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

?----------------------- Page 1-----------------------

南京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 姓名:李理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尹安石 20070601
----------------------- Page 2-----------------------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环境景观建设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新课题得到普遍关注。但设计中多遵从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空间的 一般原则,缺少“量体裁衣”的精神。本文主要从大学校园环境的特定使用群体——高校 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景观设计,把“环境景观——行为心理”关系作为整体加以研究, 并强调其交互作用的性质。 文章在概述了有关行为心理学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上,对不同层 次、不同功能的校园景观空间中,人和环境的互动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了师生在校 园环境中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校园物质环境对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提供。从而提出了满足使 用者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模式,建设促进师生交往、具有情感归属的可 意象大学校园。并通过良好的校园环境,支持、满足正当的行为需求,陶冶情操,遏制不 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人性化的、安全校园的形成。 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在现实生活 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一定的偏见去观察、解释客观世界,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世界都 是其中的局部而非全局。这也就要求我们环境景观设计者,要更多地感受生活环境,要有 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以换位思考的态度,关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体验。满足使用者的 需求,才是环境景观设计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行为心理、交往空间、环境认知
----------------------- Page 3-----------------------

Abstract I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with more attention focused on education and the scale of hi班institutions expanded,sight construction for campus environment as a new subject in sight design field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But in the process ofdesigning,the spirit of “acting according to actual circumstances”is running short while city park zone is taken as a rule.nlis paper is to study campus sight by taking environment、behavior and psycbology as a whole and emphasize its nature interaction from the view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lle l

eading users in campus. Th。paper when generalizing behavior&psychics and college sight design theories the to different and fimctions as well as analyzes campus sight space according arrangemen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 and its material environment for different demands ofdifferent people.Based on above—mentioned phenomenon,this paper presents campus environment design pattem in hope that it can meet
----------------------- Page 4-----------------------

本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 文中所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均已注明出处。对本论文研究有所帮助的 人士在致谢中均已说明。 基于本学位论文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于南京林 业大学。对本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有权进行交流、公开和使用。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概产 日期:1/1九,7、占、21"Lf
----------------------- Page 5-----------------------

致谢 本文从撰写到成文都是在导师尹安石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尹老师不厌其烦地 进行指导、协助我多次修改,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三年来,作者在求知道路上取得的 成绩,无不倾注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大的胸襟、诲人不倦的精神 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使学生终身受益并铭记于心。在此,特对尹安石老师表示由衷的 感谢。 同时,感谢丁山、张耀、卢建国、马有基等老师在百忙中对论文工作的关心,使论文 得以进一步完善。感谢南京林业大学基建处及图书馆的老师,在论文资料的收集、查阅过 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此外,也感谢黄滢师姐及吴智萤、曹琴、沈洁、朱润、朱烈强等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 中的理解和帮助,三年来与各位同学在学习中互相交流、相互鼓励,使本人受益匪浅。并 感谢好友吴泳及参与问卷调查的所有同学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感谢父母在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无私支持,使我三年的学习和 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谨向以上良师益友,评阅论文的专家老师,以及对本研究提 供了无私帮助而又无法一一列举的挚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作者:李理 2007年6月予南京
---------------

-------- Page 6-----------------------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 我认为关注校园环境,最重要的是关注校园生态,即人的体验和心理变化。 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我们。 ——题记 绪论 1、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环境景观的创造与追求由来已久,从古代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到中 国江南的私家园林;从奥姆斯特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到霍德华的“花园城市”理论, 都是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与景观的不同理解与营造。人们对环境景观创造的 要求来自于人与自然共生的概念,同时也来自于人们对舒适与美的追求。古代传统的环境 景观的创造,服务对象大多是社会的权利阶层和贵族,而当今环境景观的创造不为君主而 设计,也不为市长们所设计,而是为普普通通的市民设计,强调为大多数人服务,注重人 性化与生态观。这同时也是经历了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之后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将是新世纪最有力的武器,因此世界 各国都把教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国高校领域在上个世纪落实了“211工程”的基础上, 从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普遍扩招,老校区环境建设面临窘境,为缓解这种压力, 许多高校投资建设新校区,校园建设迅猛发展。“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成为景观专业的重 要研究课题。 但随着近年来,大学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离开原来的环境异地重建,立志要大 展宏图,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从此失去了历史文化的根基。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看 上去很美”,却普遍缺乏生桃和活力,大片的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几乎没有入愿意在其中 驻留、活动。面对不同的大学,我们的方案却缺乏变化,模式化的设计语言忽略了不同人 群的不同行为心理需求,导致了校园环境景观单一、粗陋。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大学生的完美人 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和国外的校园建设, 随着历史进步、社会发展、文化变更,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形象。在校园规划形态、校园 建筑风格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是,专门针对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还显得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许多内容较为零散。 作为在国家扩招政策实施后进入高校,并在大学校园中生活七年的一名普通学生,对 近几年国内高校环境景观的建设实践有着最直接的体验

