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残疾儿童的考虑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残疾儿童的考虑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残疾儿童的考虑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残疾儿童的考虑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残疾儿童的考虑

[ 作者 ] 赵云燕

图1 综合性原则

图2 安全原则

图3 水上探险

图4 自然原则

图5 亲水原则

摘要:居住区公共空间不仅为残疾儿童提供游戏场所,而且为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的交流提供机会。让残疾儿童在游戏中度过快乐童年的同时锻炼生存技能,真正的融入社会。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三个方面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对残疾儿童的考虑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居住区;公共空间;残疾儿童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can not only offers the playing place for the disabled children, but the communicating opportunities between the disabled and the healthy children. It can also make these disabled children acquire some living techniques when they are playing games. Designing concept, designing discipline and designing elements are tentatively explored in this article to provide Suitable public space for disable children in residnce distric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Residential District; Public Space;Disabled Children

中国有13亿人口,3.6亿是儿童,其中有1000万的残疾儿童。每年出生的1700万个新生儿中有先天残疾的儿童近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残疾问题已同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最主要的两大社会问题。残疾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

群体,也许相对中国13亿的人口来说,1000万残疾儿童只是百分之一,但是对于残疾儿童的家庭来说,他们是百分之百甚至更多。在一个健全、和谐的社会里,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应该只是残疾儿童家庭的重心,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全社会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居住区作为残疾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应该充分考虑残疾儿童的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本文根据空间环境对残疾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对残疾儿童的重要性,并由此做了些初步探讨。

1 空间环境与残疾儿童

1.1 空间环境对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空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空间、室外场地等)对残疾儿童的成长是有影响的,其中某些特定因素被发现与成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空间的开放与封闭、空间的密度、场地的可达性、材料的复杂性、微气候、声、光、色彩等)[1]。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Gardner)教授指出,运动技能、空间感和创造力是儿童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2]。而户外环境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了最佳条件。对于残疾儿童更是如此,户外环境所提供的大型游具与更多样的活动可以提高残疾儿童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性、创新能力及社交能力。科学研究表明,0~7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期间对残疾儿童及时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补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让他们能够提高自立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调查表明,适度的户外活动能使大多数的人健康受益[3],是残疾儿童复健的最有力途径之一。所以尽管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对残疾儿童成长的影响都很重要,但是户外环境至少有三点独特之处:⑴为残疾儿童的自由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认识世界的途径;⑵形式易改变、不固定。喜欢新奇和变幻是儿童的通性,室内环境中固定不动的装置往往会束缚他们的创造力;

⑶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残疾儿童利用的范围可以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增长[1]。对残疾儿童来说,这样的场地正是理想的活动场地。这点也是室外环境带给残疾儿童最重要、实际的帮助。

1.2 居住区公共空间对残疾儿童的重要性

残疾儿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和居住小区内度过的。城市的大型游乐场、公园与绿地、城郊的风景区当然有趣又有益,但是,这些场地由于距离遥远,残疾儿童很难有机会光顾。居住区公共空间作为最方便易达的公共空间,成为残疾儿童最主要的活动空间[2]。因此,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肩负着鼓励残疾儿童亲近自然、供残疾儿童自由玩耍、将残疾儿童

与自然社会建立起日常联系的任务[1]。然而在很多社区中,可以发现很多为成年使用者精心设计的、富有人情味的集中活动空间和个体活动空间,但是却往往缺乏为儿童设计的,更谈不上对残疾儿童的考虑了。一些居住区也有专门的儿童活动空间,但大多简单地划出一块场地,放置一些简陋的游戏设施供孩子们做一些机械活动。“场地+游乐设施”已成为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惯用手法。这样的空间对儿童没有持久的吸引力,而且这些设施的尺度往往过大、过高、表面多棱角,连健全儿童很多时候都无法使用,对于自我保护能力更弱的残疾儿童则存在着更加严重的安全隐患[4]。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户外生活中“重要的不仅是人或活动的多少,还有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的长短。较长时间的户外逗留意味着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5]。如何才能通过设计师的努力,给残疾儿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富有活力的户外活动空间呢?

