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外科学总结

中医外科学总结

中医外科学总结
中医外科学总结

消法: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使初起未成脓的肿疡得以消散的内治大法。

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白疕:是一种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疔疮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扩入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症候。

同形反应:是指在白疕进行期,针刺、搔抓及外伤,可在受损部位引起新的皮损。

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形成一整体者。

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瘤。瘿病: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外伤:广义外伤泛指一切外科疾病。狭义外伤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患。

顺证:是指外伤在其发展过程中,按其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逆证:是指外伤在其发展过程中,凡不以顺序出现不良的症状者。

五善与七恶:五善是指五脏功能正常。七恶是指五脏功能不正常再加上脏腑衰败,气血衰竭。托法:是外伤成脓期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

疖:是一种生于体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病:是指多个有头疖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发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及部分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红丝疔:是指多发于四肢内侧,有红丝向上蔓延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痈: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内陷:外伤过程中,因正气内虚,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入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症候。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附骨疽:是一种邪毒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脓性疾病。

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烂疔:是指一种发于肌肉之间,极易腐烂,发展急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疫疔: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斑: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改变,一般不突出皮面,亦不凹陷于皮肤。

丘疹:为位于皮肤浅表的突出皮面的实质性损害,直径一般小于0.5cm,触之碍手。

风团:为局限性水肿型隆起,突然发生,迅速消退,退后不留痕迹。

糜烂:为水疱或脓疱破裂后所留下的湿润面,愈合后不留疤痕。

溃疡:为深达真皮以下的组织缺损,愈合后留有疤痕。

苔藓样变:是指皮肤增厚,纹理增宽加深呈席纹状,粗糙、干燥似皮革。

溶液:是指药物有效成分的水溶液,或药物的煎出液、浸出液。

粉剂:为不溶于水的药粉与水的混合剂,又称混悬剂,振荡剂。

癣:是一种由真菌侵犯表皮、指(趾)甲、头发引起的浅部真菌病。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漆疮:是指皮肤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反应性皮肤病。

湿疮:是一种以渗出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

风疹块:是一种以风团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

药疮:是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或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红蝴蝶疮:是一种在面部皮肤上出现的蝴蝶样红斑损害的皮肤病。

摄领疮:是一种以苔藓样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青春痘。

薄膜现象:是指患白疕时,轻轻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

滴露现象:是指患白疕时,轻轻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亮的薄膜,再钝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

性传播疾病:简称为性病,主要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组传染病。

淋病:是指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炎性疾病。

横痃:是中医外科古病证名,指发生跨腹部的淋巴结肿大,分为梅毒性横痃,软下疳性横痃或其他感染性横痃,并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之别。

隐形梅毒:又称潜伏梅毒,一般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梅毒血清反应为阳性,一般不具传染性,约20%的病人可发生二期复发性损害的可能,亦可发生晚期梅毒。

糊口现象:是指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长时间不排尿或晨尿时,浆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封住尿口的现象。

痛性下疳:为软下疳的皮损特征,是指软下疳发生在外生殖器局部的疳疮,伴有剧烈疼痛的症情。

条件性感染:又称条件致病性感染,指HIV感染发展到晚期,辅助性T细胞明显下降,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继而发生各种条件的致病原因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窗口期:是HIV的急性感染期的别称,指HIV感染1-6周时,出现发热、出汗。乏力、肌痛、厌食、恶心、腹泻和无渗出的咽炎,有些患者伴有头痛、怕光和脑膜刺激征等病情。

扁平湿疣:为梅毒发生在外阴及肝门的常见皮肤损害,具有疣体较大,表面扁平、潮湿、略高于皮肤,界清质韧等特征。

两杯尿实验:为区分淋病前后尿道的一种检查方法,具体试验的步骤是嘱患者将尿液排入两个杯子内,如第一杯尿混浊,第二杯澄清,说明有前尿道炎;如两杯尿都混浊,说明有后尿道炎。痔:是齿线上下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团、血栓或皮肤赘生等突起物。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所形成的感染性溃疡。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出现一种病理性管道的疾病,

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管直肠脱垂。

肛痈:是指在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中发生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齿线:又名梳状线,是解剖学肛管与直肠相续接的分界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和而成的呈锯齿状的结构,距肛门约3cm。它是皮肤与粘膜的分界线。

直肠柱:又叫肛柱,是直肠内壁末端垂直的纵向粘膜皱襞,有6-10个。

肛管直肠环:是围绕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周围肌群的总称,包括耻骨直肠肌、联合纵肌、肛门内(外)括约肌的深部和浅部。

肛瓣:是连接两相邻直肠柱下端的较小的半月形粘膜皱襞,是角化的上皮,没有瓣的功能。肛隐窝:又叫肛窦,是由肛瓣与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连接而形成的小隐窝,肛腺开口于隐窝内。套扎术:是用钢圈代替代替丝线套扎于痔基底部的方法。

贯穿结扎术:是用丝线结扎于痔的根部,阻断痔组织的血供,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

肉瘿:是指瘿病肿块局限而柔韧者。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瘤。

瘿痈:是发于颈前结喉处的炎症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炎。

石瘿:是指瘿病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冻疮:是人体遭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

破伤风:是指皮肉破伤后,风毒之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引起发痉的一种急性疾病。

简答

简述颈痈初起与痄腮的鉴别要点。

颈痈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伴寒热、头痛,项强,舌苔黄腻,脉滑。

痄腮: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常双侧发病,色白濡肿,酸胀少痛,进食时局部疼痛,一般不化脓,约一到两周左右消退,有传染性。

内痔分几期?各自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①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大便间断带血,量少色鲜红。枣核样外皮。

②期: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反复便血,滴血或喷射状,量较多色鲜红。枣核样外皮。

③期:痔核更大,色暗红或灰白(纤维型),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④期:偶有便血,痔核脱出肛外不能自行回纳,多伴有感染,疼痛剧烈。

如何判断其为乳核、乳癖或是乳岩?

乳核:凡发于青年女性乳房的多个肿块,卵圆形,界清,与月经无关者,多为乳核。

乳癖:发于中年女性乳房双侧,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多个肿块,伴有乳房胀痛并随月经周期变化。

乳岩: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

疥疮的根治措施有哪些?

1、坚持搽药(搽足疗程)。

2、彻底消除所有接触物品。

3、同时治疗同居(体)的同病患者。被毒蛇咬伤后,局部如何紧急处理?

