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22年中国无线城市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趋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无线城市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趋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无线城市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趋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无线城市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趋势报告

无线城市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6-2022年中国无线城市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趋势报告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541726226.html,/baogao/0Q61919642016.html

?【智研咨询】https://www.doczj.com/doc/541726226.html,

报告目录

所谓无线城市,就是用高速宽带无线网络把一座城市覆盖起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信息化服务,它将信息快速、多样、方便地传递给各个单位与个人,被称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城市的“第五公用基础设施”,是移动通信发展大潮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2013年3月25日,中国移动率先“无牌抢跑”4G市场,年底达到商用规模。中国移动TD-LTE网络达7MB/S,一部1280P电影下载只需12分钟。

高速的移动网络,预示着无线城市移动网络时代到来。

如今,这股浪潮也开始波及中国大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均开始考虑建设类似项目。天津市政府将在滨海新区率先建设无线宽带覆盖网络,在无线城市建设方面“先试先行”。而上海的建设规划将从嘉定新城开始,主要着眼于市政服务。嘉定新城采用无线宽带网络进行新城城区全覆盖,以无所不在的综合无线信息网络平台支撑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应急联动、公共服务、商务旅游、生活学习等信息化应用。

我国大陆已经有三十一个省已开始建设无线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芜湖、成都、洛阳、重庆等城市。总结来看,当前无线覆盖包括了三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包括了六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广州,太原,武汉和成都;还包括了五个有影响的城市:青岛、扬州、深圳、芜湖、洛阳。这14个城市从地域来看是环渤海:北京、天津、青岛;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扬州、芜湖;珠三角:广州、深圳;中部地区:洛阳。这些城市基本上是属于东南沿海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旅游城市。

随着4G牌照的发放,无线城市计划更是日益提上各地区中心城市的议程,其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也为诸多企业看重,并逐渐成为无线城市建设的主力,如长沙、苏州、拉萨、兰州等城市均等。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无线城市行业深度调研与前景趋势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无线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环境,接着分析了中国无线城市规模及消费需求,然后对中国无线城市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无线城市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无线城市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无线城市发展综述

1.1无线城市定义及内涵

1.1.1无线城市定义及类型

1.1.2无线城市特征分析

1.1.3无线城市体系架构

1.1.4与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1.2无线城市产业链分析

1.2.1无线城市服务机制分析

1.2.2无线城市服务主体分析

(1)无线城市运营商分析

(2)无线城市运营服务商分析

(3)无线城市软件、设备及解决方案服务商分析

1.2.3无线城市用户需求分析

(1)无线城市用户需求分析模型

(2)无线城市用户群体分析

(4)无线城市用户行为需求分析

1.3中国无线城市系统构建原则及方案分析1.3.1无线城市建设路线分析

(1)统筹规划,分布推进

(2)整合资源,区域共享

(3)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4)政府支持,企业运作

1.3.2无线城市建设方案分析

(1)基础设施云服务建设方案

(2)平台云服务建设方案

(3)软件云服务建设方案

(4)分众云服务建设方案

(5)医疗卫生云服务建设方案

(6)交通云服务建设方案

第2章:国际无线城市建设经验借鉴

2.1国际无线城市建设总况

2.1.1国际无线城市发展历程

2.1.2国际无线城市建设现状

2.1.3国际无线城市发展趋势

2.2国际标杆无线城市建设经验

2.2.1费城无线城市建设经验

(1)费城无线城市建设概况

(2)费城无线城市建设模式

(3)费城无线城市建设目的

(4)费城无线城市主要应用

(5)费城无线城市经验分析

2.2.2新加坡无线城市建设经验

(2)新加坡无线城市建设目的(3)新加坡无线城市建设模式(4)新加坡无线城市主要应用(5)新加坡无线城市经验分析

2.2.3台北无线城市建设经验

(1)台北无线城市建设概况

(2)台北无线城市建设目的

(3)台北无线城市建设模式

(4)台北无线城市主要应用

(5)台北无线城市经验分析

2.2.4香港无线城市建设经验

(1)香港无线城市建设概况

(2)香港无线城市建设目的

(3)香港无线城市建设模式

(4)香港无线城市主要应用

(5)香港无线城市经验分析

2.3国际无线城市建设对中国的启示2.

