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气象中心预报业务流程初探肖子牛

国家气象中心预报业务流程初探肖子牛

气象服务

气象软科学国家气象中心预报业务流程初探*

肖子牛

(国家气象中心, 北京 100081)

摘要:以国家气象中心的业务为例,分析了当前气象预报服务的业务能力与需求的

差距,指出了进行气象预报服务业务流程的变革的必要性,探索了进行业务流程设

计调整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提出了强化服务能力,深化预报业务,拓展评估产品的

改革思路,以及建立服务、预报和评估互动的无缝隙预报服务流程的设想。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指出:气象预报业务的发展目标是要“建立无缝隙的预报预测体系,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社会和公众对气象预报的关注和需求迅猛增加,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气象也正在成为公共话题和公共传媒关注的焦点,气象服务任务日益繁重。现行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和流程能否继续为气象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果不能,需要做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预报服务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预报业务的需求和现行业务的差距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人们对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1)要求更精细化的预报业务,更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2)要求实效更长的预报产品,并提供无缝隙预报服务;(3)要求更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需求对象,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4)要求更广的应用适应性,需要从基本气象要素预报拓展为以气象要素为基础的地球环境预报。要应对这些新要求,固然需要从探测、分析、预报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业务能力,但其中的预报和服务业务环节更是最直接地感受到了变革的需求和压力,为适应新的形势,预报业务体系和流程急需变革。这种变革的压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集中体现:

*收稿日期:2004-12-28

14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1)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和业务能力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增长强劲,天气气候对社会各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天气预报也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依赖的基本信息。中央气象台目前每天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数量比过去成数倍、数十倍的增长,但我们技术支撑能力的提高远落后于需求。例如目前的站点预报从过去的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的24小时预报增加到全球3000多个城市的3-5天滚动预报,但站点客观化预报技术的开发还不成熟,还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不仅需要更准确的降水预报,还需要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预报,需要沙尘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2)业务要求和服务需求的不对称

业务要求和服务需求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其一:业务工作要求的是规范、定常的标准化流程或产品,而服务要求的是个性化、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业务和服务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将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放在一起来做,很容易相互影响。其二:在国家气象中心存在着业务分级负责和服务一体化的矛盾,即业务上国家气象中心定位在大范围、跨区域的指导性预报,但服务要求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是涵盖所有气象现象或灾害的全方位服务,这是另一方面的服务与业务不对称的特点。其三:业务是服务的基础,服务是业务的目的,但我们对服务的投入很不够,经常只能用业务代替服务,使服务的效益大打折扣。

(3)工作领域拓展和提高科技含量的矛盾

在需求的推动下,预报服务产品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很多产品缺乏科研的支撑,科技含量不高,对一些基础性的科学问题研究不够,对关键性的技术难点攻关不深入,难以进一步拓展深化;服务产品的空前丰富掩盖了基本业务发展的缓慢,服务冲淡了业务,业务的停滞反过来也制约了服务的效益。

(4)预报员作用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由于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准确率和预报时效的明显提高,数值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重要而有力的工具,但也出现了预报员过分依赖数值预报结果的倾向,传统预报的一些经验和工具正在随着老预报员的退休而流失。面对业务和服务的发展,预报员在日常工作的重压下疲于应付,整天忙于服务产品的制作、分发和媒体的采访,对灾害性天气机理的分析探索、建立基于物理动力机理的预报模型越来越成为预报员力不从心的目标。面对众多的资料信息和预报产品,如何发挥预报员的预报决策作用?如何建立科研业务型的新一代预报员队伍?成为关注的焦点。

(5)海量探测资料的信息挖掘

从地基、空基到天基的立体大气探测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15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网,提供了海量的气象信息,传统的业务体系对这些信息的应用程度低,不能有效地对海量探测资料的信息进行挖掘。而事实上,现代大气探测网提供的信息为开展精细预报和实现无缝隙预报服务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变革业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新业务流程及其特征

新业务流程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锁定高影响天气;以公共气象为理念,建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无缝隙预报服务体系;以安全气象为理念,加强灾情影响预估和评估;以资源气象为方向,在保证防灾减灾服务的同时,加强和拓展为能源等领域的服务。

针对上述现行业务流程的不足和差距,进行业务流程的变革已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新业务流程的变革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以强化服务、深化核心业务为中心,推进客观化、自动化产品生成分发;二是加强监测在预报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无缝隙监测预报;三是开展和加强影响评估工作,不仅要开展气象事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可能影响的预评估和后评估,也要在预报的不确定性、可预报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气象决策风险的评估;四是加强科研开发,提倡开放、流动和合作,建立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预报员队伍。