2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2.1 设计理念

最大限度保护原场地的生态环境、鼓励残疾儿童亲近自然、为残疾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设施,为小区内人们的交流与相聚提供条件,促进“社区”概念的形成。以促进居民间的相互交流为方向实施规划设计,扩大交流范围。通过充分的交流,居民间自发助人为乐活动,为残疾儿童提供极大的帮助,并让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平等地成长。

2.2 设计原则

2.2.1 生态设计原则

生态住区的五个基本特征:可持续性、家园化、自然生态关系良好,循环高效、有序和谐[8]。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首先满足这五个基本特征,让残疾儿童可以自由地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设计时将功用融于自然风景中,将自然当成社会的重要分子。通过接触泥土、沙、岩石、树木、花草、鱼虫等活动,达到使残疾儿童认识自然的意图。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尽可能提高绿视率,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植物的选择配置,应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为了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须运用和创造植物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9]。

2.2.2 综合性原则

儿童游戏场环境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运动的场地,而应是综合性的,在其组成结构、功能作用上应考虑周全,同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一方面,它是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共同游玩交流的场所(图1),同时又是住区景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还是类似自然而丰富的生境,是动植物的家园。因此,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游戏、运动、休息、交往、学习、文化等功能[10]。

2.2.3 通用设计原则

设计时应首先注意有适宜于残疾儿童的尺度,根据活动场地的性质确定景物、器械的比例和尺度。注意为残疾儿童考虑,来设计适合他们游玩的空间环境,方便其出入并尽可能到达每一个地方,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同时又不忽略健全儿童和其他人的需要,在给弱者带来方便的同时无意中也给一般人带来舒适[11]。

2.2.4 安全原则

残疾儿童游戏活动场所的安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比健全儿童面临着更多的不安全因素。首先活动场地及周围环境应是安全、舒适的,如道路、铺地、水体、山石小品及植物等应是安全的;其次活动场内的游戏项目应适合于残疾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身体特殊性,适当增加辅助设施,并为陪同和保护的大人提供休息场所;再次活动场地内的设施应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器具,铺地采用软质的材料,如草、沙或者软质塑胶[4、11](图2)。

2.3 设计要素

2.3.1 位置分布

住区环境中,可供残疾儿童活动场地的位置的选择除主要考虑方便易达并避免对住户产生干扰两个方面。该场地与住区之间有一段20 m左右的距离,所以不存在干扰住户的问题,考虑的重点是怎样方便残疾儿童的到达。在设计时,将居住区与场地的主要通道设置在临近活动区的地方,方便残疾儿童的到达。另外,残疾儿童因为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着缺陷,在活动上会有不便,因此一般都需要家长的看护。成人在确保孩子远离危险的同时,也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相当的行动自由,培养孩子的独立与自主。残疾儿童通常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感到自卑,这与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遭受挫败,没有成就感是分不开的。家长适当的放手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自立能力。在儿童活动区周围可以看得见整个活动区域的地方设置树荫、凉棚并摆放座椅,可以让家长闲谈、交流。这样,一方面保障了孩子们的安

全,另一方面,孩子可以时常看见家长,也会安心。儿童活动区中,可在树下为家长设置木质的休息座椅。同时,用坡道代替阶梯,为肢体残疾的儿童提供方便,同时也不影响其他儿童的活动。

2.3.2 游戏设施

残疾有许多不同类型:身体上的、感觉上的、感情上的、潜在的或是可见的残疾。许多人认为,残疾孩子不可能学会或者发展某一技能,因此对他们不抱什么期望。这些不被寄予希望的孩子长大后,通常需要其他人的照顾。在世界上,残疾妇女和残疾儿童处于最贫困的人群之中,因为没有人教给她们生存技能,而这些技能是常人认为理所当然应该掌握的。这些孩子们通常不能玩耍、或者不能和他们的家庭、社区的人一起做一些事情。其实,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要,并且在玩耍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体育运动是残疾人康复和锻炼的有效手段。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把运动融入游戏,既能发展他们的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自立能力,又能与外界有充分的接触机会,这对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是有益的[2]。如可以设置趣味的水上探险活动,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得到最大的满足,有挑战性的活动也给残疾儿童带来更大的乐趣与成就感,并在这些运动中锻炼他们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而这些活动对健全儿童仍有很大的挑战性,也会吸引很多健全儿童的参与,为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图3)。

2.3.3 自然要素的巧妙运用

自然是最美的,也是最亲切、可变的。与自然的接触可以使残疾儿童心情愉悦,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可以培养他们爱心,自觉的保护环境,在责任感中找到成就感,这对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场地中的设施可都采用天然材质,原木做就的木桩、平衡木,钢质的爬梯、卵石铺地,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随意,让残疾儿童在趣味中充分体验自然(图4)。巧妙地运用植物、水、动物,为残疾儿童创造了一个流连忘返的乐园。

⑴植物把游具、休息座椅等安置在落叶大树下,或设计林荫吊床休闲区,夏天枝叶茂密,可以避免过于强烈的阳光;在阳光稀少的冬天,则可以保证有益的日照。矮小的灌木可以减少大树给残疾儿童带来的压迫感,他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生长、触摸树叶、闻闻花香,可以培养残疾儿童对环境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对有关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学习[12]。草坪的柔软质地,使它成为儿童活动区游具下的最好铺垫,避免硬质铺地带来的危

险。另外树种的选择在注意选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四季景异、四季有花、四季有香来弥补残疾儿童感官上的缺陷。

