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研究(市级课题)

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研究(市级课题)

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研究(市级课题)
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研究(市级课题)

四川达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研究

傅忠贤易江莹李锣蒲小梅徐峰

(四川文理学院,635000)

【摘要】: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达州具有培育和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也存在不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坚持内生产业培育和外生产业嵌入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层推进、突出重点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东西部产业转移这个重大战略机遇,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产业园区这个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支撑平台,抓好人才集聚、品牌建设、创新体系建设三大战略工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比较优势达州市

产业集群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达州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既能有效提升达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是实现“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基金项目】:本文是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立项课题《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

业集群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作者简介】:傅忠贤,男,(1965-),四川省平昌县人,四川文理学院教授,四川革命

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达州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易江莹,女,(1967.1-),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李锣,女,(1980.11-),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蒲小梅,女,(1981.8-),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徐峰,男,(1982.6-),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一、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

1、达州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条件

能源资源:天然气储量大、煤炭资源有一定规模、水能资源丰沛。达州市境内天然气远景储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6300亿立方米,形成了以川东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天池构造地质带,成为四川盆地的天然气主力气田。全市煤炭资源储量为6.4亿吨,保有储量4.2亿吨,可开采储量2.5亿吨。煤种较为齐全,以焦煤为主,是四川省优质焦煤资源和生产基地。年平均降水量为207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106亿立方米,过境水量14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81兆瓦,可开发电量440兆瓦。

矿藏资源:全市已发现矿种38种,产地250余处。其中,已探明储量28种,产地146处;可开发利用28种,已开发利用21种。金属矿藏主要有铁矿、锰矿、钒矿、铝土矿。非金属矿藏主要有岩盐、卤水、石灰岩、石膏储、磷矿、硫铁矿、膨润土等。铁矿储量3743万吨,锰矿资源量113.5万吨,钒矿资源量42.88万吨,铝土矿储量8岩盐远景储量1100亿吨,可开采量600亿吨,岩盐品质较好,氯化钠含量达90%以上。卤水远景储量为3.39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1.65亿立方米,卤水富含金属钾。石灰岩资源量20亿吨左右。石膏矿已探明资源量2.3亿吨。4万吨。

植被、生态、旅游资源:达州巴山风光绚丽多姿、巴渠文化源远流长、红色资源富有特色。全市有国家4A级旅游区1处(达县真佛山)、国家3A级旅游区4处(大竹五峰山、宣汉百里峡、万源龙潭河、渠县

龙潭)、国家2A级旅游区1处(宣汉观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大竹五峰山、达县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万源花萼山)、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大巴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汉阙、渠县城坝遗址和开江陶牌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全市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分别达到近60万公顷和34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9.9%。

农产品资源:达州市素有“秦巴粮仓”之称,特色农产品十分丰富。达州是中国苎麻之都、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黄花之乡、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油、生猪、肉牛、中药材、茶叶生产基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5个生猪基地县、7个肉(奶)牛基地县、3个水禽基地县、3个茶叶基地县、2个苎麻基地县等,大竹的醪糟、豆干,渠县的呷酒、黄花,万源的旧院黑鸡、富硒茶叶,开江的板鸭、豆笋,达县、通川区、宣汉的灯影牛肉及其他牛肉食品等名特产品在省内外都小有名气。

中草药资源:达州市是著名的“川东药库”,全市普查鉴定的2158种植物中,可供药用的有1652种,已收入标准的有500多种。天麻、杜仲、黄柏、厚朴、首乌等30多个大宗品种颇负盛名。

动植物资源:全市共有脊椎动物400余种。有包括大鲵在内的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属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250种。全市野生植物5000余种,分属201

科、1269属,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南北植物兼备等特点。除稀珍保护植物31种外,还有药用价值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单宁植物、菌藻类植物和花卉等。

特色优势资源既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制定区域规划、确立产业发展思路需优先考虑的要素和条件。重新审视达州的资源可以发现:第一,达州资源种类丰富但分布分散,资源集约性不强,真正可以产业化开发、持续长久支撑庞大产业集群的资源更为稀缺。因此确立产业规划必须突出特色优势资源的勘探、开采、开发、转化和利用,确保培育构建起来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第二,达州真正富有特色的优势资源是以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厚重辉煌的红色资源以及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这些是确立产业选育方向极为重要的考虑要素。

