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

税收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

税收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
税收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

税收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

朱为群

内容提要:税收的本质要从征税目的和负担分配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征税目的看,

存在为实现全体公众共同利益的普通目的税、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援助的基本保障

目的税和特殊目的调控税三类税收。普通目的税和基本保障目的税应该按照“量能

负担”原则分配税负,特殊调控目的税则主要依据“量益或量害负担”的原则分配

税负。不同征税目的的税收应该严格加以区分,使其收入与支出紧密对应,并赋予

每一个税制独特的功能,以实现整体税制功能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税收本质征税目的税收原则税收功能

虽然税收存在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围绕税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或者争论却从未间断。这或许是因为理论需要不断更新,认识需要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拓宽和深化,也可能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很难有统一的认识。然而,无论古今中外,总有一些基础的税收理论问题是相同的,属于超越时空的普遍性问题。以下四个基本税收问题值得逐一思考和回答:第一,税收的本质问题,回答税收与公共收费、公债和罚款等其他财政收入有什么本质不同?第二,征税的正当性问题,回答什么样的征税目的是正当合理的,具体有哪些征税目的是可以被公众普遍接受的?第三,征税的原则问题,回答什么样的税收是好的或者不好的?第四,税收的功能定位问题,回答不同的税收应该如何组合起来发挥好的整体效应?

一、税收的本质

税收虽然名目繁多,形式多样,但都是公共权力掌握者的主要收入来源。税收和其他公共收入的区别可以从形式上观察。在我国学术界盛行税收“三性说”,即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围绕“三性说”,也有不少争论。赞同者认为,这三个属性从整体上区别了税收和其他公共收入的本质属性。反对者则对这“三性”逐一批驳认为,强制性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罚款和合法的公共收费都有强制性,并非税收所特有;从个人立场来说纳税确实具有无偿性,但众多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如果用于所有纳税人的公共利益,则具有整体有偿性;而固定性如理解为是征税标准的确定性,则公共收费和罚款等也符合固定性特征,同样并非税收所特有。税收“三性”说所受到的质疑说明,该理论并不能很好地回答什么是税收、什么不是税收的问题。

要回答税收的本质问题,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都是表面现

象,而不是税收的本质。在全部公共收入中,从征收依据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公共财产或者资源的征收;二是基于公共服务的征收;三是基于公共调控的征收。

(一)基于公共财产或者资源的征收不属于税收

基于公共财产或者资源的征收,比如国有土地或者资源的转让或者出租收入,虽然这些收入也取自于私人部门或者个人,但从本质上说是公共权益让渡给私人而获取的补偿是部分社会成员因占用公共资产或资源而对整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补偿,显然不属于税收。这种收入的所有权应该归全体社会成员,其收入应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提供社会成员普遍受益的公共支出项目;而不宜用于部分社会成员受益的支出项目。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所有者收益,公共财产或资源收入的征收标准应该采取市场竞争原则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来确定,即将公共财产或资源按照市场机制提供给出价最高者,而不能暗箱操作以低价或者无偿提供给经营者。

(二)税收、公共收费和公债都是基于公共服务的征收

基于公共服务的征收,从征收者(公共部门)的角度看,由于提供公共服务需要相应的资源,这就需要通过税收、公共收费、公债等不同的收入方式从私人部门取得收入以弥补成本;从支付者(私人部门)的角度看,支付税收、公共收费和公债的本金和利息是因为其从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中获得了相应的利益。从成本与受益的角度看,这三者具有共通性。

然而,税、费、债这三种公共服务收入在成本与受益的匹配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公共收费的受益者是部分社会成员而不是全部社会成员,付费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特别的公共服务而支付的代价,例如结婚或离婚者支付结婚或者离婚登记费是因为他们得到了政府部门提供的婚姻合法性证明服务,他们必须为此支付相关证书的制作费用(工本费);这是完全合理的公共收费,因为它建立在成本与受益准确对应的基础之上,因而在现实中只要收费标准符合成本补偿原则就会得到理解和遵从,很少听到抱怨和批评。

税收则与公共收费不同,因为有一些公共服务是无法区分出具体的受益对象而且无法衡量受益程度的大小,具有“非排斥性”(Non-exclusive)和“非竞争性”(Non-rival)的特征。这类公共服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属于普惠性的公共产品或者纯公共产品,因此其成本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税收就是弥补这些普惠性公共产品成本的方式。因此,税收和公共收费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取自于所有人而用之于所有人,后者是取自于部分人而用之于部分人。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要遵循量能负担的原则;公平的收费制度要遵循量益负担原则。收费取得的收入,不能用于所有的社会成员;收税取得的收入,也不能用于特定的社会成员。税是税,费是费,税费要分开。

至于公债收入与税收、公共收费的本质区别,则要从代际利益分配的角度来考察。除了某些供当代人享用的公共产品外,公共部门也会提供某些跨代受益的公共产品,例如铁路、大型水利设施、电力或通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这些跨代公共品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而且会惠及当代人和下代人,其成本就需要由不同代人来分担。公债就是公共部门因为提供跨代公共品而取得的一种收入。

由此可见,税收、公共收费和公债背后有着不同的利益与成本的对应关系,反映出彼此在本质上的不同。只有遵循这种收支紧密对应、成本收益相匹配的基本逻辑,才能厘清不同财政制度的利益边界,才能使财政成为公共治理的基石和支柱。

(三)基于公共调控的征收具有广泛多样性特征

基于公共调控的征收,其特殊目的在于调节或控制社会的某个方面或者领域。在形式上,调控类公共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公债和罚款。在现实中,公共部门基于特殊目的而进行的调控,不仅领域宽广,而且目标多元,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种基本类型。宏观调控主要从整体的角度实现总量调控目标,而微观调控是从不同侧面或领域进行结构调控,因此不同的公共收入形式具有不同的调控目标。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税收和公债可以联合起来,共同配合,对总量经济目标发挥作用,主要用于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保障经济运行的稳定,避免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通过降税和发债并举,以刺激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经济膨胀时通过加税和还债相结合,来抑制总需求和总供给。

从微观调控的角度看,税收、公共收费和罚款,往往因为都带有禁止或控制的目标倾向而在实际中难以区分。例如,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在征收目的和负担分配上并无本质区别,两者只是名称和具体征收管理机关不同而已。再如,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抚养费虽然名为费但其实与罚款并无根本差别。

二、税收的正当性

税收的正当性要从征税目的和征税程序两个方面考察。征税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是所有税收问题的逻辑起点。征税程序的正当性,其实质在于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税基、税率等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都应该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决定。