1、早期结扎。

2、扩创排毒。

3、烧灼、针刺、火罐排毒。

4、封闭疗法。

5、局部用药。

四个案例

(一)1、中医诊断:乳痈 2、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3、辩证:气滞热壅证 4、内治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5、代表方:瓜蒌牛蒡汤加减 6、处方:瓜蒌仁牛蒡子(炒研)花粉黄芩陈皮生栀子(研)连翘(去心)皂角刺银花生甘草青皮柴胡 7、外治:初起:外敷加乳房按摩;成脓:切开排脓;溃后:内线引流,生肌散收口。

(二)1、中医诊断:蛇串疮 2、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3、辩证:肝经郁热证 4、内治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5、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6、处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7常用西医: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

(三)1、诊断:疥疮 2、常用药物:硫磺 3、外治法及步骤:治疗原则以杀虫为主,硫磺制剂治疗有显著疗效。目前临床常用浓度5%-20%的硫磺软膏,小儿用5%-10%、成人用10%-15%的浓度,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的浓度,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容易产生皮炎。

治疗步骤:①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外洗,或用温水肥皂洗涤全身后再擦药。②每天早晚各涂一次,连续3天,第4天洗澡,再洗被子。③治疗1-2个疗程,如无新皮损出现,即为痊

愈。

(四)内痔

1、概念: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2、特点: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多发于成年人。

3、病因病机:多因脏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努责,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燥湿热下迫,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经脉横解而生痔。日久气虚,下陷不能摄纳,则痔核脱出。

4、临床表现:便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便秘。

5、治疗。①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艳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槐角丸(9g 1-2次)。②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重赘不适。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出血多者加地榆炭、仙鹤草。槐角丸。③气滞血郁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黯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止痛入神汤。云南白药胶囊(1-2粒 4次)。④脾虚气陷证。肛门下坠感,内痔脱出需手托还纳,便血色鲜或淡;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丸(9g 3次)

6、外治法:熏洗(五倍子,苦参汤);外敷法(消痔膏,五倍子散);塞药法(痔疮栓);枯痔(枯痔散,灰皂散)

7、其他疗法:注射法(消痔灵注射液);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结扎疗法

8、手术治疗

1、试述箍围药的适应症、代表方及其相应的用法。答案:适应证:凡疮疡,不论初起、已成、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代表方:金黄散、玉露散,用于阳证疮疡;回阳玉龙散,用于阴证疮疡;冲和散,用于半阴半阳证疮疡。用法:一般阳证疮疡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水调制;半阴半阳证疮疡多用葱、姜、韭、蒜汁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制。敷贴时,肿疡未成脓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脓始成而未熟宜围敷四周。

2.试述切开法的切口方向及操作方法。答案:切口方向: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脓肿浅表者,刀头向上,免伤血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附近的脓肿切开,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在关节处切开时,应作弧形切口。

注意事项: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不要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如患者过于体弱,应先内服调补药物,然后开切,以免晕厥;凡颜面疔,尤其在鼻唇部位,应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4. 试述药线的制作及应用。答案:药线引流:一般采用桑皮纸、丝绵纸、拷贝纸等,按其实际应用,裁成阔狭长短适度,搓成线状。外粘药物或内裹药物制成,俗称“纸捻”。目前临床多用外粘药物的药线。药线引流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孔中,引导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绞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疡孔之深浅长短,以及有无死骨之存在。适应证:凡溃疡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均可使用。

3.试述外科换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答案:患者采取适合的体位,充分暴露换药部位;绷带及外层敷料可用手取下,内层敷料及引流物用无菌镊沿创口的长轴方向翻卷式取下,如敷料与创面粘连,须要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取下;用碘伏棉球消毒创口周围皮肤;彻底清除创面(腔)内的异物、线头、死骨、腐肉等,过度生长的胬肉须剪去,老化的肉芽组织须擦拭至出血;清洁创面后,须对周围皮肤进行必要的消毒,根据创面情况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外治法作相应的处理,如中药外(围)敷、掺药、引流等,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固定。

第一章外疡

1.外疡总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局部的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是外疡总的发病机制。

2.简述外疡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并简单解释之。

凡发于人体上部的,多因风温、风热所致,因为风性上行;凡生于人体中部的,多因气郁、火郁所致,因为气火多发于中;凡发于人体下部的,多因寒湿、湿热所致,因为湿性下趋。

3.试述气血与外疡的关系。

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旺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情志内伤等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于发病。病邪侵入人体,与正气相争,即会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除去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则外疡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外疡在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外疡的发展及其预后。一般来说,若气血旺盛者,外疡不仅易于成脓、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收口,迅速愈合,预后好;若气血不足者,则难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了,也难于生肌收口,预后差。

4.脓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出脓的意义是什么?何谓应指?

脓是肌腠之内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脓是肿疡在不能消散所出现的主要症状,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应用按触法辨脓时,一般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5.消法如何应用?

消法的运用,应审因辨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湿阻者理湿,热毒蕴结者清热,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祛瘀。6.补法在外疡中如何应用?

补法适用于外疡的收口期,毒邪已去,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疡口难敛者。疡口收敛全赖气血,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代表方为八汤;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者,宜健脾和胃,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肾精亏损,精不能生血者,宜益肾填精,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等。但毒邪未尽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7.简述托法的适应证及代表方剂?

托法又分为透托和补托二法。透托法,用于肿疡成脓期,毒盛正气不虚,脓成不熟或熟而不溃,以加速成脓,或使其移深着浅,或加速破溃,常用方剂如透脓散。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肿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清稀,坚肿不消,并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脉数无力等气血不足者,常用方剂如托里消毒散。

8.提脓祛腐药的适应证是什么?如何应用?

提脓祛腐药适应于溃疡初期,脓栓未落,腐肉未脱,脓水未净,新肉未生的时候。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粘附在药线上插入。另外亦可掺于药线、油膏上盖贴。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宜减少升丹含量。此外,尚配有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例如黑虎丹,可用于对升丹过敏者。

9.什么是砭镰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上如何应用?

砭镰法俗称“飞针”,是用三棱针或刀锋在外疡患处,浅刺皮肤或黏膜,从而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证:用于阳证外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等。用法:在常规消毒下,用三棱针或刀锋直刺皮肤或黏膜,迅速移动击刺,使患部少量出血为度。10.何谓药线引流?其适应证是什么?

药线引流:一般采用桑皮纸、丝绵纸、拷贝纸等,按其实际应用,裁成阔狭长短适度,搓成线状。外粘药物或内裹药物制成,俗称“纸捻”。目前临床多用外粘药物的药线。药线引流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孔中,引导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绞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

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疡孔之深浅长短,以及有无死骨之存在。适应证:凡溃疡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均可使用。

11.简述颜面疔的宜忌有哪些?