,于是思考应该把自己所看到的目 前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剖析,把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设计 中,针对高校的特定人群,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景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 彼此之间的随意交流和谈话……
----------------------- Page 7-----------------------


----------------------- Page 8-----------------------

我们作为新生代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应该关注高校环境景观建设出现的问题,关注行为 心理学在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关注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景观的营造。鉴于目前国内 对于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系统化研究尚少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探 讨,探求大学校园的环境——行为心理模式,营造人和景观具有良性互动的空间场所,形 成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理论,对正在进行中的大学校园环境景 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和理解,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 行为学、教育学、人类学、生态学、景观学等多方面的理论,以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 校园环境景观,探求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理想行为心理模式为目标,从整体出发, 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科学的调研,观察、记录不同性质、不同地域的新老校区中,人和 已建校园环境景观的互动情况,并把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做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论述。 针对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 相互渗透中,获得人和景观的最优化互动,尊重景观的历史延续、生态保护,探求大学校 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理想行为心理模式。 4、研究的思路 文章在绪论部分提出问题,并分为五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是关于行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了相关概念、学科发展及几个重要理 论点的叙述,为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做了理论铺垫。第二章是大学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综述,分析了影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因素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的构成要素。第三章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校园空间环境中,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环境 景观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也推导出了第四章,对于满足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模式的探求。提出了可意象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有利于情感归属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和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安全需要的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四种模式语言。在最后一章中,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评价地图的 分

析,总结了学校现有环境景观对师生行为心理的满足状况,并对学校今后的规划提出了 意见和建议。 整篇文章强调了对校园环境中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物质环境提供的关注,从使用者的 角度分析设计,呼吁促进师生交往的、人性化的校园景观空间的形成。
----------------------- Page 9-----------------------

第一章理论基础——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 1.1相关概念 1.1.1环境 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阍。不 同的学科对于环境有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以人为考察对象,将人类以外的~切自然和社 会的事物都看作环境因素。环境至少应包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四维要素【51。 1.1.2心理 人的心理或意识是指人们心中的思想感情,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 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和,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单的说, 就是人们心理的想法,包括感觉和情绪。人的心理活动极其隐蔽且复杂,用科学的方法来 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心理学的任务。在高强度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已成 为我们对人们评价的重要准则。生态学的兴起,人性化的研究,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入的 “心理变化”。 1.1.3行为 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行为科学是一门研 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和探讨在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 行为规律。【7】 行为简单说就是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观察、谈话、来来去去。行为是人们的社 会结构意识支配的能动性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环境脉络之中,并且在许多方面与外在 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文化的、心理的、物质的环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形 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动作是具体的,偏重于身体的生理活动,而行为是整体的,偏重于人 们心理的和精神的活动。嘲 L 2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 1.2.1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 存条件。环境行为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1】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名称解释,如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建 筑心理学、环境与行为等,作为-f-j独立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 4
----------------------- Page 10-----------------------

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作为心理学的

的一部,被建筑学专业广泛应用,并 逐步发展。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而“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环境心理 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人在场所中的活动及人们对环境的反映,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这样看来,无论心理、行为都是从一个相通的角度来阐述、分析人的行为(包括经验、行 动)与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有什么样的心 理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外在行为,因而在本文中,我们把其称为“环境行为心理学”来进行 讨论。 1.2.2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希腊的帕提农神 庙就完美运用一些校正视错觉的措施,令人叹为观止。基座台阶的棱线向上拱起成弧形, 东西端中部高起60毫米,南北两侧的棱线中心处高起110毫米。檐口、檐壁的水平线也 作类似处理,有效地防止了中部下陷的感觉。角柱的轴线向里倾斜60毫米,各柱轴线按 其延长线在台基上空2.4公里处相交的规律排列,避免了外倾感。使建筑形象稳定、平 直、丰满。这些做法在古希腊建筑中常见,但帕提农神庙运用得最为集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工业化进程使很多西方国家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 身心行为产生了种种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批评。由此,建筑环境与行为心理 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来自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人类学等学 科的研究汇集成了新兴的交叉领域——环境行为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 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成立专业性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关注儿童与环境、 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与环境、使用者参 与、使用后评估等问题,此后在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发展。其中,英国是起步最早的 国家,在坎特等人的倡导下“人——环境研究国际学会(IAPS)”成立,《环境心理学》杂 志创刊,它与北美的《环境与行为》杂志成为迄今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两种定期刊物。 在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心理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 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1980年,日本与美国在东京联合举行了以环境行为为主题的 学术讨论会,这是在日本举行的该领域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交流,会后成立了“人——环 境研究学会(^IERA)”。1997年11月,由日本“^、——环境研究学会”主办,欧洲“人一 一环境研究国际学会”、美国“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和澳洞“人与自然环境研究(PAPER)” 三大组织协办的“面

