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电影:哲学般的影像思考》等有关德国的论文

《德国电影:哲学般的影像思考》等有关德国的论文

《德国电影:哲学般的影像思考》等有关德国的论文
《德国电影:哲学般的影像思考》等有关德国的论文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今天的电影市场,已成为引领世界商业电影的滚滚潮流,所向无敌。那些用巨额预算烧出来的大制作、借助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表现的大场面,总是让人热血沸腾。其实,透过那些无限放大的商业和娱乐元素,许多国家的电影在喧嚣的商业狂潮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色彩。德国电影,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8年暑假,作为“德中同行”友好活动的组成部分,“德国电影周”来到第二站重庆。在这之前,他们的足迹已遍布中国六座城市,让习惯了美国商业大片的中国观众,一睹充满哲学意味的德国当代电影精品。播放的《四分钟》、《无关紧要》、《初恋在巴黎》、《艾玛的幸福》、《伪钞制造者》和《耶拉》六部影片,既有商业影片,也有艺术影片。有的已获国际殊荣,如《四分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最佳影片,《伪钞制造者》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有的则是崭露头角的新作。

笔者应邀参加了在银河影院举行的德国电影周开幕式,并有幸见到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胡续冬教授,听他讲德国电影。胡教授年纪不长,学问却很渊博,兼之说话风趣,很快就抓住了一干听众的心。德国电影的历史经由他口中娓娓道来,让参加开幕式的观众在了解德国电影的同时还领略了—把北大诗人的才情。

漫画德国电影

德国电影一向晦涩难懂,这大概跟日耳曼民族的哲学思辨传统有关系。导演们总是喜欢把主人公置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以此来凸显道德困境的选择艰难。也因于此,在好莱坞电影快餐席卷全球的今天,苦茶一般的德国电影便不那么受欢迎,中国的观众也鲜有了解。

其实论起来,德国也是不输于美国的电影大国,从1895年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活动放映机,在柏林冬宫首次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活动画面开始,一百多年间,德国的艺术家们为世界电影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电影的第一次辉煌,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上世纪2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们主张艺术作品不能满足于和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求深入揭示人的灵魂,强调表现主观的现实。其代表作,当推由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韦恩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另一位表现主义大师弗里兹·朗的作品《大都会》(1927年)中,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机器人,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曾经将此作改编为漫画,并由大友克洋于2001年拍摄成动画片。该片获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日本动画史上又一“神作”。

1930年的《蓝天使》是德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同时也是电影诞生以来的百部“最佳影片”之一。《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坦陈曾深受这部影片的启发,他评价道:“斯登堡使用电影这种方式,不是直接讲述历史档案,而是间接地加以讲述……这真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性,其活力是从后来的效应中显示出来的。”

上世纪30年代,德国政府徘徊于法西斯主义与革命之间,许多电影人则在这两极之间摇摆。最典型的人物是莱妮·里芬施塔尔。她先和左派的巴拉兹·贝拉合作写剧本,自导自演了影片《蓝光》(1932年),然后又成了希特勒的最忠实的追随者,拍摄宣传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影片,如《意志的胜利》(1935年)等等。

由于纳粹德国的兴起以及战败,德国电影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恢复了元气。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26位意气风发的年轻导演签署了一份“奥伯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这就是“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的四位主将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沃尔克·施隆多夫、沃纳·赫尔佐格和维姆·文德斯。高产导演法斯宾德的代表作是曾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莉莉·马

