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及提问技能

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自己是有点紧张,作为一名新手型教师,我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像各位学习的,很幸运有这样一个机会我能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接受教育理论的培训,我今天就把所学到的东西翻版给大家,有些,是我个人对课堂互动及提问技能的理解,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过,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次学到的精华和大家一起分享。

叶澜老师是这样说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是一个感悟的课堂;是一个探究的课堂。《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课堂中,师生、生生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时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而神聚。

互动教学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评价,而提问技能是互动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互动定义

《教育大辞典》: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过程,也包含个人与自己的互动过程。

2.什么是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互动的发生。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无时不发生交往,但却不一定发生互动。

3.课堂互动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互动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环境里的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互动

言语互动

经研究发现,在传递信息的形式中,声音信号占非语言交流的百分之三十八,教师要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非言语互动(教师的肢体语言,手势,眼神,身体)可以对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二、互动的内涵

关于师生互动中的师生关系

主客体关系?(新课标中提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主导说

学生主体说

师生双主体说(在师生互动当中,师生都是主体,老师是CEO,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不是物体,我们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

互动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很难用主客体来简单地解释那么师生互动与我们教育有关系吗?我可以肯定的说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和互动关系中。

没有交往和互动,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发生。

也就有这样一种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都是互动的主体,我们在互动当中应该多鼓励学生。

我们了解一下互动教学的内涵。这个对咱们的评课和写反思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互动教学的内涵(从形式来看)

(1)互动教学不是单向影响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学生、环境之间发生着多向或多维的信息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2)互动教学不是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控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按照自己设计的唯一标准答案强压学生。

×要求学生的坐姿、上课时的整齐划一的动作。

《老师是裁判》在上拼音复习课时,教师设计了红黄两队闯关的方式,在做

摘苹果这个游戏的时候,老师说:“我是裁判,我说对就是对,我说错就是错。”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中式经常出项的。

(3)互动教学不是追求互动形式的教学

我们应该时刻反思我们的教学,叶澜老师这样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我们的课堂就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一味追求互动的形式,不管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追求的是教学的多元目标的达成。

(4)互动教学不是单一的依赖语言互动的教学

我们当今课堂的模式就是: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语言仅仅是互动教学的手段之一。

其他互动教学手段:手势、眼神、身体。

(5)互动教学不是独白式教学

独白式教学忠诚于学科、学科的逻辑

独白式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现有水平

独白式教学就等同于知识专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满堂灌。。

互动教学的内涵(从内容来看)

(1)是一种认知性互动

通过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实现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变。

(2)是一种情感上的互动

教师要有“人情味”。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双方的信息和情感得到充分交流。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做的是比较好的,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很多专家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的知识越老越少,语文课好像成为了思想品德课,这个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3)是一种价值上的互动

价值互动就是通过师生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达到思想上的成长、观念上的提高、精神上的升华。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4)是一种行为上的互动

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三、课堂互动的类型

1、从互动主体来看(谁在互动)

(1)师生互动

(2)生生互动

2.从教师角度来看

(1)师个互动

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师生互动

(2)师班互动

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

(我们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有很多的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齐读看起来是全员参与,但是在高段的教学当中,齐读慎用,个别读多一点,齐读少一点,)我们试着尝试一下,我回来后呢,也试着做了一下,齐读确实很有气势,但是隐藏了很多的问题,我呢?就让学生个别读,发现读不通顺的人有很多,不是他们不会读,不认识字,是他们不会再这么多人展示自己,紧张,其次,我们的学生就没有理解了文本,《灯光》“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注意语境。)

(3)师组互动

教师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是教师针对学生小组群体而进行的讲解、辅导、评价等

3.从学生角度来看

(1)学生个体间的互动

(2)学生群体间的互动

(3)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互动

4、现状与建议

我国师生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师个互动和师班互动,师组互动中仅占有很少比例。在今后的课堂互动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小组的使用,增加师组互动的比例。

5. 就效果而言

(1)对互动主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的积极的、促进性的影响。

(2)对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的、抑制性的影响。

《你怎么多写了一个字》老师让学生写“江、海、河”三个字,有一个学生多写了几个字,老师很生气:“我让你写几个字。”这样的互动,没有把学生当成主体来看,不尊重学生,我们可想而知,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假如我们去赞扬学生,又会是怎样的效果。

