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学史 考试大纲

欧洲文学史 考试大纲

欧洲文学史 考试大纲
欧洲文学史 考试大纲

文学史发展历程图

公元前5世纪上古文学神话、戏剧、荷马史诗

5-11世纪中古文学但丁、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14-16世纪资产阶级文学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莫里哀

18世纪启蒙文学歌德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拜伦、雨果、批判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颓废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种突出现象预示

欧洲文学时代来临

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文学西欧文学: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

东北欧文学:易卜生

美国文学:马克吐温

俄国文学: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

非主潮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前期象征主义

第一章

1、欧洲文学起点:古希腊罗马文学

2、古希腊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从氏族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产生神话和史诗

8 BC--4 BC 中叶古典时期,即奴隶制全胜时期产生悲剧、喜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6 BC--4 BC 中叶希腊化时期文学崇尚修辞技巧,内容贫乏,主

要成就是新喜剧

3、古希腊文学内在文化精神

4、古希腊戏剧三大悲剧诗人及其代表作: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释放的、带火的)、《阿伽门农》(《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奠酒人、报仇神)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

5、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

维吉尔(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其作品有《牧歌集》、《农事诗》、史诗《埃涅阿斯纪》

贺拉斯(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代表作有《诗艺》等。

奥维德(普布留斯.奥维第乌斯.纳索): 代表作《变形记》,《爱的艺术》和《爱情三论》

6、《荷马史诗》中两大史诗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以神和英雄为主人公;都肯定生活,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都写了十年的事;都极擅用比喻和博喻;格律相同,节奏感强,宜于吟诵。

不同点:《伊利亚特》:写战争,勇,神性,男性,集体,具有阳刚之美的雄伟风格,是浪漫主义的,十年只写四天,结构紧凑,用第三人称。

《奥德赛》:写家庭生活和海上生活,爱,人性,女性,个人,具有阴柔之美的瑰奇风格,浪漫主义(海上生活)与现实主义(家庭生活)两结合,十年写足十年,跌宕多姿,倒叙式的,兼用第一人称。

第二章

1、中古文学时期:5--11世纪

2、文学类型:教会文学、城市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

3、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在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是指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主要内容取材于《圣经》,基本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主要功能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统治。特点是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4、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5、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的三个系统:

A、古代系统模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品,写古希腊罗马故事,英雄具有中古骑士爱情观荣誉观。

B、不列颠系统,围绕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

C、拜占庭系统用拜占庭流传的古希腊晚期故事写作而成。

6、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地狱》、《炼狱》、《天国》);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薄伽丘《十日谈》(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著作)

7、《神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

①用惩恶扬善的方式,促使人性得到升华;

②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安排每个人在三界的位置;

③人的得救不是凭借教会,而是凭借理智和信仰;

④提倡政教分离。

局限性:仍用基督教的结构作品;仍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8、《十日谈》在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①它发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仅叙述事件并进而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自然;

②作者有意识地注意结构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结构,创造了一些巧妙的讽刺手法。

③以古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炼,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

第三章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2、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的新型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在布局谋偏上,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人物性格比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场景。

3、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他们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代表人物:李利、格林、基德和马洛。

4、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

5、《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

人物形象:(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复仇的王子

思想意义:哈姆雷特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典型的社会问题;

思考人生、探索人生,表现出人文主义的理想抱负及其局限性;

第四章

1、古典主义特征:

①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的统一,歌颂贤明的君主。

②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

③崇尚和模仿古代文学。

④要求严格的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要用一地、一天之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2、莫里哀《吝啬鬼》(又名《悭吝人》):成功地刻画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阿巴贡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守财奴、高利贷者形象,外国文学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3、《伪君子》中达尔丢夫的形象:达尔丢夫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也是剧中讽刺的主要对象。他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一个假虔诚、伪教士的典型。社会基础——“圣体会”,主要特征是伪善。

4、弥尔顿的三首政治抒情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第五章

1、启蒙文学发展历程和特征

揭开序幕: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进入高潮:法国哲理小说和法、德等国的启蒙戏剧

延续反展:并与18世纪后期出现的感伤主义文学融合

最终成绩:从理性和情感两个方向为19世纪西方文学的两大潮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特征:鲜明的政治理论性和哲理性;广泛的人民性和现实性;文学体裁的独创性和多样化;哲理色彩浓郁,人物形象单薄。

2、《鲁滨逊漂流记》(笛福)典型的资产阶级冒险家精神:

主人公鲁滨逊的冒险欲以及艰苦奋斗、刚毅意志、创造能力,都是当时商业资产阶级海外冒险、掠夺财富繁荣真实写照,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取和创业精神。

塑造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英雄形象。

3、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张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4、启蒙戏剧: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剧种,又叫“市民剧”或正剧。着重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打破悲喜剧的界限,又兼备悲喜剧的优点,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

5、法国启蒙思想三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6、《浮士德》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1浮士德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肉与灵)写照

2摩非斯特魔鬼、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又是独特的社会势力的代表精神特征本质是作恶具有造善的作用的否定精神,从作恶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实际却推动浮士德向上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又是作者的代言人揭露社会罪恶

7、歌德和席勒的代表作(浮士德、欢乐颂)