通过业务流程的调整,我们要达到以下目的:(1)实现核心预报业务和预报服务的相对分离,达到强化服务、深化业务的目的;(2)建立精细化、无缝隙的天气预报流程,加强站点预报和其他衍生预报服务产品的客观预报能力和自动化水平;(3)加强科研开发工作,建立科研业务型的新一代预报员队伍;(4)加强对海量探测资料的利用效率,加强监测预警;(5)把预报的重点放在高影响天气和灾害性天气上,加强对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评估和预评估,实现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的完整业务服务流程;(6)加强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监测、预报和评估三环节的业务互动;(7)实现预报员的合理流动轮岗,锻炼和培养预报员总揽天气全局能力,加快首席预报员的培养。

这里核心业务所指的是:灾害性天气的监视,3-12小时短时预报,7天之内的短期预报,30天之内的中期预报,海洋及台风预报。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对天气系统进行诊断和分析,做出形势预报和基本要素落区预报,预报员的综合预报将主要着眼于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有重要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衍生预报是指:站点大气要素精细化预报、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预报、沙尘暴预报、地质灾害预报、洪水风险预警、环境指数预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16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报等等以核心业务预报产品为基础的延伸预报产品。衍生预报以数值产品释用和专业化数值模式产品为基础,逐步实现产品的自动化生成。

服务业务是指:以需求为导向的对所有产品的集合、凝练、阐释、包装和分发,以及气象灾害的预评估和后评估。国家气象中心预报服务业务流程如下图1所示。

从预报服务业务流程框图可以看到,服务提高到与预报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时监测、影响评估和预报三个环节的互动反馈得到建立或加强,未来业务将更加关注对灾情和天气的实时监视监测,通过监视监测由首席预报员提出当前的预报服务工作要点,以数值预报、海量观测资料分析诊断组成核心预报,核心预报除了生成核心天气预报产品、对省级台站的指导产品外,还将作为火险预警、洪水预警、气象地质灾害预报等衍生预报的基础支撑。服务业务是针对预报服务要点的服务产品细化、包装和个性化的互动服务。其基础是灾情情报、核心预报产品和衍生预报产品,其目标是提供监测、预警和预报产品服务。一般服务产品将逐步建立在客观自动化服务产品生成系统的基础上,预报员将主要关注高影响天气,并对其影响进行预估和评估。预估和评估的结果将指导确定灾情情报收集的重点。中央气象台的核心预报产品、监测预报服务产品及影响评估产品将通过电视、电话和网络会商、产品下发交换与各级气象台进行沟通,反馈意见能及时送达核心预报环节,并可以确定在何时和何地启动加密观测和高分辨的紧急响应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17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数值预报模式,锁定高影响灾害性天气。

从上述业务服务流程我们可以看到核心业务、衍生业务和服务相对分离,同时服务和业务、上游和下游、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和互动得到了加强。

预报服务业务将分为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目标的核心预报岗位和以服务效果为目标的预报服务岗位,核心预报岗位的业务以定常化、程式化工作为主,业务目标集中,尽可能少受外界影响,坚持原则性兼顾灵活性。核心预报岗位的主要任务是:核心预报产品的制作、预报方法和预报集成方法的研究开发,指导产品和基础服务产品。预报服务岗位的业务以个性化、互动响应式的工作为主,业务目标以需求为牵引,尽可能与服务对象沟通互动,充分发挥服务的灵活性同时兼顾业务规范的原则性。预报服务岗位的主要任务是:衍生预报产品质量控制和订正、衍生预报产品开发和业务技术的开发改进、灾害天气评估、服务产品制作和互动服务。

三、实现新业务流程的步骤

新业务流程将完善现有业务环节和内容,建立短时预报、预报评估等新的业务环节和内容。将通过确立最终目标、逐步建立完善来实现新业务流程的整体功能。

1 实现无缝隙预报服务

(1)核心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离

核心业务和衍生产品制作、服务相对分离,核心业务由短时科、短期科、台风科和中期科组成,服务业务由环境预报科和产品服务科组成。值班人员由预报室各科人员组成类似医院门诊的运行方式,成为业务运行部和服务运行部;非值班人员由所在科室组织科研培训、业务总结和技术开发。核心业务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目标,服务业务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用户满意为目标。