莲》(1981年),影片中那首如泣如诉的《莉莉·马莲》在多部反映二战的影片中被引用,成为二战影片最具代表性的乐曲之一。“电影疯子”赫尔佐格被誉为“世界上同时涉足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电影导演中做得最好的一位”,前者有影射希特勒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2年),后者则有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获奖影片《灰熊人》(2005年)。[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Html/dsdy/134951641.html 施隆多夫是最具有文学气质的导演,他的片子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譬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文德斯的代表作是《柏林苍穹下》(1987年),中国观众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尼古拉斯·凯奇和梅格·瑞恩合作主演的《天使之城》(1998年)就不可能不知道了吧。《天使之城》就是《柏林苍穹下》的翻拍片,虽然帅哥美女的加盟使得片子的可看性加强不少,但要说到导演的立意和拍摄手法的精致唯美,前者差了后者可不止一个数量级。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衰落期,娱乐片和商业片再次大行其道。1998年,一部《罗拉快跑》横空出世,向人们宣告了德国电影的复苏。与“新德国电影”不同,《罗拉快跑》不仅在艺术性上博得一致称赞,在商业上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做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

在此之后,德国电影界涌现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比如《帝国的毁灭》(2004年)、《窃听风暴》(2006年)、《香水》(2006年)、《四分钟》(2007年)、《在人生的另一边》(2007年)等。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在重新反思历史、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与苦痛、探讨不同族裔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尝试。

总体来说,作为歌德和黑格尔的后代,德国电影呈现出一种有别于他国的严肃气质和深沉内涵,无论是对历史还是现实,德国电影都带给观众一种充满哲理的思索意味。而对已经逝去的二战的反思,更让德国电影有着非同寻常的厚重感。[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Html/dsdy/134951641_2.html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顶象极了日本富士山的现代城市版。这个地区是柏林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购物城、餐厅、咖啡吧、歌剧院、电影院、及柏林电影学院等等都汇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国电影博物馆(Filmmuseum Berlin)就在电影学院楼下:通体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电影工业前卫与时尚感,这种感觉使得来此参观的大部分人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后,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进大厅举目四望,幽暗的空间好像看不见尽头,又似深不见底!原来,地板和墙壁是由无数面矩形的镜子构成,再往上仔细看,天花板层层叠叠的倒影“垒”出了深渊的感觉。在这里,德国人对光学科学及视觉错觉的巧妙利用,使空间被无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学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头顶的几个大屏幕里播放着一些经典影片中的重要章节与场面,喜、怒、哀、乐、恐惧、震撼(无声放映)。观众由此被带人电影世界,来专心感受银幕时空的倒序与顺序。

在电影史上,德国总是以“表现派”、“疏离的唯美主义”和“实验风格”等著称,而让人“另眼看待”,而具体到这个电影博物馆也是如此。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在规划这个1500m2,16个展厅空间的时候,最优先考虑的情境是“娱乐”!博物馆根据本国国情、经济、文化、与人文特点,预设“所有的观众都是影迷,他们需要娱乐、经典而又前卫的参观体验,他们来到这里是要放松心情、崇拜偶像、看特效的”;“经典”是指带给观众奢华浪漫的感受,意在讲起30年代、战后萧条等等的时代背景才不会显得沉重;“奢华”是有距离的,意在使观众会觉得那个时代的苦跟他们是有距离的,而“时尚”则是电影的本色,用前卫的风格来操作,谈显像技巧到今天的特效制作就都很流畅。为了在现场能够满足影迷、观众们的心理预期,博物馆特别注意

避免呆板的设计来倒观众胃口。按照电影的发展史递进,展品不一而足:剧本手稿、演员资料、微缩模型、服装道具、图稿手札、影片介绍以及以前的电影拍摄工具等等。墙上还挂着自助话筒,能够选择播放语言的种类,当然大多都是当时对某位演员的采访录音。

电影是德国历史重要的一部分,透过一般博物馆来建立历史认知,坦白说,效能是有限的。而电影博物馆希望藉由电影这个特殊的,受欢迎的媒介来烘托不同年代的德国政治、德国社会发生了什么事:魏玛共和、二次大战、大战结束……70、80年代分别经历了哪些事,人们可以透过电影来说德国、看德国社会变迁,历史变成活泼的、亲近的,但完全不损它的真实感。

