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 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0 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0 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祝宝良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商务部特聘专家。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8.5%左右。2010年,世界经济将出现缓慢复苏,外需有望止跌回升,但我国经济仍面临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自主增长动力不足、银行不良资产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8.5%左右,CPI上涨2.5%左右,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继续改善。2010年,应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1、内需回升明显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内需共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内需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平均9.8%的增长速度。投资高速增长。1-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3.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6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9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38.8%,高于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2.7%,高于平均水平43.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消费稳步提高。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0%,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42.9%,汽车销售增长29.2%,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2、工业生产加快1-9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幅达到12.3%。发电量呈逐月回升态势,1-9月份,发电量累计增长1.9%,特别是8、9月份发电增速回升至9%以上。自5月份以来,货运周转量增速稳步回升,1-9月份货运周转量由1-5月的增长1.8%回升到5%。3、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受上年翘尾因素和总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走势,1-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4%。但自7月份以来,我国价格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止跌趋稳,8、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了0.5%和0.4%,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6个月环比上涨。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有助于强化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4、经济景气稳步回升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与工业生产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年2月份见底,3-9月份连续7个月回升,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领先工业增长约6个月的经济先行指数在2008年11月份触底,此后连续9个月稳步回升,表明在未来6个月内,工业生产会继续回升。反映工业企业信心的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连续六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2009年8月为54.0%,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表明未来3-6月制造业将持续增长。预计今年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四季度达到10%,全年增长8.5%,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已成定局。二、经济运行中

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积累。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有些行业仍在重复建设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同时,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重复建设有所显露。一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二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加大的规模。据统计,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为4.7亿吨左右,1.9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18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亿吨,存在3-4亿吨过剩产能。三是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2、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拉动,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特征。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出现了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了社会投资。如国有企业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地王”,中粮收购蒙牛,国有亏损企业山东钢铁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运输领域。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当前的消费增长也主要靠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3、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系统性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而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将贷款转贷给企业或项目,使债务信贷化。今年新增贷款的增量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据人民银行的调研,2009年5月末,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总资产近9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盈利能力较低,透明度较低,银行对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难以准确评估,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三、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自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金融市场基本稳定,股票市场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率先上涨。但主要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开工率不高,贸易保护升级,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缓慢。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

1、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艰难,全球GDP低速增长今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美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降1%,降幅收窄,最迟四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欧元区二季度环比下降0.1%,其中德国、法国等国家出现正增长,预计第三季度出现环比正增长。日本经济二季度实现了0.9%的环比增长。但发达国家消费者负债沉重,失业率连创十几年来的新高,企业投资增长乏力,2010 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呈现出低水平复苏的特征。新

兴市场经济体总体表现较好。印度、越南等国经济始终继续保持增长,印度今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5.8%和6.1%,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国家如俄罗斯,7月份工业生产也开始复苏。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具有地区内需支撑特点,对欧美经济的依赖度下降。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GDP将在2009年创纪录地下降2.9%,到2010年略有复苏,增长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份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4%,2010年将逐步恢复至增长3%左右。2、国际金融体系趋于稳定,但隐患仍存各国金融救助措施促使全球金融体系快速企稳,但是,国际金融市场隐患仍存。一是全球银行系统恢复尚需时日。在过去的20多个月内,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包括次贷、次债及相关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据英国皇家康奈尔咨询的统计,美国银行销账比例已经占到国家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53%,占GDP的4.4%。瑞士、荷兰、英国和德国的银行销账比例分别占GDP的15.0%、2%、4.2%和2.8%,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008年: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0%

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

200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8%。

200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

200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054亿元,比上年增长7.1%。

199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199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

中国历年GDP增长率2008-07-24 21:50先说之后的(1977—-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1977 10.7% 1978 11.7% 1979 7.6% 1980 7.8% 1981 5.2% 1982 9.1% 1983 10.9% 1984 15.2%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85 13.5% 1986 8.8% 1987 11.6% 1988 11.3% 1989 4.1% 1990 3.8% 1991 9.2% 1992 14.2%