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召开,大会归 纳出10个热点课题,体现了研究领域的扩展和这一领域广阔的发展势头。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 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相关专业人员的兴 趣和关注。1993年7月举办的“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次民 间性质的学术会议,所有论文均在《建筑师》第55期上发表。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推动我 国环境——行为心理领域的学科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Page 11-----------------------

1.3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1.3.1感觉、知觉与认知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人类学,因此,从应用出发,首先来 了解与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通心理学知识。 1、感觉 人的认识活动从感觉开始,通过感觉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 状况和变化。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反映了事物的个别属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 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 苦和损害健康。 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注意。在无意注意中起绝对作用的是它的相对强度,运动的 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与众不同的新异事物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且,客观事 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包 括兴趣、需要、情绪状态等。当环境中独立的要素过多时也同样会使人视觉疲劳,若对这 些要素适当组织,便可以把某一群元素作为一个整体记忆,简化信息处理过程。 实际生活中,人接受环境刺激往往是多通道同时进行的,如走进糕点房,你的眼睛和 鼻子会同时被精美的甜点所吸引,而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可能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 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 会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利用感觉的这种现象,在牙科诊所中放轻音乐可以适当舒缓 病人的痛苦。 感觉除了可以相会加强或削弱,还可以产生联觉想象,色彩的联觉在室内外环境中已 存在广泛应用。色彩具有温度感,红和黄属于暖色调,使人联想到火焰和热情;绿和蓝属 于冷色调,使人联想到大海和凄凉,无色比有色冷,白色比黑色冷。色彩具有距离感,明 度高、纯度高的暖色为前进色,明度低、纯度低的冷色为后退色,通过色彩距离感给人带 来的视错觉可以扩大或缩

小空间。 2、知觉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 且能反映其整体属性,这种信息整合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 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lJ。 人的知觉存在知觉定势,即知觉判断会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产生某种倾向, 用以保持甚至于加强他己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1】。心理上的这种定势常常可以帮助个人对 客观事物迅速做出判断,但也常常妨碍判断甚至引起错觉。除此,知觉还存在知觉适应,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化。当某刺激长时间不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的反映就会逐渐减 弱以至于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而变得适应。对于低强度的刺激,只要一个很小的 增量就可以察觉它的变化,而对于高强度的刺激,则需要比较大的增量才能发现其变化。
----------------------- Page 12-----------------------

如十五个人的课堂有一个人旷课,老师是很容易发现的,而一百五十个人的课堂有一个人 旷课,就很难让人发现,除非该生在此人群中具有新异特征,或所有人按每组十人排列, 而只有一组少一人,通过信息的简化,加快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正是由于知觉的这些特 性,我们忽略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破坏的逐渐加重,也忽略了城市的过快发展给老年人带来 的困惑。 3、认知 认知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 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 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认知、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 (Piaget,J.)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在皮亚杰理论中,已有 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schema,schemata)。人们总是 习惯于用固有的图式去解释遇到的新事物,并把新的信息纳 入固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称这一过程为“同化” (assimilation)。在同化过程中,已有的图式不断巩固、 充实。固有图式既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又可能成为认识新 事物的障碍·“顺应”(accomodation)是建立新图式的过 图1-!认知的同化举例 程,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两顺应是图式质的改变【“。人每 图片来源:两络收集 遇到新事物,总是企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将新的事物纳入 原有图式之中,如获成功,便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 或创建新图式,以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如图1-1中所看到的,一眼望去你会认为这是一 组熊猫的图片,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右边两幅图片中的熊猫和左边的有些区别,而具 有一些犬的特征,是什么原因让这只熊猫发生了如此变化?

在这个时候,你就是在用自己 已经具有的有关熊猫的图式对未知事物进行同化,希望得知为什么熊猫像犬,而不会首先 想到这是一只化妆成熊猫的犬。而当你得知并接受这是一只“熊猫犬”后,新的图式就会 建立,达到认识上更高层次的平衡。这样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 是智慧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学识和适应环境的过程。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则形成了 人们的“认识结构”,当然,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情绪、意志、态度等非认知因素也发 挥着它们的作用。 4、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 眼睛是人们观察、体验周围环境的主要器官。扫描可以尽快了解全局,点的停顿可以 局部观察,这就要求在设计中有收有放,突出环境的点睛之笔,均质的景观缺乏视觉注意 点,使人很快产生视觉疲劳。 听觉接受的信息比视觉少,可听觉也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对环境的感受。无论是车 马喧嚣、人声嘈杂,还是鸟语虫鸣、竹韵松涛都有力地烘托了不同的空间环境。如同我们 听到朗朗书声,就回忆起寒窗苦读的日子,而听到教堂钟声就顿生崇敬,这些声音都有效
----------------------- Page 13-----------------------