颜面疔的宜忌包括:①饮食:饮食宜清淡,忌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等。②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忌上火生气。③房室起居:有全身症状的,宜卧床休息。忌房事。局部忌挤压、碰撞、挑刺、早期切开。④药物:忌内服发散、辛温药物。

12.痈的发病特点主要有哪些?

痈发病迅速,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明显,范围约6~9cm,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纯属阳证;其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可发于任何年龄,性别;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13.简述有头疽的病因病机。

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痛痒相兼。继则肿块逐渐向周围扩大,脓头亦相继增多,形成多个脓头,色红灼热,高肿疼痛。全身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滑数等。治以散风清热。方用仙方活命饮。

14.简述走黄的病因病机。

走黄多为生疔之后,早期失于治疗,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因挤压碰伤,过早切开,使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腥等助火生热之品,或加艾灸等,均可造成疔之火毒鸱张,正不胜邪,毒邪走散,客人营血,内攻脏腑而成为走黄之证。

15.附骨疽早期诊断依据在哪些?

附骨疽好发于儿童,尤以10岁以下的男孩多见。初始多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以下肢的胫骨为多见,其次为股骨、肱骨和桡骨。发病前常有外伤及患其他外疡史。起病多急骤,初起即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可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局部色白漫肿,患肢疼痛彻骨,1~2天即因疼痛而患肢不能活动,继则局部微红微热,病变的骨端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可大于90%以上。

16.走黄与内陷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治疗上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走黄的发生多为毒邪炽盛,而正气并不虚;内陷的发生多为正气已虚,而毒邪相对偏盛,尤以正虚为主。在治疗上走黄以祛邪解毒为主,内陷则以补益扶正为主。

17.流注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血流缓慢的低位部位,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窝部、臀部等;发病前常有疖、疔、痈、外伤及其他创伤感染史。继而出现高热、恶寒、口渴,便秘、溲赤等热毒炽盛的症状,局部为色白、漫肿、疼痛,肢体活动功能受限,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

18.流痰的病因病机如何?

流痰发于儿童多为先天不足,骨骼柔嫩,或有所损伤,致使气血失和,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而发生本病;成人患病多为房室过度,或带下、遗精以致肾精亏损,骨骼空虚,风寒乘虚侵袭,阻于骨骼而生本病。总之本病的形成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以先天不足,肾亏骨空为本,而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则为其标。

19.瘰疬的病因病机如何?

瘰疬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而痰凝气结于颈部而成;或肺阴亏,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凝结颈部而成本病。病久肝火愈旺,下灼肾阴,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可致气血两虚。

第二章乳房疾病

1.简述乳痈的主要病因?

乳痈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乳头内陷畸形和哺乳时不能排空乳汁等使乳汁郁积;产后情志不畅、

饮食不当致肝郁胃热;乳头破碎、感受外邪等。

2.乳痈早期如何内外治疗?

乳痈早期内治法为:疏肝清胃、和营通乳,局部应用热敷和按摩疗法。

3.如何预防乳痈的发生?

乳痈的预防应针对病因而分别采取:产前纠正乳头内陷畸形,产后养成定时哺乳习惯且每次哺乳排空乳汁,以防乳汁积聚;妊娠后期用酒精棉球擦洗乳头,使乳头皮肤增厚,以防产后乳头破碎染毒;生产前后宜保持心情舒畅,产后饮食有节,以防肝郁胃热;保持乳头和乳儿口腔卫生,以防感染外邪。

4.乳痈并发“传囊乳痈”和“乳漏”应如何处理?

乳痈并发“传囊乳痈”者,按乳痈各期处理;并发“乳漏”者,局部可用垫棉疗法或用创可贴等处理,使创口早日闭合。

5.简述乳癖的分型论治。

乳癖一般分为肝郁痰凝证和冲妊不调证论治。前者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治法,代表方为逍遥蒌贝散;后者用调摄冲妊治法,代表方为二仙汤合四物汤。 7.乳岩的治疗原则如何?

乳岩的治疗原则为:乳房根治切除术,并配合化学药物、放射、中药等综合疗法。

第三章皮肤病

1.试述风邪的致病特点及皮疹疹型。

起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好发于头面,皮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遇风易发或加重。

2.用现代医学知识说明中医有关虫引起的皮肤病的认识

⑴由虫的实体引起,如疥疮;

⑵由虫体刺激或毒素引起,如虫咬皮炎等;⑶真菌感染,如癣等。

3.举例说明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病的皮损特征

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瘙痒等,如老年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疮、摄领疮等。

4.简述糜烂与溃疡的不同点

糜烂是表皮组织的缺损,愈后不留疤痕;溃疡是深达真皮以下组织的缺损,愈后可留有疤痕。5.简述洗剂与粉(散)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洗剂与粉(散)剂的作用与功效均相同;唯有粉(散)剂不与水混合,只用于皮肤皱折处。6.如何根据不同的皮损选用相应的外用药物剂型?

皮损急性渗出(或水肿)明显选用溶液湿敷,急性渗出不明显选用洗剂外搽;皮损呈亚急性阶段选用油(糊)剂外搽;皮损为慢性阶段选用软膏剂外搽,等等。

7.举例说明患皮肤病后情志、房室、饮食等宜忌。

凡号隋志、房室、饮食有关的皮肤病均宜忌情志、房室、饮食,如蛇串疮、摄领疮均宜畅情志,系统性红蝴蝶疮、黧黑斑多宜节(或忌)房室,急性湿疮、粉刺多宜节饮食,盘状红蝴蝶疮、黧黑斑等忌日晒等起居。

8.癣和疥疮的根治措施有哪些?

⑴坚持搽药(搽足疗程);⑵彻底消毒所有接触物品;

⑶同时治疗同居(体)的同病患者。

9.癣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何在?

癣是一种真菌侵犯皮肤浅表的浅部真菌病,一般只要选用抑制真菌药与轻度皮肤剥脱剂外用即有明显疗效,故多单用外治即可收功。唯皮疹泛发全身或多发性甲癣时,方可考虑内服西药并可同时服用中药茵陈蒿煎剂。服用中药茵陈蒿煎剂时,西药用量可减半。

10.癣的宜忌有哪些?