(一)区分三种正当的征税目的

在现实中,每当新税开征,便免不了有关征税目的或理由的讨论。开征税收的实际理由或者目的很可能各不相同且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往往难以达成共识,但从理论上看,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征税目的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普惠性的公共服务或

者产品,称之为“普通目的税”;二是为处于生活绝境中的特定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援助,称之为“基本保障目的税”;三是实行某种特定的政策调控目标,称之为“特定调控目的税”。

普通目的税之所以具有正当性,是因为税收服务于全体公众的普遍利益,是“取自于众而用之于众”,这是最合理也是最自然的制度安排。一方面,由于此类税收的支出惠及全体公众,就会使资源投向这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并达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从而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如果能够适当地贯彻“量能负担”原则将税收负担以合理公平的方式由全体公众承担,就能实现公平。这是隐藏在古往今来被公众认可的税收背后最牢固的逻辑。单凭权力的强制性征收一旦违背这种“惠及众生而又公平负担”的征税逻辑,就会受到纳税人的抵制乃至引起对抗性的政治运动。

基本保障目的税具有收入再分配的特点,实际上就是“取自于强而用之于弱”。一方面,接受援助的社会成员或者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经济能力而难以维持个人起码的生活水平,或者是因为个体生命处于严重威胁状态。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处于绝境中的个人有权获得来自社会公众的援助,而其他社会成员也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对弱者的同情和援助,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为特困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而向有能力的其他社会成员征税,合乎人类的基本同情心,具有正当的伦理支持。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安排看似服务于某些特殊社会成员,实则是一项普惠性的公共保障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不确定而导致的风险。尽管不幸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概率不同,但谁都无法完全避免人生中的各种风险。只要能使处于生活绝境的人都能获得这种来自社会的基本保障,为此而征税就合乎成本与受益潜在对等的基本逻辑。这就是这种强制性的征税制度类似于社会保险制度。

为实现某种特殊目的而征税也可能具有正当性。历史和现实中广泛存在着这种特殊目的税。然而,特殊目的税的正当性并不在于目的本身是否能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可,而在于目的之实现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即特殊征税目的是否在现实中得到实现。若征税的特殊目的并未达成或者根本无法达成,这种特殊目的税就失去了获得公众继续支持的正当性。为此,基于特殊目的的税收,其支出用途必须与其征税目的相吻合,否则就会成为纯粹的筹资工具而使其正当性大打折扣。

(二)在立法和管理层面落实征税程序的正当性

征税程序的正当性要体现在立法和管理两个层面。在立法层面,基于不同征税目的的税收制度要经由合法的程序来决定,其实质是要获得公众的同意。这就是“税收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自从800年前英国大宪章颁布以来,税收法定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征税的一个基本原则。虽然我国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最近国家有关方面正

在积极推动税收立法权回归全国人大的进程。立法层面征税程序的正当性,是保障一个国家税收制度合法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障。在管理层面,要确保税收制度的正当性还需要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收支分类对应和公开透明是其中两项最为根本性的管理机制。

按照前述三种不同的征税目的,在管理上首先要将不同目的的税收及其相应的支出用途分开管理,形成收支分类对应的基金制管理模式,而不能把不同征税目的的税收混为一体。不同目的税收本身的分类首先要建立在税收与公共收费和公债的基础之上,即税、费和债的分类管理是第一层次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按照三种不同的征税目的再对税收进行第二层次的分类:普通目的税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基本保障目的税纳入特别基金预算,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成员;特定目的税也要根据具体的特殊目的而纳入根据细致的基金项目预算,服务于各种特别的征税目的。

为了使上述不同征税目的税收的收支分类对应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就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公开透明的收支信息,能够使公众了解征税目的是否与实际相吻合,从而在实际层面得以检验征税目的的正当性,有利于阻止“名实不符”税收的出现。此外,公开透明的收支信息,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与征税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也能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合作信任关系,促进良好的公共治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转。

三、税收的原则

(一)现代税收原则存在内在冲突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被用来指导税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效率原则要求税收制度能够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以便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公平原则要求将税收负担合理分配给相关纳税主体,以便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安排。这种“二元”税收原则理论,在实际运用时产生了根本性的相互冲突:若要追求效率,就要损害公平;若要追求公平,就会损害效率,从而使得税制设计左右为难。缺乏明确、一致的指导原则来平衡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内在冲突,其结果是税制日益复杂且多变,无法判断最终能否实现效率和公平兼顾。这说明了这种税收原则理论不能很好地用来指导实践。

(二)税收原则问题的讨论要回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税收原则主要解决制度层面的税负分配问题,也涉及管理层面的操作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著名的“税收四原则”中,“平等原则”和“确定原则”用来指导解决制度层面的税负分配问题,而“简便”和“最少征收费”原则用来解决管理层面的操作问题。虽然管理操作层面的这两项原则在现实中非常重要,然而,制度层

面的税负分配原则更具有根本性,值得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确定税负分配问题上,虽然“量能负担”和“量益负担”这两项确定税负的基本原则看起来似乎是等价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则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三)基于不同征税目的确定税负分配原则

不同征税目的的税收制度,应有不同的税负分配原则。对于普通目的税,由于支出的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特征,从而使“量益负担”原则失去实际运用的可能性,因此,普通目的税就只能采用“量能负担”原则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合理分配负担。而基本保障目的税由于其受益者本身缺乏支付能力,因此,“量益负担”不仅不可行而且与此制度的目的相违背,因而也只能采用“量能负担”原则在全体有纳税能力的社会成员中合理分担。至于“能力”的衡量标准以及具体数额的分配(税基和税率)如何选择和确定,则属于其次的问题。

至于特定调控目的税的负担分配原则,取决于具体的调控目的。若为实现宏观调控目的,则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已有普通目的税的税率水平来进行调控,而没有必要单独为此开展新税;若为实现微观调控目的,则需要具体考察微观调控的目标。一般来说,具有正当性的微观调控目标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调节消费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可以归纳为纠正不合理偏好和抑制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例如,对于烟草和含酒精饮料和高档奢侈品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属于纠正不合理的消费偏好;对于污染排放和稀缺自然资源开采征收特别税收,则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微观调控目的税的负担分配原则,必须将税负的分配与所要实现的目的联系起来,从而使这种“寓禁于征”的税收能真正起到限制特定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目的。因此,应采用“量益”或者“量害”原则来确定税负。环境保护税以不同污染种类的排放量为税基并以排放浓度确定不同税率,烟酒消费品以价值为税基并根据有害物的强弱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机动车以价值为税基并以排气量为确定税率的依据,都是运用“量害负担”原则确定税负分配。而对于高档奢侈消费品以价值为标准确定税基和税率,则应运用“量益负担”原则确定税负分配,即消费者从高档奢侈品中的得益越多,就负担更多的税收。