第六章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突出、本旨);

2 极力歌颂大自然;

3 重视民间文学;

4 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多用夸张和对比手法

2、拜伦式的英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类英雄形象。才识出众

意志坚强、与罪恶社会势力不两立,敢于和强权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悲愤忧郁。这类形象带有明显的百论气质和个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在欧洲文学史上有广泛的共鸣。

3、雨果人道主义小说创作三阶段

1 人道主义思想的确立阶段——《巴黎圣母院》:善战胜恶热烈富有情感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人道主义

2 人道主义思想的成熟阶段——《悲惨世界》:仁爱感化是深沉的现实的富有正义感的人道主义

3 人道主义的总结阶段——《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是超越人生社会的人道主义境界

4、雨果《克伦威尔宣言》——法国浪漫主义的文学宣言其观点是

1 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主张创作自由

2 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3 主张使用丰富多彩的人民语言

第七章

1、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标志《红与黑》

2、提出现实主义纲领的《人间喜剧》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 真实而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

2 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3 塑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环境;

4 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4、多余人:是受资产阶级影响的贵族知识分子,不满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想有所作为寻求新的生活道路但贵族出身与上流社会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无力从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只能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光阴在碌碌无为中消耗生命最终成为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多余人。

5、忏悔的贵族: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知识渊博雅有教养同情下层百姓不满奢侈浮华的上流社会生活,探究民族的未来的出路(《自传体三部曲》里面的尼考林卡、《战争与和平》彼尔、《安娜卡列尼娜》列文)

6、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人物形象其特点是生活贫困凄凉孤苦无告对社会的不公平无力反抗

7、《红与黑》的艺术特征与于连的人物形象

于连的人物形象:是王政复辟时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对复辟社会进行的报复性反抗反映了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但由于其斗争远离人民缺乏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必然失败同时他反抗的个人主义性质决定了他在受到统治阶级认可时便转为妥协司汤达通过塑造这一形象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对复辟社会的反抗及其妥协性、动摇性、和软弱性。

艺术特色:1 、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社会;2 细腻的心理描写;3 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 从传统的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

影视艺术概论

第一章

1、电影诞生于何时,其标志性的事件是什么?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首次售票放映了他所拍摄的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诞生的日子。

2、梅里爱在电影史上有哪些贡献?

把舞台艺术引进电影,增进了电影的艺术表现能力;

使用电影技术讲述故事,创造了影像技术的叙事功能;

把想象性带进电影,使电影技术具有了对精神世界的传达和表现能力;

拓展了电影对时间和空间的表现范围。

3、格里菲斯电影具有的特点是什么?

1)视点解放:突破了固定机位的拍摄手法,摄影机可以自由移动。

2)对蒙太奇手法的发现和运用,打破了线性叙事,创造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手法。

3)经典叙事手法的形成

4、浅析美国电影的制片厂制度的特征。

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为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5、简述卓别林对喜剧电影的贡献。

6、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是什么?先锋派电影主要体现在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种风格当中。

7、简述英国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作品及其表现特征。

史密斯《祖母的放大镜》《捉贼》

威廉逊《士兵的归来》《火灾》

在表现内容和使命追求方面,布莱顿学派不仅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现,尤其对重大社会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表现。

在表现形式和拍摄节奏方面,布莱顿学派给电影带来了早期蒙太奇(montage),从而通过电影画面的有机组合,使得电影开始具备了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叙事语言。

第二章

1、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是什么?

柴伐梯尼的艺术主张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不虚构,不要典型化,不塑造英雄人物;重视日常性,重视细节,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谋求出路的答案;走出摄影棚,到街头去拍摄;编导合一,不要职业演员;使用自然语言,特别是方言等等。

柴伐梯尼的主张,在纪实美学的理论框架内创设了一个全新的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在这一原则下,他们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响亮口号。

2、简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

第一,它旗帜鲜明地主张真实的反映现实,表现生活的本真形态,不仅反映意大利民众的现实生存状态,同时也抒写人民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因而,紧贴现实,表现出浓重的当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首要特征。

第二,新现实主义电影将“还我普通人”作为最高美学追求。因此,他们作品中的人物,更多地体现

为对人的本性的社会形态的描摹。

第三,在艺术上,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反传统的戏剧化叙事程式和结构原则,以“日常性”替代戏剧性,用松散的事件积累,展示生活的自然进程;人物塑造虽摒除典型化原则,但也注意从普通人中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人物作主人公;实景拍摄破除戏剧的假定性,大大地突破了电影的空间观念,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天地;自然光、长镜头以及非职业演员的运用,更本质地体现了纪实主义的美学观,“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

3、简述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4、结合实例论述新浪潮电影的艺术成就。

1、表现在叙事层面上,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运用非理性的意识流动来构建情节。《广岛之恋》中,通过男女主人公无逻辑的意识流动,将过去与现在、想象和现实、内韦尔及广岛不同时空里发生的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浑然成一艺术整体。音乐等声画剥离效果的运用,更艺术的传递出女主人公内在心绪的流动过程。

2、实景拍摄与长镜头纪实手法的成功运用。纪实性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技法之一。特吕弗的成名作《四百下》中,主人公安托万偷吃牛奶,抱着打字机穿过街道,乃至最后的奔向大海等经典性段落中,都用了长镜头,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

