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委发[2009]28号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员会

南京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南京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南京地区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现就我市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创新驱动、赢得新的优势、奋力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载体建设、科技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结合、科技产业发展为重点,在资源整合、技术转移、多元化投入、技术开发、人才激励和成果评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提升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建

设水平,建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把南京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使科技创新成为南京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基本路径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投融资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制度保障。

--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组织管理创新,形成国家部委、国防科技、省市科技资源共享、互促发展的政产学研金合作机制,充分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聚合效应,把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生产力优势。

--构建创新体系。加快建成知识创新国内领先、技术创新特色显著、军民科技有效结合、科技中介服务功能完善的具有南京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使南京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集聚科技精英。强化创新创业载体,构筑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创新创业科技资金,广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为南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

--引领跨越发展。加速科技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优势转化,实现创新竞争力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调优调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引领支撑。

三、战略目标

通过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使南京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创新能力更加强劲,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成果更加丰富,科技人才优势更好发挥,成为科技资源高效运用和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知识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心、科技人才集聚中心,加快实现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成为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型中心城市。

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以上,部分主城区达到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型中心城市。

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5%以上,部分主城区达到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南京区域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型中心城市。

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拥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人才,建成国际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型中心城市。

四、重点任务

(一)创新科技管理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科技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

1、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发挥南京政产学研金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和全面合作,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优化配置区域科技资源。完善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手段,加强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设立行政服务平台,对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发展中有关工商登记注册、税务登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立项,以及优惠政策落实等提供“一门式“服务。完善政府科技计划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化与应用开发相结合、重大专项与一般计划相结合的科技计划体系。创新科技计划项目审批和监督机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科技经费管理的职能分离,建立项目绩效跟踪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中介机构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理。

2、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东南大学无线通信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的建设,通过规划、立项和土地、资金配套等要素支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南京,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科学与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国内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平台、国内外一流人才培养高地。

3、建成十大国际水平的创新中心和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重点建设“南京科技广场“,打造南京科教名城的展示中心、科技创新的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的交流中心。依托东南大学建设“中国南京无线谷“,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建设“长三角药谷“,继续推进宁南科学城、仙林大学城及南京地区4个国家(省)大

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

4、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南京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政府补贴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开放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补助企业使用平台内设备仪器,实现科研装备、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科技研发(设计)服务业。

5、加强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南京科技发展与产业促进会的作用,强化在宁高校、科研机构与南京企业的创新互动。建立南京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南京都市圈内城市的科技发展协作机制,促进区域间人才等科技要素及其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及其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合作机制,引进一批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研发机构。

6、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发挥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南京联络点)的作用,定期举办亚太国际水平的技术转移大型交流交易活动,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模式,建设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支持在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学组织、国际战略技术联盟、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专利合作。鼓

励外资来宁设立研发机构。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

(二)创新企业技术开发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建立企业创新和管理机制。加大企业创新奖励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的比例,大力提升大型企业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大中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达100%;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合作关系达100%;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达100%。大中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额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总体平均占销售额6%以上。鼓励企业实施技术股权激励制度。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进大集团的专业研究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5个千亿元、5个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和一批百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2、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共建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开发,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可按规定在当年企业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对新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

3、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对自主创新产品,建立政府首购制度。凡列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首购产品,实

行政府首购。编制南京自主创新本地产品目录,作为财政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和向市场推介和选用的依据。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优先购买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三)创新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产学研全面合作

1、组建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设立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暂定名),承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和科技企业孵化,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技术升级综合集成服务。

2、建立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围绕软件、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先导型新兴产业,联合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十大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形成一批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专利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

3、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设立扶持科技中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在南京就地转化。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策划、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培训和交流,扩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繁荣技术市场。

4、建立军民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研究所、第28研究所、第55研究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晨光集团、金城集团等在宁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将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军转民和民进军特色优势的大学科技园。加大南京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力度,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服务中心,促进国防科技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大力支持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利用技术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民用产品,建成一批军民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军转民航空、卫星通信、电子、装备、软件等产业群。

