灭。 9、遗失物的公告期6个月。 10、可撤销婚姻的撤销期间1年(登记之日,恢复自由之日)。 11、继承权诉讼时效2年,自有人否认他的继承权之日起,最长保护期20年自继承开始之日。 12、所有人向受让人主张返还遗失物,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内主张。 13、保证期间6个月、2年。 14、代位权,诉讼时效2年;撤销权,诉讼时效1年(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除斥期间5年(自债务人行为发生之日起) 15、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2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符合约定,有质量保证期的不适用2年的规定。 16、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1年内行使(除斥期间),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的法定撤销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6个月内行使(除斥期间)。 17、不定期租赁6个月以上,未采用书面形式。 18、出卖租赁房屋,应在出卖前3个月内通知出租人。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后,承租人在15日内未明确表示购买的,不得行使优先购买权。

司法考试民法复习要点1

司法考试民法复习要点1

司法考试民法复习要点(1) 民法(一) 一、一个自物权:所有权。 二、两个她物权:担保物权、用益物权。 三、三个财产权:物权、准物权、债权。 四、四个法定之债请求权:不当得利之债请求权、无因管理之债请求权、侵权之债请求权、缔约责任之债赔偿请求权。 五、五个共同共有:夫妻财产(包括无效婚姻和被撤销的婚姻)、合伙财产、继承开始但尚未分割的财产、合作开发、共用物。 六、六个占有:直接占有、间接占有、无权占有、善意占有、恶意占有、本权(占有)。 七、七个优先购买权:共有人、典权人、房屋承租人、股东、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委托开发的委托人、合作开发的合作人(注意前三者的顺序关系)。 八、八个形成权:解除权、变更权、追认权、撤销权(保全撤销权、合同撤销权、要约撤销权)、赠与(任意撤销、法定撤销)撤销权、选择权、抵销权。 九、九个取得所有权的方法:买卖取得、赠与取得,善意取得、贷款取得、先占、添附(附合、混合、加工)、生产、继承、依照(准)共有身份取得。 十、十个连带责任:1合伙,2恶意串通,3共同侵权(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教唆),4出资不足、抽逃资金,5并存的债务承担,6连带保证,7当事人分立,8分包,9共同“承揽”行为(共同承揽、单式联运),10代理(共同代理、授权不明、第三人明知无代理权、违法代理、串通、转托代理人的过错)。 民法(二) 一、一个最典型的有偿合同——买卖合同;一个最典型的无偿合同——赠与合同。 二、欺诈、胁迫的二个典型效力:二个可撤销,二个无效。欺诈、胁迫成立的债权合同为可撤销、胁迫成立的婚姻为可撤销。欺诈、胁迫成立的遗嘱和其它单方行为为无效;胁迫成立的仲裁协议为无效。 三、三个典型的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继承人以继承的财产为限承担责任,物上保证人,以担保物的变价款承担有限责任以及诉讼时效经过以后,物上保证人以担保物的价值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四、四个典型实践合同:两个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定金合同;质押合同;保管合同。

《民事诉讼法》期末考试重点整理(完整版)

民事诉讼法 民事纠纷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 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又称为民事争议、民事冲突。 特点:1、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2、内容是对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在民事纠纷解决中,诉讼请求的确定、诉讼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 内容A、关于事实主张,法院能够调查认定的事实只能是当事人在诉讼中明确加以主张并予以争执的事实; B、关于自认事实,只要自认就排除法院的认定,法院不仅没有必要审查其真实性,而且也不允许作出与此相反的事实认定; C、认定所争事实需要的证据资料,必须是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方法中获得,不允许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 特点:①诉讼当事人化。诉讼活动都由当事人来发动推动主导 ②程序公正。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更加强调程序公正的价值。 ③当事人有主动权。当事人主义给予当事人极大地权利。 ④法官中立。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 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旨在揭示民事诉讼程序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分为: (一)程序的内在价值(目的性价值) 指民事诉讼程序自身所具有的满足程序主体需要的独立价值。内在价值的实现可以排斥法官的恣意,保障人的尊严,吸收当事人的不满,确立理性而为公民所信赖的司法权威。 程序自由价值主要指程序价值主体能够合乎目的的支配民事诉讼程序,自由的选择,判断和接受民事诉讼程序。 公正价值法官中立、当事人平等、程序参与、程序公开、程序维持等。 效益价值包括效益和效率价值。等 (二)程序的外在价值(工具性价值) 外在价值是人们用来评价和判断民事诉讼程序在保护民事权利、维护