3、运用镜头跳接、自我介入、“乱发议论”等随意性很强的手法,代替传统的表现技法。传统影片一般按时间或逻辑顺序组接镜头,给人以晓畅明白的感觉,新浪潮电影中,常用反传统的跳接手法连接镜头,省略一部分真实的时间。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中上一个镜头汽车自右向左开去,下一个画面,汽车却突然由左向右开去,被追逐的那辆车子也会在萤幕上突然消失。

5、什么是文化反思电影?大卫·里恩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反传统的余波未平,80年代受西方电影“回归”热潮的影响,英国电影也出现了一股文化“回归”热。英国电影界在回归热的作用下拍摄的以当代精神与价值批判标准对旧有文化传统进行批判性审视的影片,便称之为文化反思电影。

1、对英国守旧、刻板的民族心态的揭示与批判,是里恩此类影片的第一个特点。在他的早期代表作《相见恨晚》中,最为集中的体现出这一点。

2、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中审视英国文化的特征,是里恩此类影片的又一特点。自50年代中期里恩拍摄“跨洋电影”,他的创作视野日渐开阔,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也放在更为宏阔的背景上来加以审视。《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印度之行》便是两部值得一提的作品。

3、里恩还以追求艺术的完美而蜚声影坛,无论剧作结构还是画面构图、视听效果都力求精益求精,是一位娴熟运用传统叙事法则于现代艺术的电影大师

6、简述苏联电影革新者的艺术主张。

首先,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革新者们认为,电影应该贴近生活,描摹真实。

其次,过去在苏联银幕上活跃着的,大都是一些“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新进者们为此提出将英雄人物“请到地上来”,与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通七情六欲,也即强调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表现平常人的情感,淡化过去影片中片面强调的教化功能,使影片的内容更富生活气息,这便是“英雄人物落地论”。

再次,对人道主义的张扬。革新派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一则由于战争的创伤并未从人们的心头抹去,特别需要人性与人道主义的精神慰藉。再则是对苏联以往社会生活中非人道及反人道做法的反向运动。

7、简述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及其代表作。

法斯宾德: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导演。其导演了代表他艺术顶峰的“德国女性四部曲”:《玛利亚.布劳恩的婚礼》、《莉莉.玛莲》、《罗拉》、《维洛尼卡.拂斯的欲望》。

施隆多夫:1966年导演其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1979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铁皮鼓》而蜚

声影坛。80年代后《伪造》、《斯万的爱情》、《一个保姆的故事》。

赫尔措格:70年代他拍摄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3)和《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使他赢得了巨大声誉。

文德斯:其影片的主题基本上是城市与人的关系,“公路片”成为文德斯作品的重要模式,《爱丽斯漫游城市》(1973)、《错误的运动》(1974)、《时间的流程》,被称为“旅行三部曲”。最重要的作品是《得克萨斯的巴黎》,影片旨在表现主人公寻找幸福梦想的破灭,以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及上乘的技艺轰动了当时国际影坛。

8、论述新好莱坞电影的三大类型。

传统模式新生的公路片

60年代的美国在青年中出现的“反主流文化派”,以对抗和摒弃美国传统文化和清教徒式的禁欲为时尚,阿瑟·佩恩的《邦妮与克莱德》便是这一思潮的产物,同时也开创了公路类型片的新样式。公路片从一开始就成为反映青年人孤独、愤懑、反叛和畸形生活形态的一面镜子。“垮掉的一代”的病态形象,嬉皮士玩世不恭的行为方式以及女权主义的激进等都在公路片中留下踪迹。暴力是该片种的常见主题。《邦妮与克莱德》中的雌雄大盗,无法无天,四处抢劫,但影片却别开生面地暴露出“无因的反抗”下潜藏的痛苦与愤怒的深层作案动机,并开创了公路片“死亡之旅”的构造范式。

近年来,公路片在类型的构架内寻求新变,既不脱离好莱坞的传统路数,又有独辟蹊径的创新构想,如《完美世界》是公路片与强盗片、伦理片的综合;气息狂野的《天生杀手》是公路片与监狱片的有机融合。类型的交汇融合都为公路片的复杂设计增添了新意。

深切反思的越战片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发动了一场侵越战争,其间国内关于政治问题的辩论和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着越战进行的。越战失败,5.5万名官兵的尸骨与伤残老兵被运回国内,更使美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陷于缄默的尴尬境地,对于美国人来说,如何评说越战,委实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清醒的自我批判精神。因此,将越战题材搬上银幕,直到70年代末才成为事实。1978年《归家》和《猎鹿人》的出现,翌年《现代启示录》的问世,标志着美国人终于严肃的面对这场战争,并在反思的层面上跃上新高度。前两部作品较多的停留在揭示战争对人所造成的肉体戕害和精神创伤,后一部片子则更多的深入战争如何使人异化的哲学主题。

80年代后期,越战片的拍摄形成了又一高峰,著名的有《野战排》、《全金属外壳》、《汉堡包山丘》、《早安,越南》等,这些影片大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在国际影坛引起强烈反响。