四、税收的功能配置

税收的功能与其征税目的紧密相关,从单一税种来说,两者几乎是同一回事。在多税种复合税制下,不同税种之间如何合理定位各自的功能,关系到税制体系的整体功能问题。税制整体功能的配置,需要研究不同税制的特征,寻找适当的配置方式。

(一)税收功能定位的不同观点

税收有筹资和调控两大功能。为政府筹集所需资金的功能并无异议,而对税收的调控功

能则争议较多。有两个比较极端的观点:一是“税收万能论”,认为税收可以调节和控制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一旦社会出现了某些严重问题,都可以通过开征针对这种问题的税收来解决。例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的问题,于是就开征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为了解决生育率偏低导致人口锐减的问题,俄罗斯开征了“无子女税”。二是“税收中性论”,认为税收除了为政府筹集资金外,不应该承担调控功能。政府的特定政策调控目标,应该通过补贴、转移支付和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工具而不是税收来实现。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税收的调控功能并非可有可无,也非万能的灵丹妙药。这种“和稀泥”的折衷观点,多多少少影响了我国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设计,造成了现实中不同税收制度之间功能定位的混乱,进而导致目前税基重叠或边界不清、征税目的名不副实和制度规则复杂多变等问题。以我国现行税制为例,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都属于消费类税收,彼此间存在税基重叠、征税目的与实际效果脱节和税制复杂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不同税制的功能定位混乱。因此,这种观点并不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二)厘清不同税制的功能定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整体税制框架构建时就明确不同税制的功能定位,并使其形成清晰的逻辑和合理的配置。好比家用的工具箱,工具箱里有榔头、卷尺、剪刀、起子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每一种工具都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如果有一种工具具备其他所有工具的功能,那么其余的工具就是多余的了。显然,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万能工具”。一个国家的税制,也类似于一个工具箱。我国现有18个税种,就是18种收税工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存在一种“万能税收”能够完全实现税收的筹资和调控功能。如同工具箱里的工具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那样,一个国家税收体系中的不同税制也应该有一个分工和定位,承担不同的功能。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每一个税制都被设计为兼有筹资和调控等功能的多功能税收了,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功能的内在冲突。

厘清不同税制的功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其理论思路是,按照税收的功能把税制划分为筹资类和调控类两大类;对于筹资类税制,只赋予其筹资功能而剥离去调控功能,使其充分发挥税收的“中性作用”,从而可以使税制得以简化和透明;对于调控类税制收,着重于其调控目标的确定及可实现的程度,筹资功能就处于次要和附属的地位。

不同税制的功能定位,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税制改革的目标和方案选择。例如,增值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普通目的税收,其功能就是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资金。因此,在制度设计上采取了宽税基和统一比例税率的做法,就是为了使其税基稳固并

且有利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从而突显其筹资功能。统一比例的企业所得税,也可以担当筹资性税收的重任。而烟草消费税、酒类消费税和机动车税等某些特别目的税则主要发挥调控性功能。个人所得税可以设置为一种基本保障目的税。如果把个人所得税的征税目的明确规定为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基金以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就容易获得纳税人的认同和支持。有了这样明确的征税目的,个人所得税为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筹资并在征税和支出的过程中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定位就更加清晰合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调控类税收的功能应该根据不同的调控对象和目的加以区分,不能混合在一个税种之内,否则就会使其功能发生紊乱,最终演变为单纯的筹资功能。例如,我国现行消费税有十几种征税对象,不同征税对象的征税目的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其收入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用于各种公共支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就不仅使不同目的和功能的税收收入和支出失去了紧密对应的联系,而且也无法检验这些特定目的和功能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再如,我国拟开征的环境保护税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不同类型的排污行为纳入一个税种,若将其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而不是专门用于治理污染,就会使其环保功能大打折扣;即使专项用于治理污染,若将来自不同污染的税收混合使用,也就容易使不同性质的污染治理偏离收支紧密对应的财政逻辑。一个合理的环境保护税应该根据特定的污染行为设定税基和税率,并将其收入用于治理此类污染。只有保护环境的税收和支出都服务于控制污染的行为,只有限制烟酒消费的税收及其支出都服务于控制烟酒的行为,才能真正保障这些税收的调控功能的充分发挥。

根据筹资和调控的功能分别设置不同税制,让不同的税制各归其位,各展所长,由此形成的整体税制体系就会清晰、合理和稳定。基于不同功能定位的税制设计,可以使人们对一个国家的税制评价从个别税制的“求全责备”,转向对整体税制的规范性及其内部结构的合理性上来。

税收的本质、征税的正当目的和程序、税收的原则和功能定位,看似分散的各自独立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税收的本质特征要求其与公共收费、公债和罚款等其他财政收入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而征收的普通目的税、为扶助特困群体而征收的基本保障目的税以及为特别调控目的而开征的税收区分开来并适用不同的税负分配原则,最终赋予每一个具体税制以特别的功能定位从而构建功能各归其位相互紧密配合的整体税制体系。按照这样的理论思路构建的税制,合乎现代财政的基本理论,也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并最终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蒋洪. 财政学教程[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6.

[2] 曾军平. 公平分配、规则架构与财税政策选择[J]. 税务研究,2015,(7).

[3] 朱为群,曾军平. 税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原则与思路[J].税务研究,2013,(11).

