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根据教材编排,我将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对本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和气候的基本要素等,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世界地理中起据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其他学科以及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②通过探究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②能够通过影响气温、降水的要素理解影响气候的要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二)学法指导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些特点,主要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比较法:利用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2、快速记忆法:带着一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紧紧抓住教学时机,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持很好的课堂节奏。

3、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获取新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基本教学流程包括: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读图分析,探究新知;深化理解、拓展新知;课堂小结,反思评价;分层作业,巩固提高五个环节。(一)复习提问: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的两大要素是什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由于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所以衡量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必从气温和降水入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快速理解、掌握。)

(二)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诗和谚语,由此告诉学生,祖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三)讲授新课:

主题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我将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分别说明我的设计思路。

1. 纬度位置

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1)欣赏图片:我国南国和北国二月份的不同自然景观,提出问题:南国之冬与北国之冬景观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观察赤道和两极地区的气温降水图,说出各自的气候特点,分析原因。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地理。)

(3)教师总结影响气候的第一个主要原因—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这个环节我也设计了两个活动:

(1)学生思考:如果把一盆水,一盆沙放到太阳下去晒,过一会儿,用手感觉,怎样?反过来,把沙、水放阴凉地方,过一会儿再用手去感觉,又怎样?

如果把这盆水和这盆沙放大成海洋和陆地,同时受太阳照射,情况怎样?当太阳下山了,情况怎样?

(利用学生孩提时代爱玩的沙子和水来步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并得出结论。)

(2)让学生观察地势相同且同一纬度不同地区的自然风景,并思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进一步明确海陆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3)总结影响气候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海陆位置。

3.地形因素

这个因素主要体现在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上,为此我分别设置了一个活动:

(1)让学生欣赏赤道南侧的乞力马扎罗山风景图并思考:为什么在地处赤道,气候湿热,绿树浓郁的热带地区,竟会有终年积雪?从而引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眼光分析地理事物的现象,初步养成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组谈论:地势高低除了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外,还影响影响降水吗?(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再结合前面所学降水的影响因素,学生可得出结论: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的结论)

(3)学生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地形因素。

通过以上三点的探讨,到此,教师就引导学生得出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学以致用

让学生分析课本66页:以下现象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分小

组进行抢答。

(多媒体课件形式和小组竞争形式激发初一学生参与兴趣,符合他们的心智特点,并相应进行课堂评价)

主题二:气候与人类活动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对人类现实生存状态有一种危机意识,初步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究阅读P67《水稻种植与气候》,完成68页活动题1—3题。

(通过讨论完成教材活动题,感知气候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四)课堂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加强对重点、难点的巩固)(五)作业布置新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了分层作业,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选做题则督促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分层训练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做作业有所收获。

总之,这节课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

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清晰明了,反映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板书设计

世界的气候(2)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地形因素2、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⑴生产活动⑵生活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一、学习内容分析:《世界的气候》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规律,来分析世界气候分布特点,本节主要分析气温。考纲要求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气温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一些基础,在地图部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比较熟练,引申为等温线的判读难度不是太大。但是学生分析气温微观变化的严密逻辑思维体系还没有形成,另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的描述初步接触,需要老师引导,并在后期逐渐形成模式。 三、学习目标分析、重难点确定:根据考纲要求和高考的能力考查,考虑到一轮初步复习,学生的分析能力、描述能力需要一个形成过程,本节制定梯级学习目标如下: 1、初步学会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 2、分析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3、学会等温线图的判读; 4、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重点:1、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2.等温线的判读及分析 难点: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归纳:给出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模式,引导学生从等温线图上概括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2、材料分析教学法:对于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表现,学生很难做出判断,为了降低难度,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结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达到理解,并且培养学生调动和应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3、比较教学法:以列表归纳比较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形式,使学生的理解更准确到位,巩固和深化知识。