3.1无线城市建设模式的借鉴

2.3.2无线城市应用及业务开发

2.3.3无线城市用户界面的选择

第3章:中国无线城市发展状况分析3.1中国无线城市发展环境分析

3.1.1无线城市发展相关政策法规3.1.2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及预测

3.1.3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分析

3.1.4中国无线城市发展特性分析3.2中国无线城市发展可行性分析

3.2.1政府可行性分析

3.2.2经济可行性分析

3.2.3技术可行性分析

3.3中国无线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3.3.1各城市纷纷启动无线城市计划

3.3.2无线城市建设全面加速

3.3.3全国无线城市群逐步形成

3.3.4无线城市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3.4中国无线城市市场规模分析

3.4.1产业规模分析

3.4.2运营市场规模分析

3.4.3设备市场规模分析

3.5中国无线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

3.5.1国家政策支持

3.5.2城市信息化需求

3.5.3无线技术迅猛发

3.5.4商业模式逐渐形成

3.5.5合作伙伴和产业联盟

3.5.6提供宽带无线接入的技术门槛降低3.6中国无线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3.6.1信息处理能力

3.6.2政府的角色定位

3.6.3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3.6.4无线城市“热装冷用”现象

第4章:中国无线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分析4.1无线城市投资模式分析

4.1.1政府建设模式

(1)政府建设模式简介

(3)政府建设模式的缺点4.1.2企业建设模式

(1)企业建设模式简介(2)企业建设模式的优点(3)企业建设模式的缺点4.1.3政企合作模式

(1)政企合作模式简介(2)政企合作模式的优点(3)政企合作模式的缺点4.2无线城市运营模式分析4.2.1ISP模式

(1)ISP模式简介

(2)ISP模式的优点(3)ISP模式的缺点(4)案例分析

4.2.2广告模式

(1)广告模式简介

(2)广告模式的优点(3)广告模式的缺点(4)案例分析

4.2.3政府独营模式

(1)政府独营模式简介(2)政府独营模式的优点(3)政府独营模式的缺点(4)案例分析

4.2.4合作社模式

(1)合作社模式简介(2)合作社模式的优点

(4)案例分析

4.3无线城市盈利模式分析

4.3.1政府买单的免费模式

(1)政府买单免费模式简介

(2)政府买单免费模式的优点

(3)政府买单免费模式的缺点

4.3.2广告支持的免费模式

(1)广告支持的免费模式简介

(2)广告支持的免费模式的优点

(3)广告支持的免费模式的缺点

4.3.3收费模式

(1)收费模式简介

(2)收费模式的优点

(3)收费模式的缺点

4.4无线城市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建议

4.4.1以城市的客观需求为导向

4.4.2明确无线城市定位和运营模式

4.4.3制订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公共政策进行市场培育4.4.4运营商要创造出适合的增值服务赢利

第5章:中国无线城市发展关键技术分析

5.1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

5.1.1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

(2)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

(3)移动互联网市场结构

(4)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5.1.2移动互联网应用现状分析

(1)智能手机快速普及

(2)社交媒体迅猛发展

(3)移动支付呈现一片繁荣景象5.1.3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景分析5.2物联网发展分析

5.2.1物联网发展状况

(1)物联网发展概况

(2)物联网发展特征

(3)物联网发展规模

(4)物联网发展瓶颈

(5)物联网应对策略

(6)物联网发展前景

5.2.2物联网技术发展分析

(1)RFID技术发展分析

(2)传感器技术发展分析

(3)二维码技术发展分析

(4)EPC技术发展分析

(5)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分析(6)移动支付技术发展分析(7)视频监控技术发展分析(8)智能物流技术发展分析(9)智能家居技术发展分析(10)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分析5.2.3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3云计算发展分析

5.3.1云计算发展状况

(1)云计算发展现状

(2)云计算发展特点

(3)云计算市场规模

(4)云计算项目分析

(5)云计算竞争分析

(6)云计算发展趋势

5.3.2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

(1)云计算标准化进展

(2)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5.3.3云计算发展前景分析

5.4无线城市主流接入技术分析

5.4.1无线城市主流接入技术发展分析

(1)Wifi发展分析

(2)WiMAX发展分析

(3)MeshWifi发展分析

(4)3G技术发展分析

5.4.2种主流技术的对比分析

5.4.3无线城市接入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6章:中国无线城市主要应用领域投资机会分析6.1中国无线政务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1.1中国政府信息化需求分析