2、达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区位

良好的区位条件是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看,达州处在两个横向布局的国家级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之间的中间地带,具有承接和放大两个国家级经济区的辐射力、成为区域性经济增长极的优势和潜力。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前沿和最有力的发动机。但由于其间横亘着秦巴山脉,致使两个国家级经济区没能连成一体,两个分隔的经济区其整体辐射带动力被极大削减。就区域经济发展走势判断,在以秦岭大巴山为中心的广阔秦巴地区包括四川省的达州、广安、南充、巴中,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十堰,重

庆市的万州、涪陵共9个市区,幅员达12.86万平方公里,人口3471万,达州恰好处于其中心区域,具有成为该区域内次级经济中心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条件。各大企业集团和各重大产业乐于抢占达州市场。

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角度看,达州是川渝鄂陕之间极具战略价值的后发优势区域。以达州为地理中心的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结合部,是国家东、中、西梯度开发的重要承接带,是南下北上、从东至西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为独特。达州位居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4个特大城市辐射圈之外,到周边特大城市都超过200公里直线距离,超过了特大城市的最大辐射边界,这样的区域必然会孕育次级经济中心,达州已具备成为这样的区域中心大城市的良好条件。达州是秦巴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在秦巴地区、川东北城市群、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中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秦巴地区前列,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相对集中,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相对较好。

从综合交通状况看,达州是秦巴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已初步构建陆、水、空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目前,达州已成为较大区域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和辐射中心。综合交通状况是区域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核心要素,达州的交通优势能极大降低各企业集团和各产业集群的营运成本。

从环渝腹地区块考量,达州是四川省六个市中唯一被整体纳入的市,总体经济实力也最强,已经成为川渝经济活动联系最紧密的区

域。达州与重庆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与重庆具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性。达州是重庆汽车、摩托车、服装和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达州的钢材、煤炭、水泥、农副产品等在重庆占有重要的的市场份额,达州和重庆都拥有储量丰富的天然气,达州是重庆重要的投资场所和产业转移重要的承接地,重庆两路寸滩保税区将对包括达州在内的周边6省20多座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发挥更大的辐射聚集作用。达州利用重庆独有的政策优势,有利于构建起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从政策层面看,达州所处的“秦巴山区整体连片开发”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四川省制定了《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15)》,将达州、巴中、广元、南充四个革命老区市纳入了规划,秦巴山区已经成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内容,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达州区位优势的政策激励和政策导向。

3、达州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强劲,具有比价雄厚的产业基础

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由小到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共启动了6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成功引进了四川升达集团、重庆郑胖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天友乳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进入达州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以优质粮油、特色畜产品、苎麻、茶叶、中药材、油橄榄等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精心培育打造畜禽精深加工产业链、酒类饮料产业链、粮油绿色食品产业链、特色果

品加工产业链和现代中成药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工业经济产业集聚势头迅猛,产业集群飞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7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49.2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量的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 49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90家,达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成为领头雁。依托达州市丰富的天然气、硫磺、盐卤、煤炭资源,以天然气、盐卤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和煤炭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磷硫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盐卤化工产业链,齐鲁石化、香港玖源、美国雪佛龙、安徽海螺、贵州瓮福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已先后落户建设投产。煤电冶建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达州依托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石膏资源,构建煤电冶建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促进专业化分工,强化协作配套,逐步形成完整的煤电冶产业链,煤焦冶产业链、煤电建产业链,达钢集团二甲醚、华蓥山电厂、达州电厂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安徽海螺、湖北华新、浙江利森、中国铁建等水泥巨头纷纷在达州落户。机电及配套产业集群东山再起,达州充分发挥机电工业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基础优势,将技术改造与资产重组、引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机结合,通过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档次,立足为重庆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配套,逐步形成农用车及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链、机械电器产业链、通用设备

产业链、五金工具产业链,产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纺织及服装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成为新的亮点。

服务行业产业集群异军突起,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近年来随着沃尔玛、肯德基、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重庆新世纪百货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秦巴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物流港等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已在达州异军突起,运输、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达州正逐步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工业集中区建设突飞猛进,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搭建了宽阔的舞台。达州八大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预计到2020年,产业区建成面积将达到30 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利税50亿元以上。通川区工业集中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8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渠县工业集中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大竹县苎麻工业集中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利税20亿元以上。开江县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利税

5亿元以上。万源市工业集中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 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普光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利税20亿元以上。达县杨柳工业集中区预计2015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平方公里,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

二、达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待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当前,达州把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到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层次上、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集群理论当成一种新的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把产业集群视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等方面并未完全达成共识,因而在实践中缺少强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产业集聚程度低,企业规模较小,支柱产业乏力。天然气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机械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休闲旅游、战略性新型产业是达州“十二五”时期要重点培育产业,体现了达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也呈现了达州培育产业集群的实施路径。但目前这些产业很多还处在起步或萌芽状态,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集群化状态。