(2)加强预报服务业务

建立全天候的服务业务环节,由专门设立的灾害性天气监视岗位提供预报要点线索,并开展气象信息监测服务;设立预报服务首席或领班,总揽预报服务全局、提出预报要点并负责对外服务的把关;建立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评估业务,实现监测、预报、评估的三环节互动和有机联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增强对突发事件和临时服务任务的响应能力;逐步建立与服务需求相适应、与核心预报相匹配的服务业务体系。

预报和服务的分工和关系如图2所示。

(3)建立短时预报业务,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视。短时预报业务的流程框图如图3所示。国家气象中心要尽快建立对多种观测资料的融合平台,通过灾情情报和观测资料实施对灾害性天气的全天候监视。预报员在监测诊断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式物理量预报产品的配料诊断,制作和发布3-12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18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小时的短时预警预报产品。建立灵活游动窗口的高分辨率中小尺度预报模式,在必要时启动对灾害性天气影响区域的模式模拟预报,发布预警产品。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19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4)建立10-30天延伸期预报

在现有中期预报的基础上,开展10-30天延伸期预报,10-30天的预报将通过2个旬预报加以覆盖。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7天之内的预报将逐步与短期预报一体化,10-30天延伸期预报将借鉴长期预报方法,从能量转换、季节内低频振荡、高低层大气的相互作用等开展业务预报探索。

(5)拓展北半球海区热带气旋监测预报

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建立覆盖整个北半球的热带气旋监测业务,并逐步开展预报业务。逐步探索开展对热带气旋生成预警预报。

(6)要素预报

在目前国内2600个站点、国外400个站点预报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涵盖全球的精细大气要素预报业务。精细大气要素预报的基础是全球和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制作将建立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业务平台上。

2 加强对气象事件的影响评估

在预报、服务的各个关节,急需要加强和开展对气象事件的影响评估业务,包括灾前预评估和灾后评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现象的成灾要素和成灾阈值差别越来越大,加强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将使预报和服务更有针对性。要加强基于Web-GIS技术的气象事件影响评估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加强预报不确定、可预报性的研究和服务应用,加强集合产品和集合技术在风险决策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决策服务质量,降低决策服务风险;加强气象历史数据的进一步整合和共享,充分发挥效益,逐步建立与气象事件相关联的灾害数据库、地理信息库、行政信息库、交通设施数据和重大工程建设信息库等等。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0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3 加强应急响应的服务预案建设

要加强应急响应服务的平台建设和程序建设,加强特种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从数值预报、产品加工到产品的分发均需要建立应急响应专门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全国重大城市、关键地区和重点工程的背景信息储备,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气象服务紧急响应业务系统。

4 加强支撑系统研发

为实现业务流程的功能,必须大力加强和推动业务支撑工具和平台的开发,建立数字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数字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将建立在Internet、GIS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预报平台将以快速交互、多种信息显示为特点,逐步具备三维建模显示、多维要素分析的功能,在多维要素分析平台的支持下,充分实现对海量观测数据的利用,探索和建立新的预报模型和思路。要维持固定稳定的开发队伍,实现MICAPS系列工作平台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为适应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需要,必须建立数字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服务平台将以多种空间数据相关分析、产品包装分发为功能需求,我认为应该开发专门平台,建立在GIS技术支持的平台上。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臻普及和完善,预报服务和产品发布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站平台。

5 加强开放、互动和交流

预报服务的开放、互动和交流表现为业务、服务、人员、科研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和彼此补充,具体体现在:

(1)进一步加强中央气象台与各省区市气象台业务的联系,加强日常电视会商,并开通网络会商作为补充,增强会商互动,使更多的预报员参与发表意见;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充实中央气象台电视会商业务,会商要更广泛反馈基层台站意见,科研开发产品、预报工具试用的结果由课题组在会商会上发表预报意见;预报效果评估、灾情等信息将反馈为下一步预报的指导信息;中央气象台更多的预报指导产品、中试产品通过9210工程、网站下发并获得意见反馈。

(2)在预报和服务之间、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更多的协同和互动。由各服务单位积极主动征求用户和公众的意见、建立产品的使用后的跟踪评价、请服务对象参与产品设计。实现服务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和产品使用效益相互促进。交流渠道和形式应该多样化,如通过网站征求用户评价意见、建立服务满意度信息收集志愿群体等等。