触及现实的社会、家庭问题片

美国国内在60年代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除了反越战运动之外,工人运动、妇女运动、黑人运动、学生运动空前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美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同时也刺激并制约着电影业界的制片方针。

这一时期反映青年人疑虑、反抗情绪的影片有《毕业生》、《午夜牛郎》等;表现青年、学生生活与斗争的题材有《回首当年》、《朱丽娅》、《飞越疯人院》等;描写知识分子苦闷的有《雷诺·汉特》等;描写职业妇女苦闷及老年人迟暮心理的有《时髦的做法》、《金色的池塘》等,还有抨击监狱制度的腐败黑暗的《噩梦》等等,都尖锐的触及美国社会的若干本质问题。例如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成功的运用隐喻性手段,对现代美国社会的强权统治做了辛辣的鞭笞。精神病院作为异化了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象征,具有警示意义。

三:1、电视媒体的特性是什么?2、简述世界电视剧的发展概况。3、论述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概况、四:1、简述影视与其他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2、影视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谈谈自己对影视艺术性与商业性双重属性的看法。

1、什么是影视影像?影像的特征是什么?

影像是电影的视觉元素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元素之一。电影捕捉现实摄制在胶片上而获得的视觉

形象就是影像。因此我们把借助于感光胶片、磁带等物质材料,通过摄影、摄像和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银幕、荧屏上生成的视觉形象称为影像。

视觉直观性客观具体性间接虚幻性表意符号性

2、简述影片中运用不同景别的作用。

3、简述推、拉、摇三种镜头运动的艺术功效。

4、试析镜头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之间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5、影视艺术的构图原则是什么?

1、构图要妥善安排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选择好趣味中心。

2、构图的布局要注意整个画面的主次,注意前景与后景,画左与画右,上面与下面,总体与局部形象的安排,使之既不绝对平均,又不轻重悬殊,这就是所谓的构图的均衡性。

3、构图要做到质朴、简洁、明确。

6、简述影视艺术中的场面调度的作用。

首先,通过场面调度,突破人物动作和相互关系在空间上的表现,揭示人物感情变化,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其次,场面调度还具有描绘场景,渲染环境气氛,推进情节节奏的功能。

7、论述光的艺术表现功能。

8、简述色彩在影视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9、什么是影视的视象性?如何体现影视艺术的视象性特征?

所谓视象,是指视觉形象。人们在观看影视艺术时,影视的形象画面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产生审美观感,所以有人称影视为能“看见的艺术”,即一种视觉艺术。影视的抽象性只能通过视象性来显现,它要诉诸人们的视觉,通过观赏方可领悟其真谛。

首先是演员的造型表演。其次,通过可见的空间和时间造型,体现影视视象性艺术特征。

六:1、简述声音出现的意义。2、简述影片中声音的分类以及各自的作用。

3、试析声画分立与声画对位各自的艺术功效。

1、什么是蒙太奇,蒙太奇的功能是什么?

狭义的蒙太奇:其是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符号系统而出现的,专指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技巧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电影作品的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以及组合的规则,是一种电影语言符号系统的修辞手法。

广义的蒙太奇:是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1、保证连续、完整的叙事;

2、使镜头产生出新的含义;

3、激发观众想象,参与艺术的再创造;

4、创造特殊的电影时空;

5、创造节奏

2、简述蒙太奇的种类及各自在艺术表现上的作用。

一、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复现蒙太奇、对话蒙太奇、叫板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的主要功能就是叙述故事,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最为常见的一种叙事方法。叙事蒙太奇的特征是把一系列能表现事态进程和剧情内容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有机的组接起来,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

二、表现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思想蒙太奇、心理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它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内在含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对的画面之间的联系或冲突,产生新的思想意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可以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并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3、试析蒙太奇与长镜头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蒙太奇理论注重研究镜头之间的构成:冲突与连接;注重对现实印象的艺术加工;注重运用注意力转换的一般感受原则和规律探讨镜头的连续和转换规律,即根据注意力正常运动的原则,探讨造成具有真实感的影像幻觉和产生冲击力的规律。

长镜头理论则关注镜头内部的构成,如景深、变焦、场面调度等;注重发挥现实印象的表意潜能;

注重运用一个镜头内部的时间延伸因素来探讨电影审美表现力,如对环境气氛的表现力;使电影研究从对电影的自然切分单元(镜头)之间构成的关注,进入到对镜头内部构成的关注。

1、影视剧本创作作为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简述影视剧本创作的特殊要求。

视觉造型性声画结合蒙太奇思维塑造视觉的人物形象

3、简述影视脚本创作的基本特征。

一、以镜头为基本编写单位;二、以铺展画面为主,省略了剧本中描述性的文字;三、强烈的实用性与非文学性;四、导演是主要创作者;五、影视脚本的具体写作形式也是多样的。

5、什么是电影思维?电影思维的特性有哪些方面?