癣的宜忌为:

⑴必须连续治疗满一个疗程以上,不可中断,并同时治疗患者自身所患有的各种癣及同居的癣病患者。⑵治疗期间,患者用过的日用品宜分开,并彻底消毒。⑶治疗过程中宜尽量避免接触碱性物质。⑷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或内服。

11.简述蛇串疮的主症。

成群簇集的小水疱沿身体的一侧神经作带状排列,并同时伴有明显的局部神经痛。

12.漆疮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漆疮的诊断要点主要有:⑴患者有过敏史和接触过敏原史。

⑵发病部位为接触部位,尤以暴露部位多见。

⑶一般发病突然,皮疹多表现为急性炎症,边界清楚,形态多与接触物一致。

⑷病程有自限性,即脱离接触(致敏)物后,一般可于1~2周内即可很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再复发。

13.简述漆疮的治疗思路及方法选择。

漆疮的治疗首先应立即脱离接触物,并不再接触。治疗时,对病情较轻者,仅外用简单、温和的外用药即可;病情较重者,可服西药抗过敏药或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者外治法即可。14.漆疮与药疮的概念有何不同?其治疗关键何在?

漆疮是仅在接触过敏物质的局部引起的急性炎症,一般不会侵犯内脏器官;而药疮则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被肌体吸收)后,在全身各处皮肤或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发生的急性炎症,重者可侵犯内脏器官,甚至危及生命。漆疮治疗的关键在于查明并迅速脱离致敏物。15.简述急性湿疮与漆疮的鉴别要点。

急性湿疮的病因多不明,可发于任何部位,皮疹多为多形性、对称性,边界不清,愈后易复发。漆疮则病因多明确,发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形态与接触物一致,愈后不再接触原过敏物即不再复发。

16.简述慢性湿疮与摄领疮的鉴别。

慢性湿疮多发于人体的下部或屈侧,如小腿、肛周、阴囊、下腹部等,皮损多因搔抓而问有点状糜烂,皮色多暗红或暗褐,局部不良刺激可引起急性湿疮样发作。而摄领疮多发于人体上部或伸侧,颈部为最多,皮疹干燥,可因搔抓而间有抓痕,局部不良刺激一般不引起急性湿疮样发作。

17.风疹块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其内治分证及治法有哪些?

风疹块的治疗,病情急性者可选服西药抗过敏;慢性者宜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内治可按风热证、风寒证、肠胃湿热证、气血两虚证和冲任不调证而分别应用疏风清热、散瘀通络;祛风散寒、活血行瘀;清热化湿、疏风解表;补益气血、祛风疏表和调摄冲任等治法。

18.简述固定性红斑型药疹的皮损特点。

固定性红斑型药疮的皮疹特点为:圆形鲜红色斑,边界清楚,退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每次复发时则原发皮损处再现,但皮疹不断增多,同时可伴有口腔或生殖器的皮肤黏膜交界处摞烂。 19.剥脱性皮炎型药疮的剥脱期应注意些什么?

剥脱性皮炎型药疮的剥脱期应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止感染。

20.简述白庀皮损的三大主症,内治分证及选用方剂。

白庀皮损的三大主症为:皮疹为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后有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顿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露滴现象)。

内治可按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和冲任不调证,分别选用犀角地黄汤、血府逐瘀汤、当归饮子、六味地黄汤合二仙汤等方剂。

21.简述系统性红蝴蝶疮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

系统性红蝴蝶疮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一般为:病情轻者,可每日给予泼尼松20~40mg,顿服或隔日顿服;病情重者,可每日用泼尼松40~80mg或120mg,口服或静脉滴注,待病情缓

解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0mg维持量,即长期服用。

22.黧黑斑患者应注意哪些?

黧黑斑患者除应积极进行局部和全身治疗外,还应注意畅情志,节房室,防日晒,以及避免局部不良化妆品的刺激。

第三章肛门直肠疾病

1.肛门直肠疾病视诊时应注意哪些?

肛门直肠疾病视诊时应注意:患者取侧卧位,医生用双手将患者臀部分开。先从外面检查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直肠脱出、外痔和瘘管外口等。而后让患者屏气作排便动作,医生用手牵引肛缘,使肛门自然张开,或用吸肛器吸出。观察内痔位置、大小、数目、色泽、有无出血点,同时观察有无肛裂等情况。

2.肛门直肠疾病指诊检查包括哪三种?

肛门直肠疾病指诊检查包括肛外一般触诊、肛内单指诊和双合指诊。

3.何谓截石位表示法?

截石位表示法即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为十二个部位,前面会阴部为12点,后面尾骶部为6点,左面中央部为3点,右面中央部为9点,其余依次类推。

4.简述内痔的好发对象、好发部位、三期特点。

内痔好发于成年人。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不同可分为三期:

Ⅰ期痔核小,排便时无脱出。大便间断带血,量少色鲜红。Ⅱ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Ⅲ期便血少或无便血,痔核大,色暗红,或灰白(纤维型)。

5.痔早期与直肠息肉有何区别?

内痔早期与直肠息肉区别见下表:

内痔直肠息肉

形状痔核分颗脱出,粗短乳头状小肉,头圆而有蒂,细长

颜色深红呈粉红色或鲜红色

出血量较多、滴血或射血量少,滴血

发病年龄成人多见一般多见于儿童

6.简述内痔可选用哪些治疗方法?

内治法:

⑴血热肠燥证:治法宜清热凉血,祛风止血。方药:凉血地黄汤合槐花散加减。⑵气虚下陷证:治法宜益气升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⑶阴虚肠燥证:治法宜滋阴润燥,行肠通便。方药:麻仁丸合五仁丸加减。

外治法:

⑴熏洗法:常用的方药有五倍子汤、苦参汤等。适用于内痔脱出或嵌顿者。

⑵外敷法:常用成药有五倍子散、马应龙痔疮膏、九华膏等。适用于内痔各期或内痔术后换药。

⑶塞药法: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栓、九华栓、痔疮宁栓、消炎痛栓等。适用于各期内痔。

⑷枯痔法:适用于Ⅱ期、Ⅲ期内痔。注射法问世后,本法临床即很少应用。

手术疗法:

⑴注射术:是将药液注入痔组织内,使其硬化萎缩或坏死脱落的方法。

⑵贯穿结扎术:是用丝线结扎于痔的根部,阻断痔组织的血供,使其坏死脱落的方法。⑶套扎术:是用胶圈代替丝线套扎于痔基底部的方法。

7.血栓外痔如何诊断?

血栓外痔多见于肛门缘截石位3、9点处,好发于中年男性。发病前多有便秘、会阴损伤或用力负重等诱因。发病突然,局部出现剧烈疼痛,肛门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包块,色紫暗,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疼痛敏感,排便、活动时疼痛加剧。

8.血栓外痔如何治疗?