民法学重点知识

一、法学复习的重点 民法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重点不可能体现在部分的内容上,所以考生在复习民法学内容时,重点应在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法的体系、民法的基本理论、民法的调整原则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09年政法干警招录用《民法学考试大纲》(后称大纲)来看,民法学考试的内容大体包括民法总论部分、物权法部分、债法部分和人身权、知识产权、继承部分。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认为各部分的复习重点主要为以下内容: (一)总论部分 民法学总论部分包括了民法的一些重要制度,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是深入学习民法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包括: 1。民法的本质。所谓民法是指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原则。民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民法的调整原则是贯彻宪法宗旨、体现民法精神、规范民事活动、指导民事审判的基本准则。把握好民法的调整原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项民事制度。考生在复习民法的调整原则时,应结合民法的其他内容,深入理解。特别是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被认为是民法的“帝王原则”,考生应准确把握其基本含义和该原则在民法基本制度中的体现。 3。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事实。就民事法律关系而言,要求考生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特别是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考生要有较清楚地认识。就民事法律事实而言,要求考生重点掌握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及其基本分类、各项分类的含义。 4。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制度。首先,应掌握公民的概念与本质;其次,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考生应当掌握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特点及比较,考生在复习时,更应当重点掌握。其他的如监护制度、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及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也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 5。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和民法学的核心内容,其知识点也比较多,考生在复习时,对这一部分内容应当重点掌握。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和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附条件以及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构成等。 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首先准确掌握各相关的概念。比如,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构成等。考生在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当首先准确掌握各相关的概念。比如,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考生应当能够准确记住它的概念和特征,能够理解它和无效民事行为的区别,能够掌握它的法律效力和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等。 6。代理。代理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考生要注意准确掌握代理的概念,并根据此概念,理解代理的法律特征。其他如代理的适用范围和种类、代理权及其行使、无权代理的概念和无权代理的效力以及表见代理制度,这些都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 7。诉讼时效。重点掌握时效和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及其性质、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和取得时效的区别、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别、诉讼时效的意义、诉讼时效的种类、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和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期间的概念、种类病情计算等。 8。民事责任。重点掌握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事责任的分

司法考试民法重点、难点辨析汇总

司法考试民法重点、难点辨析汇总 事件事实、法律行为 民法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的人的意志性而将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与行为。事件,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实。行为,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活动。是否和人的意志有关,是事件区别于行为的关键。注意: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是指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强调把事件本身与引发事件的原因区别开来,如果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人的意志性就与事件发生有间接的联系,但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含有人的意志性,因而它仍然与行为相区分。例如,甲将乙杀了,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事件是可以区分的。事件包括:自然事件与人为事件。自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纯由自然原因发生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一定期间的经过、天然孳息的产生。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如战争、罢工、动乱、人为事故、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踪。可以看出,事件与行为一对范畴,统一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事件与行为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直接与人的意志性有关,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行为,否则就事件。 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意思表示,可以将民法上的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表意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进行的行为。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无须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事实行为、违法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例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先占、加工、著作、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总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统属于行为范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是民事行为,否则,就是事实行为。 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 无权代理包括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狭义的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虽不具备代理权,但因某种表象,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代理人对本人有代理权而与代理人为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依法直接归本人承担的代理。 两者的相同点:首先,行为人都没有本人的授权,不具有代理权。其次,行为人实施的都是民事行为。 两者的不同点:首先,构成要件不同。无权代理,客观上没有足以使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由。表见代理,客观上具有足以使第三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事由。其次,狭义的无权代理立足于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表见代理立足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最后,法律后果不同。无权代理属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被代理人追认而确定有效,被代理人的拒绝而绝对无效。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无权代理、表见代理与无权处分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方面,无权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无权处分则是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另一方面,在狭义无权代理