5、大力扶持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机构。围绕南京农业特色产品和主导产品,通过补贴和项目支持等方式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南京优质、高效农产品和农业的发展。

6、加快公益类科研院所现代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原则,对市属公益类科研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设计和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促进其更好地提供科技公共服务。

7、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南京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自主创新的作用。提高南京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水平,发展区域性专利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专利技术和项目的展示交易,力争成为

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交易的中心。发挥“南京市知识产权诉讼法律援助中心“作用,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和保护机制相衔接,建立行业信用制度和诚信数据库,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

(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促进自主创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1、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各级财政部门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较大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创新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科技投入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

2、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基金按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30%以下的比例跟进,投资价格与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价格相同,对单个企业原则上只进行一次跟进投资,且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3、促进科技金融合作与创新。选择部分银行在南京开展科技分行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新金融体制机制。扩大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工作,为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创新融资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推出一批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金融产品,提高科技贷款比重。

4、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发挥南京产权交易中心和南京证券代办股份转让资质作用,开拓非上市企业产权交易工作。探索建立行业性或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提高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效率,为非上市企业和创业投资资本提供退出渠道,促进拟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加快成长。拓展产权交易中心业务,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

5、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建立利用资本市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进入国内、国际证券市场融资。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拟融资企业梯队。对科技企业上市辅导、保荐及审计、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给予奖励。

6、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各区县开发园区要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扩大规模、创新产品、深化服务,全面提升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能力。争取在三年内培育7-8家担保服务能力在8-10亿元的担保机构。

(五)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和成长

1、支持高校和企业科技人才双向交流。设立企业科技人员高校访问学者补助资金,对设立企业科技人员访问学者岗位的高校给予经费补助,支持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作为期3个月或半年的访问,参与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制定科技创新分配政策、保障政策和奖励政策,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和转化科技成果。

2、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一次性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采用股份形式实施转化的,可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参与创办科技型企业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可保留原单位身份、岗位3年,过渡期后若回原单位,可竞争上岗。

3、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资金。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牵引,通过政策引导切实帮助解决住房、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每年引进海内外50名电子信息、新型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4、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设立后备人才联合培养补助资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中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科技领军型后备人才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活动,政府给予一定资助。

(六)创新科技评价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开展

1、完善科技进步考核制度。建立区域科技进步评估指标体系,把科技进步指标纳入对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的考核,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2、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为本地企业服务,与南京企业共同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的技术开发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市科技主管部门验收,由财政对项

目主要承担者给予奖励,额度为该项目所得已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财政实际留成部分。

3、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评价和奖励制度。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科技奖励、人才计划选拔等方面保证适当的比例,并重点考核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科技部牵头,教育部、中科院和江苏省领导组成、南京市领导参加的“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建设指导协调小组“;由南京市和省相关部门及中科院南京分院联合成立“南京科技体制综合

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分层次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南京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同时设立“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综合改革专项工作。

2、成立高层次专家咨询委员会。从国内外邀请一批著名的专家、企业家成立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建言献策。

3、制定专项规划。在本意见的框架范围内,制定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规划,明确具体措施,确定责任部门,尽快组织实施。

4、设立专项资金。市政府设立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创业载体、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奖励等,并在实施中进一步细化。

5、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南京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围绕条例落实制定系列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具有南京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加大国家和江苏已经出台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对部分缺少具体实施办法的国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由南京在全国率先试点,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加以落实

洛阳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议稿)

洛阳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审议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创新体系,全面推进“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6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和《河南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机密件)精神,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1.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社团实施,支持科技社团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承接适宜 1/ 231/ 23

学会承担的科技类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更多采用以间接投入、奖励、后补助为主的财政投入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565”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科协牵头,持续推进) 2.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我市着力发展的“565”产业体系的技术创新需求,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从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到人才、技术集聚,整合创新资源,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牵头,持续推进) 3.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与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衔接,支持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次性奖补,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牵头,持续推进) 4.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国家、省重大工程、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提升我市重点产业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积极开展“科技小巨人”培育工作,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天使基金等投融资支持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年营销额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 2/ 232/ 23