所谓电影思维,是指导演按照蒙太奇的叙事逻辑和功能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用声画结合的镜头造型形象体现在银幕上的思维活动。

首先,电影思维具有视听特性,而且这种视听形象可在银幕上直观还原。

第二,电影思维是一种造型思维,导演的银幕造型能力直接关系到影片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电影思维还具有蒙太奇特性。蒙太奇是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段,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1、简述影视作品的制作流程。

1、筹备阶段:选题与立项、剧本创作、导演的案头准备工作、挑演员和选外景

2、拍摄阶段:成立摄制组和彩排、实拍

3、后期制作阶段:剪接(剪辑)、混录

2、什么是影视接受?它的美学性质是什么?

影视接受是借鉴接受美学提出的美学概念,主要是相对影视创作而言。广义的影视接受是指所有以接受者(观众)为主体的社会活动,包括一般的“看电影”、艺术层面的影视鉴赏以及具有社会功能的影视批评等。而狭义的影视接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影视接受,则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观众能动地将影视作为艺术的影视艺术鉴赏行为。

首先,影视接受是影视艺术创作完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艺术鉴赏艺术创作就无法完成。

其次,影视艺术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1、什么是影视批评?

影视批评是指批评主体在影视鉴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影视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影视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影视作品等批评对象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从而做出的一种价值评价。

2、简述影视批评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5、简述影视批评的具体科学方法。

社会批评方法、心理学批评方法、叙事学批评方法、电影符号学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批评方法

6、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论述好莱坞商业片为大众所喜爱的原因。

第一,“升华说”理论对大众观影心理的解释。

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弗洛伊德持有泛性论的观点。他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升华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升华说”。如果我们只将其局限在商业影视作品的范畴,同时将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做一宽泛的理解,将其视为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欲望,那么,这种升华理论就可以相当贴切地解释好莱坞的“银色梦幻”为何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

第二,“白日梦”理论对商业片梦幻特征的概括。

弗洛伊德把作家与梦幻者、作品与白日梦相提并论。这里,他指出了“白日梦”式的作品的一些特征:这类作品都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它们具有游戏的性质;故事总是按照一定的套路;人们都是或好或坏的类型化人物,英雄人物常常就是作者或观众的一种内心欲望的符号。很显然,这些特征与好莱坞商业影片的特征基本吻合,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有较大差异的。

论文参考书目

论文参考书目 1. 英美文学类论文参考书目: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牛庸懋蒋连杰著)/《美国文学简介》(梁亚平著)/《美国文学研究》(梁亚平著)/《西方文学概观》(喻天舒著)/《欧洲文学史》(周作人著)/《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任晓晋著)/《英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孙建著)/《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虞建华著)/《英国文学简史》(王守仁方杰著)/《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英汉对照的系列名著)/《英语散文名篇赏析》(李绍明著)/《莎士比亚名篇赏析》(黄必康著)/《英国诗歌赏析》(苏煜主编)/《美国诗歌赏析》(姜涛主编) 2. 语言(学)类论文参考书目: 语言学课本/ 《英语语音简明教程》(葆青著) /《英语语法手册》(薄冰赵德鑫著) /《实用英语语法》(张道真著) /《朗文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编英语语法》(章振邦著)/《新编简明英语语法教程》(霍金根主编)/《英语史》(李赋宁著)/《英语简

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著)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张韵斐著)/《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著) /《认知语言学概论》(熊学亮著) /《美语英语对照手册》(B.k.斯旺编著) / 《英语同义词大全》(段平田惠雨顾维萍编译)/《英语常用同义词词典》(沈一鸣编)/《大学英语同义词辨析辞典》(邓子钦主编)/《英语同义名词辨析》(熊性淑编著) 3.翻译类论文参考书目:已学过的翻译课课本、所发的翻译资料、自己的笔记本和练习本以及下列书籍---《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柯平著)/《实用汉英翻译教程》(曾城著)/《语篇分析概要》(黄国文著)/《英汉翻译基础》(古金明著)/《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方梦之毛忠明著)/《实用翻译教程》(范仲英著)/《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等著)/《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著)/《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王治奎著)/《翻译入门(汉译英)》(丁菲菲著)/《汉英翻译技巧》(单其昌著)/《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王松美等著)/《高级英汉翻译理

《艺术概论》知识点

《艺术概论》期末考点 1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和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 艺术中典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典型、意境和意象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三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意象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的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意境与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和意象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三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3 艺术创作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4艺术批评的功能 (1)对受众: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对创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对艺术学: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早有联系,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就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飞速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学又是对立的。例如在本质上,科学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2)从当前情形来看,科学对艺术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首先,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诞生,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次,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电脑音乐的出现,就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就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6对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 (1)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带有普遍性本质共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2)比如阿Q,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又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3)正是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