[4] 罗森. 财政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的涵义 最优税制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征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由于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习惯偏好不完全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政府在征税时丧失了信息优势,在博弈中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在自然秩序作用下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我们只能通过制度的安排,使之接近于这个状态。最优税制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 税收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效率与公平,最优税制应该是同时兼顾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税制。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收不干预资源的配置,保持一种中性,以免造成对纳税人的行为的扭曲。也就是税收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收入效应中,只有资源的从私人手中转移到政府的手中,而替代效应则会因为个人行为的扭曲而产生效率的损失。税收的公平性应该是在收入的分配中体现,横向公平为同等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同等纳税,纵向公平为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不同纳税。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市场状态假设: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一般可获得连续规模收益)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要明确表示出来。

(2)政府的行为能力假设:政府必须通过一套交易成本较低的、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来筹措既定的收入(工具的选择与个人的消费相关,纳税义务与经济政策无关的一次总负税不予考虑); (3)标准函数假设:多人的模型中,以社会福利函数作为标准函数,计算各种结果,以此来作为选择税收工具的标准。 早期最优税制理论 1927年,年轻的剑桥经济学家拉姆齐(Ramsey)在解答老师庇古(Pigou)的一篇作业中天才地解决了一个关于最优商品税的问题:假定一次总付税不可行,对于征收给定的税收收入,最优的商品税率应该是多少,才能使税收造成的超额负担最小。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拉姆齐得出,对商品课税的最优税率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很小,而高档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拉姆齐法则要求,有效率的税收应对生活必需品课以高税率,而对高档品课以低税率。 最优所得税问题是一个更古老的问题。与最优商品税假定不存在公平问题相反,最优所得税最初的研究对效率采取了完全忽略的态度。埃奇沃思(Edgeworth)提出,当每个人的边际牺牲相等时(纵向公平原则),社会效用损失最小,这就意味着最大边际税率为100%。当收入达到某个等级时,当事人的所有增加的收入都将用以交换税收,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可能性是高收入者将放弃工作,选择闲暇。由于损失了效率,政府的收入反而低于课征低税率的收入。斯特恩(Stern)通过对税收与劳动供给的研究,得出最优所得税率与劳动供给弹性负相关,当劳动供给弹性小,即对工资率的变动表现为不敏感时,较高的税率不会对劳动供给决策,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大的影响,反之,若劳动供给弹性很大,对工资所得课以较高的税率则会导致实际工资率的下降,进而引起更大的劳动供给的减少。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Mirrlees)对激励条件下最优所得税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研究。在考虑了劳动能力分布状态,政府最大化收益,劳动者最大化效用,以及无不定性、无外部性等一系列严格假定的情况下,他得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结论,其中二点就是对高工资率和最低工资率都应课以零(边际)税率。 最优税收与生产效率是最优所得税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有效率,包括交换和生产的有效率,其条件是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

浅谈增值税税收筹划在企业中的应用

编号(学号):

浅谈增值税税收筹划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值税是我国的主体税种,对企业来说,它具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增值税的税收筹划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企业获取资金,降低财务风险,也能提高企业的税收法律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强调依法治税的今天,剖析税收筹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税收筹划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阐述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概述入手,其次阐述了我国目前在增值税税收筹划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增值税税收筹划实例比较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对策。 关键词:增值税,税收筹划,实例分析,决策

Discussion about the value added tax planning in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ax planning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ocess will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Value added tax is our duty, to the enterprise for, it has a lot of tax planning space, value added tax of tax planning can not only brings to the enterprise direct economic benefits, for enterprise access to funds, reduce financial risk, and also can enhance the enterprise the tax law consciousness and management. At present, in establishing a new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emphasize to govern by law today, tax planning development analysi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x planning, it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enterprise value added tax of tax planning overview, then expounds the present in the value added tax planning in the use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V AT tax planning example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perfect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value added tax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value added tax,tax planning,strength analysis,decision-making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税收理论与政策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税收理论与政策考博指导与分 析 一、中央财经大学考博资讯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76名,其中普通计划125名(含硕博连读生13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42名和对口支援计划9名。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税收学(0202Z9) 研究方向01:税收理论与政策。导师分别是汤贡亮、计金标(兼职)。 考试的科目: (1)1001英语(100%)。 (2)2001经济学基础(100%)。 (3)3014税收学(100%)。 (二)考试须知 1.考试方式和科目: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跨学科门类报考考生还需参加加试考核。 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包括外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具体考试科目详见《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其中业务课一中的经济学基础(科目代码2001)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占35%)、西方宏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管理学基础(科目代码2002)考试内容包括管理学原理(占35%)、西方微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各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复试采用面试形式,内容包括科研基础与科研潜质测试和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科研基础测试采取现场问答方式进行,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对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情况;科研潜质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及考生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5000字的《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是否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测试

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增值税的税收筹划思路 By清苓歌 一、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纳税筹划 (一)结算方式的筹划 作为生产资料购入方的增值税纳税人为了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可以对购入的生产资料的成本费用进行筹划,进项税的税收筹划就是其中的一个可行点。购货方购入货物的结算方式可以分为现金采购、赊购、分期付款。从纳税筹划角度应尽量选择分期付款、分期取得发票。一般企业在购货过程中采用先付清款项、后取得发票的方式,如果材料已经验收入库,但货款尚未全部付清,供货方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按税法规定,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未按照规定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其进项税额就不能抵扣,会造成企业增值税税负增加。如果采用分期付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方式,就能够及时抵扣进项税额,缓解税收压力。通常情况下,销售结算方式由销货方自主决定,购货方对购入货物结算方式的选择权取决于购货方和供货方两者之间的谈判协议,购货方可以利用市场供销情况购货,掌握谈判主动权,使得销货方先垫付税款,以推迟纳税时间,为企业争取时间尽可能长的“无息贷款”。 (二)进项税额抵扣时间的筹划 进项税的抵扣时间按照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类型加以区分。作为购货方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筹划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间,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如果取得的是防伪税控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尽快认证,认证通过的当月核算当期进项税额并申报抵扣,降低当期的增值税税负;如果取得的是非防伪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购货方为工业企业的则应缩短购入货物的入库时间;若为商业企业,购货方选择即购即付,那么就可以在付款当期在销项税中抵扣此项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如果以应付账款的方式结清货款,则货物购入的当期不能抵扣该购进货物的增值税税额,只有在全部货款全部结清的当期进行进项抵扣,这样就增加了当期的增值税税负,没有达到延期缴纳的目的。此时购货方可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法为结算方式的选择,通过结算方式的筹划达到进项税额抵扣时间的筹划。

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

第四章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 重点:我国税收制度的特征和现行税制的主要内容;国际税收。 难点:不同税率的计算方法,增值税的计算。 第一节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 一、课税权主体 有关课税权主体的概念:通过行政权力取得税收收入的各级政府及其 征税机构,它说明谁征税。 (一)本国税与外国税:本国税指的是本国政府开征的各种税收,外国税则是外国政府开征的各种税收。 (二)中央税与地方税:中央税以中央政府为课税权主体的税收,它由中央立法,由中央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为中央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来源。地方税以各级地方政府为课税权主体的税收,它由地方政府立法,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提供资金来源。 二、课税主体 纳税人与赋税人的区别: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也称纳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 按照纳税人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两类: 1.个人税和法人税 2.买方税和卖方税 三、课税对象