四、互动中的问题

1.互动的形式化

为了互动而互动,互动徒具形式,表面热闹,但无实质内容、无实质意义。

教师缺乏深入启发,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流于形式,少思维的碰撞,主动建构。

(1)课堂提问的形式化

教师多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问题

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机械简单地回答

给学生思考时间有限不给学生思考时间

(2)课堂讨论的形式化

主题形式化。有的主题太过简单,根本无须讨论,有的主题比较复杂,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指导的形式化。教师没有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指导。

2.互动的不平等

课堂互动中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师生间也体现在生生间

(1)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

性别--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

职务--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

地位--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

成绩--教师显然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

(2)在互动内容和时间分配上

一般学生、成绩差的学生以及人际地位低的学生:“描述性”、“判断性”、简单问题,互动持续的时间短。

干部学生、成绩好的、人际地位高的学生:“论证性”、复杂问题,互动持续的时间较长

(3)在互动态度和行为方式上

教师对不同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于优等生,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较高,更大的耐性,接受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

成绩差和人际地位低的学生,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言语表达,较少给他们独立思考和充分表达的机会,质量要求较低,较少允许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

生生间的互动不平等,有的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强,掌握互动的主动权,发言踊跃,有的同学则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

3.互动的单一性

(1)教师的问题垄断

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也是互动的垄断者。学生话语权被剥夺。学生不能自由提问,只能回答教师设计好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备课备的是教案,而不是学案。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当中,我们应该从学生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当今的课堂是重预设,轻生成,我们应该把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

(2)生生互动的缺失

互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的互动占到绝大部分,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很少。生生互动很少。

(3)互动内容的单一化

多认知互动,少情感互动。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忽视对学生品德、意志的养成。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有时遭到侮辱或体罚,当学生对不懂之处大胆提出问题时,有时遭到嘲讽,教师言语霸道。

4. 课堂提问中的问题

(1)简单的知识性问题常常针对全班“对不对?”、“好不好?”太多。(2)问题指向某一学生,其他学生不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对小组提问过少。(3)问题过于简单,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

(4)教师对问题不愿深入交流,只是一种对或错的评价

(5)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问题,难以培养发散性思维

(6)针对小组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探究的必要,流于形式。

5. 一定的空间差异

学生所坐位置可能影响他们参与的机会

受宠爱的学生--座位离老师比较近

受排斥的学生--边远的位置

秧田式座位马踢式座位

6. 教师的差异

(1)教师的观念影响课堂互动

教育观念落后的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填鸭式教育。忽视师生平等对话,形成教师唱独角戏。忽视教学资源的利用,形成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忽视课堂互动的精髓,片面追求行为互动。

(2)教师的性别影响课堂互动

男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知识互动,女教师则倾向于情感互动。在情感互动中,女教师的正性情感多于男教师,男教师的言语互动相对多于女教师。女教师的非言语互动及互动双向性要多于男教师。

五有效互动

课堂有效互动

就是产生积极影响的课堂互动,是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课堂互动。

两个指标

(1)参与度

(2)发展度

(1)参与度

参与度指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课堂互动

部分参与--全部参与

主动参与--被动参与

表面的形式参与--深层次的实质参与

参与度指向互动的过程,是对互动过程状态的描述。

(2)发展度

发展度是指学生获得了多大程度的发展

片面发展--全面发展

部分学生的发展--全体学生的发展。

发展度指向互动的结果,是对互动结果的描述。

特征

(1)公平性

第一,有效互动是所有学生的互动,是全员互动,而非局限于个别人的互动。

第二,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节课上单单几个人的互动谈不上有效互动。

少数优势群体被提问十几次,弱势群体却无人问津,学生待遇不平等,不是有效互动。

(2)动态生成性

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即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

课堂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性并不排斥教学的预设--教学设计

预设与生成是共生的:教学的预设是为了有效地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3)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师生关系不是“主体一客体”关系。是“主体与主体”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是“我”和“你”的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对话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辅以必要的、适度的指导,但又不能过度干预问题。

(4)教师控制的自觉性

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不是刻意地使用某种手段以达到目的。教师面临具体的与自己设计的教学不一样时,自觉地使用一定的机智,从而解决问题。

在上一堂公开课的时候,教师呢出示了一幅图片,是一幅美丽的花儿,老师呢?就想让学生锻炼一下语言表达的能力,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这样说:“花儿呀,你真美丽,你真迷人,你愿意做我的二奶吗?”这是一堂小学低段的公开课,如果我们就是这位老师,碰上这样棘手的问题?这位老师呢?很聪明,及时的说,