血栓外痔的治疗:初起或肿块较小,可采用外治疗法。若肿块较大,或发病3~5天后肿块不消且局部不适感明显者,宜用手术治疗。若热结肠道而伴有便结者,宜给予内治法。内治:治以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方药: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外治:可用苦参汤加乳香、没药等煎水坐浴。手术:血栓外痔剥离术。

9.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如何操作?

结缔组织外痔切除术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后,用组织钳将外痔提起,围绕外痔根部作一梭形切口,将外痔由外括约肌浅层切除。然后用红油膏纱条嵌入创口,外盖纱布块,胶布固定,直至愈合。

10.混合痔有哪些特点?

混合痔多见于截石位3、7、11点处,表现为内、外痔相连,无明显分界。同时兼有内痔和外痔两种临床特征,用力排便、咳嗽等腹压增加时,痔核可一起脱出,其上部的上皮组织为粘膜,下部为皮肤,痔组织表面可见到齿状线,常伴有内痔脱出。可单发或多发,发于肛门一周的叫环行混合痔。

11.简述肛裂的病因。

肛裂是因饮食不节而致热结肠道,或素体阴虚等,使肠道津液亏乏而大便秘结;又排便时努挣,而裂伤肛门,发为本病。习惯性便秘者,裂口长期受硬便的刺激而染毒,并可导致裂口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病变。

12.简述肛裂好发对象、好发部位和主要症状。

肛裂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截石位肛管的6、12点处,男性多发于6点处,女性多发于12点处。主要症状为:便血、周期性疼痛、习惯性便秘。

13.简述肛漏的主要症状、分类及手术成败的关键。

肛漏的主要症状为:流脓、疼痛、瘙痒。其分类为:低位单纯性肛漏、低位复杂性肛漏、高位单纯性肛漏、高位复杂性肛漏。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寻找漏道内口。

14.简述脱肛的病因。

脱肛多因气血不足,气虚下陷,不能固摄,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如小儿稚嫩,气血未旺;年老体衰,气血双亏;妇人经产,耗伤气血;劳倦过度,久病体弱;久泻久痢,大肠虚冷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肛门失于固摄而发病。

15.内痔后期脱出与脱肛如何区别?

内痔后期脱出与脱肛的区别见下表:

内痔脱肛

形状痔核分颗脱出呈环状、不分颗、表面光滑

颜色深红呈淡红色

便血有较长时间便血史一般不出血

发病年龄中年人多见多见于儿童或老人

1.试述疮疡常见致病因素种类、局部病机、气血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答:①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②凡发于人体上部的,多因风温、风热所致,因为风性上行;凡生于人体中部的,多因气郁、火郁所致,因为气火多发于中;凡发于人体下部的,多因寒湿、湿热所致,因为湿性下趋。③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旺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情志内伤等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于发病。病邪侵入人体,与正气相争,即会导致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除去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则外疡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外疡在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血肉腐败,

酝酿液化而为脓。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外疡的发展及其预后。一般来说,若气血旺盛者,外疡不仅易于成脓、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收口,迅速愈合,预后好;若气血不足者,则难以成脓、破溃,即使破溃了,也难于生肌收口,预后差。

2.举例说明三大内治法中托法的临床运用。

托法又分为透托和补托二法。透托法,用于肿疡成脓期,毒盛正气不虚,脓成不熟或熟而不溃,以加速成脓,或使其移深着浅,或加速破溃,常用方剂如透脓散。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肿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清稀,坚肿不消,并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脉数无力等气血不足者,常用方剂如托里消毒散。

3、脓的形成机理何在?辨脓的内容和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脓是肌腠之内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2、①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昧1.脓的形质如脓稠厚者,为元气较充;淡薄者,为元气虚弱。如先出黄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如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敛。如脓成日久不溃,一旦溃破,脓质虽如水直流,但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而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是属败象。2.脓的色泽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属于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洁,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的可能。如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者,为血络损伤。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疽,病势较重。3.脓的气味一般略带腥味,脓液稠厚,大多是顺证;脓液腥秽恶臭的,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而且常是穿膜损骨之征。②辨脓的部位深浅。辨脓的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进刀深浅的重要依据。若深浅不辨,浅者深开,则损伤正常组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增加患者痛苦;深者浅开,则达不到引流目的。1.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锨红,轻按便痛而应指。

2.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3.疖、痈、有头疽、疔、流注,走黄与内陷分别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①走黄,中医病名。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其特点是: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称之为“内陷”。临床以有头疽并发内陷者较为多见,因此又称为“疽毒内陷”。其特点是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因内陷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火陷、干陷、虚陷三种类型。②走黄的发生多为毒邪炽盛,而正气并不虚;内陷的发生多为正气已虚,而毒邪相对偏盛,尤以正虚为主。在治疗上走黄以祛邪解毒为主,内陷则以补益扶正为主。

4.颈痈初起与痄腮、项后有头疽初起与项后多发性疖病初起鉴别要点何在?

答:颈痈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痄腮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项后有头疽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项后多发性疖病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两种,突起根浅,肿势局限,焮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

5.说出颜面疔和有头疽失治、失护等易并发的疾病,有头疽脓成切口和附骨疽治愈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答:颜面疔失治、失护易并发的疾病是走黄,有头疽失治、失护易并发的疾病是内陷。有头疽脓成切口关键环节是若腐肉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附骨疽治愈的关键环节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是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治,及时清理腐骨,使伤口愈合,三是愈后继续服药3-6个月防止复发。

1.试述女子乳房的生理特点,乳房疾病与脏腑的关系,乳房肿块检查的正确触摸法。答:乳

房位于胸前2-6胸骨水平,主要由乳头、乳晕、腺体、导管。脂肪组织、纤维组织等构成。乳房与经络的关系密切,如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任脉行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正是由于这些经脉的分布、通调与灌养,从而保证了乳房正常的生理功能。四指并拢,将指腹平放乳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以免将正常的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

2.乳痈的成因、发病对象、初起内外特色疗法、脓成切口方向及预防措施分别有哪些?答:①成因:1.肝郁气滞2.胃热壅滞3.乳汁瘀滞②发病对象: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③初起若是气滞热壅证可用瓜蒌牛蒡汤疏肝清胃,通乳消肿;若是热毒炽盛证可用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清热解毒,托里透脓;若是正虚邪恋可用托里消毒散益气和营托毒。外可用热敷加按摩,先轻揪乳头数次,然后用手指从乳房四周轻柔的向乳房方向按摩,将郁滞的乳汁轻轻推出。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调敷;或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敷贴;或用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净捣烂外敷;或用20%芒硝溶液湿敷;或用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适量凡士林调敷。④脓成切口方向:放射状。⑤预防措施: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热水或75%酒精擦洗乳头;孕妇有乳头内陷者,应经常挤捏提拉矫正。