⑵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孕育在水中的,这也许就是人类亲水性的最原始源头。在户外游戏时,水始终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元素。对残疾儿童来说,与水的接触的机会是很宝贵的,它所带来的巨大欢乐和积极意义是其他元素不能取代的。同时,亲水也蕴藏着许多危险,为了确保安全,要控制水深以及水面与地面的落差。水岸的边缘可以不规则,也可以结合草地、卵石铺底、大块的石头、木质小码头,做出一些有利于残疾儿童近水并吸引他们近水的空间[1]。(图5)

⑶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动物的接触可以丰富残疾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3.4 通用设计

虽然强调把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同等对待,但在多数情况下,一些简单的调整还是必要的。

在现在的居住区室外场地设计时,通常都会设置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在这样的儿童活动区中,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到残疾儿童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陷,同时也考虑到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都会碰到一个是否舒适和方便的实际问题[14、15],所以提倡采用通用设计的方法。通用设计是无障碍设计的发展,是指一体适用的设计(Design for all),以追求社会平等为出发点,让任何人都能公平地使用,而且容许以各式各样的方法来使用,即使用错误的方法来使用也不会造成不便,并且能减轻消费者在使用时的身体负担,简单来说,就是完全以消费者的需求和立场去开发产品。在它的指导下,把残疾儿童作为多样性社会的成员之一设计公共空间。残疾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而残疾儿童则是这个特殊人群中最需要得到关怀的。但是他们需要的不是特殊对待,在公共场所受到的残疾人待遇,会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与一般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这是对他们成长不利的。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必须得到自然的对待,让他尽量与其他的孩子一样。这是对残疾儿童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考虑[11]。既考虑到残疾儿的特殊性,为他们设置适宜的空间,同时又不能忽略其他人特别是在儿童游戏场地中健全儿童的需求[16],这是设计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采用通用设计成为必然。

游戏,有助残疾儿童的锻炼,康复,同时,提供他们同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健全孩子一起嬉戏,这样的体验对他们快乐的成长,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

观是很重要的。同时对健全儿童也是很重要的。在该方案中,设置的特色趣味水上活动不光对残疾儿童,对健全儿童也同样有挑战性与吸引力。在游戏设施方面,考虑到残疾儿童的因素设置了辅助设施,比如有扶手的秋千,在植物材料方面,在无毒无刺的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多采用了有芳香气味、美丽花朵的植物、尽量做到四季有香、四季有花[12] 。

3 结语

玩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残疾儿童更需要和小伙伴、家人一起快乐地享受生活。在快乐玩耍的同时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生活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这对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儿童家庭都是很重要的。在提到残疾儿童健康成长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到社会因素,比如家庭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社会文化氛围等,而忽略了空间环境对残疾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影响[1]。良好的户外环境对残疾儿童的复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居住小区中的户外空间因此也担负着把残疾儿童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的任务。

关于户外空间设计对残疾儿童的考虑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游戏设施的设计、公共空间的组合、植物的选择,以及如何鼓励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共同参与规划设计等。应结合对残疾儿童需求的研究,使设计在整体上对残疾儿童更加友好。

参考文献:

[1]徐雷蕾,章俊华.城市居住小区中户外游戏场地设计浅析[J].中国园林,2005(9):33-37

[2]谭?玛丽著.夏建宏译.还孩子自由天地[J].2005(5)

[3]帕垂克?米勒著.王敏,刘滨谊译.为了健康生活的设计[J].中国园林,2005(6):54-58

[4]毛华松,詹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5(9):14-17

[5]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刘滨谊.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四大基本问题[J].景观设计,2003(2)

[7]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1):63-67

[8]崔军,钦佩.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5(5)

[9]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

[10]曹洪虎.住区环境中儿童游戏场景观设计初探,2005(11)

[11]堤野仁史.不断发展、变化的通用设计[J].景观设计,2003(2):62-65

[12]苏雪痕.植物造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4

[13]汪永华.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J].中国建设报,2004(9)

[14]黄平.浅谈无障碍设计[J].浙江建筑,2004(2):10-11

[15]王翠琳.无障碍设计与限制性设计[J].家具,2003(3)

