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稻曲病发生规律研究及防治技术研究

朱明华

通州市植保226300

水稻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新和栽培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稻曲病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一个常见的病害,引起部分籽粒发病,造成空秕粒增多,粒重下降,并且影响米质。稻曲病发病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在10%以上,一般年份在5%左右,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

一、稻曲病发生规律研究

1、稻曲病损失率测定及分级标准研究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稻曲病发病率差异很大,据印度1952-1992年对稻曲病发生为害损失研宋究表明:轻发生年发病率为3%-5%,中等发生年份的发病率20%-30%,重发年病率达70%以上,产量损失为0.04%-50%,严重可达75%。

稻曲病污染稻谷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对家禽菌粉饲喂实验,20天后均表现中毒症状,其内脏发生病变。

1.1 稻曲病的发病情况调查

大田调查稻曲病平均病穗率为8.5%。其中单穗1粒、2粒、¨¨¨、9粒、9粒以上病粒的病穗分别占发病总穗的24.13%、23.0%、12.67%、10.92%、7.34%、5.59%、3.58%、2.27%、2.73%和7.77%。

1.2 病粒数与单穗损失率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病粒数越多,造成空瘪率、单穗重的影响越大,每穗损失率越大,其单穗损失率公式为

Y=-15.3045+18.4081sqr(X)(R=0.9821),X为单穗病粒率,卡平方XF=1.735,差异极不显著,同时对如皋三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公式为

Y=-10.8518+15.7108sqr(X)(R=0.985),其中X为单穗病粒率,卡平方XF=2.07,差异不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1粒病粒造成单穗损失率为1.933%,2~4粒的损失为8.887~21.37%,比病粒1粒的损失高

6.954~19.438个百分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病粒5~9粒的损失为25.06~3

7.296%,比病粒2~4粒的损失又高一层次。比病粒9粒以上(不包括9粒)的损失低一级。据此,可初步把稻曲病分成四级,其分级标准为:发病1粒的为1级,发病2~4粒的为2级,发病5~9粒的为3级,发病9粒以上(不包括9粒)的为四级。据如皋数据分析,与此分级标准具有吻合性。