(3)建立预报员交流的可操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和省级气象台预报员的交流,通过开放课题、项目协作、科研研讨等形式,对气象预报业务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协同攻关、共同开发,加强预报科研人员的交流;建立预报业务模式开放科研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1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平台和模式产品共享资料库,鼓励预报员利用业务模式和产品资料开展科研活动,促进预报模式开发、运行和使用工作的融合。

(4)通过课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开放课题设置、学术研讨培训和智力引进,加强国家气象中心预报服务科研人员对外的开发、合作和交流。

6 预报员队伍建设

预报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什么?第一,具备把握天气系统的经验和洞悉力,由于我们对大气运动规律认识的局限性,这是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优秀预报员所必备的基础素质;第二,具有物理动力基础的分析诊断能力和针对新预报对象的拓展能力,也就是要具备科研能力,因此气象是一个科研型的业务部门;第三,预报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公众信息服务,预报员是气象公众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和第一发布者,因此预报员还要有较强的公众信息传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对预报员的素质要求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且很难通过一次学历教育得到。因此,必须把预报员的素质培养、职业培训和在职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预报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蕴含在学习、科研、交流和日常的业务工作中,除了正常的培训进修、学历教育外,我们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有计划的学术报告讲座、有目的的研讨交流来推动预报员素质的提高和预报员队伍的建设,技术总结是积累预报经验、凝练预报技术中蕴含的科学问题的重要环节,科研工作是提高预报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敏锐洞悉力的重要途径,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队伍要把技术总结和科研工作放在业务工作的重要位置,不仅自己做好,还要在全国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四、结束语

天气预报服务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数值预报技术快速提高,探测信息量急剧增加为天气预报服务提供了机遇,同时,服务需求的压力对预报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对21世纪气象业务的发展做了研究和预测,他们普遍认为:气象卫星的信息量将成十倍以上地增长。高分辨率的全球中短期数值预报、中尺度模式将为灾害性天气做出更准确的预报。天气资料的显示将实现智能化、三维立体化和视觉化,产品自动化生成。R.A.Anthes博士对2025年预报系统的展望预期:中短期预报接近可预报理论极限,一周的预报准确率将如同今天2~3天的预报;天气信息对社会的价值将数百倍于今天,而人均花费却更少。加拿大科学家G.A.Mebean则认为天气预报将进化为物理的环境预报,要对大气、陆表、水循环、冰雪和海洋圈以及化学和生物——生态系统要素进行预测。颜宏预测,今后可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2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3

气象软科学

气象服务

预报性可达近两周,集合预报方法将在气象风险决策服务中得到应用,预报的领域将拓展到全球海洋预报、气-水-土的环境参数的预报。这也是我国的气象业务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现行的业务体制下,预报服务业务任务很重,发展和改革的需求和压力也很大。业务服务一体化、社会服务分级负责是我国预报服务业务的显著特点,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业务服务体制的变革重点是要处理好服务、拓展和预报准确率三者的关系,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新世纪气象预报服务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 丑纪范等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现代气象业务卷 气象出版社. 北京. 2004年

[2] 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专项研究总体组. 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研究报告(简写本). 气象软科学. 2001年3月

[3] 徐羹慧. 气象台天气分析预报技术发展现状的评估---气象台天气分析预报技术走向研究. 新疆气象2003年第3期.

[4] R.A.Anthes. 2025年全球气象预报服务展望(译文). 气象软科学. 2000年第2期.

[5] G.A.McBean. 21世纪的气象预报(译文). 气象软科学. 2000年第2期.

[6] 颜宏. 21世纪预报系统的展望. 气象软科学. 2000年第2期.

[7] 薛纪善. 美国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 气象. 1998年第11期.

[8] 汤绪

. 面向21世纪的美国无缝隙预报服务战略分析. 气象软科学. 2000年第2期.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气象专业有偿服务中谈判的含义和策略*

*收稿日期:2004-10-21

罗慧刘宇

(陕西省专业气象台, 陕西 西安 710015)