[16]J?皮尔杰,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研究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研究 【摘要】按照使用者的活动特点以及使用者对空间的要求将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分为穿行性空间、集散性空间和休闲性空间,针对这三种基本空间讨论了热环境设计的要求:对于以使用者顺利通行为目的的穿行性空间,以满足基本要求进行空间的热环境设计,即提供连续的遮阳;对于集散性空间,要求场地和视线的可达性,所以不能布置过多的固定遮阳措施;对于休闲性空间,要求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在满足使用者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舒适性要求。并分别论述了这三种基本空间的功能、热环境特点、适用的措施以及使用者对其的要求。 【关键词】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影响因素热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城市公共空间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一,承载着人们越来越繁多的社会活动。现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己不再是住宅建筑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要创造人本主义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因此,公共空间设计要为人的活动提供“行为支持”,创造良好的热环境。 一、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相关因素 影响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当地气候因素和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因素和后期管理因素等。 1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因素 气候因素是指影响某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因素,在研究和人体的热感觉相关的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时,涉及到的主要有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通风等气候因素。户外公共空间的热环境取决于若干种气候因素的变化特性以及它们的组合情况。每一种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通过热环境作用于人体。包括: ①空气温度 ②空气湿度 ③热辐射 ④风速 2城市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因素 一个户外公共空间的产生,一般都经过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这三个阶段,每一个设计阶段都会对户外公共空间的热环境产生影响。 ①规划设计阶段 规划设计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总体规划主要确定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位置、规模和容量。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位置确定了之后,其热环境的基本特征也就随之确定下来,特别是山地城市,由于地形的封闭性就体现的更为明显。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确定户外公共空间的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位置、体型、色彩等要求。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做出户外公共空间内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这些要求对公共空间内的风口位置、风速大小、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影响。 规划阶段对热环境的主要贡献是使规划的道路与公共空间连通,让公共空间的气流与外界保持畅通,也就是说,规划阶段主要影响公共空间的通风,即风速、风向。另外,规划阶段对建筑物布局的设计、规定也影响了地面阴影的多少。 ②建筑设计阶段 建筑设计阶段包括确定建筑形态、建筑物朝向和建筑间距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户外公共空间热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l)建筑形态 户外公共空间内建筑物的形态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中风速的大小和地面阴影的多少。当建筑形态有利于公共空间空气流动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时,就能更快的带走公共空间内的热量。而对于大

浅析居住区老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3

浅析居住区老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 ——以郑州“银基王朝”为例

调研概况: 调研地点:银基王朝小区 调查对象:内50岁以上的老年人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天气情况:阴天气温人体感觉较寒冷 调查方式:自发观察、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 目录大纲: 一、文献综述 1.1外国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1.2国内典型社区发展现状 二、调研居住区概述 2.1社区社会情况 2.2社区自然情况 三、调研报告及分析 3.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社区基本服务分析 3.3医疗卫生设施分析 3.4体育健身设施分析 3.5福利设施分析 3.6休闲文化活动设施分析 四、总结评价 五、建议 5.1规划设计方面 5.2社区管理层次 六、附表调查问卷 一、文献综述 老龄化作为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急需应对的挑战。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13.26%。经过多年的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421”的家庭人口组成模式日益普遍。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父母的生

活照料中。而社区养老植根于社区之中,无论对政府、老人还是其家庭,无疑都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养老模式。因此,居住区中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及空间环境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1外国发达国家养老模式 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是养老服务提供的先行者。联邦政府致力于改变资助体系结构、州政府致力于落实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扩大社区服务类型及享受社区服务的老年人数量的方式,在各个试点中集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推广。美国的老年住宅主要分为独立生活住宅、集中生活住宅、生活辅助住宅、护理住宅和特殊照顾性住宅五种。此外,还有一些退休老人到弗洛里达、凤凰城、夏威夷等地购房长期安居。这些地方规划设置有大型老年社区和低密度住宅,并配有完善的医疗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 英国的老年社区建筑规模很大,对老年人采取社区生活照料、物质援助、心理支持。设置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具有完善的配套住宅和功能区划分,集合了居住、商业服务、度假疗养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社区。 荷兰的养老体系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推行“推行先家庭、再社区、后保险机构”的原则。其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体现呈现“三个支柱”,即普遍保障的国家养老金、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年金私人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服务组织提供住房、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改造,政策上鼓励老年人就业并改革卫生医疗体系来缓解压力。 日本的养老服务主要以家庭护理为前提、居家养老为核心、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服务作为补充,提供无障碍设施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区内的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和能和家人工具的住宅产品。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家庭帮助服务事业、白天服务视野、短期留宿服务、长期服务事业、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及“老年人俱乐部”等。 1.2国内典型社区发展现状 浙江金华提出了社区内照顾和兰荫社区模式,该市的经济开发区江南街道南苑社区中建有南苑综合楼,内含大家庭食堂、老年人接待室、日托休息室、港府修炼中心、阅览室、棋牌室、谈心室、体舞中心、老年电大教室等。同时还开设有社区医疗、家政服务、上门送餐等10项服务。 重庆渝北古路镇将该地区的红枫温泉景区打造成老年养生社区。此项目依托全国第一大红枫林,发掘独具特色的温泉资源和山地生态景观。设置有专门的老年公寓和居家养老院落区。结合天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安排组织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还应用了低碳规划和节能建筑的设计。成为我国老年服务社区建设领域先进理念的第一标杆。

