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主讲人:侯宇萍

开篇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三、新闻的采访方式:

采访除了面对面的采访外,还可以分为:

体验式采访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网上采访隐身采访(暗访)

四、提问的技巧

A、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B、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通俗

2.提问宜具体

3.提问要把握主线,适时引导

4.提问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

5.提问要“口”“眼”并用

6.提问要有特色

7.提问时要具有受众意识

C、提问的类型

1.开放式提问

2.封闭式提问

3.见缝插针式提问

4.几类提问优劣互补

D、提问的方式

主要有4种方式:正面问、侧面问、反问和追问

五、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六、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

倾听的作用

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要注意几点

七、何做笔记和记录

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做采访笔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学习新闻学方面的知识。

前几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新闻的基本常识以及消息写作、排版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其中也包括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一点帮助。

可能不需要采访的同事会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用不着写稿,今天讲的内容,听不听用处不大。但是我觉得,咱们坐在这里的每一位都属于新闻工作者,通过学习和了解新闻知识,至少能提高一点新闻的鉴赏能力,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目的。至少我们在看报纸或看电视新闻的时候,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新闻事实的受众,我们也能评价这个新闻稿的质量怎么样,写稿的记者是否下了功夫,功力如何,我们是可以作为内行看看门道的。

在新闻报道工作中,采访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反过来说, 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记者的采访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新闻采访才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对象。“不会采访就不会当记者”,这是中外新闻记者的一致看法。

采访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媒体的记者要想在采访时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写出的稿子在受众中引起反响,除了下足基本功外,还应该掌握一些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一、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访前的准备工作决定了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你的采访能否成功,由此又决定了你的新闻稿件能否成功,这是一个连环的作用。在整项工作的链条中,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可能会说,“我善于与人打交道,见到陌生人我很会沟通与说话”,但这只能说明这位记者能与受访人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展开采访,并不代表他的采访就一定能有深度、有成效。所以说访前功课这一部分非常重要。

杨澜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知识女性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有很多成功的采访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曾经接受过杨澜采访的英特尔总裁安迪·鲁夫曾总结说,他来中国访问时有两件事出乎意料:一件是看到联想第100万台电脑下了生产线,第二就是没有想到中国竟然能有像杨澜这么出色的记者。

杨澜采访过很多国内外社会精英和名流。她是内地的记者中,第一个采访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的记者,她的工作很出色也很有成就,但杨澜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她曾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充满灵感的

人。”正因为如此,她才非常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这里,举一个杨澜采访美国《财富》杂志主编的例子。(先介绍一下,《财富》杂志是一本创办于1930年,主要刊登经济问题研究文章的杂志。隶属于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时代公司。《财富》杂志自1954年推出全球500强排行榜以来,历来是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影响巨大。)

当时是1999年,杨澜在上海采访《财富》杂志的主编。开始那位主编并不是很认真地对待这次采访,但杨澜与这位洋主编聊着聊着,洋主编就不得不慎重了,因为杨澜对他的情况很了解,而且当时的提问也非常具体,杨澜问他:“在你就任主编之后这十几年当中,世界财富前10名的排列有过什么样的变换?这些又集中反映出国际产业结构什么样的调整? 而那些被换下去和提上来的大企业领导,又是怎样面对这种变换的?”所以在随后30分钟的采访中,这位主编很谨慎,最后,他吃惊地对杨澜说:真没想到你的“家庭作业”准备得这么好,在你之前,我接受的采访中,别的记者一直在不断重复问我同样的问题:“你对中国是什么感觉”,“你对上海有何感想”。

我们可以看出杨澜在采访之外所做的作业、所下的功夫。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她每次采访前,都要不厌其烦地准备,做足功课,她说:“做好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我一直非常注重的,我不认为一个人有足够的聪明可以去采访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被采访者的专业和他的背景不够了解的话,久而久之问的问题就会重复。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准备工作,迅速地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既然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具体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首先,在采访前,先要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记者熟悉采访对象并不是从与采访对象见面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或其他形式的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的。可以先查看一些有关资料,对采访对象的成长经历或有关他这个职业的最热点话题做一些了解。

其次要准备好采访问题。采访前准备问题的目的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的采访素材。对于一些人生经历和经验观点都非常丰富的人物,需要收集了解的背景资料应该更多一些,准备的问题也应该更多一些。比如杨澜曾经采访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和美国前总统布什这样的人物,当时采访时间是一个小时,最多也就问了20个问题,但她们通常准备的问题能达到60个。

记者在设计采访问题时,如果只是简单地问,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怎么回答、回答的问题是不是你需要的,就会不得要领。准备采访问题最好是换位思考,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检验一下自己准备的问题,看看你听到这些问题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是不是自己所要的。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说:我认为访前准备问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立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的,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这样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刚才讲的适合采访人物,如果其他方面,比如采访新闻事件,就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的人并不是读者关心的重点,他们的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的。新闻事件有它发生的原因、背景、社会影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的,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所以,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的案头准备还应该包括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其他内容。

比如采访一家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先从乡企业局和乡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然后再去这家乡镇企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要采访某公司经理,可以先到他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董事会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他的领导能力、工作业绩和他本人的经历、性格、爱好及家庭情况等摸摸底,做到成竹在胸。

这样做,也可以避免采访中提出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以免闹笑话。比如,去采访某位演员时问她:“你都演过哪些电视剧?目前签约哪个影视公司?”像这样小儿科的问题,对方可能会想,你都不了解我的情况,还来采访我。轻者这位演员会建议你回去从网上查查她的简历;重者,可能会拒绝接受采访。

这里,举一个真实的例子。2002年,歌手何静将和迟志强结婚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当有人向何静求证此事时,何静却哭笑不得,她说:“记者们搞错了!我的未婚夫不是迟志强!”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何静曾以《月亮偷着哭》在歌坛立足以后,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她介绍说,自己的新专辑中将有一首和未婚夫合唱的歌曲,歌名叫《风雨不了情》。她含蓄地说,未婚夫14年前曾经也是风靡一时的歌手,他曾经演唱过《铁窗泪》(这首歌应该很多人都听过,20多年前唱遍大街小巷的“囚歌”,还有《钞票》《十不该》等)。

有位记者访前没有查过资料,访后也没有进行核实,就进行了报道,结果关于何静要和迟志强结婚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后来,人们才知道何静的未婚夫是迟志强的好朋友朱笑冬,《铁窗泪》确实是朱笑冬唱的,当时是为了商业运作,就把朱笑冬唱的《铁窗泪》等一些囚歌说成是迟志强唱的。但这并不是秘密,当时《工人日报》曾披露过此事,而且磁带封面上也有朱笑冬的照片。这位记者访前应该查一下资料就好了,这就是没有做好访前的准备工作闹出的笑话。

因此,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采访,才能有助于集中精力去挖掘最需要又有深度的信息。古语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另外,在一些事件采访前,要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采访对象,请他们做好准备。必要时,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采访是人与人的沟通,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要在采访前做好沟通工作。新闻采访中,记者是主动的,采访对象是被动的,记者和采访对象在多数情况下是初次见面,彼此是陌生的,同时,新闻事件本身可能具有的敏感性,都会造成采访对象面对记者时的心理紧张。因此,营造和谐、愉快、良好的访谈氛围显得特别重要。美国著名记者约翰·根室说:“营造良好访谈氛围的目的,在于使被采访人轻松自如,让他真正地说,而不仅仅是答”。

作为新闻记者,往往要深入农村采访,尤其在我市开展的“走沿海、访长城、看发展、说变化”活动以来,更是如此,我们有几位记者也去过农村采访。此时的采访对象多数是农民,大多数农民因为没有经历过采访,面对记者,往往会有些紧张,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所以采访时不宜直接入题,而要善于营造融洽气氛,先谈点儿题外话,让彼此心里有一个缓冲期就显得更加更要了。

外地有位记者负责采访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有关措施落实的情况,在移民局负责人的陪同下,这位记者来到了当地的一个村子,遇到了村民陈道火。由于这位记者下午还要赶回县城进行另一个采访,所以他想尽快完成任务,于是见到老陈就开门见山地问:“当初,移民前是怎么一个场景?目前你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如何?”老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话,急得满头是汗,连忙摇手说:“不行,不行,我不知道,我不会说——”并准备转身回避。这位记者见状,连忙调整了思路,