6.1.2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状况

(1)电子政务行业发展概况

(2)电子政务行业市场规模

(3)电子政务行业竞争格局

6.1.3无线城市建设对电子政务行业的影响

6.1.4中国电子政务行业无线业务投资现状

6.1.5中国电子政务行业无线业务投资前景

6.2中国无线医疗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2.1中国医疗信息化需求分析

6.2.2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状况

(1)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概况

(2)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

(3)医疗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

6.2.3无线城市建设对医疗行业的影响6.2.4中国医疗行业无线业务投资现状6.2.5中国医疗行业无线业务投资前景6.3中国无线交通市场投资机会分析6.3.1中国交通信息化需求分析

6.3.2中国交通信息化行业发展状况(1)交通信息化行业发展概况

(2)交通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

(3)交通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

6.3.3无线城市建设对交通行业的影响6.3.4中国交通行业无线业务投资现状6.3.5中国交通行业无线业务投资前景6.4中国无线旅游市场投资机会分析6.4.1中国旅游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6.4.2中国旅游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状况(1)旅游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概况(2)旅游电子商务行业市场规模(3)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格局

6.4.3无线城市建设对旅游行业的影响6.4.4中国旅游行业无线业务投资现状6.4.5中国旅游行业无线业务投资前景6.5中国无线购物市场投资机会分析6.5.1中国网络购物需求分析

6.5.2中国网络购物行业发展状况(1)网络购物行业发展概况

(2)网络购物行业市场规模

(3)网络购物行业竞争格局

6.5.3无线城市建设对网购行业的影响6.5.4中国网购行业无线业务投资现状6.5.5中国网购行业无线业务投资前景6.6中国无线校园建设投资机会分析

6.6.1中国教育信息化需求分析

6.6.2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状况(1)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概况

(2)网络教育行业市场规模

(3)网络教育行业竞争格局

6.6.3无线城市建设对教育行业的影响6.6.4中国教育行业无线业务投资现状6.6.5中国教育行业无线业务投资前景6.7中国无线金融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7.1中国金融信息化需求分析

6.7.2金融信息化行业发展状况

(1)金融信息化行业发展概况

(2)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

(3)金融信息化行业竞争格局

6.7.3无线城市建设对金融行业的影响6.7.4中国金融行业无线业务投资现状6.7.5中国金融行业无线业务投资前景6.8无线城市其他应用领域投资机会分析6.8.1无线物流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8.2无线就业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8.3无线社区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8.4无线城管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第7章:中国重点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1北京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1.1北京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北京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北京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1.2北京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1.3北京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1.4北京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2上海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2.1上海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上海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2.2上海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2.3上海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2.4上海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3广州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3.1广州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广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广州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3.2广州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3.3广州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3.4广州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4厦门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4.1厦门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厦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厦门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厦门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4.2厦门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4.3厦门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4.4厦门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5杭州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5.1杭州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杭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杭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杭州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5.2杭州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5.3杭州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5.4杭州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6南京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6.1南京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南京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南京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6.2南京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6.3南京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6.4南京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7深圳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7.1深圳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深圳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深圳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深圳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7.2深圳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7.3深圳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7.4深圳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8扬州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8.1扬州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

(1)扬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扬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扬州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8.2扬州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8.3扬州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8.4扬州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9武汉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9.1武汉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武汉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武汉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武汉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9.2武汉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9.3武汉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9.4武汉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10天津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10.1天津无线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1)天津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2)天津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3)天津云计算产业发展状况

7.10.2天津无线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及规划7.10.3天津无线城市建设进程分析

7.10.4天津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7.11其他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7.11.1成都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11.2海口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11.3青岛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11.4佛山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7.11.5江阴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分析

第8章:中国无线城市建设市场主体分析

8.1政府在无线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分析

8.2无线城市运营商及运营服务商经营个案分析8.2.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企业无线城市运营概况

