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简版总结——考前复习(预习)用【厦门大学】

政治学简版总结——考前复习(预习)用【厦门大学】

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

政治具有特定的主体,即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政治是由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

一、政治学的内涵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的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

政治学是研究人们围绕社会公共权力体系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是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人类为解决群体生活中的各种困境的思维尝试。

人类群体生活有哪些困境呢?

自由与秩序

民主与集中

平等与差异

获得与失去

二、政治学的重大问题

公民身份的范围:排他的还是包容的?

国家的职能:他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权威的来源:它来源于人民还是政府?

权威的结构:权力应当集中还是分散?

国家的规模及外部关系:什么样的政治单位更好?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是可取的?

四、政治学的外延

政治理论:思想史、范畴说明、框架建构

一国政治:政治史、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现实、外交、政治发展等。

比较政治学:国家理论、文化理论、发展理论、阶级理论和政治经济理论。

公共政策:政策科学、政策分析方法、实质性政策研究、比较公共政策等。

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

国际政治:国家的对外政治行为、国际关系史

政治学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跨学科的方法。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五、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理论

集团理论

精英理论

过程理论

制度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博弈论

系统理论

过程途径

集团理论

精英理论

博弈论

第二编:政治主体 第四章:国家

第一节:什么是国家 一、国家的概念

联合体说 国家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和联合体 管理组织说 国家是社会管理的组织

三要素说 国家是由领土、人民、主权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

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毁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

揭示了国家的历史性

揭示了国家产生于社会内部 揭示了国家的本质 揭示了国家的职能

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

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国家的阶级统治要靠暴力来实现。

国家表面上以“第三者”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 国家的职能

总体职能:把社会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内。

所谓“秩序”就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固化形式。

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的强制力量,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

统治阶级反抗的职能。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对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的管理职

能。

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起源论

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原始的民主制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三次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

成为可能——社会群体分化为不同阶级——矛盾冲突加剧——原始的民主治不能够解决这种冲突——暴力机关出现,国家产生。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国体与政体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 政体就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国家的政体就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什么是制度? 制度的基本功能

制度的主要功用就是增进秩序,进而使人们可以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稳

定的预期,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多种多样,如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每一种制度都是限制、调

节和疏导某种特殊活动的行为规范,目的是防止这些领域出现无序状态,导致活动者的共同利益受到损害或无法实现。

政治制度就是限定人们如何取得公共权力、如何分配公共权力、如何运用公共权力

以及如何限制公共权力的一系列规则。目的是维持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秩序。

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的整合形式

国家权力机关的具体运作制度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整体和部分,即中央权力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构成模式。

?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单位和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其主要的国家结构形

式为中央权力机关集中掌握国家的主要和最高权力,地方政权和中央政权之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 复合制:由若干个联邦单位(共和国、州、邦)或若干个国家组成的复合体,

社会契约论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根据联合程度的不同划分为联邦制与邦联

制。

现代国家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家元首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当代西方国家的典型政治制度

议会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委员会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英国议会制的主要特征

国家元首由不掌握实权的“虚位”君主担任;

行政机关(内阁)掌握国家行政的实际权力,内阁由在下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首相由该党党魁担任;

首相通过内阁以及在下议院中的多数派政党控制立法机关的立法议程;

立法机关由上、下两院组成,下议院掌握大部分立法权力;

反对党派通过在下议院中的活动监督、制约首相以及内阁的活动;

国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而导致政府倒阁;倒阁后的政府可以经君主同意解散议会;

国王——不可或缺的虚位君主

不可或缺

?英王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

?英王对保持政府的连续性有重要作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时,英王能起到调节作用

?为首相分劳

内阁与首相——真正的实权派

前身为公元11世纪中央机关御前会议

御前会议——枢密院——外交委员会

17世纪末,改变了内阁成员的挑选方法

18世纪初,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而委托一位大臣主持,首相之位形成。

内阁的职权

行政权

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出最后决定

按议会通过的政策行使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权

不断协调和决定各行政部门的权力

内阁的立法权

国会会议开幕时,撰写国王的演说文稿

立法提案权

控制下议院开会绝大部分时间和立法程序。

控制下议院

控制下议院执政党议员

提前大选,从而控制着下议院

内阁权力的限制

?内阁的权力受到下议院的牵制

?内阁的权力受到议会党团的限制

内阁的应对措施

?“自杀协定”