青岛市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青岛市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布部门】青岛市政府 【发布日期】1981.07.09 【实施日期】1981.07.09 【时效性】部分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部分失效依据】本篇法规中的“有关建筑规划的规定”已被《青岛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日期:1989年9月1日实施日期:1989年9月1日)停止执行 青岛市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1981年7月9日青岛市人大通过、市政府颁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管理,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文明、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城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建设必须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以《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实行统一管理。市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强宣传教育,依靠群众,组织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

第三条市区规划控制范围内的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农业社队等单位和所有居民,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四条在市区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土地、河道、海滩、山场,不论国有或集体所有,均须服从城建部门统一管理,不准买卖、侵占或擅自调换和租借。 第五条凡在市区规划控制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所需用地,必须遵照国务院颁发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及山东省有关规定,并持国家、省、市计划部门批准的文件及有关资料到市城建局办理用地手续。在市区规划控制范围以外进行建设所需用地,由所在县承办,按照规定报市民政局审批;对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定点,旅游风景点内的建设,由市城建局会同所在县进行安排;涉及市区供电、通讯、给水、排水、交通、国防等建设用地,所在县应事先征得市城建局的同意,方可办理用地手续。 第六条已征用、划拨的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用地单位只有使用权,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不准自行交换、转让。土地分割、转移过户须到市城建局办理手续。对征而未用超过一年的建设用地,原批准执照应视为无效;长期不用的院内空地、使用不合理的土地市城建局有权收回。收回的土地可按征用时支付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有偿拨给新的使用单位。 征而未用,退给生产队暂时使用的土地,其所有权仍属国家,国家建设需要时,应即无代价交还。 第七条使用国有土地,应照章缴纳土地使用费和市政配套费;使用农业耕地,应按规定给予补偿,安排好社员生活,在规划区域内,还要缴纳市政配套费。 建设单位因施工等需要临时用地时,须报城建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缴纳使用费。临时用地批准期满即行收回,确需继续使用的,须重新办理手续。临时用地内不得修建任

济南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济南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暂行办 法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济南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济政办发〔2010〕9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济南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济南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需要,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城建项目)审批机制,加强城建资金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城建资金包括城市建设配套费、管网建设费、城市维护费、公用事业附加费、电力附加费、土地出让净收益中用于城建的部分、投融资平台贷款等所有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 第三条城建项目投资按照“政府决策、立项审批、财力安排”一体化原则,实行市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小组(以下简称审批小组)审批制。 第二章立项审批

第四条市市政公用局、城市园林局、城管局及市投融资平台(指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城建投融资管理中心、西区投融资管理中心、旧城改造投融资管理中心、小清河投融资管理中心,下同)负责城建项目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实项目投资估算,报送审批小组办公室初审。审批小组办公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项目“科学性、经济性、适用性”进行论证,并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原则,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初审意见。 第五条城建项目初审后,由审批小组办公室定期提交审批小组审批。审批小组审批实行集体研究制,减少决策盲目性,合理控制项目投资规模。 第六条审批小组确定建设的城建项目,由市发改委按规定程序予以批复立项,并会同市城乡建设委按照立项批复内容和确定的方案,组织对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进行评审批复。 第七条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市发改委批复的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施工图预算,市财政局对施工图预算进行评审批复,作为安排城建资金的依据之一。 第三章项目入库 第八条城建项目按照“规划设计一批、论证一批、批准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实行项目库管理。对审批小组批准建设的城建项目,统一纳入城建项目库管理。项目储备期间,建设单位应及时完善各项手续,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未进入项目库的城建项目,不得安排城建资金。

