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2018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中国陶瓷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陶瓷是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也是全世界耳熟能详的艺术语言。今天的中国如何用这种语言继续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是亟待关注的时代命题。

中国陶瓷的魅力就在于以“微言”传递着“大义”。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在陶瓷上都得到充分彰显。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小盾看来,上古时期的陶瓷史一直是文化史的标尺。大约一万五千年前,陶器产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第一种非自然的物质,也意味着人类文化实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距今七千年前,彩陶产生,这意味着人类文明有了一种新的记录手段。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中国先人就利用彩陶图案反复叙述着同一个故事,主题是某位神人正在抛撒种子。“这一故事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生命力。”王小盾分析道。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中国陶瓷以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有效载体。

中国陶瓷图案记录着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明代陶瓷的人物纹饰,都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在空间与虚实关系上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说。他表示,中国陶瓷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也就是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中国陶瓷就是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着迷。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刘乐君表示,对瓷器上的图像进行精准的信息解读,需要具备充分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浅层

呈现出的图像信息或单凭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对故事情节加以判断,很可能产生误读。“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与国内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欠缺,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张冠李戴。中国学者有责任深入开展研究,跟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倪亦斌说。

为了擦亮中国陶瓷在当代的光泽,刚过去的2017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展相继在上海科技馆、故宫博物院、澳门民政总署画廊等展馆亮相,并走出国门,在荷兰和德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华章。展示了从山水到人物、从工笔到写意、从油彩到色釉的各种装饰手法,展示了颜色釉陶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韵味,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映出美好生活的愿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瓷因为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成为中国文化标志性符号。

B.中国陶瓷以“微言”传递“大义”,以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信息记载着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C.中国陶瓷图案通常取材于流行的话本小说,采用近似于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呈现出萧疏雅逸的风韵。

D.文化传统的隔阂与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是影响国外文博学界对中国瓷器正确解读的最主要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首先阐明中国陶瓷的地位,接着引出今天的中国如何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这一命题。

B.文章简述了陶器及彩陶产生的历史,阐明上古时期的陶瓷史一直是文化史的标尺。

C.文章以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反复叙述同一个故事为例,证明彩陶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记录手段。

D.文章引用了王小盾、李砚祖、刘乐君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在中国陶瓷上通过“以图代文”的方式得到充分彰显。

B.中国陶瓷图案用任意一个瞬间或人物就能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记录民间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片段。

C.要对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进行精准的信息解读,需要具备充分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D.2017年,景德镇陶瓷艺术展在国内国外相继举行,展示了中国陶瓷的独特韵味,反映出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