他向老陈提出能否去他家看看,老陈同意了,带记者来到了他移民后新建的小洋房里。他们一边走一边聊,这位记者向老陈询问住房改善的情况,不一会儿,气氛融洽了,老陈打开了心扉。这时,记者再向他问了之前的问题,他竟然轻松自如地说出了自己如今的幸福生活,采访达到了理想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采访者和被访者建立融洽关系呢?既要客气尊重,又要不失礼节,尽量让被访人配合采访。这里,我有一点儿小小的体会:

一个多月前,我和小娴去昌黎的新集镇小港村采访刘金国的母亲。我们去之前,先与新集镇镇政府负责牵头的人进行了沟通,得知刘金国的母亲一是年岁已高,今年已经81岁了,不是很愿意接受采访,二是,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媒体去过他们家采访,有点儿烦。但最终,镇政府负责牵头的人还是帮我们联系好了采访时间。所以,我们见到刘金国的母亲时,很注意与她建立亲近感和信赖感。一见面,我们就说,我们打扰您来了!她也很客气地说,没有没有。等我们落座后,就像聊天一样,与她唠起了家常,但是唠归唠,我们心里清楚,主要唠哪些内容,(一旦唠得偏离了主题,再马上拽回来),慢慢地,气氛越来越融洽了,采访渐入佳境,刘金国的母亲谈得兴致勃勃,采访期间,她还主动拿出苹果让我们吃,虽然我们没吃,但可以看出,她是很高兴的,结果,我们采访了两个多小时,得到了很多媒体没有掌握的一手资料。等采访结束时,已经快到中午一点了。我们准备离开他家时,她送我们出来时还说:“你们大老远地来了,我不说点儿啥,也不合适。”

所以说,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很重要,在这样的氛围中,信息能够自由和真诚地交换。如果说,我们一进屋,就单刀直入,立即切入采访的正题,会显得十分唐突,毕竟大家素昧平生。如果我们很正规地采访,就是一问一答,这种采访方式又很生硬,容易使气氛紧张。一般来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先与采访对象闲聊几句,以此来松弛现场气氛,将双方的距离拉近,使对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对消除被访者的心理戒备,对整个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至关重要。

另外,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到一些令采访对象敏感、悲伤的话题,使用这种提问技巧能从心理上消除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时的紧张心理,有效转移话题。营造良好的气氛,记者可以从共同的经历、相同的感受或相关的知识,彼此熟知的人、事找到共同的话题,在与采访对象进行轻松的聊天中打开采访的局面。正如许多行家说的:即使一时找不到什么共同的话题,谈谈天气都好。哪怕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幽默都能使被采访者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

还有一些接受采访的人员,他们的时间极其有限,比如说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现在是美国第67任国务卿,杨澜当时采访她只有15分钟的时间。而希拉里之前刚刚跟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会谈完,满脑子都是政治、外交或经济方面的想法,要让她迅速地进入谈话氛围,而不是还在想她的上一个会谈的内容是很不容易。杨澜认为,要回到新的话题上,应该让她先放松心情,转移她的注意。她跟希拉里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中国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回去就可以参加女儿的生日晚会了吧。”女儿的生日晚会这件事是杨澜事先了解好的。结果希拉里一听,整个人看上去一下就轻松了许多,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情绪。

三、新闻的采访方式:

新闻采访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几种是:直面采访、体验采访、书面采访、电话采访、网上采访和隐性采访。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其特点是,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在采访方式发展的历史中,这

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

体验采访:即记者深入到现场,与采访对象“泡”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块儿聊天。

书面采访:将提问写在纸条上给采访对象,或用信函寄给采访对象,然后等待答复。

电话采访:这个大家一听就理解了,也是大家现在常用的采访方式之一。

网上采访:就是通过电子邮件或QQ,发采访提纲进行采访。这也是近期大家采访明星常用方式之一。

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刚才介绍的几种采访方式都能称为显性采访。在进行隐性采访时,也往往需要运用直面、视觉等采访方式,所不同的是,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和采访意图的采访,也叫暗访。像去年,我去开发区小学采访黑校车时,当时采取的就是暗访形式。

以上每一种采访方式,各有其特点和功能,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对于记者来说,应该掌握多种采访方式,成为一个“多面手”。

这几种采访方式除网上采访是随着高科技发展于近年才兴起的外,其他5种都属于传统的采访方式。其中又以面对面采访为最基本的方式,下面,我们主要研究一下面对面的采访:

四、提问的技巧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有统计资料显示:记者采写的稿件,大多数素材是经由提问而获得的,所以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这门提问的艺术,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取得最佳效果。

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们,七分采,三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的“原料”,因此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电视上播出的大量新闻报道也证明,成功的采访离不开记者的提问技巧。提问是有艺术的,有技巧的。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出色提问能引发出丰富的回答内容,是采访成功的关键。

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的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但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沟通。那么如何撬开被访者的嘴巴、获得鲜活的、有声有色的素材呢?央视主持人王志的采访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王志以前曾在湖南电视台当新闻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央视当时的新闻评论部主任看中。1994年,他被借调到央视《东方之子》栏目组,到组里以后做的第一个节目,是去天津采访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摄像师在一旁架机器的时候,王志就和骆玉笙聊开了。等到王志告诉骆玉笙采访已经结束了,骆玉笙恨吃惊地问道: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和别人采访不一样?片子编辑完成之后,这期节目做得很成功。可以看出,优秀的采访者能在对方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很自然地把最初的话题引向正题。

王志的拿手绝活就是可以不动声色之间让各种各样的被采访者说出心里话。他说:“只有职业的采访者,没有职业的被采访者。我要做的是配合对方,引发对方的倾诉欲,我的姿态永远是配合的。采访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开,逐渐达到核心。”

大贪官、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接受王志的采访就是一个例子,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后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省级高官,当时胡长清在伏法的前一天,已经打算不再开口说话了。王志见到胡长清后给他递了一杯水,然后把自己的来意告诉了胡长清,他对胡长清说:退一万步来说,你还留了你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胡长清是怎样的,不像小报上说的胡

长清有十几个情人,或者贪污了几千万,你自己说出的话可能更权威一些。这个说服过程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结果采访进行了3个小时。

提问是记者采访水平的体现。因为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不同,记者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力求切中主题。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新闻题材,不同的采访任务,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提问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A、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那么提问就是采访的核心,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提问是否恰当、是否具体、是否到位、是否周全,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关系到采访的效率。

提问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它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反应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对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采访活动中,报道思想的明确,活动目的的确立,采访准备的完成及访问条件的创造等,只是处于采访活动的初始阶段。采访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在采访活动的中、后期,提问在其中扮演中心角色,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很重要,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对于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拉西扯,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

B、提问的要领:

提问要简洁、具体、得体、有特色,下面来具体说明一下:

1.提问要简洁通俗

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记前忘后,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在西方国家,记者很注意这个问题,他们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意思是提问越长,回答就会越少。

在采访中,经常会使用封闭性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一会儿会在后面讲到),封闭性提问即问题有明确指向,比较具体集中,范围有严格的控制,直取实质。

记得5年前,也就是2007年,我和宋姐去苏州参加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这是视听之友报社第一次派记者外出参加大型采访活动。记得当时的最佳女主角提名有5个竞争对手,她们是:李冰冰、刘若英、刘嘉玲、朱媛媛和颜丙燕。对于谁能摘取影后的桂冠,一直是个悬念,而在中国电影节的颁奖中经常会出现的双黄蛋现象也是引起人们热议的话题,恰巧在这次电影节上,

又有很多人猜测可能会出现双黄蛋。在电影节第一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影协分党组书记康健民答记者问,我记得当时宋姐提的问题就是关于双黄蛋的问题,虽然我记不清当时宋姐具体是怎么问的了,但当时给我的感觉是问题简洁、通俗、易记。随后康健民回答说,今年的金鸡奖仍有可能出现双黄蛋。结果在颁奖典礼上谜厎揭晓,真的出现了两个影后,一个是刘嘉玲,一个是颜丙燕。

2.提问宜具体

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提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最难回答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因为这不符合人的思维心理活动规律,思维心理活动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

再如,像你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你人生最骄傲的事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问,但它们不具典型性,不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实在没有办法了拿来应应急还可以。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提具体、有特点的问题,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再举一个我们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例子,电影节上有一些系列活动,其中“蓝霉之夜——电影诗人王家卫导演记者见面会”就是系列活动之一。记得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入场券很紧张,有的媒体为了入场券还与组委会争执了起来,总之不能保证每一位记者都能进入会场。就这样,现场包括港澳台的媒体还来了近百家媒体的记者,我们找了前排的位置坐下。活动现场播放了影片《蓝莓之夜》的片花后,是记者的提问环节,我记得当时我连着向王家卫提了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记不清了,但第一个问题我还记得,我当时问:“《蓝霉之夜》作为您的首部外语影片,与多位国外演员合作,是否遇到了困难?”他回答说,这虽然是一部外语影片,但除了演员是外国人外,制作班底都是他的老搭档,这和他以前拍电影没有什么不同,这只是一部说英语的中国电影。也许这个问题问得具体,还算有点代表性,第二天,网上出现了其他媒体对此次见面会的报道,报道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写的,记者:(后面是记者提的问题),然后是王家卫:(后面是他回答的内容),其中就有我问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有媒体对刘嘉玲和梁朝伟感兴趣,毕竟王家卫与他们的关系不错,都是好朋友,但我认为对于《蓝霉之夜》记者见面会,在有限的时间里,问的问题就应该与这部影片相关,而且问题越具体越好。只有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

具体的提问是避免答非所问的先决条件。有些记者遇到对方答非所问的时候却抱怨受访者理解能力差。其实这些记者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问话是不是简洁具体,切中要害?如果换个问法效果是不是会好得多?