城市居住区邻里交往的分析

城市居住区邻里交往的分析 摘要:“邻里交往”是近年来建筑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如何增进居住社区之间的邻里交往,建筑界已经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与方法,但事实上根据这些观点设计的居住社区并未能明显的增加居住区的亲和感。一些休闲设施、景观小品相对完善的高档小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其户外公共空间交往、活动的参与度,还不如环境条件相去甚远的普通住区。由此可以看出,居住区的邻里交往活跃度,并不仅仅是由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决定的。居住区的人际互动更是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关键字:空间环境绿化率社区人车分流 传统中国建筑中,邻里交往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传统的家族式的四合院、单位大院、以至于混杂的街巷。在这些空间里,它们的人际交往活跃度是现在的市场化的商品房无法比拟的。这些居住模式曾经都是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居住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由房地产商集中开发面向市场出售的商品化住宅成为我国城市居住组织的主要模式。这种住宅模式是在开发商更关注经济效益、指标的达标以及空间的充分利用下生成的,其中必然滋生了邻里交往问题。他们关注的是一些可以表现出来的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小区绿化绿,配套设施的完善度等等,而忽略了住在其中人民在心理上的诉求。 下面我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下影响我国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主要原因:第一,经济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联系的方式增加,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年轻人中产生了一大批宅男、宅女。 第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出行都以汽车代步,大大减少了与社区居民的见面交流的机会。 第三,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生活圈子过于狭小,工作压力徒增,极少人拥有多余的时间用于邻里交往。 第四,商品住宅的出现其实更像是人类的第二个工厂,不能很好的提供人类合适的交流空间,邻里之间缺乏一个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 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邻里交往的问题,不单单是我们建筑师所能解决的,但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为解决邻里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生活载体,只有在这种物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 姓名:朱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张葳 20100501

摘要 随着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开发的过度,居住形式从传统开放式的自然住屋形式演变为高度密集的社区公寓楼,虽然城区人居环境和各种物质条件都有显著地提高,但城市机理、人文环境遭到了大量的破坏,居民的交往逐渐淡漠,相互间的了解越来越少,交往危机的出现,激起了很多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如何促进人们的交往呢?本文就现阶段社区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人们居住范围内促进居民间的交往”为目的,尝试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分析与讨论。 论文的理论研究主要放在激发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上,结合心理学、景观规划等。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居住模式及其公共空间的演变,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提出了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的问题。其次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空间形式和层次进行了分类,从三个层面提出设计的原则——与心理方面相关的“整体性”、“人性化”、“多元化”原则;与景观规划方面相关的物质完善原则;与前期相关的主观人为因素原则。 论文在实践研究方面,重点将社区公共空间分为五个子空间——边界空间、广场空间、庭院空间、道路空间、剩余空间。结合前面提出的有利于激发社区公共空间交往的原则作指导,再对各空间下的“节点”进行仔细分析,进行完善,为现实生活中实际案例,给予一定的可实施的建议。最后,把模糊的书面理论进行具体化,对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如何有利于人际的交往做全面的解析。 关键词:社区,公共空间,交往,高密度