嗅觉也能加深人们对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气味也会唤起人们对于特定地点的回忆,是 识别环境的辅助手段。海边清新的空气,夹带淡腥味的微风让人心旷神怡:城镇夜市上烧 烤、涮锅的混合味道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感受。 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质感来自对不同触觉的感知和 记忆,对于成人主要来自坐卧和步行,而儿童需要直接地“到处摸”。在设计中,不同的 质感会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质感的变化可以作为划分领域和控制行为的暗示。 人对温度和气流也很敏感,环境设计要尽可能为人提供夏日成荫、冬季向阳的场所, 并努力减弱温度和气流造成的不良影响。 环境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周末坐在草坪晒太阳,看着蓝天, 昕着鸟几对歌,微风夹着花香迎面吹来,钓拘鱼,放放风筝,悠闲、惬意,而这美好的环 境体验正是各个器官的感受相互加强的结果。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尺度的环境,感觉的 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需要我们具体分析,利用不同的感觉相互补偿。对于大尺度的环境, 敏感等级为视、听、触、嗅;而在小尺度环境中,为视、触、动、听。因此,在小尺度空 间中,要加强肌理、质感和空间中运动路线的变化,当人们对某种刺激的感觉较弱时,其 他感觉就可以发挥作用。 1.3.2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的含义

“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 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16镱语格式塔意指形式 或图形,它还具有英语structure(组织)的含义,但由于structure一词已为其它心理 学派所用,因而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完形”或音译为“格式 塔”。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又具有两层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二指事 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是与 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i】 在我们的理论运用中,把格式塔通常视为“有组织整体” 的代名词,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具有格式塔 的性质,不能人为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 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的对象 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由于人们 对环境刺激的组织思维过程和客观环境的特性有着同构性,因 而环境刺激特性也直接影响人的知觉效果。 图1-2图底关系图 首先,是图形与背景原则。在一定环境中,我们并不是对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8
----------------------- Page 14-----------------------

所有对象都可以明显感知,总是有选择性的感知,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figure),有 些后退成为背景(ground),俗称图地之分(图卜2)。丹麦学者鲁宾绘制的鲁宾反转图, 中国的阴阳太极图都是良好的范例。图地关系是人类凭借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真 实环境中,图地关系是不同的,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时该清晰时反模糊,该模糊的反 清晰,这就需要经过设计加以调整。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 而且也有助于突出景观主题,使游者轻松定位、游览,视线有收有放。 在一定的范围内,小面积比大面积易形成图形;简单、明确的几何形态比复杂形态易 形成图形;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形成图形;对称形态易形成图形;封闭形态比开 放形态易形成图形;单个突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形成图形;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易形成图 形;整体性强的形态易形成图形;打破人们的视觉规律,具有强烈视觉诱目性的新异形态 易形成图形。 其次,是群化原则。格式塔心理 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观察时,直 觉具

有使他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 这种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l】。相 互邻近、相似的连续元素都会被感知 为整体;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 图1-3群化原则举例’ 图形也会被看作完整图形,形成主观轮 图片来源:《心理学纲要》下册 廓(图卜3)。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 了有组织和结构的有机整体,但只有当这种有机整体是疏密有致、恰如其分的,这样才是 一种富有生机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建筑有序的组团围合成形式具有封闭倾向的 公共空间,使环境中的人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促进相互交流。 再次,是简化原则。对象被感知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那个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 越大。视觉组织中,常将具有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良好完 整图形视为整体。如图1-4,人们会有效地把9个圆简化为两 部分信息,其中8个圆有序排列,形成正方形,和右边独立的 圆形成对比,而右边独立元素由于其新异性和左边一组元素易 达到视觉均衡。格式塔的这种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 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提供了依 图14简化原则举例 据。当然,由于过分强调直觉,不计人们后天的经验和文化的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影响,这种视知觉反映也难以对所有环境做出满意解释。 1.3.3生态知觉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提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他认为知觉 就是一个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特性的过程。生态知觉强调环境的提供,而且这种提供是 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的,应该不需要学习,并强调人凭直觉对环境客体功能性的发现、 选择、利用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从环境行为的关系角度来说,环境的提供包括三层含义: 9
----------------------- Page 15-----------------------

首先,环境营造要为使用者提供便捷,即让环境的受众群能方便识别并到达;第二,环境 对象要具有明确的意义,即由环境的物质特性所体现出来的、使用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 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对客观环境的发现、理解、使用总是由表及里, 由眼中风景到亲身体验,形成习惯性行为的过程。 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其功能和意义,人们就会 发现和利用它。从生态知觉理论的角度来看,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设计中找到原 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

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 获益。 1.3.4概率知觉理论 由布伦斯维克(EgonBrunswik)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 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学习的作用。布伦斯维克认为,
----------------------- Page 16-----------------------