1993 13.5% 1994 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1.6% 2007 11.9%

再说建国以来至末期的(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

(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

1949年 466亿元 1950 23.4% 1951 19% 1952 18.3 (73.8%比49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53 30.3% 1954 9.4% 1955 5.6%1956 16.5% 1957 (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

1958 32.2% 1959 19.5%1960 5.4% 1961 -31.0% 1962 -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

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

1963 9.5% 1964 17.6% 1965 20.4% (55.04%比62年)

1966 17.3% 1967 -9.6%1968 -4.2% 1969 23.8% 1970 25.7% (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

1971 12.2% 1972 4.5% 1973 9.2% 1974 1.4% 1975 11.9% (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76 1.7% 1977 10.7% 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

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用1978年大陆人均GDP为200美元推算(倒推法没考虑人口增长):

1975年人均GDP为159美元 1970年人均GDP为109美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65年人均GDP为69美元 1962年人均GDP为45美元

1957年人均GDP为43美元 1952年人均GDP为25美元

1949年人均GDP为15美元按黄金价格计算则约为现在的2000元,当时黄金大概35美元/盎司

1949年-1970年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1.9美元/桶,1973年3美元/桶,74年12美元/桶。

2006年中国大陆人均GDP为 2300 美元,

2006年台湾人均GDP为 16000 美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2007年台湾人均GDP是中国大陆人均GDP的7倍

其二,他指出在1820-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国由于技术落后、内乱和外国列强入侵,人均GDP反而从600美元下降到538美元,中国占世界GDP

的份额从1/3下降到1/20。

其三,他指出中国在1952-1978年期间实行了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经济增长明显加速,GDP增长了3倍;不过人均收入只增长了80%,年增长率只有 2.3%,慢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屡屡发生的政治运动和种种体制缺陷导致了生产率下降。而1978年以来的30年改革时期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从5%增长到15%,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接近3%,人均收入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他指出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他所总结了8条原因:1)农业改革先行;2)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3)海外华人的投资;4)起点低的后发优势;5)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出生率;6)防止了俄罗斯那样的恶性通胀;7)没有像俄罗斯那样通过大规模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创造超级富豪的方法来推进私有化,而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来自然取代国有企业;8)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00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

1949年 54167万 1953 年58796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

(含大陆港澳台人口),其中28个省、市、自治区为为58260万人(不含港澳台人

口)

⑵、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总数为72307万人,其

中28个省、市、自治区为69,458万人,性别比为105.5,港澳台和国外华侨为2,849万人。⑶、第三次人口普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391万人(不

含港澳台人口),性别比为106.3。

⑷、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不含港澳台人口

),性别比为106.6。⑸、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中: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性别比为106.7。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

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 226美元

1979 4062.6亿元 107.6 7.6% 419元 269

1980 4545.6亿元 116.0 7.8% 463元 309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81 4891.6亿元 122.1 5.3% 492元 288

1982 5323.4亿元 133.1 9.0% 528元 279

1983 5962.7亿元 147.6 10.9% 583元 295

1984 7208.1亿元 170.0 15.2% 695元 299

1985 9016.0亿元 192.9 13.5% 858元 292

1986 10275.2亿元 210.0 8.9% 963元 279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87 12058.6亿元 234.3 11.6% 1112元 299

1988 15042.8亿元 260.7 11.3% 1366元 367

1989 16992.3亿元 271.3 4.1% 1519元 403

1990 18667.8亿元 281.7 3.8% 1644元 343

1991 21781.5亿元 307.6 9.2% 1893元 355

1992 26923.5亿元 351.4 14.2% 2311元 419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93 35333.9亿元 400.4 14.0% 2998元 520