(2)企业无线城市用户规模

(3)企业无线城市运营模式

(4)企业无线城市相关技术

(5)企业无线城市运营竞争优劣势

(6)企业无线城市业务发展规划

8.2.2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企业无线城市运营概况

(2)企业无线城市用户规模

(3)企业无线城市运营模式

(4)企业无线城市相关技术

(5)企业无线城市运营竞争优劣势

(6)企业无线城市业务发展规划

8.2.3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企业无线城市运营概况

(2)企业无线城市用户规模

(3)企业无线城市运营模式

(4)企业无线城市相关技术

(5)企业无线城市运营竞争优劣势

(6)企业无线城市业务发展规划

8.2.4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4)企业项目业绩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8.2.5艾维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4)企业项目业绩分析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8.2.6广东兆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4)企业项目业绩分析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8.2.7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4)企业项目业绩分析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8.3软件、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营个案分析8.3.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7)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8)企业典型客户分析

(9)企业典型项目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11)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3.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4)企业典型客户分析

(5)企业典型项目分析

(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8.3.3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7)企业产品及解决方案

(8)企业典型客户分析

(9)企业典型项目分析

(10)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11)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3.4京信通信系统控股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风能是一种淸洁而稳定的新能源,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 全球公认可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方案,得到各国政府、 机构和企业等的高度关注。此外,由于风电技术相对成熟,且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和资源有 效性,因此,风电也成为近年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之一。 1、全球发展概况 2016年的风电市场由中国、美国、徳国和印度引领,法国、上耳其和荷兰等国的表现 超过预 期,尽管在年新增装机上,2016年未能超过创纪录的2015年,但仍然达到了一 个相当令人满意的水平。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全球风电发展年报》显示,2016年 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54.600MW,同比下降14.2%,英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 23328MW (临时数据),占2016年全球 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42.7%o 到2016年年底, 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86J49MW,累计同比增长 12.5%。其中,截至2016年底, 中国总量达到16&690MW (临时数据),占全球风电累计装机总量的34.7%。 2001-2016年全球风电装机置计容量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土 250.000 W 200.000 150,000 1W.OOO 50.00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 ■ ■ ■ 11 nUr l ■蛊计装机容蚤

按照2016年底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计算,全球前五大风电市场依次为中国、美国、徳国、印度和西班牙,在2001年至2016年间,上述5个国家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我国风电行业概况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统讣数据,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截至2001年12月31 日的23.9OOMW增至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486.749MW,年复合增长率为22.25%, 而同期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9.53%,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3328MW (临时数据),占当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42.7%,位居全球第一。 (1)我国风能资源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陆地而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包括岛屿)达32,000 千米,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并具有巨大的风能发展潜力。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公布的最新评估结果,我国陆地7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2亿千瓦,风功率密度达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50 亿千瓦;8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02亿千瓦,达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5亿千瓦。 ①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 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广泛,苴中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此外,近海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A. 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千米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瓦/ 平方米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

我国皮革行业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深度分析

我国皮革行业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深度分析 对于传统皮革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性取向即产 业发展趋势方向。据慧聪皮革网了解,2010上半年皮革行业延续恢复性增长的趋势,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企业工业总产值3255亿元,同比增长25.4%;出品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进口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9.8%。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皮革行业发展较为平稳较快的发展。如何才能进一步更快的发展皮革行业的新局面,大致有几大趋势? 皮革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众所周知,我国皮革行业涵盖了制革、制鞋、皮 衣、皮件、毛皮及皮革制品等主体行业,以及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辅料等配套行业,上下游关联度高(制革是基础,科技是灵魂,皮革机械、皮革化工是双翼,制鞋、皮衣、皮件、毛皮服装等皮革制品是拉动力),才能形成完整的皮革产业链。要实现皮革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不仅要做到各各主体全方位坚定不移的转化,更需要从研发、