摘要:本文从传统的专业有偿服务中的谈判的视角入手,尝试分析谈判中一些概念、原则、策略和组织构成等问题,提出谈判是科学更是艺术,谈判中要把握双赢、诚

信和实事求是等原则,并还结合陕西省专业有偿服务中的实际操作案例,提出具体

谈判的组织构成以及谈判中实力与对抗策略的实施等问题,为重振气象专业有偿服

务的辉煌做一点经验上的总结。

一、关于谈判

谈判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成为一个谈判者。谈判首先是一种科学,是一种涉猎广泛、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技能与技巧的复杂而高层次的社会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在气象科技服务的对外联络和谈判中,谈判者的业务能力很重要,既要具备气象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乃至对方的有关业务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谈判技巧、心理学等知识。与此同时,谈判更是一种复杂的、需要运用多种技能与方法的艺术活动。

首先,谈判艺术性表现在要求谈判人员具有较高的修养,善于与人相处,能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谈判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判双方人员能力和水平的发挥,取决于谈判人员策略技巧的应用,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是谈判的核心。

其次,谈判的艺术性表现在人们的语言运用上,谈判是一种交际活动,语言则是交际的工具,怎样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了解对方的需要、利益,巧妙地说服对方,都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

再次,谈判也是沟通的艺术。谈判双方的信任与合作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的。沟通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交流双方的情况,反馈市场信息,维护对方的面子,运用幽默语言,活跃谈判气氛,倾听对方的讲话,控制自己的情绪,建立双方的友谊与信任等。此外,谈判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4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地点、时间和动机的选择,谈判场所的布置、安排,都要有一定的策略性。

综上所述,谈判既是科学,因为它总结了适合于谈判活动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更是艺术,它的艺术性则充分表现在与人相处、语言运用、沟通策略等,以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发挥的技巧上,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谈判效果。

本文关注的专业有偿气象服务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以来,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气象科学和现代通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业务制作流程和服务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气象科技产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气象服务正渗透并打入中国市场,专业有偿气象服务也将是竞争最激烈的气象科技产业之一。在我国大部分省份专业有偿气象服务都曾经历了发展的辉煌时代,但经历了约20年的发展后,目前在全国发展并不平衡,在部分省市这一传统创收项日趋萎缩甚至被完全放弃。制约与影响专业有偿服务的主客观因素较多,本文仅从传统的专业有偿服务中的谈判,这一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方式入手,尝试分析谈判中一些概念、原则、策略和组织构成等问题,为重振专业有偿服务辉煌做一些经验上的总结。

二、专业服务谈判中要把握的原则

美国著名谈判专家尼伦伯格(Nirenburg)认为:谈判是人们为了改变相互关系而交流意见,为了取得一致而相互磋商的一种行为。费希尔(Fisher)把谈判定义为:“谈判是为达成某种协议而进行的交往”。美国谈判专家巴洛(Barlow)和艾森(Eisen)认为:谈判是一种双方都致力于说服对方接受其要求时所运用的一种交换意见的技能,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协议。本文认为:谈判是指参与各方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采取协调行为达到双赢目的的过程。这里有四大要素:谈判是建立在客户需要的基础上;谈判是寻求建立或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谈判是一种协调行为的过程;谈判要选择恰当的谈判时间、地点,有合适的谈判方式和策略。从产生谈判需要,到需要满足的过程,即谈判动机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出来。

专业服务的谈判中我们要特别把握三条原则:

原则1,谈判是双方的合作。气象科技专业服务主要与社会各行业和部门合作,满足对方需求、最终实现双赢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现在全国兴起的手机短信服务,既能满足各电信运营商用户对天气信息的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我们也能从中享受气象信息带来的增值收益。

原则2,从满足双方的实际利益出发,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5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会。早在1999-2000年,陕西省专业台与当时西安的第一大媒体《西安晚报》合作,在合同金额很难有大的突破的时候,双方都很想寻找一条适合的途径扩大声势、产生效益。于是经过协商达成了这样的协议:晚报负责在1版开辟“旅游天气早知道”专栏,专门宣传陕西各大旅游景点未来48小时旅游预报,省专业台负责找到愿意上专栏的景点,按每月每条收取1000-1200元广告宣传费,同时,还负责该栏目的题花广告。协议的结果是双方都获益:晚报增加了栏目内容、获得更多的读者和信息,省专业台得到了大大超过以往的经济效益。

原则3,坚持诚信与坦率的态度。诚信与坦率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谈判活动的准则,这并不是排斥谈判策略的运用。前几年气象部门总结与省国信公司的谈判经验中,发现比较理想的谈判是每次做递减式让步,且做到让而不乱,每次让步都给对方一定的优惠,既显得有诚意,同时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使对方有一定的满足感,又能成功地遏止了对方可能产生的无限制让步的要求。当然最后不再让步,表示已经让步到了极限,该到跟对方签约的时候了。