民法总论期末练习题(试题附答案)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的是( C) A 指导功能 B 补充功能 C 惩罚功能 D 约束功能 2、下列现象违反民法平等原则的是:( D) A 甲公民(年满25周岁)可以结婚,而乙公民(13周岁)不能结婚 B 甲公司(经登记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证券经济业务,而乙公司(登记为房产公司)则不能从事证券经济业务 C 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在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适用强制手段,无视纳税人的意志而依法进行税收征收 D 某市合同管理干部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市委领导的亲戚具有有限的订立合同的权利 3、何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一栋大楼即将建设,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给一心想得到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的张某。何某的行为违反了民法的( D) A 自愿原则 B 等价有偿原则 C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D 诚实信用原则 4、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不包括(B ) A 家庭暴力 B 在愚人节时与某人开玩笑 C 某企业与职工签订工伤概不负责的协议 D 串通投标的行为 5、下列各项中,违反民法自愿原则的有(A ) A 赵某在服装市场上询问一件衣服的价格之后,摊主强要其购买的行为 B 钱某与孙某自愿达成的移转抵押物占有的抵押合同不能产生抵押权设定的法律效果 C 李某申请安装电话被要求在一份已经拟好的格式合同上签字 D 周某(老烟民熟知烟的价格)花10元钱从小贩吴某的手中购得红塔山香烟一条,经查,该烟为假烟 6、下列行为中,不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B )

A 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B 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电脑的行为 C 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O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D 丁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建坟的行为 7、孙某在本市闹市区有一处商业门面房,李某多次与其商谈转让事宜。当孙某得知即将兴建的平安大道将从自己的房屋位置通过,就将该房转让给李某。孙某的行为违反了下列民法的哪一基本原则?( A) A 诚实信用原则 B 等价有偿原则 C 公序良俗原则 D 自愿原则 8、甲知其新房屋南面临地将建一高层楼房,佯装不知,将房屋售与乙。半年后,南面高楼建成,乙德尔房屋受不到阳光照射。此例中,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 D) A 平等原则 B 自愿原则 C 公平原则 D 诚实信用原则 二、多选题 1、在民法中,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当事人( AC) A 地位平等 B 意思自由 C 平等协商 D 等价有偿 2、具体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民法制度有(ABCD ) A 先契约义务 B 后契约义务 C 缔约过失责任 D 合同履行 3、属于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有( ABCD) A 欺诈行为 B 赌博 C 以债务人的人身作为抵押的合同 D 以继续通奸作为房屋赠与的附条件合同 三、判断题1、对 2、错 3、对 1、先契约义务体现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2、射幸行为都属于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3、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一、选择题

民法考试重点

民法分论习题集 第一部分物权法一、名词解释 物权 他物权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物权的优先效力 物权的追及效力 物权法定主义 简易交付 指示交付 占有改定 预告登记 异议登记 所有权 国家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 先占 善意取得 添附 附和、混合、加工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相邻关系 共有 按份共有 共同共有 用益物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担保物权 抵押权

最高额抵押 浮动抵押 质权 转质 留置权 占有 二、简答题 简答物权优先于债权效力的表现和例外情形。简答物权请求权的内容和性质。 简答物权追及效力的含义及限制。 简述民法对物权的各种保护方法。 简答一物一权主义的含义及内容。 简答所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简答国家所有权的概念和特点。 简答先占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简答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力。 简答相邻关系的含义及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简答我国相邻关系的种类。 简答用益物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简答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点。 简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方式。 简答地役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简述地役权从属性的具体表现。 简述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区别。 简答担保物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简述抵押权的法律特征。 简答留置权的构成要件。 简述占有的法律效力。 三、论述题 试述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试述善意取得制度。 试比较分析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试述占有的法律保护。