Abstract With the significant population growth, over land development, the living forms evolved from the natural huts of traditional open-ended form to the high-density apartment buildings. Although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urban mechanism of human environment has been damaged greatly. Th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mong residents gradually faded, and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become less and less. The communication not only provoked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but also aroused a strong reaction. How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people? This paper take the current public space of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and try to mak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public space for community.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on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stimulating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in the public space of communitie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Firstly, discuss the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space,from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rise the problem of high-density community public space according to our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lassify the public space by spatial forms and different levels, then put forward design principles in three dimensions, such as "holistic", "humanity",and "multiple", all of these are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aspects, and material completion principles related to the landscap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principles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design. In the aspect of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put its focus on the division of community public space, divides it into five sub-space: the border space, plaza space, garden space, road space, the remaining space. Combination the previous principles of stimulating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in the public space of communities,the paper makes a careful analysis to the "nodes" under various space, and tries to improve it in order to give practical suggestion to the real-life practical examples.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 specific explaination to the written theory and do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how public space is conducive to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Keywords:community, public space, communication, height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杨伟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住区公共空间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大范围地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住户的切身需要和感受。住区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为住户带来丰富的活动,小区内缺乏生机,邻里间关系冷漠,在这样的住区内生活,居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住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更加丰富,对于居民的福祉和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并不断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因此,当前研究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的界定 (1)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小区概念局限于住宅和物质环境设施不同,这里的住区体现了社会学中“社区”的部分涵义,即不仅关注居住区的物质条件也关注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注重物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支持。 (3)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城市的住区内部空间中,存在于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居住在城市住区中的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提升住区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 1.3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当代住区设计方法深受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住区建设的时间短、强度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往往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2],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 (2)空间环境的形式化倾向: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视觉冲击与景观的华美,空间环境设计上过于追求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 (3)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进行鸟瞰和画片宣传的时候都十分醒目,但是一但住户搬进住区才发现空间环境的细节太欠考虑。常常是简单的做一些象征性的水体和绿化,而道路线性设计、绿化搭配、空间节点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较为缺少精心的考虑和雕琢。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等细节也考虑得不够充分。 (4)活动设施分布与居民使用的矛盾:针对日常交往活动而言,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条件的触发而产生。因此,空间环境能否被很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配套设施。当前新开发的住区往往都引入了会所、茶食、健身房、游泳池等大型的公共服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研究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研究 倪彬李王鸣 摘要:为了提高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品质,寻找更好的规划策略而做本研究。本研究首先对近现代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策略演变进行分析,提出社区、居民和空间都是具有生长性的;进而分析活动空间的“生长力”,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生长式”规划策略,构建了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社区的规划策略群,以使其在自身基础上能够适度提升其品质,并达到系统连续、环境优化、混合异质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目标。最后以杭州市拱墅区霞湾巷社区为例,从该社区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普遍和特殊问题,探讨该社区内不同生长阶段的公共活动空间适用的不同规划策略。通过“生长式”策略在此案例中的应用,探索规划策略指导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 1、背景 社区是城市功能的基本单元,而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承载着社会交往、康体活动、文化交流、休闲游憩等功能,在居住品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地域特色的体现、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给城市的公共空间如下定义:“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1公共活动空间强调提供给公众活动的区域或场所。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则是将以上概念限定在社区的空间范围内。 “生长”的概念基于规划的过程性。二战后,城市发展史无前例,规划认识到社区自身是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社区规划目标是使社区具有持续的发展活力,而不是达到某种最终状态。已有的研究中,有提出“过程”、“渐进”、“弹性”、“培育”等概念。而“生长”不仅包含上述概念的意思,更强调使用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通力合作和其自身生长更新的动力循环。 2、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策略的生长演变 社区和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扎根于它所赖以产生、发展的环境,有着深刻的生长印迹。规划策略生长脉络把握需要从历史生长轨迹的三个阶段中去。 2.1物质功能性阶段 2.1.1规划思想与策略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高速发展,城市膨胀,住区大规模出现。研究者们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将人与物聚集的集中主义模式和“现代主义城市”理论。 这一阶段由于社区的物质基础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规划注重物质功能建设,大量基础性

户外公共空间设计任务书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 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一) 专业班级:建筑学1001、1002、1003 时间: 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 建筑系·设计任务书 题目编号:J2010-02-1S 题目名称:校园环境的改建与重建 一、教学目的及课程要求 1.初步了解景观设计的程序与正确的设计构思方法;培养调研基地的能力和对环境分 析的能力;掌握参观、调查研究及收集资料方法; 2.利用各种方法(包括速写、草图、表现图、模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的认知、 分析与设计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建立对建筑环境的初步认识;根据实际分析,形成过程性的设计笔记,并提出环境 设计概念; 4.建立对基本尺度的认识; 5.初步理解环境设计的基本要素及设计要求,了解空间、环境设计的设计方法,对建 筑与环境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 6.运用空间构成原理和各种表现手段,进行设计概念的表达; 7.掌握设计构思草图、工具草图及彩铅、骨线淡彩表现建筑方案图的能力。 二、项目概述 我校图书馆北侧现有一块空地,拟进行环境改建。该空地为东侧第九学生宿舍,西侧和南侧为校园内的两条道路,路西为建工楼,路南为老实验楼。地段范围内要求保留生长期为十年以上的树木(但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去掉1~3棵雪松);对里面原有的花架可根据设计情况适当保留。(地形图详见后附)