除了介绍德国电影工业各时期的发展外,比较有趣的是还针对几部代表性的德国电影,如《卡里加博士》、《蓝天使》、《大都会》等影片做了详尽的介绍,经过了新德国电影的辉煌,落至最后用《罗拉快跑》做了结尾。现在的德国电影工业自然不能和美国好莱坞式的商业大制作相比,不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即已意识到电影对军民士气的重要性,在鲁登道夫将军的建议下,联合银行、化学、电气和军需工业成立了一个强大的U.F.A电影公司,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展厅介绍这段历史和该公司出品的电影。

博物馆的展品会给影迷们带来许多惊喜,这是一份合同:《茜茜公主》。许多中国观众都热爱它,可是知道“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罗密·施耐德的电影合同条款吗?演出费——45000马克,还要分4次付清。还有一份关于卓别林的报告:1931年5月卓别林为了新片《城市之光》来到柏林宣传,民众夹道欢迎、渴望一睹巨星风采的影迷把他的行车路线堵得水泄不通,不断呐喊、挥手、要签名,根据当日的柏林交通警察档案记载,原本一段只要十分钟的路,被成千上万的影迷挤到动弹不得。德国警察厅厅长还拟定了一份报告:卓别林到达的日期、下榻的酒店,详细列举了具体的保卫措施和接待手段……。

以《蓝天使》一片成名的明星玛琳娜·黛德丽更是“镇馆之宝”:用了整整4间屋子展览有关这位女影星的一切,包括她的影片和她曾经穿过的各色豪华戏服、私人信件、文件、照片等。德国人对她有一种矛盾的感情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她曾经是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以迷蒙高贵的气质在影史上独树一帜,歌、演俱优,那种亦庄亦邪、雌雄均宜的扮相即吸引男人、也吸引女人,她30几岁时竟曾因与一名女性相从过密而使丈夫吃醋,双性恋的倾向让玛琳娜更容易跃上媒体新闻,成为媒体宠儿。二战期间玛琳娜·黛德丽公开反对纳粹暴行,去美国访问时,公开发表反刘希特勒的言论,令纳粹德国火冒三丈。在复出的首场演出中,她被纳粹支持者指责并被扔来的鸡蛋砸中,本是呲之以鼻的小事,这位正直的女人由此患上了轻微的自闭症,在最后的日子里足不出产,并且迁居巴黎终了此生。但是不论怎样,这并不妨碍一年四季在德国的各种场合与时机里都会看到有关这位“女王”的各种展览或者报道,也是“追思”之一种吧。

为了纪念德国著名的银幕明星,鼓舞德国电影工业的士气,德国电影博物馆计划模仿美国好莱坞的做法,在柏林市中心地段建一条“星光大道”。刻有明星姓名的环形金属板将嵌在波茨坦广场的人行道上,2006年2月柏林电影节期间就会与影迷们见面:“只有那些对德国公众重要的人,才能名列其中,倒不一定只有德国出生的艺术家才能够人选。”

一路走下来,当看到60年代展厅时,令不少观众心绪起伏:是时,德国电影面临的危机由此开始;政府取消对电影的经济保险,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影片质量下降,而更让专业人士愤怒的则是,对娱乐片所课征的赋税却一点也不降低,以及电视的发展也和电影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竞争等。在1961年的德国电影奖项里竟出现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空缺的窘况。电影人当然要奋起了,1962年,代表人物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法斯宾德和文德斯,还有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们,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摒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通篇表达了那时电影人的志气与对

未来的急切探索,真个是意彻云天。不难想象那个“革命”时代里的激情与慷慨!并由此感怀宁愿离开现在的商业大潮,也去感受一下那追求纯粹艺术的往昔。

[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Html/dsdy/134909182_2.html

现在,全球越来越关注“新新德国电影”了。

这是法国的权威影刊《电影手册》给当今德国电影下的一个评语。自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电影又掀起了第二波新浪潮——“新新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引领潮流,震惊世界;《再见,列宁》夺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非洲何处为家》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勇往直前》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别人的生活》又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再以2007年为例,票房收入达7.67亿欧元(合9.68亿美元),观众人次达1.25亿,均占世界第5位;影院放映厅总数4832个,全德约三分之一的电影观众看本国影片。仅《别人的生活》在美国的票房就达1100万美元,在“影院之国”法国该片为当年最成功的欧洲片,甚至在日本其放映期长达38周,全球共有130多个国家发行该片。