产业配套差,产业链不完整,集群关联性不强的问题突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表明,集群内的企业并非是随意进行的聚合,而是约束于主导产业分工链条下的延伸,如果缺乏主导产业引导下的专业化

分工协作体系的整合与接纳,必定只是群龙无首式的自发随意分布。客观地看,达州目前尚未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配套产业关联,距离实质性的产业集群目标还很遥远。

人才稀缺,融资困难,创新动力不足。达州产业集群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人才密度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天然气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医药纺织等产业急需的高端精英型人才、各类专业性人才紧缺;由于远离中心城市的地缘劣势、人才引进政策不完善等原因,目前仍处在人才净流出状态;各集群内的相关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企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大多数工业企业尚未建立起稳定的信贷关系,企业直接融资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融资困难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大瓶颈。

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产业政策有待改善。表现在: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县市区的“一小时经济圈”至今还没有实现,与周边中心城市“四小时经济圈”进而达到“两小时经济圈”至今还未完全打通,作为大城市框架结构骨干支撑的环城路至今尚未建成通车,工业园区建设进程缓慢,信息化建设也还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是产业集聚群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产业政策方面,达州虽为革命老区但所获得的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政策资源极为有限,加之达州工业经济集中在天然气化工、钢铁、煤炭、建材等领域,由于国家推行严格的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节能降耗政策,直接提高了相关建设项目的进入门槛,缩小了招商引资的选择

余地,从而抑制了相关产业的快速进入和发展。

产业群成长环境不够优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业集群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具有地理上的邻近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特点,需要关联产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同时完成在空间上的集聚。如果缺少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配合与支持,产业集群就很难发展起来。近年来达州培育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步伐铿锵有力,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但仍然滞后于各大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巨大需求,尚未最终建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为一体的全国二级物流枢纽。现代物流业、科技、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商品交易市场和会展业、旅游和文化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等同全国、全省水平差距较大,法律、会计等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发育很不充分,产前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和产后的物流、仓储等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三、达州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战略机遇

1、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规划中的产业导向机遇。在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规划中,达州、广安、遂宁属于川东北经济区和川东北城市群,资阳属于成都经济区和成都平原城市群,内江、泸州属于川南经济区和川南城市群。按照四川省五大经济区规划,川东北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以化肥为代表的天然气化工业;以丝麻、纺织、茶叶和中药材、食用菌、油橄榄、优质粮油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成都经

济区的特色产业是: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和机车车辆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以金融、物流、会展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历史文化、商务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川南经济区的重点产业是:以水电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化肥、甲醇、氯碱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工程机械和大型锅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名酒和茶叶为代表的饮料业;以差别化纤维和高档面料为主的化纤纺织工业。

2、四川省在成渝经济区规划建设中“一极、一轴、一区块”的产业导向机遇。按照成渝经济区建设规划中关于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产业发展构想,该区块应以服务都市、承接转移、形成基地、借力发展为主要任务,全方位加强毗邻地区的通道连接,积极对接产业,发挥配套作用,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形成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目标是到2012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汽摩零部件、天然气化工、新型建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5个以上产值上100亿元的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基本完成省市间毗邻地区同级交通通道连接;城镇化率达到35%。到2015年,该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优势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省市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合作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形成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有机衔接、产业协同发

展、成果充分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支撑四川省发展新的增长区域。

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导向机遇。按照《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发展构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成为全省“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战略任务,把四川建成国家重要的优势资源开发基地、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四大产业基地”,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三大现代服务业中心”,将成为全省“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4、重庆市产业布局规划调整的产业导向机遇。当前,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和重大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汽车摩托车制造、石油天然气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和材料加工、能源、金融、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方面,涌现了石化、煤化、汽车、装备、材料、电子芯片、软件及外包、信息家电等产业集群。依据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三一四”战略部署和重庆市产业布局规划,重庆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会明显加快,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都市服务业,化工类企业将迁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建立与大工业配套的加工体系,打造“中国西部鞋业加工基地”、“中国

西部重型装备基地”,“中国西部兽药基地”;三峡库区以资源型工业和临港工业为核心,打造化工产业带和“中国西部建材生产基地”。因此,为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主动承接重庆市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形成的产业转移是达州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

5、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的重大产业发展导向机遇。当前,西部地区正处在新一轮大开发的关键阶段,中央要求西部地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可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大产业布局规划思路。