----------------------- Page 17-----------------------

第二章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综述 2.1大学校园的历史沿革及形态演变 “大学是一种独特的国际性教育机构,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又深深地根植于 各自所处的国家和民族文化之中”。(非利普.G.阿特巴赫,《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2.1.1国外大学校园的历史沿革及形态演变 1、古代文明时期 西方较为正式的大学教育,萌始于公元前四百多年的古埃及、罗马。古希腊的学者们 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过这种方式把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教他们人生的 智慧,也就是哲学,这样,大学的第一个系——哲学系就诞生了。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 立了“柏拉图学园”(Academy),有时被称为西方第一所大学。“学园”只是柏拉图居所的 名称,在这里他以讨论或争论为目的收纳学生。学生们聚合在老师的周围,无论是在幽静 的小树林里,还是在广裹的村庄里,“校园”都是一块学习的场所,在古希腊橄榄树丛中, 柏拉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倡导对知识的探索。“探索”是鼓励在追求并拓展知识时采取独 立思考的态度,这一原则也是当代所有大学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嘲 2、中世纪时期 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体系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的雏形,中世纪的大学校园是把有相同目的的人们集 合起来,聚会场所最初是临时安排的或租来的房间和 大厅。所谓“第一代大学”实际上是其所在城市或乡
----------------------- Page 18-----------------------

(图2—1)。这种多建在市内的封闭模式庭院,既有 利于保持严肃的宗教气氛,又便于管理,还可防止 学生与居民发生摩擦。1209年,牛津大学中的部分 师生产生分化并建立了剑桥大学(图2-2)。网 中世纪的大学校园景观比较单一,多以严肃而 儒雅的宗教气氛为主,缺乏色彩和以人为本的环境 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户外空间就是被各院系主要建 筑围合而成的中心方庭,他们多被平整的草坪占据。 浓密的树荫和建筑的尖顶所组成的画面令人怀疑自 己置身于宗教圣地,而非充满生机的大学校园。 3、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要求 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反 图2-2剑桥大学早期规划图 对宗教对人发展的禁锢。这一运动

促进了教育实践 mhL来,N:www.baidu.com 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 , 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 范围;在教育内容上,提倡人文文学;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发挥主动的学习精神,多运用 直观方法等。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实践只是在少数杰出的教育家的学校中开展,还没有普及到所
----------------------- Page 19-----------------------

院,主要建筑物图书馆(图2—4)等位于明显的 对称轴上。这种以绿地为中心、以圆形大厅为 主体,两侧排列着教授住宅和教室,以廊道围 合成半开敞式的三合院,打破了中世纪修道院 四合院的封闭感,也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这种可适应不同校园的层次清晰的学术 社区模式在美国北部大学体系中被广为效仿, 开敞式大学校园成为北美大陆的主要校园形 态,并成为全世界新建大学的主流模式。尤其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十世纪初期,在高等 图2—4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 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为加快大学校园建设, 图片来源:www.baidu.oom 大多是以这种模式进行校园开发和环境建设 的。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校园建设又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很多大学把校园设在城区之外,从而在物理意义上与其所在城市相分离。这既是战后大力 普及高等教育以及相应的建设新校园的迫切要求的结果,同时也受到了杰弗逊“学术树” 思想的影响,自主选址建设、自主管理运作。这种模式诠释了唐纳德·司康(DonaldSchon) 的比喻——俯瞰喧嚣尘世的象牙塔,代表了物理意义上以及学术意义上的特殊地域。这种 复杂性和日益扩大的校园规模使的大学校园在形态上更接近一座小城市,就校园环境景观
----------------------- Page 20-----------------------

角度来看,国外的大学校园更注重创造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就校园整体环境来看, 英美大学校园与我国大学校园的本质差别在于他们的大学大都没有明确地校园边界,校园 更加自然地融入到了周边环境当中。与此同时,国外的大学校园景观更多地体现了适于居 住和学习的设计思想。 2.1.2我国大学校园的历史沿革及形态演变 1、中国古代大学 轴对称形式,以大成殿院落形成中心区,学舍是次要的 :.?j.?………“ …“…“……………1 篓鬟燕裟尝淼鬻=竺图 建筑设

于文庙旁边(图2-5)。 2、中国近代大学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产生和发展就是随着中 华封建帝国的逐步衰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 下诞生的。 鸦片战争后,大清上下都意识到技术落后、 人才匮乏的状况,洋务派开办近代新型专科学校 ——京师同文馆,后归并于京师大学堂,成为中 国近代大学的先声。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教育、废科举、立 图2-6北洋大学堂 学校,这种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兴办近代大学的 图片来源:www.baidu.tom 进程。我国最早的一些新型高等学校,就是在这
----------------------- Page 21-----------------------