掌门人的话

现在,全球越来越关注“新新德国电影”了。有媒体问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尔·科斯里克“如果你给当前的德国电影搭搭脉,会有什么样的诊断?”他回答:“德国是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影片制作质量稳定在很高的水准上。近几年来国际上也开始感受到这点,连好莱坞也向我们的青年电影人伸出橄榄枝,公众把视线重新转向德国电影。德国已经成为灸手可热的制作基地。”他又说:“现在人们明显地增强了对那些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题材和事件的兴趣,许多电影人探讨他们周遭的生活环境。一些成功的德国电影都触及当代的历史和现状,德国导演们参与促成这一全球性的趋势。”的确,全球电影都趋向于当代题材和“现实主义”。被誉为“德国电影新希望”的汤姆·蒂克威的第59届柏林电影节开幕片《国际组织》,就是以惊悚动作片风格揭露一家全球知名银行的非法活动内幕。

多姿多彩的新片

德国电影过去总是给观众过于严肃、过于理性的印象,可如今它也呈现多姿多彩。娱乐性的商业片不再是有失日耳曼民族体面的东西,各种好莱坞式的类型片与人文电影并驾齐驱,充满乡情味的本土题材也相当多,剧情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男女影星性感迷人,编导手法也丰富多样。这种多元性可从2008年热映和2009年将映的影片中窥见一斑——《巴勒莫枪劫案》(Palermo Shooting),导演维姆·文德斯,剧情讲述一名时尚摄影师终日奔波,险些在车祸中丧命,便逃往西西里的巴勒莫,用相机拍摄那里的美景,后邂逅一名美丽的艺术品修复师,堕入爱河,不料却遭神秘人物“死神”的跟踪……这是一部富于人生哲理的公路片,讲述爱情、生活和死亡的主题,文德斯通过气氛的营造将观众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之旅。男主演是德国“朋克”摇滚乐队的主唱卡皮诺,他演唱了片中的27首歌曲。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Baader-Meinhof-Komplex),第81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入围影片,导演乌力·艾德尔。该片将上世纪70年代的极左组织“红军旅”作为题材,侧重

描写他们的恐怖行动,全片充满张力极强的动作镜头,并穿插大量纪录镜头,毫不留情地揭穿了“红军旅”的神话。

《北墙》(Nordwand),导演菲立普·施托泽,以现代审美手法重新诠释了上世纪30年代颇受欢迎的题材——登山,剧情描述1936年两名德国登山运动员攀登阿尔卑斯山顶峰的北侧。该北侧有“死亡之墙”之称,攀登以失败告终。

《十一月的孩子》(Novemberkind),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卓夫,该片是他在巴登——符腾堡电影学院的“毕业论文”,主题是德国二战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女孩被母亲留在东德,长大后横跨全德寻找母亲,这也是一部公路电影,但充满悲情,触及负罪感。

另外还有向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致敬的《克拉拉》、描写老年人爱情故事的《第九朵云》等。

2009年则有:《深空失忆》(Pandorum)——幽禁恐怖科幻片,讲述宇航员熟睡中醒来,失去一切记忆,导演和部分演员为德国克·阿瓦特和安·亨尼克等,好莱坞明星丹·奎德等任主角;《女教皇》(Die Pastin)——改编自畅销书,讲述一女子伪装成男人,被选为教皇,主演乔·沃卡莱克;《心灵厨房》(Soul Kitchen)——喜剧片,讲述一个酒店老板霉运连连,导演是费斯·阿金;《艾菲》(EFFI)——改编自19世纪文学巨著,但主角被导演洪特格布特演绎成不愿为绯闻而心碎的现代女性;《鳄鱼队》(Vorstadt-Krokodie)——改编自畅销的青少年经典读物,导演克·迪特尔运用许多幽默、动作、冒险元素,讲述青少年团队与罪犯博斗的故事。[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Html/dsdy/134840160.html