四、构建达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战略举措

1、继续坚持内生产业培育和外生产业嵌入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思路

达州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很好坚持了内生培育和外生嵌入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思路,今后应继续坚守这一基本经验。二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两者并重,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功能互补。培育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应以外生(嵌入)产业集群为主,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本

行业主导型龙头大企业,有利于尽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同时吸收这些龙头企业进入时带来的为其提供中间产品的客户链和为其提供物流仓储、采购、咨询、会计和金融服务的客户链,也有利于该产业集群迅速建立并做大做强。冶金建材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采用内生型产业集群为主较为适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已有龙头企业的支柱引领作用,也充分利用了达州在该领域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群内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分工协作关系比较清晰、产成品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有助于强化该集群的本地“根植性”,培育和打造知名的地方品牌,当然也要重视在该产业链条的某些环节培育外生型企业。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采用内生培养和外生嵌入并重为宜,既要充分重视本地已有中小企业的作用,引导其产业分工与协作,又要在产业链条的某些关键环节引进外来企业,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坚持统筹规划、分层推进、突出重点的战略部署

培育产业集群要充分重视科学规划的先导作用。达州已经制定了“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及《关于推进达州市在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中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是符合达州实际的很好的战略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达州应以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为载体,继续贯彻实施这些战略部署,同时加紧制定《达州市产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达州市产业集群建设认定

管理办法》等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品牌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培育产业集群要坚持分层推进的战术安排。必须着力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集群自身组织建设,重点是加强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依据集群内规模不同的企业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垂直一体化生产中的引领作用、大企业在生产中的横向支撑作用、众多中小企业的协同配合作用,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是为集群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政府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导集群内企业向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发展;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关效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更优质的服务;通过产业政策创新为集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是帮助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信息、管理、律师、公证、会计、金融、保险等服务组织不仅能够为集群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而且有助于促进集群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增强集群组织的稳定性,是形成集群结构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培育产业集群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气、“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产业集群建设之大忌。达州应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已有的产业优势和现有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建设上突出重点。以做大做强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制造工业配套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现代中药材产业、麻丝纺织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等优

势产业为抓手,着力培育大产业大集群。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加快钢铁冶金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新型建材产业的产业升级步伐,推动新的产业集群的孵化进程。加快发展新型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谋划构建若干新兴产业集群。

3、紧紧抓住东西部产业转移这个重大战略机遇

当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是一种趋势,也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给西部地区提供了发展产业集群难得的历史机遇。重庆市“三一四”战略定位的深入实施,又将导致重庆城市中的部分产业要随之转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达州等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城市成为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入地的有

利地位。达州必须紧紧抓住产业转移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在成渝经济区建设进程中主动融入重庆,当好配角,发挥优势,实现共赢。努力把达州建设成重庆汽摩及零配件产业、机械装备制造配件产业、医药化工产业、轻纺工业产业的转移基地,建成重庆特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及重庆大都市的休闲度假基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效推进达州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进程。

4、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产业园区这个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支撑平台

产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支撑平台。达州“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完善八大工业园区建设。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

硫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产业链及配套产业,适度发展机电、冶金、建材、纺织和物流产业。普光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及配套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和冶金产业。通川区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加工、机械加工及物流产业。达县杨柳工业配套区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产业。大竹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苎麻纺织、机电制造、粮油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产业。开江普安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五金机械产业链及配套产业。渠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电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盐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链及配套产业。万源市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冶金、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及配套产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继续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档次和项目承载能力;健全园区功能,确保园区内道路、供水、排污、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齐备,园区周边住宅、商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建设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中介机构组织等服务设施发达;加快建设进程,确保建设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入住率和开工率。

5、抓好人才集聚、品牌建设、创新体系建设三大战略工程

产业集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集聚。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类人才资源包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迅速向东部地区流动,庞大规模“东南飞”的“孔雀”支撑了东部地区各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这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因此,达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集聚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人

才资源是第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达州总人口650多万,人力资源丰富,但至今还没实现从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从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根本性转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较弱,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极大制约了各类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突出培养关系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吸纳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充足而可靠的人才支持。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一种市场竞争力。品牌不仅是产业集群建设成功的标志,更关系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实践证明,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产业集群内部资源合理配置,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达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推行品牌战略。目前达州区域经济发展中既缺少“四川名牌”,更缺少“中国名牌”,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达州狠抓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根据区域产业特色科学规划品牌战略。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质量工程。建设品牌支撑服务体系,优化产业集群发展

