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_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_马西恒

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_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_马西恒

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_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_马西恒
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_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_马西恒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测试题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A、普通性 B、特殊性 C、爆发性 D、复合性 2、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协调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 D、互动性原则 3、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数量大 B、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短期停留 D、增长速度快 4、工人不愿意结构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 A、自愿性失业 B、非自愿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结构性失业 5、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 A、隐性就业问题 B、结构性就业问题 C、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显性就业问题 6、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利益争夺 C、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失业 7、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 A、主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8、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 A、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9、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 A、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10、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选文档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新版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 考试说明: 考试卷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考试形式:机考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 1 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 B C D E A.贸易 B.军事 C.法律 D.社交 E.政治 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 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 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 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 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 1 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 起来的 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 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 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 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 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 1 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 A B C D E A.封面信 B.指导语 C.问题 D.答案 E.编码 1 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A B D E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问询法 E.跟踪法 2 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A B C D A.地租昂贵 B.人口稠密 C.交通拥堵 D.环境恶劣 E.就业难 2 7、边缘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 A B C D A.建筑低层 B.低密度 C.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结构 D.人口的多样化、隔离化 E.行政上有主体、空间上有界限 2 8、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B C D E A.人口增长过快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B.城市人口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C.城市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D.城市人口流动加速 E.城乡就业矛盾突出 4 9、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B C D E A.传统主义 B.仪式主义 C.持续教育 D.单一的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的社会角色 E.民俗和民德是行为依据 4 10、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包括: A B C D A.礼治秩序 B.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C.无为而治 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E.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F.家族和血缘体作用不明显 4 11、关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差序格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激起的同心圆扩散圈 B.在乡土中国,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圆心,以差序的方式来建构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考试预测题及答案 参考题型

城市社会学考试预测题填空题: 1.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形成现代大都市特有的文化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经济;而沃思在分析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不同时,提出了城市独有的三个变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异质性; 2.传统人文区位学派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的利用情况,代表理论有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一般认为,城市作为人类组织的一种聚落形式,首先出现在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东方两河流域四个大河流域。 4.国内外关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机制的争论主要是围绕技术理性和政政治权力两方面展开的。 5.城市文化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市民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6.城市化的内驱动力包括农业、工业化和第三产业。 7.在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古希腊城邦体现着崇高精神生活和市民民主政治,而古罗马则象征着显赫的王权与高度统一的社会秩序。 名词解释: 1.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及城市化地区集中的过程,,是以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改造农村地区及其其他地区,使之转变为城市或者城市化地区的