1994 48197.9亿元 452.8 13.1% 4044元 469

1995 60793.7亿元 502.3 10.9% 5046元 604 1996 71176.6亿元 552.6 10.0% 5846元 703

1997 78973.0亿元 603.9 9.3% 6420元 775

1998 84402.3亿元 651.2 7.8% 6796元 821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99 89677.1亿元 700.9 7.6% 7159元 864

2000 99214.6亿元 759.9 8.4% 7858元 945

2001 109655.2亿元 823.0 8.3% 8622元 1041

2002 120332.7亿元 897.8 9.1% 9398元 1135

2003 135822.8亿元 987.8 10.0% 10542元 1273

2004 159878.3亿元 1087.4 10.1% 12336元 1490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2005 183084.8亿元 1198.7 10.2% 14040元 1739

2006 211923.8亿元 1337.7 11.6% 16024元 2052

2007 249530.6亿元 1496.9 11.9% 18868元 2553

注:人均GDP反映一国人们的富裕程度

总量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1971年以来历年官方美元兑人民币均价(1美元兑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年份价格年份价格年份价格

1971年 2.462 1985年 2.937 1999年 8.278

1972年 2.245 1986年 3.453 2000年 8.279

1973年 1.989 1987年 3.722 2001年 8.277

1974年 1.961 1988年 3.722 2002年 8.277

1975年 1.859 1989年 3.765 2003年 8.277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76年 1.941 1990年 4.783 2005年 8.0702(年末价)

1977年 1.858 1991年 5.323 2006年 7.8087(年末价)

1978年 1.684 1992年 5.516 2007年 7.39 ?

1979年 1.555 1993年 5.762 2008年—

1980年 1.498 1994年 8.619 2009年—

1981年 1.705 1995年 8.351 2010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82年 1.893 1996年 8.314 2011年—

1983年 1.976 1997年 8.290 2012年—

1984年 2.320 1998年 8.279 2013年—

韩国历年GDP

从1962年到1989年,保持了平均8%的经济增长率。1982年到1987年,平均增长率为9.2%;1986年到1988年,平均增长12.5%(汉城奥运会刺激)。1997年金融危机几乎摧毁韩国经济,1999年韩国经济复苏,增长率为9%(1999年)和10%(2000年)。2001年开始全球经济发展减缓(global 3.3%),韩国保持了5%~6%的经济发展,归功于出口产品中HDTVs和手机的大量需求(与中国贸易大幅增长)。

1963年,人均GDP 100美元,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1977年,人均GDP 1000美元;

1987年,人均GDP 3000美元;

1997年,人均GDP 10000美元;

2007年,人均GDP 15000美元;

其63年到87年的经济发展被称为“Miracle on the Han River” Samsung Tower Palace (在韩国,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中国的2001年-2010年的发展相当于韩国的1977年-1987年,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3000美元是没多大问题了!这黄金10年两国旗鼓相当啊,只是晚了20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571048196.html,/

现在就看87-97年韩国人均GDP从3000美元增长到10000美元的时期,中国能否在2011年-2020年赶超了!!!加油!!

韩国经济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均GDP从1960年的79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91美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状况不如有着丰富资源的朝鲜,但从六十年代开始,韩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在进入七十年代之际超越了朝鲜的经济水平。2010年韩国人均GDP位居全球第34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卢森堡以108832美元占据榜首,美国以47284美元排名第9。

那中国的人均GDP呢?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显示,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如果用2010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6227计算的话,中国2010年人均GDP为4492美元,一些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十多年以来,中国人均GDP一直呈猛增趋势,每年持续增长约10%左右。如果中国再保持这样的趋势十年,人均GDP将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因为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我想中国将来会同时显现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征。

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反映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按照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三者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构成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贡献率。由于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世界

各国消费率高低不一、特点各异。与此同时,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影响,世界各国消费的相互联系也在日益加深,并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总体上看,世界各国消费率的增长与GDP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平均世界各国消费率稳中趋升。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国际消费率比较,我国的消费率显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明显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因此,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逐步提高消费率,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世界各国消费率变化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纵览世界各国消费率的演变,大体呈现以下基本趋势与特点:

一是消费同步或略高于GDP增长,消费率稳中趋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1986-1995年,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年均增长3%,私人消费增长3.1%;1996-2005年,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年均增长2.8%,私人消费增长2.9%。在这两个10年中,私人消费均高于实际GDP增速0.1个百分点,反映了私人消费略微超前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同样,在前后两个10年中,最终国内需求分别增长3%和2.9%,也都保持同步或略高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也呈现了类似的趋势。由于私人消费占据全部最终消费的绝大部分,其增长速度整体上快于GDP的增速,世界平均消费率因此总体趋于上升。近年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200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7.2%,2001、2002年分别上升到78.3%和79.6%。

世界投资率的变化也可以反衬出消费率上升的趋势。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已从24%降至2002年的19.9%,按照世界最终国内需求基本同步于GDP增长的趋势可以判断,此期间世界平均消费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14个代表性国家中,只有中国投资率呈不断提高趋势,澳大利亚、新西兰、尼日利亚、巴西和美国等5国基本稳定,而英国等其他8个国家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样,储蓄率指标也可以反衬即期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世界平均储蓄率总体上同样在低走,2000年为22.8%,2001、2002年分别降为21.7%和20.4%。

二是居民消费增长快于政府消费。发达经济体在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期间,私人消费即居民消费年均增速比公共消费即政府消费分别高0.9和0.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居民消费增速更高于政府消费,即分别高1.4和1.8个百分点;欧盟居民消费增速也分别比政府消费高0.6和0.4个百分点。只有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居民消费疲软,而政府为振兴经济极力扩大公共消费,导致政府消费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居民消费0.1和1.3个百分点。发展中经济体总体上居民消费增速也快于政府消费。正是由于居民消费增速较快,其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稳中趋高,大多数经济体都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最终国内需求的主体或绝对主体。

三是消费率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会有显著上升,此后基本趋于稳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在《发展的模式1950-1970年》中采用多国模型所给出的标准结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水平时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时(中值70美元)为最高,达到77.9%,为

贫困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但是,当人均GNP迈过1000美元门槛以后,居民消费率的图景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本文分析中大多采用GDP数据,由于人均GNP与人均GDP的数值差距不大,因此一般认为,消费率与人均GDP的关系与上述结论接近。通过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证考察,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通向3000美元左右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都伴随居民消费率一定程度的攀升。比如,美国194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到1962年达到3144美元,2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4.9%,GDP总量相应从1618亿美元提高到5865亿美元,增长2.62倍;同期,人口增加5167.8万人。按照支出法核算,同期美国居民消费率从1942年的54.9%提高到1960年的63%,18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从占GDP的一半多一举上升到接近2/3的水平。

四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根据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在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以后,食品和衣着类等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饮料、烟草等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从100美元以下时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时的28.4%,降幅达24.8个百分点。在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降幅趋缓,仅下降1.6个百分点。另据对17个主要国家、地区数据的分析,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恩格尔系数平均从41%下降到32%。其中衣着类消费小幅下降,平均下降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发展享受型消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五是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大多消费率偏低。多数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是明显的例外,其消费率居于较低水平,而且没有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明显提高。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3年韩国、香港地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消费率与1985年各自的消费率相比,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泰国和马来西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只有印尼和菲律宾消费率居较高水平,并总体呈上升趋势。日本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率有明显上升,但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阶段,消费率也不升反降。日本人均GDP从1965年的1071美元增至1973年的3372美元,年均增长15%;但1965-1973年,日本消费率却下降了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也同步下降了5个百分点。