环境。坚持从产品(服务)品牌到企业品牌、集群品牌,最终形成区域品牌的行进路径,着力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创新体系建设是激发创新动力、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创新体系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创新意志、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创新资源的复杂系统,涉及政府、产学研、金融、中介机构等构成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州应该把创新体系建设摆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关键位置,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指引下,着力构建完善的创新系统。一是建立并完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系统;二是进一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创新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系统;四是培育和发展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创新服务系统;五是营造和构建以弘扬创新、尊重创造、激励创新为精髓的创新文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史修松,产业集聚及其测度理论研究动态,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聚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3】王雷,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评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4 【4】:张敏,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09.10

(完整版)《利用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第一阶段计划

《利用微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第一阶段计划 一、选题的意义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就更不要说合作与探究了,但是现在的小学生所缺少的往往就是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微课资源的共享,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能让学生按需选择学习——愿意自主学习。 其次应用微课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新知,还是延伸学生课外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乐于自主学习。相比较于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微课”的可移动性和细化、形象化、透彻化的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一缺点——喜欢自主学习。 二、选题的价值 1、本课题力图通过学习、实验、反思等方法,探究微课资源对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方式的影响和改变。 2、发挥微课资源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上的实效性。由于是在小学一线的实践层面的研究,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能够设计出应用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将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2、通过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微课对教学的辅助效果,并愿意积极参与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应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把教材静态呈现变为学生灵动的学习过程。 (二)研究内容: 1、对学生语数学科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2、对如何利用微课进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的研究。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摘要] 产业集群强劲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表现为外 部经济、社会资本、创新和创新网络四个方面。 [关键词]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创新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 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不是单纯的产业空 间集聚,而是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各种正式合作关系和非正式交流 的社会经济网络。 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空间集聚特征: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大量企业在空间的汇集,成员企业和辅助机构被共同“锁定”在一定区域,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具有 较强的地域相关性。2.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企业成员之间围绕产业链及其服务性机构、行业组织实行精细的专业分工,形 成了社会化分工网络。3.根植性特征:所谓根植性是指通过集体性组织来建立 信任和承诺,使得不同利益各方协同作用,从而获得好处,同时保持高度的灵 活性。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产业家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并形 成集群内企业间的一种特殊黏合剂,使众多产业粘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 新环境,又使产业深深扎根于当地。4.网络创新特征: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和辅 助机构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 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 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的持续 创新。 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在于产 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能够形成其他区 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1.外部经济优势。产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 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产业的 生产成本,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 体营销优势。 (1)规模经济优势。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形成了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集群内企业获得从原材料到人才的低成本供给。如大批量购买 原材料,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建 立区位品牌,使集群内的单个企业借助集群的整体品牌效用获得营销的规模经济优势。 (2)范围经济优势。外部范围经济是由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由于集群内专业化程度很高,企业往往集中于生产某一专门的产品,同时利用 自身的技能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 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许多小企业中,企业之间再通过建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龚佩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浙江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而且可以看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没有适应这种世界性的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去分析浙江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索取得的成就及原因。从理论上分析其内部的问题,并在这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 分工理论 1.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1.1定义 我们所说的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20)。他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即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之后的韦伯(1929)把区位因素归结为区域因素、集聚因素。而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即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产业集群的问题。之后的克鲁格曼则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理论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技术型外部性”和“经济型外部性”的观点来进一步进行解释。而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从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产生原因。代表人物为威廉姆森(1975),他认为不确定性、交易重复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征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提出了产业集群是企业间分工基础上的互补性活动和资源的相互依赖。 1.2 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优势 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首先是交易成本优势。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减少了资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浙江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而闻名世界,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而纺织行业在全省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省整体的经济实力。浙江省的纺织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纺织工业部多年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2008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这个惊人的增长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得到增长,而是整个纺织实力都得到了增长。在2004年,纺织行业的出口总量首次超过广东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大省。浙江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不容忽视。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巨大活力的支持。 一.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分布 1. 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浙江省制造企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改革开放尤其是1993年以来,浙江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纺织服装业的生产与出口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与1978年相比,2002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2.36倍,生产总量跃居全国第一;2003~2008年,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同期,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从7466.1亿元持续增至18562.2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利润总额从243.5亿元持续增至675.0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稳定在3.8%~4.5%。;2005-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总体均呈增长态势,平均增长20%和15%(如图1);2009年至2014年间,纺织业(不含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出口额由217.36亿美元上升到323.6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1.49倍(如图2)。至此,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年利润总额已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出口额、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