1.课税对象的概念:课税的标的物 2.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分为三大类: 四、税率 (一)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二)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有关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的概念 税率=(应纳税额/课税对象)×100% ,税额 = 课税对象×税率 统一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产品差别 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 全额累进地区差别 税率分类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 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适用于流转税;累进税率--适用于所得税;定额税率--适用

于从量税。 1.比例税率:其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例如: 应纳税额=100万元×17% 应纳税额=1000万元×17% 应纳税额=10000万元×17% 其优点是:有利于鼓励生产经营者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因为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了,税率并不因之而提高。所以,在流转税的征收中往往使用比例税率。 2.累进税率:其特点是,税率随着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逐步提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也越高。例如: 需要说明的是,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当中,又分为全额累进和超额累进两种计算方法。其中的全额累进,会导致收入临界点的不公平。 3.全额累进税率计算弊端说明 例如:张三月收入2800元,李四月收入2801元,那么,张三应纳税:(2800 – 800)X10% = 200元 李四应纳税:(2801 – 800)X15% = 300.15元

第1章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

主讲:黄海滨副教授 E-mail:haibin188@https://www.doczj.com/doc/501551724.html, 电话:667779 教案下载:ftp://10.1.167.4 用户名:hhb 密码:8607

引言 “只有死亡和税收是不可避免的”。——富兰克林 税收是强制课征,而不是自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要求税收,不过是侈谈而已。——汉德法官 征税是一门拨鹅毛的艺术:既要鹅毛拨得多,又要做到让鹅不叫或少叫。——英国经济学家哥尔柏 税收筹划就是一门艺术:既要努力少纳税,又要做到不违法。

野蛮者抗税, 愚昧者偷税, 糊涂者漏税, 精明者税收筹划。

为什么要学习税务筹划? 纳税管理和筹划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减少税收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减轻税负的三条途径: 停业:无保障之路 偷税:受惩罚之路 筹划:最阳光之路 税务筹划是降低企业税负的最佳方式

我国税负水平高不高? 2011年福布斯排行: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 ?小口径综合税负率:2009年为18.8%(税款6.3万亿元,GDP为33.5万亿元);2010年为18.3%(税款7.3万亿元,GDP为39.8万亿元)。 ?中口径综合税负率:2009年为20.3%(财政收入6.8万亿元);2010年为20.8%(财政收入8.3万亿元)。 ?大口径综合税负率:非税收入过高,制度外收入不会低于GDP总量的10%。所以,大口径税负约为30%。

世界税负水平怎么样? ?不同收入类别国家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 国家类别: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 负担率% 15.50 25.80 24.42 ?一般观点认为:人均GDP260美元为13%、750美元为20%、2000美元为23%、10000美元为30%。 ?中国2009年人均GDP3622美元,为全球第99位;2010年人均GDP4283美元,为全球第95位。浙江省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税负高低与税负痛苦指数不成正比,比如北欧高税负却提供高福利,而中国……

论述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

论述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也称为“税赋”。它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产生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有国家才有税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税收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税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1.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国家公共职能的需要。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为了行使其职能,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必然要耗用一定的物资和资金,因而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取得财政收入,而税收正是这样一种方式。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力。国家的权力有两种: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不是凭借财产权力,而是凭借政治权利,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运用政治强制手段,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归其支配。3.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国家税收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由其他社会成员所有,强制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分配使用。 二、税收原则理论 现代税收原则是在古典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应当如何征税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1.1 古典税收原则(1)斯密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最小征收费用原则。(2)瓦格纳税收四大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收行政原则1.2 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税收中的效率原则又分为税收的财政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税务行政效率原则;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又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受益原则、纳税能力原则、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 三、税收效应理论 税收效应理论具有三个部分:1.税收效应概述。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3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1)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用。(税收效应是与税收中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税收效应的分类:正效应与负效应;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其研究的是:一、税收对生产、消费的影响;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三、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四、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3)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有以下内容:一、税收与经济增长;二、税收与经济稳定;三、税收与收入分配。 四、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实际上是纳税人与负税人的非一致性问题。研究税收负担的转嫁过程,目的在于确定税收的最后归宿点,从而,分析各种税收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增值税税收筹划案例分析报告

增值税税收筹划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大型商场销售实务中地增值税作税收筹划地分析.以下是基本概念和相关税收规定: ()折扣销售,即商业折扣,指销货方在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时,给予购货方价格上地优惠.其税收政策,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地,可按折扣后地余额作为销售额计算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无论企业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扣减折扣额,应以其全额计征增值 税. “营改增”也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将价款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地,以折扣后地价款为销售额;未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地,以价款为销售额,不得扣减折扣额. ()销售折扣,又名现金折扣,指销货方在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后,为鼓励购货方及早偿还货款,缩短企业地平均收款期,而协议许诺给予企业地一种折扣优惠.折扣地表示常采用如,,N地符号表示. 其税收政策,销售折扣不得从销售额中扣除 ()销售折让,指在货物售出后,由于其品种、质量、性能等方面原因购货方虽未退货,但销货方需要给予购货方地一种价格折让. 其税收政策,纳税人因销货退回或折让退还给购买方地销售额,应从发生销货退回或折让当期地销售额中扣减. 案例分析如下: 某大型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方式.假定每销售元商品,其平均商品成本为元.年末商场开展促销活动,拟定“满送”,即每销售元商品,送出元地优惠.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种选择:(假设增值税率为,企业所得税率为) 方案一:顾客购物满元,商场送折商业折扣地优惠; 方案二:顾客购物满元,商场赠送折扣券元(不可兑换现金,下次购物可代币结算); 方案三:顾客购物满元,商场返还现金“大礼”元; 方案四:顾客购物满元,商场送加量,顾客可再选购价值元商品,实行捆绑式销售,总价格不变. 现假定商场单笔销售了元商品,各按以上方案逐一分析各自地税收负担和税后净利情况(不考虑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费) 方案一:顾客购物满元,商场送折商业折扣地优惠;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摘要 1、西方税收理论综述 2、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3、亚当斯密税收理论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西方税收思想》许建国中国经济出版社 2、西方理论的发展《湖北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3、亚当斯密与傅玄思想的分析比较《产业科技论坛》2006年 4、亚当斯密税收原则的重新解读《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5、《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商务印书馆 6、《中国经济问题》1990年第一期