?倒阁后的解散议会

英国议会的下议院

下议院共有议员650人,全部在全国的650个选区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

英国公民18岁拥有选举权,21岁拥有被选举权。

1918年以后下议院选举实行保证金制度:候选人需交纳150英镑的保证金,如获选票不足全部选票的1/8,则保证金由国家没收。

简单多数制:会出现选票占多数,议席占少数的情况。

下议院的职权

立法权

财政权

监督权

倒阁权

下议院议员的权利

行为权:参加会议和活动、发言、辩论、动议、提出议案、投票、质询、调查等。

豁免权:议员履行职务是的一切行为免受刑事和民事诉讼。

不可侵犯权:在履行职责和开会前后40天内免于被捕,刑事案件除外。

报酬权:1911年开始享有报酬。

上议院的构成

1000多人均为贵族身份世袭制

宗教贵族,世袭贵族,终身贵族,上诉审贵族年满21岁的世袭贵族均可进入上议院。

上议院议员无薪俸,只享受出席费和差旅费。

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美国总统制的基本特征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总统与议会由选民分别选出,对各自的选民负责

政府由总统组织,政府成员不得兼任国会议员

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权力相当,职能不同;

议会有权弹劾总统,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总统对议会否决权

总统的某些决策权受到议会制约

司法机关对于议会的决议和总统的决策由司法审查权。

担任美国总统的资格

显性资格

?具有美国的原始国籍

?年满35周岁

?在美国境内居住14年以上

?文职政府原则

隐形资格

?政治能力

?管理能力

?法律水平

美国总统的选举

过程

?党内候选人提名

?制定竞选纲领,提名副总统人选

?秋季竞选

竞选规则

竞选手段

竞选资金

总统的权力与职责

任免官员、组织政府领导和监督政府工作

指导、创意立法

签署和公布法律

执行法律

统帅国家武装力量

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

美国两院制的原因和目的

现实政治的需要:协调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冲突。

从“对行政权的防范”到“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议员的特权

目的:保证议员的正常工作,保证国会的讨论和议事自由。

领取薪俸和津贴薪俸由合众国国库支付。

国会会议期间不受逮捕,但犯叛国罪、重罪和妨害治安罪的情况除外。

国会会议上的发言面授追述。“言论免责”。

议员的义务和纪律

忠于宪法

遵守议员会议纪律和规则

财产公开,禁止受贿。

国会的权力

国会的基本权力——立法权

国会的重要权力——钱袋权

引而不发的权力——弹劾权

参议院的特有权力——批准任命权

英国与美国政治体制的差异

英国:

?国家元首;

?议会的下院权力很大,上院权力较小;

?政府首脑由在议会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党魁担任;

?政府首脑独自任命…政府成员

?政府首脑与政党关系密切;

?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且是集体负责;

?议会可以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而导致倒阁;

?首相可以通过议会党团控制议会

美国:

?国家元首;

?参众两院权力相当,分工不同;

?议会与总统分别选举产生,总统向全体选民负责;

?政府首脑对政府成员的任命受到议会的制约;

?政府首脑一经产生,即向全民负责,政党色彩淡薄;

?政府与议会相互分立,相互制衡;

?议会只能针对总统个人的违法行为提出弹劾,不能因其施政方针而对其处置;

?总统的施政收到议会的制衡,总统也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影响议会的决议。第五章:政府

第三节:政府的作用

一、关于政府作用的争论

政府全能主义

无政府主义

放任主义

干预主义

有选择的干预主义

关于政府在社会中作用的经济学原理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指由于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

外部性失灵

公共性失灵

垄断性失灵

社会公平分配的失灵

宏观性失灵

第六章:公民

第一节:公民的内涵

一、个人的双重身份

人类的己性与群性

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

私人领域(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政治国家)

市民与公民

二、公民:具有自主性的个人

专制社会

?统治者对公共事务决定权的独占

?公共事务与个人事务的颠倒混淆

?臣民: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

民主社会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开

?个人事务不受公共权力干预

?公民:由制度化的渠道参与公共事务

三、公民与公民身份

所谓公民就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与该国发生稳定的和全面法律上的联系的个人。

参与公共事务从而在政治国家中具有自主性的个人。

公民身份就是以公民为基点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体概括,是公民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以及公民对这种关系在心理上的体认和生活中的实践。

公民的理论内涵

公民是一种身份地位。

公民是一种权利义务。公民身份中的权利义务体系

公民是一种参与行动。

公民身份中的权利义务体系

市民权利:作为私人领域的市民,其私人生活不受国家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侵犯的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隐私权、身体与财产控制权。

政治权利:通过特定程序(在现代社会为议会选举)进入公共决策过程,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社会权利:“从享受一点点经济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权力到分享整个社会遗产,并过上按主流标准制定的文明人的生活的权利。”