第二部分债权法一、名词解释 债 主给付义务、从给付义务、附随义务、不真正义务无因管理 不当得利 二、简答题 简要回答完全债权的权能有哪些。 简答选择之债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简答按份之债的含义及效力。 简答连带债务的含义及效力。 简答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简答无因管理的法律效力。 简述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简述区分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的意义。 三、论述题: 试论债权与物权联系与区别。 试述连带之债。 试述无因管理。 第三部分人身权一、名词解释 人身权 人格权 一般人格权 身份权 隐私权 姓名权 肖像权 荣誉权 二、简答题 简要回答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 简要回答隐私权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简述肖像权的含义及侵害肖像权的表现。

民法总结

民法讲义重要知识点总结 合同保全中的债权人撤销权和效力待定合同中相对人的催告权都不是形成权。 物权人可直接要求第三人返还,无期限限制;占有返还请求权受一年除斥期间限制。 受除斥期间限制的权利不一定是形成权。 试用期风险—所有权主义;试用期满不购买需要明示通知。 死亡宣告被撤销后,原物存在的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补偿;如有第三人介入,要保护第三人权利。 缔约责任出现于合同未成立或者成立但未生效的阶段;违约责任出现在合同成立且生效后;无效的行为自始无效,被撤销的行为等同于无效。 重大误解的前提是必须构成意思表示。 无效合同—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无权处分人所为的买卖合同有效,但涉及所有权变动除善意取得外效力待定;擅自租赁他人之物除非法转租外,租赁合同有效。 复代理人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诉讼时效中断事由—发生在六个月前,消除在六个月前,等于没发生;发生在六个月前,消除在六个月内,从发生之日起继续计算六个月;发生在六个月内,消除在六个月内,终止时剩多少剩多少继续算多少。 孳息的归属—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无约定无法定跟随原物;法定:所有权人与用益物权人并存,归用益物权人;买卖合同适用交付主义,交付前归出卖人,交付后归买受人。 有效合同+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

有效地动产抵押合同=动产抵押权+登记>第三人 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物权变动 有效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地役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动产抵押权+登记>第三人 有效合同+交付=物权变动+登记>第三人 拾得遗失物+自主占有心态=无权占有(恶意) 拾得遗失物+他主占有心态=无因管理(有权占有) 有效的在途货物买卖合同+种类物特定化=风险转移 先质押后抵押,质押权优于抵押权,先抵押后质押,看是否登 记。 若留置在先,抵押或质押在后,1、留置权人设定抵押或质押,放弃留置权,则抵押或质押优先;2、所有权人设定抵押或质押,则留置权优先。 异议登记期间,权利人可将房屋出卖给第三人;异议登记不阻止一开始物权的变动,仅阻止最后的善意取得。 预告登记阻止物权不阻止债权。 法律行为的六种:合同、处分权利、登记、婚姻、收养、遗嘱。 善意取得: 一个前提—无权处分;

民法总论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民法总论期末考模拟试题(体验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入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答案:C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2.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A 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局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解析: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3.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答案:A 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 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 C.某甲借给革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 解析: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适合A的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 1.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答案:AD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死亡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失踪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宣告死亡须下落不明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公告期为3个月。 2.下列哪些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ABD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D. A矿场与B公司的约定如果矿山开采不发生重大事故,则矿石买卖合同生效 解析:法律中明确规定对某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予以限制的属于法定条件,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法律规定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被剥夺继承,否则应按法定继承进行继承。 3.期待权包括下列哪些权利?答案:BCD A.已具备全部要件,从而被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 B.以附停止条件和附始期法律行为所设定的权利 C.由既存债权产生的将来债权 D.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 解析:已具备了权利能力和法律行为的全部要件,但当事人尚未实际享有权利,当事人实际享有权利有待于某种条件的成就或期限的到来。

商法学期末复习重点word版本

习学点重复末期法商. 精品文档 商行为:又称商业行为,是指以营利性营业为目的而从事的各种表意行为。 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法》中规定,本法所称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商业登记: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的,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申请,并被主管机关核准予以注册登记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商业名称:商事主体在营业活动中所使用的用以表彰自己的独特法律地位的名称或名号。 商法,也称商事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人人格否认,是指法院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 商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按照法律和合伙协议的规定,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对合伙经营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