1999-2001年通州每年普查250块田(没有防治),其病穗率平

均为19.86%、17.08%和18.92%,按每穗病粒5-9粒计算,对水稻产量损失在4.65%至6.92%之间。

表1 稻曲病病粒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通州数据如皋数据

病粒数单穗病粒率(%)单穗实粒重(g)产量损失率(%)分级 0 单穗病粒率(%)单穗实粒重(g)产量损失率(%)分级

0 0 3.135 0 0 0 0 3.003 0 0

1 0.909 3.075 1.933gE 1 1 0.95

2 2.8464 5.1996gE 1

2 1.82 2.855 8.887Fd 2 2 1.905 2.6524 11.802fD 2

3 2.73 2.595 17.17Ecd 3 2.857 2.6528 11.47eCD

4 3.64 2.46

5 21.371dC 4 3.81 2.4038 19.914dC

5 4.54 2.35 25.06cBC 3 5 4.762 2.2492 25.15cBC 3

6 5.45 2.345 25.18cBC 6 5.741 2.1546 28.29Cb

7 6.36 2.225 29.05cBC 7 6.667 2.08375 31.356Cb

8 7.27 2.17 30.76cB 8 7.619 2.075 31.68bcB

9 8.18 1.965 37.29Bab 9 8.571 1.9688 35.73bAB

9以上 9.09 1.736 44.58aB 4 10 9.254 1.9689 37.36abA 4

11 10.476 1.875 38.26abA

11以上 12.01 1.627 46.30aA

表2 造成病穗损失的各因子

处理单穗总粒数单穗秕粒数结实率% 病粒附近籽粒千粒

重下降率% 远离病粒的籽粒的千粒重

健穗 122.2 4.51 96.31 30.05Aa 30.4

1粒 123.5 5.95 95.18 26.23Bb 12.71 31.09

2粒 119.7 6.71 94.39 23.48cBC 21.86 30.91

3粒 124.1 7.02 94.34 22.71cdC 24.43 30.65

4粒 117.4 11.44 90.26 22.33 cdC 25.69 29.98

5粒 119.9 12.41 89.65 21.58 cdC 28.19 29.31

6粒 124.5 15.78 87.33 21.36 cdC 28.92 29.36

7粒 121.3 17.13 85.88 20.5dC 31.78 30.11

8粒 117.8 20.33 82.74 19.98 dC 33.51 28.89

9粒 119.1 25.12 78.91 19.91 dC 33.74 29.31

9粒以上 118.9 29.11 75.52 19.84 dC 33.98 29.33

1.3 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每穗病粒数的增多,其空秕粒数也随之递增,结实率明显下降。考种结果表明,每个处理总粒数没有差异,每穗总粒数均在120粒左右。当病粒为1~3粒时,单穗秕粒为5.95、6.71、7.02,比无病健穗的单穗秕粒多1.44、

2.2、

2.51粒。当病粒为4~7粒时,单穗秕粒为11.44~17.13粒,比无病健穗多6.93~12.62粒,当病粒数达到8粒、9粒及9粒以上时,秕粒数分别为20.33、25.12、29.11粒,比健粒多15.82、20.61、24.6粒。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稻曲病不仅对所发病的粒数造成损失,而且对病粒周围的健粒也有影响。其表现趋势是;病粒附近籽粒的千粒重随单穗病粒的增多而降低,且之间差异性较大。而各发病粒数处理之间其远离病粒的籽粒千粒重比健粒下降差异很小,差异不显著(见表2)。由此可见,稻曲病发病后主要是影响附近籽粒灌浆结实,使其千粒重降低,空秕粒增多,最终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而对每穗总粒数及离病粒较远的籽粒几乎没有影响。我们对造成病穗量损失的因子与对产量损失程度进行通径分析(见表3)

表3 造成病穗损失的各因子与产量损失程度的通径分析

因子直接通径系数Pi y 间接通径因

病粒率 0.8715 通过因子j 通径系数Pi j y

秕粒数 -0.5343

结实率 0.5614

秕粒数 -0.5473 千粒重 0.1387

病粒率 0.7980

结实率 0.5459

结实率 -0.5716 千粒重 0.1220

病粒率 -0.7965

秕粒数 0.5471

千粒重 -0.1533 千粒重 -0.1217

病粒率 -0.7245

秕粒数 0.4301

结实粒 -0.4515

决定系数RR=0.9698

剩余通径系数Pe=0.173

从表3中可知,病粒率对稻穗损失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达0.8715;秕粒数及结实率的通径系数低于病粒率,并且是一种负的作用;千粒重的直接作用较小,亦表现一种负的作用。在间接关系中,秕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通过病粒率的通径系数都比较大,表明前三者主要通过病粒率在起作用。通径分析的决定系数RR=0.9598,达极显著水平,剩余通径系数Pe=0.1738,表明所有已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非常高,占96.98%,而不明因子和误差所造成的影响只占3.02%。

1. 4 稻曲病病粒对相邻籽粒千粒重的影响

为了弄清稻曲病粒对相铃籽粒千粒重的影响,我们进行专

进行研究(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病粒相邻,位于病粒上一粒(远离主轴的一粒,以下简称病+1)与位于病粒下一粒(接近主轴的一粒,以下简称病-1)的千粒重亦有差异,病+1平均千粒重为23.78g,比健穗粒千粒重下降32.17%,差异极显著,也比病-1重6.57g,由此可见,稻曲病病粒对病-1的千粒重比病+1的千粒重影响更为严重。

表4、与病粒相邻的两籽粒千粒重的差异性

各病穗中摘取的籽粒的千粒重损失率(%)差异性

1 2 3 平均

病+1 23.78 24.0 23.55 23.87 32.17 Bb

病-1 17.88 17.52 16.5 17.21 50.87 Cc

健穗粒 35.4 34.5 32.25 35.04 aA

注:病+1指与病粒相邻远离主轴的籽粒,病-1指与病粒相邻接近主轴的籽粒

2、稻曲病发生规律

稻曲病通常在田边零星发生,或仅发生于单个谷穗,很少有几个谷穗共同发病。在大发生的的情况下,也可见几个谷穗联合成一块。病原菌在水稻受精前侵入,颖片保持不育但不表现明显的侵染症状;如在受精后侵入,可形成典型的绿色、被绒毛的稻曲球。病原菌侵入初期很小并局限于颖片内,后逐渐增大、外露并包花器,病组织继续发展为扁平、光滑、黄色的稻曲球,直径约