设计、管理、营销等不断展开,并走出一条属于皮革行业的一条新型工业道路。 调整产业结构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皮革制品不论是鞋、皮衣还是箱包等都是流行的产品。它的消费群多为年轻人,其消费群的总体特征是追求挑战、个性独特、消费超前、推崇时尚。创新是时尚之源,创新才能带来飞跃。一个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充当时尚的创造者,才能引领时尚,创造市场。 向多元化皮革行业目标转变 加快转变发展的步伐,当然不能单独靠产值的增长而说,更要用多元化体系来运行考量。皮革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皮革生产大国,可以说,过去的30年,我国皮革产业是凭借低成本、出口数量增长拉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和营销方面尚缺乏竞争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低水平的竞争优势也逐渐丧失。当国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12-18T11:43:54.6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张斌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的脚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通信技术也被广泛的使用,它让人们的生活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内容更充实。 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宝鸡 72100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的脚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通信技术也被广泛的使用,它让人们的生活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内容更充实。无线电通信技术和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在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本文主要从无线电波的来源开始,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目前的情况及其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现状;趋势 随着当前无线电通信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其在发展中的各种应用使得其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和应用过程。随着当前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加,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普及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普及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通信方法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通信手段,拥有者广阔的市场。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对其展开全方位的施工方式,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1.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应用管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基于IEEE802.15 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 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 的无线城域网(WMAN)、基于IEEE802.20 的无线广域网(WWAN)等四类。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移动性可以划分为移动接入式和固定接入式;按照带宽可以分为宽带无线接入和窄带无线接入;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长距离无线接入和短距离无线接入等。 2.无线通信技术的历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讯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管理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信技术从固定方式发展到移动方式,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军用装备,这个阶段的移动通信设备是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在50年代初,才出现了150MHZ VHF 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设备器件已开始向半导体过渡,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并形成了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移动通信网络与公用电话网的融合问题。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提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在70年代末开始进行AMPS试验。频段扩展至800MHZ。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是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大发展时期,移动通信技术开始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转变;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兴起并应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工作加速推进,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蓬勃发展,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不断增加。 3.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今,无线通信产业两个重要特点是:1.大众移动通信发展十分强劲,新技术应用更新不断加快。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2.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研究、应用不断发展。 全球移动市场呈总体增长,不均衡增长的趋势。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新增用户日益减少;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用户数增长迅猛。从数据新业务市场的增长来看,韩国、日本呈现爆发态势,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热点。移动通信仍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移动通信用户超过30亿人,四大3G标准(WCDMA、CDMA2000、TD - SCDMA、WiMAX)演进技术不断出现,商用进程加速,全球有10亿人被3G网络覆盖。光通信已成为电信业务传输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在超长距离传输方面,也已达到了4000km无中继的技术水平。源于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巨大冲击,固网主导运营商开始寻求各种形式的FMC(Fixed Mobility Convergence,固定移动融合)整合服务。IMS(IP多媒体子系统)为网络融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进程,三网融合进程加速。 4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不同通信技术相互补充与融合 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使得他们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使用领域、传输速率、技术水平等方面,但是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把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网络,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捷。 3.2 无线通信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效结合 将这两个相结合,能够扩大无线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并极大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基本应用于固定环境中的高速接入。要实现两种技术的融合,开发商应充分结合二者的技术特性以及应用范围,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目的。 3.3 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NGN的有机融合 就NGN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固定网络会朝着信息化、高宽带化的信息通信方向发展。因此,基于这一发展背景,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传输方式便会得到广泛地应用,从而促进NGN技术的发展。实现系统化的技术整合,促进固定无线通信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充分发挥出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作用。不过,这个发展趋势要经历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 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