同学们,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我们不可以这样说,我们长大后就会明白。

(5)学生活动的主动性

教师的控制离开学生的自主,会导致教学无法达到目的。需要学生主动参与。

六、互动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具体情景而制订与实施的教学的进程的技术性安排。

教学策略具有目标性、计划性、艺术性。

1.陈述性知识的互动教学策略

(1)呈现知识的时机:学生已经做好上课的准备、已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上、已经复习了相关内容。

(2)方法的合理性

教师讲述+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认识

直接点题、解释、阐述、学生分析

(3)复述策略

复述≠背诵

复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解释

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划线、做记号、摘录

年龄小的学生:带领他们划线。

(4)精加工策略

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形成联想。

不可以将结果直接向学生说明。经过学生理解和加工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补充细节、举例。

2.程序性知识的互动教学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互动教学策略

(1)及时反应策略

教师或学生出示某一刺激之后,让学生马上作出反应,促进教学中互动链的形成。

(2)反馈策略

学生作出某种反应后,及时给出反馈,指出学生反应正确与否,促进辨别技能的分化与和精细化。

反馈可以由教师作出,也可以由其他学生作出。

(3)重复策略

包括刺激的重复和反应的重复。

学生自主练习,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反馈,自主的重复也能提高人的辨别能力。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大家说20次自己的名字,再说20次老鼠。猫怕什么?

激励大师金克拉这样说:“一个人学习,最少重复16次以上,才能记忆百分之九十五。”

(4)多知觉系统协同策略

多知觉系统的协调效果好于单一系统,指出同一事物的各种特征。呈现事物时运用声音、动画、字幕等。

3.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保持师生互动,需要引导学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

激发动机是互动教学的首要任务。

(1)建立良好的互动环境

让学生明了课堂互动的规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生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座位编排方式。

(2)确定并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

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举行一些无内容的互动。教学任务的确定与教学目标相关。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调动其积极性。

(3)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悬念的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心理矛盾。方式有:讲故事、做实验、提问题。

注意:悬念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4)使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

在形式的不断变换中,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与他人互动的动机。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提问、小组合作、讨论、辩论、讲述等。

(5)充分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的作用,能增强教育效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育家霍茂真就是“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缩小空间距离是形式,缩小心里是实质。

七、互动教学的形式

1.问答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巴尔扎克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斯多德

打破砂锅问到底!——中国俗语

课堂提问是集设疑、激趣、引思于一体的一门艺术。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1.检查学生对特定事实的回忆

2.给予复习的机会

3.诊断理解程度

4.检验学习目标

5.激发动机与参与兴趣

6.启发思维

7.引出对立之处、产生认知冲突

8.集中或吸引学生注意力

9.学会构思,有效表达

10.形成知识结构

11.情感互动

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提什么问题?

问各位老师一个问题。

选择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和无效性问题

选择性问题是特殊的封闭性问题,是教师提供备选答案,学生做出简单判断的问题,课堂中出现的大多是“是否”、“对错”类的选择题。

封闭性问题是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或有标准的正确答案的问题,课堂中大多出现的是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的填空式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有许多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无效性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课堂中大多表现为教师自问自答式的问题。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各有特色,从不同层面使学生得到训练。在课堂上

教师只有将二者有张有弛的结合使用,学生方可在其中受益。

课堂提问的过程

创设情景、给出问题、诱发作答、评价扩展。

(在提问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不要像跑炸弹一样,一连串的发问,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关键词,谈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无效性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做到

先提问后点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提问禁忌

问题本身忌:浅、偏、深、空

提问对象忌:偏食、惩罚、讥讽、齐答

实现两个转化

点名回答到举手回答:被动到主动

个别思考到讨论回答:扩展思维源实现头脑风暴。

什么地方需要课堂提问?

学生疑难之处:一种是学生自感有疑;一种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未知之处。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学生思维受阻处。

提出问题后需要做哪些工作?

1 候答

时间不宜过短:过于急促,思维草率,减低了发问的效果。

不重述问题:重述容易养成学生听讲不认真的习惯。

指名普遍:使全体学生都注意反应。

提问后,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

(1)学生的回答变长;

(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

(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

(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

(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2 回答(个体回答、集体回答、教师自答、无需回答)

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是属于师生互动的,而教师自答和无需回答,师生间就没有发生互动。

3反馈

0批评:利用“这没意义”等话语来表达或利用愤怒、厌恶的肢体语言来表示

①不认可:教师告诉学生回答错误(“错”、“不是”);

②没有反应:教师忽略学生的回答,让另外一个学生回答或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③重复: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

④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新表述学生的答案;

⑤更正:纠正错误回答,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⑥部分认可:教师告诉学生他的回答不完全正确(“不只是这样”、“你的思路是对的”);