为1cm,并有被膜包被,后被膜破裂,颜色由黄橙色、黄色、绿色、橄槛绿色直到变为黑绿色。

据多年系统观察,稻曲病发病始见在水稻破口后9-12天,即在水稻扬花灌浆期开始发病,具体发病过程先急后缓,并在前期有一个发病高峰。

2.1不同水稻品种与稻曲病发病关系

通过田间普查不同品种间发病差异,发现较感病的品种为9915、9476等较易感病,但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同一品种年度间差异较大,说明水稻品种不是影响稻曲病发生危害的主要因子。

2.2不同施肥水平与稻曲病发病关系

1998年调查不同肥力条件下水稻稻曲病,后期施用氮肥多,长势好的病的病穗率2.5%--36.5%,平均8.2%,后期施用氮肥数量中等,长势一般的病穗率1.8%--23.8%,平均5.6%,后期施用氮肥数量少,长势差的病穗率1.2%--13.6%,平均2.9%。2000年调查同一品种、同一农户、不同田块(田间管理条件一致):苏香粳前茬菜地田,病穗率6.44%,9520长势好的田块,病穗率4.96%,长势一般的田块病穗率1.49%;同时一般而言,田边四周稻曲病发病重,2001年稻曲病定点,田边点病穗率42.55%,田中间点病穗率仅5%。

因此,水稻穗肥氮素施用,造成水稻繁茂嫩绿,田间郁闭,湿度大,增加稻株的感病机率,加重发病。

2.3气候条件与稻曲病的关系

采用计算机相关普查和人工挑选相结合的办法,以水稻成熟期的病株率为流行各程度的年标志,对水稻生长后期有关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普查,以8月下旬平均气温、降雨量9月上中下旬的的平均气温、降雨量为入选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为:y=0.21249221556203+(1.06178060060084E-2)*x9+(3.65479 2931472E-2)*x10

S.D=0.150475566816

复相关系数R=0.987709076068231

其中x9、x10为9月上、中旬降雨量。

因此,稻曲病的发病程度的决定因子是9月上、中旬的平均降雨量。

3、稻曲病的防治适期及防治策略研究

有关稻曲病的防治适期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有的认为在水稻破口前10天,有的认为在水稻破口前7天,为了明确稻曲病的防治时间和用药次数,我们在2000-2001年进行了田间试验,防治策略试验设破口期用一次药、破口前五天及破口期各用一次药、破口前七天及口期各用一次药、破口前七天及齐穗期各用一次药、破口前五天及齐穗期各用一次药;防治适期试验从剑叶抽出50%开始用药,间隔两天用一次药,试验所用的药剂为亩用28%稻后安40克。重复三次,小区随机排列,通州、如皋、海安三地三年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认为稻曲病防治适期在水稻破

口前1-5天,用药次数以一次为宜。可结合螟虫和穗颈稻瘟进行总体防治。(2000年试验田水稻破口期为8月26日,2001年水稻破口期为8月25日;防治策略试验水稻生育期为:破口期为8月25日,齐穗期为8月29日,破口率达5%为破口期。)表5、2000、2001年稻曲病防治适期效果表

施2000年药时间病粒防效(%) 病穗防效(%) 2001年施药时间病粒防效(%)病穗防效(%)

8/13 56.69 52.65 8/10 29.35 13.40

8/15 24.84 11.54 8/12 31.64 17.51

8/17 44.95 37.18 8/14 32.60 28.42

8/19 57.23 46.15 8/16 31.55 23.62

8/21 77.07 73.08 8/18 36.99 43.56

8/23 74.52 64.1 8/20 80.16 79.36

8/25 77.51 75.64 8/22 83.42 895.90

8/27 35.03 30.77 8/24 85.27 82.4

8/29 43.31 38.64 8/26 45.32 45.87

8/28 35.8 35.9

表6、稻曲病防治策略效果

处理破口前7天用一次药破口前五天用一次药破口期用一次

药破口前五天及破口期各用一次药破口前七天及破口期各用一次药破口前七天及齐穗期各用一次药破口前五天及齐穗期各用

一次药

病粒防效(%) 53.29 71.10 31.88 76.59 67.40 63.28 70.87 病穗防效(%) 45.87 72.65 55.71 78.39 64.63 62.44 71.27 注:表5、表6、中的数据为三次重复的平均数据。