完整版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中国大学生了解欧洲文化的英语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欧洲文化入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2、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程 3、课程学时:32学时 4、学分:2 5、先修课程:《高级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 6、适用专业:英语 7、大纲执笔:英语专业教研室 8、大纲审批:外语系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5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关欧洲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为以后开专业课提供大量重要的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对象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全部用英语授课。 了解欧洲文化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和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 了解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 了解欧洲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将欧洲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学生应准备一些工具书、参考书、选本、译本。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及其《圣经》 中世纪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七世纪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学说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及其它 五、考试考核办法: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mù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像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⑾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欧洲文学史总结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王子复仇的故事 《奥赛罗》讲述人因为嫉妒而毁灭的故事 《麦克白》讲述人因为虚荣而毁灭的故事 《李尔王》讲述人因为贪欲而毁灭的故事 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他是莎士比亚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故事情节: 午夜时分—鬼魂出现,告诉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我是你父亲的鬼魂,我是被谋杀的,你要报酬”—哈姆雷特装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试探----反试探,上演了一出戏中戏-----被国王流放到国外并安排谋杀----奥菲利亚发疯并淹死----哈姆雷特逃脱监控---雷欧提斯归来复仇----决斗同归于尽 作品主题 1、对于人的欲望膨胀的抨击 克劳狄斯:权欲的膨胀 哈母亲:情欲、生存欲望的膨胀 挪威王子:贪欲的膨胀 罪恶最深重的是哈姆雷特,哈被复仇欲望控制,最后变成复仇狂人 2、展现了人的形象的完整性 权欲、情欲、贪欲、复仇如此种种,面对欲望,人都是无能为力的,作品通过对欲望的描写,体现了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都是人的“局限”所在,承认局限,还仍然可以站起来,就是 体现了人形象的完整性。 哈的形象分析 1人类自信的象征(快乐王子)在故事发生前 2人性复杂的象征(延宕王子)内心的犹豫疑虑、以及理想与 现实的矛盾 十七世纪古典文学: 高度的君主专制影响着此时的文学创作,文学主题赞颂“国王的光 荣”,形式上遵循学院所制定的古典文学的信条。代表作:高乃依《熙 德》莫里哀《伪君子》 特点: 在思想上的特征: 1、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 2、宣扬理性克制个人情欲 3、抨击封建贵族、教士以及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 在形式上特征: 1、从古希腊文学中吸收艺术题材和形式 2、有严格的艺术规律要求“三一律”故事要求,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围绕单一情节展开 3、语言准确,华丽典雅 4、人物塑造上的类型化,人物本身毫无个性 清教徒文学: 清教徒文学主要产生于17世纪英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 上层贵族以及封建天主教阶层的斗争产物。代表作约翰- 班扬《天路历路》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法国莫里哀《伪君子》故事情节: 1幕:伯奈尔老太太骂人肯定达尔杜弗奥尔恭 2幕:奥尔恭要将女儿嫁给伪君子达尔杜弗女仆出主意 3幕:反咬一口获得财产 4幕:贵族知道真相恶狗反咬人 5幕:峰回路转皇帝驾临柳暗花明小人遭殃 作品主题: 1、批判了封建教会的腐朽贪婪 达尔杜弗:享乐、贪婪、伪善、狡诈 2、批判了封建贵族昏庸无知 3、赞扬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姚丽娜明辨是非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十八十纪启蒙主义文学发生在法国,内容上体现强烈的政治性和斗 争性;人物形象塑造了“新人”形象;自然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大量 涌现;文体形式多样。 特征: 1、内容上体现强烈的政治性和斗争性; 政治性:对现实的如实刻画 斗争性:论辩色彩强烈《拉摩的侄儿》全文就是论辩式对话组成 2、人物形象塑造了“新人”形象 “新人”的主要特征是他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内在自由的张扬,另 一方面是现实世界中的无力,灵,肉,分裂是现代人格的写照 例:伏尔泰《拉摩的侄儿》“拉摩侄儿”卢梭《忏悔录》“我”歌 德《少见维特的烦恼》“维特” 3、自然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 卢梭《忏悔录》,从宫廷到自然,外在“自然”将随着人类对于自身 内在“自然”的发现而被发现。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检验人性纯 洁的标尺。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精编版教学内容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 精编版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 一、微电影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微”时代到来的原因有哪些。 2:微电影创作要遵循哪些特点。 3:微电影在广告中的运用。 1.1 微电影制作概述 ●电影一诞生就是从微电影开始的。 ●短片的分类: 1、微短片 3-4分钟 2、短片 8-15分钟 3、中短篇 15-25分钟 4、长短片(中片) 30-40分钟 ●一、“微”时代的到来 1、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压力过重;碎片时间、快信息、轻阅 读。 2、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移动终端、手机电信。 3、DV技术的普及,出现“草根”电影,全民制作。 4、大量传媒学院诞生,学生大量短片作业

5、大量微电影评奖、评论活动,推动微电影发展,并从草 根、走向精英化。 ●电影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的艺术 ●二、微电影创作、生产、发行出现井喷状况 (2010-2013三年时间) 2011年:200部 2012年:井喷大发展 2013年:中国最大的微电影门户网“唯象网”373部类型比例: 纯艺术表达76% 广告17% 吐槽恶搞5% 城市宣传片2% 艺术表达中的类型比例: 剧情 33% 亲情 27% 爱情 24% 喜剧 9% 励志 8% 青春 5% 动画 4% 科幻 3% 惊悚 3% MV 2% 动作 1% ●三、微电影定义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 期”制作(1-7天)和“微(超小)投资”的视频类短片,可以单独成篇,也可以系列成剧。 ●四、对定义的补充和修正 1、播放平台拓宽到电影院。 2、时间调整为30秒-9分钟。 ●五、微电影的特点 1、微电影是以电影的名义,因此具有一般电影的美学特质。 2、借新媒体兴起之风,从小作坊发展成一股浪潮;快读、易 读、轻读。 3、入门门槛极低,从草根到全民合作,投资小、灵活、便 利、回报快,使电影从象牙塔艺术,降落到“下里巴人”。 4、成本低:短、小、快。 5、全国传媒学院几千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组织评论’评 奖,使微电影走向专业化、艺术化。 6、商业利益,企业需求,激励微电影的发展,中小影视公司 将微电影作为主要的挣钱手段。 7、微电影传播性、多样性、主体全民性、播出的开放性,使 微电影具有无穷生命力。