原则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谈判中各方提出自己的要求,要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要充分估量我们条件的切实可行性,兼顾对方的要求、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并不排斥抬价、压价战术的运用。西北电管局是陕西省专业台的老客户,早几年服务费一直难有大突破,对方总是理直气壮地讲,涨价要涨得有名堂,还是旧的服务内容费用怎么涨。随后,省专业台组织了专门的技术开发人员,为他们专门制作网页、在科研上加强合作和开发、在服务内容上进一步拓展,随后再谈涨价,对方就觉得合情合理,终于在2000年突破10万元大关,并在近几年连年上涨,成为陕西省专业台专业有偿服务中最大的项目之一。

三、具体谈判的组织构成与策略

(一)谈判者的个人素质

谈判是由人构成的,谈判者的个人素质对谈判组织、进而对谈判效果产生着直接影响。

谈判是双方智慧、能力、实力的较量,它不但要求谈判者能够对付各种压力与挑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6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战,还要能够分辨出机会与可能,所以,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能胜任。素质是个体的品德、知识能力及禀赋的综合体现,一个合格高效的谈判者所应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一是业务能力,主要包括谈判者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通过学习各种谈判技巧、气象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乃至对方的有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谈判者知识水平,还包括观察能力、判断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最终取胜的能力。第二是心理素质,是指谈判者在谈判中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品质是谈判者在利益角逐中和智慧较量中,对付压力、处置僵局的精神保障,它能够赋予谈判者以力量、智慧和灵感,使其顺利不自满,挫折不气馁。成熟而稳定的心理品质标志是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协调力和坚强的意志力。陕西省专业有偿服务中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每个公关人员对待相关的项目,都百折不挠,愈挫俞勇,多次上门,反复谈判,直至靠诚信和势在必得的执着打动和感化对方,赢得合同。

具体谈判中的陪谈人角色非常重要。目前陕西省专业台的陪谈人主要是业务预报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等专家型人员。陪谈人的主要职责是仅仅在谈判中回答主谈人的咨询,提供信息和参考意见,陪谈人在谈判过程中是处于“配角”位置,不得越位。但随着谈判过程的变化,有时,职能专家也会成为谈判某一方面问题的主谈人。

(二)谈判中实力与对抗策略的实施

谈判方案的设计非常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谈判的准备需要周密的筹划,包括: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方对我们气象服务的需求和兴趣点等;方案的制定,我们希望达到的一般和最低目标,预计可能发生的分歧点和相应的对策等;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谈判中实力与对抗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谈判中的对抗就是我们对外谈判中与合作者之间实力的较量。在谈判对抗中,双方的实力是选择和实施谈判对抗策略的基点,这里所讲的实力不仅仅是指单位拥有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指在谈判中具有的谈判实力。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谈判实力对比呈现出三种态势:平等地位、被动地位和主动地位,相应地可以把谈判对抗策略分为三个类别:主动地位型、被动地位型与平等地位型。由于我国气象科技服务起步较晚,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气象服务,无论专业产品制作水平还是服务水平都还不能够与谈判对手平起平坐甚至占到主动地位,因此,本文着重谈谈处于被动地位型的谈判对抗策略。

谈判对手力量强,而我们处于被动地位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会在谈判中败北。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设法改变谈判力量对比,变被动为主动,以达到尽量保护自己,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7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满足我方利益的目的。具体可运用策略是:(1)运用团体力量策略。如果在谈判中遇到强硬对手,首先要运用的是团体的力量,即谈判小组全体成员,集中一个目标或一个提案,轮番及多次向对方进攻,迫使谈判对手正视这件事情,接受我方的意见。几个人合作,所产生的作用要大于几个个人力量简单地相加,即“1+1>2”的效应,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陕西省专业台于1999年转变了将自1985年以来专业有偿服务中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公关方式,转为既有分解目标、又必须齐心合作集体公关的方式,事实证明了这种内部竞争又竞合的方式行之有效。

(2)软化个别对手策略,当谈判对手的实力明显强于本方,谈判形势明显对我方不利,并很有可能使谈判陷入僵局,遇到这种情况,采用软化个别对手策略可能是瓦解对手攻势的一种有效办法。省专业台在与省广播电台谈判中,有个别频率的台长很不友好,态度强硬,我们就通过软化其他频率的台长的办法,使这些台长们与我们友好相处、密切合作,从而使其内部产生意见分歧,达到了缓解僵局的目的,最终也使合同顺利签订。