新一代影人辈出

德国影坛人才济济,但近期最令全球刮目相看的正是新一代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等。他们可称“成功的一代”或“金童”。导演新星有:《非洲何处为我家》的卡洛琳·林克,45岁,处女作《走出寂静》(讲述一个父母都是聋哑人但自己秉有艺术天赋的女孩故事)曾首次入围奥斯卡,其新作《入冬整一年》承袭欧洲电影文化的传统,以家庭和家族的根源为主题;土耳其裔的费斯·阿金,才30岁出头,去年的《天堂边缘》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欧洲电影奖;还有《别人的生活》的冯·多纳斯马克等。他们具有制作大片的才华,事业素质颇高,又有能力处理激动人心的题材,包括德国人的日常生活、爱情、家庭、权力、文化和物质诱惑等,主题是严肃的,而手法是新颖的。“哪里重要,哪里有痛苦,导演们就会去观察,直抒胸臆。”

德国的制片人神通广大,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好题材和列出阵容名单,还积极参与跨国制作。曾任康斯坦丁公司总裁的伯恩德·艾辛格就监制了《香水》《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帝国的覆灭》等热门片。X电影公司创始人斯泰芬·阿恩特则钟爱小制作,监制有《罗拉快跑》《再见,列宁》,还为女星弗兰卡·波腾特创造了首次执导的机会。演员出身的蒂尔·施威格自己编导制作影片,如《甜蜜幼儿园》,另外他将为昆订·塔伦蒂诺监制新片《不良杂种》。现在德国同20个国家签有合拍协定,近期跨国制作有《蒙古王》《与巴希尔共舞》《猛犸惊魂》等。

德国男女影星长得人高马大,而演技也十分了得。今年柏林电影节影后称号授予《所有其他人》的碧姬·米尼施马尔,在德国年轻一代女星(25至30岁出头)中,享有“千人面”的是玛蒂娜·戈台克,她不停地转换剧种和角色,如恐怖分子、纵欲教师、温良女侍、忧郁演员等,以致影评人称赞她:“善变到了放弃自我”;戏路多变的还有尼娜·豪斯,她的表演不落俗套和常规;“面孔最温柔”的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劳拉,她主演弗·科波拉的《没有青春的青春》。这些年轻女星的特点是表现出极强的严肃性,千方百计物色困难的

角色。青年男星相对较弱一些,但莫里茨·布雷多和尤尔根·沃格尔擅长扮演从“酷狗”到“笨鸟”之间几乎所有角色。

迈克尔·巴尔豪斯是蜚声国际的摄影大师,他擅长360℃的环绕拍摄,长距离的移摄和独特的打光,形成了有名的“巴尔豪斯风格”。2006年他回到德国,在电影学院执教。

雄厚的基础

柏林拥有全欧三大A级制片厂之一的巴贝尔伯格(Babelsberg)制片厂(另外两家是英国伦敦的松林——谢伯顿电影公司和捷克布拉格的巴兰道夫制片厂,它由原西德的“乌发”和原东德的“德发”合并,1992年私有化)摄影棚面积2.8万平方米,可以同时拍2至3部大片。奥泰克技术公司因成功开发袖珍制雾机而获奥斯卡科技奖。阿利电影技术公司也开发出超轻手提式摄影机。

2007年设立的“德国电影促进基金”,为本国电影业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该基金每年可支配6000万欧元以上,迄今已向179个拍摄计划发放了1.1亿欧元的促进资金。德国的电影节林林总总达100多个,除了柏林电影节外,还有慕尼黑电影节、莱比锡纪录电影节、“电影之家”霍夫电影节、“新面孔”电影节、大型高校电影节等等。至于电影人才的培养,德国拥有许多大型的电影教育机构,例如康拉德·沃尔夫电影电视学校、德国电影电视学院、慕尼黑电视电影学院、马登——符腾堡电影学院等。它们设备良好,注重实践。