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由于基于移动通信信号,因此可以说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了,而无论用户是否用手机号码在各大网站注册,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监控范围更广泛,而人们的视角也相对更加封闭。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PC端流量增长出现瓶颈,移动端流量上升。从总体来看,现在整个PC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方面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虽然CNNIC的报告当中,PC互联网或者整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仍存在放缓式的增长,网民每年增长500。万左右。但根据监测,在PC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流量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许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博客等,其日均覆盖用户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PC客户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了7.9%,PC网页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15.4%。而在移动APP和移动网页上,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46%和41.6%,其中以即时通讯、移动网络购物、应用商店的日均覆盖人数增长尤为迅速。使用APP和用官方浏览器去查看移动网页的用户都有快速的增长,在过去8个月当中,增长率超过了40%。据艾瑞的统计数据,用户使用APP和他们浏览网页的总时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这说明目前大家在PC领域浏览网页的时间仅仅是移动互联网APP使用总时间的2倍左右,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会继续加快。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花费的时间已经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PC主要服务流量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流量上升。目前很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时长开始出现一些下降,如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以及博客等的数据都在迅速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博客。博客服务早已过了它的辉煌时期,现在还在使用博客的用户已经不多了,用户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社交服务。同时,PC端的其他社交服务,比如独立SNS、社区等,也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相对来说,PC端服务下降幅度最小的是网页搜索,可见搜索仍然是PC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相比PC端的流量全线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网络购物。这几年,淘宝“双11”活动对于移动购物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很有力地培养了用户在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因此,移动网购应用的覆盖人数出现了突下漏讲的增长。 此外,移动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几年来却涨幅颇大,即时通讯服务是移动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服务类型之一,这个类别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微信的带动。微信已经成为移动端的杀手级应用,其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也借了微信的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精编版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所谓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随着3G时代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在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应用的当下,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网络不但在带宽、覆盖范围等技术上均取得了极大提升,同时在应用上,基于Wi-Fi无线应用也已从当初“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接入”服务转变成车载无线、无线语音、无线视频、无线校园、无线医疗、无线城市、无线定位等诸多丰富的无线应用。 在某种意义上,Wi-Fi无线网络已不再仅仅只是2000年左右所承担“作为有线网络的一种延伸”的吴下阿孟,“取代有线”已不再只是梦想。 推动无线网络市场迅猛发展 作为目前市场主流的Wi-Fi无线网络技术,标准采用多入多出(MIMO)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使得网络传输速率得到了极大提升。相比b/g的25Mbps、11Mbps、54Mbps,可将WLAN的传输速率提高到300Mbps甚至600Mbps。同时,在覆盖范围方面,接入点发射的信号虽然并不比传统硬件发射的信号传输得更远,但采用智能天线技术,通过多组独立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动态调整波束,保证WLAN用户接收到稳定

的信号,并可减少其他信号的干扰,使Wi-Fi无线网络移动性极大提高。 此外,在兼容性方面,采用了一种软件无线电技术,从而成为一个完全可编程的硬件平台,不同系统的基站和终端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的不同软件实现互通和兼容,这使无线网络的兼容性得到极大改善。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基于的产品实现高质量语音通话、高清视频传输以及更大范围的移动上网。 而在制约市场发展的最大问题——产品价格,随着正式标准的颁布,以及各个企业纷纷调低无线产品价格,目前,已逐渐取代b/g设备成为市场主流。在ABI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几乎所有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移动互联网设备(MID)与智能手机都开始内建Wi-Fi芯片,预期未来此趋势可望延续,而由于的功能强大,加上芯片价格也一路下滑,所以在新产品均陆续选用标准后,2010年出货量将超越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联通设计院无线传输部一室主任冯毅表示,支持标准的WLAN网络代表了无线宽带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联通将在未来网络建设的招标中引入设备,并在部分数据热点地区进行建设,提高空口传输速率,以满足用户需求。 动讯网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电信将在全国铺设的Wi-Fi热点将超过10万个;中国移动在2009年底进行了大规模WLAN采购,计划在2010年底之前完成超过11万个Wi-Fi热点,预计到2010年年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可以实现更加快速的信息传递,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本文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未来的无线通信发展。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正朝着高效和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非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变,人们不断提升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更新和速度,我国无线通信技术也日益完善和成熟,实现了更加高速的通信事业的发展。 一、无线通信的发展特点 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首先,我国移动通信的使用量不断的增加,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更加科学的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的投入使用,使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其次,无线通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为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无线通信技术另一个特点就是移动通信的公众使

用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同时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速度和普及率都在不断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财富。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无线通信技术是当前通信事业发展的,核心,无线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2.1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快速发展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其优点,因为他网络速度快,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和推广,也为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基础,但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其技术到目前为止还不太成熟,也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网络不佳的情况。为了更加突出地反映宽带固定无线技术的优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2.2蓝牙技术的不断发展 蓝牙技术的使用主要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内的通信问题,另一方面蓝牙技术的使用也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短距离传送,通过蓝牙设备进行连接,这是无线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Wimax技术的发展 Wimax技术能够提高无线覆盖率,因此是目前无线通信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所谓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随着3G时代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802.11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在802.11n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应用的当下,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网络不但在带宽、覆盖范围等技术上均取得了极大提升,同时在应用上,基于Wi-Fi无线应用也已从当初“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接入”服务转变成车载无线、无线语音、无线视频、无线校园、无线医疗、无线城市、无线定位等诸多丰富的无线应用。