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和成效.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这一体制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出。(一)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决定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2年。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8年。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革方针,开展了科研院所结构调整的试点工作,1998年在中科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第三阶段,1999年至2005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向企业化转制,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第四个阶段,从2006年至今。2006年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战略部署,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努力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改革进入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二)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优化了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改革以前,我国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1999年时,中央级科研院所共有1000多家,其中产业部门370多家,中科院120多家,公益部门等所属有300多家,军工院所250多家。到目前,除军工院所外,产业部门所属370多家已全部完成企业化转制(包括13家中科院研究所),公益类院所265家已明确改革方案,在中央级民口院所中,已完成企业化转制接近一半;此外,地方也有近900家开发类院所完成企业化转制。经过多年改革,初步形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京政发[1984]18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1984.02.10 【实施日期】1984.02.10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发布日期:1992年7月24日实施日期:1992年10月1日)废止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京政发【1984】18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按照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城市建设工程的管理,制止违章用地、违章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北京地区进行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

要求,执行规划管理的规定。 第三条凡在北京地区进行下列城市建设工程的单位,均须持有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国家或地方建设计划的有关文件,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市规划审查批准,发给建设用地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征地、用地;发给建设工程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1)机关、团体、部队、城市企事业单位(包括国营农场等)和这些单位与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联合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的城市建设工程; (2)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定的市区范围内和郊区的城镇、工矿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水源保护区等规划范围内,以及其它特定地区内的农村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新集镇的建设工程。这些建设工程也视同城市建设工程。 本项所列的各类区域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划定。市区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范围以外地区的农村建设管理办法另定。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建设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翻建房屋建筑、人防工程、公用设施、市政管线、铁路、地下铁道、道路、桥梁、公园、城市绿地、行道树、河湖水系、水源井、围墙和其它构筑物等。 第五条本办法第三条所列的城市建设工程,如系临时建设工程或需临时使用土地,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临时建设工程和临时用地应严加控制。 第六条居住在城镇内的个人进行建设工程,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七条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十分注意合理使用和节约建 设用地。 第八条城市各项建设工程须由取得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设计,设计单位对自己所设计的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建设单位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许可证,须报送设计方案的主要图纸和说明。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经济 管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24卷第5期 Journal of Chongq i ng U n i versity o f T echno l ogy(Soc i a l Sc i ence)V ol 24N o .52010 收稿日期:2009-06-28 作者简介:罗兴奇(1983 ),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罗兴奇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1)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自治意识的提高,使得大量社会公共事务逐渐回归社区,社区基层组织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现行的基层管理体制却暴露出主体身份不明、结构功 能紊乱、条块矛盾突出等弊端,难以承担全部社会管理职能。因此,需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地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角色与职能,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从而重构我国的基层管理体制。关键词:基层管理体制;居民自治;社区中介组织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0)05-0057-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需求从单一生存追求向综合需求转变,对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有了更高的期望,从而使得大量社会公共事务逐渐回归社区,社区基层组织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而旧有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已不适应目前城市基层管理职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改变旧有管理体制,重构适应当前城市发展需求的基层管理体制。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现状及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基层管理体制。这种以政府为主体、以单位为载体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社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有的基层管理体制的弊端开始凸显。 (一)社区组织管理结构紊乱 现行的城市社区组织由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织构成。区一级政府是城市基层政权机关,街道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 治组织。街道作为政府派出机构,集行政、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等职能于一身,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过于繁琐的职能迫使它把任务分配给居委会,形成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格局。此外,街道、居委会权力与政府有关部门职权交叉,但街道、居委会的权力又过小,导致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出现 看得见的管不了,能管的看不到 的尴尬局面。 (二)社区管理主体地位不突出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的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放在社区服务 上。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发生重大的转变,如今的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以社区自治为突破口、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全方位推动社区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依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还存在诸多障碍。由于社区在法律上不具备法人资格,致使其无法独享应有的权力,缺乏管理权,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批权和支配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工作的有序开展,难以形成合理的社区 管理体系[1] 。

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读《关于深化科(精)

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读《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来重视科技的发展。近日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意见共8个部分21条,核心是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意见》聚焦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意见》指出,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意见》提出,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着力发挥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的作用

