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程复习方略】2014版高三地理 人文地理 第2章 第2讲 城市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全程复习方略】2014版高三地理 人文地理 第2章 第2讲 城市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全程复习方略】2014版高三地理 人文地理 第2章 第2讲 城市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全程复习方略】2014版高三地理 人文地理 第2章 第2讲 城市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2014版高三地理人教版全程复习课时作业人文地理第2章第2讲城市化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3·银川模拟)读我国两省区人口产业构成及人口增长柱状图,完成1、2题。

1.甲省区()

A.城市化速度较快 B.城市化水平高

C.城市规模大,数量大 D.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2.两省区()

A.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B.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C.均为欠发达地区

D.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读1990年与2008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单位:%)表,完成3、4题。

3.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晚

C.城市化速度慢

D.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4.有关下列四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根廷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经济高度发达

B.巴西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工业化水平很高

C.尼日利亚城市化水平低是因为经济较落后

D.印度城市化水平低是因为自然灾害严重

(2013·长沙模拟)读英国伦敦的城市扩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5~7题。

5.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伦敦地区的城市化特点是()

①城市占地面积扩大②城市人口增长

③城市绿地增加④城市功能区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6.伦敦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18世纪

B.19世纪

C.20世纪中前期

D.20世纪后期

7.20世纪中后期,伦敦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

B.城区人口老龄化,死亡率升高

C.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

D.经济危机导致市中心区经济的衰退

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下图为“我国西安市‘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示意图”,其中,新城区Ⅰ为1972~2004年规划城区,新城区Ⅱ为2004~2020年规划城区,读图回答8、9题。

8.目前,西安市城市化过程正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高级阶段

D.后期阶段

9.在1972~2004年西安城市化总体规划概要中,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①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价低廉

②北部有渭河从规划区域流过,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③北部交通十分便利

④北部地区工业发达,科技先进,经济基础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3·莱州模拟)城镇化水平重心的空间变化可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状态。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的移动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分布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中国()

A.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状态

B.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状态

C.人口总量增长的空间状态

D.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状态

11.影响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因素与灾害因素

B.国家政策与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3·太原模拟)近30年来,下图中某市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读图回答问题。(28分)

(1)据图说出该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简析国道改道的主要原因。

(3)从环境因素考虑,分别指出该市钢铁厂和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13.(能力挑战题)(2013·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8分)

材料一漫画《城市病了》

材料二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答案解析

1、2.【解析】1选A,2选C。第1题,读左图可知甲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所以城市规模、数量不会很

大,还没有达到郊区城市化阶段,但在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甲、乙两省区城市化水平都较低,说明均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中应该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读右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是相同的。

3、4.【解析】3选B,4选C。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尼日利亚、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199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起步较晚。第4题,阿根廷和巴西都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超前城市化现象,尼日利亚和印度城市化水平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低有关。

5~7.【解析】5选A,6选C,7选C。第5题,图示信息显示伦敦地区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第6题,借用数学的直线斜率来判断速度快慢,从图中可看出20世纪中前期斜率最大。第7题,20 世纪中后期,伦敦中心区环境衰退,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

8、9.【解析】8选B,9选A。第8题,读图可知,西安市周围规划出很多卫星城市,但还未建成,这说明目前西安市城市化正处于中期阶段。第9题,西安市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多为农业用地,地价低廉;渭河从规划区域流过,能为该区域提供充足的水源,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方法技巧】利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0、11.【解析】10选A,11选B。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分布的变化是由北向南,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心南移。第11题,1982~2010年我国施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是城镇化水平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12.【解析】第(1)题,从两幅图的对比上可知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第(2)题,国道穿过城区会导致城区交通拥堵。第(3)题,从风向玫瑰图可知东北风为最小风频,钢铁厂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是合理的。化工厂位于河流的上游,且位于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对河流和城区污染严重,故不合理。

答案:(1)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

(2)为了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

(3)钢铁工业布局合理,因为钢铁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布局在居住区外围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13.【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病”的表现主要在环境、人口、交通、住房、资源等方面。第(2)题,从“城市病”的表现可以看出主要是城市化速度过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造成的。第(3)题,答案较开放,只要说法正确且符合实际即可。