公民权利

公民政治权利的构成

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利

?选择公共权力行使者的权利。

?分配利益的权利。

?决定资源增益的权利。

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

公民政治权利的构成

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权

?罢免权人大代表提出罢免案的程序

?复决权

?请愿权

联合行动权

?政治结社权

?游行示威权

?发表政治见解权

知政权

第七章:阶级与阶层

第一节:阶级

关于阶级的形成

关于阶级形成的几种观点

韦伯的市场条件说

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说

布迪厄的资本惯习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说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说

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相比,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原生性因素。

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阶级关系并非仅仅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还包括非对抗性的互倚关系。

阶级分化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阶级分化造成了人们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

阶级分化直接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阶级分化造成了国家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不统一。

阶级分化导致对立阶级间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阶级的政治行为

阶级行动的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

阶级行动的动力:

?阶级意识

?政治组织

《集体行动的逻辑》的核心观点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但是奥尔森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做贡献。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非常不容易。

集体行动的难易与集体人数的多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然而,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大,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的行为也越难被发现。

集体行动在两种特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

集体成员的“不对称”

“选择性激励”的存在

第二节:阶层

一、阶级与阶层的概念区分

研究方法

?阶级:阶级分析法(经济利益对立)—政治经济学

?阶层:多元素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政治社会学

划分依据

?阶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占有状况

?阶层:多元划分标准

对政治的影响

?阶级: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阶层:社会性质不发生根本改变

二者的联系

二、阶层分化对政治秩序的影响

冲突论者:阶层分化是社会冲突的根源。

结构功能主义者:阶层分化有助于社会稳定

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地位、位置的变化,是个人或群体在分层结构与空间结构中的位置的变化。

社会流动的一般机制:

?先赋性规则:个人获得其社会地位和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决定于其余生俱来的社会归属。

?后致性规则: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和社会流动的机会更多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努力。

?制度和政策的作用

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

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

第八章:利益集团

第一节:现代社会中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的概念界定

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具有相似观点或利益要求的人组成的,并企图参与政治过程,影响公共政策实现或维护其利益的社会团体。

利益集团的特征

利益集团的利益基础相对单一。

利益集团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

利益集团是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性。

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利益集团与多元民主理论

人们利益的多元化要求政治的多元化。

社会利益团体的充分发展,力量均衡。

国家作为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机构,它具有的中立性质。

没有一个集团能在所有问题上为所欲为。

利益集团的社会功能

经济性功能

工具性功能

情报性功能

意识形态功能

政治社会化功能

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

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利益集团的活动策略

接近立法者

接近政府

接近司法机关

其它策略

?公开运动

?和平示威

?停止合作

?影响选举

制约利益集团影响力大小的因素

集团的人数

成员的社会地位

成员的团结性

领导的才能与技巧

游说或其他活动的技术

团体立场与社会主流思想的符合程度

第八章:政党

第一节:现代政党政治

一、什么是政党?

政党是指由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精英及相关群众所构成的,拥有共同的政治主张,旨在夺取和影响政权而联合起来并协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政党的基本特征

政党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反映特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组织

这种组织主要的作用在于争取并运用政治权力,以维护成员的政治理想和增进成员的共同利益

政党一般都有一整套的组织体系,以章程和机构的形式来约束成员的行动

政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相当数量的成员

政党的类型

群众型

干部型

信徒型

左翼政党

右翼政党

二、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活动

参加选举控制议会控制政府间接影响国家司法权力机关

三、政党的政治作用

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利益的聚合

政治整合

政治社会化

选民动员

第二节:政党组织

一、政党组织及其生态环境

政党产生与民族国家。

政党组织与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党组织与国家结构。

政党组织与社会文化状况。

一、政党组织及其生态环境

政党产生与民族国家。

政党组织与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党组织与国家结构。

政党组织与社会文化状况。

第三节: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二、不同政党制度的成因

两党制与多党制

?选举制度。

?政党形成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政党建立之初与议会的关系。

?社会与文化环境。

一党制与两党制、多党制

?政党与民族国家建立的时间先后。

?社会阶层分化状况。

政治行为

第十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权力

一、权力的定义

权力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权力的词源

一个人或动物影响他人或他物的能力。还有一个更狭义的政治含义,专指人们通过协同一致的关系和行为而具有的特殊能力。

西方学者的权力定义

能力说:权力基本上是指一个行为者或机构影响其他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意志说: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关系说:权力是一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权力的本质属性

权力是一种力量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权力是对人自由的一种剥夺

是什么使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这种支配与服从关系产生并维系它的存在?