连带责任的商事组织。 股份有限公司;指公司资产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商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商行为并以此为常业的人。 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一发设立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自有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合伙企业——是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破产——是在债务人无力偿债的情况下以其财产对债权人进行公平清偿的法律程序。 破产原因——是适用破产程序所依据的特定法律事实。它是法院进行破产所依据的特定事实状态 破产债权——是基于破产宣告前的原因而发生的,能够通过破产分配由破产财产公平受偿的财产请求权。 债权人会议——是全体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并集体行使权利的决议机关,是在破产程序中的意思发表机关。 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联系: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具体来说,民法的所有权制度是对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正常条件的一般规定,民法的主体制度是对商品经济活动主体资格的一般规定,民法的债权制度是关于流通领域中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 区别:立法价值不同,民法最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优先兼顾其他,商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其他;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民法是商品经济,商法是市场经济;适用主体不同,民法主体广泛,适用一切社会大众,商法仅限于商人;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法具有强烈伦理性,商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民法规范具有稳定性,商法规范具有灵活多变性;归责原则不同,民法一般实行过错原则,商法还实行无过错原则和比较严格责任原则;基础理论不同,民法是个体本位,以维护个体利益为主。商法是社会本位,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主;民法属于国内法,商法具有国际性特点;民法与商法虽都属于私法范畴,但民法是纯私法,商法却兼顾公法性。 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联系;经济法与商法分享对经济事务的调整,其都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都带有公法性质。 区别;1)商法和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不同。商法主要调整的是商人之间的以平等性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则是国家与公民,国家与企业之间不平等的纵向关系。2)调整对象的内容不同,商法主要规定的是商人和其他经营者得法律地位,组织形式,商事交易的规则与行为后果,经济法主要规定了商事活动中商事主体的竞争行为规范,竞争规则以及政府如何处理这些行为。3)商法与经济法的作用内容和作用基点不同,商法是确认和保护商人的合法地位和利益,侧重于保护作为商人的企业和自然人之间的平等利益关系,以满足商人营利性要求。经济法侧重平衡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利益矛盾,其作用内

民法分则知识点梳理

民法分则 人身权编 第十二章人格权概述 一、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亦不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的民事权利 二、人身权的法律特征 不可分离性、非财产性、绝对性、法定性、不可转让性、支配性、无意思性、专属性 三、分类 人格权、身份权 人身权属于人权的范畴 四、人身权法律关系 1、内容 权能:控制权、利用权、有限转让权、利益处分权 义务:消极义务 第十三章一般人格权 一、人格概述 1、一般概念

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②个人的道德品质 ③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2、法律概念 作为一个法律上的人的法律资格,即维持和刑事法律权利、服从法律义务和责任能力的集合 3、中国法上的人格,源于日本法,首次在《大清民律草案》 中引用 4、法律人格的含义 ①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事主体 ②指作为民事主体必备条件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人格权概述 1、概念 以主体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 2、人格权性质: ①自然性。A、人格权始终与民事主体相伴随而客观存在,不依其意志更无需其行为而取得;B、民事主体只能享有权利而不能转让、放弃;C、法律可剥夺某些人格权,但不能剥夺尊严 ②法定性:A、自然权利需要通过法律化(确认);B、非法定权利得不到法律救济C、应然权利如何转化为法定(实然)权利? D、人格权本质上为私权

3、客体:人格利益 A、指民事主体就其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生命、健康、姓名或名称、名誉、隐私、肖像等所享有的利益的总和 B、通常分为一般人格利益与具体人格利益 C、具有无形性特征(精神利益) 三、人格权分类 1、基本分类 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 2、分类标准:人格权的客体 (1)一般人格权指民事主体基于人格独立、自由、尊严而享有的进本权利,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包容性(宪法38、民法通则101)(2)具体人格权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 物质性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精神性人格权:表彰型人格权、自由型人格权、尊严型人格权 四、一般人格权 1、来源于罗马法 2、一般人格权产生并决定具体人格权,具体人格权是一般人格权的具体化 3、一般人格权解释、产生、补充具体人格权,是一种“渊源权” 4、特征 A、主体的普遍性; B、客体的高度概括性;c、内容的抽象性 五、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关系