个时期创办的。1895年由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 的“天津西学学堂”,后改为“北洋大学堂”,是 我国第一所近代大学(图2-6)。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学始于19世纪初。鸦片 战争后,受条约保护,传教士大批涌入,为进行
----------------------- Page 22-----------------------

上满足大学教学和生活的需要,规划建设无不渗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同时也体 现了西方先进的规划与建筑思想。这种校园景观形态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中西合璧的产 物。规划中也借鉴欧美近代大学学院派的规划体系,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筑风格中西兼 容。其总体布局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或欧洲中世纪传统的规划布局,对称严 谨,但设计不太注重各种交往活动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这种形态的 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但是在解放后乃至当代的新校园建设和老 校园改扩建中都很少再被使用。 3、解放后的中国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 发展,但是从规划到设计都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 建设经验,大学只设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大学建 筑群的基本单位由学院建筑组团变成了孤立的一 系一楼,为“行列式”盛行打下了制度基础。 大部分校园规划和环境设计都仿效莫斯科大 学(图2-9)的模式,布局规整,强调壮观入口
----------------------- Page 23-----------------------

度,阐述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有关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也在引入国外相关学科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2影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因素 2.2.1自然因素 1、气候条件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季风、日照时间、日照强度等因素。随着季节变化, 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自然景观条件,如交往、 户外场地的使用、建筑物

选址、以及绿色植物的品种与形态。人类建筑活动的起点就是为 了在变幻的气候条件下营造相对稳定、舒适的微观生活环境。 微观气候决定着景观项目的设计。景观元素的设计位置和植被的排列方式可产生热效 应,缓解风给入带来的不适。徐徐吹来的微风,在最适宜的时间,最适宜的地点吸热,加 速蒸发以冷却温度。在设计户外的天井、游廊和庭院时,要充分利用风向的周期变化。在 寒冷的日子里,座位面朝西南,沐浴阳光又能遮挡寒风;而当烈日炎炎的时候,在阴凉处 感受习习凉风,又是多么的愉快。 2、地理条件 出于本能,我们会想:“如果把那山在 这儿升高,在那儿削低,景色会不会更美 呢?”……这就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审视 地形,在头脑中将这块地切来割去,想象着 效果是好还是糟。设想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制定最详细的设计方案。余下的是打基础的 艰苦工作,直到工作完成。(弗莱彻·斯蒂 尔,1964) 地貌是全面地具体地实现校园景观设 计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校园景观不是抽象 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及周 围环境状况和特征都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 素。当校园选址位于丘陵、山地或自然风景 区时,校园环境规划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基地 原先的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尽量减少土 图2—10武汉大学 方的开挖或填充,因势利导进行布局规划, 图片来源:www.whu.edu.cII 利用自然的山水景观资源,创造有机协调的 生态环境。保持大学本身凹凸不平的自然状 态,也有助于形成大学特色。像重庆大学就
----------------------- Page 24-----------------------

是我国西南的著名山地高校。在现 代高校的选址问题上,受传统风水 审美的影响,学校也多背山面水。 ’如武汉大学面东湖,靠珞珈山(图 2—10);山东建筑大学的新校区,环 雪山而建,依山面水(图2一11)。 城市是大学的依托,大学选址 在城市中的区位也对学校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远离城区,从人文氛围 来说,选择山地、丘陵地区建校有 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古代就常 图2-11山东建筑大学 在山地选址建校,“依山林”、“择圣 图片来源:www.baidu.eom 寺”。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不可避 免会遇到困难,诸如地质地貌复杂、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管网敷设等。今年冬天北方就 有大学城因为没有合适的气源,通不上暖气而推迟开学的现象。山地、丘陵亦很难有效地 纳入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大学与

城市的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也有些校 园的选址于市中心区,四向面临城市交通千道,不利于学校的弹性生长。而且中心区喧闹 的噪声和浓郁的商业氛围,也不利于营造幽静的学习环境。由此看来,地理位置作为大学 环境景观的基地,在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 3、植被条件 “树木散发出魅力,提供树 阴……(创造了一种环境)舒缓 地激活了人们的思维,这是在工 作时间没法做到的。当一个人每 天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某项工作 时,必须有敏捷的思维。” (F·A·巴特利特,1930)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 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 状、外观、颜色、质地。精明的 设计者研究他们的特性,把设计 图2-12南京大学建筑建设中保留的悬铃木 理念和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 图片来源:白菡,2003 来。树和草坪是校园景观中必不 可少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观 察校园风景,人们坐在那里,或一群或独坐,难道树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没有贡献吗?也 许是间接营造了~种安居乐业的环境吧。 此外,校园基址上的植被也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应当尽量予以保留和利用。这方面 19
----------------------- Page 25-----------------------