2.应指导产妇合理哺乳,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保持乳汁排出通畅;乳汁过多时,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排空,以防淤乳。

3.保持乳头清洁,如有乳头皲裂、擦伤应及时治疗。

4.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可让婴儿口含乳头睡觉。

5.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断乳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然后再行断乳。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可减少活动牵痛,破溃后可防止袋脓,有助于加速创口愈合。

简要叙述乳中结核的病种、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原则及乳癖的内治法。

答:病种:乳中结核包括乳房结核(乳痨、乳痰)、乳房纤维腺瘤(乳核)、乳腺增生病(乳癖)。诊断与鉴别诊断:①乳房结核:诊断要点:(1)多见于20-40岁的已婚妇女。(2)常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3)初起乳房结块,不红不痛;逐渐增大,与皮肤黏连,皮色微红,转化成脓,脓肿溃破后,流出败絮状稀薄脓液,可形成窦道或溃疡,愈合缓慢。(4)初起全身症状不明显;日久可见潮热、盗汗、颧红、消瘦等症状。(5)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乳腺癌:为乳房部恶性肿瘤,常见于40-60岁妇女,乳房内有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针吸细胞学或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诊断。②乳房纤维腺瘤:诊断要点:(1)好发于20-25岁女性。(2)多生于一侧乳房,单个肿块多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活动度大。(3)一般无疼痛,少数有轻微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4)辅助检查:B超检查等。鉴别诊断同上。③乳腺增生病:鉴别诊断:(1)乳房疼痛、肿块。两者或单独出现,或相继出现,或同时出现。同时出现时或以疼痛为主,或以肿块为主,或疼痛、肿块俱重。(2)辅助检查:乳房钼靶X线、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肿块较硬或较大或乳头溢乳者,可考虑做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诊断:1、乳房纤维腺瘤:单发或多发肿块,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常在检查时从手指下滑脱,增长缓慢。除肿块外,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并无影响。2、同上。

简述癣和疥疮的诊断要点、外治常用药物及根治措施。答:1、癣:诊断要点以及外治常用药物:(一)白癣。(1)多见于学龄儿童。(2)病变初起,头皮覆盖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白色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容易折断,多数在离头皮0.2—0.8chn处;头发自行折断,长短参差不齐。在接近头皮的毛发干外围,常有灰白色菌鞘围绕。【雄黄膏硫磺膏】(二)黄癣。(1)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2)其特征是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粘性,外观呈蝶形,边缘翘起,中央微凹,毛发从中贯穿,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黄癣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糜烂面。(3)自觉瘙痒。(三)手癣。(1)男女老幼均可染病,以成年人多见。(2)多数单侧发病。以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为皮损特点。水疱破后干枯,叠

起白皮,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复发作,可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每于夏天起水疱,病情加剧,在冬天则枯裂疼痛加重。(3)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复方土槿皮酊,二矾汤,青黛散,苦参汤,凤仙花外敷】(四)足癣。(1)多见于成人,夏秋病重,冬春病减。(2)脚湿气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等为特征。(3)自觉瘙痒。水疱型、糜烂性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形成小腿丹毒、红丝疔等。(五)体癣。(1)主要见于青壮年及男性,多夏季发病。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2)皮损呈圆形,或多环形,类似钱币状,为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周扩张的斑块。四周可有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及水疱、鳞屑、结痂等。(3)自觉瘙痒。【土槿皮】(六)甲癣。(1)发于指(趾)甲。(2)甲板高低不平,失去光泽,逐渐增厚,或蛀空而残缺不全或变脆,常与甲床分离。(3)一般无自觉症状。(七)花斑癣。(1)夏发冬愈,常发于多汗体质的青壮年。好发于颈项、肩胛、胸背,尤其是多汗部位及四肢近心端。(2)皮损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为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可有少量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状,有轻度痒感,常夏发冬愈。【土槿皮青黛】2、疥疮的诊断要点和常用药物:(1)好发于冬春季节,有接触史。(2)好发于皮肤薄嫩和褶皱处。(3)皮损主要为针尖大小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结节、结痂。(4)常有夜间剧痒。(5)辅助检查:刮取皮损部分,阳性标本可找到疥螨或椭圆形、淡黄色薄壳虫卵。【硫磺制剂。】

根治措施:1、坚持搽药(搽足疗程)。2、彻底消除所有接触物品。3、同时治疗同居(体)的同病患者。

说出蛇串疮和白疕的主症及其内治法。

答:1、蛇串疮:主症为成群簇集的小水疱沿身体的一侧神经作带状排列,并同时伴有明显的局部神经痛。内治法:肝经郁热证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解热毒;脾虚失蕴证用除湿胃苓汤或四妙丸健脾利湿;用桃红四物汤或七厘散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2、白疕:白庀皮损的三大主症为:皮疹为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后有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顿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露滴现象)。内治法:血热内蕴证,可用犀角地黄汤或复方青黛胶囊以清热凉血,解毒消斑。血虚风热证以当归饮子养血滋阴,润肤息风。气血瘀滞证,可用桃红四物汤或郁金银屑片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湿毒蕴阻证,以萆薢渗湿汤来清热利湿,解毒通络。火毒炽盛证,以清瘟败毒饮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急性湿疮与漆疮、慢性湿疮与摄领疮如何鉴别?

答:急性湿疮与漆疮:漆疮有明显的漆接触史;常见于暴露或接触部位;皮损以红斑、水疱、大疱为主,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很容易痊愈。急性湿疹皮损为多形性、对称性,部位不定,边界不清,病程较长,易转变为慢性。

慢性湿疹与摄领疮:慢性湿疹多有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急性湿疹的发病过程,皮损以肥厚粗糙为主,伴有出疹、糜烂,水疱、渗出,边界清楚,病变多在四肢屈侧。摄领疮好发于颈项、肘、尾骶部,皮损分布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

漆疮与药疮的治愈关键何在?

答:明确病因,避免继续接触。

齿线及肛管直肠环有何临床意义?

