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学习目标]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时间:1949年年底。

(2)内容

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主要措施

(1)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类学校的学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系统。

(2)1957年明确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3)除兴建一批小学、中学、大学等正规学校外,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扫盲班、培训班等,收到了显著效果。

3.教育成就

(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大串联。

(2)高考制度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

2.影响

(1)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各业人才奇缺。

(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教育事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3)党和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⑤1999年,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成就

(1)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①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法。

②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高速发展。

(3)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新管理体制。

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③实施“2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④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

[史料解读] 材料中心句是第一句;注意末句关键词“为”,理解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上述史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意义?

【提示】 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意义: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开发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的崛起和振兴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跃居世界前列。

2.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

(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1.两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2.主要原因

(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启示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当堂达标·固双基]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导学号:14322254】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C[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排除B项;办教育不是根本目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才是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

A.改造旧教育,确立新型教育制度

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C.对高等学校的院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D.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D[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符合1965年之前的教育情况,排除。]

3.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导学号:14322255】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C[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典型的“科教兴国”思想,所以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

【导学号:14322256】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D.缺乏连续性

B[1949年及1985年的教育方针并不冒进,故A项错误;1949年的教育方针是服务于当时革命形势及国家建设,1958年政治方面存在“左”倾错误,经济领域进行“大跃进”,故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改革开放,故教育面向世界及未来,体现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故B项正确;三个阶段教育方针中并未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故C项错误;尽管不同时代教育方针有所不同但具有连续性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故D项错误。] 5.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B[材料中高校多种办学方式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A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出发点,故A项错误;多种办学方式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其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对更多人才的需要,故B项正确;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也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不是实行多种办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是多种办学方式的影响,故D项错误。]

6.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是在1965年,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257】材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为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材料二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今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1998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发展教育与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根据材料三,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改革?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注意现代化对教育的作用。第(2)问应联系国际、国内形

势分析。第(3)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改革措施应联系教材内容回答。

[答案](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是加快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不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智力保障;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教育发展是一句空话。

(2)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上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3)存在的问题: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改革:国家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同上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太平天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 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考点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原子弹②原子弹③“东方红一号”④“神舟五号”⑤“南优2号”⑥“银河-Ⅰ号”⑦结晶牛胰岛素 考点二①“百花齐放”②“百家争鸣”③《茶馆》④阶级斗争⑤社会主义⑥“伤痕文学”⑦广大工农⑧全面发展⑨国民教育⑩“工农兵学员”?高考制度?“三个面向”?科教兴国 考法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考题1】(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答案 A 『方法突破』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史论链接』“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法2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考题2】(2016·山西太原模拟)“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心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B 『方法突破』由“1978年春天”“科学的春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众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情形。『史论链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1)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逐步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2006年,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 考法3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史料一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化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独立 B. 中国政府的重视 .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D. 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新中国成立后,下列哪些高科技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重点项目 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火箭④航天工程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一届人大会上 .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4、“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

球卫星 5、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①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②改革政治体制③改革经济体制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A. ①② B. ②③ .③④ D. ①④ 6、目前,我国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有 ①航天工程②高能物理③生物技术④信息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8、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 “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 “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9、自新中国成立到2001年,中国送入太空的国内外卫星有 A. 70多颗 B. 80多颗 . 12颗 D. 50颗 10、下面这张图片是属于哪项科技实验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年)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 近代工业。(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 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了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原因:外部西方侵略的刺激和内部先进人士的抗争、探索。3、水平:近代化的领域主要在经济方面,是物质层面的近代化。,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 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 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

元到多元的转变。4、主角:地主阶级洋务派5、结局:没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表现: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从清政府来看,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 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 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5页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文学革命等。2、水平:由物质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和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习题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在他的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其中的“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D.原子弹、核弹 解析:“两弹一星”应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 2.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火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B 3.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解析: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 答案:B 4.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解析: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答案:B 5.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前教育101 陈丽华1008110042 建国后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期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特点: 1.强调以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并于次年颁发全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前教育基本上是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多是通过总结归纳出一系列法政法规。并没有针对当时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形式的特点而更改,学前教育制度还不是很受重视,以继承为主。 2.全面学习苏联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倡导全面向苏联学习,尤其是在课程政策及其内容上充分而完全表现出苏联特色,如倡导分科教育,强调幼儿具有差异性,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是很少经验的,大多都是借鉴国外一些教育政策制度,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有些却可能不是很能适中国国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不断实践中改进。 3.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 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和内务部发出的《关于托儿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全国的保教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展方针不明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界限和领带关系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制度,缺乏经常的监督和领导,说明了中国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现到了很多问题,并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积极的发展托儿所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显著而受到关注,而后来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的作用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儿所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改进工作,使之巩固和发展,各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更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精选文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38)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 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 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据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①,教会和私人办学的数量甚至占据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大规模存在的私立学校,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私学不论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的发达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争鸣还是宋代书院、近现代的教会学校、私人办学,其办学的成绩和学术的交流都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私学的发达,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如村学、冬学、义学、族学、家塾、社塾、学馆、书屋、书堂、书院、村塾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私学的发达,使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积累,特别是在蒙养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但是,私立发达的景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2月20日,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并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方法》规定,私立学校的行政权、财产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依据这一精神,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中小学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意义; 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 【学法指导】利用身边的实例,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同学生活之间的联系,既取得较好的学 习效果,又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 【问题一】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 结合课文和材料,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背景状况 1. 高等教育人才比发达国家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还有差距 2. 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培养大批人才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需要 3. 国家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和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问题二】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2002年9月1日下午,安徽大学招生办公室寄出了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这份010 2030405060708090初中及以下高中高等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录取通知书给了金寨县一中的高三学生苏明娟(图二)。她被该校录取,成为2002级的新生。 材料三: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请回答: (1)图一“三个面向”是谁最先提出的?有何重要意义? (2)图二是为什么而作的宣传画?此工程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我的疑惑】 【思维导图】 【自测反馈】 1.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中学在近期举办了一次校史展览,在“学校发展史”的展览中最不可 能看到的标题是() A.炮火中诞生 B.新中国新发展 C.七十年代创辉煌 D.改革开放后的 春天 2.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这是因为() A.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处在空白阶段 B.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 C.西部地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还未完成 D.西部地区缺少社会力量办学的条件 【课后作业】