也许会花费校方和施工单位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但事实证明这些努力绝对是值得和有意义 的(图2~12)。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材料有着迥然不同的习性和观赏特性,这一点对于 设计师而言也是创造风格各异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一大因素。 2.2.2人文因素 l、大学本体. 大学本体包括大学的规模、大学的组织体制、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的性质等因素, 对校园的环境景观的特色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寄宿制大学需要满足大量师生的住宿 需要,往往有学生宿舍区和教工生活区,而走读大学则不需要宿舍,主要是大量的讲堂以 及足够的停车场,在走读学校,对于交通组织的要求比体育场所更高。 在寄宿学校中,不同性质的大学,在培养目标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差异,存在着不同的 校园行为活动,也要求不同的校园景观。军事院校无论规划和建筑都往往强调高度严谨、 绝对对称,校园基本是棋盘道路格局,轴线控制校园景观。体校中大面积的体育场所,就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景观。而艺术院校多布局灵活,也往往以更多变的景观形态 来启发学生灵感。 2、地域文化 “为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做规划,哪怕是去了解他们最单纯的生活模式和艺术形式都 有必要对其基本信仰有所认

识。”(苏雪痕,1994)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j文化 是经过社会变迁、历史沉淀客观形成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 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 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 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最根本的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人性化”本质就是尊重他们 的“文化”。 地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延续和流传。没有这种地域性文 化、民俗文化的承袭,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将不会呈现多姿多彩。大学校园环境 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当地城市 中的各种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在一个有特色的校园规划中,也一 定反应并体现着这种地域文化。 2.2.3社会因素 1、政治因素 大学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之一,必然与政治息息相关。一方面大学的顺利 运营必须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从大学获得技术、人才的回报;另一方面大学的教学结 构与环境规划,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变化,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校园的规划和空间结构
----------------------- Page 26-----------------------

有直接的诉求。 政治对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影响,从校园形态的变迁也可以察觉。资产阶级革命表 达了政治上的民主、开放,在校园景观上也一改封闭、保守的面貌,以开敞格局反映自由 精神。我国解放后,中国大学校园从仿苏联模式,到国家扩招政策下的“多元自由发展”, 也都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果。 2、经济与科技因素 经济与科技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地区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校园建设,尤其 是省市直属院校。技术产业化,大学与经济市场的直接参与,使学校产业园应运而生。长 期的经济短缺也会造成建设方式甚至审美素质的畸形,如我国的“行列式”校园布局。 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投资,对地区的经济也有反作用,直接带动周边的商业, 房地产、服务业的繁荣。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近几年大学城的兴起,凡靠近大学城的地产, 无不以靠近高校环境为拳头优势进行市场宣传的。 在知识经济社会,教育投资已经成为每 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人们选择高校的同 时,也在比较着校园环境。校园建设需要资 金,大量的建设贷款给学校背上包袱的同 时,也隐形的转嫁到每个学生的学费中。

经 济总是和每一步的校园建设分不开的。高校 作为技术的输出机构,同时,其校园环境景 观营造也受现有的技术的限制和影响,并体 现了该时代的科技发展。如随着钢结构框架 式建筑的流行,现在我国高校中很多大学的 体育馆都拥有了大跨度的空间、大面积的玻璃 图2—13扬州大学体育馆 幕墙和扬帆式的屋顶,这些都体现了一个时代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006 的符号(图2-13)。 2.3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 大学校园是特定人群在一定的土地上所呈现出的区域文化景观,具有物质空问和文化 空间的双重属性。从物质角度看,校园环境景观包括了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f101,如建筑、 道路、广场、绿化、设施小品等;从文化角度看,校园环境包含了人及社会关系,作为特 定的区域景观,大学校园也处处渗透着文化属性。 2.3.1校园建筑 校园的建筑是校园的基本要素单元。每一栋建筑都是校园发展史上的烙印,校园的建 筑类型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由简单趋向复杂。在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中,师生共同生活在 21
----------------------- Page 27-----------------------

封闭的四合院中,建筑规模小,生活起居与教学科研混杂在一起。1825年,美国的弗吉 尼亚大学已经明确把校园建筑分为四大类:图书馆、教室,教授住所、学生宿舍。美国大 学从19世纪末,开始普遍建设体育场馆,把身体素质和智力训练共同作为学生发展的本 质构成。进入20世纪,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蓬勃发展,科研试验室建筑开始出现并 广受重视。二战后,大学建设的空前增长,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研发及创业基地等与市 场紧密联系的新兴建筑类型不断涌现。 如今,大学己成为教育中心、信息中心、科学研究重地和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建筑类 型也日趋复杂,主要由以下七类组成:图书馆、教学建筑、科研实验建筑、产业园区、体 育运动建筑、学生生活建筑(包括宿舍、食 堂、浴室、活动中心等)、行政办公建筑【lo】。 随着功能需求的增长,大学校园建筑也呈现 一些新趋势。一是校园建筑更加聚合化。功 能的聚合,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渗透,培 养复合型人才;数量的聚合,出现巨型教学 群楼。二是建筑也开始重视全方位交往空间 的塑造(图2—14)。在多元的社会发展过程 中,让学生在交往中能够获得广博的学术视 野,促进人格塑造和团队精神,具备更强的 社会适应和工作能力。三是信息技术的广泛 图2—1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楼梯间 应用,网络的普及,使校园建