[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Html/dsdy/134840160_2.html

[摘要]德国电影以往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主要还是新德国电影四杰所做出的,电影带有浓厚的作者型气息,沉静、内省,更多文学性。作者以为与早期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这一特定历史原固有一定联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的统一,德国人在世界上赢得了新的尊重。出现在影像上,内容更趋多样,主要是敢于直面过去,大胆表现二战,书写柏林墙,以及更为国际化的商业电影的涌现。

[关键词]德国四杰二战柏林墙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是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其著名的电影史论著《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中说的一句话。现在反观近几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德国电影,感觉这句话说得颇有意味。

提起德国电影.人们一般会很自然地想到1962年的《奥伯豪森宣言》。想到宣言“旧的电影消亡了,我们相信新的电影”时的年轻导演们的豪情。以及德国电影四杰。他们分别是新德国电影的四肢——施隆多夫;一意孤行的狂人和呓语者——赫尔措格;狂放中的温情与悲悯——法斯宾德永远的情感飘泊者——维姆·文德斯。

“四杰”时代的德国电影,基本上呈现出德国人的固有气质,沉静、内敛、喜好哲思,这当然更主要与德国作为战败国有关。文德斯1978年曾这样告诉观众。我要记录这个消沉的国家:“在只不过数年以前还十分狂热的一群人,他们的绝望或懦弱”。1968年,出生于战后的孩子们在世界各地举行抗议活动,他们所抗议的,表面上是越战和国际资本主义的道德真空,但是实际上,或许是在抗议战后高度商业化世界的精神空虚。身为战败国民的德国年轻人,尤其强烈地感到空虚。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引祖国为容,毕竟不太久以前,德国的名字仍和“屠杀”相提并论。

这种情感重负,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法斯宾德《爱比死更冷酷》、《当心神圣的妓女》和文德斯的《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德克萨斯州的巴黎》及其后来的《欲望之翼》等影像中。既然现存的不能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支撑,他们只好自己去寻找。找寻的过程充满了寂寞、紧张和质疑。

耐人寻味的是,这四杰时期的电影,直面德国历史的并不多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带有作者自省意识的作者型电影。这也多亏那段时期票房还不是拍片所首要考虑的,拍摄资金也相对容易由政府或者电视台支持。

1989年柏林墙的推倒,继之1990年10月3日两德的统一。无疑是德国人的重大事件。统一后的德国人的精神面貌开始变得更为自信和坦然。当然这绝不仅仅是推倒一堵墙那么简单。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施罗德说,“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德国在战后用一系列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路透社曾发表评论说,“现在的德国已经与过去彻底划清了界限。今天,已经不再有多少欧洲人对德国曾经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耿耿于怀,倒是德国人自己牢记那段历史。不断反思并提高批判的层次”。

这种变化在电影上的直接反应就是德国近几年相继推出的几部关干二战题材的影片,比如哈迪·马丁斯(HARDYMARTINS)2001年的《极地重生》,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德国军人基文斯在二次大战期间沦为战俘,被放逐到严寒的西伯利亚东部接受劳改二十五年,经过五年的非人生活后,他矢志逃离这人间地狱,孑然一身展开他那14000公里的极地逃亡。在三年多的逃亡日子里,他经历漫天风雪,征服祟山峻岭,走遍西伯利亚乌兹别克、白俄罗斯,蒙古等地,最终抵达伊朗,在亲人的帮助下,在圣诞夜返回德国与家人团聚玛格丽特·冯·佐妲2003年的《玫瑰围墙》,影片以女性视角,从今天的美国切入,既追忆了二战时期德国的残酷现实,又很巧妙的展示了三代女人关于爱情的思考;奥利弗·西斯贝格2004年的《帝国的毁灭》,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认为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