4、温故知新,迁移教学法:因为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基本一致,以等高线的判读方法迁移为等温线的判读,降低知识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教学流程,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基本概念及特点 气温和均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 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和气温年变化(年较差)以及海陆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大气的热量来源及热量传递过程,理清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常提到的气温都是均温以及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及原因。自然过渡到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分析。 (二)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读等温线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老师给出描述模式,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 提示:分析线状地理事物一般方法:分析延伸方向、递变规律、疏密变化、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 (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 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 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 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 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 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 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 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 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 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八年级 上册地理 第二章世界气候,说课稿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树说教材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世界气候。我的研说流程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 一、说教材 分三方面:单元编排体例及目的、单元内容结构及分析、跨单元知识立体整合。 (一)单元编排体例及目的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单元内容都是由章、节和复习题三部分组织教学的。每章又是由图片、主要内容和课题三部分组成。图片作用是为了点扣单元主题、激发学习兴趣;主要内容作用是为了告诉同学们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课题设置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每节也是由探索、学习指南和正文三部分组成。探索可以诱发兴趣、导入新课;学习指南的设置是为了让同学们带着具体问题学习,其下的阅读提示可以告诉学生怎么阅读、学习和应注意些什么;正文通常有图片辅助教学,还会有许多的活动穿插其间,如思考、计算、讨论等,这都是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正文的知识所设。复习题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单元内容结构及分析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从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入手,分别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类型,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自然景观;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学习气候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第一节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既是第一节知识的延伸,又为第三节的学习在做知识准备,而第三节是本章知识的综合应用。(三)跨单元知识立体整合 纵向整合。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由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组成。地球和地图包括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和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地理包括七年级上册2—3章和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包括八年级上册第一张的2、3节,2—4章,八年级下册,乡土地理即为通辽市地理。我今天研说的世界气候是世界地理知识的第二章,气候即为某地天气多年的平均变化状况,因此无论是地理学习的哪个部分,都与其关系密切。它既可以辅助理解地球和地图的学习,又是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横向整合。世界地理的学习可以由概况和认识区域两大块组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2、3节和三、四章主要学习了海陆与居民的分布和地域发展差异,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气候因素的影响。八年级下册认识区域中的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的气候知识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自然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 分两方面:课程目标要求、单元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要求 本章的课程目标有如下要求: (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5)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6)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目标和我校课题要求,设置的本章教学目标如下: (1)读图,说出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3)读图,说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归纳降水时间差异的几种情况;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分析

世界气候 一、气候形成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 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 1、纬度 2、海陆分布 3、地形 4、洋流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形成气候的四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型. 二、完成表“气候特点、成因、分布”

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4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鸿桥中学教研活动说课稿 课题: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科目:地理姓名:史蕊萍 教 材 结 构 分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本节分为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 的气候类型、温带的气候类型、寒带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学 习 目 标 设 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热带、温带、亚热带、寒带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2、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及逐月降水量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气候资料归纳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相关图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 地理现象的能力。运用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统一,培养其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 情 分 析 1、抽象思维逐渐形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 两 基 三 点 ” 基础知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基本技能:培养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难点: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量图的判读 易错点:对气候类型的辨别 重 难 点 处 理 方 法 在知识处理上,主要采取读图和思考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本节内 容上看,教学中容易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 法 学 法 教法: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学法:本课引导学生采用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本课的重点是读图、析图。因此采用读 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 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 流 程 及 活 动 设 计 导入:图片导入(山脚和山顶、同纬度地区森林、草原和荒漠)(2分钟) 解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1分钟) 活动设计:【读图】图文结合,图文融合(时间5分钟) 1、仔细阅读课本P78至P86的内容,并结合内容认真读图 2、注意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勾画圈点和标注。 【析图】突破重点,稀释难点(15分钟) 【辨图】组内交流,全员参与(时间5分钟) 【解图】大胆展示,共同分享(时间7分钟)分层次展示 【练图】综合训练,能力提升(10分钟) 3、小结 评 价 设 计 1、语言激励。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分值评价激励。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学生现有学习能力层次实行由低到高分值递增。 3、学习效果评价。针对课时目标,设计适量的具有层次性的测试题,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幻相扣。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而本节是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既是本章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2教材结构 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3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产生影响、适应对策等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情景、辩论、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全球、我国及身边的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说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教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重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难点: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会研究过程与方法,难点在于这种大跨度的思维活动学生以往少有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说教学方法及选择依据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完整,适合于学生阅读学习。从学生来看,我授课的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这部分的学生,自学、探索能力较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决定对这节课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课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教学系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进行交互通讯。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说课稿(建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 教材从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汇总报告出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进而导致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在知识处理上,主要采取读图和思考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本节内容上看,教学中容易借助学生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追求。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对前一节《气温和降水》的进一步深化,又为更好地理解后一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打下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巩固前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