筑呈智能化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006 展。 2.3.2校园道路 道路是整个校园的骨架,是人们线形活 动的投影,是联系建筑、广场等空间的纽带。 所有其他校园环境要素都要依附于道路的 串联,路网决定了校园的空间结构,是校园 的基本控制系统。同时,道路是所谓校园的 能量供给系统,包含了水、暖、通等地下管 道,~旦建成会长时间使用,因而,校园路 网对校园结构起了较大的稳定和制约性。 在中国,“街”文化,如同西方的“广 场”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庙会也都 图2-15南京林业大学老图书馆前的车队 发生在街上,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还习惯于 “逛街”。道路作为交往的载体,如同一个 混杂的容器,为视听等浅层次交往提供了丰 富的对象,而且为深化的交往提供了可能。
----------------------- Page 28-----------------------

校园的道路系统包括了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停车,随着汽车时代的推进,停车问题将是 我国高校面I临的一大挑战。在欧洲,停车场已经成为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般 分为区域集中停车场,组团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带,当然过多的路边停车带也给原有规划路 网带来了很大破坏(图2-15)。停车的方式可根据资源、资金的不同需要分为地面停车、 立体车库、地下停车三种。 2.3.3校园交往空间 校园除了给学生们提供必须的教学、住宿空间,满足学生及教工的必要性活动之外, 更提供了大量的交往空间,鼓励自发性活动的产生。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可划分为开敞—— 封闭空间,公共——私密空间、规整一自由空间等多种类型。 校园的交往空间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也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中心广场,是学校 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集散中心,往往和大学的主题建筑,标志共同形成校园的空间意象。 其次是区域性广场,是该功能区的景观节点。院落组团相比较前两者来讲更加私密,一般 是建筑前后院的半围合空问,环境相对安静,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供团体内师生使用。建 筑内院是随着复合性建筑的出现而兴起的,为学生课间提供暂时性休息。 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校园空间序列,表达了校园的不同气质。园林式序列,以 传统园林的规划手法散布在自然环境之中;学院式序列,轴线式空间关系,按序列一层一 层地进行空间展现和过渡;街道式序列,串联式空间关系,以步行街方式联系各院落空间, 形成街道式生活;象征式序列,在主入口就一览无余地展现主体全貌,给人带来强烈冲击 ”uJ。当然,大部分学校的空间

组合是这几种的交叉,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学校风貌。 2.3.4校园植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中的树 木一直和我们一起成长。扶其物理功能上 看,植物可以降低温度、遮挡辐射、减少 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沙。从空间构成 上,植物可以构成空间。一棵大树,可以 给人们提供一方绿荫,结合景观设簏供入 们看书、聊天;两排大树可以限定路线方 向,具有良好的视觉导向性:三排大树就 形成了半私密的围合空间。除了乔木,灌 木、宿根、草坪的结合种植增加了空间的 层次感,也根据需要围合成了不同私密性 图2—16南京大学空无一人的草坪 的环境景观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006 大面积的草坪是传统校园的象征,是 人们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校园中的草
----------------------- Page 29-----------------------

坪应用主要有“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是指营建大片的草坪,使校园主体外部 空间形成绿色基底,塑造开敝、自然的氛围,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而分散主要指学 校中无处不见的绿地。草坪在校园中不仅是主要的景观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但在国内往往会在草坪边上看到这样的标语:“小草也有生命,请勿踩踏”,使大面积的草 坪仅存有视觉上的意义(图2-16)。 24
----------------------- Page 30-----------------------

第三章大学校园环境下的行为心理研究 环境景观空间如同我们自身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我们着眼于人和环 境的关系,也关注环境如何更理想的充当人际关系的媒介方式14j。 七年的大学时间,我们在校园环境中生活、体验着。或许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可以从真 实的角度关注大学校园和校园师生的行为心理。留意身边的环境,关注环境中人们的行为, 营造符合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是我们每个设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认真对待环境, 它会给我们新的惊喜。 3.1校园中的人们 校园环境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所承载的活动人群的不同,校园 的主要使用人群是教师和学生,面城市公共空闯则是向全体市民开放的,不同的人群对空 间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明确环境服务对象的行为心理特点,对人群活动内容与行为心理 需求进行分析,是研究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所在,也是尊重生态、以人为本的环境营 造的真实体现。 3.1.1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群体是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的在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