3.提问要把握主线,适时引导

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定的范围内。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像拍摄纪录片那样可以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

面对因种种原因不肯敞开心扉谈心声的采访对象,记者应采取“投石问路”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来激发对方的兴致,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感或事件真相。

有一些采访对象脑子里有很多东西,却有点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碰到这种情况,

记者应根据对方的身份、性格、习惯等,以适当的口吻从较细小的具体问题引导谈话打破僵局。在《一个农村妇女的大学梦》专题节目中,记者想挖掘这位农村妇女含辛茹苦将两个弟弟和一对儿女培养上大学的“秘诀”,可是这位农村妇女,面对记者的采访却一直只是高兴地笑,什么也说不出。这时记者换了一种方式进行引导,他问这位妇女:“家里出了四个大学生,你高兴吗?”“高兴。”“家里经济也不太好,他们上学的费用怎么办呢?”“我准备再多养一些鸡,再多种一些各种果树。”“哦!以前就靠这些补贴他们上学费用吗?”“就是这样。本来我没种过果树,为了让他们上学,我也是想尽办法。我小时也特别想上大学,但上不了。现在我一定要让他们都上大学,圆我的一个梦,再一个也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和姐姐的责任。”真情的交流使这位农村妇女终于道出肺腑之言。当然,迂回引导只是手段,应当有分寸限制,一旦感到时机成熟,就应迅速切入正题。

再举个杨澜采访金庸的例子,她在采访前,对于金庸的作品、经历、擅长的知识层面,可能涉及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了解。

金庸是作家、报业家,以金庸的笔名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开辟了新武侠小说的风格,她是新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香港举足轻重的报人和评论家。可能涉及的话题有:文学、历史、时事等问题。

金庸对于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或者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究竟占什么样的地位?对于通俗作品,他会有什么看法?对于这些谈话的内容杨澜首先做到心中有数。

她在跟金庸聊关于文化的话题时,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其实都是为了引出被访者的思想,才做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局。比如,在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杨澜把话题引到了关于通俗作品与古典名著的话题,她说:“其实,通俗作品也可以成为经典的作品。我在书上看到过,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在最初的时候,也是作为通俗作品出现的,当初作者写的时候,也有一种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心理。”

金庸对这个话题很有发言权。所以,接过杨澜的话题,金庸就把这个论点扩大了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金庸说:“在中国整个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其实都是这样子的,像唐诗、宋词、元曲,起初都是民间的东西。比如宋词,当时被文人戏称为“诗余”,有些名人别说不写,就是提都不愿意提的,认为有辱斯文。一般都是大家吃饭、喝酒的时候,由歌女来演唱的,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差不多。当然,那时候写词的人都是一些大文豪,所以宋词从出现就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当时的通俗作品发展成文学作品的典型例子。”

通过这样的引导,话题就逐渐深入下去了。

4.提问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

换句话说,要用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你的意思,深入浅出,尽量避免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词汇。

举个例子:一天,一个从没去过农村的年青记者,来到一个边远、贫困的山村采访,采访对象是一位90多岁的老大爷,但老大爷的耳朵有点儿背,年青记者问老大爷:老爷爷,你贵姓?老爷爷说:我姓刘。年青记者又问:刘爷爷,您贵庚?老爷爷很奇怪,回答到:桂根?他不是我家的人,在村儿头的老李家。老爷爷有些纳闷儿,采访他找“桂根”干什么?其实是年青记者用词专业性太强,不通俗,所以刘爷爷才误会了,他应该问刘爷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相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就做得很好,她曾经在《焦点访谈》栏目中做过一期《在沙漠边缘》的节目,她采访的对象都是一些从未见过摄像机的边远山区的人们,很自然、淳朴的山区人和电

视台的记者之间总有一道天然的心理距离。当面对一位农村妇女、一位孩子的母亲时,敬一丹有意识地通过语言和采访对象建立起平等、亲近的关系。她在后期的采编手记中写道:“我总不能问一个农村妇女:荒漠化对你家生活状况有什么影响吧?而是从她孩子的名字叫…沙沙?问起。”敬一丹当时问:“这孩子叫什么?”“叫沙沙。”这位孩子的母亲很自然地接着说下去:“进门是沙,出门也是沙,就叫沙沙了。”

5.提问要“口”“眼”并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交际的工具。聪明的记者当然也要善于用眼睛采访。记者只有在现场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事物,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更深的新闻价值,才会写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

如果去地震灾区采访,此时的记者,可以适当地以旁观者的形式采访,要用眼睛观察,以自己发现事实为主。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问”只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四种方法之一,问排在第三位,足以证明问不是最关键更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离不开记者的观察。我国著名记者纪希晨说过:“在许多场合下,连口问、耳听都闹不清楚的东西,到现场一看,就一目了然了。”(顺便介绍一下纪希晨,他曾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人和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还担任过《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83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

“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们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是一位摄影家曾说过的话。不同的记者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除了基本水平外,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去采访,当然,用眼睛采访是配合用“口”提问的,不然,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力求生动、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来。

我记得我们在写《刘金国和他的母亲》这篇稿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刘金国的母亲虽然已是80多岁,但她腿脚灵便,耳不聋眼不花,说话爽快。她所住的平房是20多年前盖的,面积不大,火炕占了近一半。火炕的对面是一口老式的深红色大板柜,上面放着老款的康佳彩电。大板柜旁边的一对箱子上摆放着一个长镜框,里面贴满了老照片,其中最多的是儿子刘金国的照片。屋里的家具虽然不多,但干净整洁、摆放有序。谁能想到一个副部级高官的母亲的家会这样清贫简陋?”这些都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

6.提问要有特色

提问不仅要有准备,还要有特色,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和新闻写作的要求,设计有特色的问题请对方回答,要尽可能提一些只有对方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就提了一个只有邓小平才能回答的问题:“天安门前的毛主席像,是不是永远挂下去?”问得简捷具体,但意味深长。她是从毛主席像是否保留这个问题,来了解我们党和国家对毛主席的态度和看法。邓小平同志的回答很干脆:“永远要保留下去。”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的提问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年,江泽民到马来西亚出席APEC 会议,姿态比较低调,不准备接受采访。吴小莉就一直在动脑筋,怎么才能获得采访江泽民的机会。会议最后一天,江泽民走出会场,记者们一下子就围了上去,吴小莉实在挤不到前面,情急之下,就从兜里掏出了一张10元面值的人民币在远处高高举起,并大声地问:“江主席,我

手上这张10元人民币,明年还能值10元吗?”江泽民听到后,转身看了她一眼,大声说了一句:“Of Course(当然)!人民币绝不会贬值。”接着向大家简述了有关人民币不贬值的问题。后来这条消息发到香港后,使香港的股市回升创下了新高。

7.采访提问时要具有受众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就是读者的代言人,他承担着替读者提问的职责。记者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读者想要问和想要知道的。记者所提的问题符不符合读者的要求,有没有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这对采访成功与否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记者,提问时一定要清楚自己是在替受众问,并要清楚受众想知道什么。记者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了解观众想要了解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新闻事实,挖掘出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的新闻内涵。