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目标问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相关图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运用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统一,培养其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能分析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规律、四季更替、极昼和极夜现象、五带的形成,能分析出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五、教法和学法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等都有很大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等,学生对这些气候变化是有亲身体验的,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联系实际,以实验探究为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抽象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地区 (1)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气候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地区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等地。 *南美洲面积最大。 热带雨 林带 热带季风 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 侧,如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亚洲面积最大 热带季 雨林带 热带草原 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 侧。 *非洲的面积最大。 热带草 原带 热带沙漠 气候终年炎热干旱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 内部及大陆西岸地区。*非洲北部面积 最大 热带荒 漠带 亚热带季 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少雨。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巴西东南部、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亚 等东部沿海地区。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 岸。 *欧洲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一年内降水均匀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带的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最大、最典型。 温带落 叶阔叶 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 部、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地区。 *亚洲面积最大。 温带落 叶阔叶 林带 温带大陆性 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 降水少。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5°~50°的亚欧 大陆、美洲大陆的内部。 *亚洲面积最大。 温带草 原带温 带荒漠 带

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般分二步: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 依据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判断气候类型的几种方法 1、模式法 又叫分布规律法。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断,所以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以浓缩在一张模式图上。(如下图) 2.根据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来判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 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

人教版初中地理《世界气候》说课稿

《世界气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XX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世界气候》,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五、说教学法、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小组交流讨论法,学生展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等学习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而同学们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等增强互助能力,增加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家乡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

世界的气候类型(教案)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教学目标: 1、学会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并能运用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学会阅读气候直方图,能根据气候资料归纳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 1、运用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根据气候直方图,归纳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分析、图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节课给咱们同学介绍一个新朋友玲玲。她和我们一样也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海南转过来,想了解一下咱们肥城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展示两幅气候资料图,同学们能不能告诉她哪幅图能代表肥城的气温和降水?利用气温和降水可以表示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科学家就通过气温和降水组合形成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了一系列的气候类型。有热带的,有亚热带的,有温带的还有寒带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差异。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猜想验证结论 (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过渡: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热带的气候。 猜想:先看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从分布我们可以猜想一下,这种气候的气温怎么样?(气温高)再看景观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从景观上可以才想出降水是什么样的?(降水丰富) 验证:气候资料中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对不对。看玲玲给我们带来的热带雨林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看气温的变化情况、最低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降水(降水的分配情况、降水量的多少) 结论:得出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 出示四地的气候资料。完成课本90页的活动一。并阅读课本的《热带雨林地球之肺》《和热带草原的干湿季》 接着看热带沙漠气候 猜想:再看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从分布我们可以猜想一下,这种气候的气温怎么样?(气温高)再看景观热带沙漠景观:到处是黄沙,没有植被。从景观上可以才想出降水是什么样的?(降水稀少) 验证:气候资料中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对不对。看玲玲给我们带来的热带沙漠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看气温的变化情况、最低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降水(降水的分配情况、降水量的多少) 结论:得出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燥。说明我们的猜想也是对的。 (二)学生自主进行 展示热带草原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图和景观图。(说出他们的分布)猜想这两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学生自己进行约4分钟) 教师展示这两种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分析气候资料,得出结论,自主进行约4分钟。教师给与指导看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很大,所以容易发生什么灾害?(旱涝灾害)

