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名词解释论述重点

行政法名词解释论述重点

行政法名词解释论述重点

名词解释

行政法: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而产生的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合法原则: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行政合理性原则:亦称行政适当原则,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还应当客观、适当、合乎理性。
行政主体: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行政委托:是行政主体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被委托组织)以其(委托组织)名义代行行政职权,该行为效果仍属于委托组织的活动。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
行政裁决: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明确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有关的非合同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做出裁断的活动。
行政征收: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定标准和条件,向公民、法人等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的行政行为。
行政强制措施: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或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一定损害,依法所应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论述题

1. 论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原则,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包括:

(1)主体设立合法。

(2)职权拥有合法。

(3)职权行使合法。

(4)违法行使职权应承担法律责任。



2. 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亦称

行政适当原则,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还应当客观、适当、合乎理性。

产生的原因:有行政自由裁量权

所谓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又称酌处权。

内容:(1)行政行为的实施要公平、公正

(2)行政行为的实施要符合法定目的

(3)行政行为的实施要考虑相关的因素

(4)行政行为的实施要符合客观规律



3. 论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及两者的区别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特征:(1)行政授权必须有宪法和组织法之外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为依据。

(2)所谓行政授权,主要是指对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的授权。

(3)被授权组织在被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4)被授权组织能够独立承担以自己名义所做出的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

(5)行政授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是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授予职权。

⑤是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特定的行政机关授予职权

(6)行政授权的内容通常比较单一。

(7)被授权的组织只有在行使被授予的行政职权时,才具有行政主体的身份和地位。

(8)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是不同的。

行政授权的范围:(1)行政机构 (2)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行政委托,是行政主体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被委托组织)以其(委托组织)名义代行行政职权,该行为效果仍属于委托组织的活动。

特征:第一,行政委托的委托方是行政机关。

第二,被委托方可以是行政机关,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或者个人。

第三,被委托组织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来源于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为。

第四,被委托组织并没有因为委托而获得法定的职权职责。

第五,被委托组织并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第六,行政委托的法律效果是设定了行为主体,而没有设定行政主体。

第七,由于被委托组织并不拥有行政权而只是行使行政权,所以就无权进行二次委托。

第八,行政委托分为两种形式:对外委托、对内委托

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第一,行政权力上的运行不同。

第二,行为性质不同。

第三,行为名义和效果不同。

第四,所创设的主体不同。

第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中的地位不同。

第六,条件和程序不同。



4. 论行政处罚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只

有法律明文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才受处罚,否则不受处罚;

(2)行政处罚设定权只能由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

(3)行政处罚的适用,必须严格依照有关行政违法构成的实体法和适用行政处罚的程序法进行,否则行政处罚无效。

2.公正公开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

(1)在行政处罚决定过程中的陈述权、申辩权、被告知权和其他程序权;

(2)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的申请复议权、提起诉讼权和请求国家赔偿权等救济权。



5. 论行政赔偿范围
行政赔偿范围是指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哪些违法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犯人身权的行为

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3.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二)侵犯财产权的行为

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3.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

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三)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3.国家行为

4.抽象行政行为

5.不可抗力

6.第三人过错

7.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确定赔偿范围所考虑的三个要素:

(1)加害行为必须是与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行为

(2)该加害行为必须违法

(3)该加害行为必须造成人身自由受剥夺、身体伤害死亡或者财产损害的结果

(一)侵犯人身权的行为

(二)侵犯财产权的行为

(三)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6. 论行政诉讼特有原则
1.复议诉讼选择原则

?我国的行政诉讼以“复议诉讼选择”为原则,以“复议前置”为例外: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可以先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2.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3.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主要举证责任原则

4.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原告提起

行政诉讼,不影响被告具体行政行为的先行执行力,即行政主体在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之前,可以继续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
?例外情况,可以停止执行:
(1)被告基于正当的考虑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并经法院裁定宣告停止执行的。

(3)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5.不适用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中既不能把调解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也不能把调解作为结案的一种方式。
6.司法有限变更原则

人民法院对被诉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原则上只能确认其合法与否,宣告其无效或撤销,但不能直接代替行政主体作出一个行政行为,或对该行政行为的内容加以改变。但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行为,人民法院有权以判决形式加以变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