在这一点上,2003年“非典”时,央视《面对面》栏目的记者采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长张积慧时,就完全是从受众意识出发的,就观众所关心的,诸如张积慧对病情的了解、怎样自我防护,怎样消除心里的恐惧、有没有想过退缩、第一个病人是什么时候出的院等问题提问,表面上是在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实际上在为观众答疑解惑。记者使用这种技巧的采访,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必须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愿望,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解答受众的疑问,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为人们喜闻乐见。

C、提问的类型

提问的类型主要包括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和见缝插针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采用这种提问方式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量,最后记者再根据报道需要提取当中最切题的部分。

开放式提问有利有弊,一般在宣传性报道中用得多些。在调查类和事件类的新闻采访中如果采用开放式提问,就无法准确表达记者提问的意图,使被采访者弄不清你提问的真正核心,回答自然也就难以达到采访的目的。

通常我们在采访外地游客时经常会问:第一次到秦皇岛的感觉怎么样?与您想像的一样吗?秦皇岛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等等。其实这是在对游客的喜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没有具体的切入点,但留给了被采访者表达心情、抒发情感的较大空间。

又如一些针对市民的采访,记者会问:您认为原因出在哪呢?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呢?这也是开放式的提问。因为报道的目的是要集思广益,用开放式提问让被采访者说出他们的观点、看法、意见,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面对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开放式提问能鼓励对方多说话;面对健谈的采访对象,开放式提问会加大记者的工作强度,这时的提问针对性就要强一些,注意不要跑题。

比如刚才提到的基辛格,他是一个国际战略家,他的理论是一套一套的,他的语速非常慢,像这样的嘉宾就不能问一个大而笼统的问题,如果我要问他“你对中东和平进展怎么看?”完了!他给你上一个小时的课都可以,采访就变成听课了。所以记者必须要问特别具体的问题,比如问“这次美国特使到中东,你觉得他能完成他的使命么?”这时他会回答是或不是,就这样他也能讲上十几分钟。所以如果对待语言习惯是长篇大论型的嘉宾,记者的问题一定不能是开放性

型,只能是封闭型的问题,具体到一个点上,是或不是,为什么?下面讲一下封闭式提问。

2.封闭式提问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问往往局限在某一事物或具体问题,有时甚至精确到“是”或“不是”。

封闭式提问的好处在于直接进入主题,能迅速了解相关新闻事实,这种提问在事件类报道和批评报道中经常用到。运用这种提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弄清采访对象的身份和与事件的关系。

由于封闭式提问不需要被采访者多费口舌,因此这种提问回答起来干脆利落,记者写稿时相对省劲儿。但也不排除批评报道中,一些有意躲闪、拖延扯皮的采访对象为逃避责任不愿回答而东拉西扯的情况。

3.见缝插针式提问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根据观察到的一些特殊事物、现象和话语所进行的随机想到的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在于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和事实。

10年前,也就是2002年,我去北京采访“洋笑星”大山。当见到大山时,他穿着一套深色西服,背这一个大大的公文包,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约定的采访地点。很多人只知道大山在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演过小品和他来中国拜姜昆为师学说相声的事,但关于他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就知之甚少了。在采访前,我从网上了解到大山已经做父亲了,但在加拿大方面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其实很多演员在接受采访时很忌讳谈论家庭及感情,我在采访时,一般也很少问这方面的问题。在这次采访过程中,大山告诉我说,她每年累计有一半的时间在中国,一半的时间在加拿大。我一想,正好借此机会,问他一些家庭情况,顺着这个话题,我便问他每年往返于中国与加拿大之间,是否能照顾好家里?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有歉疚感吗?他告诉我,在接受我采访之前,他刚刚去邮局给在加拿大4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邮寄了几张光盘,他还说这不是普通的光盘,而是他亲自为孩子们录制的《哈里·波特》的故事盘,虽然孩子们远在大洋彼岸,但是他们每天晚上睡觉前,仍然能通过光盘听到父亲讲的故事,就像爸爸在身边一样。提到孩子,大山越说越兴奋,还告诉我,因为时差问题,每次到家时,孩子们已经熟睡了,他就去厨房亲自动手做面包,等孩子们醒来时,房间里已经飘着新鲜的面包味儿了,结果我了解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当时并不懂这些提问方法,只是在采访过程中,顺其自然地选择了恰当时机的发问。现在,只是把这个例子拿出来对应到提问的类型中了。这样提问的好处是记者的提问与被采访对象的谈话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巧妙、自然。

4.几类问题优劣互补

在提问中,最好的提问应该是“开放式”“封闭式”和“见缝插针式”这几类很好的结合使用。开始采访时,不妨用些开放式提问,使其轻松自如,谈话气氛活跃以后,再过渡到封闭式上去,挖掘实质性材料。中间再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见缝插针式,这样适度有效地结合,就能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D、提问的方式(提问主要有4种方式:正面问、侧面问、反问和追问)

【1.正面问】

正面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一般适用于两类采访对象,一类是记者很熟悉的人。因为熟悉,就可以不必在采访前闲聊,双方进角色都比较快,只需直接提问就可以了;另一类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

部、学者、专业人士;另外,他们一般都很忙,如果你再和他们闲聊话题之外的话,就会显得有些多余。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在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

【2.侧面问】

侧面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圈子,最后才回到正题。这好比打一场拳击比赛,正面出拳往往会招来对手过分的自我保护,久攻不下,就必须采取另外的战术,比如从侧面出拳进攻。如果正面问时得不到好的回答,就可以采用侧面问的方法,帮助采访对象回忆、联想,问出真实、具体的新闻素材。

比如杨澜曾经采访过原新西兰女总理海伦·克拉克,现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杨澜注意到她作为前国家元首,现在又是联合国的第三高官,出行永远是自己拎包,而且她到哪儿都拎着这两个包。一个是女式手提包,大概里面是私人物品,另一个是黑色旅行包,里面可能是她的文件,好像随时要上课的一个女教授。杨澜对她的采访就是从这两个包开始的,她问克拉克:“你的包里到底有什么?”其实这是问克拉克对政治家定位的一个态度,但如果问“你希望做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家?”这样问题会显得很理性、不好回答。而这样问会用有趣、出乎意料的问题来问出严肃的内容。

【3.反问】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认为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对于这些情况,记者可以采取一种反面问的方法,有意刺激一下采访对象,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要我谈”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前几课中,我们在学习国外著名记者时提到过埃德加·斯诺,就是《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他在国际新闻史上,就是以善于运用激将法而著称。1936年斯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时,他要毛泽东谈谈自己的历史。毛泽东开始想回避这个问题,斯诺就心平气和地向毛泽东提供了许多情况,并说:“外国对你有种种传说和谣传,这难道是真的吗?”这就是个激将提问。毛泽东听了很感意外,并稍稍有些惊愕,于是同意纠正这些谣言,谈出了个人的经历。斯诺正是凭借高超的提问技巧,达到了自己的采访目的!

【4.追问】

所谓追问,就是根据对方谈话的线索,紧追不舍地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一层层地“追”下去,就会有很具体、很实在的内容。这样报道的内容就很充实,有分量了。

采访中不可能总是顺着记者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往往会出现记者想象不到的情况或新线索新疑点。此时,记者必须随机应变,并能牢牢抓住出现的新线索新疑点,深入追问,直到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大火造成吉林省博物馆损失严重》这期节目中,采访刚开始时,有关部门就有意遮掩事实,想淡化损失。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用了简洁到位、一针见血地提问:“损失大不?”回答是“损失不大。”记者追问:“损失有多大?”回答还是“损失不大。”记者继续追问:“损失有哪些物品?”这时官员不可能不作答:“只有图书馆的一部分藏书,大部分是儿童书籍,很多文物完好无损……”随即,记者又以相同的问题问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痛惜不已地说:“损失太大了,(价值)无法估量,许多珍贵文物被烧,就连保存完好的一具恐龙化石也付之一炬……”采访效果一目了然。这种提问无法回避,而且观点明确、到位。

总之,要通过提问牢牢把握可能获得更多信息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追问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回到主题,避免离题太远。

五、采访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记者的提问方式、时间、地点、口气和尺度以及问题的设计都应有所讲究,以下几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1.采访者初次与对方见面时,首先采访者应在对方的心目中树立一个很庄重的形象。为了争取被采访者的信任和尊重,衣着要得体。你的衣着表明你重视被采访者、尊重被采访者。你尊重他,他就会尊重你。否则,他就不会给你很多采访时间;