答案:(1)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

(2)城市化速度快,城市规模过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环境、交通、能源各答出一条即可)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更加追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于2001 年启动了中学地理的新课程改革,力图建立符合社会及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创造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实施情况如何,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为每一个地理课程研究者所关注。 论文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地理课程在世界及我国的发展过程,并对我国启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目标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济南市初级中学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详细调查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发生的一些可喜变化: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已逐步得到推广;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总体设计对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对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发现,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设计、地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及地理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传统的教学评价,影响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对上述具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的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经验, 文章对目前初级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关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指出我国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必须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改革传统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中违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利因素,更新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地理结构体系和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探讨及改进意见的研究,力求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融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使课程改革的效果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希望本文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现状问题;建议 0 引言 为了应对 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必须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改革传统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中违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利因素,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地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及时发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论文通过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现状分析分析,提出了有关应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对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未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帮助。——540 1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概述

下学期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下学期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下学期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忙碌了几年的09届学生终有了满意的归宿。综观高考试题及学生考试结果,虽有得意之处,但也留有些许遗憾。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地理原理的考察。我们地理从一开始就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自然、人文两大类下包含众多知识点,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认为高三地理学习枯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的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较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和文综的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背背书就行,其实不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

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由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很多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风”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

高三地理 区域地理全面总结复习教案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区域地理全面总结 1.“3S”技的“应用地理”领域(详见下表) 2.高考常考的中国地理知识有哪些? ⑴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大部分为温带、海陆兼备);⑵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前者为地壳隆起抬升,后者为风力沉积作用);⑷台湾和滇藏地区地震多(前者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⑸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前者为四川盆地北边秦岭阻挡冬季风,后者为青藏高原地势最高);⑹塔里木盆地气温年较差大和海南气温年较差小(前者地处内陆盆地、地表结构单一,后者纬度低、太阳高度全年变化小、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⑺南京、武汉和重庆成为我国夏季的“三大火炉”(地处长江谷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热岛效应); ⑻青藏高原边缘等温线最密集(海拔高差大、温差大);⑼台湾岛和海南岛降水东多西少(东部为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⑽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上游落差大,水量大)。 3.华北地区什么时候盐碱化的程度最高?为什么?(大纲版专用) 春秋季。水盐运动规律是春秋季返盐,冬季稳定,夏季淋盐。春秋季节,气温高,蒸发旺盛,使得土壤深层的盐份带到土壤表层,加剧了盐碱化。此外,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沿海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高,也是盐碱化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是另一个原因。同时需要注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沿线地区也会造成盐碱化问题。 4.世界上三大黑土分布区在哪里? 黑土肥力高为什么还要培肥?(大纲版专用) 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黑土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而闻名于世。黑土肥力高,但无限制的用地会导致肥力的耗竭,此外,加上雨水冲刷严重,肥力流失,因此要注意培肥。 5.紫色土与红壤相同吗?(大纲版专用) 紫色土和红壤都分布在我国南方,都是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发育成的土壤。但是紫色土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暖热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到盆地底部,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是一种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油菜、水稻。而红壤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含铁、铝成分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一种低产土壤,适合茶树、杉木、马尾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 ③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 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4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4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43、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44、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 46、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8、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②尼罗河谷地 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49、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50、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 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52、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3、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55、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56、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 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7、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5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59、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60、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6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完整版)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城市与城市化 (2019 ·全国Ⅱ卷)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 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 1 为 2001 年至 2016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 图 2 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 2001 年相比,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 题详解】 读左图,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 城市为上海、 南京、合肥(注意常州 2001 年属于Ⅰ型, 但 2016 年已经下降为Ⅱ型) ;读右图, 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 南京、 合肥没 有临海也没有海港, A 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 B 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 C 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 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 【2 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 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 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 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 A 、C 、 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 【3 题详解】 读左图, 2016 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 型变为Ⅱ型) 、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 比,邻近上海, 与上海距离都较近, A 对;上海 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 因此职能、 城市性质不同, C 错;城市级别不同、 规模不同, 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 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 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 劳动力资源、 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 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 B 、D 错。 D 对。 池州、宣城、舟 西部,舟山位 不同方向, B 对。 由Ⅱ型变为 图可知这些城 等城市,其中盐城和 上海的东南部,以上 总体分布为西部多、 为核心的长 、扬州、嘉兴( 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 2019 ·北京卷)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坚守信念、努力拼搏、收获硕果 ----2013年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灵台一中郭灵筠 2013年的高考成绩已揭晓,我校高考再创新高,又树立起了灵台一中发展的新里程碑,使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真正成功的喜悦。 回顾近几年来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我一直坚定一个信念:“不误人子弟”。为此,我一直坚持做地理高考试题,以此来激励自己提升业务水平,以较充足的信心担任高三地理复习工作。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这学年我担任高三(4)班、(25)班地理复习工作,一开始结合我校学生地理基础差的特点,我采取低要求,低难度,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边讲边练,及时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础,三轮模拟考练,注重方法技巧总结、积累。从月考成绩来看,今年地理备考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真可谓“熟能生巧”。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做到严→实→细→精→熟细化过程。我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人文地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人文地理 一、知识讲解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三级。 2.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我国的人口与民族 1.人口 (1)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分布状况:以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3)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民族 (1)构成:56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2%。 (2)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地区分布 3.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差异 (1)挑战: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 (2)对策: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科技强农之路。 (四)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空间分布 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1)铁路沿线:京广、京沪、京哈等铁路沿线。 (2)沿河地区: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