[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Html/dsdy/13472523.html

美化之嫌肯定是难免的,这就像当初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作品的主角虽是恶人。可是因为读者随着叙事的展开,一直伴着主角继续,恶人慢慢就会博得一丝同情,这是再自然不过了。尤其对于像《极地重生》这样的影片,你很难把纳粹军人的形象和基文斯联系起来,尤其他美丽的妻儿在不停地孤寂地等待,战俘们的被虐待,险恶的冰天雪地等等,面对求生的人.人的存在困境一面压倒了一切,人性自然成了最大的价值诉求。于是才会有在伊朗,是被纳粹虐待过的犹太人帮助了他的一幕。《玫瑰围墙》更是通过一纳粹时期有显赫地位和血统的雅利安女子丽娜对犹太男子的誓死不渝的爱情的呈现,特别是她为了营救丈夫在作为纳粹军官的哥哥的帮助下为一纳粹高官献出身体而感人至深。在这里纳粹的暴行和仍有良心的德国人并存,就连看守的纳粹军人也被表现得极富人情味。

可以这样说,文德斯一辈们想忘却,因而也未加如何表现的沉重的过去,在世界日益国际化、一体化的今天,随着德国在国际上良好口碑的树立,德国人曾经的精神重负开始有所卸载,二战于是成了新锐导演们的重要资源。施隆多夫于是也终于可以面对了,于2004年推出《第九日》。

二战题材之外,另一重要题材就是柏林墙。这期间最有影响的电影是沃尔夫冈·贝克2003年的《再见

列宁》,影片讲述的是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德共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还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应该说,这是一部编剧机智巧妙而又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一个儿子努力为母亲营造假象的视角来切入对柏林墙历史的记载。艾德加·莱茨执导的鸿篇巨制《故乡》,在2004年推出的《故乡3》的第一集也是通过一对奔忙于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情侣的故事,来记载德国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一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引自故事开始部分,一位老人在柏林墙被推倒前兴奋地说出的话“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里面有前东德工人被廉价的雇到前西德这样的场景。但整体上的基调却是昂扬的,充满了融合后的碰撞及由碰撞带来的沟通和新鲜。

上述的两个题材是近几年德国影坛较多涉及到的。同时,德国导演在别的领域方面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最引世人关注的就是汤姆·泰克沃1998年的《罗拉快跑》,色彩、节奏、激情,构成了电影的全部,充满了后现代的一切元素。这让电玩时代的年轻人犹为喜欢。从这个意义说,这部电影其实没有太多德国的特征,它有点像好莱坞是属于世界的,这方面的评论一直经久不衰,所以这里不想多谈。塞巴斯蒂安·维格2005年的《火线战将》更具国际商业化的特性。当时中国媒体的评论很有意思,说《火线战将》是至今为止在欧洲投入最高、制作极为精良的一部电影。也是近年来欧洲商业片的佼佼者。此次引进中国也正好让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对德国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是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出商业巨片。