无线网络发展状况

计算机通信分两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包括卫星,微波,红外等等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技术可以非常便捷地以无线方式连接网络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随意地访问网络资源。在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无线局域网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优缺点极其理论基础,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标准,阐述了无线局域网的体系结构,探讨了无线局域网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以太网无线局域网扩频安全性移动IP 一、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局域网络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尽管目前无线局域网还不能完全独立于有线网络,但近年来无线局域网的产品逐渐走向成熟,正以它优越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在网络应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无线局域网是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专业角度讲,无线局域网就是通过无线信道来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并实现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宽带化。通俗地讲,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网线的情况下,提供以太网互联功能。 广阔的应用前景、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技术上的可实现性,促进了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完善和产业化,已经商用化的802.11b网络也正在证实这一点。随着802.11a 网络的商用和其他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局域网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无线局域网概述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无线网络地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2W 姓名:黄建校 学号: 2013年5月21日

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网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了。最初上网是通过有线的连接,但是有一根线连着很不方便且具有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无线局域网以其可移动性﹑使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它不仅能够使网络建设更加经济,工作更加高效,而且也很好的补充了有线网络在这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无线网络局域网技术标准发展 引言 在当前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我国有线网络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局域网、城域网技术渐渐的已经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一种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靠着具有快捷高效、组网灵活等特点已经在我国飞速的发展起来,这就是无线局域网技术。 无线局域网利用无线多址信道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支持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并为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可能。通俗的讲,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传统缆线的同时,提供以太网或者令牌网络的功能。通常计算机组网的传输媒介主要依赖铜缆或光缆,构成有线网络。但有线网络在某些场合要受到种种限制。如布线和改线的工程量大、线路容易损坏、网中的各节点不可移动等。特别是当要把距离较远的节点连接起来时,铺设专用通信线路的布线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对正在迅速扩大的联网需求形成了严重的瓶颈阻塞。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局域网技术应运而生。 一、无线网络的概念 所谓,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技术取代,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随着3G时代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在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

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广东: 1、排头兵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这绝对是全国人民需要向广东人学习的,这是我最佩服粤人的地方,这也毫无疑问是未来中华复兴的重要动力。 2、在经济上,只弄广深,不搞非珠,是一大失误。湛茂和潮汕位置绝佳,居然不如中西部,当需广东省政府检讨。今后10年粤省成败关键在非珠,非珠发展从交通建设和教育投资开始。港珠澳大桥之争,有香港自私的考虑,但广东也有责任。希望这桥赶快修好!在港粤之争里,中央只能偏香港;但港台之争,中央绝对偏台湾。最近有香港媒体说,马英九上台后两岸三通,会损害香港作为两岸贸易中转港口的优势,损害香港经济利益;结果中央很不高兴很恼火。这只能说明这家媒体太不识大体了,呵呵。 3、广东人有很多优点:务实、朴素、低调、勤劳。尤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确实是很正宗的中华文化传承人。我很佩服他们那种勤劳创业的精神。但广东人的缺点在于考虑事情过于偏重经济利益,大局观稍有欠缺。比如上交国税问题,如果按国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过去的上海,现在的江苏,都远远超过现在的广东。还有,现在广东上交的税收并未投入到长三角,而是东北和西部。并且这也是必须的。关于深圳的税收问题,确实很特殊,但广东暂时少提为好,因为效果会适得其反。以后深圳的税制会有个有利于广东的改变。 4、广东未来发展不在珠三角的服装玩具工厂,而在文化教育。岭南文化是中国很独特的一支,广东很多方言中,所蕴涵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远远超过普通话;甚至有些广东方言的词汇就是古汉语,完全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另一方面,推广应用普通话又很必要,希望广东的兄弟姐妹能够理解。在广东,考虑很多事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就可以,但在北京的层面,却要复杂很多。我在广州曁南大学小住过半年,感受到粤文化的独特性,粤语更有汉唐之音啊!我很喜欢!呵呵??总之,方言要保留,普通话也必须学好。粤语和国语都说得好,才是真正合格的排头兵。呵呵。 5、湛江的未来一个是钢铁,一个是造船。茂名和阳江的港口也可以建大造船厂。个人感觉这三个城市的发展方式应该是整合海岸线资源,走和广深不同的路子。并且,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这在广东本地人中很例外,另一个例外是梅州,但是梅州又不沿海。所以未来广东省应该将发展重点转到这三市。汕潮揭三市不属于珠三角,虽政治上归广东,但经济上应该入闽台。汕潮揭三市应赶紧融入海西经济区,现在中央马上要拿大笔钱砸到海西经济区,你们快去北京找中央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加入海西经济区,这才是关键。还有,到北京后,别光说为了发展经济,一定要让中央知道你们加入海西经济区对统一台湾有多么重要!