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目的、意义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中提出,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要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方面取得突破。“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是要建设“三通二平台”,其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支持与政策保障。可见,国家信息化政策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必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媒体技术发展的实践轨迹来看,、社交网络、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技术与设备与教育的逐步融合,反映了媒体技术在以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导向下自卫性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教育政策还是教育技术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诉求和价值取向。而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智慧教室的建设势必将个性化学习落到实处。 本课题主要对智慧教室环境下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给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和途径,并对各环节做了详细的说明,使个性化教学具备了较好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本课题针对实际教学中涉及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案例,并利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实验过程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出实验的阶段性结论。为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初步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环境智慧调节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是推进

未来学校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使学生通过智慧教室实验平台,实现师生交互式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实质是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进行了翻转。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课堂也由封闭转向开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视频和课堂学习任务书,确保学生达成课前学习目标。学生在任务单“问题导向”学习任务的指导下,在家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至完成学习任务,达成课前学习目标。课堂上,学生接受检测(含协作评价),完成进阶任务(含协作评价),参加微项目学习(包含协作探究和展示、质疑、阐释),达到内化知识和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3.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为学生度身定制不同于别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弱点。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应该用个性化的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要求。实现个性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使之人格更完整、知识更全面、能力更突出、身心更健康、阅历更丰富,并具有更强的独立创新能力。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评述 被誉为大数据商业运用第一人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出,大数据改善了学习的三个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智慧教室应用系统的移动端APP,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都成为了数据采集的渠道,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网,任何一个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记录,这样就形成了智慧课堂的特色。这些大数据来自学生、家长和老师,记录内容包括学生自画像、学期总结,还有同伴、老师、家长的个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116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 2010年25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指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相互之间具有竞合关系,且共享基础设施。和企业集中在一起还包括各种相关机构如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指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作用。 马歇尔认为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获得外部经济,因此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集聚,这样可以获得其他企业没有的优势,这些使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拥有了集聚优势。为获得外部经济而集聚在一起就是集群产生的动力。韦伯从区位因素角度分析,并认为大量集聚因素是产业集聚的动力。威廉姆斯从交易费用角度说明了集群的产生,集群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最优效率的经济组织。克鲁格曼从规模报酬递增方面说明了企业集聚的原因。波特指出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使钻石模型的要素得到更好的发挥。Best (1999)认为产业集群存在四种主要动力: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它们依次对产业 产业集群的 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分析 ■于树江 博士 刘静霞 李艳双(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300130)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2007000121),河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HB2009WT6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把集群原有的生产要素转变成了集群的竞争优势,使集群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本文描述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构成以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动力机制 竞争优势 集群的发展产生作用,并形成循环状的稳 定结构,这就是主体动力机制。 国内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是基于不同的集群提出不同的动力机制。鲁桃珍(2007)在对湖南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地产业集群动力因素是政府和市场,政府要为集群发展创造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有利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集群发展。市场的推动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另一要素,它通过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和中小企业集中来发挥作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率,集群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外部经济(共享基础实施或其他公共支出),促进集群发展。候志茹(2008)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由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组成。内源动力机制包括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外部经济、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外溢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外源动力机制包括政府的促导行为、外部竞争、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制度文化等要素。 产业集群动力因素包括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低交易费用,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市场推动,社会资本与网络,集群技术创新等。但外部经济、集聚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在集群产生后,其作用逐渐消失,随着集群发展,政府、集群网络和集群创新的作用不断地稳定并且具有规律性。政府的职能由为集群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投资转变成为企业联系科研机构,帮助企业融资,协调集 群内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集群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的血缘关系发展到以地缘、业缘更大范围的网络关系,分散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使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促进了企业的协调和沟通,同时集群内知识传播更加迅速,隐性知识也被大多数人了解了。网络中的中介结构和科研机构等机构组织,共同形成了集群的创新环境,而集群的不断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某个产业集群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产业集群或其他组织结构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成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家资源,专业市场,区域创新能力等。 在产业集群内,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共用基础设施,由于地理接近而减少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使企业间建立了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从而使双方更容易达成合约降低了交易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可以随时调整员工数量和结构,减少了工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之间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扩散,扩大了企业的信息流。以上这些的存在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使集群具有生产成本竞争优势。在集群内,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使企业满足了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顾客认为该产品有别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进而形成对该产品的依赖,这样产品的价格弹性就不明显,能够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同时为竞争对手设置产业进入障碍。 产业集群形成自己的区域品牌,调动 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个大企业 产业观察Estate Observation