⑦认可:教师用口头语言认可学生的回答或行为举止;

⑧应用:用学生的回答引出下一个问题(延伸:依据某个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新问题或某个更深入的问题。扩展:就学生的回答加入新教材或见解,扩大学习成果或者展开新的内容。);

⑨总结:利用学生的回答概括要点;

⑩比较:把学生的回答与其他回答对照;

11、展示: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开启封闭性问题

师生问答模式

如何让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让学生正确认识提问

教给提问方法

给学生提问机会

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反应

1、回绝问题

2、重复问题

3、承认自己无知或简单呈现信息

4、鼓励发问者寻找资料

5、提供可能的解答

6、鼓励儿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

7、鼓励儿童评估答案,最后一一验证。

七互动教学的有效形式

2.记者招待会

(1)“答记者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

科学的学习态度.

(2)“答记者问”的具体设置

5分钟: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5分钟:讲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启发、引导突破重难点

根据内容需要做必要的演示或实验。

15分钟:学生自由提出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疑难问题。

能者为师:同学可以自由回答。

学生群体都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分析、讨论,给出真确答案。

(3)“答记者问”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思想。

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

教师要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

3.讨论

合作学习强调合作,讨论强调辩护,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用事实说话抓住别人观点、论证、论据中的错误或失误。

易出现的问题:讨论不易控制、耗费时间、有时出现争执或争吵、全班讨论时可能出现冷场、有人不参与、结果不易控制。

适用的主题

×已经组织完好的概念、概念、理论(用讲授、复述更好)

√没有严密结构的模式、概念、理论

√课本没有涉及的内容

√没有一致性答案的主题

√有争议性的问题

教师的任务

使学生集中于对主题的讨论

在需要处提供新的、更精确的信息

复习、总结,将各种观点和事实结合成一个含义丰富的关系

调整信息和观点的方向,使之朝向最富成果的方向

结合各种观点,促进相互妥协,达到恰当的一致

注意

讨论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是小组的

分组是必要的,小组人数以5-8人为宜

讨论主题应当能引发学生发表见解

帮助学生作好讨论的准备是必要的

鼓励发表有创建的意见

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协调矛盾,不挫伤学生积极性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5.互考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互考”

同桌互考

组内互考

个人考全班

出题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

在努力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6、游戏

7、课前调查

8、猜谜语

在新课改中,通过广泛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广告语说:“让城市互动起来”。那么,在教学上我们也应:“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我呢?就好像传声筒一样,为各位各位老师传递了一些互动和提问的技能!

总之,各位同行,互动不单是手动,嘴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心动,才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伟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

孩子们思维火花的迸发,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谢谢!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人的生命活力在于优秀的心理、积极的思维与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意义是促进人在心理、思维与情感等诸多因素协调性的发展。课堂是学生在心理、思维与情感等诸多因素自我协调性发展的特殊阵地,每一节课,都是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一个历程,因此,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和谐氛围——生命活力的基础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其生命价值在于他们内在的活力,而这种活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在的心理、思维、情感等品质,还与生命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特定场所,是情感交流、思维火花碰撞的特殊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 课堂的和谐氛围,主要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之间的一种和顺、协调、融洽的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两对关系,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前者关系。 首先教师要具有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虽然在知识拥有方面有着优势与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充当领导角色,但并不意味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然而从教师的育人职责来说,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课堂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即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不能令自己满意,也不能责备,更不能训斥或变相体罚,要有包容之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因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某种功利而弱化课堂承载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价值。 其次是课堂教学要有浓厚的民主气氛。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教师是“课霸”,学生活动的时间与发言的权利都是教师说了算。在知识探讨与交流方面,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尤其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有争议甚至错误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何以为民主?何以能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课堂民主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课堂言论自由。学生针对课堂上的问题有随时阐述自己观点的自由,可以在教师讲话中插话,也可以随时向教师质疑,还可以发表与教师或教材相反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不要立即“封杀”,要让学生阐述其观点依据,然后教师再进行理性的辨析,以理服人。二是学习行为自由。在学习方式方面,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超越教师所规定的学习范围,或违背教师所设计的程序;在学习态度方面,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表现为不喜欢,也可以表现为不满,甚至可以表现为反对,对学生不满或反对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地作相应的调整。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潞城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小结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听课是对教学的临床诊断。今天的课堂是实验小学向教育局、向全市同行的一个汇报。本次活动,学校的所有班级、所有科目全部开放;授课的教师,从年龄上来说最年轻的25岁,最大的有52岁;从资历上来说有进入实小仅几个月的新教师,也有调整学科的改版新手。从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以来的四年多的时间中,我们投身课改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是检验课改成果的舞台。 一、面对现状找突破 我校共有24个教学班,班容量最小的班56人,最大的班达到了80人,大班额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课改之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进行大班额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倡导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的是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能给学生留下点东西。于是我们深入课堂找出路。李蓉教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有整合成生动活泼的板快,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发展,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心平老师在课堂中,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同时,我们派出教师远赴北京、太原学习,归来后,对教师进行培训;接着,让出去学习的教师作了两节课,作为研讨课,再一次审视我们的课堂。数学课我们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数学教师真正明白了数学课题中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告诉我,会忘记;让我看,会记住;让我做,会理解。而语文课,要求教师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常识课依托实验器材,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形成实验。活动课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接轨。只有开全开足课程,才能有丰富的收获,学生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