2016【司法考试】民法学1.2

【司法考试】民法学1.2第一讲债法总论的若干问题一、债的移转(★★★)(三)债务承担(★★★)1.免责的债务承担(1)免责债务承担的要件(自己画图。设甲为债务人,乙为债权人,甲对乙债务全部或部分免责地转让给丙承担)。免责的债务承担有三模式,其要件各个不同:第一种模式:甲、乙、丙达成三方协议:“甲对乙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由丙承担。”第二种模式:第三人丙与债权人乙达成协议:“甲对乙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由丙承担”。采此种模式的,无须甲同意,但应通知甲。乙、丙的协议属于“利益第三人合同”。甲可抛弃因此取得的利益。第三种模式:甲与第三人丙达成债务承担协议。其构成要件有四:①甲对乙的债务具有可让与性。②甲和丙就全部或者部分转让债务达成合意。③须经债权人乙同意(《合同法》第84条)。须注意:按照司法考试答题标准(13年·卷三·91题·D 选项),未经债权人乙同意的,甲、丙间的协议仍然有效(至少,在甲与丙间成立一个有效的代为清偿协议),只是不能对债权人乙发生债务承担的效力(乙仍有权请求甲履行债务)。切记!④遵循法定形式。法律规定债务承担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2)免责的债务承担及其伴随的法律效果。这也是司法考试的重中之重,务必掌握。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①就已经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受让人承担的债务,原债务人免除债务,原债务人也不对受让人履行债务承担担保责任。②抗辩的援用。债务受让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包括抗辩权与狭义的抗辩)(《合同法》第85条)。 【例1】(根据11年卷三第14题改写)2011年5月6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约,约定甲公司于6月1日付款,乙公司6月15日交付“连升”牌自动扶梯。合同签订后10日,乙公司销售他人的“连升”牌自动扶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质监局介入调查。合同签订后20日,甲、乙、丙公司三方合意,由丙公司承担付款义务。丙公司6月1日未付款。问:若乙于6月1日请求丙付款,丙可对乙主张何种权利?答:不安抗辩权。思路:①5月10日,根据《合同法》第68条,甲对乙享有不安抗辩。②甲对乙的付款义务,由丙免责承担。③

2012民法总论期末考试试题

西南政法大学第二学期民法总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不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是(C) A.宪法 B.地方性法规 C.法院判例 D.国家政策 2.在民法解释时,应当首先考虑运用的方法是(A)。 A.文义解释 B.论理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比较法解释 3.抗辩权的作用在于(B)。 A.支配特定物 B.对抗请求权 C.对抗支配权 D.即是请求权 4.下列属于法定孳息的是(B)。 A.奶牛产的牛奶 B.存款所得的利息 C.羊身上取得的羊毛 D.宰猪而获得的猪肉 5.下列不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是(A)。 A.甲误将乙当作丙而与乙订立合同 B.甲擅自以乙的名义与丙签订合同 C.甲将乙托付保管的自行车私自买给丙 D.12岁的甲把父亲送给自己的手机赠与给同学乙 6.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C)。

A.甲打伤乙的行为 B.甲约乙去看画展 C.甲与乙签订一份买卖服装的合同 D.甲、乙共同盗窃 7.下列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D)。 A.领导和下属的关系 B.个体工商户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 C.庄某和李某之间的朋友关系 D.甲、乙之间的买卖关系 8.所有权属于(A)。 A.绝对权 B.相对权 C.请求权 D.形成权 9.(A)主要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A.物 B.行为 C.智力成果 D.权利 10.(B)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A.民事法律规范 B.民事法律事实 C.民事法律关系 D.民事权利 11.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D)。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C.失去效力 D.继续有效 12.买方的经办人和出卖人互相串通,抬高价金,由后者会给前者一定的回扣,这一行为的性质属于(C)。 A.欺诈 B.显失公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法学 期末考试重点