三、用地状况 1. 该用地地形基本平坦,工程地质良好 2.该空地位于我校嵩山路校区图书馆北侧,东侧为第九学生宿舍,西侧和南侧为校园 内的两条道路,路西为老建工楼,路北为老实验楼。 四、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1、嵩山路校园位置北纬,东径。 2、太阳入射角,夏至正午,冬至正午。 3、降雨量,平均年总降水量:655mm,一日最大降水量189.4mm,最大积雪深度23cm,可按不大于200m2汇水面积设中100落水管一根考虑。 4、气温:最冷日平均温度-0.3℃最冷日平均温度27.3℃ 5、主导风向夏季平均风速:冬季平均风速,夏季南风、北风发生比较率基本相同。 五、设计内容 ·通过对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其(a.基地自身条件;b.目前存在问题等)后对环境进行理性认知和客观评价,形成调研报告(地形图详见后附)。 ·要求立意新颖、形式优美、环境宜人、功能合理、有效地组织室外环境空间,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活动、游憩环境。 六、设计要求 1、第一次徒手草图(交图时间为第三周周五2011.9.16上午11:30): 从整体环境出发,合理解决道路、人流组织、出入口位置、功能分区及空间组织方案总体构思。 图纸内容:2# 图 平面+总平面1:200(或1:250) 立面图(一个)1:200 工作模型一个 2、第二次徒手草图(交图时间为第五周周五2011.9.30上午11:30): 图纸内容:2# 图 平面+总平面1:300 西立面图1:200 剖面图(一个)1:200 鸟瞰图一个(规格不小于20×25CM)表现方法自定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分析 摘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几个环境行为实例,进而探索研究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关于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以促进建筑师改进设计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1] 。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开始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如何改进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二.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背景简介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位于北京西三环南路,总用地面积13.86公顷,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户数3322户,居住人口10630人。居民主要为当地及市区拆迁的居民、卫戍区军属(整栋购买) 、市自来水公司家属(整栋购买)及少部分零散缺房市民。下面通过观察及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小区环境、居民的行为及心理进行研究。 三.小区居民在小区公共空间的行为 1.小区居民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的居民们通过每日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演绎着无限丰富的多彩生活。 丰益城市花园小区(西区)的居民行为模式调查表(2007年11月3日周六) 居民类型时间段主要活动类型活动人数主活动地点 老年居民早晨6:00~8:00打太极拳剑、抖空竹18 绿化带树下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 发展趋势 1、从总体上看,公共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星级酒店设计除了以设计作为学科发展外, 工艺艺术和工业设计的一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存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星级酒店设计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 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 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星级酒店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这是由于公共空间室内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 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 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星级酒店 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 “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因此,从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同学可以多看资料、多观摩、多练习,不断提高自身 的文化底蕴和修养都将对星级酒店设计相当有益。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顺应未来室内 设计发展趋势,成为行业的领航人,方案也会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一、公共空间景观的基本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 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大众的满意 度都跟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水准以及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以及建 设使用者都会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通常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类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点 入手:1根据空间的尺度进行分类,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系统中不同的层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根据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中的实 际地位,则可以能够城市公共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即主要公共空间以及次要公共空间。3城

解析高校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920049203 解析高校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收稿日期:2009206211 作者简介:崔 景(19762),女,工程师,泰山学院建筑系,山东泰安 271000 崔 景 摘 要:通过对部分驻泰高校大学校园环境使用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心理需求分析,探讨了在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中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普通高校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关键词:高校,户外公共空间,空间设计,环境行为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户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 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现代大学除了职业技术教 育,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规划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学习、游憩、交往的生理及心理要求,引导其行物的主入口,这样形成一个统一的面向厂区的立面,同时方便在使用中的安全管理。 本方案中主入口处/大门外两边各设置大理石水池一座,入口平台、台阶满铺花岗石,平台两侧不锈钢玻璃栏板扶手,沿着花岗石地面进入建筑后,左右两个单体各设一防火门,两个单体分别设置一部疏散楼梯,设备库房等较多,在建筑物的东侧分别设置两个专用坡道,以方便仪器、设备等的运输进出。 4 空间规划 4.1 SCADA 系统维护中心 SCADA 系统维护中心部门设置分配见表1。 4.2 无损检测中心 无损检测中心部门设置分配见表2。 表2 无损检测中心部门设置及空间规划表 配置 楼层面积/m 2 备注 库房一楼43.2水源,380V 电源评片室二楼44.1与暗室接近底片干燥室二楼32.4与暗室相连暗室二楼10.8要有给排水功能 胶片存放室二楼21.6超声波校验室二楼21.6射线机试验室二楼21.6技术管理部(2个)二楼43.2×2行政管理部二楼21.6资料档案室二楼77.76竣工资料及底片存放 检测办公室一三楼43.2集中办公检测办公室二三楼43.2集中办公检测办公室三三楼43.2集中办公 主任室三楼43.2书记室三楼43.2副主任室三楼43.2项目管理部 三楼 77.76 集中办公 SCADA 系统维护中心和无损检测中心部门位置一层平面简图见图2。 5 结语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上述设计建造方法达到了有效利用空间,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此种类型房屋的改造与建设,也基本达到了甲方的要求,并为石油石化该类型房屋的建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Pipeline and storage enterprise SCADA system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 orkshop design L IU B ao 2zhan L I Xiao 2ye GENG Yun 2peng Abstract :Taking the Chinese petrifaction company oil pipeline and storage enterprise SCADA system and th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orkshop scheme design as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cre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trifaction research industry workshop office space ,intro 2duces its establishment ’s content ,method ,technology points and project practical effect ,thus accumulating experiences for similar workshop establishment. K ey w ords :pipeline ,SCADA system ,workshop establishment ,scheme design ? 94? 第35卷第29期2009年10月 山西建 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29Oct. 2009