2.对于一些敏感的或令人难堪的问题最好在采访的后半部分提出,这样,先前建立的和谐氛围就能像预期的那样,使谈话度过危险雷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也很重要,即使是提出多么尖锐的问题,也要态度诚恳地去交流,这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3.提问要把握好语气和尺度。记者的采访是为了客观地了解新闻事实,因此注定记者提问的口气应该是平和的,对高者不卑,对低者不鄙,应该是记者遵循的原则。最应注意的是记者不是审判者,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质问、呵斥式的语气向被采访者发问,那怕对方是一名囚犯、乞丐,记者也应该站在公正、平等的角度进行采访,否则很容易使被采访者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导致摩擦。在采访中,不要与被采访者争吵。如果被采访者发现记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不会放松地和信任地与记者交谈。

4.提问要围绕主题。这一点,在前面提到过。主题永远是记者应该牢记的,只有在清楚报道主题的情况下,记者才能筛选出恰当的问题,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地进行采访,从而避免新闻报道的肤浅。

5.提问要注意被采访者的情感。每一个人都是有情感的,在采访提问过程中,有的被采访者情绪低落,有的则情绪激动,我们的提问就要看准被采访者的情绪,恰当的提问会引起对方的共鸣;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激起被采访者的对立情绪,导致采访的失败。

相声演员郭德纲曾因代言减肥产品广告被告上法庭,庭审结束后,他的情绪很差。此时一名记者上去就问:“您坐在被告席上感觉如何?”还好郭是个幽默的人,没有发火,他瞟了记者一眼后回答道:“要不您上来试试。”接着又反问该记者:“您是报社记者还是电视记者?您从哪来?是坐飞机来的还是坐火车来的,来的时候您吃了吗……”看起来这是个笑料,但同时也提醒我们,把握被访者的情绪对于采访提问是很重要的,被访者的情绪如何,是不可忽视的。

6.采访一定要守时;

采访完成以后,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刚才哪里做得不够好,或者是什么地方没有深入下去有遗憾,这些都会让我们在沮丧的同时,避免下一次再出现同样的疏忽。记者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总结里慢慢成熟、成长的。所以,为了成长得更快,我们在采访完以后,也要多总结经验教训。

四、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提问是一门艺术,倾听也是一门艺术。新闻采访提问的目的是让采访对象开口说话。采访

对象开口后,记者就成了听众。成为听众后的记者,这时不但要仔细的听,还要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听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必须要有,自己不仅是个问者,而且还是个听者的意识。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采访时,“听”不仅是记者的职责,还能体现出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态度。认真、耐心的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重视;焦躁、不耐烦的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轻视、不尊重,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和不满,甚至拒绝接受采访。因而,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要懂得怎么听,还要懂得怎么尊重被采访对象。

善于倾听是打开被采访对象的“话匣子”的有效武器。一个记者自己说个没完是最糟不过的事,但别人说话你就必须留心听。如果你侧耳倾听并且兴致勃勃,采访就会很顺利。优秀的记者听得仔细,但并不消极、被动的听。

虽然记者在采访前对所提问题有所准备,但是在采访谈话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原来的问题,而应该一边听一边思考,不断从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吸收新鲜有用的材料。有经验的记者总是能认真倾听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并能够很好的理解、消化,想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当采访对象的讲话中有记者事先估计不到的新内容、新思想,而这些新内容、新思想又十分有价值的时,那就应该深入追问,迅速捕捉,寻找新的提问角度。

有时采访对象讲话离题太远或不符中记者采访的“本意”,记者也应该认真听,并伺机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把话题拉回来,围绕报道中心进行下去。只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听众,仔细听、勤思考,才能及时抓住回答中隐藏的问题。

面对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知识的采访对象,记者就要耐心倾听,以减少对对方的干扰。在倾听的过程中从对方回答里再寻找、提取新的问题,这也是最能体现记者采访功力的一步棋。

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当对方担心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适时地说一两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舒心话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你可用一两句综述性总结性的话来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采访时,是否善于倾听,效果是不一样的:

曾有两个媒体的记者一同下乡,到一个小山村采访基层建设工作。一名记者刚到村委会,就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不下去调查采访,也不注意倾听大家的想法,就对村支部书记说,你按我的思路这样说就可以了,于是便开始录同期声。弄得村支部书记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只好断章取意,对着话筒说,他们村按照上级精神,学习文件,一一落实等一些客套话。

而另一名记者,随着村干部到村里到处走走看看,又深入农户家中,与他们拉家长,打成一片。这位记者发现村子虽然偏僻,村里的道路却修得非常好,并且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环保节能的沼气。他问村里路怎么修的。村民争着对他讲村里修路的故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过去村里种的山楂、苹果都卖不出去,有的烂在树上。村支部书记急得最后把自己家耕地用的牛都卖了集资修路。村民看到后很受感动,都踊跃筹款修路,你几十,他几百,就这样凑够了修路钱。采访回来后这名记者成竹在胸,一气呵成一篇小通讯《通向山外的那条路》,作品还获得了省、市的新闻大奖。

那位居高临下的记者连一篇普通的消息也没写好,更别说写出彩了。

倾听的作用

1、从倾听中获取新闻线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2、从倾听中获取主要新闻事实

3、从倾听中捕捉生动新闻细节

4、从倾听中获取新闻个性语言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倾听家,要注意这么几点:

1.倾听要点

2.倾听反面观点

3.倾听没说出的话或者说出一半儿的话

4. 要听,但不能忘了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五、如何做笔记和记录

采访当中,记笔记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不断更新。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数码相机、微型录音机、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加本”的传统采访方法。

然而,不论采访的方法如何变化,记者都得做好采访笔记,只有做好了采访笔记,才能为日后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打好基础。

记者在做笔记时,如果总是奋笔疾书,受访人就会觉得他像一个吐字的机器一样,影响受访人的情绪,一个完备的采访,记录要做,同时又不影响采访,这是需要实践锻炼的。

记录的几种主要方式:

1.心记: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心理学叫“有意识记”。在以下情况下最好用心记:

比如采访普通群众,即闲聊;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隐性采访)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作文字笔录。

心记有什么好处?一、不容易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二、不容易分散记者观察和思考的注意力;三、有些场合心记是唯一的选择。

心记的缺点:容易忘记,不易掌握。

2.笔记: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上的记录方式。记笔记的形式有三种:

一是详记:“有闻必录”;

二是简记:有针对性的在采访本上记一些重点的、有意义的、主要的事实和内容或一些易忘的材料,如数字、人名、地名、物名、精彩的语言等; 记录少而精——记要点、记大意、记疑点、记易忘点、记观点、记精彩的原话、记记者的联想。

三是缩记:可使用一些自己创造的简便的符号代替繁杂的词句。如社会主义——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四~等

刚才讲了两点,心记和笔记,第三点是画记:

它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录象等图像记录。优点是:一快、二准、三形象。这对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有显著作用。

4.录音记录:

就是用录音机或者录音笔作采访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别是人物专访常用录音记录。好处:记录真实、准确,而且可以作为资料和证据;也便于记者腾出手来倾听、观察和思考,也方便用于隐性采访。缺点:采访对象不一定适应;后期整理比较费时;录音效果不一定好;设备本身需要准备充分。

尽管我们对记录有诸多形式,但最根本的形式还是笔记和心记。在心记和笔记的选择中,可以根据记者个人的习惯和采访的实际来取舍、侧重,相互补充。

那么在做采访笔记的过程中,记者们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记准确。如果说,记者所写的稿子不是很精彩、引人,读者可以谅解的话,那么,记者的稿件中如果犯下事实错误,读者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谴责。为了防止错误,记者在做采访笔记时,必须做到准确无误。比如人名、地名、数字等,都要反复核对,力求准确。

记详细。采访笔记要尽量记详细,人物的语言、行为、表象,事物的环境、场景、过程,都要记得清楚、详细。有疑问的地方,要作上记号,最好当时就问清楚,或当时没问清楚,日后也一定要核实清楚。

记疑问。采访中,总会遇到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往往是写稿时的关键所在,也是向读者交待的重点。记者只有在采访的当时就把疑问问明白、记清楚,写稿时才能准确地叙述事实、正确地表达观点。

重核实。记者采访时一般是边听、边问、边记、边看、边想。为了避免报道失实,对于需要核实的细节,要一边采访,一边核实清楚。采用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采访工具时,也要做相应的记录,以防一旦录音不清或录音损坏,无从核对。