几种药剂对稻曲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我们在2000、2001年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8%稻后安是防治稻曲病的首选药剂,亩用40克对稻曲病的防效在77%以上,而井岗霉素、丰登稻曲清、瘟曲克星和纹霉清防效在65%-70%,这四种药剂均可推广使用。选用以上药剂防治稻曲病,一定要掌握好施药时间,丰登稻清、瘟曲克星和纹霉清喷药时间一定要掌握在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稻后安和井岗霉素的施药时间在破口前1-2天。表8、28%稻后安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

处理病穗病粒病穗防效(%)差异比较病粒防效(%)差异比较

稻后安30克/亩 83 129 66.08 Bb 63.72 Bb

稻后安40克/亩 68.25 101 72.27 Abab 72.2 Abab

稻后安50克/亩 56.5 74.75 76.47 Aa 78.15 Aa

粉锈灵50克/亩 97.5 132.5 61 Bb 63.49 Bb

氧化亚铜20克/亩 100.25 157 58.33 Bb 33.36 Bb

空白对照 249.5 376.5

注:表中数据为四次重复的平均数

三、稻曲病的综合防治

众所周知,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多种因子有关,因此单一措施难以有效控制病害。在多年试验、研究与实践表明:只有认真贯彻以抗病良种的利用为基础,选用高效药种和掌握用药适期为关键,科学用肥和合理轮作为保证的综合配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曲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我们调查发现:在生产中没有对稻曲病表现垂直抗性的品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不同。根据品比试验和大面积普查结果,我们认为在品种选用上,粳稻优先利用中熟晚粳穗数型品种,如优福粳、9516等。

1.2耕作制度。适当播种提前或选用早熟品种,是抽穗期避开8月的阴雨天气,可以降低发病率。避免在发病田或制种,及早将发病的病粒摘除,以免病害传播。打捞菌核,病田秋季深翻,合理灌溉。在肥料运筹上,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正确把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采用平衡施肥法,合理用好穗肥。在肥料品种上,做到N、P、K肥的配合施用,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为害。

2、化学防治

实践表明,稻曲病的流行虽为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采取针对性的化控技术仍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途径。在具体环节上掌握"三准"。

(1)选准药种。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理想药剂,三年多来我们分别对国内外有机锡类、有机硫类、抗菌素类、有机杂环类等20多个品种进行了多点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锡类如20%瘟曲克星、35%丰登稻曲清对稻曲病均较好的防效,其效果虽然能达到75%左右,但该类农药穗期施用,易发生药害,且易污染稻谷,不符合农产品无公害要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应该把目标定位到更适宜的药种上。进口药剂5%安福1:1000倍稻曲病的防效为80.5%,15.5%宝穗亩用80克,其防效为87.5%,这两种药剂价格高,农民难以接受,推广应用难度大。为此,我们经过三年的筛选,研制出28%的稻后安,亩用40克对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效,其效果稳定在80%左右,面且这种药剂毒性低,对水稻后期叶病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可作为大面积应用的优选药剂。

(2)打准适期。通过对稻曲病侵染特性的研究表明,病菌侵染的主要时期为水稻破口初期前后。在但考虑穗期穗颈瘟及螟虫的情况下,穗期病虫总体防治的时间,应安排在破口始初期(即破口率在1%左右)。

(3)把握准用药方法。根据我们多年试验,28%稻后安对水稻是安全的,常规喷雾对水稻安全,使用弥雾机喷雾用水量要大,

电子邮件:xhzjx@https://www.doczj.com/doc/531436819.html,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七种农药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比较