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样类型的电影肯定还会有不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德国电影的骄傲。《火线战将》在票房上无疑是成功的,只是仍固执地以为德国传统中固有的东西不见了,一个国家能拍出好莱坞式的东西又能怎样呢?这只能说是好莱坞模式的胜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更喜欢这样的一部影片,也是本文最后要介绍的,汉斯·克里斯坦·施秘特2003年的《曙光乍泄》(LICHTER)。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德国和波兰边境的故事。两个国家,两个城镇,一条河流。河的两端正是两个世界的代表。一个丰饶富裕,一个贫穷无望。在这里,每个角色都表现了各自的命运。有些俄罗斯人想跨过边境偷渡到德国,一家公司想在此建立新的工厂。一个波兰出租车司机急需要钱给她的女儿买宗教仪式上要穿的白纱裙,等等。影片角色众多,却个个立体鲜明,庞杂却有序的叙事结构,接近新闻纪录片式贴身拍摄的影像质地,加上流畅剪接。只有两天左右的剧情。人物的悲情遭遇令人无法忘怀。影片中德国电影所固有的人文关怀彰显无虞。沉甸甸的生存的压力,以及金钱对世界的改变。在金钱面前,有些人还固守着以往的人性,并未为钱改变,比如酒馆的服务生,电影中因人物众多,所以关于他的画面短到连名字都没有交代,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就是对恶势力的不低头,对善的固守;出租车司机更是结构影片情节线的人物之一,他的卑微的身份,却执着于对承诺的信守。哪怕生命遇到危险之时也毫不动摇。影片最后的高潮,当他终于完成了使命,得到他所得的报酬,兴奋的去买了期待已久洁白的纱裙,赶往孩子的宗教仪式时,却见孩子已穿上妈妈用窗纱改做的纱裙。影片用了慢镜头.难以抑制的酸楚、凄凉、温暖之感一时涌上观众心头。金钱也改变了一些原本美好的东西,那大楼的设计师面对曾经深爱的如今做了翻译的女孩,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为投资的大老板献身。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他所改变的努力也是令人绝望的,女孩并未能为他的抗议所动容,反而来反讽他。

《曙光乍泄》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以及巴伐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这是对德国电影以往品质的肯定。深切的人世情怀,人性的拷问,爱情与谎言.金钱与伪善,良知与灵魂的出卖等等,在世界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的今天,无疑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德国电影在历经了四杰时期的那种独特的德国精神和人文气质的著名的艺术电影之后的新时期,特别是柏林墙及德国的统~之后。德国导演似乎走出了历史的沉重。精神气质上也显得更为稳健。大胆的

面对过去,表现过去,在题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探索追求方面,正日盛一日,相信他们会为世人带来更多更精彩的电影。[注:该文章转自[中国论文服务网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42112439.html,/Html/dsdy/13472523_3.html

德国电影《七月》女主角资料。

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9-10-27 22:46 |提问者:hebeichangli11

是2000年德国的电影,女主角的资料,她还演过哪些电影?

最佳答案

克里斯蒂安妮·保罗(christianepaul)

是德国电影,电视及舞台演员

生于1974年3月8日,德国柏林

星座:双鱼座

第一份工作是作为时尚杂志的模特。17岁时首次'触电',之前从未进行过表演方面的训练。大学学的是医学并完成了学业。有一女儿,目前和沃尔夫冈施文克医生生活在一起,并有一子马克西米利安生活在柏林。

电影作品如下:

小鬼勇斗恶保姆(2009)

您想要么?(2009)

伟大的雄猫(2009)

浪潮(2008)

时光之尘(2008)

新警探(2007)

远远的被谴责(2007)

Felix 2 - Der Hase und die verflixteZeitmaschine (2006)

ReineFormsache (2006)

ImSchwitzkasten (2005)

洪水屠城(2005)

我是父亲(2002)

玛琳(2000)

七月(茱莉与丹尼) (2000)

爱人的头颅(1999)

生活是你的所有(1997)

敲响天堂之门(1997)

窃听北京时间eineBaustelle(1997)

Dummgelaufen(1996)

工作狂(1995年)

温特报Milchstra?e(1995)

主任(1994年)

脑出血达科陆(1993)

Deutschfieber(1992年)

电视

Die Tote vomDeich (2006)

Die Nacht der gro?enFlut (2005)

KüssmichHexe (2004)

Au?erKontrolle (2003)

Himmelreich auf Erden (2001)

Zuckerfür die Bestie (1998)

Mammamia (1997)

Der Pirat (1997)

Nur der Siegz?hlt (1994)

奖项

马克斯欧弗斯- 防爆Preis:1996

巴伐利亚Filmpreis的Workaholik:1996

Goldene卡美拉最佳女配角:1998

柏林日报文化奖:1999

----------------------------------------------------------------------

具体的可到Google中查看:在Google中输入christianepaul查找,会列出很多其相关的内容(点击后边的'翻译此页'可翻译成中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