整理笔记。一般在采访结束之后,要及时整理笔记,在记忆犹新之时,对实事进行订正,理清采访思路,这样有助于稿件写作的准确完整。

多种方法记。记录也是一门学问,采访中只顾记录,不会思考与发问,只记了一大堆材料,可能很多是无用的。因此,记者要学会速记,如句式的简化、符号的代替等。也有的记者则擅长用心记,事后再补作记录。

采访本切忌都记满,一定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以补记一些材料,以及方便采访过程中记录记者本人的思考、疑问、备注。

刚才讲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但无论那一样,作为称职的记者,都要认真去做,用心去做,唯有如此,才能写出精品,为读者所称道。

笔记的记录内容

*记眼睛所见的有特色的事物(看到)

人:外貌特征、衣着服饰、神情举止

物:形状、颜色、特点

景:采访现场的环境、布置、陈设的特点

天:气候特点对新闻事物的影响

地:现场的地理、环境、条件对新闻事件的影响

*记录被采访人陈述的语言(听到)

记重点的材料:即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点、关键点以及连接点

记人物的思想和见解:

记人物生动的有个性的语言

记下全部重要讲话(领导人讲话、记者招待会的讲话)

记下易忘点:数字、人名、地名、物名

记下背景材料

*记下自己的所思、疑问点(想到)

*复核记录材料(采访结束时与被采访人、有关领导、知情人复核)

总之,成功的采访会为稿件锦上添花。其中所要用到的一些技巧,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的。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有善于总结,勤于积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采访技巧,才能出色完成采访任务。

最后,希望今天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d1911086.html, 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作者:李振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5期 摘要:做好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我们新闻采编人员的基本规律,它要研究的内容 是博大精深的,更重要的是新闻采访的经验性的东西更多,并且我们要更重要地认识到,采访这个环节不过关的话,我们后面节目的内容、节目的质量也要大打折扣,我们的编辑,我们的后期的所有的工作都会受影响。所以,采访是我们做好我们的日常新闻节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一定要重视。而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关键词:新闻;前期准备;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准备可以提高获取时事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当然要注意一些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真挚地交流,引导话题方向,必要时要随机应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前,我们应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是每次采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好,是和整个采访工作的成功与否密切相连的。 1 明确新闻记者自身的立场 为了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新闻的纯洁性,新闻记者必须摆正自身立场。由于采访工作的需要,记者应是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长期摆正心态的结果。新闻记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摆正自己职业的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避免以“无冕之王”自居以及拿着公众赋予的舆论监督权力为自身谋福利的行为出现。 2 记者采访的心理准备 在采访前和采访过程中,记者自身要调整好心态,做好采访的心理准备。因为作为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怎样,直接制约着自己的言行与才智的发挥。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记者在走南闯北,四处奔波的采访活动中,不但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由于记者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使得采访活动时常遇到更大的竞争和冒险。因此,记者在战胜采访困难的过程中,意志既能调节自己的行动,推动记者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去达到预定的目的,又能控制与制止和预定目标相矛盾的行动。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得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得重要手段之一.提咨询是记者采访中最要紧得猎取信息得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得基础上结合自己得亲躯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一、要充分做好采访前得预备工作 记者差不多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得预备工作,预备充分是采访中非常重要得一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得战斗”,采访得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得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采访对象:记者熟悉采访对象不是从和采访对象见面得那一刻开始得,而是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得间接介绍中熟悉采访对象得. 其次要预备采访咨询题:采访前预备咨询题目得是能在有限得时刻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得采访素材.记者在设计采访咨询题时,假如只是简单地咨询,并不考虑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如何回答,回答得咨询题是不是你需要得,就会不得要领.预备采访咨询题最好是换位考虑,站在采访对象得角度检验一下记者预备得咨询题,看看你听到这些咨询题会如何回答,这些咨询题是不是记者所要得.Www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他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讲:我认为事前预备咨询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得咨询题,这是莫大得侮辱,他非常可能马上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得咨询题应该是他前所未闻得,应该显示出你对他了如指掌,如此他就会有兴趣与你交换意见. 再者还要搜集与采访相关得资料:记者采访新闻事件与采访新闻人物有所不同,记者采访新闻事件是为了报道事,不是报道人;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采访一些知情人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事件,这些被采访得人并不是读者关怀得重点,他们得目击事件才是读者想了解得.而新闻事件有它发生得缘故、背景、社会妨碍,这些也是读者想关怀得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闻现场知情人没法告诉读者得,需要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因此,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前得案头预备还应该包括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得背景资料、与新闻事件相关得其他内容. 二、要讲究提咨询技巧 记者提咨询技巧包括得内容非常多,提咨询技巧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得要紧依据,这些技巧是要靠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积存,用心体会,反复实践间才能掌握得.提咨询、追咨询、设疑是三个常用技巧. 1方式灵活:记者采访与陌生人、陌生环境打交道,在有限得得时刻内彼此从陌生到相互交流,是通过提咨询完成得.记者首先学会见什么人讲什么话,其次是察言观色,把握提咨询时机和提咨询方式.甚至提咨询时记者得语气把握,也是采访成败得关键. 2、穷追不舍:提咨询有了开头,只是采访有了好得开端.如何把谈话引到正题,达到记者得采访目得,同时将咨询题咨询深咨询细,记者还得不断地提咨询,不断地追咨询. 3、巧妙设疑: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有意隐蔽语言动机,借不人得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得愿望.或话中有话,设置悬念,勾起采访对象强烈得好奇心、解谜欲,基本上采访提咨询得一种设疑. 采访提咨询得技巧,讲到底是记者得一种应变技巧.假如采访对象配合记者,记者所以快乐,能够顺着事先预备好得咨询题一个个咨询下去.假如采访对象对记者得提咨询不感兴趣,不情愿回答,或者即时回答,回答得内容记者也不中意,提咨询就要灵活把握. 记者在采访中有非常多变数,提咨询方法也非常多,技巧在于把握时机.什么时刻提咨询,什么时刻追咨询,什么情况下设疑,是有技巧得.比如,采访对象不愿开口,可设计疑咨询,逼他开口解释,受采访对象回答内容得启发可补充提咨询,记者与采访对象观点不同,可设计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是做好新闻工作基础。本文首先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目的三个要点进行分析,然后从判断采访对象、营造认同效应、善于引导主题、全力投入采访四个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要熟练掌握采访技巧,不断提高新闻采访成功率,圆满完成新闻采访任务。 标签:新闻采访技巧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善于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就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锻炼自身的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牢记新闻采访三个要点 采访,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某种交流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采访对象,二是采访方式,三是采访目的。 首先,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大家都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采访社会不同的人群和阶级,从国家领导到平民百姓,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员工,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情况采取合适的采访方式。例如,当采访一名小学生时,记者可能就要采用诱导式的采访形式,通过亲切的问话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在近似于闲聊的问话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当采访一名专家学者时,记者就可能采用与之相反的严肃谨慎的提问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与学者的知识水平决然不同,同时年龄身份也必然决定了采访方式的不同。 第三,采访的目的就是寻找新闻线索,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目的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既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的进行提问,否则被采访对象将会感到迷惑不解,采访效果适得其反。 以上三点,是新闻采访中最基本的技巧。具体来说,采访技巧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二、熟练掌握运用采访技巧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新闻采访如何抓好角度

新闻采访如何抓好角度 上官志春 新闻角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额闻的立意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 一、抓好新闻的立意角度。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所以在立意时要符合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为此,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正确导向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引导作用。紧扣受众心理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个方面。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引导性,还必须具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指导性、引导性就无从谈起。紧扣新闻的价值也是新闻立意角度必须把握的一个方面。新闻价值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客观地摆在那里,如何把它挖掘出来,并使立意角度与之紧扣。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的功夫。 二、抓好新闻的选材角度。要使新闻素材与报道的主题相吻合;要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材料。 三、抓好新闻的表现角度。表现角度的选择应把握住两点。首先是要扣住新闻的本质。不能因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报道要形式新颖。要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要在真实反映题材。深刻揭示主题的情况下力求形式的新颖.不能为讲究形式而损害主题和内容。其次是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创新。是新闻传播者应该着力探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者并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鲜的东西,而新闻的性质又要求报道不断给受众以新鲜感。这样一来,就给新闻传播者提出了善于和敢于创新的要求。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主题,转变一个表现角度,换一种手法来写,就可以写出不同新意。 新闻采访角度为王 杨宏刚 前不久鲁豫主持的一档谈话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当期的嘉宾白岩松。出于对《新闻周刊》及白岩松的喜爱,我这个很少看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人也破天荒地静下心来聆听了一个内蒙汉子的电视情节。 由于自己多少也算是一个电视人吧,我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阐释上,别的内容没有太多印象了,只记得当他和鲁豫在探讨做新闻节目的得失时讲了一个观点让我过耳不忘,他说:“所有新闻归结到一点就是两个字——角度”。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当时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又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于是信马由缰,想到了自己从事电视新闻采访13年,对于角度的思考确是少有问津,于是开始思索起这“角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取向或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选择新闻角度的过程,就是通过选取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采写和报道;而选择的角度不同,所揭示的新闻主题不同,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 新闻角度一般分为采访角度、选材角度、选题角度和表现角度,在电视报道上还包括拍摄角度。选择新闻角度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巧。那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 一、针对新闻性选角度,体现时代特征。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每年都会有一些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出台及部署,当这些政策措施出台时,新闻媒体均会进行大量的宣传。其中,有的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新闻,既没新意,也没特点,把新