七种农药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比较 摘要:用生产上常用的防治稻曲病农药井冈霉素(2种)?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己唑醇?稻瘟灵?蜡质芽孢杆菌进行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种农药在厂家推荐用量下,防治效果为81.01%~86.48%,防治效果最高的是1 000亿个活芽孢/g 枯草芽孢杆菌WP 660 g/hm2处理, 但与430 g/L戊唑醇FW 150 g/hm2?20%井冈霉素WP 750 g/hm2?430g/L己唑醇FW 261.6 g/hm2?40%稻瘟灵EC 1 407.5 g/hm2?25亿CFU/g 蜡质芽孢杆菌WP 66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只与5%井冈霉素AS 1 80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但所有处理间无极显著差异?因此,生产上可从用药量?用药成本?药品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灵活选择常用的防治水稻稻曲病农药? 关键词:稻曲病;农药;防治效果 Effects Comparison of Seven Kinds of Pesticide for Control of Rice False Smut Abstract: 7 pesticides oftenly-used in rice production, such as jinggangmycin(2 kinds), tebuconazole, Bacillus subtilis?hexaconazola?isoprothiolane and B. cereus,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ir effects of controlling rice false sm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se pesticides ranged from 81.01% to 86.48% at recommendatory dosage. The 1×1011 CFU/g B. subtilis WP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430g/L tebuconazole FW,20% jinggangmycin WP, 430g/L hexaconazole FW, 40% isoprothiolane EC and 2.5×1011 CFU/g B. cereus WP, bu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5% jinggangmycin AS.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pesticide for rice false smut controlling could be decid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dosage of pesticide, cost, price and so on. Key words: rice false smut; pesticide; control efficiency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属子囊菌纲麦角菌科真菌,可使水稻发生稻曲病?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1],发生范围较广泛,是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已经发生于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水稻种植区,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印尼?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埃及?孟加拉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2],其中以中国?日本?菲律宾发生比较严重[3]?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4]?受害谷粒内菌丝块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孢子座,后孢子座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孢子座初期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厚垣孢子?有些谷粒两侧生出黑色扁平菌核,遇风吹雨打易脱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症状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2.传播途径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3.影响因素 3.1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3.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3.3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稻曲病又名绿穗病、谷花病、开花米,在我国及日本又称其为“丰收病”。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C9H6O7。用混有0.5%以上的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1、稻曲病的危害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为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则1-2粒,多的可达40-50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子开花时侵染花器和幼颖。 2、稻曲病的损失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引起结实率、千粒重下降。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的更多。 3、稻曲病发病过程病菌以菌核和附在种子上在厚垣孢子过冬。菌核在第二年7-8月发育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稻曲病从开花经7-14天,从内、外颖缝合处现淡绿白色小菌块、渐大,后为带绿黄色扁球形菌块,膨大、破裂散出橙黄色厚垣孢子粉,病粒成熟为暗绿或墨绿色,病粒出现至成熟,经约40天。 4、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稻曲病发病率及程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施肥,特别是氮素,抽穗早迟,及气候密切相关。抽穗期阴雨日多、量大,日照弱而短,荫蔽大,露水多、雾大氮肥偏重、迟施、病重。 寄主稻曲病自然寄主有:水稻、陆稻、野生稻、玉米、马唐等。 品种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播期发病有差异;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 气候孕穗期低温、多雨、日照少,出穗后温高,湿大,发病多且重。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最适宜。湿度高利于病害发生,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多为甚。 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为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如需防治第二次,则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药。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1)每亩用20%井冈霉素37.5克,或50%井冈霉素500倍液防治。 (2)每亩用10%可杀得100克。按规定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3)50%DT可湿性粉剂(又称琥胶酸酮),每亩100-150克。 (4)每亩用20%粉锈宁(又名三唑酮)乳油75毫升。 (5)每亩用10%胶氨酮(又名CI-311)粉剂120克对水喷雾。 (6)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喷雾。 (7)每亩用60克硫酸酮对水喷雾。有时叶面有轻微药害出现。应在孕穗末期使用,禁止在始穗后施用,不要随意提高使用浓度,以免发生药害。 (8)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石灰250克,硫酸酮125克,水50公斤)于始穗前10天(孕穗末期喷治,效果较好,比硫酸酮安全。但如果配制时不按规定要求或擅自提高浓度,也会发生药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