西方税收理论的综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和垄断统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出理了不同的税收理论学派 1重商主义税收理论 这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衰弱于18世纪下半叶,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托马斯?曼,法国的财政总监柯尔培尔,意大利的斯卡卢非等。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源。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把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2 重农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时期的资产阶级税收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认为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农业是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使物质财富增加。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废除包税制的征收制度,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 3 古典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17世纪中叶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弟,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最后由大卫?李嘉图完成。认为国家经费属于非生产性费用,要压缩经费,实行廉价政府。主张经济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理论。 4 庸俗经济学派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将政治经济学看作是一门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他们认为属于财富分配范畴的赋税的影响范围自然而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分配领域,而是同时影响到生产和消费。因而,萨伊对赋税原则的讨论融合了赋税对生产、分配、消费的广泛影响.他认为税收基本上是有害的,都会妨碍社会的再生产。但同时税收又是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的。所以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着重强调税率要低,以将其对再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此外,

浅析增值税的纳税筹划论文

浅析增值税的纳税筹划论文 摘要:为了帮助大家设计撰写论文,论文为大家分享了浅析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供您参考! 纳税筹划又称为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循税收法规的前提下,纳税人为实现价值或股东权益最大化,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行或委托纳税代理人,通过对筹资、投资、收入分配、组织形式、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选择和筹划,以税收负担最小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纳税筹划是纳税人通过非违法的避税方法和合法的节税方法以及税负转嫁方法来达到尽可能减少税收负担的行为。 纳税筹划与偷税、骗税、抗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偷税、骗税、抗税均属违反税法的行为,而纳税筹划及其后果与税收法理的内在要求一致,它既不影响和削弱税收的法律地位,也不影响和削弱税收的各种职能和功能。它是在不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在对政府制定的税法进行精细比较后的优化选择。真正意义上的纳税筹划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是一个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往往面临着税负不同的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纳税人可以避重就轻,选择低税负的纳税方案。纳税筹划就是合理、最大限度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轻税收负担。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度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所以叫做“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现行流转税中的一个重要税种,是大多数工业、商业的一个主导税种。如何开展增值税纳税筹划是我们工商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引用纳税筹划中的变量引进学说和因素分析学说,结合增值税的相关政策,寻找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空间。 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入手,找到纳税筹划的空间 在实际经营决策中,一方面为了减轻税负,实现由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换,必然会增加会计成本。例如增设会计账薄、培养或聘请有能力的会计人员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销售货物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如果片面追求降低税负而不愿申请一般纳税人,有可能产生因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影响销售额。因此,在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税务筹划中,应尽可能把降低税负与不影响销售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以获得最大的节税效益。

企业增值税的税收筹划.doc

企业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由于我国税务筹划这一理念研究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当前我国税务筹划依然处于初级发展时期,大多数企业对税务筹划的认识不充分,使得税务筹划难以向着专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虽然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税务筹划的重要性,同时聘用有关专业人员指导税务筹划工作,然而效果不明显,这不仅是税务筹划人员自身的原因,企业也存在误解等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深入、广泛地讨论与研究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具体操作,从而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转变增值税税收筹划的价值观念 对于税收征纳双方而言,需要及时转变落后的价值观念,通过良好的税务筹划,可以实现征纳双方双赢的局面。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实行税收筹划,能够降低企业成本,经济效益也才更高,对于国家而言,能够实现长远利益的增长,企业自实行税收筹划后,能够优化生产经营的方法,有效提升内部生产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能够为国家财政长期收入提供可靠保障。并且通过实行税收筹划,可以在国家与企业间形成和谐征纳关系,避免发生企业漏税、偷税等违法行为,从根本上让国家财政收入规模最大限度得到拓展。 二、协调好企业与相关税务机关的关系 一是加强与中介机构间的联系。在税务中介机构中,税收筹划人员通常有着很高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能够较快全面、准确掌握企业纳税状况、内部管理情况、生产经营现状等信息,对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更为有利。因此,企业要加强与税务中介机构间的联系,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借助税务中介机

构的丰富经验;二是要协调好与主管税务机关间的关系,对于税务机关要充分信任,在缴纳税收时严格以税务机关设定好的标准为准。当然税务机关也应给予企业充分信任,与企业间构建起有效税收信息与沟通渠道,与企业的关系要协调好,这样才有利于更好进行税收筹划工作。 三、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创新设计 一是设置增值税筹划,在这个过程中要确认好所选择的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通常来讲,一般纳税人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而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3%。二是企业购进阶段的增值税筹划。这一时期主要考虑购货对象与购货时间。在选择购货时间时要对买方与卖方市场加以考虑,而在选择购货对象时,因为抵扣制度并不在小规模纳税人中实行,并且有着极大的选择难度,在购货环节中,一般纳税人的购货途径是同一般纳税人的销售方。三是销售过程中的企业增值税筹划,必须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妥善处理混合、兼营两种销售行为的关系,代销、折扣是两种最基本的销售方式。本文以折扣销售为例,某商城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选择了两种不同的促销方法:方案一:购满600元返100元现金。方案二:八折优惠,扣除折扣后销售额为500元。假设该商品成本为200元,问应该采取哪种销售方案?方案一:增值税=600÷(1+17%)×17%—200×17%=53、18(元)方案二:增值税=500÷(1+17%)×17%—200×17%=38、64(元)故而要选择方案二,同时在设计税收筹划时要对方案二加以考虑。 四、增值税税务筹划方案设计保持适度的灵活 由于企业处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再加上税收政策和税务筹划的主客观条件在不断变化中,这便要求税务筹划方案设计尽量