世界的气候期末复习课教案

期末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开课人:林婷婷开课时间:2014年1月8日星期三开课班级:七(2)班Ⅰ基础知识巩固 一、天气与气候 1、卫星云图中,绿色、白色、蓝色分别表示什么? 2、常见的天气符号P﹒(强化记忆:霜冻、雾、沙尘暴、冰雹等) 3、风向标 二、气温和降水 1、气温 气温的测定与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 从低纬度向两极_______ 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等温线)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______气温 高,______低;冬季则相反)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_______, 2、降水 降水的类型 降水的测量赤道地区降水____,两极地区降水____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____,大陆东岸降水____ 降水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近海地区降水____,内陆地区降水____ 山地迎风坡降水____,背风坡地区降水____ 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温:低纬度气温____,高纬度气温____ 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即纬度因素降水:赤道地区降水____,两极地区降水____,中 纬度地区降水差别大 2、地球的运动与气候自转:是一个地方每时每刻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昼夜更替 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_______夹角;太阳光线的直射点在 ____________之间移动;各地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分布 气温:同纬度地区,夏季_______气温高,_______气温;冬季则相3、海陆分布与气候反 降水:中纬度近海地区降水____,内陆地区降水____ 气温:海拔升高,气温______;阴坡气温____,阳坡气温____ 4、地形地势与气候降水:迎风坡降水____,背风坡降水____ 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5、人类活动与气候任意砍伐森林,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排放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 使全球气温升高;排放出的氟氯化合物破坏高空的_________ 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热带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带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带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山高原气候:中低纬度地区的山地高原(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教案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 计教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世界的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课时:共三课时 课程标准: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使用大量小比例尺分布图,有利于学生记忆每一种气候类型的相对位置。2、教材使用了大量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多于课程标准。 3、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有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 4、教材缺少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例子,不利于对气候类型相对位置的记忆。学与教的步骤安排: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完成课程标准一)。指导学生使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中的地图,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 第二课时:应用第三节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地理原理,对世界气候分布的某些进行分析和判断(完成课程标准二)。主要是举例进行学习和讨论(联机讨论),注重过程和方法。并引进例子,与其他学科(生物)的知识进行整和。 第三课时:举上节课讨论的题目(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例子,讲解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的相对景观图,联想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完成课程

标准三)。复习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引导学生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课本p79)。 注意:要注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发挥教材的优点,补充教材的不足的地方。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学与教的步骤,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安排较多的时间学习,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材没有内容,由于课程标准有因此也安排了学习内容。由于教材安排了影响气候因素在气温和降水进行学习,而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学生学习障碍已扫除。因此也较容易学习。 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指导学生使用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中的地图,联机讨论,与现代技术进行整合。讨论我国绿色植物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相关性,与生物课进行整合。利用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与语文进行整合。 要注重学生的学,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教放在第二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学后教,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通过学生的举例和联机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世界气候类型(共13种)

共13种: [热带](大致在南北纬30°之间) 1.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年雨型. 2.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之间。 夏雨型. 3.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时,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时,降水明显减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之间。 夏雨型. 4.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 少雨型. [亚热带](大致在南纬或北纬30~40°之间): 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盛行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盛行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温差较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均匀。 夏雨型. 注:亚热带季风气候只在东亚.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 冬雨型.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一是气候的地区差异。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世界的气候》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一是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二是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为此,我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三)教学重点: 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四)教学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二、教法阐述: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图、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师生交谈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4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全章第四节,前两节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知识是本节知识的准备和基础,本节知识是前两节知识的归纳,因此,在本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节已经学过的知识,并进行归纳、综合,从而理解气候的有关知识。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材结构:本节课由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二部分内容组成,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现象来展开。 3、教材特点:教材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丰富多彩,地区差异显著,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但又是有章可寻,使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现象和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图表、文字资料等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善于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丰富多彩,地区差异显著,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2. 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列表对比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热带气候的景观图、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代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图或相关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根据教材编排,我将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对本课时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和气候的基本要素等,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世界地理中起据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其他学科以及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与七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②通过探究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②能够通过影响气温、降水的要素理解影响气候的要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把些理性的知识化为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化理解。 2、多媒体图像比较法:利用图像比较法来阅读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问题解决法: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问题解决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世界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

世界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一、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图 二、气候类型比较

气候专题习题训练 【气候成因】 1、图1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 mm ,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 。图2示意四地气温年 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2)图2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 )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3.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4.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 .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 .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5~6题。 5.导致N 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 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土壤 D .降水 6.导致P 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 、N 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降水 7.图9是世界某岛屿图,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比较P 、Q 两地降水的异同点,并分析成因(7分) (2)该岛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分布有何特点?形成该特点的主导因素是什么?(3分) 8.下图是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气候类型:甲为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丙为______________。 (2)甲、丙两地都在近海地区,但降水状况不同,试从大气运动、地形、洋流方面作简要分析。 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 ° 6° 80° 82° 河流 P Q 图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