新闻采访方案简述

在写采访类文章之前,需要做好以下4点: 1、确定采访目的。没有采访目的的文章,就像在报流水账。使读者找不到一丝主线,感觉很空。故,在采访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你想让读者知道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确定采访人选在确定好采访目的后,第二步便是寻找被采访人。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了解被采访人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认真设计问题在写采访类文章中,问题是必不可少的,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采访完毕后,需要做到以下2点: 1、整理采访稿,仔细阅读几遍,充分理解 2、组稿,完成采访好的采访稿,并不是你问我答的形式,要有导语、串词、结尾。因此,在整理好问题与回答后,还有进行组稿,根据对采访稿的理解及采访目的,合理的添加导语、串词及结尾,这样不仅使整篇采访结构饱满,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

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 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 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善于观察与倾听, 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 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9-08T18:27:20.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乌日古玛拉[导读]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在新闻采访中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也是为其重要的。为了确保新闻采访顺利进行,在新闻采访中不仅对新闻采访地理论知识进行掌握,新闻工作者也运用采访技巧,与被采访者顺利进行交流,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大大地促进采访者的效率和提高。本次论文也为新闻采访者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更好地解决新闻采访中避免出现失误。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运用一、采访要多方准备采访前,记者需要采取多线并行制,即编辑、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可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多种组合方式,完成多组工作。如在突发现场新闻的采访中,就需要注意事前沟通尤为重要。从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全面,则在现场采访中,可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以最为常见的责任事故现场为例,事故责任人往往就在现场,但记者在现场却很难在众多围观群众中将其找出,而热线报料则通常为与责任事故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乐于提供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事前沟通中,获取责任当事人相关资料、体貌特征,便可方便到达现场后对其进行采访。 二、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2.1第一时间到新闻现场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新闻采访中,为了拿到新的线索,就需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在场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取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避免出现信息流失,对信息流失加以保管,突破新闻采访的将至局面,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准确率。这表示运用最短的话语阐明内容,以便吸取广大观众的眼球。 2.2正面切入提问技巧在采访现场时,新闻采访是整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让采访者接受采访。由于性格的不同和方言的不同,为此新闻工作者制定简单而快乐的方法,首先,对性格方面进行了解,如果是外向的,直接正面切入提问技巧。但如果是内向的,从他/她们喜爱的问题入手,从问题中提炼出切入点,运用巧妙的方法,把问题引入出来。然后,再收集资料进行采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采访工作者换位思考,尊重采访者的感受,时不时对采访者提问出他/她生活中出现过的问题,尽量用普通的话语,从而解决一些问题,也提高了新闻工作者对采访者的融洽交谈。 2.3迂回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面对拒绝采访和心理抵触的采访者,然而采访也没有得到有利的新闻线索,才适得起反。一旦采访者过于激动,难免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为了避免事件再次发生,,在采访中,可以运用迂回的办法,首先运用简单的话题进行采访,观察对采访者的言行举止,可以使采访者积极回答从中把重要的问题进行切入点,进一步引进话题。 2.4其他提问方式的结合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但是日常采访中,还存在不必要的因素,如果提问时把握好灵活度,对今后的采访问题游刃有余。反之,对提问技巧运用不恰当,甚至对采访者进行反感。在新闻工作者进行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工作的内容先整理或安排好。然后,在进行对采访者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把重点问题要表达明确,从而采访也是新闻工作者对基本的要求和条件。新闻访也是一门技术,除了要重视提问技巧上,也要对语言符号进行巧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者的进度。语言符号也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语言、肢体、表情、状态、手势,因此非语言传播是无秩序。非语言符号是存在语言符号的另一种传播媒介,是对新闻工作者采访的必要因素。通过新闻采访,为了避免出现非语言符号,要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提问,进一步与采访者进行心灵沟通,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行提升,促进新闻采访顺利开展。 三、要深入观察 “择而取之曰采,广而问之曰访”,即用眼睛去选择,用嘴巴去询问。穆青认为,记者的十八般武器中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他要求记者善于通过现场观察学会采“视觉”新闻,做“情景记者”。事实亦是这样,我们要做出鲜活的、引人入胜的、具有感染力的新闻,必须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观察,全身心地体验,抓住具体生动、典型的形象和细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新闻来源于生活。我们有些缺乏经验的电视记者,往往到达现场之后,不经思索举起摄像机就拍,其结果只是拍摄到一些司空见惯、信息量不大、毫无个性和冲击力的画面,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这个就是对采访对象缺乏本质的了解,对生活缺乏深入观察和认识所导致的。 四、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不同的节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态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创新求变的采访风格以适应节目和新闻事件的需要。白岩松在介绍《时空连线》栏目精神的文章中提到:“这个栏目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灵话多变,单视窗可以,双视窗可以,二视窗更可以。片子可长可短,中间插片子也可以……关键是需不需要和好不好看。”《时空连线》的灵活性机制也给它的记者充分的主动性:几内亚比绍大使被劫,主持人通过电话采访,然后把短片截开,用谈话来讲述整个过程。《飞越的极限》这期节目,主持人改变过去文静温柔的女性特质,以锋芒犀利的质疑、毫不保留的提问,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风格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拘泥于固有风格,不但要能突破前人树立的模本和范式,更要勇于突破自我。 五、掌握谈话的主动权采访对象总体上分为两类:健谈型和沉默型。对于前者,采访会较为容易。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使得谈话围绕主题展开。但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情绪激动,对记者的提问无限展开,滔滔不绝。这时作为现场的宏观驾驭者,必须适时注意将话题拉回,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对于沉默型对象的采访,较之前者略显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采访,不配合记者提问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有的是保持低调,有的是因为工作忙不想被打扰等。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对症下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问不成,侧问,反问,摸清受访者心理,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用诱导式问题把采访对象的思路拓展开。 六、有所采有所不采

新闻采访技巧.doc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的报道任务。在广播采访中,时效性的要求尤其严格,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突击采访的能力,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信息赢得受众。 (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素材,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 (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很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 视线之内。需要记者进范围广泛的采访,采集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使传播 的内容尽可能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受众的需要。 (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接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持续 性。所以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 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 的方法具体包括: (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典型事实必须是受众所未知的鲜活事实,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方失也是选择典型事实 的一个标准。 (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无可托的。它们通过采录或摄录逼真地再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受众仿佛亲历奇 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恰当,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新闻报道中的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课稿) 小溪/文 讲课现场设计: 1、把200多名营员分成A、B、C、D,4个小组,进行课堂PK。 每个小组推选2名小组长做统计员,两个小组之间相互统计监督。小组成员每回答一次问题,统计一次,(以提问先举手的同学为原则)最后按统计的数量,发白小葱粘贴作为奖励。 锻炼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 PK结果,看哪个小组累计回答的问题最多,为获胜方。冠军队的组长最后发言,讲述互动或者听课心得。 2、模拟采访,小记者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述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爱的小记者和准小记者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你们相聚在美丽的山青世界,今天小溪姐姐浅谈一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讲课之前,先说明一下,上课的安排——PK的方式) 鼓励一下:随堂会有很多问题,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讲课的节奏,每个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只要举手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你的名字都会被小组长记下来,为你的小组争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关系