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

一、1、税制特征2、税制的一般选择框架 1、经济效率,管理便利,灵活性,政治透明,公平 二、1、税收超额负担2、对储蓄课税的短期、长期影响3、对劳动课税的短期、长期影响 1、定义:拿对任何商品课税的效应与一次性总付税效应进行比较,福利的额外损失就是无谓损失。 用无差异曲线衡量无谓损失:无谓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替代效应,无差异曲线越平缓,替代效应越大,无谓损失越大。 用补偿性需求曲线衡量无谓损失:无谓损失=1/2t^2PQ补偿需求弹性(t为税率),(1)无损损失与税率的平方成正比,高税率带来的扭曲大于低税率。(2)无谓损失与补偿需求弹2、短期影响:对储蓄课税的短期影响是不确定的,假设一个人是储蓄者,在两期中,第一期的消费小于第一期的收入,对他第一期的利息征税,同时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征税后个人境况变差,他会降低两期的消费。但是由于从延期消费得到的回报比以前少,因此会减少为了消费,鼓励了当期消费。总效应,当期的净效益不明确,未来消费一定会减少。 大部分经济估计表明,替代效应略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利息所得税对储蓄略有负效应。 如果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抵消,税收仍产生了扭曲,无谓损失为,第二期消费存在大量的扭曲。 长期影响:对利息课税长期会产生一般均衡效应,改变经济均衡,可能会降低储蓄供给,最终降低资本存量,影响投资,投资成本上升使得总供给曲线左上方移动,可能降低工资 3、短期:收入效应表现为当政府对劳动所得课税,劳动者变穷,为维持税前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他不得不减少闲暇,多动作,使劳动供给增加, 替代效应表现为对劳动课税降低了劳动工资率,改变了劳动和闲暇的比价关系,劳动相对价格降低,闲暇相对价格上升,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代替劳动,从而减少劳动供给。如果劳动供给曲线无弹性,则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抵消,但只要有替代效应就有扭曲和无谓损失。 长期:长期对工资课税 三、1、推导拉姆齐2、用拉姆齐解释现实问题 2、与公平原则相冲突,难以获得所有商品弹性的信息 四、1、资本课税对企业承担风险以及创新的影响2 资本课税对宏观储蓄、宏观收入的影响 1、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当获得的、作为补偿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他们在安全投资中所能得到的收益时,他们才愿意承担风险。人们担心,对资本课税实际上是对承担风险的收益课税,从而阻止了对风险的承担。 很多创新的事物都是企业家承担风险的产物,这些创新产物使社会进步,政府也获益,但却并没有帮助企业承担创新失败成本,为了鼓励创新投资,政府应当干预。 例子假设:一个人必须在两种资产中选择,没有收益的安全资产,50%获益、50%负收益的风险资产。把他的一部分财富划为安全资产,另一部分为风险资产。 扣除全部损失的资本课税可能增加承担风险的活动, 另一方面,资本课税能以降低承担风险,第一,在税收结构为累进的情形下,对投资成功的收益课税要重于对投资失败的损失的补贴。第二,现行制度对可以抵消的损失数量进行了限制,政府虽然分享了收益,但只承担了一部分损失。第三, 2、在封闭经济中,对资本利得课税降低了投资的均衡水平,从而在长期降低了均衡的资本存量,对国民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家庭和企业的储蓄水平,而是国民储蓄水平,包括政府储蓄,政府储蓄是政府的预算盈余或者赤字。一国的储蓄不仅包括家庭储蓄、企业储蓄,还包括政府储蓄 五、1、逃税和避税的区别2、逃税规模的测度方法3、AS避税模型4、最优征管公式

税收原则是税收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税收原则是税收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争论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税收原则的认识和阐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税收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人们对税收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作为人们对税收认知的一种反映,税收原则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税收原则问题。税收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那么,政府征税究竟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从税收发展史看,虽然在任何时期,人们对税收原则的看法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拓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税收原则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仍将继续下去。税收原则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如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提出平均税负的朴素思想,对土地划分等级分别征税;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则更明确提出“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原则,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来确定税负的轻重。西方则在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就已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税收原则,如重商主义后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初步提出了“公平、便利、节省”等税收的原则。但一般认为,最先系统、明确提出的税收原则是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的原则。此后,税收原则的内容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集大成者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四方面九原则”,即财政原则,包括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包括税源的选择原则和税种的选择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公平原则;以及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原则即节省原则。而在现代西方财政学中,通常又把税收原则归结为“公平、效率、稳定经济”三原则。实际上还有多种税收原则的提法,但要数上述三种影响最大。这三种税收原则理论,不仅代表和反映了人们在三个不同时期对税收的认识,而且基本展示了税收原则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脉胳。根据上述各项税收原则的内容,结合税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从社会、经济、财政、管理四个方面将税收原则归纳为“公平、效率、适度和法治”四原则。 一、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历史上,也多有强调税收公平的论述。在现代社会,税收公平原则则更是各国政府完善税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税收怎样才算公平,在不同时期,往往标准不同,理解也不同。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税收公平经历了一个从绝对公平转变到相对公平,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经济公平的发展过程。 税收公平,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平问题而受到重视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平问题历来是影响政权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税收本来就是政府向纳税人的无偿分配,虽然有种种应该征税的理由,但从利益的角度看,征税毕竟是纳税人利益的直接减少,因此,在征税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利益的对立和抵触,纳税人对征税是否公平、合理,自然就分外关注。如果政府征税不公,则征税的阻力就会很大,偷逃税收也会随之增加,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矛盾乃至政权更迭。税收的社会公平,最早指的是税额的绝对公平,即要求每个纳税人都应缴纳相同数额的税。在税收实践上的反映,就是定额税和人头税的盛行(人头税和定额税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瓦格纳将公平的标准从绝对公平发展到相对公平,即征税要考虑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纳税能力大的,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则少纳税。

第三章---增值税税收筹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增值税税收筹划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增值税税收筹划习题及答案 1、李某于2009 年开办一家瓷器作坊,生产瓷器,注册性质为私营企业,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税率为3%,近几年生意红火,又先后开办三个作坊,年含税销售额已达421 万元,管理也逐渐规范。当地税务机关根据其管理情况,建议其提出申请,经认定后作为一般纳税人纳税。 购料情况:李某的瓷器作坊所用原料主要是合适的土,作坊所用的土均不用花钱买,其他原料如包装物、燃料等外购,每年购进金额约46 万元。 站在增值税节税的角度上,请你帮李某筹划一下,新建作坊按什么身份的纳税人纳税比较合算。 法一:无差别平衡点增值率判别法 增值率=[421/(1+3%)-40/(1+3%)]/421/(1+3%)×100% =90.50%>无差别增值平衡点20.05% 故:应选择小规模纳税人。 法二:直接分析。 若作为一般纳税人,销项税额为61.2万元[421/(1.17)*17%],进项税额为 6.7(46/1.17*0.17)万元,应纳税额= 61.2 -6.7=54.5万元, 而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 421/(1+3%)*3% =12.26万元 可见,李某依旧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比较划算。 2、中石化某省分公司主营业务为销售成品油,此外还有少量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201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总额150亿元,其中成品油销售收入139.5亿元。公司涉及营业税的应税劳务包括:–装车费收入:随同销售油品发生,全年0.5亿元。–运油收入:随同销售油品发生,全年3亿元。 2