(3)深入了解对方谈判人员的各种背景,通过非正式渠道与对方的关键人物进行接触,要“投其所好”、联络感情,使其对本方产生好感。当感情工作做好后,向对方关键人物“诉苦”。把自己的各种困难摆出来,然后,提出解决办法与其商量,当对方关键人物表示认可后要对其表示感谢,并恳请其说服其他谈判人员。

(4)回到谈判桌前与对手进行谈判,要尽量对关键人物的意见表示认可和尊重,最后达成协议时,尽量表现出我们已做出了巨大让步,让对手感觉到他们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里提到的几点,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做,有些也屡试不爽。

总之,谈判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专业有偿服务的谈判中要把握双赢、诚信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本文还结合陕西省专业有偿服务中的实际操作案例,提出具体谈判的组织构成以及谈判中实力与对抗策略的实施等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确实能给客户带来效益,这才是专业有偿服务持续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Nirenburg, Jesse S.,唇枪舌剑,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8

气象服务

气象软科学浅析气象服务品牌化的重要意义*

李华周学才田燕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 100081)

摘要:品牌是组织形象的象征,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本文在概述品牌作用的基础上,联系气象部门实际进行分析,阐明气象服务品牌化对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

作用与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作用也日益凸现。中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外资品牌大举进入、并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外资品牌的进入,一方面让国人认识了品牌的威力,另一方面也唤醒了国民的品牌意识,使得我国许多企业与行业纷纷踏上品牌化经营之路,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这一切说明,WTO背景下的中国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一、品牌的作用

就国家而言,品牌是国家经济的主要创造者,是国家经济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著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著名品牌,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还代表着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形象,显示着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那些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显赫的国家,无一不是靠在名牌产品上占优势的众多名牌企业及集团来支撑的。如在2004年美国《商业周刊》的百大品牌排行榜中,美国占58席,在前10名中美占据8席;又如从1990年代至今,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称霸世界,与IBM、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等一系列著名品牌是分不开的。据此,有学者认为,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终究是品牌的竞争。有西方品牌专家甚至认为,强势品牌可以立国。日本有位著名人士就曾经说过,代表日本脸面的有两块牌子,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

*收稿日期:2004-12-31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29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是丰田汽车。此话充分说明了著名品牌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经济地位和竞争力的充分体现。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品牌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要贡献者。

就企业而言,品牌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开拓市场的利器。任何一个试图长久生存与发展的企业都离不开品牌的策划与实施。可口可乐公司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多年雄踞全球最有价值的百大品牌排行榜之首,就是依靠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品牌,其经营的实质即品牌经营。难怪可口可乐公司前董事长伍德鲁夫曾自豪地说:“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在,即使有一天可口可乐在全世界的工厂一夜之间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早上,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就是各大银行争相向可口可乐公司提供贷款”。因为大火可以烧掉机器、厂房,但却烧不掉一个著名品牌。伍德鲁夫的豪言壮语既彰显了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充分说明了品牌、尤其是名牌给企业带来的强大竞争能力、广阔的销售市场、可观的商业利润和卓著的企业信誉。

品牌理论虽然源于企业的实践活动,但随着品牌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活动的发展,品牌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了企业营销的范畴,扩展到了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气象部门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气象服务的重任。为显著提高气象综合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同样需要走品牌化之路。

二、气象服务品牌化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开放气象服务市场

首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打破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消除体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意味着我国气象事业未来的发展将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

其次,我国加入WTO近三年来,国外气象服务公司欲进军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且事实上,国外气象服务公司已经以不同形式间接进入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如日本的气象服务公司已占据上海、广州70%以上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业务[1];德国“天气在线”也于2000年底成功登陆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虽然,在气象服务市场放开的过程中,我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市场准入”的规模、程度和时间,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气象服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30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务市场加快开放的步伐。正如世界气象组织前秘书长奥巴西教授所言:“随着较少受政府干预的市场调节经济在全球逐步增长的趋势,气象和水文信息将逐渐步入商业化行业。”

气象部门如何面对气象服务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便从容应对,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呢?经验表明,进行品牌经营是一种有效选择。