1、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采访 提到采访,同学们会想到什 么提问① 关键词:记者(身份)提问(采访)照相机(设 备)…… 概念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2、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此处的写作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习作,它是指新闻写作。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报道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采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特殊调查研究工作。记者要想做出一篇生动丰富的报道,需要不断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新闻采访中的技巧。 标签:新闻采访;方式手段;技巧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新闻采访的方式与手段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它们的重要性。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新闻采访的技巧浅谈一些看法。 一、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要搜集与采访相关的资料。其次,要准备采访问题,最好是换位思考,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检验一下记者准备的问题,看看你听到这些问题会怎么回答。 二、注重第一印象与“最初效应” 采访活动中,随着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受访者的心理必然发生“最初效应”,根据记者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我国新闻学的代表人物邵飘萍就非常重视“最初效应”,他说:“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这种仪表上的要求是迎合受访者的心理需要而制定的,在邵飘萍看来,记者的相貌衣着、言谈举止可以使采访对象产生好感和信任之情,会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活动。 三、熟练掌握采访的具体方式、技巧手段与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是一种新闻实践活动,能将记者的职业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尤其是一线记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以便在新闻采访时极大地掌握信息量,而这就和记者采访的具体方式以及技巧有关。 (一)采访具体方式是指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在采访过程中,一系列行为方式的顺序排列、过度、组合能否达到协调统一,依赖于记者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包括等候采访、跟踪采访、隐性采访、同步采访、体验采访等十余种,采访中通常需要将几种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掌握。 在这几种方式中,比较难掌握的是调查采访以及跟踪采访。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西方记者把调查采访喻为侦探式采访。而跟踪采访的种类包括人物追踪采访、事件追踪采访和其他追踪采访。主要采用公开或不公开的手法,获取采访对象不愿公之于众的信息,将其曝光。20世纪90年代,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题型:填空(9个范围)1x16=16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2x16=32分 填空: 1.P17通讯文体既要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又要以其由“事”、“情”、“理” 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常常使用抒情表达方式) 2.P17新闻评论通常是以议论为主的,它对语言更是有着准确性的要求: 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确; 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 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 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P18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4.P21消息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由于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制约,不如通讯文体来得自由洒脱。5.P21广播媒体的消息文本,是为“供人听”而写的(口语化),因而其语言的生动是与口语化特征(通俗、易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 P41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 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 P73“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 8. P45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主体) 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但有了解,甚至策划) 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实发生的人,没参与,没直接联系,强烈现场感受) 有关人士(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百姓、社会各界) 名词解释: 1.P129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 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 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者他人不便干涉是个人私事, 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介入或者他人不便介入的个人领域。 2.P129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3.P61什么是策划?

如何提升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周兴强

如何提升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周兴强 发表时间:2019-11-20T12:14:35.6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作者:周兴强 [导读]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 (云南省昭通广播电视台,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信息的收集者、制作者、传播者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当中承担者发现新闻线索、采集新闻信息、制作新闻作品的重要任务。记者在采访时通过与被采访者的沟通交流获得新闻事实,在沟通的时候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获得最新最重要最准确的信息,是考验记者的沟通能力和掌握的沟通技巧的关键。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沟通技巧; 记者作为新闻事件收集、整理以及传播的工作人员,在新闻事件影响力发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发掘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并将其整理传播开来,发挥新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影响力,成为记者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时刻提升自身沟通技巧,以保证采访有效进行。 1新闻采访的特点 1.1新闻采访要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就在于其具有“新”的特点,新闻采访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时效性。记者的工作就是把新近发生的事实采集报道出来让公众知道,把时态的发展第一时间告知公众,故而新闻采访具有时效性。 1.2新闻采访的内容要丰富 新闻采访不单单指收集新闻内容,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其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具有丰富性,新闻对象是不局限于特定主体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故而新闻采访中对象常常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普通工人,有可能是官员领导,有可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也有可能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其二,新闻采访的环境也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从采访对象的多样性延伸而来,由于新闻采访的对象是不固定的所以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其也具有多样性。 1.3新闻采访中注重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职业底线就是要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新闻采访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让公众了解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根据新闻做出决策,所以新闻采访要十分注重采访的真实性。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是信息的质量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其真实性还需要很大程度上去考证。2005年8月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一农村妇女带着女儿到昭通电视台哭诉自己被村主任欺负事件,请求派记者采访,新闻中心立即派出一组记者前往调查,结果这位村妇是恶人先告状,所反映的事实真相全部是自己编造的谎言。因此记者要善于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在新闻采访中必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也才能守住新闻记者的职业底线。 2对记者沟通技巧的新要求 2.1采访速度方面的新要求 在新形势下,新媒体对广播电视造成了较大冲击,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信息获取方式,在人人都能进行自媒体操作与发布的新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也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电视台信息采集与加工整理的优势,主动出击,从传统的单一化发展方向转移到全媒体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主体全民化的发展形势下,信息传播速度不仅更快,而且具有更广的受众面,使得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和发布的主体。因此,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加快速度,注重节目制作流程的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受众在第一时间能准确获取信息,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2.2与受众沟通方面的新要求 由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介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所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在网络媒体下受到冲击,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作为记者,在与受众沟通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完成基本信息报道,而且还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及时地掌握受众所反馈的疑问和质疑,并对其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利用网站和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向受众做好释疑解惑,切实强化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才能得到受众的理解和认知。这不仅对电视台记者的自身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其职业素养也有较高要求,在树立创新意识下,积极地进行角色转换,不仅要做好采访工作,更要做好沟通交流,使其在深入了解受众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进而深入挖掘主题内容,使其在有声有色的新闻报道中赢得受众的喜爱。 3提升记者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可行性方法 3.1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采访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导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从而提出具备较高价值的采访问题。因此,记者应在日常采访过程中注重自身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反复锻炼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解读能力。除此之外,新闻事件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事件的重要途径,要求记者应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能够在新闻采访后及时准确地将所获取的新闻信息展示给社会大众。因此,记者应在平时注重培养自身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坚守基本职业道德的情况下为社会大众服务。 3.2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将会面临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事前的采访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记者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做足准备工作,可以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与被采访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并对被采访者个人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记者在采访中,就能够从双方的共同话题中提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而记者事前准备工作中所获取的各种有效信息也可以为记者制定相应的问题大纲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帮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3切中要点,突破关键 新闻采访区别于日常沟通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新闻采访需要切中问题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关键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应在日常采访沟通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敏感程度,这项能力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突发事件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最关键的新闻信息并进行跟踪报

新闻媒体采访管理办法

新闻媒体采访接待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对新闻单位采访接待的管理,建立健全新 闻宣传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采访接待工作,充分尊重 记者的合法采访权益,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切实做到热情、礼貌、周到。 第二条学校对新闻采访接待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新闻 单位对我校的采访由党委办公室统一安排,各系部和职能部 门要积极配合与协助。 第三条校外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来校采访,应持记者证 或单位介绍信到党委办公室申请采访许可,党委办公室负责 审验新闻记者身份,了解采访目的和内容,做好新闻采访的 登记备案手续,并联系相关部门落实采访事宜。 第四条在获得校内采访许可后,媒体记者方可在校内 进行采访活动。对于未经许可或没有党委办公室人员陪同的 媒体记者在校内采访时,校内各部门和个人可拒绝采访,学 校保卫部门也可予以制止。 第五条校内各部门遇有新闻媒体的主动采访,应及时将采 访媒体、采访意图等情况报告本部门负责人,并通报党委办 公室,同意后方可继续采访,否则,要及时终止采访。第六条校内各部门和个人邀请校外媒体来校采访,应

事先报告部门负责人,并向党委办公室申请批准;申请者要 明确告知采访意图,邀请的媒体及人员等内容,由党委办公 室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决定。 第七条除学术活动及个人事宜外,未经党委办公室同意,校内个人不得就涉及学校的相关问题接受校外记者的采访,不得以学校工作人员的身份接受采访。 第八条被采访部门、个人不得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严禁将内部刊物或标有国家秘级的文件、资料等内容编 入公开发表的新闻稿件中。涉密项目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 不得进行宣传。 第九条如遇突发性危急事件,记者如已到达事发现场,现场负责人要礼貌接待,并确认身份,采访的目的内容,及时与党委办公室联系。党委办公室负责核实情况,及时掌握事件真相,把握信息发布主动权。 第十条接受采访的有关人员应明确要求记者在发稿前 必须将稿件返回给本人并送党委办公室审阅。 第十一条校内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私自接受国(境)外新闻媒体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如确有采访必要,必须事先将预备采访的媒体、内容、时间、方式等有关情况报送外事办,经外事办审查同意后,报校党委办公室核准、备案,未尽事宜,由党委办公室依据本办法及有关规定视情作出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