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发达地带。 (3)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3.高新技术产业 起步较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从地区布局上看,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带。 1.分布: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小。 2.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1)主要铁路干线 五纵: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三横: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北疆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主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沈阳、上海、株洲、兰州、成都等。 3.水运 (1)主要海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厦门、高雄、汕头、广州、香港、湛江、海口、北海等。 (2)主要内河航线: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4.主要的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 二、跟踪训练 下图是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2020届高考地理训练: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0皖南八校联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图,图中数码分别表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和商业区。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A.商业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 B.轻工业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C.商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D.轻工业区、商业区、重工业区 2.②功能区布局的环境优势是() A.对水环境影响小 B.对住宅区影响小 C.环境承载力较强 D.交通运输方便 [2020河北邢台三测]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辐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A.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4.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A.京津冀城市群 B.山东半岛城市群 C.辽中南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9福建第三次质量检测]土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的建成以及城镇面积的扩大。县域(县级区域)土地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低(≤10%)、中低(10%—30%)、中(30%—50%)、中高(50%—70%)、高(>70%)五种类型。下图是2000年和2015年我国县域土地城镇化水平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2000年我国县域土地城镇化() A.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区县数量相当 B.中等水平的区县数量占比约为65% C.中高水平区县数量占比高于70% D.高水平区县数量占比最大 6.据图推测2000—2015年我国() A.县域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增大 B.(特)大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加快 C.中小城市用地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D.县域土地利用向更加集约化发展 [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完成7—9题。 7.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8.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轻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9.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A.绿地公园 B.交通枢纽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2019黑龙江大庆一中三模](新角度)近年来,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开发社区农业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 A.景观丰富,可吸引附近居民到访 B.水域广阔,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C.污染较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D.居民参与,维护成本低 11.农田融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2015年第4期 深度关注 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430079)●常珊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430079) 2014年3月30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关键地位,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设想,并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教育式回答。核心素养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目前,素质教育步向核心素养培养新阶段,认识和厘清“地理核心素养”这一新范畴、探索并阐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将成为推动和深化发展地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据考证,“素养”最初涵义是指基本的修养,包括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具体指个体平时修养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1]。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将素养分门别类。例如,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将素养学科化,如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化学素养、地理素养等;根据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必需程度和功效不同,可以将素养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一般素养等。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2]。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2.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培养今日和未来社会活跃又负责人的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 关键性。关键性或者说不可或缺性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特征。在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许多素养来满足生活需求、应对社会发展与挑战。地理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能获得的地理素养愈发丰富。然而,有些素养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的,如果通过地理课程体系得到完全培养,恐怕难以尽善尽美,只有有所取舍,才能使地理教育功效最大化。地理核心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因此,关键性应该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例如,现代地图学知识素养相当丰富,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图知识隶属于这一范畴。中学地理课程仅要求学习地图“三要素”,且重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的能力,这就是体现了对地图学知识的取舍,是地图素养关键能力的所在。 动态性。核心素养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它与社会发展及其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根本需求。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公民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必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接轨,体现出不断更新、动态发展的特征。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2中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地理课程涉及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就是为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以适应作为21世纪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所必须的。 生长性。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反映并生长的。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具备一定的生长性。从纵向发展看,不同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 摘要: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地理学学科特性的视角,讨论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课程改革 4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第1篇】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心中有许多感慨,今年我担任高三三个班的教学工作,尽管在高三任教期间经历了许多的煎熬和挫折,但是,自己总算挺过去了,并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受益匪浅,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导,让我也成长了许多,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细节、讲求效率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备好每节课 为了把课备的更全面,更深入,每节课我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教参上的,备课系统上的,以及网上的。综合教材,资料,练习以及高考信息来备课;充分考虑学情、研究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状态,课前利用各种空余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各阶段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对前面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如知识点是否讲清楚,哪些内容还需要补充,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讲学生更容易理解等等。同时,尽量与其他老教师错开课,经常去听课,向他们请教。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我才能充满自信,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二)、讲清楚、说明白”上好每一堂课 每一次步入课堂,就都以自身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了全体同学,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参与我每一节课的教学,然后