中央及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方案

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及其体制调整 工作建议 作者;罗永焱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布署和要求,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执政水平,确保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现结合我国国情和行政管理现状,着眼长远,对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及管理体制调整提出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方案 工作重点;一是重点是加强党政策研究、机关党建工作力量建设,整合中央研究资源,做好职能相近部门的整合工作,强化部门职责、充实工作力量。二是加强对警卫管理、新闻事务等直属机构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理顺层级关系。三是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发挥在党的职能部门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四是为促进政事分开,重点做好部门创办新闻媒体的划转和转企改制工作。 1,组建中共中央研究室;为整合中央的研究资源,提升综合研究服务水平,将中央编泽局、政策研究室,文献研究室和党史研究室职能整合组建中央研究室。中央研究室主要承担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和党务工作领域的政策研究、思想研究,理论研究及文字编泽工作。不再保留部门;中央编泽局、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 2,中央对外联络部;为加快推进外事和对外联络工作的有机整

合,中央外事办与对外联络部职能合并。两部门均为外事联络部门,职能相近。进行整合后可加化外事和对外联络服务职能。不再保留部门;中共中央外事办。 3,为加强综合治理和政法工作的有机整合,将中央综治办职能并入中央政法委(加挂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中央政法委负责协调和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负责联系和指导司法部、国家信访局、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保密总局等工作部门。 4,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为整合机关工委工作力量,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将中直机关工委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职能整合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不再保留部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 5,为加强中共中央对台港澳地区事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管理资源,将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合并。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加挂中央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调整为国务院办事机构序列。 6,中央宣传部(加挂中央文明办、中央对外宣传中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牌子);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宣传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机融合,将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职能划入中央宣传部),不再单设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文明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央宣传部指导和协调科技教育部、文化产业部、中国文联、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宣

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今年初,区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用十年时间建成北京新城区的战略目标,在城市发展中首次确立了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并重的原则;八月份在区委、区政府召开的我区第一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对**区城市管理工作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进行了具体部署。区第三次党代会和区第一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区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在加强推进建设北京新城区进程中,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北京新城区战略目标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理性回归,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是一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领域。本文仅就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的产生背景、相关实践及对应措施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思考,以期多年来形成的重建轻管、建管失衡的现状,能在体制改革上、机制运作上、实践操作上逐步回归建管并重良性循环、相辅相成的发展轨道。 一、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原则产生的背景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运作模式发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事实上走的是一条建管合一的捆绑式发展之路,由于城市经济的需要,城市建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为了缓解城市建设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状况,城市管理基本上处于依附式或从属于城市管理的次要地位,因此,无论

从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上,还是两者的具体实践上,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重视和研究,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有建无管、先建后管、重建轻管的非均衡发展之路,城市管理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境地。从具体实践看,城市建设优于城市管理的非均衡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所产生的诸多矛盾也是无法回避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问题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而城市管理始终在依附与从属于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蹒跚而行,未能形成严格法律意义上的规范体系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第一个发展阶段出现在完全按计划经济运作的1978年以前,时间跨度达30年之久。由于长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与干扰,这个阶段的城市发展主要集中于大型城市和工业设施基础较好的城市;中小型城市主要是为了缓解市民住房紧张的矛盾,进行的是初始阶段的小规模扩张;由于当时的建设体制尚不完备,这个阶段的城市建设形态上基本上处于一种行政命令式的状态。尽管如此,相对于城市管理而言,这个阶段的城市管理工作,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未被列入议事日程,处于有建无管的状态。第二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后到1996年之前,时间跨度近20年。这个时间的明显特征是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规模扩充时期,从建设体制、运行机制到具体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立法的角度讲,逐步出台了城市规划、建设等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从这一阶段的城市建设具体实践看,其发展无论在总体规划上,还是在具体建设上,仍然是处于一种政府主导,市场垄断及企业运作的混合型发展阶段,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城市规划上,缺乏前瞻性。由于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缓和日趋严重的住房紧张矛盾,一时间圈地盖房、开办市场,兴建商场等

心得体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最新)