对于权力特征的进一步解释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权力的形成和权力的目的都与特定的利益相关。

?权力之所以能够产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主体控制权力客体的某种利益,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权力客体该项利益的实现程度。权力客体的特定利

益,是联结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纽带,是决定权力能否形成的根本因素。

?权力的目的,也表现为权力主体希望凭借权力实现自身的某种利益。

?究其本质,权力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利益交换”关系。之所以说其“特殊”,就是因为它既非等价、又非自愿。即,对于这一“交换”过程以及所“交换”

的利益而言,权力主体的利益总是积极的、正向的,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实现

的;而权力客体的利益则消极的、负向的,处于一种不能完全实现的状态。权力相对人(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意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权力特征的进一步解释

权力关系的基础是权力主体相对于权力客体在特定资源方面的占有优势。

权力的作用机制就可以归结为:“资源优势(主体)——心理威慑(主体)——利害判断(客体)——主动行为(客体)”的转换过程。

权力作用机制的特征是一种心理威慑,只有通过权力客体的主动意识才能发生作用

在资源优势存在的情况下,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作用关系是绝对的吗?请举出现实生活中权力失效的例子,并分析在何种情况下权力会失效?

权力失效的两种情况

“资源优势(主体)——心理威慑(客体)——利害判断(客体)——主动行为(客体)”

权力的相对失效,即权力主体对于权力客体的制裁力度不够,或者权力主体的搭载的利益内容过多,压力过大。在经过客体的权衡之后,认为服从的代价明显大于收益,即利益损失已经超出权力客体的承受底线。

权力的绝对失效,即作为权力的根本标志的心理威慑完全失去意义,权力客体对特定利益的不再关注。

所谓权力是指主体基于特定资源的支配而使相对人服从并使相对人的不服从丧失正当性的作用力。

权力的属性

对象性

强制性

实效性或后果性

工具性

限度性

权力的要素

权力的主体

?主体对权力的所有

?主体对权力的行使

权力的客体

权力的内容

权力的类型

权力的性质

?本源性权力

?从属性权力

权力存在和作用的领域

?私人权力

?公共权力

第二节:公共权力与国家权力

公共权力是以处理公共事务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体内的最高权力。

?公共性

公共权力存在于公共领域,以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为内容,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

?普遍性

公共权力以共同体内的全体成员为相对人。

?复杂性

?组织性

公共权力的归属:公有和私有

权力私有的特征:

?世袭制

?终身制

?集权制

权力公有的特征:

?选举制

?轮换制

?分权制

国家权力:权力公有的必然产物。

国家权力: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

国家权力的主体为国家各级机关。

国家权力的行使应遵从公共权力主体的意志,实现公共利益。

国家权力具有双重性。

第三节:国家权力滥用防范途径

国家权力滥用的必然性

国家权力归属的公共性与行使的私人性是国家权力滥用(腐败)产生的根源。

国家权力的行使中的腐败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关于腐败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字面意思理解,委托即委托他人替自己行事,而代理即代他人行事之意,委托的一方被称为委托人,而受委托的另一方则被称为代理人,委托代理是一对共生的概念。

所谓委托——代理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确知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指一切在委托人失察情况下代理人不受惩罚的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的根本原因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性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如何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服务?

如何约束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非对称信息下的代理人激励问题。这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

整合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

?通过合理厘定代理契约,明确代理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使代理人将履行合约、执行代理使命并使代理效果最大化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这样有利

于合理分摊委托人与代理人承担风险的责任,使代理人的报酬与其行为结果

直接挂钩。

?建立代理人的市场竞争与退出机制,使代理人对委托人利益的实现内化为自己的要求。

通过外部竞争克服信息不对称

?建立和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利用代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使委托代理关系由市场决定、监督、保证、评价与奖惩。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决国家权力滥用问题

国家权力运作中的多层委托代理问题

选民与其选举出来的政治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国家机构内部的代理关系,即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机构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理论前提

各级政策的代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以实现本身的利益最大化为最终行为目的。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依据:

各级政策委托人和政策代理人的目标都不一致。

上级部门(政策委托人)对下级部门(政策代理人)的执行情况、执行效果了解不充分,信息不对称情况极其严重。

委托代理问题在我国

政治运行流程中的具体体现

运用委托代理论理论解决我国的国家权力滥用问题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路径选择

整合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

?明确权力运用中的权责关系,制定细致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对重大政策执行,可以采取专门职能部门负责的措施,以便于界定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使职责落实,减少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

?建立重大失误的处罚制度,建立主要负责人问责制以及长期追查制。

?实行政策执行效果的专家评审制和各种效果、意见反映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政策执行的公开透明性。