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把本课的知识重点学完,并把难点剖析清楚。但是在特长班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几分钟,一会儿课堂秩序有些不稳定了,这时我就要用一些小新闻或小幽默或开个玩笑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把精力又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检讨、总结反思每上完一节课,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同时,我不断地探索、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板书设计、语言组织等细节,以期增加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全批全改、及时面批 坚持全批全改,通过作业、练习的批改,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经常利用课间操、下课期间、自习课等课余时间及时找学生面批,及时反馈并加以辅导。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反馈给学生改正,使得教学过程逐渐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从高二年开始,任课班级较其他班多训练的题目在上千题以上,这为他们在高考中发挥出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文科生而言,在政史地三科中部分文科生对学习偏重理科性质的地理感到确实困难,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相当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女生)。鉴于此,我就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舒导,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找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地理学科薄弱的同学更是多表扬,多鼓励。 二、全面介入,一同成长 在高三任教地理期间,作为一名科任老师,我全面参与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经常参加班级的班会和学生日常教育,主动协助班主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城市化》

第2课时城市化 课时训练融知识提能力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及进程1、2、3、4、6、7、1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8、9、10、11、12、1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3江南十校联考)不同时期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较大,美国地理学家J.S.Adams按照交通发展的特点,把北美城市形态的演变划分为如图中A、B、C、D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步行——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1890~1920年)、游憩型汽车时代(1920~1945年)、小汽车和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至今)。其中部分城市经过四个时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成为大都市。据此回答1~3题: 1.不同交通时代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呈现为( ) A.A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呈集中紧凑的星状

B.自然条件决定了B时期城市形态呈同心圆状 C.C时期城市沿放射状交通轴线向郊区外围拓展,形成星状 D.D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立体化特征不明显 2.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 ) A.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B.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绝大多数城市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城市带 D.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地区出现了大都市 3.D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为( ) A.人口增长模式总体上为传统型 B.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C.人口主要从自然资源短缺区向自然资源丰富区迁移 D.部分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出现外迁的趋势 解析:1.C 2.D 3.D 第1题,C时期是游憩型汽车时代。该时代私人汽车被广泛接受,开始了大规模的郊区化,城市人口和工业向郊区拓展,市区急剧向外蔓延,形成星状。第2题,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都市。第3题,D时期,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出现向外迁移的趋势。 (2013衡水六模)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面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

人文地理小论文

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但城市化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面对着一些例如可投入建设的资金非常短缺等的问题。 正文: 一、什么是城镇化?我们改变了什么?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逐步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促进了社会流动。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交流,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彻底改变了城乡社会固化的固有模式。到2013年底获得城镇户籍的乡村永久移民至少2亿;非正式转移的农民工总量2.63亿,其中进城农民工2.33亿。永久移民和进城农民工两者合计至少4.3亿2,即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约六成是30多年来由农村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转移而来的。虽然非正式移民在融入城市中还存在障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但与留在农村的居民相比,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化推进了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比如对于农村一些落后看法等。 城镇化促进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98亿人,两者合计为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占20岁及以上人口的85%。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4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9亿人,两者合计5.7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78.5%。3此外,农村的新农村医疗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人口,几千万城乡低收入家庭也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过去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近于空白,目前虽然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全覆盖,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二、为什么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在那里?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投资和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比如,土地的问题、户籍的问题、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都要通过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 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 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 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 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 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完整word版高三区域地理填图新整理

世界地理填图练习亚洲填图(一) 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安达曼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波斯湾世界最大的群岛)、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岛世界最大的半岛)、苏门)、库叶岛(又称萨哈林岛)、加里曼丹岛(阿拉伯半岛(答腊岛、斯里兰卡岛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河)、湄公河、恒河、印度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黄河、长江(河、乌拉尔河世界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死海(贝加尔湖()、咸海、里海(陆地最低点) 1 亚洲填图(二)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乌拉尔山、大高加喜马拉雅山脉(索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云贵青藏高原(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2 日本填图

日本海、太平洋、朝鲜海峡、津轻海峡、濑户内海、东京湾日本最高峰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北海道岛、关东平原(科学城著名海港著名海港)、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筑波(东京、横滨( 3 东南亚填图(一)

太平洋、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老挝(万象)、越南(河内)、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缅甸(仰光)、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马尼拉)、文莱(斯里巴加湾)、东帝汶(帝力) 4 东南亚填图(二)

谈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谈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谢平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水平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能够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动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持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