心得体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最新) 中国创新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从国内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速成长,创新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和创新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一轮技术变革催生了发展新机遇,也推动了全球生产格局的深刻调整。经济和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日益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国际政治因素的干扰。我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分享全球技术进步红利面临更多挑战。积极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的国际经济、科技和贸易形势,加速我国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助力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日益开放,创新环境明显改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科技管理和科研活动得到恢复和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系统化、自上而下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教兴国”战略启动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006年后,“创新型国家”建设快速推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发展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深入,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成为改革的核心任务。 展望未来,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原始创新能力弱,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受制于人,创新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创新政策尚待完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开放,促进创新政策转型,任务更重也更加迫切。以下四个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提升科学技术供给质量,优化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化解“卡脖子”问题,要“增投入”与“转方式”并重。“增投入”就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转方式”就是政府要从科技管理者向创新治理者转型。政府支持重心向创新链前端转移,科研项目选择要更加体现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同时要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防止科技创新领域的计划经济思维再生。

2019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2019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瞩目。会议提出,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动作频密。今年首次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步调整基本养老金,总体上涨6.5%左右。人社部在10月25日透露,今年下半年,养老金并轨工作目前研究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研究启动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在老龄化社会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金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出台非常必要和迫切。 养老服务水平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同时由于养老需求的多元化,需要有效整合不同的养老服务方式,进行有效融合。 养老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都是新移民较多、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人口结构很独特。例如深圳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所以它的人口结构非常独特。为了应对这样一个独特的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老龄工作。在深圳市的12项重大民生工程中,养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为了加快各养老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深圳养老工程专责小组分级与各职能部门建立了沟通机制,每月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

源,推进落实养老民生工程。深圳已经把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全力在打造完成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级 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两个改革探索任务。在致力于打造养老企业总部经济中心、养老金融创新中心、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科研中心、高科技老年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养老用品会展营销和国际分销中心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将金融、产业、科技、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集“养老+医疗+保险+文化+科技+ 金融+地产+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养老服务业。 深圳现在正在创新完善扶持老年人服务事业和产业体系,将在未来几年着 重加强老龄服务队伍建设,保障养老设施用地供给,加强财政扶持保障功能,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自由物业转换养老服务,探索养老保险创新制度,积 极应对深圳未来将遇到的老龄化问题,营造尊老、敬老、助老、孝老的社会氛围,提高全市老年人的福利和保障水平。此外,深圳市还在加快养老服务设施 的建设,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积极发动社会 各个阶层高度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倡导社会各个层面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 任。 2018年9月20日,深圳市民政局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面向养老服务等健康产业,致力打造集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深圳还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领先的优势和政府的现代 服务理念,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深圳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 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的作用。 发展老龄产业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 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

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布部门】上海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89.06.22 【实施日期】1989.07.1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发布日期:1995年6月27日实施日期:1995年7月15日)废止 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1989年6月22日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合理调整城市布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市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项建设活动,必须服从本市城市规划,不得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和市容景观。 第四条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是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分管的建设规划管理,业务上受市规划局领导。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章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 第五条进行地区开发建设(含旧区改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须报市规划局或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批准。 第六条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根据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和新区开发建设与旧区改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市政、公用工程地下设施先行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集中成片地进行开发建设。 地区开发建设的地段和规模,由市建委根据近期城市建设计划统筹安排。 第七条地区开发建设应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和建筑群。凡属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执行。其他应予保护的建筑和建筑群,由市规划局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确定保护范围;因公益需要,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必须报经市规划局批准。

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粤府办[2002]14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现将《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民政厅反映。 二00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广东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在全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01]8号)精神,我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应于2002年6月底完成。2001年,我省已在部分城市成功进行了试点,今年必须全面铺开,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办发[2000]23号和粤办发[2001]8号文件的

精神,以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完成全省城市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改为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全面推进我省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发展城市社区服务,强化城市社区管理功能,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维护城市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调整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设置,建立新型社区 1、调整街道办事处设置。 街道办事处一般按照特大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4.5万以上,大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4万以上,中等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3.5万以上,小城市城区常住总人口2.5万以上;管辖范围2.5平方公里以上的标准设立。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有利于城市管理、方便群众、明晰界线的原则对本城区范围的街道办事处设置重新规划,合理调整。重新规划设置方案,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提出,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乡镇行政区划界线调整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2、调整居委会设置,合理划分社区。 调整、划分社区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前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居委会设