过程。 2.古希腊城邦 指以一个古代希腊这个城市为中心建立的独立主权国家,规模小,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度,同时又是指由各城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统一的制度和文明。 3.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由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城市各种要素之间关系严重失调的现象,而且被大多数人公认为消极的、必须尽力解决的问题。 4.生态城市 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域空间内,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高度和谐,人工建筑、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完美的统一。 简单题:至少答四点 1.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会流动有什么特点? 1)代际流动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 2)流动的总趋势呈向上流动; 3)社会各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4)工人阶级的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不平等; 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的现象。 2.简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扩张的机制、过程。 机制: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和聚集程度有关。 当人口密度提高,进而导致了围绕各种资源展开的竞争。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结构) 2.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 3.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 4. 城市化研究 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 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81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 资本积累;集体消费。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 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 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 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 四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不能设想没有个人的社会。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他的系统包括国家、民族、社区、集体、组织、家庭等等子项。所有这些子系统都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社会具有生产再生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的一切功能都要通过个人的活动才能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最终承担者都是个人,、离开个人就谈不到任何社会实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又都是社会的个人,个人离不开社会。前文已经叙述过,单个人在自然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如果不通过社会这个中介,个人就没有力量和资格与自然力相抗衡,更谈不到改造自然了。不能改造自然的生命体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它也就不再是人,而沦为一般的动物了。所以,凡是已经能够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个人,都已经取得了社会的通行证,都已经在自己的身上盖上了社会的印鉴,都已经罩上了一定形式的社会背影,加入了某种社会关系,变成了社会成员。在生物体与自然之间插入一道社会的屏障,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大特征。所以,个人都带有社会性,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人。 第二,社会决定个人。个人与社会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首要一点,不是个人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对个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个人的本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 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它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2、城市就业问题包括哪些类型?其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失业:(1)资源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摩擦性失业。(4)供不应求失业;不充分就业:(1)非对口就业。(2)半就业 3、城市社会学:作为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社会学基础,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以及社会学在城市系统中的延伸和分支。 4、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主要方面?你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应重点发展哪些方面?注意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构想、决策、实施和评议等;(1)建立公众参与的组织。(2)根据规划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参与形式。(3)规划师职能的转变。 5、公众参与:在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识的规划过程。 6、韦伯学派的主要观点:①强调个人行为②社会行为理论③阶级理论 7、社区五要素:地域、人口、区位、结构、社会心理 8、社区的动态系统:是指社区的基本结构因素相互作用、促进社区变迁的过程 9、现代社区研究的三个方面:①针对社区结构和社区动态的本质内容展开研究②把社区作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研究相关影响③选择社区生活的某些侧面进行研究 10、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住区规划作为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和内容构成,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势与载体,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但另一方面,与原有住区规划的理念相比,社区规划在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规划目标、关注层面、社区成员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11、阶级与阶层:一个经济范畴,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指在同一个阶级中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或者由不同阶级出身,因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12、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①划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几大阶级②划分为特征逐渐过渡与连续变化的若干阶层③功能划分法 13、社会流动:指一个自然人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14、就业: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任,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是经营收入的行为。 15、低标准住宅:指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或是在结构、材料等方面存在破损、不适于居住的住宅。;原因:①后天性②先天性 16、住房供给不足手段:①面向中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主要供应中高档商品住宅②通过提高容积率等方式降低楼面地价,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开发节约型、户型适中的中低端产品③构建健全的住宅租赁市场,鼓励部分居民以租代购地解决居住问题④面向贫苦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由政府在有限的范围内供应保障型住宅。 17、老龄化:60,10%;65,7% 18、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出现了哪些特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方向是什么?①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②老年人口数量巨大③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④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老龄化⑤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模式演变;①将实施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②通过“老有所依”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③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④

