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YAN12656毛中理论体系概论最新2017复习大纲 - J精辟版本

YAN12656毛中理论体系概论最新2017复习大纲 - J精辟版本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密

切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

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

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重要意义: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

⑦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8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2、历史地位:(领会)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

一个重大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3、主要贡献:(领会)

①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

②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并积累了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指导意义:(应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重大理论成果。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识记)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理。即党的思想路线。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即我国国情。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⑥实现祖国完

全统一的理论。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理论。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

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⑨国防和军队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的根本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的三大基本问题:(识记)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应用)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领会)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

客观从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物中找出方针政策和办法来。

②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

③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

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

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2、党的思想路线:(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3、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应用)

四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互相联结又互相补充,而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4、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识记)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形

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领会)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

基本队伍和动力、革命的对象以及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前途;

②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革命。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

2、(识记)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

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

级。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它仍然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总结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E.革命的前途: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

命向前发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应用)

A.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

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

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B.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

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

工商业

C.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

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

答: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

迫。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

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革命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军队。

第二,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展开土地革命。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识记)

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③党的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①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

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③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④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新民主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领会)

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成功地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在无产阶级

领导下,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这就根本上解决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

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

碍,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及

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有力地增强了世界进步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特点:(识记)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转正。

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识记)

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3、(识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领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待到条件成熟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5、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应用)

①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②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④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和形式:(识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先通过互助合作实现集体化,然后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

2、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步骤:(识记)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步骤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3、和平赎买:(识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国家资本主义:(识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

A.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既帮助它们克服了困难,也使这些私营企业生产和经营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轨道。

B.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5、“四马分肥”:(识记)企业的利润分配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各占一部分,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是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6、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办法:(领会)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主要包括:

①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③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④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度。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意义:(领会)

A.经验:①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的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的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②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B.意义: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

①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对民族资产阶级制定了一些列正确的政策,以和平赎买方式有序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过但没有实行的以和平赎买的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②在我国条件下,坚持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领会)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②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③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过的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②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人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避免了社会震荡和冲突;

③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个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②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③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④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⑤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识记)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识记)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地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识记)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库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5、“两参一改三结合”(识记)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毛泽东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6、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领会)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7、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应用)①毛泽东指出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已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须肯定的。②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

说,农业就是工业。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的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市场。③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强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8、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指导方针:应用

①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即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两大生产部类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发展速度的规定既要考虑需要,更要考虑可能;既要高速度发展,更要按比例发展。②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即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领会)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①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应用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C.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D.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识记)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

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

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2、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识记)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识记)

4、我国为什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会)

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领会)社会

性质的区别,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①最根本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已

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后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②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

后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③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后

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之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

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应用)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

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具体的主要原因是:

①要用相当产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

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③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7、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应用)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

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

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紧张。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应用)

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

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识记)答: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作出明确概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

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而奋斗。它的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

简明概括。

3、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识记)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

定的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5、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会)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

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

③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

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

主义制度。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领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9、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应用)

①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为

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

本要求,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为经

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保证。)

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

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④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p104(应用)第三节答: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识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

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的发展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领会)

①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②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③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

④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5、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应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识记)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2、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是中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3、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应用)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4、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识记)

1)一切为了人民

a.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b.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

现;c.是坚持和发展这个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a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b.是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重要体现;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如何正确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识记)

A.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B.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的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1)21世纪头十年,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识记)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识记) A.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B.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在总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识记)

5、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新的形势变化,在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宏伟目标的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头又出了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6、中国梦的内涵:(领会)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

①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

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

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

③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共同享有人

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

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7、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应用)

①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必须弘扬中国精

神。

③必须凝聚中国力量。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勇于

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识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三个重要支点。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稳定是前提.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识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a.全面深化改革;b.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领会)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

鲜明的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是在科学分析

国际国内大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特

别是“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

择,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①原有的经济等体制严重束缚

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

的僵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②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

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③原有体制不适应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经济。改革是社会

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也有利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4、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

发展:(应用)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扫除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②

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③改革引起了经济

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

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到

体制的重新构建;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

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开放是

中国新的伟大革命。但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

的政治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

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应用)改革的任务

依然艰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

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社会化改革解决,必须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加自觉、更加坚定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经济特区的含义(识记)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了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面。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识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领会)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生产社会化向生产国际化发展,生产和消费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领会)①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近代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全面落后。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我们,对外开放的外部条件不允许。③文革十年,我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于发展的。

5、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领会)

A. 性质: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面。

B. 作用:①特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②很好地发挥了“窗口”作用。③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④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应用)我国提出对外开放,是在准确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正确抉择:

①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②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A.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第二,实施改革和开放的良性互动。

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B.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②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上)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及内在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于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其中,经济建设是

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

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识记)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

分。

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识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

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

导作用。

3、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识记)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

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经

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识记)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的长处。

5、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领会)这一制

度的确立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

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并且应该

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A.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同时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B.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1.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私有化和单

一公有制的观点;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4.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5.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努

力寻找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6.要积极发展混合

所有制经济。

6、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领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

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一致。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

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

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总之,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和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

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定公有制

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7、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领会)非公

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②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领会)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

置的不同方式。

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

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

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和长处。

③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

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9、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的统一:(应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应用)

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生产

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与

之相适应的分配关系或分配制度。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

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分配内容: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12、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c.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d.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为什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a.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识记)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识记)

5、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领会)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

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①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上,人民民主专政更为科学地

表明了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

状况。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

主和人民专政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民主和转正的

辩证统一。

③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作用、职能和历史使命。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领会)

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

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

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

机关。它主要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

督权等来管理国家。

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

度。

7、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领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形式,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①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民进步。

②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③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领会)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博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③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领会)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而建立的。体现了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

②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禁止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③民族区域自治的主题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④由于一切国家机关都实行民主集中制,所以作为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

民主集中制。

⑤宪法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同样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履行宪法

所规定的义务。

1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领会)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力,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

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

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

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①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②基层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

主素养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创造条件;

1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应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

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

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

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

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

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

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

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

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

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

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

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

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

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

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

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

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总之,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

对立起来。

12、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3、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

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识记)

a.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b. 主题:树立共同理想(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c. 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d. 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识记)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追求);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取向);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价值准则);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识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b.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c.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5、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识记)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识记)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领会)从内在结构上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②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文化,即体现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它指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三部分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领会)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领会)

①这一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是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

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领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应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应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精神面貌等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识记)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领会)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度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用)

(1)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这是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它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管理从过去的单一与政府主导转变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而方面力量综合治理。

(3

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基层社

会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强化道德约束规

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

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

4、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证制度

5、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第四,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第三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的核心(识记):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态文明建设的的含义(识记):就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五位一体”总布局(识记)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重大战略任务,上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高度,正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一部分。

4、资源节约型社会(识记)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5、环境友好型社会:(识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6、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领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7、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领会)200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8、生态文明理念:(应用)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②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③保护自然:是指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其中心任务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9、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a.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c.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

d.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章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第三.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台湾问题的实质(识记):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文体,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台湾问题的由来(领会):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明代以来曾遭到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的侵略,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

湖列岛割让日本,自此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中国政府在台

北举行驻台日军受降仪式,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同时在世界范围得到共识。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失败,从大陆退

踞台湾,在美国等反华势力的扶持下在台湾继续维持其反共的政治架构。台湾再次与祖国大力处于分离状态。

4、台湾问题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应用)自朝鲜战争直至今日,美国仍未停止干涉中国内政,从而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识记)是邓小平

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①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识记)

3、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靠中国人自己:(识记)发展才是硬

道理,增强综合国力,同时寄希望于台湾同胞。

4、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一国两制”思想新的论述(领会)提出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强调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5、习近平关于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领会)

①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

④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③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④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应用)不仅是实

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而且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突破了一个国家内部职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存在的认识,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③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④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1、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识记)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世界政治力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而且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关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推动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决策,对于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

2、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识记)

3、邓小平关于当今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及其意义(领会)

a.基本点:①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③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b.意义:未解决。

4、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领会)

①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势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应;

②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

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是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④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A、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B、多极化格局的意义: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①增加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加大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②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世界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公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第二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识记)

① “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指新中国的简历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

③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

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该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安全、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识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一条线”:(识记)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时,毛泽东决定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领会)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这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原则。

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和重要意义:(应用)

A、依据: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②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③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B、重要意义:①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②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③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世界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6、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①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必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重在推进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④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7、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8、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b.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样式多样化

c.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d.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a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b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c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新的社会阶级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e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2、新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识记)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3、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识记)党的领导问题。

4、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识记)

各民族共同繁荣。

5、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领会)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有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6、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领会)

社会主义时期名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的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应用)

A、内容: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B、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识记)

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两个先锋队”:(识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因为:

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③也是党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代表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要求,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三个代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领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①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②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③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A、如何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首先,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提高搞得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C、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应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这是因为:

①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共共产党的领导

②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B、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第二,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第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C、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二,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D、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主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E、为什么说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的坚强柱石。

第二,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F、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1. 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2.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

3.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4.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5.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