–检验费收入:部分随同销售油品发生,全年发生额1.3亿元;部分单独为其他单位提供油品检验服务,全年发生额1.7亿元。 –代储油品仓储收入:部分为大客户购买油品后,没有及时将油品运走,暂时由公司收取代储费用并代为储存,全年发生额1.5亿元;部分为替军队等特殊单位储存油品并收取代储费用,全年发生额2.5亿元。 对于上述收入,该省分公司的部分市分公司按照营业税应税劳务核算收入并计算缴纳了营业税,部分市分公司则按照销售油品业务计算缴纳增值税。请对此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对企业有利的税收处理方案。 如果全部按照增值税来缴纳,则销项税额=150×0.17/1.17=21.795(亿元) 如果按照营业税缴纳,会有如下的情况: 对装车费和运油收入:如果石油的运输和装车收入能单独核算,则依照11%的增值税税率;如果没有单独核算,则应缴17%的增值税。 对检验费收入:部分随同销售油品发生,这属于混合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部分单独为其他单位提供油品检验服务,属兼营行为,如果公司独立出一个检验部门,那么发生的全部检验费用均属于兼营行为,都缴纳5%的营业税 针对代储油品仓储收入:同检验费划分一致,大客户购买油品后,没有及时将油品运走,暂时由公司收取代储费用并代为储存的这一部分,属混合销售行为;另外替军队等特殊单位储存油品并收取代储费用的视同兼营行为。如果公司独立出一个仓储部门,那么发生的全部仓储费用均属于兼营行为,都缴纳5%的营业税, 将以上费用确认为缴纳营业税的收入时候有两种情况: 分公司有单独核算了装车及运输收入,且有独立的 3

税收理论与实务判断,问答题

三、判断题 1、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税法是固定不变的。(×) 2、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取得税收不需要偿还,但有时需对纳税人支付一定代价。(×) 3、税收的职能就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税收职责与功能。(×) 4、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是造成国际重复征税的主要原因。( × ) 5、税收可保证财政收入可靠和稳定增长。(√) 6、税收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 7、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是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 ) 8、法律关系中,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是权利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是权利客(×) 9、增值税是对资产增值部分的税。(×) 10、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自产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不征收增值税。(× ) 1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判定主要看其会计核算水平和年应税销售(√) 1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从购买方收取的价外费用,在征税时应视为含税收入。计算税额时应换算为不合税收入。( √ ) 1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自产货物用于本单位搞职工福利的,虽未销售,但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销项税。( √) 14、增值税纳税人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注册资金多少和实际经营规模大小决定是否为一般纳税人( × ) 15、计算增值税销项税时,销售折扣可以从销售额中减除。(×) 16、“未交增值税”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应缴来缴的增值税。(×) 17、计征消费税和增值税的货物价格,均为含消费税金不含增值税的价格。() 18、纳税人通过自设非独立核算门市部销售的自产应税消费品,属零售销售,不征消费税。(×) 19、纳税人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同时,还经营非应税(即增值税征税范围)货物与劳务,未分别核算或者未准确核算的,全部收入缴纳增值税。(× ) 20、纳税人的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后因发生退款减除营业额的,应当退还已缴纳营业税税款或者从纳税人以后的应缴纳营业税税额中减除。(√ ) 21、纳税人出租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其他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营业税。(× ) 22、纳税人发生的购货运费如购买运输劳务,按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但企业发生的销货运费,按规定则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 ) 23、纳税人采用销售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只要将折扣额开具发票,均可按折扣后的净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 ) 24、纳税人发生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规定的顺序确定销售额。( √) 以外购两种以上酒精生产的白酒,从高确定税率征税。(√) 25、纳税人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行为的,应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 ) 26、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价格明显偏低而无正当理由或者视同发生应税行为而无营业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规定确定其营业额。( √ ) 27、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 ( × ) 28、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这里说的亏损.是指会计利润小于零。( √ ) 29、纳税人接受捐赠的货币性收入属于应税收入,纳税人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不属于应税收入。 ( × ) 30、现行税法对货物期货和非货物期货都征收营业税。(×) 31、某县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决定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采取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 ( × ) 32、某房地产公司将待售的花园别墅中的一栋赠给某影视明星,由于该房地产公司未取得收入,则不缴纳土地增值税。 ( × ) 33、某热水器厂生产销售热水器并负责安装自售热水器,单独收取每台50元的安装费,因能分清收入,销售热水器缴纳增值税,安装费缴纳营业税。( × ) 34、某集团公司将一块土地使用权无偿转移给它的一家子公司,已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此行为没有取得转让收入,不必缴纳营业税。(×) 35、某笑星蔡某一次取得表演收入20000元,那么她的应纳税所得就是20000元,应按照劳务所得加成征税。( ×)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征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由于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习惯偏好不完全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目录

手中,而替代效应则会因为个人行为的扭曲而产生效率的损失。税收的公平性应该是在收入的分配中体现,横向公平为同等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同等纳税,纵向公平为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不同纳税。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市场状态假设 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一般可获得连续规模收益)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要明确表示出来。 (2)政府的行为能力假设 政府必须通过一套交易成本较低的、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来筹措既定的收入(工具的选择与个人的消费相关,纳税义务与经济政策无关的一次总负税不予考虑); (3)标准函数假设 多人的模型中,以社会福利函数作为标准函数,计算各种结果,以此来作为选择税收工具的标准。 早期最优税制理论 1927年,年轻的剑桥经济学家拉姆齐(Ramsey)在解答老师庇古(Pigou)的一篇作业中天才地解决了一个关于最优商品税的问题:假定一次总付税不可行,对于征收给定的税收收入,最优的商品税率应该是多少,才能使税收造成的超额负担最小。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拉姆齐得出,对商品课税的最优税率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很小,而高档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拉姆齐法则要求,有效率的税收应对生活必需品课以高税率,而对高档品课以低税率。 最优所得税问题是一个更古老的问题。与最优商品税假定不存在公平问题相反,最优所得税最初的研究对效率采取了完全忽略的态度。埃奇沃思(Edgeworth)提出,当每个人的边际牺牲相等时(纵向公平原则),社会效用损失最小,这就意味着最大边际税率为100%。当收入达到某个等级时,当事人的所有增加的收入都将用以交换税收,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可能性是高收入者将放弃工作,选择闲暇。由于损失了效率,政府的收入反而低于课征低税率的收入。斯特恩(Stern)通过对税收与劳动供给的研究,得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