2013~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法学(2)期末考试重点1.名词解释 6X3(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二者会择一考) 3.简答题 6X6(主要考查合同的知识) 4.论述题 2X16 5.案例分析 1X14 合同的知识占65% 名词解释: 1、关注基本制度:如缔约过失责任、不安抗辩权 2、关注各种分类:如债的分类、合同分类,一个或某几个会作名释 简答、论述 如缔约过失、抗辩权、代位权、违约责任、合同解除等。 案例分析若为合同法部分,关注: 合同是否成立(要约、承诺、有效条件) 联系总论里的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以及违约责任、有担保的情况。 重点内容:

债法总论 要约与承诺的成立方式、要件 合同成立和生效 无效合同的情形、要件、后果 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要件、后果 可撤销合同的情形、要件、后果 债的保全方式、使用条件 双务合同的抗辩 双务合同的要件、效果 债法总论 要点一债的概述 一、债的概念 债是指存在于特定当事人之间,一方请求另一方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可以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为债权,应他方要求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为债务。 二、债的法律特征 1、债为特定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2、债是当事人之间的特别结合关系; 3、债是具有财产属性的法律关系; 4、债是当事人实现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 三、债的要素 1、债的主体: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债务人。 2、债的内容:是指债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即债权和债务。 3、债的客体:是指债务人依当事人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应为的特定行为。 要点二债的分类 一、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 (1)意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均由当事人依其自由意思而决定的债。 (2)法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均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债。 二、特定物之债和种类物之债 (1)特定物之债是指在债成立时,标的物已经特定的债。 (2)种类物之债是指在债成立时,以特定的种类物为标的的债。 三、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

民法学重点

民法学知识点 1、【简述】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了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定义中,包括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和平等主体三个要素。①人身关系,是就人格、人格权和身份、身份权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它是大陆法系的人法的调整对象。所谓人格,是主权者赋予的主体资格。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自身要素享有的权利,是姓名生命健康婚姻自主肖像名誉荣誉等具体的人格权。②财产关系,是以财产、服务、知识产品为媒介的,具有相互性的社会关系。③平等主体问题。属于中国特色,强调民法的私法性。(2)研究民法调整对象的意义:立法的需要;是划清民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界限的需要;是加深对民法自身认识的需要。 2、【简述】民法的性质 ①民法为权利法。民法的重要内容就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每个公民都有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它的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被授权者有完成这样或那样的积极行为的权力;是实现人权的手段。②为公私混合法,原则上为私法。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弱者,强行性规定仍有必要存在于民法之中。③为市民法。民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进行,因此,民法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观点作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规制人的行为制定规则。 3、【名解】民法基本原则 ~是其效力贯彻民法始终的民法根本原则,它是一种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立法技术。 4、【简述】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①立法准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是制定民事基本法的立法准则,是制定次级民事法律的立法准则。②行为准则和审判准则的功能。民法规范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③授权司法机关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的功能。 5、【名解】民事法律关系 ~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其管辖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6、【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主要为私法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主要为私法关系。由主体的地位平等所决定,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般是对等的。②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例如合同关系。③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在遭到破坏时,国家将进行干预,以保障它顺利运转。 7、【名解】绝对权、相对权、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绝对权: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为特定的人,义务主体为不特定的人,故称~,以其为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为绝对权关系。 相对权:身份权、债权、继承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皆为特定的人,故称~,以其内容的民事法律关系为相对权关系。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在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构成的绝对权关系中,一方享有权利,他方负有义务,为~ 复合民事法律关系:由两个单一的民事法律关系合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就是~ 8、【名解】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支配权:~为权利标的直接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权利,其行使不需他人配合,他人不得为同样的支配行为。物权、知识产权为支配权。 请求权:~为法律关系的一方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权利人不能对权利标的进行直接支配,而只能请求义务人配合进行。债权为~。 形成权:是依照权利人的单方面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消灭的权利。撤销权、解除权、抵销权、追认权为~。 抗辩权:是权利人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 9、【名解】特定物、种类物、可消耗物、不可消耗物 特定物:~为具有独特的属性,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物。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原物与孳息