从钻石体系 看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

从“钻石体系”看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 张建红《集团经济研究》 摘要: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根据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浙江省五个关键要素的应用研究,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钻石体系浙江产业集群 一、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产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发展环境中一些关键因素即“钻石体系”决定的。“钻石体系”能够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产业或产业环节的成功。“钻石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行业发展,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等四个方面,此外,还有产业发展机会和政府角色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这六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决定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发展环境的“钻石体系”影响产业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 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近年来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浙江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其中小集群更是我国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浙江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浙江经济发展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浙江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围绕某一特色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能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组织形式,即是由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 浙江产业集群从年代末年代初,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经过快速增长、结构调整,目前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许多产业集群的生产总值和市场占有率均在全国前列,有些产品已占国际市场的以上。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品,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个城镇”的局面。浙江产业集群涉及的产业分布在浙江工业中的多个大小行业和经营性农业中的多个农副产品方面,主要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部门为主,如纺织、服装、鞋业、普通机械制造、塑料等。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在全国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产量居前位的有种,占,而其中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的小商品。 三、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势分析 .生产要素优势 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浙江省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据统计,年浙江工业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万人。年全省工业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万人。年间全部工业从业人员增加了万人,增长近,其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增长万人,占总增长人数的。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始终在以上(见表1)。 表1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统计年鉴》,年月第版。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省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年和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美元,而浙江省只有美分左右。这跟浙江省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浙江省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浙江省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浙江省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浙江省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全中国是比较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例如杭州,无论是从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还是拥有的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状况以及交通、通讯设施在国内都是处于前列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卓越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使得它的生活品质位于国内同类城市的前茅。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别适合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型创业者居住和工作。所以,从资源禀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

钱淑芳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 摘要: 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出现集群经济形式的省份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也形成了规模大、层次高、能力强、数量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产业集群突破了原来的行政区划分范围,迅速向周边扩散,形成了带状产业集群或集团式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更进一步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珠三角;经济发展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香港加工区在20世纪60-70年代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出现土地紧张、成本上涨等问题,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珠江东岸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香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正是抓住这一机遇,珠江东岸地区发展出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大朗的毛织产业集群,惠州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到了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东岸地区又承接了国际及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转移,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对与珠江东岸的几个城市,珠江西岸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弱,接受香港辐射比较有限,获得境外企业与要素流入的数量较少。但是这一地区也抓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缺乏的机遇,鼓励和引导集体所有制及非公有制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例如佛山容城、桂洲等镇的家电产业集群,盐布的内衣产业集群,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热潮,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 (一)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显著。广东省的6个省级产业集群中,珠三角占大部分。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珠江西岸的家电产业集群(分布于佛山、中山、珠海)、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江门、佛山)、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 (二) 纺织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完整。重点集群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和江门等市所属的40个镇,这些集群企业于港澳市场结合紧密,信息灵通,跟进国际流行趋势。如中山沙溪的休闲装,深圳女装,盐布的内衣,南海西樵的面料,东莞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针织,佛山环市的童装等等。 (三) 建材产业集群规模较大,品种齐全。如佛山建筑陶瓷、开平卫浴、顺德涂料等产业集群,建材工业集群的形成,对增强珠三角建材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增强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 珠三角家电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大小家用电器产品门类品种齐全,多种家用电器产品的制造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内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期间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享有高知名度的著名品牌,如空调业的格力、美的;微波炉业的格兰仕;小家用电器业的美的等。 (五)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面向国际市场,产业链比较完备。以东莞、深圳、广州和惠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电子计算机制造基地;以深圳、广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和中山为中心基本建立了家用视听

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问题: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分析所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小组成员:XXX 小组分工: ?产业集群的概述XXX ?产业集群的现象XXX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及产业集群的问题XXX ?产业集群相关者的分析XXX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概况XXX 一、产业集群的概述(industrial cluster ) ■定义: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 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总体特点: 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