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确保公民的知情权。

?使信息渠道通畅,扩大社会监督,疏通相关利益者的信息监督和反馈机制。

?尽量减少政策执行的中间环节,并采取措施确立中间政府部门的主体地位,加强其委托人的身份确认。

在现有体制下建立分权制衡机制

第十二章:政治参与

传统的政治参与与现代的政治参与

自主性的政治参与与动员性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应为体系内部的合法性活动

所谓政治参与就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的行动。

政治参与的方式

政治投票

政治选举

合作活动

个别接触

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

结社程度

城市与乡村

年龄

宗教种族因素

政治参与的作用4

政治参与有助于扩大民主。

政治参与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政治参与有助于维系政治体系的运转。

政治参与有助于缓解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实现政治稳定。

第十五章:政治发展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中的政治发展研究

政治发展研究是比较政治学的一个分支

促成政治发展研究的因素

?20世纪50年代,理念政治学逐渐衰落,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

?冷战期间,两大阵营的对峙,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新兴国家的经济援助与政治渗透。

政治发展的含义

广义:人类政治进化的过程和状况,即涵盖政治形态的飞跃,也包括政治体系向合理化方面的变迁和调整。

狭义: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政治体系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政治体系的演进。

政治发展的目标

政治民主

政治效率

政治秩序

影响政治发展的因素

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础

历史文化因素制约政治发展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环境也是制约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民主的平民主义战略

独裁——技术型战略

独裁——技术——平等型战略

独裁——技术——动员型战略

新传统主义战略

第二节:政治革命、政治改革与政治改良

政治革命的条件

上层统治阶级

下层被统治阶级

作为革命领导者的积极分子

政治革命的特征

政治革命是一种全面颠覆性的变革方式。

政治革命是政治体系无力进行政治改革而不得以做出的选择。

政治革命对社会各方面的破坏作用都很大,重建任务繁重。

革命阶级所代表的先进文化需要在革命后的长时期内方可确立起来。

何谓政治改革

是指政治系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特定的政治诉求,不断提高政治效能,改善政治关系,巩固政治统治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和变革,其实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政治改革的作用

政治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政治改革也是健全政治体系,促进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治改革是医治政治弊病的良药。

政治改革有助于国家思想文化的更新。

政治民主化

现代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中统治者在公共领域的行为要对公众负责,公民的行为通过他们选举产生的代表的竞争与合作来完成。

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

广度: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中实际或可能参与决策的比率。

深度:参与者的参与是否充分,即参与的作用。

范围:哪些公共事务能够被确定为需要公众参与的事务。

民主政治是一种普选政治。

民主政治是法治,而不是人治或神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有限权力的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竞争式的参与政治。

民主政治是一种宽容政治。

民主国家并不必然比其他的政府组织形式在经济上更有效率。

民主国家不见得比专制体制更有秩序,更意见一致、更稳固、更易于治理。

民主政治并不必然有着更为开放的经济。

民主的物质条件

民主的地理条件

民主的设施条件

民主的经济条件

民主的法制条件

政治自由

?参与自由

?表达自由

言论自由

?建议自由

?反对自由

民主的智力条件

必须向公众提供有关公共生活的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与防务有关的重大军事机密除外)。

公民的教育

交流的艺术

民主的心理条件

相信错误难免

重视实践的验证

持批判的态度

具有灵活性

要有现实的态度

愿意妥协,能够容忍

第十八章:政治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概念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

思想历史中关于政治文化的积累。

二战时期,政治文化研究的现实原因。

新的研究方法对政治文化研究的促进。

二、政治文化的内涵

阿尔蒙德关于政治文化的界定

?每一政治系统都深入到具体的政治行动的特殊取向模式中,这种特殊的取向模式就是该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认知取向

?情感取向

?评价取向

政治文化属于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它是潜在的,不成文的和隐性的非物质文化,是内化于政治人的心理和属性。

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心理层次的诸要素,其核心是政治价值观,即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价值选择取向。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民族、社会、经济、阶级和文化的产物。与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平衡关系。

政治文化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准则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变革政治体系

维系政治稳定

影响政治制度的模式与运作

规约政治行为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构成

一、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政治思想层次

?政治理想

?政治信仰

?政治理论

政治心理层次

?政治认知:对政治体系运作的知识和见闻

?政治情感:对自身与政治体系距离的判断

?政治动机:采取政治行为的主观动力

?政治态度:对政治对象的心理定位

政治价值取向层次:优先考虑的事务和目标

东西方政治文化比较

政治态度——平等或顺从

政治信仰——实用主义,渐进原则

政治感情:热爱或疏远

政治价值:自由、权利

政治态度——顺从或权威

政治信仰——意识形态或者教条主义,理性原则

政治感情:热爱或疏远

政治价值:大同、和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