2015年司考民法知识点——原物与孳息(★★) 1.区分标准。原物,指孳息所从出之物。孳息,指由原物所生之物或收益。孳息必须与原物分离,与原物分离前为原物的成分,不属于孳息。 2. 孳息的类型 ?天然孳息,指原物因自然规律或者按照物的用法而产生的物。如:鸡蛋、剪下的羊毛、牛犊、猫仔、牛奶、开采的矿藏。 ?法定孳息,指原物依据法律关系所产生的收益。如租金、利息、彩票中奖所获奖金或奖品(射幸孳息)。须注意:购买股票取得(天星司考)的股息,不属于法定孳息。 特别提示:①为什么购买股票所取得的股息不属于法定孳息?例如:甲拿出100万元购买股票,半年内净赚50万元。这50万元的股息也是依据法律关系(股票买卖合同)产生的收益。可为什么这50万元股息就不属于法定孳息呢?②法定孳息的经典定义是:“不使用原本的对价”。即原本的所有权人将原本让渡给他人使用所获取的对价才属于法定孳息。例如:甲因借给乙100万元所获10万元的利息属于法定孳息。再例如:甲将房屋(天星司考)出租给乙所获10万元租金也属于法定孳息。它们都是甲不使用原本的对价。③恰成对照的是,如果甲拿出100万元购买股票,半年内净赚50万元。这100万元的原本乃归甲自己使用,而非让渡给他人使用,所以,这50万元股息不属于法定孳息。④同样的道理,甲向乙公司出资100万元,第一年分红20万元,这20万元的分红也不属于法定孳息。 【真题】下列各选项中,哪些属于民法上的孳息?(05年·卷三·52题)(答案:AD) A.出租柜台所得租金 B.果树上已成熟的果实 C.动物腹中的胎儿 D.彩票中奖所得奖金 3.孳息所有权的归属。 ?天然孳息:①按照当事人的约定。②没有约定的,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 ?法定孳息:①按照当(天星司考)事人的约定。②没有约定的,按照交易习惯确定。 特别提示:虽然《物权法》规定抵押权人(于抵押物被人民法院扣押后)、质权人、留置权人(在质押期间、留置期间)有权收取(抵押物、质物、留置物)的孳息,但并非直接取得孳息的所有权。所以,在司法考试中,若问谁(天星司考)有权取得孳息的所有权,一般不答担保物权人,因为,在未就所收取的孳息实现担保物权之前,他们并不能取得孳息的所有权。 【真题】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或合同没有特殊约定时,下列哪些权利人可以取得原物所生自然孳息的所有权?(97年·卷三·45题)(答案:ABC) A.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B.采矿权人 C.典权人 D.质权人 特别提示(二):《婚姻法解释(二)》第11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以个人财产

民法总论期末考试试题

民法总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入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2.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 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局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3.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 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 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 C.某甲借给革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 二、多项选择题 1.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死亡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失踪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 2.下列哪些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D. A矿场与B公司的约定如果矿山开采不发生重大事故,则矿石买卖合同生效 3.期待权包括下列哪些权利? A.已具备全部要件,从而被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 B.以附停止条件和附始期法律行为所设定的权利 C.由既存债权产生的将来债权 D.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 4.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是哪些? A.法律后果不同 B.适用条件不同 C.期间弹性不同 D.条文表述不同 5.下列选项中哪些应认定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A.某甲与某县政府商定,某甲赠给某县政府一台轿车,但实际上此台轿车归某乙所有B.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确能证明的发病期间实施的民事行为 C.某甲把一幅古画真品错当成复制品卖给某乙 D. 11岁的某丙接受了从英国来的叔叔送给他的一台电脑,价值1.5万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