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 整理复习材料

马哲 整理复习材料

马哲 整理复习材料
马哲 整理复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1)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

1、联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证明和应用;

(3)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核心和结论。

2、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他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3)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思考: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说明了什么?

1、BBC公司、路透社评选结果

1999年,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高于分别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

1999年,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2、BBC公司、德国《图片报》评选结果

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最近所做的一个“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中,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

2005年,在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携手主办的评选中,马克思被评为“德国最伟大人物”。

问题:这是为什么?

西方人的答案:其中一个评选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刚开始看到马克思得到这么多票感到很吃惊,不过,仔细想想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的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

(1)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在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重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并深刻地暴露出来。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和突出表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4)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在1830年法国的

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加强,也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这些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

(2)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

1938-1842年的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

1844年6月爆发的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工人阶级已经开始作为一支有组织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但是,由于这些工人运动在实践上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在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与其伟大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水平,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并且受到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因而先后都失败了。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1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发展,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这种向往革命而又怯懦的阶级特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是奠基者,黑格尔是集大成者,费尔巴哈是终结者。

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具体的经济分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具体的经济分析: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对剩余价值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无产阶级历史地位,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素材。

?但是,他们在论证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却得出了资本主义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社会制度的荒谬结论,而没有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3 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者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

?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是,对如何实现新旧社会的交替,则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完全陷入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4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集中表现在理论基础上:

(1)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此出发,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考察的结果,而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永恒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而这种“天才人物”的出现,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纯粹偶然的

现象。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只靠对剥削者的说服劝导就行了。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列宁:“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3)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思想的评论

这些思想家们的理论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则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活水源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 马克思主义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 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____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二)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___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四、努力学习和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讨论

1、联系实际谈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实践中的作用:

正方:有作用

反方:没有作用

2、用相关原理分析:“发展是硬道理”与“稳定压倒一切”的辩证关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论:

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

意识——起源

本质

作用

认识论——实践

认识

真理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二、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A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

一般规律

B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

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3哲学基本问题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或根本观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观点

A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B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茫茫的宇宙到底由什么构成?

人类对“物质”的探索,从哲学物质观念的萌生、发展和深化,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物质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下,又不断地突破这个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地发展着。根据对“物质”的不同认识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划分为: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基本观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不彻底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

历史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1 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第三,物质范畴具深刻的辩证性。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物质的存在形式

(1) 物质与运动

(2)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

为什么讲了物质之后要讲运动?这和理解物质有何关系?

哲学上理解的运动是什么?

(1)物质与运动

A 运动的科学涵义: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

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

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

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

就是一般的变化。”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C、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形而上学的观点: a 物质开始不运动,后来才运动。

b 物质开始在运动,后来趋于静止。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惠能的幡动。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的含义: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运动,否定相对静止。

D 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a 相对静止的涵义:

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

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

的哲学范畴。

b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况

①是指一事物对其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②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

d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前提

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A 时间、空间

谜语

“世界上何物最长又最短,最快又最慢,最能分割又最广大,最不受重视又最受惋惜?没有它,做不成任何事;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伏尔泰哲理小说《查弟格》

“什么东西得到的时候不知感谢,有了的时候不知享受,给人的时候心不在焉,失掉的时候不知不觉?”

____同上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人们所有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成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却令人忘怀,伟大的,它却使他们不朽。”

——伏尔泰

祝愿同学们:

都能拥有一个勤奋刻苦的青年时代,换来丰富多彩的中年时期,迎来幸福美满的老年时光。从而度过一个无怨无悔的生命历程,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2、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

选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意识及其能动性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 从动物的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二)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1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

2 劳动使猿变成了人,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劳动产生了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

马戏团的驯兽表演

结论: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 人脑的生理结构

大脑皮层各区及职能

(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2 意识表现形式有差别性,但都是对同一客体的反映

3 意识是对客体的近似的、甚至是歪曲的反映,但都可以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形。

结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主观能动性

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

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人的意识活动是主动的创造过程,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2、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3、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思考题

这一部分世界观回答了什么问题?转化为方法论应该怎么做?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二者的区别:

第一,机器思维只能日益增多而不可能全部模拟人的思维活动。

第二,机器思维与人脑的思维在质上是不同的。

第三,机器思维和人脑的思维基础不同。

第四,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的形成过程不同。

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物质运动意识相对静止实事求是

二、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高度发展的人工智能将具有创造力。

3.世界统一于存在。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5.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会束缚人的主观能动性。

6.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7.物质就是原子。

8.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将代替人脑。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实事求是?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是什么?

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什么?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意义。

6.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7.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什么?