《安全教育》之新中国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法规、制度发展概况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安全教育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教育法规和安全培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1954年,劳动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对新工人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等,班组教育应采取包教包学的方法),在考试合格后才准独立操作。《决定》还对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行各业遵照执行。1956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三大规程”,即《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规程要求:对各级管理生产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应进行安全生产、工业卫生科技知识教育和考核,并作为晋职升级的参考依据。 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习称“五项规定”,安全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该规定要求:对电气、起重、锅炉、受压容器、焊接、车辆驾驶、爆破、瓦斯检验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操作技术训练,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准许他们操作。国务院明确指出,安全生产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企业把安全生产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制度。 1980年4月17日,国务院在给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工业交通企业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依法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的报告》的批示中强调:要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学习国家制定的劳动保护法令、法规、条例、规定、规程和规章制度,教育大家增强法制观念,遵章守纪。 1981年,国家劳动总局制定了《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五年规划》,提出在全国建立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和劳动保护教育室,有计划地开展劳动保护教育和培训工作。据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创新设计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 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 一、20世纪以来的中外科技 1.20世纪,量子论和相对论掀起了科学革命 (1)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高峰,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经典物理学面临危机。 (2)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基本原理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形成了物理学的分支——量子力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20世纪以来出现的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已历五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发明使计算机如虎添翼,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步伐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实践,遗传工程取得突破。 (3)苏联发射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飞天梦想,之后美国登月成功,航天飞机遨游太空,中国载人航天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3.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1)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反映了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使我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先进国家行列。 二、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 1.新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各项举措开展扫盲教育,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2)国家通过教育立法、“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措施加强普及义务教育,改变了中国命运。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获得较大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双百”方针成为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涌现出了像《青春之歌》等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2)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文艺发展遭遇曲折,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双百”方针的指导地位,文学、戏剧、小说、影视等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国科学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例题】(2011·安徽文综·T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习题集锦

[人教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习题集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我国加大西部教育发展论述正确的是() ①加大西部教育发展力度 ②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 ③在西部8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④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2.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是在() A西昌B酒泉 C柴达木 D罗布泊 3.邓小平在哪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一届人大会上 C. 全国科技大会上 D. 全国政协大会上 4.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哪些措施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①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 ②改革政治体制 ③改革经济体制 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5.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6.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和哪种制度并存(A) A.半工半读制B.勤工俭学制C.借读制D.奖学金制度7.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 1954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9.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是在 A 1977年7月 B 1977年12月 C 1978年7月 D 1978年12月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 A扫除文盲的基本方针 B“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 C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战略 D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1.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B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C1992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 D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 12.姚文元在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对此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总结基本符合史实 B、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C、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D、观点正确,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占主导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内容】 (1)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 (2)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5)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7)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8)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重点回顾:

1、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你的判断。 2、下列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请将其连线。 从背景来看 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从方向来看 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程 从任务来看 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 从层次来看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态度来看 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从内容来看 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从作用来看 前后各种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特点 3、近代各个阶层向西方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本课小结:略 四、学以致用 1、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船坚炮利 2、“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的理解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B.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5、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丰富、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由零星传人到广泛传播的转变②由学术的介绍到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③由直接运用、实践到丰富、发展的转变④由运用中的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菲强于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雨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言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 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3、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6、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7、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8、XX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二十八: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XX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0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点集训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20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 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D)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 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 【解析】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而政法科因为并非经济建设所直接需要的人才来源,所以办学受到很大削弱,D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史实,也不合逻辑。B项不合材料,不合逻辑,材料并没有讲国民教育体系问题。C项不合史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1952年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A) A.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B.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相结合 C.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解析】材料中“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说明在扫盲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将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项错误;扫盲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没有强调主人翁意识,故D 项错误。 3.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B) A.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突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解析】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此政策属于文化政策,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无关,C项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洋务运动2含解析新人教

洋务运动(2) 1、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2、“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 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3、“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晚清这副对联反映了(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顽固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C.维新派对革命派的批评 D.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4、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 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 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 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5、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启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学习西方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敌对双方具备了合作基础 D.变更社会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 6、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这说明( ) 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7、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 由此可知( ) 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