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屏障越来越集中于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的东西。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作为一种市场垄断的有效工具,可以凭借以往营销活动中积累的信誉及顾客的忠诚度,建立起阻止竞争者进入目标市场的有效屏障[2]。而消费者一旦习惯于消费某种产品后,新进入者要想消除顾客这种忠诚度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并且一旦进入失败,还将付出惨重代价[3]。因此,品牌大大增加了竞争者进入的难度和风险,可以构筑市场竞争壁垒,有效地阻止国外气象公司进入我国的气象服务市场,从而起到保护、促进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稳定发展的作用。

2 有利于培育,开拓、占领气象服务市场

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利用品牌优势占领市场正日益成为商家屡试不爽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著名广告研究专家利维?莱特所言:“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先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著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德国“天气在线”能成功登陆中国气象服务市场靠得也是品牌先行的营销策略。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产品之所以能够称雄、并立于不败之地,就是靠品牌竞争力逐步扩展渗透的。因为产品是可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而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品牌长盛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中国的气象事业要做到基业长青,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借鉴国外跨国公司及气象服务公司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利用品牌抢占市场,控制资源,通过品牌经营确立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如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服务及沙尘暴监测预报服务领域存在部门之间竞争。如果气象部门有一个知名品牌并能恰当地向消费者说明上述业务与气象密切相关,那么,消费者就会认同并较易接受气象部门提供的服务,气象服务市场将得到拓展,这就是品牌效应。

3 有利于树立气象部门形象,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

服务营销研究表明,服务机构的核心服务占总成本的70%,但只会产生30%的服务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31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影响力,而品牌等非核心服务部分,只占总成本的30%,却会产生70%的影响力。因为,品牌不仅仅是产品的代名词,它还涵盖了企业的声誉,产品质量、企业形象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企业自身形象的象征,可有效地提升服务的影响力。

气象部门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产品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通过品牌营销,可以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中扩大气象部门的知名度,提高消费者对气象部门的认同感和对气象品牌的忠诚度,从而增强气象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无论是决策服务,还是公众服务,进行品牌营销都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对于决策服务来说,品牌可以推动气象服务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可提升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并得到各级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对于公众服务来说,品牌可以在广大社会公众中树立气象部门良好的组织形象,从而实现气象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

4 有利于提高气象服务经济效益

首先,品牌作为一种识别分辨器在人们购物过程中充当着无声导购员的角色,消费者就是通过品牌这个最方便、最有效的渠道来认识并选择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不仅以瞬间印象揭示了产品之间的不同之处,而且有助于消费者轻松、快捷地做出购买选择,因而品牌有助于产品销售。如新疆克拉玛依气象局创立“天鹤气象”品牌后,提高并强化了当地用户对该品牌的认知度,有力的促进了克拉玛依州局气象产品销售及服务效益的提高。

其次,消费者一旦对某种品牌形成忠诚便会产生较强的认牌购物心理,从而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使品牌产品以较高的价格出售成为可能,从而确保气象部门能获得由品牌效应带来的品牌利润,促进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润丰:《气象经济方兴未艾—写在2004年世界气象日》 2004 3

[2](美)琼?玛格丽塔:《什么是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夏清华刘海虹: 《创造品牌竞争优势》《经济管理》 2003 6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32

气象软科学气象服务

坚持公共气象信息发展方向——

完善手机气象短信服务*

周京平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论述了公共气象信息本质和服务特点,并介绍了设计手机短信发布公共气象信息服务软件,以及目前国内外手机气象短信服务状况,其最终目的,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城市人民日常生活和防灾减灾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气象信息已成为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气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它是政府掌握的稀缺资源,配置到气象部门,由气象业务机构生产出来,然后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相关信息传媒公布于大众,而气象部门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在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具有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视野中的公共气象信息服务

1 公共气象信息的本质

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就是采用不同的方式、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向用户提供所需气象信息的一项活动,而“公共”是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本质内涵,它明确限定了信息服务的主体、客体及内容。使公共气象信息服务成为公共主体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供社会公共事物管理以及公共气象产品等,以满足人们对公共气象信息要求的活动。

经济学指出:公共物品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公共气象信息正好具有这三种特性,第一,已制作出来的公共气象信息不能被分割为可以计价的单位供市场销售;第二,气象信息不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第三,一人享受这种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的享用,任何公民都享有平等利用公共气象信息的权利。

“公共性”的本质内涵也从另外的角度决定了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客体和任务,即根据公众需要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只要能够准确、快捷地提供公众需要气象信息,就必然会得到*收稿日期:2004-11-10

气象软科学 1 / 2005 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