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体验式景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988587.html, 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体验式景观研究 作者:吴琪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6期 摘要: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目的在于丰富、提高体验者的体验感,创造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的公共互动平台,改善社会问题。为了带动周边的经济效益,可在体验式景观设计中融入新兴科技,使景观空间能够不断与时俱进。 关键词:商业空间;户外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体验式景观;五感体验;经济效益 本文以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体验式景观为研究对象。体验性景观设计,就是在满足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丰富其精神及情感的共鸣[1],即在商业区、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中,以 体验者对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的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且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的户外公共景观空间。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商业购物中心出现。为了更高效地吸引消费者,并为之创造一个更人性化、更有趣的消费休闲空间,同时提供一个在人们闲暇之余可以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体验式景观设计成为国内外商业户外公共景观空间的发展趋势。 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目的首先在于更好地丰富、提高体验者的景观体验感受,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公共空间互动平台,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问题;其次,为了让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体验式景观基于时代的角度带动周边经济效益,要思考如何在设计中融入新兴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从而让景观空间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能够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此外,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体验式景观是一个实时变化发展的空间场所,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规划时应考虑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以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来设计。 一、商业户外公共空间的体验式景观设计手法和特征 (一)参与性与互动性 对体验者而言,商业户外公共空间中的有趣装置能吸引眼球,诱使人产生参与其中的兴趣,促进人与场地的良好互动。以纽约市百老汇大街步行广场互动装置“脉冲”为例,体验者乘坐时会触发装置内的声光设施,装置会发亮并放出音乐。外观上看,这是组体量庞大的跷跷板互动装置,它将聚碳酸酯物作为外观材质,近乎透明的质感降低了体积感与重量,显得轻巧灵活。黑色地垫是出于对体验者的安全考虑而铺设的,起减震缓冲的保护作用。带有科技感的简约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能快速吸引各年龄层人群参与互动。装置空闲时,跷跷板会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论文

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摘要:如何评价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居住于此 的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待它的态度。通过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找出真正适用性、具有滞留性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并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找出其适用的空间特性,使居住区外部空间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年龄段居住区外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more important is to see people live in this in use process treat it attitude. through the user’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demands, find out the real applicability, have sex residential area external space stranded. and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age paragraph the group, and find out the suitabl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real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key word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behavior demand outer space age residential area 一、居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人居环境是永恒的话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明:人类的需求 呈递增状态,永无止境。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对精神

景观设计指引(3.12)

景观设计导则 景观设计遵循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精神,在原有总体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东莞市的地方特色,对经过东莞段的2、3、5号线进行细化和外延,提出工程设计指导措施。 1东莞2号线 2号线整体设计思路为东海岸山林休闲绿道。经东莞部分,北段展现水乡田园风光以及岭南农耕文化,南段展现郊野休闲山林风光。 设计中应充考虑现有景观,使之与周边农业园或名胜古迹等景点风格协调统一。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1 表1: 2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

2东莞3号线 3号线整体设计思路为文化休闲绿道,东莞段以农业休闲、文化休闲、滨水休闲为主要功能。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2 表2: 3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 3东莞5号线 5号线整体设计以深莞惠生态休闲绿道为特色。东莞段需充分体现体山林风光和园区建设风貌,体现东莞山水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显山露水,借山用水的手法。其具体设计指引见表3

表3: 5号线东莞段景观设计指引

植物设计导则 植物种植设计应在充分利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进行,新增植物应与原有植物相协调,新旧植物形成一个植物群落,植物群落要做到风格协调,生态稳定,景观优美。 1新增植物选种原则 1.1多样性原则 1.1.1植物配置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注意乔、灌、草结合,高中低充 分利用空间,营造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避免单一品种、单一层次 的成片种植。 1.1.2在有条件,绿化带较宽的路段,应选择多树种、多花色植物进行 配置,以增加植物层次和色彩,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1.1.3建议都市型绿道每公顷绿地应有20种以上植物,郊野型绿道每 公顷绿地应有40种以上植物,生态型绿道每公顷绿地应有60种以 上植物。 1.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1.2.1植物选择应根据绿道所经区域的土壤、水文和小气候条件,因地 制宜地分别在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等路段选择适生植物。 1.2.2尽量选择本土树种,以保证绿道景观与本土植物景观的协调统一 和植物的健壮生长。如莞香、樟树、白玉兰、芒果、秋枫、石栗等。 1.3协调统一原则 1.3.1每条绿道的植物种植风格应协调、统一,能反映省网和市网的主 题特点; 1.3.2多用本土树种以及利用率较高的树种,使植物景观与本土景观相 融合,与区域城市景观风格相协调。 1.4安全性原则 1.4.1慢行道旁种植的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增加遮荫效果,提 高舒适性,乔木的枝下高应大于2.2m,以方便通行。 1.4.2严禁在慢行道旁人可触摸到的区域种植危及游人生命安全或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