《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绪言 古希腊文学,重点: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他们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世纪欧洲文学,重点,法国。法兰西文学吸收了日耳曼民族文学和凯尔特民族文学的精华。《罗兰之歌》亚瑟王的故事《玫瑰传奇》《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重点《神曲》 文艺复兴:英国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法国拉伯雷《巨人传》反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西班牙《堂吉诃德》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法:雨果,德:莱辛,歌德,席勒,英: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衰落》西方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古代,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二、中世纪,“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三、近代,“浮士德精神”(the Faustain Soul)。歌德晚年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第一章,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罗。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是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二是埃及、亚细亚文化。 上古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30-12世纪),即爱琴文化 前30世纪后期,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前16世纪中叶全盛,线形文字A,前14世纪毁灭,火山地震 迈锡尼,前20世纪中叶,亚该亚人所创,他们与前20南迁,征服土著,线形文字B,前12-11世纪,北方多里安人(多利斯人)南下摧毁之。 前11-8世纪,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欧洲上古文化从此让位于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希腊神话 两部分: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万物都是神的身影,万事取决于神的意志。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史诗:“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英雄传说: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做斗争等事件的回忆。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忒修斯的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 神话中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 第三节,荷马史诗 荷马年代无定论,约前10至前8、9之间。 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因为古希腊卖唱者“行吟诗人”多半是盲人。 两个时期:口头流传时期,文字流传时期。史诗最初形成在前12-9前后,前6世纪,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前3-2世纪,由亚历山德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各分为20卷。 产生过程:小歌说,核心说,统一说 小歌说: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连缀而成,并非荷马个人成果。[德]沃

讲奉献有作为个人感悟体会精选两篇

讲奉献有作为个人感悟体会精选两篇篇一:讲奉献有作为个人感悟体会 奉献精神是指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一种高贵品质。中国之所以有这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能打胜仗、敢打胜仗、乐于奉献的共产党员,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不能丢,不能因为生活富裕了,战争和平了就不讲奉献了,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就应讲奉献精神。 共产党员要懂得付出。付出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不论危难险情、困难险阻,共产党员都要第一个冲锋陷阵,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在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广大党员奋不顾身、舍身忘我,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毅然奋斗在救援一线,不分昼夜的搜救群众,抢救伤员,疏通道路,用献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感天动地的救援诗篇。共产党员来自群众,属于人民,他们融于百姓之中普通而平凡,应对灾难却能凝聚成万众一心,迸发出伟大的民族力量,他们的付出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命,换来了最广大人民的热爱与拥护,他们心甘情愿的付出正是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据说哈佛一位欧洲文学史专业的教授给学生讲的关于加利利海和死海的故事。约旦河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死海,一个是加利利海,死海的水中无鱼,也没有其他任何生物。加利利海是一个淡水湖,里面内含很多生物,岸边老树枝叶茂密,树上百鸟云集,啼声悦耳!相形之

下,死海没有任何生物生存在其中,周围也没有半棵树,更听不到鸟儿的歌声。连死海上空的空气,都让人觉得沉重。 两者为什么构成如此差别呢?加利利海不像死海――只知收,而不知出。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后,又流了出来,最终归之死海。 加利利海理解了多少东西,也会给别人多少东西,所以他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后,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只知进而不知退,因此他才会有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只知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最后会疲于获得。只有付出和回报的相互循环,才会让人间充满温暖人心的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但有些党员干部,不懂得付出,只懂得索取,只想着自己的日子是否好过,自己的前途是否顺利,自己的腰包是否鼓起来了,根本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党员,人民的公仆,违背了党的誓言,与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最后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出生入死、不怕牺牲,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成千上万的共产党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下,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群众世代的敬仰和传颂。更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懂得付出,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誓言,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按照《党章》规定,要持续旺盛的精力,持续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信念,这是奉献的境界。 奉献是共产党员应有的胸怀和品德。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要求,更是落实为人民服务的一条途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务必把无私奉献指导自己的有偿行为,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 方的自由思想,不满俄国的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小人物: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为小职员,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的沙皇专制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代表作是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与“多余人”,“新人”形象并列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大人物形象。 自然主义文学: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其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泰纳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原则。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自然主义崇尚资料考证,片面强调细节的重要和表面现象的精确描写,忽视典型概括,主张作家应该中立、客观、不对事务做出政治的、道德的、美学的评价,自然主义文学家相信生物学的决定论,认为人物的生物本能决定支配人的社会行动。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以反理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反对“附庸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认为艺术不是功利性的,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特殊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唯美主意作品讲究词藻、韵律、重视景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戈蒂耶,王尔德。 红与黑包法利夫人 威塞克斯小说: 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于最后一类。这类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故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 小说的主题反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代表作:《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