无线网络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无线网络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无线网络在校园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在教育系统内全面实现信息电子化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必要。在教育系统联网建设中,使用无线局域网产品可以实现建筑群网络连接、宽带互连网络接入以及移动获取网络服务等功能。无线网络产品具有传输距离远、可以在建筑物之间或建筑物内施工困难的环境下使用、支持移动漫游等特点,因此可以使用它来替代传统的电信线缆来构建未来的教育网络。 1、分校区之间的联网。对于地理位置分布较远的多个校区之间,或布线不方便的校园建筑物之间的校园联网,采用无线局域网产品是最佳选择。它可以将学校内所有校区的局域网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 2、互连网接入。目前中国教科网的网络接入一般应用DDN专线的方法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邮电的DDN线路费用比较高,每年每条市内的64K线路都有至少几万元的开销。而且在有些地方,DDN线路比较紧张,高速的线路也不容易实现。而通过卫星联网及光纤通信,具有速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但是建设投资极高,非一般学校所能承受,所以对于目前大部分地区和用户并不是一个可行的接入方法。无线接入方法具有接入方式灵活、方便,性能稳定、可靠、高速的特点,利用无线局域网产品可以将多个学校的网络中心与中国教科网连接。这样可以为各学校提供价格合理的宽带互连网络接入,满足师生迫切需要上网来实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的机会。 3、为学生和员工提供移动网络服务。学校为学生和员工提供了像互联网接入、图书馆和数据中心等服务设施,但是人们为了使用它们不得不整天在它们之间奔波。如果学生与员工使用了配有无线网卡的便携式计算机,他们就可以在学校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使用这些校园提供的服务设施,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虚拟教室和调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方便即时的无线上网服务。 4、对于临时教学活动提供灵活方便的服务。也许某一天,一间教室可能用于软件培训,而另一天它又被用来上文学课。同时,该教室中的计算机可能需要被拿到另外的教室中用于统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评价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评价 [摘要] 采用因子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对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地区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因子分析地区经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当今世界已步入了全球性经济大协作,资源市场大竞争,经济循环一体化时代。地区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教育文化的中心,它已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地区在激烈市场搏击中的地位、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的主导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分类、比较和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在遵循选取评价指标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专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历史资料,选取了反映经济发展的以下八项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第三产业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财政总收入(万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产值(亿美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二、对指标数据的因子分析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选取2007年我国各地区对应指标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按照因子分析方法的实现步骤,运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首先对数据

资料是否符合因子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判断,采用软件中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方法,结果表明,Bartlett值为407.358,P0.0001,即指标数据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故考虑进行因子分析;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KMO值为0.825,意味着因子分析的结果较好。 1.因子分析的基本过程 首先,对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的影响;然后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阵R。其次,求出相关系数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三,建立指标变量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四,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建立因子得分矩阵。第五,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建立三个因子的得分模型: 构制综合得分评价模型: 计算综合得分结果分析 为了便于相关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07年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列出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并根据得分高低进行了排序,结果见下表。 1)对第一主因子得分进行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分列前三位的山东、河南、江苏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山东得分明显领先。不难从该因子的组成中发现,山东的第三产业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等指标位居2007年前列,而这些指标在第一主因子中占有较大载荷。因此山东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投入产出是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投入产出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2)对第二主因子得分进行分析 广东在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地理位置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在外商及港澳台投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