讨论

1、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谈谈你的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方法

正方:武力解决,反方:搁置争议

2、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谈谈对日本商品的态度

正方:抵制。反方:不能抵制

第三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3、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eg:)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联系的条件性: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及过程。它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的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变化: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变化或变异——即量变和质变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更为深刻的范畴,它是指事物的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发展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

2、发展的过程性

(1)过程: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扩张。

(2)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发展的过程是变异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 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2)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灭亡了,新事物产生了,形成事物不断发展的链条.对过去的事物,要用历史的眼光,把认识的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事物,更不能苛求前人.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成长.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我们要正确地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世界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矛盾及其属性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及其属性

(一)矛盾的涵义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二)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统一性的涵义及其表现

①矛盾统一性的涵义: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趋势。

②矛盾统一性的表现

第一,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斗争性的涵义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A 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B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而存在,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趋势。(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共同构成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1 矛盾的普遍性的涵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

(从空间上看:处处有矛盾,从时间上看,时时有矛盾.)

(二)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共性(普遍性)和个性(特殊性)是对立的.

第二,共性和个性是统一的.

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再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

二、辨析题

1.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2.差异就是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4.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唯一原因。

5.“重点论”就是“一点论”,“两点论”就是“均衡论”。

6.矛盾的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的同一性而存在。

7.矛盾只存在于观念之中。

三、简答题

1.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是什么?

5.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

7.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有哪些?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政策的哲学依据?

2.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为什么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一)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二) 发展是量度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三)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一)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

1、事物的质

(1)、质的含义: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是由特殊矛盾决定的,

是事物的根本的质。

⑵认识事物质的意义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正确区分事物,分清不同事物之间的界限。

2、事物的量

(1) 量的含义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规模、程度、

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

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

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

示的规定性。

(2)认识事物量的意义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认识了事物的量,才能获得对事物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

3、事物的度

①度的含义: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范围、幅度,即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水的三态变化:0°——100°C、宇宙速度

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过犹不及

胸中有数

(二)、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量变和质变的涵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飞跃。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积累,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是对量变结果的巩固和体现。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⑴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

A、阶段性部分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而非根本的、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阶段性部分质变:

B 局部性部分质变

事物的全局没有发生质变,但在局部范围内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⑵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是指在质变过程中,新质要素冲破了旧质要素的束缚,并在数量上迅速扩张,最终超出旧的质,取得支配地位,使事物实现质的飞跃。

3、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复杂性

①量变形式的复杂性

⑴纯粹的数量关系的变化引起质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积土成山、集腋成裘”、“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⑵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或结构形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同素异构体

甲醚和乙醇(C2H6)

戊烷(C5H12)

戊烷(C5H12)

戊烷(C5H12)

同素异构体:

齐威王和田忌赛马

齐威王赢:

田忌赢

②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

非爆发式飞跃:

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

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质量变度

二、辨析题

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 单纯的量变可以无限地持续下去。

3. 质和量都与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4.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开端。

5. 不同的量必然是不同的事物。

6.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三、简答题

1.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2.如何理解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复杂性的表现是什么

4.量变形式复杂性的表现是什么?

5.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两种形式是什么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哲简答题

五、论述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3、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论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应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5 、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 6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马哲大题重点(1)

第一章第二节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暂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终究要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交替。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含义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性)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这保持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由此,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哲复习材料

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材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 5.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 6.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主观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7.“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8.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9. 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A.系统论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控制论 D.历史唯物主义 10.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发展史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括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A)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B.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论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现的是(C) A.朴素唯物论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C.宿命论的历史观 D.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观 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马哲试题

练习八 一、单项选择题 A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C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A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D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D5.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二、多项选择题 ABC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ABC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影响 ABCD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哲资料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已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996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3)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思考题] 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的因素是什么?

自考马哲简答题(总复习)

马哲总复习简答题(大总汇)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一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3)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己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l)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7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 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 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 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 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 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 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 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 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 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 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 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组图片,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2幅图片画的是什么,为什么? (2)有人认为左图画的是鸭子,有人认为是兔子;有人认为右图画的是高脚杯,有人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8.简述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指出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简述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10. 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1.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4.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简述量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试述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并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并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1.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2.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考试参考题目与答案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材料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本题中,州官倪寻因为饮食过多引起头疼发烧,州官李延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头疼发烧,而华佗正是因为两者的不同病因,所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 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哲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第一专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2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3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马克思现在绝对火”。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阐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经久不衰”。 3、马克思主义何以经久不衰?许良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概括地说,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发展的科学真理。这种真理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最高结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才使它真正建立在坚实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简言之,这个理论依客观事实为根据,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其基本框架是站得住的,是推不倒的。这种科学性还具体反映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固有特点上。这些特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条件,而且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制。那么,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固有的本质特点呢?其一,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因此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僵死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库

简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所以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它不能起世界观的作用。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它们的联系是:哲学必须依赖于具体科学并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也必然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也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的特点。旧的哲学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因为:它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并对物质有反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反映论作为认识论的基本功原理。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实践观点纳入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二者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它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动地用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本质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和客观相比较,也无法解决。因此,必须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作为两者沟通的“桥梁”,这就是人的实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的,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