城市社会学重点教学文案

城市社会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它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2、城市就业问题包括哪些类型?其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失业:(1)资源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摩擦性失业。(4)供不应求失业;不充分就业:(1)非对口就业。(2)半就业 3、城市社会学:作为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社会学基础,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以及社会学在城市系统中的延伸和分支。 4、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主要方面?你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应重点发展哪些方面?注意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构想、决策、实施和评议等;(1)建立公众参与的组织。(2)根据规划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参与形式。(3)规划师职能的转变。 5、公众参与:在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识的规划过程。 6、韦伯学派的主要观点:①强调个人行为②社会行为理论③阶级理论 7、社区五要素:地域、人口、区位、结构、社会心理 8、现代社区研究的三个方面:①针对社区结构和社区动态的本质内容展开研究②把社区作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研究相关影响③选择社区生活的某些侧面进行研究 9、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住区规划作为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和内容构成,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势与载体,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但另一方面,与原有住区规划的理念相比,社区规划在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规划目标、关注层面、社区成员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10、阶级与阶层:一个经济范畴,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指在同一个阶级中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或者由不同阶级出身,因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11、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①划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几大阶级②划分为特征逐渐过渡与连续变化的若干阶层③功能划分法 12、社会流动:指一个自然人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13、就业: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任,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是经营收入的行为。 14、低标准住宅:指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或是在结构、材料等方面存在破损、不适于居住的住宅。;原因:①后天性②先天性 15、住房供给不足手段:①面向中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主要供应中高档商品住宅②通过提高容积率等方式降低楼面地价,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开发节约型、户型适中的中低端产品③构建健全的住宅租赁市场,鼓励部分居民以租代购地解决居住问题 ④面向贫苦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由政府在有限的范围内供应保障型住宅。 16、老龄化:60,10%;65,7%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 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 个人社会化的内涵: 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 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 活动。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 关系。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 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 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 系。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 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 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 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 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 功能 (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 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 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 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 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 情感性,非正式性 (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 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 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 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 段 (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 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 体。 (2)构成要素:①地域要素 ②人口要素③文化制度和生 活方式④结构要素⑤社会心 理要素 (3)特点: ①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② 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 达。 ③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性 大。④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 神文化生活丰富。 ⑤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文化 变迁速度快。 (4)效率: ①居住效率:社区内建成区的 单位面积上居住人口数量的 多少。 ②生态效率:居民在活动中利 用生态的情况。 ③运行效率:社区内承载和处 理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等 各种社区流的能力及单位时 间内社区流的流动量。④积累 效率 (5)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1915年以前以常规向 善论为主题,集中研究贫民的 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 阶段二:1915-1929研究重点 为描述和分析社区生活。 阶段三:1929-1940研究重点 为以理论为主的科学分析。 5.现代社区研究的三个方向、 社区的静态系统构成 (1)现代社区研究的方向: 方向一:针对社区结构和社区 动态的本质内容研究。 方向二:把社区作为自变量或 因变量研究相关影响。 方向三:选择社区生活的某些 侧面进行研究。 (2)社区的静态系统构成: ①社区人口:人口数量、迁移、 人口构成(性别、年龄、职业、 婚姻、文化构成) ②.社区组织: A组织分类:经济组织、政治 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 织; B社区组织的体系:垂直式、 水平式 C社区的组织管理:家长制、 科层制、系统管理模式 6.社区组织的分类、组织、管 理模式 (1)社区组织的分类:根据 构成要素特性和成员关系的 不同,可以将社区组织划分为 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根据组织 功能的不同,将社区组织分为 四类:①经济组织②政治组织 ③整合组织④模式维持组织; 从组织的利益分配类型出发, 分为互利组织、工商组织、服 务组织和公益组织;按照权威 类型,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 组织和规范组织;我国常见的 组织分类一般为经济组织、政 治组织、教科文组织、宗教组 织、群众组织。 (2)社区组织的组织:经济 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 模式维持组织 (3)社区组织的管理模式: 家长制管理模式、科层制管理 模式、系统管理模式。 7.社区文化的定义、构成、变 迁 (1)社区文化的定义: ①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认为: 社区文化可以说是某一社区 内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 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 的和精神的——的总成绩; ②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 斯基认为:从功能的角度考 察,社区文化应包括经济、教 育、政治、法律与秩序、知识、 巫术、艺术及娱乐八方面; ③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则认 为:社区文化存在于语言文 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 值体系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 惯例、规划和特定方式当中。

城市社会学期末考点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2、城市化(提到城市)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普及的过程;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3、房奴 房奴是指购买商品房之后,沉重的月供使其不堪重负,以至于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特殊群体。简单来说,一旦家庭所承受的住房按揭月供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0%,那么这个家庭中的就业人口就成为房奴。 目前我国32.18%的人月供占到了收入的50%以上,成为“房奴”。 4、里坊制 所谓“里”,即无论内城外城的居住区都按照一平方里的面积划分为一个整齐的居住单元,每个里都只有一条通道与外部连接,设一处里门,专人把守,平民住宅的门只能开向这个通道,只有达到一定阶层的人家才允许门开向大街(类似“甲”、“由”字)。 5、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特定区域内集聚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公共空间 狭义上: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城市的外部空间,即室外的、位于建筑之间的空间,同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是承载城市公共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等。 广义上:承载着城市公共生活职能和内容的场所就是公共空间,它既可能是室外的(如公园),也可能是室内的(如茶馆)。 从社会学角度看,广义上的公共空间更有社会学分析的价值。 7、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要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社区。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社区的业主、居住社区的开发商、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以及网站管理者等。虚拟社区中的话题内容十分繁杂,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可以大致归结为休闲娱乐、互帮互助、发布信息、业主维权等类型。 8、公共交通 是指城市范围内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轨道交通、渡轮、索道等交通方式,具体的交通工具有公共巴士、出租车、地铁、高铁、轻轨、缆车、轮船、民航飞机等。从社会学角度看,不同的交通工具实际上意味着克服空间障碍能力的差异。 9、门禁社区 弗兰纳根对美国郊区的“门禁社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它是居住联合体的一种类型,它在通往社区的道路上设置大门;限制进入口数量;社区四周建起围墙和篱笆;雇佣私有的保安,使用摄像头和红外线探测器等。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这类社区属于“自愿的隔离区”,它的首要目的是,阻止外来人的进入——而内部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出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