2019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规划措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规划措施 一、总体思路 围绕项目部的总体布局和促进科技的改革,择优确定主攻方向,面向建设市场,优化运行机制,建设技术高地,实现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改革支撑项目部发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把握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使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工作成为确保我部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水平的强有力措施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以建筑市场为导向,产值化为目标,项目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支撑,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工程,促进技术创新与项目部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项目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部实现平稳发展。 二、规划措施 1、加强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加强领导,实行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总工为副组长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 2、进一步完善与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人

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结合项目部实际,不断完善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出精品出人才。按市场机制培养、配制人才,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才惜才的用人之道,在实践中造就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广开渠道,引进一批当前我部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集中高素质人才智慧构划大思路、筛选大项目、促进大开发。 建立完善的科技改革及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实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工程,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荣誉,给地位,给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外部技术人才到我部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不断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与培养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和创新管理人才;引导项目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最佳组合。 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中心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主体,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改革和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加快

杭州市城市建筑管理技术规定

杭州市城市建筑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有关法规和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杭州地区各县(市)及建制镇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新建、扩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质以及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物高度,应根据批准的所在地段的详细规划确定:尚未编制详细规划地段,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有关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二章建筑间距 第四条居住建筑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环保、卫生防疫和建筑保护等要求外,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规定如下: 1、平行布置的条式居住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向,正向间距在市中心旧城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新区不小于1.1倍。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则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如下表: 方位 0°-15° 15°-45° 45°-90° 折减系数 1.0L 0.9L 0.8L 2、相互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在市中心旧城区不小于南侧(东侧)建筑高度0.7倍,且小于12米。在新建区不小于0.8倍,且不小于14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性用房时,其建筑间距原则上不得缩小。在市中心旧城区建筑密集地段进行改建,执行本条第(一)项规定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与南侧建筑的间距,可扣除底层非居住性用房的高度(只限一层,自室内地面至二层楼面)。当底层设置高度小于2.2米自行车库等附属设施用房时,其间距,可扣除这部分的高度。 (三)高层建筑(含高层建筑群)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规定确定: 1、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包括高层、多层、低层)的居室大寒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小于二小时; 2、点式高层建筑的朝向为南北向的,(东西向面宽小于32米)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值不小于18米;

建设部《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办法》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理顺体制机制为途径,将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举措,构建权责明晰、运转协调、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体制,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 二、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一)界定城市管理职能。城市管理主要包括: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全部工作;政府依法确定的公共空间秩序管理、违法建设治理、环境保护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工作。城市管理执法即在上述领域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履行行政执法权力的行为。 (二)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在城市日常管理以及密切相关的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到2018年6月份,xx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集中行使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具体负责: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关行政处罚权;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有关未经批准修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它设施的行政处罚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有关露天烧烤、焚烧垃圾、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的行政处罚权;气象管理方面有关气球施放的行

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对户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的行政处罚权。 各镇街、开发区照此模式,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三)明确城市管理委员会职责。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高位统筹、宏观指导、组织协调、推动落实。区城管委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安排和部署城市管理目标、工作计划,研究确定城市管理方面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协调各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内设机构为综合室:负责文字材料综合、信息上报、宣传报道、数字统计、方案制定、归档立卷等工作;考评室:负责街区制日常检查管理,汇总相关部门的检查情况进行月排名,负责市大型检查活动的安排部署等工作;调度室:负责市城管办派发案件的转递工作,收集市民反映的问题并传递属地进行处置,负责网上检查、网上处置、网上指挥调度的工作。人员由市容环卫局调配落实。 (四)持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区市容环卫局将环卫工作编成保洁中队,按街道区域划分,与各街道进行对接。各街道可单独或挂靠设立城市管理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可根据管理的实际,向市容环卫局申请招聘城管协管员,协管人员只能配合执法人员从事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违法行为劝阻等辅助性事务,不得从事具体的行政执法工作。 (五)加强城市管理执法保障。公安机关应在城市管理部门设立治安保障机构,依法打击妨碍城市管理和暴力抗法行为。检查机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