欧洲文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最新最全

1荷马史诗的内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内容: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伊战争中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同自然力抗争中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和乡土的眷恋。两部史诗的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认识价值: ①荷马史诗体现了热爱现实的思想,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 ②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绝不是神的奴隶,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荣誉,建立功勋。 ③在自然威力面前或在战争生活中,史诗都强调了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 ④史诗中的英雄们把幸福寄托在现世和人间,在他们看来,生命、战斗、劳动才有更大的意义。 审美价值: ①史诗构思巧妙,布局完整,突出歌颂英雄主义的中心思想。 ②史诗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既具有氏族英雄的共性,又有初步的个性特征。 ③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诗中比喻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比喻”。常用重复的手法,适应古代民间歌人口头复诵条件,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2、阿喀琉斯的形象。 他重视荣誉、不畏权势、刚强勇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暴躁易怒、任性固执、鲁莽残忍;天真单纯、温柔善良、珍视友谊、富有同情心。既有青年人的任性无礼又尊重老人,集刚勇残忍与仁爱柔情于一身。他是力量和胜利的象征,在他身上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意识,英雄主义精神,是当时的理想英雄,他身上可以看出神性、兽性、人性,具有原始风习的残酷性。神性、兽性、人性这三性使他成为希腊最著名的英雄,他是一个未被文化污染的自然之子,充满生机和生命力,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古代民族英雄的典型,富于性格美。 3、希腊悲剧与喜剧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1)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2)“喜剧之父”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其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4、古代罗马文学的独特贡献及“奥古斯都”时代的三大诗人及其代表作。 (1)维吉尔:《牧歌》《农事诗》和史诗《伊尼德》 (2)贺拉斯:诗人、文艺理论家。《诗艺》 (3)奥维德:早期主要爱情诗,《恋歌》3卷,《列女志》21篇和《爱的艺术》3卷。中期两首长诗,《变形记》和《岁时记》(只了一半,遭放逐)。晚期《哀怨集》、《里海书简》。 5、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的内容。 中古欧洲的四大英雄史诗,即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纪》、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英雄史诗。它叙写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取得决定性胜利,所剩顽敌马西里为免于灭亡,遣使求和。查理大帝派去谈判的使臣甘尼仑,贪生怕死,被敌人收买。当查理率领大军回国时,马西里以10万大军袭击掩护法军撤退的罗

03511中外电影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代码:0351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外电影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导演,具体了解著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电影语言的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典电影,主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从无声到有声、古典电影形态的确立及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第二部分是艺术电影,主要介绍了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到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第三部分是新主流电影,主要介绍了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第四部分是民族电影,主要介绍了亚洲的日本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主要介绍1896年中国电影的诞生。第二部分是30年代电影,主要介绍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和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第三部分是战时与战后,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是“十七年”中国电影,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电影的十七年发展轨迹及艺术特点。第五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介绍这一非常时期的电影现状。第六部分是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重要介绍这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浪潮及代表导演和作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中外电影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 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 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影视概论等。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电影史。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外国电影史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世界电影的起源与早期电影的表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掌握卢米埃尔、梅里爱与早期电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电影的起源(一般) 1.识记:电影发明的科学原理 2.理解:视觉滞留,摄影术和放映术的发展 (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次重点)

欧洲文学史(成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答案:《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2、文体形式的多样.小说:书信体(《新爱伊丝》) 3、清教徒文学: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 4、文艺复兴文学传统中人文主义观念: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狂飙突进运动”青年歌德和席勒都参加了这场运动。 6、《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 7、《伊利昂纪》(《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奥德赛》)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 8、“两希”文学传统是指“古希腊文学传统”和“希伯来(Hebrew)-基督教文学传统” 9、《伊利昂纪》(《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奥德赛》)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 10、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俄瑞斯忒斯》 11、《伊利昂纪》(《伊利亚特》)与《奥德修纪》(《奥德赛》)合起来称为《荷马史诗》盲诗人荷马创作。 12、古希腊悲剧的三大悲剧家:①埃斯库罗斯、②索福克勒斯、③欧里庇得斯

二、名字解释 1、“两希”文学传统 答案:“两希”文学传统是指古希腊文学传统和希伯莱——基督教文学传统;古希腊文学强调人的原欲和敏感的文学传统:《荷马史诗》,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戏剧(悲、喜);希伯莱-基督教文学是重灵魂、群体、来世的理性文学传统:《圣经》。 2、城市市民文学 答案:城市文学由称市民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应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僧侣的愚蠢和专横,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美德以及聪敏;在艺术多采用讽刺手法、风格活泼。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3、《新生》 答案:但丁的《新生》创作于1292—1293年,为死去的女友贝阿德里采而作,风格清新真挚。(“当爱情激动我的时候,我根据它在内心发出的指示写下来。”) 4、《神曲》 答案:《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又名《神圣的喜剧》,从1307年开始,大约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 (1)《神曲》的结构:地狱、炼狱、天堂各三层,共各九层。 (2)《神曲》的主题:①抨击封建专权和教会统治。②对现实世界的歌颂。③反对蒙昧主义,提倡文化。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