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 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精致的备课是实现活力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时空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诸多问题。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实际效果看,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备课还应注重挖掘教师自身的天赋。一节好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展示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美的课。用这种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备课中最难点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就是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要找好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最高级的备课形式是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头脑中没有教育科学研究思想的教师备出的课很难有什么重大价值。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研究多维度备课,比如可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教师文件夹的内容包括:我的教育观、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全景式评价材料、课堂教学设计、练习与训练材料、个性化指导方案等等。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既有利于不断完善与改进有效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精美的导入能让课堂教学之花吐香绽放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实现活力教学的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成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各种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辨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 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

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前行 ——今日如何做教师他们抓住了学科的本质,他们眼里有学生。我们要看特级教师的思维方式,他们是怎样设计的。他们对学生的爱,对职业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我们的隐性目标。在这么多琐碎的工作中,能不能不让他们琐碎?有种方式:来一种事我们应付一件。“忙,忙,忙,忙出个啥明堂?” 不能应付,肯定要把这些事整合起来。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可以改变自己。从理想到现实取决于自己,自己的价值取向。做自己喜欢的事,反倒不容易实现。将不喜欢转换成喜欢,将散的整合进来。 有两位老师都是晚上10点,11点备课,我们不会这样做,挺辛苦。 建议:1、过“有设计,有目的”的生活。 工作方式:工作疲于应付,最后什么也没有落下。 2、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整体把握教材,好老师眼中有学生,“为了学生的学”,这个理念转变的过程容易吗?“关注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就是教学理念。 我们的核心就是去思考数学中的朴素问题。 几个教学中的故事: 1、“老师,坑坑洼洼的怎么‘补’啊?”当教师说:“这不是真的地”,该学生不再“找茬”。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中国孩子特别听话,尊重老师,使学生不敢大胆思考,提问。 做今日教师需要什么? 把握学科的本质; 调研学生,了解学生;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基本概念本质的理解;2、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3数学思维方式的养成;4、数学美的欣赏;5、数学精神的追求。 概念本质不等于定义;给方法态度的培养不是容易的事。 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贺斯) 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是什么?需要反思,需要研究,追求卓越。 教师反思:长时间围绕一个问题搜集“证据”,并依此分析,理性思考的过程。 澄清与提升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案例 独立思考5分钟: 1、听说过“一个老师写三十年的教案不如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吗? 2、日常教学中也写过教学反思吗? 3、见到“反思”,头脑中想到哪些词汇?句子?请写下来。 反思:即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到底该怎么做? 有问题意识:能诊断出问题,提出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个人不易提出,所以有集体反思。反思有水平,反思中要有追问。 什么是反思?(基于经验,反省思维)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 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 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 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

营造绿色新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营造绿色新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 成思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当前由于许多教师认识的不清晰和理解的不深入,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许多“作秀”现象,使得一些课堂华而不实,流于形式。所以,数学教师应认真地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省,在战略上冷静地审视、剖析,在战术上要有具体的操作招式,才能在实践中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通过实践的历练,教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创造出“新、实、活、乐”的绿色新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目的 实效 研究 实用 指导 纪律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由于许多教师认识的不清晰和理解的不深入,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许多“作秀”现象,使得一些课堂华而不实,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缺乏目的性 情境是什么?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大约80%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一些热闹、“悄”而“虚”的情境令人忧虑。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统计与平均数》一课,上课一开始就请3位同学上台举行“点乒乓球”的比赛,又请3位同学分别帮助数,其它同学观看,当老师一宣布“开始”时,你看学生们手舞足蹈,嘴里还不停地喊“加油!加油!……”整个教室一下子沸腾了。比赛从开始到结束足足花了8分钟。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上体育课?这样的情境创设到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