齿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肛门的外胚叶交界处。齿线上下组织结构、神经、血管分布、淋巴液的回流等截然不同,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肛管直肠环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肛管为肛管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平时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如手术时不慎完全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1.试述直肠指检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意义。

操作要点:检查者右手食指戴指套,涂润滑剂(常用肥皂液,液体石腊或凡士林),以方便将其插入肛门内并可减轻病人不适。先检查肛门缘周围皮肤,如有红肿、压痛、硬块,常提示有肛周脓肿;前后正中处有触痛,常提示可能有肛裂,可进一步扒开肛门看是否有肛管裂口;肛门缘外有溃破口并伴皮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常为肛瘘。肛缘周围检查完毕后,右手食指轻轻按摩肛缘,同时嘱病人作深呼吸以减轻腹压,使括约肌松弛,然后将食指慢慢伸入直肠;若突然将手指插入肛门,括约肌会因突然受到刺激而痉挛,不仅不易插入,并将产生疼痛。

临床意义:肛门指诊意义重大且检查方便,首先,通过指诊可以触摸到直肠下端及肛管有无肿物和压痛、触痛,以诊断是否有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感染、肛裂等疾病。第二、通过指诊可以触到括约肌间沟,了解括约肌的紧张度以推断某些病症。第三,根据指套上是否染血及血迹颜色,协助早期发现直肠、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直肠炎、痔、肛门裂等疾病。可以说大部分肛肠疾病可以通过指诊而基本确诊,肛门指诊是器械所不可代替的检查方法。

2.各类肛裂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肛裂:①早期肛裂:发病时期较短,创面底浅色鲜红,边缘整齐,呈梭形,柔软且有弹性。

②陈旧性肛裂:病程长,反复发作加重,溃疡色淡白,底深,边缘呈“缸口”增厚,底部形成平整较硬的灰白组织。由于裂口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可伴发结缔组织性外痔(又称哨兵痔)、皮下瘘、肛乳头肥大、肛窦炎等。因此,梭性溃疡、哨兵痔、皮下瘘、肛乳头肥大和肛窦炎等病理改变,成为陈旧性肛裂的特征。

4.肛痈的临床表现及成脓后手术疗法分别有哪些?

答: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瘘管。

手术方法:成脓宜切开排脓,根据脓肿位置的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1)一次性切开疗法适用于浅部脓肿。(2)切口开加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脓肿。(3)单纯切开引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

5.肛漏的分类及其治疗手术分别有哪些?

答:分类:1.按瘘管位置高低(1)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2)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手术:肛瘘不能自愈。不治疗会反复发作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因此必须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切开,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手术方式很多,手术应根据内口位置的高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来选择。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肛瘘的复发。

1.瘘管切开术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2.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黏合等优点。

3.肛瘘切除术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入油纱布,使创面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同时应注意:肛瘘术后伤口敷料更换的好坏,是保证手术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致病 2.情志内伤致病 3.饮食不节致病 4.外来伤害致病 5.劳伤虚损致病 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7.痰饮瘀血致病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四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与特点 2.疖的病因病机 3.疖的临床表现 4.疖的治疗方法 细目二:疔 要点: 1.疔的特点与种类 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6.疗的内治法原则 细目三:痈 要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 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 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着压痛,伴恶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14.疔疮走黄的内治原则是() A.凉血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解毒 C.滋阴清热解毒 D.宣肺泄热解毒 15.乳痈郁乳期内治的方法和方剂是() 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B.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 C.清肝泻胃,通乳散结--龙胆泻肝汤 D.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柴胡疏肝汤 16.以往有肉瘿病史,突然肿块增大,质地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应考虑为() A.失荣 B.石瘿 C.瘿痈 D.肉瘿 17.不能归于五脏的肿瘤是() A.气瘤 B.血瘤 C.脂瘤 D.肉瘤 18.诊断乳癌的首要症状是() A.乳房内可扪及硬而孤立的肿块 B.乳头下陷或抬高 C.乳头有血性分泌物 D.肿块皮肤桔皮样改变 19.多形性红斑粘膜糜烂者宜选用() A.三黄洗剂外搽 B.青黛膏外涂 C.青吹口油膏外涂 D.白玉膏外涂 20.酒查皮鼻初起表现为() A.暂时性阵发性红斑 B.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C.脓疱 D.鼻部组织肥厚 21.白庀的别名为() A.摄颌疮 B.松皮癣 C.白屑风 D.神经性皮炎 22.结节性红斑是()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外感六淫致病特点: (1) 风邪致病,其肿宣浮,痛无定处 (2) 寒邪致病,不红不热,痛有定处 第一单元: 中 (3) 暑邪致病=湿+热+耗气+伤津 医 外 科 疾 病 (4) 湿邪致病=“流水” (5) 燥邪致病:干 的 病 因 病 机 (6) 火邪致病:热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助理不考) 2、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 3、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4、常见病因: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 医外科疾病 辨证 (助理不 考)
2、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 多风温、风热 3、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整理人:duanyuen 第 1 页 共 16 页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4、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5、局部辨肿:(记忆秒杀词) ①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③ 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④ 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⑤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⑥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 ⑦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⑧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⑨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⑩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局部辨痛:(记忆秒杀词) ① 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③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④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⑤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⑥ 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⑦ 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⑧ 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7、局部辨痒:(记忆秒杀词)最常见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① 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 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③ 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④ 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⑤ 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⑥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⑦ 溃疡作痒: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 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整理人:duanyuen 第 2 页 共 16 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考试题

《中医外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 单选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疾病中以病因命名者是: A.鹅掌风 B.白驳风 C.破伤风 D.面游风 E.油风 2. 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是: A.疡 B.疮疡 C.肿疡 D.溃疡 E.疮肿 3. 风为: A.阳邪 B.阴邪 C.内生之邪 D.特殊之毒 E.外来伤害 4. 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于人体: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上肢 E.背部 5. 饮食不节可导致: A.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B.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 C.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 D.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 E.阴液受损,咽喉干燥 6. 病因劳伤虚损中错误的是: A.过度劳力 B.食伤 C.过度劳神 D.过度劳心 E.以上都不是 7. 下列症状哪项属于阴证表现: A.高肿突起 B.根盘收束 C.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D.有脓,脓质稠厚 E.肉芽红活润泽 8. 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 A.按触法 B.透光法 C.切开法 D.穿刺法 E.点压法 9. 下列哪项不是清热法的适应证: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 10.阳证疮疡外用药物宜首选:

A.红油膏 B.冲和膏 C.金黄膏 D.疯油膏 E.以上都不是 11.挂线法常用于治疗: A.内痔 B.脱肛 C. 瘰疬 D.肛瘘 E.以上都不是 12.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隐,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范围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脓,易敛。应诊断为: A. 疖 B.有头疽 C. 疔 D.附骨疽 E.痈 13.劲痈初起治疗选用: A.五味消毒饮 B.黄连解毒汤 C.仙方活命饮 D.牛蒡解肌汤 E.普济消毒饮 14.有头疽的好发部位: A.臀部 B.面部 C.四肢部 D.项后背部 E.以上都不是 15.某患者,颈后疮形高肿,色红,多个脓头,焮热剧痛,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则应为: A.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B.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C.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D.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E.清热解毒 16.生于下列哪一部位的疔疮最易发生走黄: A.项后 B.四肢 C.颜面 D.少腹部 E. 膻中 17.丹毒的中医治疗原则以下哪一项最恰当: A.清热解毒 B.利湿解毒 C.活血祛瘀 D.清热凉血解毒 E.健脾利湿消肿 18.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 A.发颐 B.痄腮C,热疮 D.疔疮 E.多发性疖 19.褥疮的临床特点中最主要的是: A.好发于老年人 B.经久不愈 C.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 D.好发于消渴病人 E.好发于下肢 20.颜面部疖和疔的鉴别要点是: A.脓的形成 B.皮肤颜色 C.根脚深浅 D.起病速度 E.发热程度 21.治疗邪气阻塞经络,营卫不知所致乳房疾病的原则是: A.活血清热解毒 B.解郁化痰清热 C.补益扶正解毒

中医外科学歌诀

第一单元疮疡(6个病) 一、疖(五仙清五神)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痈(托五味仙)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有头疽(黄连仙,八珍竹)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四、丹毒(柴犀萆普)柴稀必铺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瘰疬(六郁香贝)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六、褥疮(萆生血托)必生血托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5个病) 一、乳痈(瓜透托)刮透托 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二、乳癖(逍遥二仙)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乳核(逍遥桃红)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丹栀归脾)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仅供参考)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流注 2.发颐 3.内陷 4.筋瘤 5.臁疮 二、简答题 1.简述疮疡的病因病机? 2.简述有头疽的定义及其特点? 3.说说肛门直肠疾病的内治分型? 4.乳核与乳岩停当如何鉴别? 5.肠痈的临床表现特点? 三、论述题 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 2.中医内治法的特点及其具体运用? 3.发和有头疽的区别? 4.论述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休克 3.Charcot三联征 4.丹毒 5.疮疡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应用? 3.简述辩脓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4.简述十问歌的内容? 5.说说中外疾病总发病机制? 三、论述题 1.用你所学知识论述内治法总则? 2.谈谈你对肠梗阻诊疗的认识

201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外科感染 2.休克 3.围手术期 4.卡克三联征 5.齿状线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说说术前需准备什么? 3.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三、论述题 1.中西医结合应如何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 2.说说肠梗阻的诊断思路? 3.输血指征,并发症及防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廉创 3.丹毒 4.疮疡 5.子痈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医十问歌? 2.说说皮肤病原发表现? 3.简述补发的定义及其应用? 4.垫棉法在中医外科的应用? 5.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功效作用及其适应症?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发病机制? 2.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外治法?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 姓名:科室: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寒痛表现为( B ) A.胀痛 B.酸痛 C.痛而喜按 D.跳痛 E.灼痛 2.阳证肿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冲和膏 B.金黄膏 C.生肌白玉膏 D.生肌玉红膏 E.青黛膏 3.内痔分期的主要依据是( A ) A.脱出 B.疼痛 C.便血 D.患病时间 E.嵌顿 4.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B ) A.外感风温、风热 B.热毒、火毒 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 E.外感湿热之邪5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C ) A.病因 B.经络 C.阴阳 D.部位 E.善恶顺逆 6.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外感六淫 B.感受特殊之毒 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 E.外来伤害 7.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E ) A.胃气不和 B.胃失和降 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 E.湿热火毒内生 8.疖、痈、发是以什么命名( E ) A.疾病特性 B.病势缓急 C.症状 D.形态 E.范围大小 9.疮疡益气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 ) A.托里消毒散 B.托里透脓散 C.仙方活命饮 D.透脓散 E.神功内托散 10.乳岩好发于( E )

A.青春期 B.妊娠期 C.哺乳期 D.幼儿期 E.绝经期 11.风肿的特点是( D )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 B.坚硬如石 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 E.肿而木硬 12.引起疮疡的最常见外邪是( B ) A.气郁、火郁 B.热毒、火毒 C.风热、风温 D.淤血、寒湿 E.湿热、痰湿 13.阳疡初起除下列哪项外皆为顺证( D ) A.由小渐大 B.疮顶高突 C.掀红灼热 D.微红漫肿 E.根脚不散 14.红丝疔好发于( D ) A.前臂外侧 B.上肢 C.小腿外侧 D.小腿内侧 E.颈部两旁 15.有头疽的好发部位是( D ) A.臀部 B.面部 C.四肢 D.项背部 E.任何部位 16.下列哪项不是心善的依据( B ) A.精神爽快 B.身体轻便(肝) C.言语清亮 D.舌润不渴 E.寝寐安宁 17.阴证外疡初期外敷宜用( B ) A.太乙膏 B.回阳玉龙散 C.千捶膏 D.冲和膏 E.玉露膏 18.提脓祛腐药的主药是( C ) A.生石膏 B.熟石膏 C.升丹 D.白降丹 E.枯矾 19.欲取散瘀解毒作用时,箍围药宜用( E ) A.葱姜汁调 B.酒调 C.菊花汁调 D.冷茶水调 E.醋调 20.流痰的好发部位是( D ) A.四肢 B.肌肉 C.皮肉之间 D.骨与关节 E.躯干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 疾病治法 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 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考点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外治法 ※考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另外,薄型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过敏。 油膏现称软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特别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宜。 玉露膏性偏寒凉,对掀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得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得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得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得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得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得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得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得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得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得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得痈:相当于中医得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得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得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得疔得基底根部得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就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得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与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与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得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得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得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与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 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 ⑨洗剂:三黄洗剂 6.箍围药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西汉《金创疭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外科三大学术流派:①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②全生派: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③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中医外科学病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部辩证病因:多属气郁、火郁 寒肿表现: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辨脓透光法适应症: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内治法治疗原则:消、托、补 内治法之清热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原则 透托法代表方:透脓散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 外治法之箍围药:古称敷贴,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种类: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 提脓祛腐药: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熏法之神灯照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 蝼蛄疖临床表现:①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疖病临床表现: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暑热浸淫证代表方(暑疖治疗方法):清暑汤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范围3-6cm。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颜面部疔疮临床特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痈:是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颈痈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代表方:柴胡清肝汤 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