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1)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语文 研究类型:语文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22330894 课题设计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现状述评 个性化学习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已经在英国最好的学校得到实践,英国政府希望将之在全国推广,以缩小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2007年1月4日,一个由英国政府委托的专家组发布了改革英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报告。这项名为《英国2020年愿景》的报告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便是“个性化学习”。多年来,日本学者致力于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极其有价值的经验,可从如下三个维度加以概括:在课程设计维度上,体现“三个统合”;在实施维度上关注学生个体的“四种”差异;在教师指导维度上建立健全“三项体制”。 目前就我国的现状来说,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单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局限的思维,这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有自己的个性。 选题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于是,根据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浙江台州椒江区;发展状况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大量企业、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聚集的经济过程或现象。浙江台州椒江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基本都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依靠内源性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属于原生型产业集群。其成功的路径、发展的经验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发展的政策建议。产业集群是一种大量企业、产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聚集的经济过程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相继发展起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带。其中浙江地区产业集群是在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国有投资不多,外资引进较少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种依靠地区内生力量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其成功的路径、发展的经验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对推动中国其他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为了实地了解浙江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调研小组对台州市椒江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调研组与椒江区相关部门召开了座谈会,随后实地考察飞跃集团、海正药业、星星集团、吉利汽车四家当地龙头企业,从政府部门和企业两方面了解地区产业集群具体成功路径以及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一、椒江产业集群的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内聚集的企业是属于同一特定产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或具有其他密切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紧密的合作关系。集群内企业是纵向专业化分工或横向竞争、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扎堆。同时,集群内企业能够充分共享技术、信息、人才、政策等公共资源;知识与创新能够通过产业链迅速传递,企业在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也大大提高。椒江产业集群有四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椒江产业集群以医药化工、服装机械、电子电器为主。2005年,医药化工、服装机械、电子电器分别占全区工业生产总值的29%、16%、17%。2006年1季度,医药化工、专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的产值比前一年同期分别增长100.2%,332.8%,130.3%。第二,配套、协作基础完善。目前,在椒江已形成了模具加工制作、铸造、热处理、零件粗精加工、整机装配、产品包装、运输等前后相连的服装机械产业链,也形成了塑料加工、制冷器件加工、包装纸箱、泡沫等与家电制造行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工业园区的建立更为各种配套、协作提供空间优势,各种资源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因此,配套产业的完善是椒江产业集群优势的又一体现,它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减少了成本,降低了风险。 [!--empirenews.page--] 第三,龙头企业居国内领先地位。椒江区医药化工、服装机械和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中都有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优秀大企业。海正集团、飞跃集团、杰克控股集团、方远集团、星星集团入围全国500强企业。这些大企业带动了周围相同或相关产业的小企业发展,并在生产技术方面起示范作用。海正药业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全国重点化学原料药骨干企业和出日创汇企业;飞跃集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年产各类缝纫机200万台,“飞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进入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加强。第四,产业外向度高。椒江区产业外向度高,200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已分别达到48.3%和31.7%。服装机械、医药化工和家用电器企业一半以上产品用于出口。海正药业公司80%以上的原料药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特别是在欧美地区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飞跃、宝石等缝纫机整机制造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具竞争力的缝纫机品牌企业,飞跃集团所生产的超高速包缝机、绷缝机占世界总产量50%。一批优秀企业还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网络和研发基地,这对稳定市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大有帮助。 [1][2][3]下一页二、椒江产业集群成功路径椒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基本都是在市场化进程中依靠内源性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属于原生型产业集群。民营企业家创新和创业是椒江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同时,地方政府采取柔性化和灵活性的“开明政策”,积极鼓励、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xx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 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 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 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 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方案

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 调查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广东省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 广东作为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300余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与西方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广东产业集群除了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外,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很多集群带普遍存在大集群小企业的现象,缺乏"领头羊"。 针对这种现象,2008年底,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在珠三角推动"支持中国产业集群与资本运作国际示范项目",首个试点城市已确定为佛山。该项目旨在将联合国的全球资源以及国际国内产业资本引入珠三角,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行对接,用金融资本和创新技术等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珠三角产业集群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更能适应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环境发展的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的支持下,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机构以"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分析"的课题形式,对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并将就其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展开评估和分析。 课题组希望通过权威专家的严谨分析与科学评估后,能出具一套全面的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总结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使广东产业集群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长期的、永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投资与决策指导意义的“产业集群投资风向标”。 二、组织架构

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课题方案

《美术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传统的美术课堂以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研究,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学生对上美术课缺乏兴趣,课堂上大声喧哗的现象时有所见,学生消极应对。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美术学科的学习,更是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开发潜能、凸现创新能力的活动。新课程的实施,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契机,改革传统美术课堂迫在眉睫!对美术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能够赋予美术课堂以生机和活力,赋予美术课堂以灵性,让学生的个性在美术课堂上飞扬,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创造潜能。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最早研究个性化教学的要数杜威。他虽未明确个性化这一概念,但在他的许多书中都论述过个性化教学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人员和教师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主体教育观念”、“研究性学习”、“开放式课堂”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对“个性化学习”作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几条原则,即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多样化的学科中开展个性化学习,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给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都在尝试教学上的突破,也在尝试一种个性化的教与学,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都有过这方面研究的实践和经验,而美术学科更提倡个性,更希望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充满个性,充满创新。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不同的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具有不同的方式,他们理解、贮存、迁移 和使用信息具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 的、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 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 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意义建构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