消费率变化的国际比较

通过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各国消费率的广泛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消费率居于世界较低水平,明显偏离了世界消费率变化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20年我国最终消费与居民消费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与此期间世界消费同步或略高于世界GDP增长的基本趋势相悖。据计算,1986-2004年,我国名义GDP年均增长15.74%,而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年均名义增长仅为14.55%和14.48%,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1.19和1.26个百分点。考虑价格因素,1979-2004年最终消费实际增幅更低于GDP增幅2.4个百分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消费增长低于GDP增长的幅度进一步扩大。

第二,我国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国际平均消费率高位稳定并趋于微升的趋势相比,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我国消费率仅在1978-1981年有一定幅度上升,即从62.1%上升到67.5%,居民消费率从48.8%升至53.1%;此后长期趋于下降,1997年最终消

费率降至58.2%,居民消费率降至46.5%;2003、2004年最终消费率又进一步降至55.4%和53.6%,居民消费率则降至43.3%和41.9%。与此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77.2%上升到2003年的79%。与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消费率65%相比,我国目前消费率也要低12个百分点。

第三,世界银行关于各大洲26个代表性国家的数据显示,1985-2003年间我国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多数欧洲国家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由于它们均属于高收入国家,其最终消费率的一般趋势是高位稳定或略有提高。比如,英国从1985年的80.71%提高到2003年的86.63%,提高将近6个百分点。只有卢森堡是例外,其消费率从1985年的77.93%降到2003年的61.11%,下降近17个百分点,从较高水平行列降到中低水平行列。北美洲三国都在高位稳定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其中同一时间美国和墨西哥的消费率分别提高2.35和8.1个百分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都稳居高位并略有提升,2002年消费率分别达78.47%和78.17%。非洲的埃及和南非也是稳中趋升,2003年消费率分别达到84.77%和81.43%的高位。拉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四国的平均消费率也分别在70%-80%之间,虽有一定波动,但始终稳定在高于70%的水平。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10-20个百分点。

第四,我国消费率在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中位列较低。2003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内地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为53.05%,比日本的74.43%低21个百分点,比韩国、香港地区和泰国分别低15个百分点左右,比马来西亚低4.6个百分点,比新加坡低0.26个百分点。

第五,与印度相比消费率也有较大差距。印度同是人口大国,其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77%-78%之间的较高水平,最低为1995年的74.67%,最高为1998年80.31%。而同一时期,我国平均水平不超过60%,比印度低近20个百分点左右。

几点启示

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反映了各国经济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在如何对待和培育消费需求方面,世界各国各地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从中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逐步提高消费率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优化消费的制度环境,使消费保持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率,稳步提高消费率,使居民消费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其本身明显的脆弱性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尽管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于出口高增长和高投资率的支撑而实现了更快的经济增长,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单纯依赖高投资率,国内消费需求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必然加重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或出口下降,就有可能引发国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乃至金融经济危机。

第三,经济贸易大国尤其应该内需外需同时并举。日本采取"贸易兴国"战略,在经济高

速成长阶段,形成了"高积累、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国内居民消费处于受压抑状态,消费率不升反降,加重了对外需的依赖。由于过于依赖外需,日本在日美贸易谈判中被迫步步退让。"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下降,并引发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扩大内需政策前后反复,收效甚微,居民消费更趋疲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10 年",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而德国,由于市场开放度较高,高出口与高消费率并举,其受外部打压和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自身适应和调整的灵活性大,所以贸易摩擦相对较少,马克升值并未给德国经济带来大的冲击。

第四,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经济的稳定性。2000年美国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次年又遭遇"9·11"事件的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危机,美国一方面连续多次降低利息,另一方面大幅度减税,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在投资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的较快增长为支撑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促进消费以稳定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五,低消费率不一定与人口大国直接相关,关键取决于工资收入水平和消费制度环境。印度消费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高,伴随经济的增长劳动工资水平增加较快;二是其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政府公共消费发展相对平稳,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较完善。

第六,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居民吃穿类消费比重显著下降,住用类比重显著上升,住房、汽车、交通、通信、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应当顺应这一趋势,促进住房、汽车等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上述新兴消费热点成为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